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4.15.   第 16 讲(14)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三)、经文大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虔诚地禀白佛说:「世尊!依本经文义,当要以何名称来称呼此经?我们学大乘法、无上菩提者,要如何来奉行修持此经文、经义?」世尊即告须菩提尊者言:「这部经名称可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是经文义理有如金刚,能坏诸烦恼,得无上诸般若智,以此智度到彼岸,所以你们当用此名字来奉持。即是要用金刚心来断一切烦恼障,用金刚智来离一切所知相,观一切相无所有、不可得,以奉持此金刚心、金刚智得能度到彼岸。为什么金刚般若波罗蜜有此功德呢?因此经有地前菩萨的十种金刚心,有地上菩萨的十种金刚智,所以能度到彼岸。须菩提!从此部经文中,学习对一切法不即、不离的大道理,此种智慧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智慧。」

尔时,须菩提虔诚地禀白佛说:「世尊!依本经文义,当要以何名称来称呼此经?要用什么经名来称呼这一部经典,才符合本次法会所开演的内容?我们学大乘佛法、无上菩提者,要如何来奉行修持此经文、经义?」世尊即告须菩提尊者言:「这部经可以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是无上的智慧,就像金刚一样,可以摧毁内在的烦恼、习气,又能突破修行过程之间所现的一切善境界,你只要不执着一法,就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可以断掉内心的一切烦恼,突破业缘的障碍与纠葛,断掉修行过程之间三界的果报因缘。这些烦恼都能杀得片甲不留了,就恢复到清净自性,也就能度到彼岸,这一部经的经名其旨便在此。

有的初学者内心的烦恼还放不下,还会去抓烦恼法时,这就是还没有具足般若波罗蜜智。我们一般在修第一关空观时,常常会否定一切境界,观一切法空、业障空、内心的烦恼也是空。然而这金刚不是只有摧破。到有点基础了,智慧更锐利时,它还可以对境不执着,有那个境但不执着,进入空、有不二的境界,观般若波罗蜜不是般若波罗蜜,是为般若波罗蜜,这种空、有不二的修证就是最高的金刚智。

若是金刚只有摧毁、破坏之意,那等于只学到空观,所以要修空、有不二的境界,才是「金刚智」的真实义,也就是对境不迷,可以把持这个境,有如如不动、觉而不住、住而不觉的功夫,于是境也知道了,再用般若智慧,观它无所有、不可得,空、有都具足,这是《金刚经》全名的真实义。若把金刚般若波罗蜜说成是断一切相,那等于是在毁谤释迦牟尼佛;又或去观一切相为相,根本就没有办法解脱,那是初学者才这样,所以圆融后的智慧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

得无上诸般若智,般若智有很多,无上智是没有比这个更高的,这无上智就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对禅宗而言则是对一切法不即不离,又如《华严经》、《大乘起信论》所讲的,以如实空的体,面对如实不空的境,能够如如不动,那也是大般若的智慧,反正是实相现起时,都不要去执取它,不要被它黏上了,不随之起舞,不随妄想流转,让真性主行,这就是般若的智慧。

佛来也好,魔化成佛也好,都观它无所有、不可得,就算是魔也骗不了我!真的佛来,我也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佛会嘉许你:这个家伙还不错,没有动心,就为你加持吧!因为这个智慧就是无上的般若智慧,是用这种智慧度到彼岸的,而不是用世智辩聪。我们有的同学打写修法报告,前面还在讲,我要证到般若智慧,要怎么解脱?到了后面话锋一转,又谈起我身体又发光、身体怎么样了,自己在那儿一问一答,何谓地藏?或心地里面所产生的如来藏?或是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自己在那里胡思乱想,是已经着了境了!

我就老实不客气地批道:讲比较容易,现在境界上来,你有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是否看得开?不去起心动念!一问一答会着魔、会发神经病的!念头起,怎知道是你的念头?还是别人的念头?不要去相应、不要去跟着起哄!人家给你骚个痒:「何谓地藏?」你就开始胡思乱想起来,这就是在考试,有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你面对考题,不管出什么文字相、出什么影像、诱发出你的什么期望心、烦恼心,你都不要去接招,那不是就有无上般若波罗蜜的智慧?

