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经》卷四
            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二(5)
 
    --
有关大般若法相总整理(2)


法相总整理(续)

六度: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

若人能具足六波罗蜜者,名出生死,名到彼岸,名超叁界,名登十地,成佛之数也。《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导引五趣众生,置於无上正等菩提,远离外道邪法及恶知识,应当亲近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具足,行大乘者为伴侣。」

 

(一)、檀那(Dana)波罗蜜

1.第一布施波罗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佛言:「若有众生,能舍酒肉不食,能舍财物不贪,能舍恩爱不恋,能舍诸恶不作,能舍人我不争,名得第一布施波罗蜜。」

2.最易修习故列第一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何故先说檀波罗蜜,其布施者於六度中,最易修习,是故先说。譬如世间诸所作事,若易作者先应当作之,是故先说布施波罗蜜多。」

3.行真檀那波罗蜜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有二种智。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施者,为求人天二乘解脱,如是施者,但名布施,不得名为波罗蜜。大智施者心无所得,无所得故得佛菩提,如是施者名檀波罗蜜。以是故知檀波罗蜜从智慧生。」

4.施後追悔是为魔障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所以者何诸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先行布施波罗蜜多,有来乞者皆施与之。不得颦蹙,亦不邪视、忿恚、怀恨而行布施,随其所有而施与之。不得迟疑而生悭吝,於所爱物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国城妻子,奴婢僮仆象马七珍,不生悭吝,随乞与之。乃而一念不生追悔,若生疑惑当知是魔。何以故,魔王波旬化为财宝令使悭吝。以此方便惑乱我心,於大菩提而为障碍,以是义故不应悭吝,如是思惟一切珍财,爱恋之心皆应舍离。」

5.学习花果树布施精神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大地所有园林草木药等,根芽枝叶花果成实,而堪服食及带持者,若以利斧斩此草木枝叶花果分折与人,而能利益无量众生,而此大地不念众生,食我身分枝叶花果而得除病。彼无情物尚不分别,而能利益一切有情。而况我身不能於他,而兴利益行於布施,反於乞者起我慢心、轻骂、陵蔑。」

6.观我、我所皆空,能施己身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复於自身内外观察,先观内身眼是我耶?是我所耶?若非我者,云何吝惜?耳、鼻、舌、身亦复如是。周遍观察无我我所,次观外身色是我耶?是我所耶?声、香、味、触亦复如是。於此内外周遍观察,皆无有我。既无有我,云何悭吝而不施耶?应当决定如是思惟,愿将此身速奉一切,何以故?此身无常迁变不定,刹那生灭无所有故。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他逼舍身命财,制不自由无利益。如是知已谛思惟,开心自施为最胜。迷人若悟梦幻法,内外皆舍无所着。如是布施等虚空,无我无受为最胜。』」

7.圆满檀波罗蜜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曰:「若诸菩萨摩诃萨,於诸法中行布施者,无能施、无所施、施无所得。若如是者,即能圆满施波罗蜜。」

 

(二)、尸罗(Sila)波罗蜜

1.第二持戒波罗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佛言:「复有众生,能持佛戒,能习佛仪,能降六贼,能断邪非,名得第二持戒波罗蜜。」

2.已发愿劝令众生守净戒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修大乘者应作如是思惟,我於昔时已发誓愿,若见有情毁禁戒者,誓当劝令坚持净戒,以佛净戒而为璎珞庄严其身。若我不能护持戒者,云何以戒摄护有情?以是因缘劝令持戒,若不如是,云何能置一切有情於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

3.要人守戒先自持净戒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若诸凡夫自不清净,为毁戒者虽说正法,劝他持戒,终不信从,反被轻呵。若欲教他护持净戒,何不自护而毁犯耶?以是思之汝应持戒。汝若不持,汝口虽说,自耳不闻。如是种种被他讥毁,何能劝人守护净戒,以是当知先自检身,离诸放逸坚持净戒波罗蜜多,然後为人说正法要,有情闻已,便能信受。」

4.持乐利有情清净戒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时,有二种智。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持戒怖叁恶道,求生人天二乘解脱,如是持戒心不清净,不得名为尸波罗蜜。大智持戒普为利乐一切有情,不住於相而无所得趣大菩提,如是持戒者是则名为尸波罗蜜,以是故知戒波罗蜜从智慧生。」

