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05.13.   第 16 讲(15-4)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五)如何依经文来修行(续)

4.「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我们前面讲到「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为般若波罗蜜」、「佛法者,即非佛法,是为佛法」、「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为一切法」的概念,要把般若波罗蜜观空,观其无所有、不可得,这样才是般若波罗蜜,才见到般若波罗蜜的实相。般若波罗蜜是一个心法,是无相的,现在世尊把这三段式的实相观运用在有相上,而问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剎土,一个佛所弘化的三个大千世界,等于3x109那么多的银河系,每一个银河系有一个世界,这个数量看起来已经很多了,那么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所有微尘,是为多不?光我们这个地球就有多少微尘了?如此3x109那么多世界的微尘是为多不?当然很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有相,大如世界,我们观它非世界,如此方为世界;小如微尘,观它非微尘,如此是为微尘,也就是说你不要去探讨微尘是什么?不要去想微尘是有七个极微尘的尘来聚集在一起为一微尘,想这些就动了名相,动了名相你就进入世间相里去。听到微尘,不必起心动念,观它非微尘,能有这种修证的话,那这个微尘,才叫做微尘,否则你动了凡情,微尘加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那这个微尘就不是一个微尘,就会转成其它自己的概念了。

我们凡夫会动世间情见,如果人家说这个人是好人,对我来说就只是听到一句话,我不去想他有多好或是好在哪里?没有这些妄想相随,听一句话、看一个人、对一件事都不动心,不动心的话微尘就是微尘,我不去研究探讨它是什么意义?这样观它非尘微,那它就是微尘。同理,不管是一个世界或是三千大千世界,你观它非世界,它就是一个世界;你一起心动念,就进入凡夫界、世间相,你不起心动念,住在空寂,一切相你都不相应,不是没有看到、听到,而是听到、看到后不执着,不起心动念,就不会进入凡夫界,这个虚空之间就没有你的相。

在禅修中观谁在动妄想,谁一打起妄想,诸佛菩萨就知道,如果你心眼开了,你就可以观出哪一个人起了心念,因为哪个人一动念,他的影相就会在虚空中现出来。为什么?因为他起心动念,一起心就进入世间相里,不起心动念则与虚空一体、无相。虽然肉体在这里,但人家看的是你里面那个神我身、那个影相身。你们天天胡思乱想、分分秒秒打妄想,不知道这种事的厉害,有个虚空公案就是在讲这个。金碧峰禅师舍报期已至,黑白无常奉命来拘提祂,但禅师禅定工夫高,一入定黑白无常就找不到他神我身。黑白无常就去请教土地神,土地神就说祂有一喜爱物──皇帝所赐玉鉢,只要您们能找到此鉢并弄响它,祂一定会挂碍而起念现形。终有一次他被黑白无常找到了,因为他在定中忽然打了一个妄想,罫碍起皇帝送给他的一个心爱的玉钵,就进入了世间相,就被黑白无常找到了神我身。他悔悟不该贪恋世间物,立即把玉钵砸坏了,又马上重新入定,消失前留下一首偈﹕「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若是为别人的事情烦恼,起忘想倒还情有可原。上礼拜谈到《佛地经》里面所讲的一切法真如,二障清净相,自想,为自己的事情烦恼、起心动念,其实自己有什么好想的?要受报就受报、该怎样就怎样,没有什么好想的;菩萨则是为他人想,想的都是众生,当然也是因缘结得比较深的关系。有些信众很护持道场,劳心劳力,这样的话连护法神韦陀菩萨都会罣碍,如果他们身体违和或有障碍,衪不动心救助也不行,菩萨动心就是为别人、为众生。为众生动心叫做为他想,这虽比自想好些,但也还是不好,因为我们不是菩萨、不是佛,为他想毕竟还是妄想,会障碍我们清净的自性,我们要学诸佛菩萨这么不动心,衪的清净法身可以跟一切众生融合在一起。我们想也是白想,不如直接去做!怎么做?就是如如不动的让法身扩散,覆盖需要的人的身体、内心,就这么以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不用一法,众生受用了,自然就得到好处。佛有何物?没有!你要常常念佛、念菩萨,你忆念衪们,就会受用,不是用口,用心想,这样身心的烦恼盖障都可以得到清净。

