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4.22.   第 16 讲(15-1)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四)、经文大意(续)

「须菩提!再进一步探讨不同次元的相,就以如来成佛的肉身与报身来说,你的看法如何呢?若是见到已具足福德的三十二相身(肉身与报身),能说已见如来吗?」须菩提尊者说:「不可如是言说!世尊!不能以见到有相的如来三十二相身,即说是已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一切相(实相),即是非相(空观),是名一切相(中道观)。所以您才会说到如来的三十二相,即是非卅二相,所以才可称为三十二相。」

「须菩提!再进一步来探讨不同次元的相,两度空间是平面的,三度空间是立体的,四度空间一般人进不去,是大修行的人才得以进入;而某些密法,例如时轮密续,可以依时间和空间的混合变化而进入四次元、五次元,甚至n次元的空间,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问到弥勒菩萨时,弥勒菩萨让他进入重楼里去,重楼里像镜子层层迭迭,交织进入,都弄不清楚有多少次元了?这是要有神通变化的心识始能!

这里探讨的是不同次元的相,就以如来成佛的肉身与如来已经圆满的报身来讲,你的意思如何呢?已具足福德的三十二相身是报身相(肉身与报身),祂在苦修还未成佛以前,并没有具足三十二相,见到此卅二身能说已见如来吗?」以色相见如来,能见如来吗?如来是有个形象的(应化身佛),有清净法身(无相佛)这一部份的,你要见哪一如来?经文后面也会讲到,如果用三十二相可以见如来,那转轮圣王就是如来,因为转轮圣王也具足这三十二相,现在这里只是在讲色身,能以色身见如来不?

须菩提尊者说:「不可以这样说!世尊!不能一见到有相的如来三十二相身,即说是已见到如来。」无论是在法会或是在定中,若是现起一如来像,即说我看到如来,那不是真如来,真如来法身本是无形无相的,所以要见一个人是要用心去感,不能全用眼睛去看。在第二十六品所讲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讲一切有为相、一切世间相,只是因缘聚合所现的一个形相,那不是真的如来,如果你要以眼睛看到一个如来像,才说是看到如来,或是用声音去求如来,这根本没有办法真正体会到如来的法性身,是要用心去感觉,是安详而没有相,这是最高的境界。

须菩提自问自答,不能以色相见如来,要怎么样呢?为什么我如是说呢?因为如来曾经说过一切相(实相),即是非相(要观空),是名一切相(中道观)。我看到如来色相,但是不把它当成是色相想,这样才是如来的色相。这是重复一下,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是三十二相者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如来的三十二相以因缘而得见,我看是看了并不起念、更不能执着,这样才是真正见到如来具足的三十二相,也才可以称为是三十二相。

这两、三段都一直在熏习我们这种知见,从般若波罗蜜的无形智慧,谈到微尘、如来的有形应化肉身相、报身相,对此不要以这圆满的三十二相来观如来相,你可以看,不要起心动念说我看到佛像,一起了看到佛像的心,那你就已经看进去了,这样是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没有做到不即不离的境界。

「须菩提!总结上述所说,以心相、世间相、如来应化肉身相(包括众生无实质形相)、如来报身相等,都不能执取其相,所以对于一切法不能着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执着其布施相,就不是菩萨,其福德也不会多。但反过来说,若复有人能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德就甚多。」

「须菩提!总结上述所说的,以心相、世间相、如来肉身相(包括众生无实质的形相)、如来的报身相等,看到这些相都不能执取其相,才是所谓其相,所以对于一切法不能着相,这就回到《大般若经》开始所讲的,般若波罗蜜要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要去培养这种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要得到中道观,要求得解脱知见,又有神通能力,就要这么去学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然执着其布施相,就不是菩萨,以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宝去布施,你执着这些布施,那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没有观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没有观布施者即是非布施,是名布施,你没有做到就不是菩萨,是已经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执着有布施相,除了不是菩萨以外,其福德也不会多,要观福德即非福德性,是名福德,这样福德才会多。最后再提出能增长慧命的福德,以恒河沙的东西布施了,纵然不去执着它,这样你是一位菩萨,福德也是很多。但是反过来说,若复有人能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或为他人解说四句偈、讲述《金刚经》,其福德则更多得多。

