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7-8)
               --
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三)、名词解释(续)

6.第一波罗蜜()

7.忍辱波罗蜜

忍辱( k=ānti),音译羼提、羼底、乞叉底,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意译有忍辱与安忍两者。忍辱用于行法之初,未得无心之忍,所以称为忍辱,即用有为心,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法,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修忍辱法要含不忿怒、不结怨、心不怀恶意等三种行相,对一切诸法。若能以无为心自在忍辱于一切法而不生心,此即是所谓忍辱波罗蜜,可以翻译成安忍。

忍辱也就是有一个不平的心时,用忍来克服,是为忍辱;如果你没有什么不平、不甘愿的心,那就是安忍,比忍辱的境界更高,安忍到最后偏向对法的不执着。忍辱是忍些什么?主要是与众生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你内心的执着,我的执着、法的执着时怎么去忍,我们后面会说明。忍辱用于行法之初,开始修行、地前菩萨也好,地上菩萨初地、二地、三地都在用这个忍辱,是用于行法的开始、未得无心之忍时,你还没有得无心、还没有得到空时,你还有我的执着、法的执着时,要用这个忍,所以称为忍辱,即用有为心,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法。

现在我的执着还很重,与众生因缘,在还没有清净时,你读《金刚经》,就越有这些逆缘来障碍你,障碍是一般人讲的,其实我们修持《金刚经》的人要了解,所有的逆缘冲着你来时,其实是在消你的业障,你要有所理解。《金刚经》里提到,《金刚经》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有人诵这部经心会狐疑、狂乱,那就是他过去的业,应堕三恶道,好在今生诵《金刚经》,这些障碍是来了,这些障碍有的是过去的因缘,有的是你的业力感召,有的是冤亲债主挑拨周围与你有因缘的人来搅和,这时你要换一种思维,想他们是在消我的业障,因为你的执着还很重,你要尽量忍,忍习惯了以后,被骂、被冤枉了,你都觉得无所谓,那就慢慢进入到无心忍,无心忍就是练习超越对空无的执着,对善境界所产生的一些神通变化的执着,这些你都要去忍,不要去执取,去执取又犯了法的执着。

忍,有对内忍、对外忍、对善境界忍,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苦恼有时是语言、有时是行为,甚至有时是心,你的心如果愈修愈敏感的话,随时都能感知外围的人,依外境的变迁所现的心态,哪个人心迷失了、哪个人心不清净,你都可以知道,但就算您都清清楚楚的,你也不能去讲些什么,你不管他们现什么心,恭敬心也好、我执心也好、我慢心也罢,你都要住安忍中,安忍不去讲,如果讲了就是不安忍,你还是忍不住你自己的心,还会发牢骚,这就没有做到最后的安忍。

初学的人,你心眼虽然没有开,有时候心也很敏感,我现在跟某人好像不太对盘,你选择逃避,跟这人起了争执以后,最好不要碰到他,甘脆就避免碰面,这不是眼不见为净,这就是被您打倒了!同时两个心都不清净,又有一个因缘来便起了冲突后,也就放不开,你没有去突破那个困境,这样就是自己退转。你要修到心有所感,又能不去执着,这就要忍,初步就是修忍辱法;堪忍外在的污辱、恼害等法,也就是凡加诸于我们身心的苦恼,无论是来自冤亲债主,或外道作法,你都要去忍。当然最好是不必忍,功夫高就不必忍,身体不自在你就用方便法,或是修法打通气脉,否则你身被控制,心就会乱。至于已经成就的人,身被控制,心也不会乱,那种才是真的自在。无为法!外在的障碍,三、五天、一个礼拜、至多一、两个月好不好,不可能永远障碍你,你修无心、无为法的话,胜过一切有为法。

修忍辱法要不忿怒、不结怨,事情发生当下,最好不要发脾气,发脾气一定会搞砸,不忿怒,忿怒你会失去理智,本来没什么大事,你一忿怒,这两个心又搅和起来,因为你们的心都不清净,不像祖师大德祂的心清净,应缘发作,脾气发归发,吵完了也没事了,他的心、无为的心,不在意这些事情。徒弟的心比较有为,层次比较低,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地发作了一场,但事过境迁后,这两个心也不会继续相应下去,因为师父可以转徒弟的心,最终它也会归到清净。

在修行的第一阶段,尽量不要发脾气、不要发牢骚,最好连话都不要讲,你心不净时,讲的话都很伤感情。有时候个人境界来了或者道场有障碍来时,那个修得不好的,就沉不住气,一定先发难,耍脾气,随性恶口,本来平常欢欢喜喜在做的,一应起缘来恶言一堆,这样功德都没有,辛辛苦苦做了很多善事,脾气一发,坏话讲尽。不要忿怒,这忿怒是修行最大的忌讳。你如果觉得修不来,我习惯了,我喜欢讲、喜欢抱怨,第一步就要打破你不平的心,你会忿怒就是你心有不平,为什么不平,人家都能平,为什么自己不行?就是你没有修忍辱法。