小乘的行者,譬如地藏这两个字,他心跟着说地藏,但是他不再起心动念,第三念他不起,小乘的行者是如实的知道,这心里在起什么念?但没有迷糊掉;大乘菩萨更是不简单,就看着「地藏」这两个字,不去说是地藏、也不说不是地藏,就看着它!没有因缘在其中搅和,这地藏两字就自然下去了,连去动心、去分别都没有,这是上上根基的,有无上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你要做到这样!不要起分别心跟他念地藏,再接着想地藏是什么意思?第三念的妄想就来了!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就没有密教所讲的大手印、大圆满的修证,也没有达到显教所讲的:以如实空的体,面对如实不空的境,如如不动!

口头讲很简单,你去磨练一下!能不能不动?这还只是内心的境界!外面的境界,五根对六尘的境界你能否自在?这智慧是让你度到彼岸的,为什么要度到彼岸?就是在过程之间的善、恶因果关系,都黏不上你,如此你才能度到对岸去。如果度过了人的境界,跑到天上去,那你没有到彼岸;度过了天上的境界,跑到色界禅定天里面去,你也没有到彼岸;度过了色界的禅定天,跑到无色界的空处定里面去,也还是没有度到彼岸,还是在世间三界轮回里。

要突破一切境都不执着,修证到什么境界你可以体会一下,但是境来,魔的境界、人的境界、心的境界、或自性所现的一切真如性用,无论什么境界,都要杀得片甲不留,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这样才能度到彼岸,所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正是此意,以此智度到彼岸,现在世尊告诉我们这些听《金刚经》的人,当用这个名字、名称来奉持。

即是要用金刚心来断一切烦恼障,用金刚智来离一切所知相,观一切相无所有、不可得,以奉持此金刚心、金刚智得能度到彼岸;如果你懂得这个名词,已经悟道了,就这样天天来持诵,光持诵还不够,还要真的用此心地里面的般若法门去度你的烦恼、去度一切的境界,这才是所谓的奉持,一定要去做才是奉持,以金刚般若波罗蜜来断一切境,这才是奉持。

「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实相),是一实相者,但菩萨要能在用此般若波罗蜜智时,观自己不是真正在此般若波罗蜜对治一切法相,这即是观般若波罗蜜为非般若波罗蜜(非相),这样用般若智观一切法能无所住,当下菩萨又无有用般若波罗蜜智想,即是名为般若波罗蜜(中观)。所以佛说菩萨要能观一切法为非法、非非法。」

「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实相),是一实相者,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一个实相,你现在用般若波罗蜜智,破解外境或者破解内在的业障、烦恼,用这个法、实际的一个法,来对治烦恼、外境、逆境,甚至于破解外来加害我们的邪师、密咒,都用这般若波罗蜜智来观它,它是一个实际的法,所以说实相,但菩萨要能在用此般若波罗蜜智时,观自己不是真正在用此般若波罗蜜去对治一切法相。

在观一切法空、不即不离、超越一切境时,不要认为我用般若波罗蜜在超越这些,因为一有所执着就变成真有其相,有一个我,若没有办法去除掉四相里最基本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定也去不了。而我现在正用般若波罗蜜智,却无有用般若波罗蜜智想,因为当一个人面对一切境,如如不动时,不会去想我现在在要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对治一切境,只让我的心安住,不会去起这个念头,只是很安详的用觉知去观照那个境,当下都没有念头,这就是观般若波罗蜜为非般若波罗蜜(非相),在用一法,但没有一法想,这就是观般若波罗蜜为非相,非相是空。

一开始我在用,那是有,现在用中也不要执着我在用,在你心中没有想到一个般若波罗蜜的心念,其实这也不太可能去想,因为你心里面已经如如不动的对那个境了,怎会想到般若波罗蜜?这个对境如如不动的境界,就是在用般若波罗蜜智,所以不管外境是什么都可以如此以对,看到种种不合理的人或事,不会勾起内心的厌恶,就这样用般若波罗蜜智对那个境,却没有我用般若波罗蜜智来观照它,没有这种想法。

