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经》卷四
            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二(15)
 
    --
有关大般若法相总整理(12)


法相总整理(续)

 

廿七、十一智

《大般若经》云:十一智---1.法智,2.比智,3.他心智,4.世智,5.苦智,6.集智,7.灭智,8.道智,9.尽智,10.无生智,11.如实智。 十一智中包括世间智、出世间智及如实智(佛智),修行中境界不同,所得智慧亦不同。

()、十一智内容

  1. 法智者,欲界系法中无漏智,欲界系因中无漏智,欲界系法灭中无漏智,为断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品中无漏智。

  2. 比智者,於色、无色界中无漏智亦如是。亦即色界、无色界系法中无漏智,色界、无色界系因中无漏智,色界、无色界系法灭中无漏智,为断色界、无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品中无漏智。

  3. 他心智者,知欲界、色界系现在他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分。

  4. 世智者,诸有漏智慧,凡四禅八定中所现之有漏智。

  5. 苦智者,五受众()中作无常、苦、空、无我观时,所得之无漏智。

  6. 集智者,有漏法因,因集生缘,观时所得无漏智。

  7. 灭智者,灭止妙出,观时所得之无漏智。

  8. 道智者,道正行达,观时所得之无漏智。

  9. 尽智者,我见苦已断,集已、尽证已、修道已,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

  10. 无生智者,我见苦已不复更见,断集已不复更断,尽证已不复更证,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

  11. 如实智者,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知,无有 碍是为如实智。

()十一智所缘

各智如是缘:

  1. 法智缘欲界系法及欲界系法因欲界系法灭,为断欲界系法。

  2. 道比智亦如是(如上)。

  3. 世智缘一切法。

  4. 他心智缘他心有漏、无漏心心数(所)法。

  5. 苦智缘五受众(蕴)。

  6. 集智缘五受众(蕴)。

  7. 灭智缘尽。

  8. 道智缘无漏五众。

  9. 尽智俱缘四谛。

  10. 无生智俱缘四谛。

十智一有漏、八无漏、一当分别。他心智缘有漏心,是有漏缘无漏心,是无漏法智。

()、各智如是摄:

  1. 摄法智及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少分

  2. 比智亦如是。

  3. 世智摄世智及他心智少分。

  4. 他心智摄他心智及法智、比智、世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少分。

  5. 苦智摄苦智及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少分。

  6. 集智灭智亦如是(摄苦智及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少分)。

  7. 道智摄道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少分。

  8. 尽智摄尽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少分。

  9. 无生智亦如是(摄尽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少分。)

()、智相应法

九智八根相应,除慧根、忧根、苦根,世智十根相应除慧根,法智、比智、苦智,空叁昧相应。法智、比智、灭智、尽智、无生智,无相叁昧相应。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无作(愿)叁昧相应。法智、比智、世智、苦智、尽智、无生智,无常想、苦想、无我想相应。世智中四想相应,法智、比智、灭智、尽智、无生智,後叁想相应。有人言,世智或与离想相应。法智缘九智除比智,比智亦如是。世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缘十智。苦智、集智缘世智及有漏他心智、灭智,不缘智道智,缘九智除世智。

()、诸识之相

法智、比智十六相,他心智四相,苦集、灭道各各四相。尽智、无生智俱十四相。除空相、无我相, 法、顶法、忍法中,世智十六相,世间第一法中世智四相除无相(转相观相也旧言十六圣行)。初入无漏心成就一世智,第二心增苦智、法智。第四心增比智,第六心增集智。第十心增灭智。第十四心增道智,若离欲者增他心智。无学道增尽智,得不坏解脱增无生智。

问曰:若知他心心数(所)法,何以故,但名知他心?答曰:心是主故但名知他心,若说心当知已说心数法。世智者名为假智,圣人於实法中知凡夫人,但假名中知,以是故名假智。如栋梁椽壁名为屋,但知是事不知实义,是名世智。苦智者,用苦慧呵五受众(蕴)。

()十智与五蕴关系

问曰:五受众()亦无常、亦苦、亦空、亦无我,何以故,但说苦智,不说无常、空、无我智?答曰:为苦谛故说苦智,集谛故说集智,灭谛故说灭智,道谛故说道智。

问曰:五受众()有种种恶,何以故但说苦谛,不说无常谛、空、无我谛。答曰:若说无常空无我谛,亦不坏法相,以众生多着乐畏苦故,佛呵世间一切皆是苦,欲令舍离故,无常、空、无我中,众生不大畏故不说。复次佛说法中五受众()有异名,名为苦,以是故但说苦智。是苦智或有漏或无漏,若在 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是有漏,若入见谛道是无漏,何以故?从 法,至世间第一法中,四种观苦故,集智、灭智、道智亦如是。复次,苦智名知苦相,实不生集智,名知一切法离无有和合,灭智名知诸法常寂灭如涅盘,道智名知一切法常清净无正、无邪,尽智名知一切法无所有,无生智名知一切生法不实、不定故不生。如实智者,十种智所不能知,以如实智故,能知十智各各相、各各缘、各各别异、各各有观法。是如实智中,无相无缘无别,灭诸观法亦不有观。十智中有法眼、慧眼,如实智中唯有佛眼。

十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共有,如实智唯独佛有。所以者何,独佛有不诳法,以是故知,如实智独佛有。复次,是十智入如实智中,失本名字唯有一实智。譬如十方诸流水皆入大海,舍本名字但名大海,如是等种种分别十一智义。


[ 大般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