第三个忍辱波罗蜜很重要,你看在《金刚经》里面,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布施,真正修到心里的就是忍辱,精进、持戒都是早期在修的,要度到彼岸忍辱最重要。不要结怨,就是脾气发了,那要怎么办?发了就发了,不要去懊恼,如果你是上等修行人,根本不要当一回事。如果你心有不平,对方也不平,你甘脆打个电话去道歉,不要跟他结怨,因为你一个心柔软下来,对方没有办法,就是你有理、没理,对方也没办法生你的气,你要摆低姿态,不跟他结怨,如果你无明跟他结怨,下一世两个怨结就愈来愈大。不是说你的心不与人结怨就好了,要对方也不要怀恨于你,像释迦牟尼佛与调达尊者,衪不跟调达尊者结怨,但调达尊者每一世都找衪麻烦,因为调达尊者的怨心比较重,最好两方都不结怨,那两个都会有成就。

你现在修忍辱法,不结怨,你就要用忍辱去观逆境,如果你在禅修,事情过了就不要再去讲,连道歉都不必,但是对方如果修得差一点的,这个心放不下,你就打个电话去致歉,让他高兴一下,他也怨不起来,你本来也没有什么怨,这样就好了,这里面的学问很大,成就、不成就,就在这里。瞋心,为什么摆在前面要去断?有经典讲:「断一瞋,许汝证须陀洹果」,你断了瞋心就可以证到须陀洹果,瞋心算是最容易断的,《菩萨戒经》里讲,瞋心很容易断,你不去断,这比贪心没有断的人罪还要重,贪财、贪欲、贪什么,这是人根本的无明,很难断,你做不到还情有可原,但是容易做的,你不去做、做不到,那不是该打屁股吗?

居士,娶了太太、嫁了先生,要断淫欲没有办法,怎么办?现在没有办法断,可以待机而为,但总是要断;然而,断瞋心很容易,瞋心是你自己的东西,跟别人没有关系的,比较好修!难做的,你做不到,那是当然,你做得到就是大菩萨了。

修行,要先了解自己毛病的轻重再下手。不要说发脾气没有什么关系,要数落人家、发人家脾气,这个心不能怀恶意,如果你不度别人、不为他好,你何必去啰唆他?当然就是要帮他,要帮他就不能怀恶意,这就是忍辱。修忍辱法的行相,一是不忿怒,二是发生过后也不要去跟对方结怨,不要怀恶心、恶意,这就是忍辱。不要当下我忍了,但是心里面恨得咬牙切齿,那你这算什么忍辱法?这样不叫忍辱法。忍辱,就是于对方无忿无怨,没有不平的心。

若能以无为心,自在忍辱于一切诸法而不生心,此即是所谓忍辱波罗蜜。对一切法,不管是顺的、逆的、善境界、恶境界,如果你都抱着一个空无的心,去面对那个境界的话,一切法不生心,那就已经度到彼岸了,用忍辱度到彼岸;如果你没有把它空掉,还在那里忍辱,就没有到达彼岸,只是在忍一口气,犹有不干;不当自己在忍,就没有什么可压抑、可委曲的,不过就是发生一件事罢了!事情过了就是这样子,因缘生,因缘灭,过了就没事了,要抱着这种心,这才是忍辱波罗蜜。

波罗蜜就是观一切法不可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一样,我们在上次波罗蜜的解释已经讲过了,你认知了这个道理,懂了有正知正见,然后你确实做到了,这才叫波罗蜜多;如果你道理懂了,做不到,那就是还没有到波罗蜜多,你能放下,能够做到忍辱波罗蜜的话,就可以翻译成安忍。这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就翻成安忍,《大般若经》里面,从五百七十八到五百八十三卷这六卷,各一卷一品都在说明这六波罗蜜,这里面的五百八十都在讲忍辱波罗蜜多,此处忍辱波罗蜜都翻成安忍。你对法、对一切法、对顺、逆诸境界,你都能不忍而忍,以一个没有在忍的心去忍,这才叫做安忍。你被骂,笑骂由它、你被冤柱,清者自清,你被误会,不求人解,不必去说什么,对顺境界也不去执着,那就是安忍,五阴魔相里的种种善境界,你都不沉迷、不去取那个境界,那就是安忍,这是修行层次的忍法,是无生法忍。

 

佛法特重忍辱,尤以大乘佛教为最,以忍辱为六波罗蜜之一,乃菩萨所必须修之德行。经论中并谓「忍」具有为十利之本、诸佛神通之原、一切出家之力、伏诸恶、渡生死而至涅盘等功德利益。