对于根基不深厚的、般若波罗蜜智还没有完全具足的,或许你会迷糊掉,看到有人行为很不合理时,没有修行的凡夫看得很不舒服,就一般见识,甚至吵起来;若是有一点般若波罗蜜智,但使不上力的人,这时就要提醒自己:看到这个境我不能生气,我一生气瞋心起来了,那就是六根入六尘还在执着有相,这不对!现在要用无所有、不可得来观它!要提醒自己一下,这就是般若波罗蜜智还不是很坚强的情形会发生的。

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的般若波罗蜜,是有层次高的,也有刚开始的。像诸佛菩萨那不用讲,祂们已经满足了各种般若波罗蜜的智能,大小事项祂都可以自在无碍的面对。初学者不行,一定会迷糊一阵子,不断提醒自己,找一个佛法来对治,找来找去最好的就是般若波罗蜜智,对治烦恼、对治外境的人、事、物,而不受其影响,练了一阵子后自然就有那种心空法了去面对一切境,看到种种不合理的人、事、物,甚至于很违反社会道德的,你都可以心平气和的面对那个境。

如果我们心都没有执着的话,人身或心就能自在。就拿看电视来讲,好的、坏的都能看,若是看到有人讲话霸道、不合理,就起烦恼,把电视转台了,那就是般若波罗蜜智还不是很成熟,没有办法心平气和的面对那个境。而同样叫做般若波罗蜜,这种以不黏的智慧度到彼岸,也还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我们在运用、在熏习这种般若波罗蜜智时,也有分阶段的,第一阶段若是不行则先修空观,把它观成非相。

这样用般若智观一切法能无所住,当下菩萨又没有用般若波罗蜜智想,对一切法在无所住之间,也没有一个我在用什么有为法与其对抗想,我却是了了觉知这个法、境,但没有起心动念,可以清楚的面对它;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迷糊掉,念头起时,掉举的心也起,不管这掉举心是被外在因缘感召的或是内心妄想所起的,都是无法观它跟你自己的真我毫无关系,以至于迷糊掉,跟这个念头一起想下去,如此便没有做到观掉举是一个法在那边,没有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它,没有把内心的妄想念头,看它这不是我,跟我没关系!执杖牧牛妄想心起来时,你要警觉!

对于有一点境界的人,感知了一些事情,究竟事情是真、是假,是真的有感召?还是又是在妄想?横竖是搞不清楚,你就使力提起一念,观照这掉举心,也许它就不会想了,回到用般若波罗蜜智去观一切法,掉举心起是感召的有为法,不是外境,是你内心的境界,所以你不要太在意,太在意让它胡思乱想,是永远没有办法清净。

修到一个境界以后,你太放纵这个心就会迷糊掉;但不放纵这个心,把心管得死死的,要感召一切境的那个灵力又没有了,为什么待到建立了空观的基础以后,要稍微放松一点?放松一点则这个心可以感应外境、感应大家的心、可以感应虚空之间有因缘的这些众生心,然后观众生的心所现的因缘,也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心的灵力才有大用!

我们最困扰的是,到这时候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搞不清楚!所以第一阶段一定要先用般若波罗蜜智观一切法为「非相」;等到修得差不多了,不再会一个念起,又跟着第二念、第三念迷糊下去了,有这能力时,你可以清净的观这个心的起灭,到这境界观外在一切法,就有一点我没有在用般若波罗蜜法的观念,这样心自己就会起灭、起灭,也就是第三段所讲的中道观,即是名为般若波罗蜜(中观)

中道观是有一个法,我用般若波罗蜜观照它,但是没有般若波罗蜜想,犹如人自然呼吸而没有觉得我在呼吸想,能达到这种境界你已然悟到中道了,空、有不二的境界就是中道,就是有法,对我自己来讲,我不是用一个法在对治它。第二个是我以觉知心面对那个境,如如不动的这种境界,就是我们佛法所在修习的中道观,大乘佛法的精髓就在这里!

