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7-6)
       --
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三)、名词解释(续)

6.第一波罗蜜()

一般人讲的波罗蜜,是指(1)檀那(布施)波罗蜜(dāna-pāramitā),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2)尸罗(持戒)波罗蜜(śīla-pāramitā),持戒清净不犯。(3)羼提(忍辱)波罗蜜(k0ānti- pāramitā),以忍去我相,究竟无人相、众生相、寿者相。(4)毘梨耶(精进)波罗蜜(virya- pāramitā),精进朝涅盘道专修而不懈怠。(5)(静虑)波罗蜜(dhyāna-pāramitā),摄持内意不外驰,自持内心不乱使心安于正定。(6)般若(智慧)波罗蜜(prajnā- pāramitā),开真实之智慧,晓了诸法实相,不执一切境缘,得实相观。

再来一般我们讲的波罗蜜,是指:

(1)檀那(布施)波罗蜜dāna-pāramitā),就是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

(2)尸罗(持戒)波罗蜜śīla-pāramitā),就是持戒,śīla就是持戒,能够持戒清净不犯,度到彼岸,得到心解脱。

(3)羼提(忍辱)波罗蜜k0ānti- pāramitā),就是忍辱,这忍辱很重要,忍辱,忍心里所起的烦恼、忍身体的病痛、忍你所学的一切法不执着为真,得无生法忍。这里面内容太丰富了,小到两个忍,多到六十四个忍,后面我们再略作解释。忍功,不是只有你在那里生气要忍,别人欺负你、对不起你要忍,不是那种忍,那个忍太粗浅。我们这里讲的忍叫做法忍,法我的忍,法忍就是你得到好处也要把它舍掉,有什么境界、有什么异能都要把它舍掉,这种忍才是真的忍,佛法难,就难在这里不像一些外道、一些邪道,都是在练功夫,功夫愈练愈多、愈练愈精、愈练愈执着,那就走上歧途了。

学佛,你发不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要去掉一切的境界,这才发菩提心,《金刚经》就在讲这种道理,你要度众生,众生度了,你也不要去执着;你要布施,做了布施,也不要去执着它。虽然没有谈到什么境界,但一样的精神,对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八背舍、九处定,或者十遍一切处等等的境界及神通变化,你都不屑去执着,这就是发菩提心最根本的行止。发菩提心,很多人还搞不清楚发菩提心的意义在哪里?菩提是什么?觉悟觉悟是用般若智,观一切法空,如此一来你还有什么执着要有这个心态才是学佛,如果你一开始修,有这个境界就执这个境界、有那个心力就执着那个心力,那你的菩提根本是没有了,你的菩提在哪里?没有!都是执着跟菩提是背道而驰。忍辱,可以让你内心先断我的执着,这很重要,以忍去我相,这是第一步,究竟无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我相去不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不用谈了;我相去了,那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没有了,才有办法除去其它法的执着,法忍是第二部份你要去除的。

 

(4)毘梨耶(精进)波罗蜜virya-pāramitā),virya就是精进,精进朝涅盘道专修而不懈怠,这里精进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选对正确要走的路,叫正知正见,再来是道路最后的目标是什么,也要明确,然后上路去修行,一路上的枝枝节节都要把它斩断,直接走到涅盘的那一岸,这才是精进。这要从那里去做?从内心去做,而不在于你念几部经,拜几千次佛、念几万句佛号,这只是助缘,不是正修,不是正精进。真正的精进,是由内心里依六波罗蜜去做达到涅盘的彼岸,这才是精进。如果你修了半天,都是在心外用功,没有真正上路,没上可以走到涅盘彼岸的路,那你这就不叫精进。每个人的智慧不同,没有办法勉强,有的人一讲就懂,他就这么去做;有的人执着,一生就抱着一部经,研究了半天,也还未必搞懂,这就不是真正的精进,精进是要有正确的目标、道路,笔直坚定地向涅盘断烦恼处走去,这才是精进。

 