一个人如果救人一命,只是救护一个人一期的生命而已。我们一个人有两条命,我们的命是肉身的命,另一个是智慧的命,是所谓慧命,是要增长我们的慧命,慧命是累劫所修下来的智慧,这智慧就是你今生已经可以听到《金刚经》,可以学习《金刚经》中这种三段式的思维去观一切相,观相即是非相,是名实相,这样是中道观,这种智慧可以圆融的去处理应对世间的一切人、事、物,而在超世间或者往生后,如菩萨般十方国土来去,到处去化度众生,凭借的也是这种智慧,所以给人家这种慧命,较诸你去救一个人一条肉身的命,这功德焉能相比?救人慧命让他悟道了,他可以再讲经说法让别人悟道,把他的智慧再传给别人,这样一灯点千万灯,薪传无尽!

两相较之,救人一命,虽然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七层塔庙,造塔妙的功德很大,但还不及你用四句偈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进而如何修持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境界,且能于《金刚经》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或为他人说四句偈、《金刚经》,阐释这些道理让人家证得,则这种功德、福德才是多!提一下浮屠,浮屠梵语 buddha 之古译,新译为佛陀。我国最古之浮屠祠,据传为东汉末年笮融于徐州地方所建,其中供有外表涂金之铜造佛像,为我国最古之金铜像。

我们第一个首先要懂《金刚经》的道理,第二个要在内心里去印证这些道理,第三个要论及做到了多少?做到了融会贯通以后,就可以向外阐扬这些道理,所以有一天福德因缘具足,你也可以上台去讲经说法,为他人说四句偈、《金刚经》,哪怕是只讲《金刚经论》里的四句偈,也是增加他人的慧命,让他们从痛苦中、从罪恶中解脱出来,跳离三界,成为菩萨到处化度众生,最后还是会成佛,这福德当然是多了!

 

(五)如何依经文来修行

1.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这里面提到《金刚经》的名称,再者如何奉持?怎么去做、去执行?每部经都有每部经的因缘与受益对象,若是过去世已供养过无数万亿佛的行者,就能有此因缘来诵读、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以行者先当了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义,然后依信、解、行、证的道理去行持。

世缘中每部经都有每部经的因缘与受益对象,《阿含经》有阿含道的追求者,喜欢当生成就解脱的,他可以去修学阿含道,是观《阿含经》,杂阿含(sa3yuktqgama)、中阿含经(madhyamqgama)、长阿含经(d1rghqgama)、增一阿含经(ekottarikqgama)等,去学里面的大道理,主要是修四圣谛、四念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观,怎么成就自我解脱!当生能够证道,当然最根本还是以戒律为主,受持出家戒,去修这些解脱佛道;喜欢修大乘法,是已经具足过去修行阿含道的境界。你可以看再来的菩萨,大多心地柔软,他过去世有修过阿含道,虽然脾气是有,但不会太离谱,等到听闻到佛法以后,更知道这瞋心、脾气是不对!

光是讲《金刚经》,如果不去列举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内心毛病,你不知道要修什么、断什么?不知道修行的次第。刚刚所讲的观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就这么去观吗?那是上上智慧的人才这么观的!观我内心的脾气要起,我不让它发起来。脾气是这样的,如果心眼开了,心情不好有脾气一直要冒出来,你可以看着它!一般人生气是马上相应,写在脸上、显现在嘴巴上,脸色一变,破口大骂,马上发作!

修行人也是会生气的,但是我们就看着这一股气在内心里面冒!冒了一半,你不跟它狼狈为奸,没有意念掺合进来,它后继无力就会下去了!修行真正能够观心者,此时知道内心还有瞋心的种子。一般人脾气要发就发了,发脾气容易,要修忍辱法就不简单。一切法、一切贤圣,无我得成于忍,要修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不开这个「忍」字,脾气发了就造业了、结怨了,而内修是内伤没有错,有的人没有禅定力量,光一直忍,忍到最后心理不健康、神经衰弱了,这样也是不好。修行人要忍,忍到最后,没有一个人在忍的样子,这样就是自在的安忍!