修行要少说话、少动心,有烦恼何必到处打电话向人吐苦水?多观想诸佛菩萨、忆想诸佛菩萨,把诸佛菩萨的清净法身拿来自受用,受用和合,让我的烦恼跟诸佛的清净身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清净。佛法需要学这些吗?如果你做不到生不生、不可得,那何妨学一些方便法求诸佛菩萨的法身与你相应,得到清净!你们学佛法学这么久,不会用这个心,那是白听了。不要钻进名相的死胡同里,要会观想,要学习用你的心,这个心很灵的,就怕你自乱阵脚,把自己的心搞乱了。你把心清净一下,想一想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是诸佛才有的,衪的清净法身给你受用,你不会受用,岂不可惜了?

我们上次讲过三身、四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诸佛的光随时普照一切众生,无有分别。你是好人,你的心清净,就应该很容易接受到佛光,佛光一接受到了,你的心就清净,就不会执着,一定有改善,除非是大奸大恶之人,他自己不接受佛光,那就没办法。佛是普遍法身清净,佛光是普照的,你如果自己的心不灵,那就接受佛光、接受诸佛的无相清净法身,那你的身心都会安稳,这就是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诸佛菩萨是这么慈悲,你要充分运用祂如如不动的清净法身。你听了会不会用?能用到什么程度?那是个人的智慧,自己去用用看,为众生也好、为自己也好,灵光一闪之际这样用可以、那样用也可以,讲佛法,也可以引申到心法,跟佛菩萨的清净法身融合。

回到解脱的知见,观微尘,不要有微尘想,那微尘就是微尘,就是眼前现起的一法而已;观世界,不要有世界想,不要去想这世界多大、直径多大、圆周多大,不用去分别这些,世界就是一个世界,就这样!观世界,不是一个世界,就是一个世界;如果你把世界看进去,动了凡情,搀入了个人情见,那你就会钻牛角尖,你见到的世界就不是实相,烦恼就这么来了。无论是三十二相、微尘,还是大到一个地球那么大的一个世界,甚至三千大千世界,你要看它就看它,看了也不要执着,境归境,你不去抓那个境,过去了就不去想,不要再去熏,都是烦恼。微尘,你观它非微尘,就是观空,观空不是去否定那个东西的存在,而是你不去起心相应,能够做到就是所谓的微尘;看到观世音菩萨相现起来,它现自它现,它灭自它灭,你要观观世音菩萨,非观世音菩萨,是为观世音菩萨。《金刚经》一直在告诉你如何修中道?就是这么修的。当然这是累劫修来的智慧,每个人不一样,刚开始你心不清净也许很难,就要一次又一次的训练自己心安不住,让自己能够很客观的从各种情境中抽离出来,没有那个因缘的牵扯,事情很快会过去,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阶段性的发生,这是因缘,发生了,该做的就去做,其它的就不要动心、不要去烦恼。

世尊为再引申般若波罗蜜多义,以所说《金刚经》文问须菩提尊者,世尊有所说法吗?当然以般若波罗蜜智观世尊所说法为无所说。现在世尊再以般若波罗蜜智,来观修证中可能看到的世界相与世界相中之微尘,还是要观其似有若无,不即不离,以显所证般若波罗蜜智。

世尊为要再引伸般若波罗蜜多义,以所说《金刚经》文问须菩提尊者说,世尊有所说法吗?怎么没有所说呢?从开始叫你要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叫你要度一切众生,无有一切众生想、叫你要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叫你要布施,但要无住相布施,叫你要不住六尘布施、叫你要观一切相非相、叫你要观一切法非法,讲了那么多的道理,怎么无所说呢?因为这些都是方便说,因为你不懂才需要说,懂了就不必说了,你到最后也没有学到什么。不要说你学了《金刚经》、学了什么佛法?没有!无一法可得!但是,我们面对境界,要能用,要能马上会用。很多人喜欢来问我:「要怎么做?」我都说:「不必做什么,放下!」放下不是很简单吗!如果你真能放下,一切人事物因缘,两天、三天就转了、就过去了,要用「微尘,非微尘,是为微尘」、「世界,非世界,是为世界」的中道观,来转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大小事。

