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1.7. 第 16 讲(5)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三)、名词解释(续)

3.如来无所说

首先来看看《大般涅盘经》世尊所开示:「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云何不生生不可说,不生名为生。云何可说,何以故?以其生故。云何生、生不可说?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亦不可说。云何生、不生不可说?生即名为生,生不自生,故不可说。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说?不生者,名为涅盘,涅盘不生,故不可说。何以故?以修道得故。云何生亦不可说?以生无故。云何不生不可说?以有得故。云何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十因缘法为生作因,以是义故,亦可得说。」

行者修涅盘道,所以六种自修时,不应执取法而说,故说六种不可说。待有因缘,有人请法时,可依所犯执着毛病而点破,这是为利益众生而说。十因缘者是十二因缘去除某二支,留存十支而说,譬如说去除无明、行二支,非与众生间之因缘,故除此二支后,仅留十支。北本《大般涅盘经》除去生、老死,剩之前十支。南本《大般涅盘经》以十二支解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以无明与行是过去之二支,其它十支则为未来。

修行的路很多人走了几十年了,还是没有办法驾驭这个心,心驾驭不了、口也难控制住!要怎么从内心里去把罣碍的心拿掉?禅宗对控制这个心比较锐利,直接把心打死掉!让它不想是最快的办法。只要起心动念一、两个字就把它打死,打死这个心!谁来打?谁被打?要把真心、假心,觉知心、妄想心分清楚,主、客辨识清楚后,只要起心动念了,一警觉就立刻打压下去,让它动弹不了,起了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就把它转掉了,不要让它完成一个念头,修行就这么直接了当!

有的同学说妄想心很多,想昨天、想今天、想明天、想重要的事情,这个罣碍的心不把它打死,修行就修得很累!又缺乏警觉心,无法与你的妄想心分离,当然时时刻刻都在执着这些无谓的念头,若是再疏于打坐、气不通畅,这种与生俱来的妄想、罣碍的心更是放不下!

初阶修行的人,对于一切法的执着,大多是靠气来压制脑筋的浮动,但这终非究竟!究竟是要练到无论脑筋有气与否都能自在,空不可生,因缘法生也看做不生。在空、有不二之间,若能安住这个心,才能够慢慢得到心的清净。在未究竟前,修行是需要身心互相配合的,气旺的打坐,可以用气来安住你的心,气不俱足、妄想心多的,可以用方便法,例如补补中药,用安神定住的药方。

佛法听了那么多,不能好好在内心里与自己战斗一番也是枉然!不懂要听人教,人家教你了就要认真去做,不要太放纵你这个心!要练到六种不可说之境,于世间事懒得开口,出世间事亦不执着,在空、有不二之间混迹于人世中也能逍遥自在!若是遇到修行有点境界、心地不错之人,对方有所问,你就方便说。

佛随因缘说无量义,但以般若波罗蜜多智观一切义,皆无所有、不可得,故说如来无所说,表示诸法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之义。天台智顗大师取六句不可说之其中四句,分别配释藏、通、别、圆四教。即:(1)生生不可说,相当于藏教所谓诸法皆依因缘而生之说;法虽有生灭,然理本无言,故不可说。(2)生不生不可说,相当于通教所诠之理;谓诸法依因缘而生,然其本来为空,故称生不生,理本无言,故不可说。(3)不生生不可说,相当于别教所诠之理;谓真如不生之理,依因缘之结合,而生出十界之差别相,故称不生生,理本无言,虽有别相,故亦不可说。(4)不生不生不可说,相当于圆教所诠之理;谓真如之理与十界之差别相无二,两者本为本来不生之中道实相,故称不生不生,理本无言,遇缘不应,故本无不可说。上述之前二者,乃就真谛之理而论,后二者则就中道之理而论。以上四教之理,只可以智证,不可言说,以其理本无说故。