忍辱波罗蜜不是祇有一种忍,从欲界到色界、到无色界,每一个境界都在修忍,有大忍、小忍,总共有十四种,真的从经典去找,可能还不止十四种忍,如果能够全部忍到,已经成佛了!而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也是从「忍」字修来的,忍内心的习气、忍要发作的脾气、忍贪爱的心、忍无明的心,你都能够这么一路去忍,就能够成就佛道了。

在《金刚经》里为什么六波罗蜜中只提到三个波罗蜜?一直在讲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等这三个波罗蜜,这是成就菩萨道、如来菩提的铁三角;布施是储存众生之间的因缘福德,以后你要度众才有办法、有对象,布施是与大众结缘,也能舍掉自我的悭贪心。再来《金刚经》的重头戏,就在培养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成为金刚智(vajrabodhi),要成就金刚智就是要去忍辱,这个忍辱修得好,就有金刚智,所以一切法还是从忍字得出来的,能忍就能成就无我,无我就可以破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进而培养无上的智慧。

这一部《金刚经》是对大乘菩萨所讲的,这里面也有刚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也有大菩萨,主要还是针对这两个层次在讲,因为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在讲如何断内心的习气毛病?如何用忍辱波罗蜜度到彼岸?如何广结善缘?去掉我们的悭贪心,以及供养诸佛菩萨的福德,这就是要行布施。

若是过去世已经供养过无量无边、无数万亿佛的行者,就能有此因缘来诵读、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以行者先当了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意义为何?然后依信、解、行、证的道理去行持,依它起信、了解、诉诸于行为、再去证得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意义为何?要信、要了解,要多念诵!要行、要实际去印证,证到后心地就有「观一切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的这种能力,做到这样了,才是所谓的行持、奉持。

然而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甚多因缘,一者顺缘取得此经,但因缘不成熟,尚不能读诵,更不用说奉持。二者因缘稍成熟,取得此经即能诵持,诵持中就能净心意、去烦恼,进而了解诸法不执,诸相皆空,中道观一切法,即得佛性如如,善于修菩萨道。三者心眼已开后,有因缘接触此经,更能势如破竹般,于心地上获得无量心证。行者要了知金刚义,懂得诸般若波罗蜜义,懂得到彼岸诸法,懂得用方便法行一切波罗蜜,然后当得度到彼岸。

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甚多因缘,一者顺缘取得此经,但因缘不成熟,尚不能读诵,更不用说奉持;有的因缘不成熟,如果人家跟你讲:你回去诵持《金刚经》!起了怀疑心,诵持有效吗?有用吗?在那里犹豫,那就是因缘不成熟。所以你要做善事也是一样的,讲出来也是随心讲出来,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但是听的人怀疑,你看在眼里,知道这个人善根还不具足、还得磨!为什么?心里面的业力还在搅和,你讲的他听不进去!当然你有功夫了,菩萨心大点,用一些有为法帮助他,也是可以的,但是你付出的代价就更大;如果是顺缘,教你持诵《金刚经》,回来就早晚两部认真的持诵,因为你以前持诵过了,所以诵持了以后也不会怀疑。

在后面也讲得很清楚了,持诵《金刚经》以后还受到人家的侮辱、欺负,是你藏识里还有下三道的种子,哪一世还要到地狱道、畜牲道、饿鬼道去兜转,好在你今生持诵了《金刚经》,旁人污辱你、轻贱你,都是在消你的业障,业障消完了,最后就能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持诵这一部《金刚经》时,碰到障碍不要去懊恼,要坦然去承受,修忍辱波罗蜜,这样就能悟得无上正等正觉;若是因缘不具足,或业障很重,经典后面有讲到,你不信或甚至于持诵到这一部经典会发狂,经义是不可思议!果报业力也是不可思议!在这里所讲的你到底是逆缘?还是顺缘去接触到《金刚经》?照道理来讲,你们反正是听经闻法都在这边用功,自然快成熟了,就听到这一部经典。

因缘不成熟,尚不能读诵,更不用说要奉持,连读诵都有问题了,何况是要受持?你不懂、并且相信这一部《金刚经》的威德力还不够,当然就不会去受持,如果你真的去受持了,用在事业上、用在断业障上、用在修行上,都是观一切法即是非法,是名一切法,以这种心去磨练,就是在受持了!