这是以般若波罗蜜智观世尊所说法为无所说。现在世尊再以般若波罗蜜智,来观修证中可能看到的世界相与微尘相,无论其形质大小,都要观其似有若无,不即不离,充分显现所证般若波罗蜜智。你要随时去训练,当一个念头起,不管这个念头牵涉到自己、某人或是无中生有的因缘法,那是你灵性感召外境的法,你是马上不动心的观着它?还是抓它来想了几个念头才放下?还是一直迷糊下去,整个晚上都睡不着?修证功夫的高低就显现在此。如果念起你不动心,就这么看着它,这念头是无根浮萍,很快就低伏下去。能做到这样,才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做不到的话,退而求其次,你要立时警觉,求菩萨,及和合受用融合佛菩萨的清净法身。

修行是真枪实弹的,要这么面对你的起心动念去修,没有祈请,没有求诸佛菩萨来做你的后盾,这样你才真的学到《金刚经》里自我解脱的般若波罗蜜智。如果实在不行,也不能强求,这与每个人的宿缘有关,但既然你听到佛法了,就要开始去做、去训练。听闻到《金刚经》这么高深的佛理,连证空第一的慧命须菩提都要痛哭流涕,我们今生有幸也听到《金刚经》,更要知道怎么去用它,就用在你的起心动念处。如果你能够用般若波罗蜜智,观「微尘,非微尘,是为微尘」、观「世界,非世界,是为世界」,那你这个解脱的智慧,虽然没有满五分的法身,起码有四分。如果一开始做不到,也不要迷糊进去,要求诸佛菩萨帮忙或自己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去执那个境,我们的心随时都跟众生的因缘在搅和,你要从中去学习,赶快长进,增长我们这个清净法身现起。

三千大千世界是3x109的世界体,其组成世界相的微尘数量应是相当多的。前述微尘是七个「极微」所组成的一微尘,不管微尘或世界相,修行者若有能力观其细相,或扩大视野能观宇宙中一佛剎土三千大千世界,都要观其无所有、不可得,不要执取自己有此能力,不要执取真如性用的功能,这样以般若波罗蜜智观事相大小都能无执,才能完全脱离心中证量,求得真实空有不二修证,得中道观之佛知见。

三千大千世界是3X109的世界体,这个银河系算是很多的,而其组成世界的微尘相,其数量更是多的不得了。以我们现有的天文知识倒还能了解这个世界观,而释迦牟尼佛可是在二千五百年前讲世界相,与会的这些圣人都看过,那时候没有现代科技他们怎么看?每一位都是打坐入四禅看到这些世界,他们有神通可以观照世界相,起码都能看到一个佛剎土里面的一大千世界到三千大千世界。行者若有能力观小至微尘之细相,或大至宇宙一佛剎土三千大千世界,不要去探讨研究,都要观其无所有、不可得。不要执取自己有此能力,不要去用它,因为这不是佛性清净的自性,只是你的真如性的功用,这是天神或一切世间禅定的行者应该要学习的。

《金刚经》一直在训练你这一点,不要执取真如性用的功能。真如性用在每一阶段都有它的功用会发生,一个凡夫也有十八种真如性用,即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成十八处,这是最基本的真如,除了这十八种真如性用外,还加上你的邪真如,邪真如就是你养成的习气、个性、妄执,修行不能用邪真如,要尽量客观的去修,这样才能够以般若波罗蜜智观事相大小而无执,观内在烦恼及所感召的因缘而无执。第一念是真如觉知感召因缘所知,第二念起了分别名相,你才会去分辨好坏。如果一个因缘起来,一念觉后,你暂时放下,不要去烦恼,好、坏都不执着,事情来了再去处理,这样才能完全脱离心中证量,所谓证量就是你的自性觉知感知因缘所现的那个境,它知道了,但真正的佛性是不会用语言、文字的,除非修到宿命通,有宿命通就能够知道过去你讲过什么话、现在会讲什么、未来又会讲什么。诸佛菩萨有那种能力,但是我们没有那种能力,我们了解自己里面那个佛性它感知了,可惜它与我这个凡夫身沟通不来,因为我们没有那五通,这些就叫做证量。你要脱离它这证量,客观的完全脱离心中的证量,亦即观「微尘,非微尘,是为微尘」、观「世界,非世界,是为世界」,观「心所感知之相,非为一个相,是为心所感知之相」,当下不要去烦恼,事后发生了该处理就去处理,这样做就是求得真实空有不二之修证,以空的体面对不空的境,你能够脱离它的证量、它的觉知、它超过一切凡夫的能力所感知的事情,这空有你都不去执着,就解脱了,这是自己的解脱。