这三段,第一次出现:「用般若波罗蜜,没有一个般若波罗蜜想,这样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所以佛说菩萨要能观一切法为非法、非非法,第一阶段一定要修非法,能够做得到了,再观非非法就是有;有时又不能执着,可以用觉知的心清清楚楚面对那个境,而没有烦恼、没有我的妄想相应时,就是观它非非法。

在这一段里就在阐述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本意,金刚般若波罗蜜不是只有摧破一切业障而已,是要观一切境、有那个境,却不影响我的内心,可以觉而不住,这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若觉了以后又迷糊掉,这般若波罗蜜智慧没有,金刚的意义也没有;觉了以后能够不被它影响,这样才有金刚的意义。

「须菩提!再问你是何看法,你了解佛法多少?如来说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样是否有所说法呢?有在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道理吗?」须菩提尊者禀白佛说:『世尊!我等依如来开示,观如来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但不能执取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这就是如来说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由此种无上义说,我等无所学,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再问你是有何看法,你了解解脱佛法到底有多少?如来说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样是否有所说法呢?第三段也在阐述金刚般若波罗蜜的精神,我讲《金刚经》给你们听,这是一个法,听了以后你有没有听进去?听进去就执着了,那你有所听,好像释迦牟尼佛有所说,这种观念就不对了,释迦牟尼佛是因为你们不懂,所以才说法给你们听,你们懂了则释迦牟尼佛便无所说:「说法者,无所说,是为说法。」这是后面的经文所讲的,这也是在阐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精神。

一般的讲经说法,你懂了就放下,不要说这是有所说法。有的人常常会讲,哪个师父讲经说法说得很好,你也不能这样讲,他没有在讲经说法,如果他讲经说法说得很好,这是外行人不懂佛法,何谓好?最好的法是没有讲而说!无上正等正觉无法可说,他要讲是表示方便说,你不懂才方便讲给你听,你懂了或修到一个境界了,法,回到修行的清净心以后,是无所执着的!这种理念上的智慧不必去记,只要懂了道理,以后要讲经说法时也一样可以讲,讲完了也忘记讲了些什么?释迦牟尼佛说法也是如此!

现在释迦牟尼佛考须菩提尊者,你对于解脱佛法懂多少?《金刚经》懂多少?讲到现在第十三品分,你认为如来有所说法吗?有在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道理吗?你要去思惟,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如此问?因为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一切法,非一切法,是为一切法」。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不懂时需要听,懂了以后就放下,有听等于没有听;释迦牟尼佛有讲也等于没有讲,一切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都是如此。

从前傅大士应梁武帝之邀开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一上去拿一把戒尺,往桌上一拍就下来了,一部《金刚经》就讲完了!懂的就懂了,不懂的就傻眼了,懂了就是这个戒尺拍在桌子上,这是一个有为法,有为法则产生声音,啪一下没有了,下来了!

《金刚经》也是这样,讲了一大堆道理给你听,你懂了,放手了,等于没有讲,如果不懂才要记:般若波罗蜜是无所有、不可得的智慧!以后还要再提到释迦牟尼佛讲不可说、不可说的道理。我们从前讲的六种不可说,懂时,法生不可说,一切法的本质空,还没有生起以前的自性是空,更是不可说,这两种组成六种不可说的情况,如此还要再讲什么呢?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尊者﹕我讲《金刚经》讲到此,你认为我有在讲《金刚经》吗?须菩提尊者已经有很深的般若波罗蜜智,所以他当然了解。

须菩提尊者禀佛:「世尊!我等依如来开示,观如来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经义,但不能执取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经义。」听了、懂了不去执着,不去执着代表以后你有能力做到,当下就做到了。同学有的很罣碍,上课时我都听得懂,回去了以后要回想一下上课的内容是什么?都想不起来!这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你不要担心,正是要培养这种拿起以后就放下,这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精神。你为什么一定要记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面的经文,若真每句记得清清楚楚,你也未必会用!还不到「无忘失法」境界时,这是必然的现象。