二者因缘稍成熟,取得此经即能诵持、能奉行,诵持中就能净心意、去烦恼,这就要有点智慧了,心烦恼了把它清净掉,起什么烦恼把它清净掉,用什么去清净?就用《金刚经》里面的句子,譬如烦恼起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执着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清净的自性,当下就是!或碰到冤亲债主来障碍你修行、障碍你安详的心,你可以背一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可以暂时去掉你的烦恼。

若执着有相,看到佛、看到菩萨、看到鬼神、看到光,你就想:「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思及此偈语,你就不要去执着那个相,即使佛出现我也不在意,魔出现我也不惊吓,因为有时候佛、魔很难去分清楚,魔可以变佛,有时候佛变魔来考验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搞不清楚,而正、反都是要让你修行,只要让你没有恐怖心。

进而了解诸法不执,身体的、心理的、甚至于影像,对一切法都不去执着它是真、是假,诸相观它皆空,因为要修到清净自性,要空一切相,比如我们身体气很旺,也不要去执着这个气。有时候是外来的鬼神给你灌气,觉得今天气很旺,旺到晚上睡不着觉,你知道就好,要睡觉时就身体动一动、手脚动一动,让血气通顺,你就可以睡得着。如果不在意,其实一个晚上不睡觉也没关系,鬼神给你灌气,脑筋涨满了气,灵性就高,就可以感觉这边有非人、有鬼神、有什么的,甚至于眼睛也可以看到什么,这些都不要去执着它,要观它一切相都空。

有能够观一切相都空的能力,称做中道观,可以感觉外相、众生相,但是不会去执着它,是谓中道;如果你不知不觉,那根本是凡夫一个,而有能力感觉虚空之间或周围之间有一些众生,它给你顺的因缘,让你安详、让你高兴、让你所求皆遂,那也不要高兴就这样随缘,要警觉;如果障碍你生病、心不清净,甚至于制造一些因缘让你出事,也要用平常心地去对待这些逆缘,有这能力是谓证到中道观。初学的人没有这种能力,一跟人争执就很懊恼,回到家愈想愈不甘愿,这又不是我的错,于是进入烦恼境界,搞得晚上都睡不着睡,这就是没有修证到中道观;中道是要有体性现起来面对一切境,能够不会被它影响,那才是证中道观的能力。

用中道观,观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顺逆、正邪、好坏,都不要有这些分别心,都要以中道的观念去看一切法,即得佛性如如,这样你自己的佛性才能够如如,修解脱的人就是要做到这样。这不是在于气强、在于超能力,这些气盛、超能的法都跟解脱没有关系!要了解有神通变化的,不见得能够得解脱!因为四禅天的天神就有五神通,欲界第五天化乐天的天神就会变化,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神,可以把第五天的天神所变化的接收过来,坐享其成,变成他化自在天,他们的心都可以变化,有变化也没有解脱,还是要再轮回的,除非祂们有修佛法、解脱道。

要证得佛性如如,一定要用佛法经典里所讲的,第一个心要清净,心清净就要在小乘声闻乘这部份去清净,去断掉贪瞋痴、断掉所有的随烦恼(八大随烦恼、二中随烦恼、二十个小随烦恼)、六大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你才有办法学到佛性如如去面对一切境。