佛法特重忍辱,尤以大乘佛教为最,小乘的佛法,其实没有什么忍辱不忍辱,小乘的阿含道,走到解脱道的阿含道,他只要守住戒律,心没有烦恼,他不去与你生瓜葛,他把自己心守得严严紧紧的,道业就很容易成就、神通很容易发起;但是菩萨道不是这样子,菩萨道要跟众生应接搀和,团体愈大是非愈多、口舌愈多,这时就更需要修忍辱。《金刚经》讲:「无我得成于忍」,一切菩萨以「安忍」来成就无我的基础。你要无我,讲了半天,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要怎么做?先把这个忍辱法修好,一切无我法,得成于忍;什么叫无我?没有我的执着、没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如果你总认为自己的观念对、自己的意见最好,这主观意念太强,你的「无我观」根本修不来。在一个团体里面,只要大方向没有偏离,过程细节别人要怎么做,就算方法没有你的高明,也不必去说什么,只要大原则把持住,当然戒律要严守,其它都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修忍辱法,大乘难修,难修才能累积很多的智慧,有一天才能够成就如来菩提。大乘佛教特别注重忍辱法修持,以忍辱为六波罗蜜之一,乃菩萨所必须修之德行。经论中并谓「忍」具有为十利之本,一切基本、根本都是以忍这十种利益为主,诸佛神通之本原,你没有忍力、忍功,你就起不了神通,神通是从心清净而起,清净无为之间产生的,如果你没有忍功,却有神通,那不是鬼神通吗?那是鬼神跟你加持,你就有这种鬼通,那是很危险,可能是着魔了。

修行,你修布施、持戒、忍辱,修这个忍辱是最重要的,因为成就一切法忍,心才会真正完全清净,是诸佛神通之原,一切出家之力,如果你现在听了,今生能出家当然最好,如果今生出不了家,那下一世出家,要成就佛道时一定要出家,在家成不了佛道,但你可以累积智慧、可以行菩萨道。在家、出家都没有关系,但是讲到要成就佛道,就一定要离家,就算你听得再多、了解很多佛法、功夫很高,还不如一个人出家,因为你在家使不上力,一方面你还会罣碍家庭、罣碍世法。你如果出家的话,因为有诸佛菩萨在扶持你,你可以专心办道,如果没有办法现出家的机缘,只有随缘在家修。忍辱可伏诸恶、渡生死,可以渡到涅盘的彼岸,忍辱有这些功德利益。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云,声闻、缘觉二乘与菩萨虽皆行忍,其意大别,二乘所行之忍辱,唯为忍辱,非波罗蜜,菩萨所行之忍辱则特称安忍波罗蜜,菩萨有能力行观一切法皆空,始得称为安忍波罗蜜,除此外则非为安忍。若仅存有自他或善恶分别之忍辱仅为忍辱,无此等分别则称安忍波罗蜜。《解深密经》卷四之地波罗蜜多品记载忍辱波罗蜜之类别,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等三种。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云,这是《大般若经》五百七十八卷起的六卷,有人列出来另外翻译,其实这是《大般若经》里面的一段,声闻、缘觉二乘与菩萨虽皆行忍,声闻、缘觉他们也在学忍,但是,他们主要在修自己,三乘都是在修忍辱法,但其意大有别,大大的不同。二乘所行之忍辱,唯为忍辱,他只有忍自己,没有把它观空,就是心里不舒服自己忍了,受委曲了,心里面有委曲的感觉忍了,这不是真正波罗密多;波罗蜜多,就是说受到委曲了,我心理也不觉得委曲,受污辱了,也不觉得被污辱了,那些心都没有,才叫做波罗蜜多。二乘所行的忍辱,只叫做忍辱,后面加不上波罗蜜多这四个字,这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基础篇讲义也有说明。菩萨所行之忍辱则特称安忍波罗蜜,菩萨用智慧跟修行两种并行,可以观一切的忍辱法,里面没有忍辱的感觉,可以很安详的去观那个境,这做到了,后面才能够加上波罗蜜三个字,叫做安忍波罗蜜。

菩萨有能力行观一切法皆空,顺要观空,不会为顺境所惑,《佛心经》里提到六种毘那夜迦,是魔的一种,专门来让你进入顺境迷惑你,修行修到顺境其实很难修,还债都来不及了,哪里有那么多顺境?每一个大修行人都是逆境重重,只有那种毘那夜迦,他知道你的心态,求平安就给你平安,求升官就给你升官、求道场发展就让你发展的特别快,你以为是佛菩萨的威力加持,但是如果来探讨你所讲的佛法,你讲了半天都在讲什么通、什么灵的,不是在讲解脱的道理,这不是佛所讲的,佛标榜小乘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灭为乐」,大乘佛法也讲实相法印,实相法印对一切相,都能够不受影响,观其为非相,而你开口闭口讲的都是好准、好神、好灵,你求什么就有什么,或都是这些怪力乱神,这哪叫佛法?连一点佛法都没有。佛法哪有在求这些个?佛法是要让你从内心里解脱,内心要断习气,没有什么不平,外面要断各种执着,没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如意、不如意是外面的境界,我的内心一贯安详自在,这才是真正的佛法。你用这种标准去检验一般道场,老是在那边灵不灵、通不通、神不神的,搞这些,显然就是邪魔外道。菩萨要有能力行观一切法空,这样才能够称为安忍波罗蜜,用安忍,心平气和观一切顺逆法,内心都没有这些善恶情见,这才是能够真正度到彼岸的安忍,除此之外则非安忍,小乘的行者修这部份只能算是忍辱,不能叫安忍,也不能加上波罗蜜。