5.修习持入佛净戒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修行时有叁大障,一者 恚、二者悭贪、叁者染欲。其 恚者能退悲心,大悲心者一切菩提行之根本。以悲力故,於梦寐中不生杀想,况 寤时断命食肉。其悭贪者不能舍施,於己财物常生悭惜,於他财物恒起贪求,是故菩萨摩诃萨,见他财物如睹毒蛇,不生贪着。其染欲者非清净行,应当远离五欲淤泥。然此贪欲,诸苦根本,六波罗蜜之大障也,复能烧灭菩提之心。」

6.持六十五净戒波罗蜜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有是净戒非波罗蜜多取相持戒,不为最胜之所摄受,但名净戒非波罗蜜多。何以故?但获叁界有漏果报,寿尽即无故。若普为一切众生护持禁戒,观第一义空无我人相,而为有情护持禁戒,是则名为净戒波罗蜜多,能令众生速得无上正等菩提。」

7.圆满尸波罗蜜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曰:「若诸菩萨摩诃萨,修习诸戒法者,无能持、无所持、无起作。若如是者,即能圆满戒波罗蜜。」

 

(叁)、羼提(Ksanti)波罗蜜

1.第叁安忍(忍辱)波罗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佛言:「复有众生,能受人亏,能忍人骂,非来正对,逆来顺受,都无怨恨,返加度脱,名得第叁忍辱波罗蜜。」

2.以忍辱宝珠得度彼岸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譬如世间明月宝珠,商主持行度大旷野。砂碛之中绝无水处,於夜月中持珠向月,以器承之水即随出。商主饮之,得度旷野。菩萨亦尔,持此忍辱明月宝珠,度於生死旷野碛中,绝无智水烦恼之处,於佛智月持忍辱珠,承佛法水菩萨饮之,出於生死至涅盘岸。」

3.菩萨以安忍波罗蜜破一切魔怨难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若诸有情,为彼叁十六俱胝(亿)天魔鬼神药叉罗刹等侵害,而来侵害菩萨,唯将安忍波罗蜜多能破彼军。乃至八万四千烦恼怨贼欲摧伏者,亦以忍辱而除灭之。非唯如是天魔大军、烦恼怨贼,乃至极小、微小怨贼,亦以安忍而调伏之,是名安忍波罗蜜多。」

4.观不利我行者即消我业障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菩萨摩诃萨行安忍时,若见有人执持利刀断其手足,当於是人生欣慰心、善知识想,犹如有人施已,欢悦。我於今者得大福报,於彼受者,长怀恩德,旁人见之,皆生欢喜。菩萨亦尔,见割截者,生大庆慰,除我罪业,施我法财。由为我故,受恶名称,失於人天解脱之乐,受叁涂苦。以是因缘,为我善友,作我良伴,成我安忍波罗蜜多,我於彼人应生敬重,乃至菩提不忘恩德。况反生 ,若起 恚,是负恩德。由是缘故,倍生敬心作善师想,虽能如是难忍能忍,由於自他未亡分别,但名忍辱,不得名为波罗蜜多。」

5.应惭愧害我者将得恶报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菩萨住闲寂处,而有人来谤菩萨言:汝不与取作淫欲行,打骂治罚。菩萨摩诃萨而安忍之,作是思惟,非他之过,是我宿世曾谤於他,打骂治罚。以我馀殃,招来治责。彼因害我,当堕恶趣,应於是人,生大悲愍。复自思惟,我今此心极为奸诈,畏堕地狱生忍辱心;又欲自成安忍波罗蜜,令割截者当堕叁涂。如是思惟深生惭愧。菩萨是时,见己过已,於割截者生愧恶心、善知识想,身生敬重,但名安忍波罗蜜多。何以故?由於自他有分别故。」

6.真正究竟安忍波罗蜜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善男子!真实安忍者,以正智慧了一切法本性皆空,即此空性与一切法本性无二故。一切法性空性正智本性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以是当知世间法即是空,空即是世间法,二法本性不相离故,如是忍者名究竟忍。复次,以正智慧了一切法性即无相性,无相性即一切法,本性无二故。一切法性本无相性正智本性清净,无二无二分无断故。以是当知一切法即无相,无相即一切法,二法本性不相离故,如是忍者名为究竟忍。」