如来无所说的道理,以上我们说过有六种状况,是对于所修证到的都不可说。天台宗的智顗大师把这六不可说浓缩为四不可说,分别对照判释藏、通、别、圆四教。由理地来了解这四种不可说,生、不生把它解释为有、空这两个名词的话,这空、有四种的组合分别是﹕有有不可说、有空不可说、空有不可说,以及空空不可说﹕

第一个生生不可说,能生的因缘、所生的诸法,俱为实有,然而有,是因为因缘而有,若没有外在的因缘,而是你内在的妄想,那是妄有,是不真实的,连想也不必去想;若有外在的因缘,你的真心感知到了、现起有相,了知了以后也不必去说什么,因为你知道这是因缘法,人、事、物的出现、形成都是因缘和合,对于所起的法,时候到了再来面对即可,没有什么可说的!因缘生法说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相,而这生生无自性,终归于空,遂不可说,是谓生生不可说,此是随顺俗谛而说的小乘三藏教义,明正因缘生灭之有门。

第二个生不生不可说,生是因缘法而生,不生是空,空本来就是无相,你了知因缘生法,生了、有了,你当下观它空、观它不生,在这生而其实不生的过程中你了知,但不必言说,讲就是有法的执着!能生与所生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是谓生不生不可说,此立通教无生灭之空门。

第三个不生生不可说,别教认为真如不生之理,生十法界差别之事,所以叫不生生。不生是空,真如虽本不生,但也有依无明次第生起假有的一面,从空性里产生法、产生有相,所以我们对于所了知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不必去说!不生生不可说,立别教亦有亦空之假门。

第四个不生不生不可说,圆教认为真如之理,与十法界之事,是一不是二,无有差别,所以叫不生不生。无为里有时候现有为相,有为相其实也是短暂之际的应缘,可以观成不生,你若是有这种能力,则空理与差别相二者于你而言便没有分别!

这在《金刚经论》四句偈里的明心见性是偏属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空性」的阶段。若能悟到「不生不生」就不会去讲什么,因为法非空非有,无实无虚;因缘和合生起的当下好像是有,然不生顿见诸法实相,清净寂然,法不得成就,差别相没有建立起来,虽有因缘、有相,但最终也成不了果,此为圆教中门非有非空之教义。

有时我们碰到外在的一些因缘,不生本来是空、无碍,对于所感召的事并不加以追究理解,懂当然更好,因为见性的人一定要懂得大略是些什么事情;然而若是不懂,只知道我的心在应缘、在作用,也不去执着它,如此最后也能够把事情解决。而所谓不生不生就是理,理是空,本来就是不可说;外来的因缘生起,你不应缘或者应了但不执着,那更不必去说,有所说是有所执着,认为这事是真,真也好、假也罢,诸法本来是不真、不实,不假、不空。

世尊所讲的:「无上正等正觉,此法无实无虚」,有因缘把它看成是真,那就不是无上正等正觉。若是有因缘法,你不把它看成有虚实差别,那是有能力不被因缘影响,它虽生起法,过程之间你不去执着它,也就是不生不生不可说。

这四种不可说,是藏、通、别、圆四教的原理,都是要实际上去修证的,不能言说,所以叫不可说;前二者生生不可说与生不生不可说,乃就真谛之理而论,后二者则是就中道之理而论,中道是空、有不二的道理。法是因缘而生的,不去执着它,不将其视为真、不将其视为假,真也好、假也罢,对我来讲都没有差别相,这就是中道的实相观。理论其实是很深,并不是让人由理地去思考,是要从心地去印证这四种状况!