(5)(静虑)波罗蜜dhyāna-pāramitā),dhyāna(静虑)波罗蜜,一个地前菩萨,甚至于地上菩萨,要有成就,不打坐是不行的,打坐才能够有定,定中才会产生智慧,才能够摄持内意不外驰,才能够自持内心不乱、使心安于正定,这有两个境界,地前菩萨三贤,他有色身上见闻嗅味触的种种能力,但就是没有打开心眼,即使如此也可以初步的修心;而地上菩萨已经打开黑漆桶,是直接观照那个心,那更好修。

前者是小隐于野,可以到深山独居修行,智慧比较浅薄;后者是大隐于朝,地上菩萨智慧锐利,每天生活在人群中周旋应接,修这种定功,这才是真正的大定。世间禅定那种定是假的,是气压脑筋,心动弹不了,以为自己什么都看得开,但这种定是会退转,气消退失了,定力就没有了。佛法修的是智慧的定、般若智慧的定,这种定磨练于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众生,离不开世法,不离世间觉,面对外境时,你心能不能自在?你能够面对它无所罣碍,这样才是真正的定。试问哪个菩萨会独居到深山野岭去?没有。都是在人群中应接众生,遇事调伏而无有烦恼,这才是正定。

第五个dhyāna,就是禅波罗蜜,禅净双修是最好的,光念佛没有境界的,是不修禅定,修禅定不入经藏犹恐走入邪道,所以要念佛,这样禅净双修一定走得顺,禅可以让你境界突破的很快,但是过程之中你抓着佛号,就不怕魑魅、魍魉这些鬼神来干扰,诱你走入邪道。

 

(6)般若(智慧)波罗蜜prajnā-pāramitā),就是用智慧度到彼岸,开真实之智慧,什么叫真实之智慧?你的自性,应缘然后起法,你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不会去执着它为真,也没有认它为假的念头,很自在的观它实相,这样的话就是般若波罗蜜的真实智慧。你学佛法,要去培养的就是这种无所见、无所执的智慧。这无所见不是一般人心眼不开的无所见,而是你心眼开了,有所见时,又能不执取它,那才是真正的智慧。学佛法,讲来讲去,在还没有悟到空以前都要舍一切法,我常讲的「舍」字诀。《金刚经》叫做般若波罗蜜,能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不落于空、不落于有,讲起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三言两语,你能做到吗?怎么做?要从内心去掉你的习气,不要偏好什么、逃避什么,善恶都不起心动念,这样子般若智慧就会慢慢形成。

修行者心里经历很多的过程,很多的法起灭,但你没有心去讲,很多人喜欢讲灵通、心力,这就是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你执着有法,我看到什么、我有什么能力、我帮谁成就了哪件事?你还有这种念头,就是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还度不到彼岸。因为过程之间,所发生的大小事情,于你都煞有介事,这样怎么度得过去到彼岸?没有办法的,你的般若波罗蜜智不具足;没有这些境界时,那就更不用讲了,你门都还没有进入。入门了、有境界了,发生了任何事也不想去讲,这就是般若波罗蜜,懂得愈多的人,嘴巴愈严,愈无言说,这才是真修佛法。那修到最后怎么办?都死透了?学佛法就这样吗?不是。学到空、无相、无愿时,就要进入陀罗尼门,开始学咒语、密法,用咒语去利益众生。

未进入陀罗尼门,利益众生都是用心力,这样子是会很劳累,如果一天挂上三个号就不得了了,身心会很疲累,因为上门来的多半是很重的障碍;如果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众生,你不用咒语怎么行?到最后你一定要依诸佛菩萨的咒语,三业加持,只要教你念这个咒,你就可以得到好处,就不必自己去用什么心法,不必了。到上师或者菩萨境界时,就学这个咒语、手印,进入陀罗尼门。把你过去修的这些风风光光、光怪陆离的能力舍掉以后,到最后都是依咒语来成就,不是很简单、很轻松吗?诸佛都是懂得无量微尘数的咒语,我已经依序告诉你们修行的次地,我们现在学咒语,会障碍你解脱,不学咒语你又开不了悟,要怎么修,你就自己看着办!