菩萨,若存有自他或善恶分别,此忍辱仅为忍辱,而非安忍,更不是安忍波罗蜜,无此等分别方称为安忍波罗蜜。随缘去做,运作完了,就放下,什么好坏、什么你我都忘了,这才叫做安忍波罗蜜。《解深密经》卷四,波罗蜜多品记载忍辱波罗蜜之类别,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种。耐怨害忍,你要耐心的去面对怨恨你、伤害你的人,你能够没有忍的心去面对他们,随他由他,知道这也是一种法的现象;安受苦忍,很安详的去忍受种种痛苦,包括业力所生的痛苦,身体的痛苦、总总无常所引发的色身的、心理的痛苦,你都能去忍,别人认为痛苦,你不能认为痛苦;谛察法忍,法忍是对善境界的忍,能够善观察,不执迷于种种善境界。

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是对众生忍,忍你的脾气、毛病、执着,有好的境界了,谛察法忍,你不能去执着那种好的法,色界的种种善境界你要放下,无色界的种种禅定善境界也要放下,最后的八背舍、九处地定、十遍一切处,空三昧、陀罗尼门等等,地地高升的这些法,你都不能够去执着它,这才是般若波罗蜜,也才叫做不即不离,能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也就是法忍。法忍的功夫建立在你内心完全清净,初步先修逆境忍,对不好的境,你看它没有什么不好,内心清净到一个程度了再修法忍,对好的种种真如性所产生的神通妙用,你也不去执着它,这样也才学到无生法忍,谛察就是善观察善了解,各个境界之间的行相,然后你不要陷进去,去执迷那个境界,多少体验一下就好,体验了,再超越它,不要沉迷于玩这个法,这样你才能够得到无生法忍。

 

行者行忍能生智,心能安住,堪忍侮辱恼害,称为忍;于事理决断了知,称为智。此二者,小乘有部谓忍为无间道之观智,属因;智为解脱道之观智,是果。成实、大乘则主张忍与智相通。以义分之,则始观为忍,终成名智。

行者行忍能生智,为什么行忍能生智?你能够用忍功,就会回归空,空性能够产生智慧。为什么称须菩提为慧眼第一?因为他证空第一,智慧是由悟空而来的。一个人,如果内心没有执着,能观一切法空的话,他的智慧就很锐利,看世法就没有盲点,很容易就能超越世间相,见到诸法实相;如果你内心空不了,处处为习气、执着所制肘,你就不能超然地看待世法,你会用思考的心去烦恼,这就产生不了智慧,智慧是从空产生的,空力愈强,智慧就愈高,而空是因为你修忍辱始得到的。

后面要讲到的三十二种忍法里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忍逆境、忍不好的人事物,这是第一步要修的,修到最后你有内心的境界了或者一些异能,这些也要忍。忍能生智,你的心能安住,为什么能安住?因为你的心没有善恶、好恶的分别,一个心安定、有定力的人,一定不喜欢外显,因为如果你对于内心的境界都能忍的话,外在的这些人事物,根本不值得诱发你心动。初步的忍,要心能安住,有的人太喜欢攀外缘,攀缘就难免喜欢讲话,或者有些事情,也许基于善心热心,看人家做得好像不如法,你就想去提点他,这就是你没有安住妄习心,你还有一个看不惯、看不下去的心,如果是跟你没关系的事,你都耐不住了,那跟你有关系时,不用讲,就更安住不了。行菩萨道,难免会接触一些冤亲债主或一些无聊的修行人,有时会有来自外界的干扰,要让你心不安住,如果你自己都安不住了,怎么去度别人?等你有一天成为大菩萨,你可以去应缘度这些邪魔外道,现在只能先修安住这个心。