若有人心眼开了,有超觉的能力,就要去体验这些道理,光在文字相上作文章,还不如实际些,在心里面空的体性,面对因缘时到底执着与否上下工夫!你知道有因缘来,身体起变化,就一定有因缘,心有烦躁也是有因缘,那怎么有一个对身体的病痛不执着、不烦躁的真空实相?你要两面都去了解,这样就可以悟到天台宗所讲的藏、通、别、圆的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这四种不可说道理。

在《金刚经》里,如来教了我们很多法,都是在阐述这四种或者六种不可说的道理;若是还执着如来有所说,是还没有修证到这种境界,还需要用法来调治内心的妄想、习气,让你的空性显露出来。如果你体会到了真空理,才知道:原来如来所说的,于你而言都是多余的!因为你用不上;用得上表示如来是方便说,让你了解、从而让你去证悟。有一天你懂了,如来所说经义,其实都是方便说,是给不同层次的人去修行;你看懂了,也可以做到了,才了解如来讲了那么多经典,却说衪自己无所说;若说佛有所说法,则是在谤佛,在毁谤释迦牟尼佛。

一切法都不必讲,你要有这种体悟,内心所感知的、体验的,也不必强要说出。想讲是有心、是在意,在意就有烦恼,就算不到烦恼的程度,至少就有个落脚处,但凡有落脚处,就表示应了缘后没办法完全解脱这个结,结解不开,再怎么修也没办法真正清净、自在;不必去讲是心没有罣碍,心里面的起灭,让它自起自灭,对世间法的事有罣碍是妄想,对真实因缘法罣碍就是还不清净,修行就着力在这个阶段,在种种不可说里,去体会如来所说的法。

修行在开始的第一阶段,是与许多世俗的观念背道而驰的;到了第二阶段融合了以后,用自在无碍的空心入世,面对世间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提纲挈领,一念之间有了正确的选择,省却许多烦恼。佛法从心地里证得后,用在世间法里还要能够自在,所以内心是一个境界,世法又是一个境界,面对两种境界都要能够自在无碍,学佛法才真正做到了圆通。

《金刚经》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观念开始,讲到度一切众生,无有一众生可度想;再教你一定要行布施,但是要行无住相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教你不要观一切相,不要以色相见如来,不要执着有相,要观一切相皆是虚妄不实在;有《金刚经》在的地方就有佛在,能够随缘讲经说法、能够随缘听经闻法者,都是未来大乘的菩萨,是非常殊胜的佛种子。

一路走来到了第十三分,世尊教我们很多的法,但在这里衪告诉我们,以上所讲的不要说我有所说,因为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用般若波罗蜜智观一切法不可得,既然不可得就不可说,于是总结如来无所说,以前我们曾提过六种不可说,这里再把天台宗的四种不可说再稍加说明。
 

4.微尘

微尘 anu-raja,音译阿拏、阿耨,单称微、尘,指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微尘指最微细之物,诸经论每以「微尘」比喻量极小、以「微尘数」比喻数极多。经书中谓物质之最小单位为一微尘,略称一尘。

在《金刚经》里面出现很多「微尘」,一般的说法,微尘是一个有相的、最微细的一个单位。微尘 anu-rajas,音译阿拏、阿耨,单称微、尘,anu极微的,rajas是尘土、气层,合称anuraja是微尘。An-uttara就是阿耨多罗,无上、最好之意,samyak-sajbodhi就是三藐三菩提。此两者可以说接近,但是不一样。这里用单一来讲是微尘,指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我们眼睛可以看到的最微细的一个形相,微尘指最微细之物质,诸经论每以「微尘」比喻量极小、以「微尘数」比喻实在是数量极多。有谓物质之最小单位为一微尘,略称一尘;其实微尘不是最小的,有好多的微尘才集成一个微尘,我们后面会做说明。

小乘佛教如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认为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细微之元素为「极微」。极微虽无长短方圆等形状,亦无青黄红白等色彩,非肉眼所能见,然为一实质存在之色法,一切物质均为极微所组成,亦即将一切物质分析至最终不可再分析之元素即是极微。故极微于虚空中占有一定之方位空间,其存在之型态常以七个极微组为一处,称为一微尘(anu-rajas),即以一极微paramānu为中心,再聚集四面及上下等六方各一极微,如是七极微共成一微尘;聚集七微尘为一金尘(loha-rajas,又作铜尘、铁尘),聚集七金尘为一水尘(ab-rajas),聚集七水尘为一兔毛尘(wawa-rajas),聚集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avi-rajas),聚集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go-rajas),聚集七牛毛尘即为一隙游尘。