帮助别人的解脱也是一样,当然是有一些配合的措施,心愈空效用愈大,至于大问题就要求菩萨,为什么叫你们要「以密为用」心中心法有的人会用了,还有其它密法,我们透过诸佛菩萨的清净法身、诸佛菩萨的光,请衪来放光、无量光,清净道场、清净一切众生身,这是有为法的部份。有为法是用在度众生、救助众生苦难用的,现在在求自我解脱,要解脱,就要这么修,真实的证到空有不二的修证,这样是得中道观之佛知见。中道观,就是观「微尘,非微尘,是为微尘」、观「世界,非世界,是为世界」、观「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罗蜜,是为般若波罗蜜」。简单讲,有法无执,不去执那个境,训练你自我解脱、圆满佛性,就是要这样。

 

5.「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五段意义也差不多,上述不执着世界相、微尘相,你们能接受,那你们会不会执着如来的三十二相?这当然也不好!三十二相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的,不是菩萨、阿罗汉就可以看到的。像优婆多尊者就没有看过佛的三十二相,他度天魔波旬时,叫波旬化一个佛的三十二相给他看看。现在你不执着微尘、不执着非常大的世界相、不执着你心里的般若相,那你执不执着讲经说法给我们听、我们非常敬爱的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一般人还是会执着。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三十二好相,以这三十二好相来见如来,可以吗?当然学中道观的、学解脱的,即使好相如佛的三十二相,也不能以此来见如来。除了观「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为三十二相」以外,三十二相也不见得就是如来,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不能看到一个人有三十二好相,就说他就是如来。当初释迦牟尼佛出生后具足三十二相,最圆满的是衪的受用身、报身,有一位仙人前来算命,告诉衪的父王,这个王子如果不出家修行,起码可以当转轮圣王,如果出家修行,一定会成佛。这段故事是告诉我们,不要以有相见如来,更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为什么呢?在求解脱时,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有相不执,一执着就动了凡情,不要着相,好、坏都不要着相。

若行者对大如世界相,小如微尘相等都能知见,有此能力时当以般若波罗蜜智观之,不能执着此等相。进一步说,行者虽不执着某些外相,但可能会对于教化我们的如来身相、庄严报身相而加以执取,执取之因由,或源于感恩、或源于如来卅二好相之庄严,行者面对卅二好相(实境相)时,应观卅二好相为非相(空),是为卅二相(客观实相)。

若行者对大如世界相,小如微尘相等都能悉知悉见,有此能力时当以般若波罗蜜智观之。般若波罗蜜智,就是如实的了知、并且做到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而不执着外相。进一步说,行者虽可能不执取某些外相,世界相不执着、微尘相不执着,但可能会对于教化我们的如来身相、庄严报身相等加以执取。如果你能够对于如来的卅二好相不即不离,不去执着也不去逃避,让它自起又自灭,这样你就有般若波罗蜜智慧,如果你当下如如不动,事后邪真如发动,你又执取了相,这样还是不及格,例如一讲出来就是执着了