心能安住,讲起来也简单,你要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接触外尘境,都要能够自在,这是第一个阶段的修行。不管看到什么,好也罢,不好也罢,跟你没有关系的,都看在心里面,不必去讲,这是心能安住。这很重要,只有四个字,怎么安住?心能安住,堪忍侮辱恼害,称为忍,要做到能够忍耐人家给你的污辱、烦恼,甚至用心法害你,你都堪忍,能忍下来。这种用心法害人的害心,你修到一个程度时,要特别小心,对众生不能有害心。如果你心眼开了,你感知外境的众生,有情、无情众生都好,你都不能起邪念、不能起恼怒、诅咒的心,因为心眼开的人,起心动念可能会起法用,你不要以为你生个「去死好了」的念头,只是你一时生气时,胡思乱想,你这种害心起来时,也许就成真。这堪忍外在加害于你的污辱、懊恼、害心,这还是对外,如果你内心有起法用的能力,你更要忍辱,不能起心动念,否则反过来你会害别人。这害心,你如果被欺负时,都能够用忍辱法这么去修的话,你才能够成就,这就是无为法,真正的法门,修忍辱的人,一定可以悟到无为法,证得无生法忍。有为法都是初阶的,进入菩萨境界都要修无为法,无为法就是要去忍一切,堪忍污辱、恼害,你真的要没有瞋心,面对外境这些不怀好意的众生,所加诸在你身上的,你都没有恼害的心,这是第一层次的修行。

第二层次的修行,于事理决断了知,这是对有为法,也就是事,对理就是我们的空性、自性空。你在对一切事时,在忍、不忍之间,你会产生两个境界,一个境界是,也许刚开始还会起心动念,想逃避或者想做些什么去预防外境的污辱、恼害,这些都算事相里面的境界,然而闪避的话你修不好,你要正面迎之,修忍辱法,要回到理地的空,坦荡荡的面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境界。理事决断了知,决断就是能够果决的去面对那个境界,清楚才能够果决,境界来了,挨打时,不如意显现在身、显现在心,心有点定,那最好,但前提自己一定要有感觉,我怎么最近身体不顺,第一阶段你要自在去面对这个境,心才不会乱。身体不如意,那也无所谓,忍耐几天就好了,但是过程之间要了知有事情,不要迷迷糊糊的,搞不清楚状况。当然能装迷糊也是不错的,但是修行要知道事理,要决断了知,清楚以后你可以装迷糊,大智若愚,这是最好修忍辱法,但假使你什么事情都不知道,那要怎么修?

有因缘来时,大概什么事与什么人有关,这件事是来自于哪方面的,稍微了解一下,了解了就放下,这就是智慧。在决断了知的层次上,人与人之间的事倒容易清楚,我前天跟某人不愉快,这一、两天老是浮想联翩,你就知道是这个人的原故;但有一些是不容易搞清楚的,譬如众生因缘的关系,这个人病了,你跟他通个电话,他的病就会感受过来了,你就知道这个因缘是虚空来的因缘,你起码要了解,了解了以后,你要用理地的空去应对它,不要执着一切法,不要在意,你愈不在意,事情愈能够转得动,你愈在意,要用有为法,第一你没有修到忍功,第二对事情也没有帮助,因为你愈乱,事情愈不能解决,你愈心空法了、身心自在,过两天、三天事情就解决了,无为法的微妙就在这里,这就是所谓的智慧。

于事理能够决断了知,称为智。此二者,一个是从堪忍、污辱、恼害;一个是从事理决断了知,这两个层次是不一样的。前者,你对外境的污辱、懊恼、害心还在乎,但是你能够忍受它,这是你的内心还不清净,才需要去忍受;后者,你了知因缘从何法起,你知道了,但不用有为法去相应,这就是你的智慧,一个是忍、一个是智,忍、智可以合在一起来讲,也可以分开讲。分开就是你还有心,所以要用忍;如果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心了,那你可以用空性去面对这个境,你就有智慧,后者才能够称为智。

小乘有部谓忍为无间道之观智,有部是小乘的声闻、缘觉用的,世尊入灭后,《阿含经》集结时所建立,这些偏向于修有为显教的声闻、缘觉,认为有一个法可修、有一个性可证,他们就这样形成一个有部派别,总共有十九、二十个部派,有部派,是最早成立的一个小乘的佛教教派。有部认为人为的无间道观智,是没有间断的,直趋圣道而证的叫无间道。但他们修证过程中,还是有一个要观的心,要做一个去观的相对动作。小乘的行者,你叫他不用观,直接用空性去应对外境一切法,他们做不来,他们一定要观,而且他们修得好,大多有神通,可以用五通去观,观了以后,再忍,修忍辱法,这种先观再忍,他还是有个心在忍,这属因,还没有成就,还是属于菩萨在因地时候所用的法。

而菩萨呢?譬如《金刚经》讲的实相观,实相观是觉而不住,什么因、不因都不去观照它、纠正它,境界来了,我心平气和,能不执着一切法,这样就是真正的智慧,这是忍智;智为解脱道之观智,这是不观而观,观了以后不执着,就成为智慧,就不必忍了,因为你自然就能够成就,这种菩萨已经证到空性,不必起观,自然就可以产生智慧去应对不如意的事情,这是解脱道的观智,已经得到了就是果。如果你还需要观一切外境,还要用一个心去忍,这还是在心地的地前菩萨或者小乘阶段在做的,如果到最后境界,根本不必去观、不必去忍,很自在的可以应对那个境,这是果地菩萨,他已经得到了忍功。