再者还要善于修菩萨道,菩萨道就是最后要证得如来菩提的道路。小乘的自我解脱证得后得阿罗汉果,但还不是究竟,只是学习到我空。没有我相了,肉体不执着为我,心里面一切没有我的观念,想到的都是别人,这样则有菩萨的境界。菩萨境界要累劫修,修几大阿僧祇劫以后,哪一世就会成佛。成佛就无事可做、入涅盘了吗?不是这样!像我们讲的大圆镜智、成所作智,佛得到这种智慧以后,祂可以在各类众生之间,化很多与众生一样的相,生生灭灭来加以化度众生,如来一心就是要化度众生,不是成佛就没事干。

菩萨当然很忙,如来是无形无相的,从清净法身化无量应化身,还是在度一切众生。善修菩萨道,是未来要求成佛的,成佛的功德,你可以看大乘经典里面的那些神通变化无量、智慧无量、以及祂所知见的十方一切佛剎土的世界或者这里面的一切众生,都可以清清楚楚的了知,有这种力量,这是佛的境界。

第三个讲到怎么依《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去修呢?第三种人是心眼已开了,已经开悟的,有因缘接触到这一部经,因为他心眼开了。心眼开有两种,一种只是开,还没有打破黑漆桶,第八意识没有完全显现出来,真正禅宗所讲的大彻大悟是要打破黑漆桶,第八意识潜意识的种子全部都瀑现出来、要大翻种子,如此行者一定有无量的智慧,又接触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就有势如破竹的这种智慧!读到这里他马上知道,今天碰到了一件事,要用哪一段经义来对治它?

刚开悟时心很敏感,可以感知很多因缘,逆因缘来时要观一切相是虚妄不实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里面的句子马上就出现,是真的也要观它是假的、假的,这种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般若波罗蜜我们都知道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观一切相不真、不实、不假,不要去管它真假,反正我都不理它,用中道观这么去观一切相。

于心地上获得无量心证,心地上不清净要加以清净,或有所觉知,你可以观一切相,怎么从烦恼里面解脱出来,冤亲债主来障碍你或者后来让你生病,如何好好去生病?不要怨他!或是有心利益于众生,又怎么去帮他?大菩萨可以修「无我得成于忍」之法,无我观要得成于忍辱波罗蜜,不是去修什么通的,是修忍辱,能够修忍辱就可以降伏对方,也可以利益有情众生。或许会觉得很奇怪,无为法为什么可以利益众生?你心里面清净、不执着,就能体会这些能力!

无量心里面所证得的东西,每个人从佛性里面自己现起来,当然先决条件心眼要开!心眼不开就没办法有这种能力,心眼开了却又执着在枝微末节的超能力上,那你就走邪了!应该要回到清净自性,不要去执着那些,不会跟欲界天的天神结缘,甚至于色界天的禅定,初禅、二禅、三禅的众生,你也不跟他们结缘,这样才能够把握你自己!

无量心里面所证得的东西就是学佛,这不是文字上的学佛,是真正从心地里面去学佛,故而要从身体去打破,让心眼开了,才能论及后面这一段的第三种情况,为什么会接触到《般若波罗蜜经》,有的人先开悟,开悟以后再来读《金刚经》,他就可以运用经典里的经义,来修证心到底有什么能力?佛性有什么能力。

行者要了知金刚义,何谓金刚?金刚表征坚固、无所不摧,我们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也是如此,断烦恼如金刚断一切物。般若波罗蜜又是什么?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这六个字。面对一切顺、逆境界,观这个法无所有、不可得,就有金刚的智慧,抱持金刚的智慧,你就可以次第向前走,不会被欲界天所感召,因为观一切无所有、不可得,就能不被感召!不要看到光心生欣慕,就到玉皇大帝那边去了,或者看到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些天神都会变化,你就执着,那你就可能跟他们结缘,到他们那里去了,你没有度到彼岸,是到另一条路上的哪一站去了。

要到彼岸就是解脱的对岸,一定要观过程之间所现的境界,无论是什么殊胜境界都观为无所有、不可得。天上每一天界都很殊胜,不是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殊胜。生天都是很享受的,所以不会想修行,因为太享受了,而我们人在承受肉体的痛苦、心灵的痛苦之际,才会想要解脱出来,才一直在学佛法,学佛法要度到彼岸,要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度到彼岸。