有同学问我,老师你教咒语干吗?你教咒语我们就不能修解脱道,你要求解脱可以,我教归教,你可以不用,因为有的人学了一、二十年了,永远都没有办法自我解脱,你不求诸佛菩萨帮帮忙,怎么办?学咒语不是要求解脱,学咒语是要求打开你的色身,让你开悟,求诸佛菩萨加持开悟,开悟以后,你还是要舍这些法,以前念佛的把佛号丢掉、念咒的把咒语丢掉,什么都不想念了,回到清净自性空,以后要度众生再拿来用。念佛不是说开悟以后就会忘记,不会的,因为熏得太久了,过了那个阶段心清净以后,又会回来念佛,在梦中、在定中或者在气比较旺时,佛号还是会自动现出来。学密咒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不是学真言就是金刚乘,如果习气毛病一大堆,贡高我慢心不空,哪里有金刚?金刚亮净无暇、无烦恼可执、心空法了才是金刚,才是般若波罗蜜。

晓了诸法实相,实相,还是不要去执着这个相,不执一切境缘,境界、因缘,这个境、这个相,能够任它在那儿,观它无所有、不可得,它是它、我是我,做到了,你就是做到了般若波罗蜜。修行就是这样,内心的境界,自己懂了想去讲,牵涉到别人的境界也是一样,不必去讲,当下不讲,事过境迁后也不会想讲,要学的是我什么东西都没有,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想讲出来,就代表你还有执着,这就没有实相观、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中云,就修布施等六度时,依凡夫、二乘、菩萨之别而分三种,又称三种波罗蜜。即:(1)世间波罗蜜,谓凡夫执于「我、我所」,着「断、常」二边,欲求梵天等胜报而所行之有漏事六度。(2)出世间波罗蜜,谓声闻、缘觉二乘但为自度,欣乐无余涅盘之空寂所行之六度。(3)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谓诸菩萨知万法唯心,不住六尘,了悟自他同体而不舍一切众生,为利乐此等故,远离能施、所施等之分别所行之六度。此五种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有主从关系,由般若之功德,可得其它五种波罗蜜。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其实是在《大般若经》中,处于《金刚经》之后的经文,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波罗蜜,从五百七十八卷开始,每一品都在讲一个波罗蜜。它里面讲,就修布施等六度时,依凡夫、二乘、菩萨之别而分三种意涵,又称三种波罗蜜。刚刚我们讲三种波罗蜜,其实也可说是凡夫、二乘跟菩萨的境界,凡夫、二乘是地前菩萨,三贤位就是跨于二乘跟菩萨之间,菩萨就是登地菩萨、真正的菩萨。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这么解释,(1)世间波罗蜜,像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空处定,甚至于无想定,这些修行人他也在用波罗蜜,但是,他们用的这些波罗密是世间的波罗蜜,是没有解脱的,他修了半天,心比较清净一点、烦恼少一点,但没有究竟,所以叫世间波罗蜜。如果讲的浅显一点,叫世间的解脱,解脱的能力再加上一个世间,表示说比欲界天人的境界高一点,有点解脱、又没有完全解脱出三界。安一个世间在前面,这还是凡夫,他还有轮回,谓凡夫执于「我、我所」,有一个我,还有一个我的这些喜怒哀乐种种的心所法,有这样执着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断一切有相,没有办法守住空寂,一切法但有所受,不免着断、常两边。