大乘的成实论则主张忍与智相通,大乘菩萨来讲忍功能够做到,就产生智能,其实智能里面就有忍的功夫,不忍而忍这种才是叫做智慧。以义分之,则始观为忍,用你能观的心去忍外境,这还是在观,这是忍;如果你证到最后,事情来了,我了知了,我也不必去忍,这是我们的忍智,智终成名智慧。要学忍?还是学观得智?其实是次第之别,并不是说你要智就可以得到,都要从忍开始。刚开始忍外在的逆境,这是比较容易的,接着忍内心里面所有的善境界,不去执着它,这种忍功,愈往后面愈难修。其实说难修也不见得,反正你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它无所有、不可得就不难,这忍跟智这两个层次要分辨清楚。

 

据《法集经》云,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有六种功德力,即:(1)能忍所骂,菩萨得「如响平等智力」,虽被人叱骂,而能忍受不加报复。如响,谓如空谷之答众响。(2)能忍所打,菩萨得「镜像平等智力」,虽被人捶打,而能忍受不加报复。镜像,谓如明镜之印现众像。(3)能忍所恼,菩萨得「如幻平等智力」,虽被人恼害,而能忍受不加报复。如幻,谓如变幻而不实。(4)能忍所瞋,菩萨得「内清净平等智力」,虽被人瞋呵,而能忍受不加报复。(5)八法不动,菩萨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故不为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所动。(6)烦恼不染,菩萨得「集因缘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

据《法集经》云,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有六种功德力:

(1)能忍所骂:这还是初步的,对外境,菩萨得「如响平等智力」,声音平等,这声音是大、是小、是优美、是吵闹,如果你对声尘没有平等智慧的话,你就没有平等心。你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也要学得忍平等,忍什么?忍这个响,这还包括闻经说法,以一种平等心去对一切法,层次更大。现在第一阶段,先忍外境的声音,虽被人叱骂,而能忍受不生怨心,不加报复,这就是初步的修行,这样才是波罗蜜,三轮体空,没有一个在忍的我,没有一个要忍的对象,也没有一件所要忍的事情。被斥骂你也不会在意,如果你这个心是不平,有报复的心,就会有害心。

释迦牟尼佛有一世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衪的身体,正节节支解时,衪都不起忍辱的心,衪是处安忍,不但没有怨恨的心,连忍辱的心都没有,更不用讲要报复,衪最后还告诉歌利王,我如果成佛,第一个先要度你。为什么因为在衪修行菩萨道时歌利王对衪最坏,没有歌利王,也许不能测出衪的忍功到底有多高?为什么歌利王的瞋心这么重?他的瞋心缘自于他的妒嫉心,当他看到自己随行的后宫佳丽,围着这位修行人请教佛法,他的妒嫉心生起,但是修菩萨道的人,不能说这个人坏,就用害心报复他,或是用神通整他。菩萨真的是不起瞋心,你看道济和尚,他度人时还会变一些顺、逆境界,把这个人整治一番,才让他归向佛道;忍辱仙人不是这样,你这个人就是个穷凶极恶之徒,但在我的心里面没有什么坏不坏,因为我要成就我的道业,就算你把我节节支解了,我仍然不起瞋心,忍受,不以神通力保护自己,这种忍功,真的是能够成就道业。

有人污辱你、有人斥骂你,这是你的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你不要怪别人,你要自己反省,要忍,我有没有做错,人家扮了黑脸随缘责骂你,结果你不知自我反省,这表示你根本就不知道要修忍辱。也许你还有业障,可能要堕三恶道,你要赶快用功,不要去怪别人,《金刚经》如是说,否则你诵《金刚经》为什么会受人污辱?这是你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你要赶快修,去掉内心的执着,不要生瞋心报复,就像忍辱仙人这么修,很快就能成就。

菩萨能忍所骂,得「如响平等智力」,如响,就是声音,谓如空谷之答众响,你在空谷吆喝一声,除了你自己的回声,没有人答应你。空谷答众响,空谷自然接受你的声音,你讲什么,它就如实的回给你什么。有一个公案就是在讲这种毕竟空的境界,南泉普愿禅师跟徒弟讲:「夜来好风」,昨夜风刮的好大,他的徒弟不置可否,随他讲「夜来好风」。师父又讲了:「吹折门前一枝松」,徒弟跟着也讲:「吹折门前一枝松」。这是什么境界?这表示这徒弟心如如不动,并没有起心动念,他只是听到师父的声音,跟着重复语句一次而已,并没有思考师父在讲什么,就像空谷的回响一样。师父又换了个徒弟,依法炮制,另一个徒弟就问师父昨夜刮的是什么风?要和师父聊起天来了。我们修忍辱,如果能够以空无的心对待外境,人家辱你、骂你,你听是听到了,但不去生心思考,就把它看成是一个声音,没有反应,不必解释,这样修起来不是很简单吗?这是忍功的第一阶段。