最后度到彼岸,就是有阿罗汉的境界,今生没有办法得到阿罗汉,那起码要有阿那含,没有阿那含,起码要做到斯陀含,还不行则要往生的前几年就要赶快用功,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念往生咒,要认真念佛;要往生兜率天,要赶快念弥勒菩萨的咒,观想弥勒菩萨内院的殊胜、完美,就可以出生到那里去,到五亿多年以后祂下生,你也跟祂下生证道成阿罗汉。

或者下一世还是要来人间当菩萨,因为你受了菩萨戒以后,生生世世都是菩萨,当然菩萨有时候会生到人间,有时候可能会进入畜牲道,甚至进入地狱道,因为哪一世无明时造了一个业,这个业受报时,也许会进入地狱道,但是菩萨心已经比较自在了,所以六道里面怎么轮回,也不会生天道去,都在下三道轮转,当然主要是在人道、畜牲道,偶尔去饿鬼道,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菩萨道中什么道都去过了。我们一生到最后才决定要去哪里?现在尽量学!心里面贪、瞋、痴、慢、疑的毛病要尽量去断,断一分就有一分的法身清净,断五分(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等五分)则法身完全清净,今生听经闻法,是要断内心的习气毛病!要怎么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这部经?这是很深的道理。

 

2.「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上节世尊言,要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称呼此经内容义理。佛弟子知学佛中,般若慧之重要性,若无般若智则不能解脱,无般若智不能成佛。何谓般若智?就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对一切境都能不即不离,有此能力即是得般若波罗蜜智。何谓波罗蜜?就是有正确的概念,并已经证得此概念,就叫做波罗蜜。此般若智的学习过程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境界般若、眷属般若、实相般若等历程,行者得以方便智行上述五种般若波罗蜜,而先证得小乘解脱知见,得我空智入偏空理,进而得出世间智。但出世间智非为究竟,所以行者当回小向大,遍修六波罗蜜(六度),当得菩萨正解脱知见,得出出世间智。

上节世尊言,以其内容义理,要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称呼此经,总结一句话,即是金刚智慧。这金刚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是什么?是观心里面或五根面对六尘境,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修行过程之间的境界更是要如是观,不可执着它,不被它感召了,我们修行人最怕就是感召天上,因为不究竟,一生天就很有可能再沦坠,若是世世行菩萨道的话,自有诸佛菩萨为你安排。

何谓波罗蜜?是度到彼岸之意,其实真正的意思不是到彼岸,以前我们解释用智慧度到彼岸,根据梵文的意思是正确的认知有这个概念,什么概念?就是有般若智慧的概念!般若智慧的概念是什么?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亦是禅宗所讲的观一切法:「不即不离」,看到一个菩萨相现,你不执着它,看到一个罗剎相现,你不执着它。

有的同学说修法时闻到异香,也不去执着它,因为天龙八部中干闼婆gandharva这一类的众生是吃香的,吃了香祂的身体就会有香味,祂也是佛教护法神之一。你在修法时也许祂路过了,你会闻到香味,但你不去执着它,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或闻到臭的,也不要执着怎么有一股臭味?尸体的臭味是不是溺毙了?还是动物的体臭,是不是动物灵?这些都要感知即止,不要再深入去分析,有智慧的人就是闻到香、闻到臭,仅如此而已,甚至于连我现在闻到香、闻到臭的这种想法都没有,如如不动,这是上根基的。

第二种根基的,像阿罗汉这种根基的,如向阿罗汉,这是还没有到阿罗汉境界,正往阿罗汉、往阿那含或者斯陀含走的这些人,他们还会起念,感知什么境、看到什么境,还会有一个名相出现,譬如看到观世音菩萨,内心里就会起念是观世音菩萨,一起了法性,就随之起了名相,动了分别心,这是第二等人;而上等人就不起心动念,菩萨相现、菩萨相灭,起、灭由它自心都不起念。