若把微尘细分下去,小乘佛教如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有部是讲有相,不是讲空的,也就是偏向于有为法,主张三世一切法皆是实有。)认为,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细微之元素为「极微」。刚刚我们讲微尘,只是微而已,还不是极微。极微无长短、方圆等形状,亦无青、黄、红、白等色彩,非肉眼所能见,是用我们的肉眼也看不到的,惟有一实质存在之色法,就像物理学里,原子、中子、质子等是肉眼看不到的,只能用物理的仪器去测量。

极微我们是看不到,但是看不到不能说它没有,像我们在有太阳光底下或在扫地时,太阳光映现虚空之间,微尘在虚空间飞扬,都可以看得到;但这还不是微尘,极微是根本连看都看不到,它没有吗?有!是有实际存在的色法,一切物质均为极微所组成,亦即将一切物质分析至最终不可再分析之元素,最小、最小即是极微;在小乘佛教里面称为极微。

故极微于虚空中占有一定之方位空间,不能否认有一个物质,就占一个空间,其存在之型态常以七个极微处于一组,七个极微才是一个微尘;我们讲微尘,再细分下去应该有七个极微的物质存在,才称为一微尘(anu-rajas),即以一极微为中心,其东、西、南、北四面及上下六方各有一极微,这七颗极微连在一起,就成一微尘。

所以讲到微尘就有七个物质存在的事实,如是七极微共成一微尘;聚集七微尘又为一金尘(loha-rajas,loha是指铜、铁等金属),金尘的金代表金属,如金、银、铜、铁之类,金尘又比微尘大一点,所以49个极微为一金尘;聚集七金尘再为一水尘(ab-rajas,原为ap-rajas,ap即是水,ap后接rajas,读音遶舌,就转成ab-rajas),就是49×7 个极微成一水尘,水分子看起来是更大了,即使我们觉得水分子再怎么小,它还是比微尘要大。

聚集七水尘为一兔毛尘(wawa-rajas)像兔毛那种灰尘, 49×7×7=2401个极微是一个兔毛尘;聚集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avi-rajas),2401×7=16807﹐羊毛是比兔毛还要粗一点;聚集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go-rajas),光一个微尘就能细分成这么多种类与名相;最后,聚集七牛毛尘即为一隙游尘。

隙游尘vatayanacchidra-rajas,又作向游尘、日光尘。即浮游于日光之中,肉眼得辨认之尘。据《俱舍论》言,其最小者相当于「极微」(paramanu)之823,543倍,其大者则仅相当于一指节之2,401分之1。

何谓隙游尘?隙游尘vatayanacchidra-rajas,又称作向游尘、日光尘。即浮游于日光之中,肉眼得以辨认之尘,也就是我们在阳光下,肉眼得见于空中浮游的日光尘,我们面对阳光时可以看到虚空间的一些灰尘在飞,这些游尘有多大?

据《俱舍论》言,其最小者相当于「极微」(paramanu)之823,543倍,其大者则仅相当于一指节之2,401分之一。圣人的手指头比较长,我们的手指头比较短,这里应是指一般人的手指头。微尘不是最细的,极微才是最细的,极微往上是微尘,微尘再往上是金微尘、水微尘、兔毛尘、羊毛尘、牛毛尘,聚集七个牛毛尘了,才是我们肉眼得见在日光中飘来荡去的游尘,因此谈到微尘,虚空之间真是无量无边的!