 

(2)能忍所打:声音骂你可以不痛不痒,现在用打的,你还可以忍受吗?菩萨得「镜像平等智力」,就像镜子一样,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众生来就照,没有什么分别。如果你可以用这种平等智慧去观对眼前的影像、眼前的众生相,即使所现的是不好的相,这些鞭打都落在你身上,你也能够看成是虚幻不实在;镜像等于是说有相而没有实境,看成是假的,就像释迦牟尼佛被割截身体,衪都没有起瞋心,更不用讲要报复。修行,对这个要好好去体会,如果心里面起了一个不甘愿的心,你要马上把它压下去,如果一直会发劳骚、要诅咒人家,你要赶快调伏它,这表示你对眼前的人事、因缘果报的现象还不了解,你还不知道修行要修什么?就是在修你被侮辱、鞭打时,你这个心甘不甘愿、能不能逆来顺受?

这个镜像,谓如明镜之映现众像,是虚幻不实在的。虽然确实有人打你,你把它当成电视电影里看到的情境,过去了,换下一幕就没有了,就像镜子现一切相般虚幻不实,唯有这样你才能够忍得住,当然最好能够如如不动,正被打时也能够自在,但这实在也不容易做到。如果实在做不到自在,你就用思维去自我开解:我一定是哪一世、哪个地方对不起他,现在得此果报,让心安一点,因为你的心不能安忍,所以要自己安抚自己,这是退而求其次,虽然比不上如如不动的去对这个境,但在做不到时,瞋心、报复心要起时,要赶紧自我调伏。

有时你在受考时,诸佛菩萨会比较老婆心切,在旁给你一个念头:小心不能起瞋心、不能起害心一起瞋心、害心,你这忍功就破了。如果没有人提醒,有时你忍啊忍的,也许一不留神,瞋心就爆出来,这表示你的心已经压不住了。修这个忍功,我们没有像忍辱仙人那么伟大,修得那么好,但是要从心里面去仔细体会一番,一切法由忍而得,无我也是从忍得到的,《金刚经》里讲,无我得成于忍,你为什么我相没有办法破掉?因为你这个忍功没有做好。

 

(3)能忍所恼:菩萨得「如幻平等智力」,如果别人讲的一句话或者虚空之间一个念,让你进入了烦恼境,你要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这样你可以得到平等智力。你对所起的烦恼不去执着它真假,你就有这种平等智慧观一切法,虽被人恼害,恼是对自己懊恼,害是他人用心、用法,甚至驱鬼神来加害,面对这些事情,对他恼害你这件事情,不要起烦恼、不用在意,更不用说要报复,而能忍受不加报复。

修忍辱,如果你没有功夫,没有能力使神通起心用,你修忍好像理所当然,但如果是像释迦牟尼佛前世的忍辱仙人,已经有神通了,衪为什么还要一刀刀地承受歌利王的割截呢?这是修成就自己,忍功就是这么修的,有功夫也不用,来修这个忍功,佛法的重点在这里,并非你学什么法、学什么咒就可以成就,要修忍功才可以成就,念咒能成就什么?没有,因为咒语是诸佛菩萨的密语,即使你念得有点心通了,跟解脱还是没有关系,对解脱没有帮助,你懂吗?如果不是行菩萨道要度众生,用方便法,念这个咒,让众生建立一点修行的基础,念这些咒语要干吗一个修解脱道的人,他不能用咒语去求解脱,有些人心不清净,你施什么黑咒于我,我就回你什么黑咒,这样跟你斗法,这些心态都是不对的,什么斗法你要起对抗心就没有解脱。

能忍所恼,别人恼害我的,就观它犹如梦幻泡影,你这个平等性智就证得了,这个有为法,我看成跟没有似的,如梦似幻,我顶多三、两天就没事了,其间可以什么法都不用,随便它怎么样,也可以用方便法,绑带绑着、磁能环放着、连环扣扣着,让自己血气通畅,我们虽然用方便有为法,但是,没有动到心法,我还是心平气和的忍受它对我的恼害,如此他害不死你,你也慢慢度过了这个逆境。这是方便法,没办法,我们没有像忍辱仙人的功夫那么好,可以巩固自己的色身,但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能起害心、不要起报复的心。修忍辱法,对外在众生所加诸于你的恼害,你能够忍受,视它如梦幻泡影、幻化而不实在,这样你就能忍所恼,没有报复的心。