当然快证得如来地时,就有无忘失法,那是好的!无忘失就是看过的不会忘掉;我们这里每个礼拜诵一次《金刚经》,有时候内心境界比较好时,它就自己从心里念出来,从头开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自己这么一直念下去,刚开始你看着它念,到最后你也加进去想:下一句是什么?在那个境里你如果起了分别心,干扰到你的自性,这心念心闻的心就不念了,这是你八识心田所熏习的种子,您可以体会一下。

学一切法不是一定要去记,学了就放下,以后偶而要用,我可以拿出来马上用,就是你已经懂了,不懂才会去背句子、背解释意义。《金刚经》告诉你,学了《金刚经》等于没有学到什么!还有什么可讲?是要学那心地!面对一切境、面对一切法,没有一切境、一切法想,如如不动的面对,有这个能力就有般若波罗蜜智,可以用在你的生活上去断习气,用在外境的人、事、物所产生的或大或小的顺境、逆境,你都可以用般若波罗蜜智,坦荡荡的面对它。

最后的三十二品在讲什么?是要如何讲《金刚经》?是要无住相的去讲、如如不动的去讲!就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么去讲!是短暂之间的一种现象,我们面对这个境,能够觉知的面对它就好了!

须菩提尊者说:「世尊,你讲到这里是十三品分,还不到一半,观如来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经义,但不能执取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经义,这就是如来说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经义。由此种无上义来说,我等无所学,如来亦无所说。」一个不学、一个没说,这是已经悟道行者的状况!释迦牟尼佛当然是证道了,有所说而祂自己认为无所说,学的人就有不同的层次,对悟道的人是无所学;没有悟道的,则是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把听到的法记得牢牢的,这是一种方便的过程,真正学到的是当下能够面对一切境如如,你讲、我听了,法会完了也忘记了,但下一次我碰到人世间的境界来时,或冤亲债主来时,可以坦荡荡的用空无的心去面对它,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

虽然知道周围有障碍,但不要有障碍想,有的人碰到障碍就心乱了、身体不舒服、头痛、心慌意乱,甚至于想逃避,这些就是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我们要成就佛道的人所要学的,尤其是要修无上正等正觉者,就一定要学这种般若波罗蜜智慧。学的次第要空、无相、无愿观等三三昧,学的次第就是观:「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为般若波罗蜜」,这是先观法为非法,训练一阵子以后,有能力不被它影响,再观是有这个法,但我可以不执着它为法,这就是中道观,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智。

在第一阶段的非法,成就了般若波罗蜜智,那只是空的一部份而已,这还不能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智,是要再有能力观这个法,也没有我在用这个法想,不被这个境所左右、影响,这样才是真正有般若波罗蜜智慧。所以要成佛,要进入十地如来地,要能做到这个境界。

在《金刚经》里面也讲了,能够面对一个相,不执着它为一个相,此法无实无虚,能够做到这样就是佛。意思是你面对境能够不黏那个境,你就有佛的样子,还不是释迦牟尼佛那种智能无量、神通无量的如来佛,只是解脱的觉者,不被一切境黏上,起码已经可以用你的菩提智慧,坦荡荡面对一切境而不迷!当你接受考试时,境界来了、心念起了,你可以这样面对着那个境,真的都不动了!

又比如恶作,恶作有时翻成掉悔,恶作就是很悔恨过去所做的事。在心里面,过去做了哪件不好的事,内心现起这件事情时,也许是一种考试,菩萨会让你的心面对过去的错误,让它现起来,没有般若波罗蜜智,你马上就进入忏悔、后悔的情见而起念不已。过去做的什么事,那是过去的事,过去做了这件事所起的这个念,这个念本身有什么好不好?念就是念,有什么好不好?没有智慧的人就把当下这个念,跟过去所做的这件事结合在一起,所以要后悔、要忏悔,甚至于觉得这个念不好安心,要逃避、要把它去掉,那就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

以后要再现起这个念,譬如你哪一次跟某人吵架,这个念再起来,你就看着它,没有罪恶感,也无所谓好坏,就仅是过去的一个事件,到最后心不动,过一阵子它就下去了,这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当它有、是在那里,但是你不观进去就没有罪恶感,没有恶作,没有悔厌,你不动、它也不动,看谁坚持的比较久一点?你不动心,它没有根,到最后一定是它下去,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是要这么来用般若智,是要这么来修!