着断、常二边,欲求梵天等胜报而所行之有漏事六度,如果你落入断、常的任何一边,即使你也在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但不得波罗蜜多,是有漏的、是不究竟的。比方你执着一个有,这就没有做到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要走过去,无所得才叫波罗蜜多。你现在布施有了,但受天报;你持戒,持戒有了,更是色界天或更高的果天报;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些都是用有为心去修,当然没有办法究竟;但有些时,有功德总比没有好,你不能跟出世间般若波罗蜜智相比,有一些人的根基就是这样子,你叫他不要信天道或世间禅定的道理,你讲了半天,他学空观就是学不到,他很害怕没有一个我,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有些人是大乘种性,就有这种菩萨胚子,他看了经典,很自然就这么去做;有的人看到经典就会怀疑、害怕,像《金刚经》所说的,果报不可思议,有三恶道果报的人看到《金刚经》会发狂?因为你过去所学的背景不一样,执着、业力都影响到你看《金刚经》的反应,所以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2)出世间波罗蜜,指声闻、缘觉二乘人所证所得,但只为自度,非常喜欢禅定的快乐、非常喜欢寂灭心的快乐、非常喜欢无余涅盘的快乐,所证得的空寂及所行六度,称为出世间的波罗蜜。声闻、缘觉先做到空、无相、无愿解脱就在这里。

(3)出世间上上波罗蜜,即是我们所说的出出世间的波罗蜜,这就是菩萨所修习者。菩萨不住空,祂可以从空中生法,不怕有为法,因为他有能力去玩心用。如果你学到空解脱,只要动一动心去玩有为法,就会觉得有点受不了,这个心,有为心用玩久了,似乎定力也要退失,因为你在断烦恼时,心守得很紧,看到、听到、感觉到什么,打死它们,统统不执着,守得这么严格当然没有烦恼。现在倒回过头来用一些有为心用,用完了后,有时又会去罣碍,这样你就会觉得像是在走回头路,要训练在这个出世间波罗蜜或者出世间上上波罗蜜的阶段,你要能够从空之间去生一切法用,而且能够自在,善恶都能够自在。

济公(道济禅师),他是真正玩法的专家,他可以去创造因缘,要度一个人,正、反、顺、逆怎么变都可以,玩完以后他自己心也很自在,没有什么罪恶感,生气就生气,有的人说修行人怎么能生气?你看祖师大德为度众生哪一个不生气?有的还跟徒弟对打的,打完了也没有罪恶感,喝茶去就去了。修小乘解脱的,不能生气、不能犯这个戒,守戒守得很严格。大乘菩萨到了一个境界以后,要能够超越这种善恶罪福的观念,才不会执着在那里。

菩萨心能自在、能够起神变,能观一切法如梦、如幻、如露亦如电,做了等于没有做,这种就是心理的突破,当然不是因为自己的习气发作,更不会是为了自己的享受、欲望去玩心用,是为了度众生;如果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说什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头,说要看破顺、逆、善、恶、戒律,那可能就是着魔了。为了利益众生,使众生上路,不拘顺逆,你违背常理的随缘去起一些法用,你都要能够自在,没有罪恶感,不要说脾气发完了,心里后悔,要来拜佛忏悔,那表示你的心还是怖畏这个业力、业报,还是不能自在。

这种出世间的上上波罗蜜,谓诸菩萨知万法唯心,你要产生什么心法,从心里现起,不管现的是善法、恶法,只要是利益众生的,做了以后,不住六尘,了悟自他同体而不舍一切众生。真正开悟的菩萨,衪的心跟众生的心是合一的,衪的身跟众生的身也是合一,这就是《佛地经》里面讲的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这不是学来的,是你自然就有这个能力,你身体感召业缘、心里感召不定,跟众生同一心、同一体,但是,你要怎么化解这些问题?你自身感召了以后化解了,众生的障碍也跟着化解了,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哪一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用有为法、不必用有为法,你心空法了,自然就能转一切境。

为利乐此等故,远离能施、所施等之分别所行之六度。在行六度、甚至十度之际,为了要能真正利益众生,自己的心要更清净、无为,用有为法成就一切佛事,对众生能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让他们得利,这样做完了以后,能施、所施都要放下。此五种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之间有从属关系,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跟最后的般若波罗蜜,有一个是主要的、其它是附属的,而般若波罗蜜是六度的眼目、十波罗蜜的眼目,这六波罗蜜之间要搭配着修,这样修完了,都以般若观它们无所有、不可得,这是最重要。由般若之功德,可得其它五种波罗蜜圆满。

 