 

(4)能忍所瞋:无论是因为外境有因缘,或是有众生用术法、用心法来障碍你,还是你自己内在的毛病,在这个瞋心要起来时,你可以忍之。开悟的人很敏感,可以立即看到这个瞋心在冒起来,心眼开一些的人也可以感觉到,但是没那么锐利就是了。当这不甘愿的心在冒起来时,你要眼巴巴地瞅着它,不让它有发作的机会,就像小偷想来你家偷东西,在你的前门后院打转,你死盯着他,他没有下手的机会就只好走了。你这个真我、觉知在这里监看着你这个瞋心,如果你的真我有力,不会迷失掉、为虎作伥的话,瞋心就发不出来;如果你的真我随波逐流、与之相应,等于是做了瞋心的基垫,这瞋心一有了根,就有力量,它就一定会发作出来。

修忍瞋就是这么修,其实不限修瞋,修所有的妄心去除都是这么修的。你把真心抽离出来,抽离了以后,你才知道你本来有一个清净的自性,就是空体,长久以来,这个瞋心、妄习就依附着真心在狐假虎威,你现在有能力让两个心分离,用真心从旁监看着这个瞋妄心,不跟它相应,妄无所依,它没有根就起而不来,冒到一半就冒不上去,势尽了,也只好低伏下去,这个过程您能观照,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你瞋心很重吗?瞋心很重你要这么去修,一般瞋心重的人,真心妄心合得严严密密的,比较难看到自己清净的佛性,要慢慢去修;心眼开了的人可以直接这么观照它,我们一般人都会有瞋心,潜意识里的这种毛病一定都还在的,你要这么去观,就会体会不平等的是妄习这一部分,空体、真我这边它没有妄习,那不就是内在清净平等吗你这么三回、五回去千锤百炼,这清净平等智力,就慢慢的显露出来,这时再怎么被人瞋呵,也可以很自在的忍受,而不生害心、怨心、这么修菩萨道就可以得到「内清净平等智力」。

 

(5)八法不动:八风吹不动,八风就是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这是苏东坡居士跟佛印禅师的公案,东坡居士自认为打坐境界不错,就写了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八风就讲这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他自认顺逆都已不在意,他让人把这首诗偈送到江南给佛印禅师,佛印禅师看了后,要考考他,就在诗偈上批了「放屁、放屁」四字,让侍者带回去,苏东坡居士一看就跳起来,立即过江找佛印禅师,佛印禅师一看到他就哈哈大笑道:「既已八风吹不动,怎又一屁打过江?」修行讲比较简单,要境界来考才知分晓。

另外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有位师父说我不受拍马屁,从来人家怎么拍我马屁,我都不动心,一旁的徒弟马上拍他马屁说:「是啊!师父,你真的修得人家怎么拍你马屁,您心都不动。」这师父就笑一笑,其实他已经受了他的徒弟帮他戴的一顶高帽子而不自觉。逆境好修,是明枪易躲,顺境难修,暗箭难防。在忍功上,就可以看出这个人修得如何,所有一切法,用忍功应对,顺境、逆境都要忍,八法不动,世法里清净,平等性智就现起,世间法里的这些顺逆境界,你都不为所动,不要人家稍微一拍你马屁,你就得意起来。反之,人家一说你,你就认为受污辱了,随时反省周围的人给你的是什么境界你有没有很自在的去面对这个境修禅修好修就在这里,你能让这个心如如不动,面对一切境,管住我的妄想念不发作,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如果你没有进入禅的境界,修起来是很累,知易行难,因为你没有觉照的心,到时要发作还是会发作。

 

(6)烦恼不染:菩萨修「集一切因缘平等性智」,一切烦恼法,很多人修自己,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可以自在了,但一牵扯到家人、父母、小孩,他的心就会乱了。有时候诸佛菩萨祂会用你身边的人来考你,你说你自在吗?自己要生就生、要死就死,反正无欲无求,乍看好像修得不错,祂就以你最罣碍的人来考你,你放不下你的宝贝儿子,就用儿子来考你,他有病痛、他成绩不好、他交了坏朋友,这时你还能自在吗?事情发生了,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但过程中尽量不要乱了心,菩萨要得「集因缘平等智力」,不是只有自己清净就好,你周围的人事物,跟你顺缘的、逆缘的,你都要把他们摆平了,面对这种因缘、这种共业,你是不是也能够很自在的去面对它?你没有办法出家,还和这批人是有共业,出家单独修行很容易解脱,我们既然在家,处共业中你还要求解脱,你要有更高的智慧,不是自己成就就好,周围亲人所发生的大小、顺逆事情,你也要能自在的去面对,保持清净心,要让你的心,不为一切因缘所拖累紊乱,这样,你一切烦恼皆不能染,做得到,就证得了「集一切因缘平等性智」。

(2006.07.02.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