如《普贤十大愿》中云:「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及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此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十大愿》中云:「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以微细的微尘量来观照,用清净的身、语、意三业来礼拜诸佛。一个人的心量是随时在改变的,常常你礼拜下去只看到身前的几尊佛,从来就没想到,一拜下去就一心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无量无边的如来。

在《普贤十大愿》中祂的心更微细,再加上极微尘世诸佛世尊;一个人的心量,要化很大时就很大、很多时就很多。一般拜三千佛,要拜三千拜,也有人就是一拜,一心至诚顶礼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千佛,一拜全部拜完,这就是你心量够不够的问题。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个佛剎土拥有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世界有多少的微尘?有多少的微尘佛世界就有多少的佛,宇宙之间你要礼敬所有的佛,是无量无边的多!

「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及微尘数佛」:化无量无边的身,可以礼无量无边微尘数那么多的佛,菩萨心量微细,想的与我们凡夫的念头不一样,这十大愿中祂可以想这么多。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虚空界有可能尽吗?不可能尽!浩瀚无边,虚空我们前面讲过: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可思量!往东到底有多少虚空?我们的心构不着边!其外犹有虚空!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也是一样,虚空是无穷尽的,我礼的诸佛亦是无尽,虚空若有尽,我礼乃尽。

「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这种礼敬佛的心,是无边无际、无止尽的恭敬心,为什么菩萨可以对佛那么恭敬?修证愈高就愈没有贡高我慢心、愈修证对佛愈了解就愈谦卑!而不学佛者贡高我慢,或学了一点皮毛就不可一世,都是井底之蛙!懂得佛的神通、懂得佛的智慧,才知道自己的一点点修持,在无量微尘数里还不及一尘,是以我们要抱着虚怀若谷的心来修学佛法,希望未来能够先成为菩萨、金刚菩萨、大菩萨,总是未来有一世会成如来佛的。

「如此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众生界无尽,烦恼亦无尽,我对诸佛的礼敬遂亦无尽。佛本来无尽、数量很多,虚空不尽我礼佛不尽,于众生业尽、烦恼业尽,我礼佛乃尽,这有可能吗?不可能!众生界并不完全可成佛的,而众生界、烦恼界永远无止无休,我礼敬诸佛也是无止无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包括了《普贤十大愿》中一个礼敬诸佛的愿,恰巧提到了微尘,佛有无量无边的佛,极微尘是不可说尽,众生界也是无量无边。
 

5.世界 

世界梵语 loka-dhātu,音译路迦 驮睹,意谓可毁坏之处所。据《楞严经》言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小者指众生居住之所依处,如山川、国土等。大者指一佛施行教化之范围(即一佛土),或为一世界,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或为更广大之世界。由上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为世界;然大乘佛教亦指莲华藏世界(华严宗所说佛之境界)、弥陀净土等,即包含超越相对世界之绝对世界、无为世界。

世界我们已经谈过好几次,佛剎土有三千大千世界,这里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里的国土与海,世界梵语 loka-dhātu,音译路迦 驮睹,dhātu是界,loka是世,意谓可毁坏之处所。世界,好像是有实质的物质形相,但其实它最后是会毁坏的,世界不是一个恒实体,它只是一个暂时的实体,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一个世界,就跟我们的肉体一样,最后都会毁坏。世界的意译是可毁坏的处所,会变动,有成、住、坏、空的变化。

据《楞严经》言,世即迁流之义,表时间,过去、未来、现在就是世,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这世界,空间不能看成是固定的,以我们娑婆世界来讲,东方就是向东看,但是在东方的世界,它的东方更遥远,而我们的东方,它看我们就是西方,凡夫才执着东、西、南、北这些场所,甚至于我们也执着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的因缘果报现象。

世界小者指众生居住之所依处,如山川、国土等;大者指一佛施行教化之范围(即一佛土或者一佛剎土)。一佛所弘化的范围不是只有一个世界,一佛剎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3×109那么多的世界,这是谁在弘化的世界?在我们这个佛剎土是毘卢遮那佛,毘卢遮那佛是这个世界真正佛剎土的如来,然后衪化无量无边的各个国土,每个国土隔一段时间就出现一佛。