十波罗蜜者梵语 da0a-p2ramit2,是菩萨到达大涅盘所必备之十种胜行,全称十波罗蜜多、十胜行、十度、十到彼岸。上述六波罗蜜外,再加上方便、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多,即成十波罗蜜多。即:(7)方便波罗蜜(up2ya-p2ramit2),音译沤波耶波罗蜜,意译作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可分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二种。回向方便善巧即以前六波罗蜜所集之诸善巧施与有情,并与有情共同回向,祈求无上正等菩提;拔济方便善巧则指方便利益济度诸有情,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8)愿波罗蜜(pra5idh2na-p2ramit2),音译波罗尼陀那波罗蜜多,意为常持愿心,誓愿到彼岸并付诸实现。(9)力波罗蜜(bala-p2ramit2),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智波罗蜜(j#2na-p2ramit2),音译为若那波罗蜜,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分为受用法乐智与成熟有情智两种。受用法乐智系由十波罗蜜中之前六度所成立之妙智,具此一妙智即能受用法乐无穷;成熟有情智则可成熟有情,有情依此智而得大饶益。

十波罗蜜者(da0a-p2ramit2)菩萨到达大涅盘所必备之十种胜行,全称十波罗蜜多、十胜行、十度、十到彼岸,名称不同,意义都一样。上述六波罗蜜外,再加上方便、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多,即成十波罗蜜多。

 

 (7)方便波罗蜜(up2ya-p2ramit2),是指方便善巧、方便胜智波罗蜜。方便为什么加一个胜智在前?,这种方便波罗蜜,是属殊胜的智慧,要有具足非常智慧的人才能运用自如,如果你的执着不是很重,就比较可能有方便智慧。如果一个人自称是菩萨,但却没有方便智慧,在利益众生时,可能反而造成众生苦恼增加。

例如这个人不能吃素,如果吃素他的婚姻都不保了,你还强要他吃素?这种情况下,就暂时随他的境让他方便,教他念南无宝髻如来后吹向肉块,或往生咒净化荤食,利益下三道的众生。菩萨要懂得方便,自己做不到,要方便去做到;众生做不到,你也要给他方便、分段去做到。目标不变,方法、手段可以改变,这就是方便。不懂方便的人,修行会很苦恼,你修行碰到障碍,方便休息一下是可以,但是,休息一下不是永远的休息。这个方便非常重要,十度里当然眼目是般若波罗蜜,如果你能观它无所有、不可得的话,方便自然可以做到。不要执着,有所执着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少一点主观意识,让人事物、因缘慢慢去蕴酿、兜转,再看着办,这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也是做方便波罗蜜。

方便波罗蜜可分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二种。在修菩萨道时,所有一切功德都要回向,没回向你就没有功德?不是!把你的功德回向给需要的众生,那你的功德更大,不要在意执着有什么功德,因为般若波罗蜜,或者p2ramit2这句名词,叫你要度到彼岸,度到彼岸了,还有什么功德、不功德的?把所做的功德回向给众生,自己不会因为这样就没有功德,起码可以成就你的菩萨智慧,未来能够成就如来菩提。

回向方便善巧即以前六波罗蜜所集之诸善巧施与有情,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波罗蜜,所得到的好处,你都把它回向出去;善巧,就是说随缘巧妙的,这么把它转传出去,传给有情众生,并与有情共同回向。密教里很注重回向众有情,在他们三昧耶戒中,最基本的金刚乘十四根本堕,其中第五根本堕「畏难不度退菩提」,如果怕辛苦放弃众生不度的话,是犯了戒律。到金刚菩萨地时,既然是菩萨,不舍众生是最重要的。有时候你看上师行为好像不是很如法,你不要太在意,因为他只是专心要度众生,你嘴巴要严密一点,不要去造业,否则又犯了谤师的第一根本堕。你把你的功德,所行六度的功德,方便善巧回向给诸有情,祈求无上正等菩提,希望大家都能够得到无上菩提,这是大乘菩萨应该具足的,我们修解脱道的人,这些概念比较不足,可以加强一点。