执取之因由,可能源于感恩,或源于如来卅二好相之庄严,行者面对卅二好相(实境相)时,应观卅二好相为非相(空),有相不取、有法无执,要观它空,其实观它空也有语病,它在那儿就在那儿,与我无碍,这是相对的空,我的心完全与它搭不上关系,那么这种空,才是卅二相(客观实相)。说说比较容易,但是要做是不容易做到,如果路边看到一个跟你没关系的人,就很容易做到实相观,但若是有关系或有因缘的人,难保不起心动念,想执取那个境。这些道理你懂了,怎么去修空有不二的中道观?观微尘、观世界、观三十二相、观般若波罗蜜智,都要观它们为非相,这样才能见到它们的实相。

十方诸如来都具有卅二好相,虽是庄严相好,但要以般若波罗蜜观之,不要执取其好相。有关佛陀生身之殊胜,溯自释尊在世或灭后不久都具有卅二相,世以释尊非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圆满、清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具有殊胜之能力(十力、四无所畏)。所以修行者有见如来报身相,不能以卅二相说是见如来,如来者有自性身、受用身、法性身等相,若执取其受用身,就着色相,若真执取其相,就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另《大般若经》云,魔亦可化成佛卅二相、八十种随好,所以更不能以卅二相观如来,而转轮圣王亦有卅二相,亦不能以卅二相见如来。

十方诸如来都具有卅二好相,虽是庄严相好,但要以般若波罗蜜观之,不起心动念,好相如此,非好相亦然。我们常常会做梦梦到蛇,你可以试试看,在半醒不醒之间,你是不是可以如如不动的观它们无所有、不可得?能够不取相,就能扩大菩萨心量,慢慢的从人开始,畜牲、鬼神道,去度一切众生。

有关佛陀应生身殊胜,溯自释尊在世或灭后不久都具有卅二相,释迦牟尼佛的肉身也有三十二相,但世尊非为常人,所以具满三十二相,其身超越常人而圆满、清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讲到肉身的部分;法身,则具有殊胜之能力(十力、四无所畏),当然智慧里面的四无碍辩、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等,都是佛的法身所具足的,所以修行者见如来报身相,不能以卅二相说是见到如来,有形的相不是真如来。

真正的如来是衪的法身,如来者有自性身、受用身、法身等相,自性身是清净法身,法身无相,从法身产生一种自性身,自性身在清净法界化成了化身,自受身就感召衪三十二的庄严相,自受身也感召衪的自受用佛土,衪在华藏世界里一个报身所居住特定的净土。受用身有两个,一个是自受用身,衪产生三十二相,然后感召清净的佛净土;另一个是他受用身,是要给众生用的。衪已经具足了一个清净无形的相,哪一个众生要和合、要用,就拿去吧!

以前还没有读到这些经典,有时候人家会问你成佛要做什么?那时候的错误观念,成佛,入涅盘,多愉悦,好像成佛就没事干,不是。成佛,是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衪是虚空法界遍满,任一众生衪都遍照,衪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衪想让你用,就怕你不用。你病了,要观想佛的法身清净,跟我有病的身合在一起,你观想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或药师佛,你天天看衪,虽然衪是一个有形的木雕,但也代表衪的一个报身,如果你观想衪,你要观想虚空之间一切清净的、无形的、如来的法身,进到我身中,融合在一起,有病慢慢病就好了、心烦慢慢就意平了,不必去麻烦别人。

法、报、化身,自性身就化一切相,化身;自性身,是从清净法身界里,因缘感召化出来的,受用身,佛衪有自受用,等于衪报身具三十二相感召,再感召一个衪居住的清净佛剎土;他受用身,随众生、千万亿众生、万万亿微尘数的众生,若要和合衪的法身,让大家都可以用,若执取其受用身,这是衪的报身,就着了色相,执取其相,有相、有身相、有三十二相,就是犯了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为什么不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因为真正佛的法身是无相,三十二相不是衪真正本来的相,我们不要视衪的报身三十二相为如来,因为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另外《大般若经》云,魔亦可化成佛卅二好相、八十种随好,所以你看到的如来,也有可能是魔化的;再者,转轮圣王亦具有卅二相,所以也不能以卅二相见如来。总归一句话,不管这三十二相有多好、是真或是幻化的,都要观它不是三十二相,这样才是所谓的三十二相。