我们这个佛剎土里的娑婆世界,当你慢慢进入密教后,于释迦牟尼佛的形象外,还会慢慢接触到卢舍那佛、毘卢遮那佛的概念。以前学的佛法就讲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娑婆世界,等你达到菩萨或者大菩萨的境界,可以来往于无量微尘数佛剎土,才知道我们虚空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不要仅讲世界,还有无量无边的佛剎土,也就是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不可数的、无量微尘数之佛剎土,一个佛剎土又是3×109那么多的银河系,你可以想象虚空有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存在,我们要扩大现有的虚空的哲学范围。

一个世界可以简称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是一个佛剎土的世界,那是指一佛所弘化的三千大千世界,这时候的佛是指毘卢遮那佛vairocana,在密教都是以毘卢遮那佛为中心,其它的佛或菩萨各安住在好几个层次,曼陀罗就是曼达拉(mandara) ,是密教表征法界的图形。现在对密教不感兴趣的人,是还没有修证到那个境界,但是感兴趣的,若是显教的基础不扎实,亦是受益有限!

修行要有成就,先从显教开始修,密教排在后面,净土也好、禅宗也好,到最后要进入密教。密教是依诸佛菩萨的真言、手印、意念,三业清净与佛的法身相应!今生要有这个概念,时候成熟了就应该跨入密教,不要念佛的就天天念佛、打坐的就永远打坐,永远安于现状!

听佛法要增广见识,才知道我还有多少路还没有走?今生要赶快向前行!其实走来走去都是在这颗心里面,先断脑筋里的这些妄想执着,断到一个程度,智慧自然就开始开发出来,才适合去学这些密咒、手印。佛要托付你密咒、手印时,你才能记得起来,否则就像有些同学,心中心法也修了一阵子了,突然要修哪一印,要怎么结,一下子就想不出来?这表示佛还没有要把这个印托付给你,所以就是常常会忘记,这是题外话。

又为更广大之世界,那就是宇宙之间的所有世界。由上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为世界,我们这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有为世界,是loka-dhatu的小世界,也就是我们这个银河系。但是大乘佛教亦指莲华藏世界(华严宗所说佛之境界),就是我们刚刚讲的,毘卢遮那佛所教化的莲华藏世界,华严宗所讲的佛世界,也是讲这个世界。

真讲起来华严宗还是比较高深的宗派,是以《华严经》为主,但留下来的《华严经》也只是讲到他化自在天的境界而已,但其中提到了每个国土中有国土、现象中有现象、莲华藏世界中有世界,层层重重、境界无尽,可以想象三千大千世界之间,有多复杂的立体空间,也有弥陀净土。有时候我们讲「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法界里面当然每一佛都是法界藏身,阿弥陀佛的寿命比较长是无量寿,现在衪还在,也等于是住世;而释迦牟尼佛弘化期有五亿多年,但在人间的成佛阶段只有八十岁。

诸佛法身当然是一样的,诸佛的法身都是遍虚空、无所不在,只要一忆念哪一佛,哪一佛的法身就与你相应。大部分的人脑筋里面「阿弥陀佛」的概念比较深,不管是不是再来的菩萨,脑筋里挖掘下去大概念「阿弥陀佛」的念头都很多!谈到脑筋里所储存的,我们也有一个脑筋世界,你储存的是些什么东西?随身体的气机会改变,有时如果碰到障碍的话,佛号不见了、咒语也没有了,出现流行歌曲的都有,你喜欢唱什么流行歌曲,它常常会再现!不然就是沙沙无量无意义的杂碎声,若不能适应此种声音,可以提起一念,教自性念佛号,自性就会开始念佛号。

有些人对我们这个脑筋不太清楚,常常讲是幻听,其实不是幻听,是你从前储存了很多东西,其中某一物起现行,你喜欢唱英文歌,它就出现英文歌,喜欢唱「今天不回家」,唱多了脑筋也会一直冒出「今天不回家」的歌曲。你要把这些都转成佛号,要念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佛号,把它熏习进去,才可以排除掉这些没有意义的声音。有些人过去世有修行,今生还没有开始修行,但与生俱来的气就比较通畅,所以网络上的小参里,有的人说他会唱一些从没听过的歌,以为是幻听,幻听有什么关系?都是自家之物!