拔济方便善巧则指方便利益济度诸有情,用善巧方便来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众生智慧不够,你要怎么让他开启智慧或者阶段性的教他怎么走你一下子讲空、无我,他做不到,你教他从布施开始,持戒开始,一步一步来,像这样你要依他的背景、能力,方便的开示。最好你自己有各种体会,你可以从最浅的讲到最深的,应付各种根器的人;如果你只学一种法,那人家上门来了,法不相契,你也没有办法方便教他,这就没有方便,每个众生根器不同,你要有种种的方便法才能够利益他们。

 

(8)愿波罗蜜pranidh2na-p2ramit2波罗蜜),音译波罗尼陀那波罗蜜多,意为常持愿心,誓愿到彼岸。你在因地菩萨位时,有些什么功德你未来要成佛时,你发什么愿?这不是一般小愿,更不能是种种欲望、与你自己体性相背的愿,不行,这里的愿,都是未来成佛时,我要什么?像是我未来的佛土没有三恶道,未来每一个见到我的人都可以悟到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愿才是一种力量,可以让你达到彼岸,未来成佛,这个力量真的就会成就。

你看每尊佛,衪在发愿波罗蜜时,都会成就衪不可思议的功德;譬如宝髻如来,衪发愿如果你称念衪的名号,这些畜生道众生马上超脱升忉利天,所以你要度一切畜牲道众生,你就念衪的咒或衪的佛号,那牠们就会升天去,这是衪过去世修菩萨道所发的愿;又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你仔细看离不开欲界、色界、无色界种种禅天、种种境界,总共加起来四十八愿,这是利益修禅定的色界天、无色界天一切众生。还有药师佛十二大愿等,这是你在修菩萨道因地时,未来成佛要有什么愿求,这也是八地菩萨才能发的大愿。七地菩萨以前的心都还不净,自身难保,还不够格发大愿。这十波罗蜜,都已经到八地以后所修的,八地前的地上菩萨修前六度,八地后修方便、愿波罗蜜,此愿波罗蜜是很重要的一个波罗蜜,你要了解它的内容。

 

(9)力波罗蜜bal力量-p2ramit2波罗蜜),是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这种力量不会因为碰到障碍而退转,我们在修行过程间,在地前菩萨位三贤位时,证到十住位的第七位,是位不退转;证到初地、登地菩萨之位,才是行不退转;行不退转,心还会退转,但是有时候众生痛苦无量,碰到每个人那么多困难没办法化解时,难免会退转;菩萨心要到八地菩萨才不退转,因为祂没有烦恼了,不管再多困难也会不退转。八地菩萨是心不退转位,你要常常回向说要跟不退转菩萨为伴侣,那是要八地菩萨以上,已菩萨心不退转。

初开悟的人,自己心都还会退转,你依靠他,那是跟他一起浮浮沉沉,不行。所以要以心不退转位的八地以上菩萨为伴侣,八地以上的都是大菩萨。这个力波罗蜜,要如何得此力?是要培养一切善行,培养你往前得到无上菩提的力量,有能力判别真假、对错,是正知见还是邪见?听一个人讲一句话或看一个行为就知道他的正邪,这种也是知见力量有的人没有这种能力,所以亲近一些邪魔外道,外道还好,依止修后可升天;若依止邪魔,狼狈为奸,轮落魔道,这是很糟糕的

你要学正统的正法,要知道,正在哪里要走向何处目标是什么?交通工具则不拘,无论你搭乘的是小乘、中乘、大乘的交通工具,道路都一样。路跟目标是不会变的,只是你乘什么工具,这跟每个人的智慧与福德有关,不要去分别它的好坏,但目标一定要正、行为一定要正、戒律要正,善行要做,其它波罗蜜要做,这些都是产生力波罗蜜的先决条件。

 