我们在没有学佛法、没有学《金刚经》前,为什么会迷糊去轮回?就是在弥留状态时,许多过去所做犯戒的过失事现前,生出一种忏悔、后悔、罪恶感,这样你就会被此感召!所以要练成对这种心念不去产生是非、善恶、对错的情见,不要起心动念,自然的用般若波罗蜜智来观这个念头,而不去想我在用般若波罗蜜智,练到最后就是只有觉知的心面对着这个念,这么看着它!你不起心动念跟它相应,那个念就没有下文。一起了后悔的心念,这么一松动的话,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无数的念起,你迷糊掉了,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没有了,你就随业流转了。

用这种觉知心,去面对一切境、面对一切念,是要这么去磨练,脑筋随时要清楚一点,有时候佛菩萨、护法神会考你一下,你要马上有这种智慧现起去面对它,不要内心有念头起就迷糊掉。内心的念头起都不要动,用觉知的心观照它,你就能通过考试,如果考不过,必是胡思乱想迷失掉了,般若波罗蜜智不见,本来根基就不扎实!

要培养这种《金刚经》的智慧,要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离掉了,过去所做的好、坏诸事又如何?何谓好、坏?只是一个种子、一个念头!若不是真的果报来的话,所起的心念,都是你自己的一个种子,你可以坦荡荡的面对它,要培养这种能力!很多喜欢打妄想的人,修起来就比较困难一点。其实只要一念觉,你就可以观照它,当然这跟状况有关,精神好点、气顺一点,也许这灵力比较强,对所起的妄想,可以不动的面对它;一旦感冒了、生病了,同样的念头来就迷失掉了,进入胡思乱想的散乱境界,没有般若波罗蜜智慧了!

我们练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要练到纵然状况不好、没有气机了,我那个心还是一样的安祥,可以坦荡荡的面对那个境不动。刚开始学,都是气与心合一的,气有则心定,气无心就不定,这种定力是世间禅里的,这种定还不够,要练到不假借这身体的气机,也可以让我的觉知心随时都不动,内心的妄想习气起或外在的逆境来,你都可以不动!这逆境有时候是真的,是冤亲债主的障碍,有时候是诸佛菩萨的考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要能够有智慧去观它的话,是真、是假,你都不会被考倒!

「须菩提!再问你以为如何呢?你了解佛法有多少?从法义上讲,你可以了解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若从世间相上你能了解吗?如来再问你:『一个佛剎土中的三千大千世界,其各世界中的所有微尘,这些微尘数到底是多不多呢?』须菩提尊者答说:『真的是很多的!世尊!』」「须菩提!从心法上言,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从诸世间相的微尘(实相)来说,如来说不能把此等微尘看成是微尘,这样菩萨心中见此微尘非微尘想(空观),才是能名为微尘(假有、中道观)。同样的道理来说世间一整合相,如来说此世界(实相),菩萨应观此世界相为非世界相(空观),如是菩萨心中不执取有所名为世界相,这才是真名世界相(中观、假有观)。」

「须菩提!再问你以为如何呢?你了解解脱佛法有多少?从法义上讲,你可以了解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经义有很多层次,若从世间相上来看,你能了解吗?世尊现在又把它导回来了,我讲经讲到这里,你认为无所说,那你及格了!以了义来讲,你具足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现在回过来讨论世间相,世尊再问说:「一个佛剎土中有三千大千个世界,其各个世界里面有多少微尘?我们娑婆世界的这个地球,那微尘有多少?这些微尘数到底是多不多呢?」须菩提尊者答说:「世尊,真的是很多!」

「微尘」在解释名词中已经讲过了,七个极微才能够集成一个微尘,微尘可以看得到,我们眼睛看不到的细微尘、是更细的,在土地上的泥沙、微尘,当然是很多,世尊又告诉须菩提尊者说:「须菩提!世间相的微尘数是那么多,但从心法上言,用你的觉知观照一切有为相,不要把它当做真的有那个相,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这又是在阐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智慧。