我们这个脑筋与身体的气机,随时都连结在一起,你心平气和,也许它就念阿弥陀佛,碰到障碍可能就念咒语、念阿弥陀佛,也可能佛号不见了,唱起流行歌曲来,这些都不用觉得奇怪。最重要的是,末了要走的时候,到底是唱流行歌走的?还是念佛号走的?这才是最重要的!要记得,要用第六意识转起频道,那个频道可以转,教它念阿弥陀佛,它就念阿弥陀佛,教它念心中心咒,它就念心中心咒,一旦放任随它去,它也许就冒出流行歌曲来,所以要了解我们脑筋里阿赖耶识所储藏的东西,了解以后好、坏都是你自己的东西,就照单全收不要拒绝它,别搞得神经兮兮的!

这世界即包含超越相对世界之绝对世界,即所谓的无为世界。我们一般所理解的世界是有形、有相的,但其中又有一无形无相、绝对的世界,是一个空无的、无为的、非常存的、非表象的世界。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要知道圣人的世界,是绝对的世界、是无为的世界。我们凡夫所看到的是有为的世界,市为三界。有为、无为于诸佛菩萨都看得到,圣人执着无为,而忽略了有为世界,这是小乘的圣人;菩萨对有为、无为的世界都能够涵容,所以菩萨能跨两边,佛更是包含有为、无为的相对世界,这是有别于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的概念!

世界海即十佛摄化之诸种世界,为「国土海」之对称。据华严五教章言,世界海有三类,即:(1)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又作莲华藏世界、华藏界。相当于十佛之境界,系就「证入生」之位而言,梵语 pravista。又作悟入、得入、证悟。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此有分、满二种之别,二乘之极果,及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等觉等,皆为「分」,唯妙觉为「满」。(2)三千界外十重世界海,又作界外十重世界海、十重世界。相当于地上菩萨之境界,系就「解行生」adhimukti caryā bhūmi之位而言,未证真如之地前三贤菩萨之阶位。亦即入于初地以前,由思惟力方便而习得一切善根之位。(3)无量杂类世界海,又作杂类世界。即以须弥山形,乃至众生形等遍满法界、彼此无碍之世界,系就「见闻生」之位而言。

世界海即十佛所摄化之所有诸种世界,为「国土海」之对称,一佛有三千大千世界,而十佛所摄化的是10×3×109那么多的银河系,就合成一个世界海。世界海与国土海的意义不同,世界海是因分可说之土﹔国土海即十佛自体所居之依报,性海果分之土,圆融自在,不可说。世界是一个银河系所概括的一个世界,十个世界就变成一个世界海。据华严五教章言,世界海有三类,即:

(1)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又作莲华藏世界、华藏界。相当于十佛之境界,系就「证入生」之位而言,梵语 pravista。又作悟入、得入、证悟,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莲华藏世界虽属果分不可说,但因列于三类中,是以可说,是与不可说无异的可说,并非一相孤起的世界,而是主伴具足,帝网无碍,相当于十佛的境界。

有分、满之别,犹有几分不满就是剩几分,不剩就满足了。二乘(声闻、缘觉)之极果,以及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萨、或等觉位的金刚如来等皆为分位,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是妙觉位,为满位。初地菩萨至等觉,初地如来、二地如来也可以说是等觉之修习,二地如来还有微习,还未完全断除,等觉就是不偏于空、有的这种证悟,心里对顺逆、是非、对错的观念都没有,若是这些观念还很强,是没有等觉、没有平等性。