依佛陀所说,不能以色相见如来,不能以音声求如来,这样都不能见到如来。所以一个修解脱道、菩萨道者,不能执取有相身为如来。有相,看到了不执取,无相,你说从来也没有看过佛现给我看,那也不要气馁,你心清净就可以跟如来的法身相应;你要是看到佛相,也不一定就真的看到佛相。真要见如来,要以法身见如来,法身是无形无相,不青、不黄、不白、不黑,你真能修到佛性的话,没有相、心清净、安详,这样差不多有点见到如来的样子了。法身者(dharma-kāya),乃佛之所以为佛之根据,没有一尊佛没有法身,如果你没有法身,就表示你还不是佛,也有可能不是地上菩萨。而且这个法身是遍十方虚空一切世界,十方虚空一切世界的任一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衪都会知道,我们法身还不清净,没有那个能力,贪瞋痴慢疑的毛病没有断尽,没有法身是应该的。我们应该要自己反省、内视,我在执着什么?我在坚持什么?这些都是毛病,这些毛病没有拿掉,法身不会现出一分的清净,修行就是做这些工作。

法身就是理佛,非肉眼所能见之理佛,理佛是空,此法身与生身合称为二身。世尊还在时,衪有肉身,衪也有法身,现在肉体入灭了,衪有应化身,我们看不到;法身只能去感觉,而受用身,他受用身、他受用土看你会不会用?要拿来用!如何见法身佛,就是上一堂课所讲的五分法身。有部(佛教后来分了二十种派别,里面有一个叫做有部)解释这法身,有分五等分,你证一分就有一分法身,你要依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去学。戒定慧有了,解脱就有,解脱有了,还要有解脱进一步的解脱知见,不是只有解脱,此五身证一分得一清净法身,证两分得二分法身,…,解脱知见证得即得完美五分法身。所以阿罗汉应该还要用解脱的清净身来产生一切的神通变化,那法身就有能力去利益一切众生。

怎么利用?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刚开悟,他的心会出离,但是他没有定,你去看他,也不必用什么法,你的法身就跟他的法身,合成一个法身,这样你的清净法身可以让他不清净的心慢慢安详一些,这是实际上的他受用身施与,过一阵子,也许你还要再去他家一次,把自己的无形东西再收回,像这种不可思议化度众生的现象,你要去学,要去体会,你本身有那种能力,只是要去认识。喔!原来无用一法,这样子去帮一个人得到定力,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因为你本身有定,不会胡思乱想,这两个不同的身合一时,他学习到你的定,慌乱的心慢慢静下来,然后你再还给他,这就是法身他受用的例子。

法身不是修来玩的、法身是修来给与众生用的,如来证到清净法身后,是每一个众生都可以拿去用,衪很忙,忙中衪又不动,衪忙,是众生跟衪之间的法身这么交往,衪是在如如不动中。如来是最忙的,因为衪可以使遍十方一切众生都受益。再来是大菩萨、中菩萨、小菩萨,再来是地前菩萨,再来才是我们。以前以为成佛就是舒服的坐在涅盘里,现在才知道,佛菩萨衪们很忙,因为祂们本尊不离于座,法身让众生拿去用,要度尽一切众生是这么度的。

本经开始的第三分就讲「如来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实无有一众生可度者」,你要感叹如来的慈悲心有多大,我们还有分别心,这家伙心不净、这家伙不用功,有时还帮的不太情愿,虽说是能力有限,没有如来那么大的神通力,但慈悲心和如来相较,实在差太多了!如来是一律平等,无论有恩、没恩、有缘、无缘,要用就拿去用吧!这是我们要去学习的。

如来不在乎有缘、无缘,只要能救度,衪当然救度,如此佛等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法亦称为法身。从后面这三三昧以后,佛所具足的这些功德相,都可以说是衪的法身他受用所变化的。后面讲眷属般若,有一说是眷属般若是以般若智所成就的道果。我们讲五分法身,这里再加一个四加行(不算是法身,是五法身的前面)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加上五分法身,这些都是因为你用般若智去修行,所得到的一些修行的境界,是为眷属般若。

(2006.05.13.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