实相是实际有一个实体的相在那边,我用眼睛看到这个相,但把它看成有看没有到(心里),这样才是真正的实相。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看到这个相时,不起分别,不被它影响到我的心,你有这种能力,那这个相就不是一个相,唯其观不是一个相,它才是真正的实相!一个实相,你把它看成是真的一个实相,那不是实相吗?不是!这时你看到的相变成一个妄想相,因为你执着那个相的某些地方,它就改变了。那个相本来是一个相,但因为你心里面对这个相的分别、执着、好恶,这些心里作用一起,那个相就不是一个真实相,因为你自己把它转换成你执着的、分别的、喜欢的、厌恶的一种特有相,那不是真正的实相!

看到一个人在眼前,我不用我的分别心、内心的标准去判断他是好人、坏人,这才是真的一个人。如果看了这个人以后,你说他是坏人,因为你用行为上的标准去判断他,行为不好、心地不好,所以你主观意念起,认为这是坏人;而当你为好、坏下批注时,情境已经添加进去了,这不是实相,这不是眼前这个人的问题,是你心的问题,心有病,那个相就不是真的实相,你的心病就像是个哈哈镜,会让眼前的境扭曲变形,所以你看到的是你自以为是的实相,不是真的实相。

世尊一直在告诉你要客观,看一件事、看一个相,就是看这件事情、这个相本身,不要添加你心里面的喜、怒、哀、乐的这种分别心,去决定这是好人、坏人,这是好事、坏事,一件事情的发生也许开始看起来并不好,但是不好是在训练你,业障的搅和看起来是不好,但若到最后也圆满结局了,那怎么是不好?

观世间事,不是没事就是好、冲突就是不好,冲突就是因缘具足了,该冲突一下,然后大家反省,各自改善内心的习气毛病。如果没有吵架,怎么会反省呢?大家心里面放着一个疙瘩,这个疙瘩永远没有智慧把它拿掉,若是有智慧,早就不会有这个疙瘩了,心里有智慧的人,他看事情本来实相就是实相,不会以你的标准去判断事情的好坏。这样到最后大家心改善了,这冲突到底好不好?不是不好,但我也不能讲好,讲好又犯了没有实相观,它无好坏,就是生灭法,该这样就这样,所以事情发生了,不必耿耿于怀,放不下就没有办法做到实相。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要好好的去揣摩,你懂就懂了,不懂就要好好的去想,为什么实相者是非相,才是实相?你把它观空是非相,但把这个相真的看进去的话,你又是执着!如果观空、有不二的话,那才是真实相,这个东西在此,若心还有善恶、好坏想,这个东西好我喜欢,那不是实相,这个东西不好我讨厌,最好赶快消失,这也不是实相。你有能力观一个实相在那里,好像不是一个相,跟我没有关系,它才是一个真正的实相在那里。

当你观一个人、一件事情,观什么都好,都要超越你内心所积聚养成的那套标准、价值观,不要有这些知见,若这样是在人的层次,这与学佛法是不一样的。学佛法是要求超越、求解脱,学习面对这些境不要执着在上面,有了这种能力,它才是实相,第一个阶段要观这个实相非相、是空,因为它没有影响到你,这个相才是实相,若影响到你,这实相就已经质变了,已经不是一个实相,喜欢的就从心地去做喜欢的解释,那就不是原来的实相了。

「须菩提!从心法上言,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这代表世间一切相都是如此,能够很客观的去观一切相,没有内在的感情作用附加进去,没有个性、观念、习气附加进去,事就是事,人就是人,没有分别想,这样才是实相,而从这个角度衍生到《金刚经》的各个意义,也是脱离不了这三句话: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用了般若波罗蜜以后又执着它,表示它不是空,你没有把它看成非相,还是抓着一个般若波罗蜜不放,这还不是最高段的修持。

正用时没有般若波罗蜜想,才是观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从心法上的磨练,是要这么去观一切世间相,包括内心的种种起心动念、好坏念头,都如实这么去观它,这样还会有什么好坏?而以前造了什么业?这个业是什么?你让它实相的存在那边,观它是非相,那才是实相观。如果你执着那个罪恶感、执着那个境,就会迷失掉,所以菩萨为什么一念觉?什么事情都不在意!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部非常圆满的法,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要这么去磨练。