有些人听了觉得奇怪?没有是非、对错的观念岂不是不明是非?倒也不是,是了知诸法实相而不执不住。通常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在下定义或做判别时,其实就戴上了观念束缚的枷锁,一个很有原则或嫉恶如仇的人多半是个好人,但修佛法时也许就较难做到平等性;同样的,世间法很成功的人,也可能越执着越不适合修佛法。在一个团体里,总是含括各式各样的人,如果置世间法不顾,每一个人都朝向等觉修习,有饭吃与否都不要紧,事情做不做也无所谓,那这个团体大概也动不了了。事情总要有人做,做的同时不要抱怨或者很无奈,没有人做我只好来做,这就是一种烦恼;要做的自在、做的心甘情愿、法喜充满,那就不是烦恼,是等觉位,你就有等觉的这种修证。世间事、出世间事,若喜欢超越、不想管事,那是偏向于空的执着;佛法广博,都是藉今生尽自己一份心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二乘(声闻、缘觉)之极果,以及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萨、或等觉位的金刚如来等,这都属于「分」还没有满,所以不要得少为足!二乘行者已经不简单了,声闻、缘觉已经自我解脱了,你有吗?没有!开悟了吗?开悟了是地上菩萨,初地的心犹未正,还要修,到了十地的法云地,智慧无量、心空可以感召一切众生的心,使之法喜、无畏,这样就完事了?还没有到成佛的境界!这些都是属于分。只有进入妙觉位,唯妙觉为「满」,在莲华藏世界的妙觉位只有佛,佛里面的毘卢遮那佛本尊以外,在十个世界里面有很多佛,我们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是现在所弘化的佛。

(2)三千界外十重世界海:也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再扩大到十个3×109 ,在那么多的银河系之外还有十重,这就是一个世界海。其实都是连在一起的,以我们为中心来讲就是界外,界外还有十重世界海,或者称为十重世界,这十重世界海、十重世界,相当于地上菩萨之境界,若是开悟的地上菩萨,应该有能力在这十重世界来来去去!我们这种受了菩萨戒,飞也不会飞,也不能去哪里!不过学了密咒又不同,心清净结了手印、持了诸佛的密咒,就可以去哪一个世界,游历于十种世界海,这是地上菩萨的境界。

地前菩萨则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虽然也是六十圣位里面的菩萨,但还是属于地前菩萨。要懂得他们的境界,地前菩萨有什么现象?地上菩萨有什么能力?道理懂得多了,知道每一位声闻、缘觉、菩萨或是等觉位、妙觉位的诸佛、菩萨所有的境界和能力,就不会得少为足,坐井观天,自夸成佛作祖了,犯了大妄语!

地上菩萨的境界系就「解行生」adhimukti caryā bhūmi之感见而言,adhi之意,mukti是解放,caryā行为、修行之意,若做遵循的导师,就是acarya,就是阿阇黎,bhūmi是哪一界、地。未证真如之地前三贤菩萨之位阶,为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地前菩萨的位阶,亦即入于初地以前,由思惟力方便而习得的一切善根之位,用脑筋去思惟,由闻、思、修入三摩地,这是地前菩萨;地上菩萨则是实悟,是真正开悟的,这是加以区分十种世界海里,那些菩萨是可及的!

(3)无量杂类世界海:又作杂类世界,即以须弥山形,乃至众生形等遍满法界、彼此无碍之世界。这不是特有的,是见闻生的境土,流类非一,杂存而彼此无碍之世界,系就「见闻生」之位而言,这是我们一般的众生,所谓的无量杂类世界海。

以上三类世界,并非土体有别,而是把这唯一的华藏世界,依证入、解行、见闻三生之人,所见不同而区分为三类,缘起因分之世界海,有别于国土海。

(2006.01.07.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