至于第三种人,看到观世音菩萨,就想: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第二念:怎么现这个菩萨相给我看?第三念:好高兴!菩萨慈悲!第四念就对佛法产生信心,第五念:这是菩萨鼓励我,我要加紧用功,第六念、第七念无数的念一直起来,念念不绝,进入胡思乱想的境地,这样就迷失掉了。

要懂得《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意思,就是确实认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是什么?还要养成有金刚的样子,因为般若波罗蜜有很多种层次,像天界的众生、行者,他也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起码伤天害理的坏事不会去做,但是他执着好的事情,执着要去帮助一切众生,去掉不好的却执着好的,是以生天,因为一执着好就会生天,般若波罗蜜是不执坏也不执着好,什么都不执着,才能度到彼岸,才能成就阿罗汉道或者才能累劫修菩萨道。

佛弟子知学佛中,般若慧之重要性,般若智慧是最重要的,看《大般若经》、看《金刚经》,刚开始就已经告诉你,般若慧只有六个字,以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无所有」,观一切法「不可得」,有这种智慧的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你们听了、懂了,不管顺逆、善恶境界,都要用这智慧去对治它,若无般若智则不能解脱,我们学佛法是要求解脱的,不是要去感应生天的,感应到色界天是很无奈的事情,为什么今生不能得到阿罗汉或者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初果、二果?这不简单!要六根对六尘境不执着,才有一点须陀洹的境界,所以不管证到哪里,与每个人的智慧、因缘果报都有关系,若没有般若智就没有办法得解脱,则心里面会烦恼,若心里面烦恼起来,就要马上警觉,把般若智拿出来用!

阿罗汉要证到什么心净程度?要断五上分结,要去掉色界天的感召,我们说要感召悬绝,不要求感应,因为佛法在求「感召悬绝」,把它断绝掉,这样才不会与人家心心相应,或与哪一有缘众生心心相应,下一世他出生做人,你也出生做人,又结为夫妻,若是鹣蝶情深,岂不又迷糊掉?现在有几位单身的同学,因缘不知道要怎么转?该不该结婚呢?碰到冤家怎么办呢?结婚又不能再继续修高段的佛法,要我帮他出主意,怎么出主意?我既不能逼着你出家去,也不能要你去结婚,这是你的因缘!自己决定。

这个智慧我们随时要能够警觉,没有这般若智,那更不能成佛。佛只是一觉者,能够证到等觉位,也是金刚菩萨或者十地菩萨。妙觉位是真正的如来佛,我们还排不上成佛,因为贤劫千佛出现四位了,未来星宿劫千佛,加起来未来还有一千九百九十六位佛出现,我们会排在里面吗?也并非绝不可能!即使我们知道机会渺茫,要累劫修以后才有可能,但起码我们行菩萨道,就有一天会成佛。

般若智的大小、高低都有不同的层次,要慢慢去培养!何谓般若智?以三段论的逻辑可以是:「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为般若波罗蜜」;而般若智的六字大明咒则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至于对一切境「不即不离」,则是禅宗的四字大明咒,这虽是搏君一笑,却也是认真的譬喻!

「不即不离」与「无所有、不可得」的意思一样,禅宗讲的不即不离,就是有相生起、有念头起来,你不要去抓它就不即了,不要逃避它就不离了,那不正是如如地面对那个境?与观它一切「无所有、不可得」的意思一样,如如佛也是这样,而在《金刚经》里面也出现很多次,观一切相无所有,就有佛的这种样子,也就成佛了,一旦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佛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观这个法不偏有、不偏空,它就是一个法显现在那里,你不去执着它、也不逃避它,有这种能力就是有佛的能力,当然这佛是小佛,不是释迦牟尼佛这种果地佛,但就是要学这种智慧,有此能力即得般若波罗蜜智。