从诸世间相的微尘(实相)来说,如来说不能把此等微尘看成是微尘,如果在你心里面也认为它是微尘,那是已经着了这个相,这样菩萨心中见此微尘非微尘想(空观),才是能名为微尘(假有、中道观);就是我观它有相,不执着它变成空相、非相,这样才是微尘相,才是所谓的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微尘者即是非微尘,是名微尘。一切相都不要看进去,看是看了,不欣不厌,对人、事、物都不要有好、坏想,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因缘,对所发生的事情也不要做好坏想,这样它才是实相。

这种理念清楚了吗?到后面讲来讲去也还是都在讲这些,是福德性即非福德性,是名福德性,是布施即非布施,是名布施,你做了无量无边的事,度了无量无边的人,都没有这种做善事、度脱众生的心想,那才是真正的在做布施、度脱众生,这是《金刚经》的主要理念。

同样的道理来说世间一整合相,如来说此世界(实相),菩萨应观此世界相为非世界相(空观),如是菩萨心中不执取有名世界相,这才是真正名为世界相(中观、假有观)。」看到地球出现在银幕上,你就观它是一个地球,不要去执着它,这样慢慢的训练在你的生活之间,在你内心的念头起灭之间,都能以这种三段式的思维来观一切相,才能够慢慢得到中道解脱,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无上智慧。这与世间禅定不一样,世间禅定是学习自性清净、最好没有进取的那种定力,而这种定力是会退转的;若以智慧去观这些相,这智慧不会退失,所以菩萨要学习这种智慧才可以解脱,这才是真正觉者的定。世间禅定是打坐时气旺,真如性起来了可以观十方世界,但这个气是会退失的!

世间禅为什么有寿命?因为你打坐的方法、心地与色界的哪一天感召了,就会出生到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只要生天就有寿命,有寿命就会尽,尽了时就是定力越来越退失,退到最后已经没有定力了,刚好是要死了再去轮回。所以学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到这里应该要警觉了!佛法为什么与世间禅定,在解脱境界认知上不一样?因那是没有究竟的解脱!佛法是用智慧去观一切相,观这个相就是一个相在那里,而不添加我内心里的种种情见,则这个相是非相,这样才是它真正原来的实相,没有被改变,一改变它就不是实相。由心地而言,你是会改变它,那是你心有病,不是这个相有病。

祖师大德常常讲一句话:「万境本闲,庸人自扰之」,一只狗躺在街边打瞌睡,这是一个境,你从旁经过,很多时候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无聊的人、太闲的人、心不净的人,就会从万境里面去抓这个境、抓这只狗来胡思乱想,这就没有办法解脱。不是我们无情无泪,要解脱就是要练就这样,练到有一点基础了,要行菩萨道时,才能转化。大菩萨大慈悲,大小诸事、有缘没缘的都管,小菩萨有多少功夫就做多少事情,也不能像观世音菩萨,每个看到的都要去救,是做不来的,我们的能力有限!

我们培养这种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实相就是实相,我把它看成是非相,非相并非这个东西就变了,是空的意思,是你内心没有看进去,这才是实相。如果你内心看进去了,这实相已经转变成你内心里所认知的另一样东西了,喜欢的就变成你喜欢的相,不喜欢就变成你不喜欢的相,不是原来那个东西,这怎么还是实相?这不是实相!原来的东西还是原来的,是你自己心乱了,依你的好、恶去改变它,是你改变,它还是它。

「万境本闲,庸人自扰之」,这个境本来什么事也没有,庸人自扰罢了!是你自己心理有问题,执取这个境来用你心里面的习气毛病去解释、去想象、去好恶,那是你自己的事,境也不会跟随着你一起摇摆,去变好变坏,所以回首过往,我们白费了多少力气去对境生心?在心路上白走了多少冤枉路?如今识得不为冤!要去学习这种超然的心,这也就是《金刚经》所告诉我们的解脱智慧。

(2006.04.15.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