(10)最后无量智慧的波罗蜜,智波罗蜜j#2na-p2ramit2),音译为若那波罗蜜,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听到、看到、感知一切法、一切相,就能够如实知其内涵。读大乘经典,释迦牟尼佛讲经,这一段在讲什么,你可以深入许多层次,这是一切智,有些菩萨祂在解释佛经,可以洞悉法的基本道理,产生无量智慧而说。一切佛法都在学智慧,这萨婆若智(sarvaj#a)就是一切智,释迦牟尼佛才有的能力,才能够懂一切,时无前后、空无间隔以外,衪还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能够证到十波罗蜜满足,那是成佛阶段,相当不简单;但你开悟以后,多少可以稍微体会一下,什么叫做智慧,你从这个智,可以度到彼岸,往后就能产生无所不知的智。这智波罗蜜可分为受用法乐智和成熟有情智两种。受用,在《佛地经》分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就化做三十二庄严报身佛相,自受用土,是化一个清净的佛土,这是佛因果报应感召的自受用;至于他受用,因为衪心清净,衪的法身无相,于不用心间,众生忆想衪,祂就可以化一应化身处,众生就很自在的得到好处,这是他受用。

你学佛法,就要善于运用它的内涵,不要钻进名相的死胡同里。既然你懂得他受用,你就试试看,每天想着释迦牟尼佛,祂的光发到十方一切佛剎土,特别普照我的身体,那你身体怎么不会健康你这样想,虽然没有现那个相,其实法是有在发挥作用,因为佛光是无所不照,你没有感觉是因为你没有神通,没有神通没关系,你就观想它,佛从眉尖轮、发白毫相光,你哪里痛,引它就照哪里。

万法唯心造,你要忆念佛也是这样,要能够利用衪的他受用身,这是受用法乐,这种智慧有的人会用,有的人不会用。像密教修密咒、手印,你结印、持咒、观想你要成就什么法,这是我们藉用佛清净法身,净身口意三密加持,当下与佛相应和合,如此哪一个法不会发挥威力一定会发挥威力!其不可思议处即在此。修金刚密乘时,由于我们的力量还不够,所以我们利用佛的他受用法身的能力来利益众生,进入陀罗尼门、真言门,结手印、念真言,建立佛慢(如来加持身加持后的自己)、观想我自己就是佛,然后利益你要帮助的众生。这种智慧,有的人不说就自然会去做,有的人听归听,也不会想去做,佛的法身,就怕你不会用,你会用的话,是很受用的。

第二种智,是成熟有情智,是有调御丈夫相,释迦牟尼佛跟一切如来都有这个法号,这个众生的因缘还不成熟,先善导善诱,让他一步步往前走。当初释迦牟尼佛,从《阿含经》开始讲正法轮,算是小学的程度,讲戒律、修心,慢慢带到大家修得心较清净了,再讲《方等经》大乘、小乘的经典,大众听得差不多,可以接受了,再讲《般若经》,一切法都虚幻不实在,你修的功德也没有,教你不要执着,到最后把你导入密乘的陀罗尼门,叫你行菩萨道,要有智慧能观众生根机,善导善诱,还要方便善巧等待因缘,除非他自己放弃,前提是你不能放弃他,只要他来求法,有因缘就教他一下,让他知道他当下需要什么法,如果他提出要求,要学不适合他的根器或此时因缘不具足的法,你还不能应允他,否则就犯了第七根本堕的三昧耶戒,「于未成熟宣密法」。

有这种成就一切有情的智慧,受用法乐智系由十波罗蜜中之前六度所成立之妙智,你修了前面的六个波罗蜜所成就的妙智,你就有受用法乐智,具此一妙智,即能受用法乐无穷,法化中而其乐,不是寂静涅盘乐,能够以佛的法身、他受用身,来满足自己修行或度众的需要;成熟有情智则可以成熟有情根器,让他接受一切菩提法,没有菩提心的使他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使他以菩提智慧观一切法空、不执一法,证到解脱了,再饬使他学菩萨法,不能再继续舍一切法,要回过头来学有为法,这么一步步的善导善诱,让他慢慢成就一切菩提,有情依此智而得大饶益。一切有情,因为你这么开导,让他们慢慢也能成就菩萨道性,建立自他得力的菩萨道。

(2006.06.17.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