何谓波罗蜜(paramita),有时候加一个多ta字成为波罗蜜多,或为波罗蜜地(paramiti)?就是有正确的概念,并依经义证得此概念,波罗蜜所指的是要有这种概念,什么概念?般若的概念,般若就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而你有没有做到?还没有做到就不能称为般若波罗蜜,因为你只是懂了还没有做到,有正确的概念而已,要证得才能称做波罗蜜,其实也等于是到彼岸了;在过程之间,任它种种风光或件件障碍,你都不受其影响,这么安然地度过去,不就到彼岸了?有了正确的概念,并依经证得此概念者,才能称做波罗蜜,同时也可以说是度到彼岸了。

此般若智的学习过程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境界般若、眷属般若、实相般若等等的这些历程,每个人解释「般若」都一定要以这五种来讲,但这五种般若的各自境界都是不一样的,行者得以方便智行上述五种般若波罗蜜,而先证得小乘解脱知见,就是去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就无我了!

证得无我观的行者,就一定有阿罗汉的境界,若是没有神通现起,还不是正式的阿罗汉,起码也有小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有九个层次,后面真正的阿罗汉有六级,所以讲阿罗汉道是有许多层次,真正的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才是真正的阿罗汉,这种阿罗汉一定要有六神通。若说我可以看开一切事,我什么事情都无所谓,那是有一点阿罗汉的样子,但是只要还没有神通,还不能讲是真正的阿罗汉。

以方便智慧来做到般若波罗蜜,真正的小乘解脱知见,得我空智入偏空理,就是没有我了,没有这个肉体、没有我的执着,进而得到出世间智,不会在世间里面轮回了,出世间智就有空的理念,对一切法不去执着。但出世间智并非究竟,就是小乘的解脱而已,对法的解脱还没有做到,只是做到我空解脱而已,所以行者当回小向大,这时候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要遍修六度波罗蜜,于行菩萨道之中,当得菩萨正解脱知见,空、有不二的道理都能够做到了,即证得出出世间智,从出世间智里面跳脱出来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有,空、有不二的道理圆融时,就是得到出出世间智。

上面这五种般若波罗蜜,第一个是文字波罗蜜,文字是白纸黑字,怎么有般若?没有般若!文字虽非般若,但是文字可以书写出经典的道理,像《金刚经》,你为什么知道般若的智慧是无所有、不可得?因为在《大般若经》里面是这么诠释的,而藉由文字,就可以知道原来般若波罗蜜是说要对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并且可以确实做到这种境界的,就有般若波罗蜜。先由文字般若去了解,但你一时还做不到,能够做到就是最后一项:实相般若了,在这过程中要慢慢去学。

先从文字阅读或听经闻法去学习,这就是文字般若,文字虽非般若,但能方便诠释般若,又能使人体会生起般若智,这就如文字虽非月,但可以是指月的手般,故称之为文字般若。若光言般若,我们不知般若智是什么?所以世尊于《大般若经》阐述对一切法能观其无所有、不可得,即般若波罗蜜智慧已经生起。

每个人都是慢慢学习的,所以初习佛法者,般若智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去执着一切境,不要去执着一切相,刚开始不能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常常会遇境着境、遇境黏境!很简单的,看这个人穿这件衣服,好看就说很好看,不好看就不客气的批评一番,这就是遇境黏境,好看、不好看都看了便罢,不必去讲、去批评!就因为一下子还做不到,于是方便般若智生焉!行者可以用方便般若智,渐进地做到般若波罗蜜的境界。没有一个人天生下来就可以做得到,就是开悟也要慢慢的修证到内心清净,才有办法一个念头来,可以考得过!

对于初学佛法的行者,文字般若、方便般若与般若波罗蜜,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般若波罗蜜是我们所要学的,文字般若是让我们去认识般若波罗蜜的诠释工具。由文字波罗蜜入手,一开始我们做不到般若波罗蜜,便用方便波罗蜜来渐次地修!譬如怕死,这个念头起来:我要死了!如果你很怕死,执着它,那就糟糕了,心里面七上八下,妄想不断,于是遇境黏境;若你看着这个「我要死了」的念头,不要起第二念、第三念去搅和下去,这个死的念一下子就没有了,也不会着境、黏境,而学习佛经,就在培养这般若波罗蜜的智慧。

(2006.04.22.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