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经》卷四
            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二(13)
 
    --
有关大般若法相总整理(10)


法相总整理(续)

廿二、四加行位

四加行者是 、顶、忍、世第一等四,是修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後,再加修此四加行位後,即能入菩萨位阶。

1. 法

等四法,依四寻思、四如实智,初後位立。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名义相异,故别寻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 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 。

2.顶法

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

3.忍法

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於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後,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

4.世第一法

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

5.总论四法

如是 、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於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於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

 

廿叁、十胜行

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蜜多。施有叁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戒有叁种,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有叁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进有叁种,谓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静虑有叁种,谓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般若有叁种,谓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方便善巧有二种,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愿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力有二种,谓思择力、修习力。智有二种,谓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此十性者,施以无贪及彼所起叁业为性。戒以受学菩萨戒时,叁业为性。忍以无 、精进、审慧,及彼所起叁业为性。精进以勤,及彼所起叁业为性。静虑但以等持为性,後五皆以择法为性。说是根本、後得智故,有义第八以欲胜解及信为性。愿以此叁为自性故,此说自性,若并眷属,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为性。

 

廿四、十真如法相

  1. 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2. 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於一切法最为胜故。

  3. 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馀教法极为胜故。

  4. 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5. 类无别真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6. 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後方净故。

  7. 法无别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8. 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9. 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於无碍解得自在故。

  10. 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普於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证行犹未圆满,为令圆满後後建立。

又有称七真如者,一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实性。二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叁唯识真如,谓染净法唯识实性。四安立真如,谓苦实性。五邪行真如,谓集实性。六清净真如,谓灭实性。七正行真如,谓道实性。此七实性,圆成实摄。


[ 大般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