7.圆满忍波罗蜜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曰:「若诸菩萨摩诃萨,修习忍辱法者,於诸法中,无所动转,离诸起作。若如是者,即能圆满忍波罗蜜。」

 

(四)、毗梨耶(Virya)波罗蜜

1.第四精进波罗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佛言:「复有众生,能学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讲说,未通务通,未证务证,名得第四精进波罗蜜。」

2.修其馀五波罗蜜是谓精进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所谓修於五种波罗蜜多,皆精进力而能成就。精进波罗蜜多谓身、口、意,此叁善业皆因精进方得发生,於叁业中以意业最胜。菩萨修习意业有两种心,一者精进二者退转。所谓发起菩提心是精进,止息菩提心是退转。」

3.菩萨叁十叁种意业精进与退转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云何发起?於诸有情起大悲故,云何止息?住我空故。云何发起?摄取一切众生故,云何止息?舍一切众生故。云何发起?於生死中无疲倦故,云何止息?求出叁界故。云何发起?一切悉舍故,云何止息?轻心不施故。云何发起?坚持净戒故,云何止息?毁犯尽戒故。。云何发起?善住忍辱故,云何止息?不修忍辱故。。云何发起?修集善根故,云何止息?懈怠懒惰故。云何发起?住禅定故,云何止息?心散乱故。云何发起?智慧相应故,云何止息?无明相应故。云何发起?多闻善说故,云何止息?不闻正法故。云何发起?积集智慧故,云何止息?取相分别故。云何发起?观蕴如幻故,云何止息?於蕴生厌故。云何发起?知处如梦故,云何止息?永灭根境故。云何发起?观界无生故,云何止息?灭身灭智故。云何发起?增长梵行故,云何止息?舍实智慧故。云何发起?五通自在故,云何止息?厌离有漏故。云何发起?正观念处故,云何止息?不修念住故。云何发起?正断相应故,云何止息?不行正断故。云何发起?神足自在故,云何止息?神足不具故。云何发起?勤习五根故,云何止息?不增五根故。云何发起?乐修五力故,云何止息?不修五力故。云何发起?圆满觉支故,云何止息?不具七觉故。云何发起?勤修正道故,云何止息?不修八道故。云何发起?修奢摩他故,云何止息?不善修止故。云何发起?正观缘生故,云何止息?厌患缘生故。云何发起?闻所未闻故,云何止息?以有所闻故。云何发起?以戒严身故,云何止息?厌患蕴身故。云何发起?辩说无碍故,云何止息?无学默然故。云何发起?修习叁解脱门故,云何止息?不修叁解脱门故。云何发起?降伏魔怨故,云何止息?乐着涅盘故。云何发起?善修方便故,云何止息?爱乐寂静故。云何发起?进求不息故,云何止息?所作已办故。云何发起?了俗谛故,云何止息?证灭谛故。」

4.菩萨四种精进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有四种精进,云何为四?所谓未生不善能令不生,已起不善速令除灭,未生之善当令速生,已起之善能令增长。慈氏当知,此即菩萨摩诃萨四种精进,若无此四,云何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所起精进,乃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难舍能舍,难作能作。」

5.菩萨摩诃萨叁种精进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慈氏当知,如来智慧甚深无量不可思议,亦非譬慧之所校量。若菩萨摩诃萨闻是诸佛甚深智慧,不惊、不怖、不畏者,应加精进成就波罗蜜多,懈怠之人世间小善尚不成就,况於如来大智彼岸。复次慈氏有叁种精进,云何为叁?一者闻此甚深如来广大智慧心不倾动,二者能随过去诸菩萨摩诃萨大悲之行,叁者所行之行设逢苦难,心不退转。又以精进力,观察一切世出世情非情境悉皆空。以观如是胜义空故,无一众生有相可得。虽知无相而为众生,於无数劫修苦行不辞劳倦。常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取有情,教以叁乘令得解脱,次复安置於最上乘得不退转。一切行愿皆悉成就,具足圆满精进波罗蜜多。」

6.菩萨因精进故获得十种胜事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菩萨摩诃萨一切行愿皆悉成就,具足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诸佛如来与受记别,近无等等无上菩提,渐向圆满无功用,自然获得十种胜事。云何为十?一者诸佛正法,不由听习而悉现前,能为有情宣说妙法。二者不思议力,自然能发坚固誓愿,能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叁者能得自在身口意业随愿现生,一切无碍。四者能现种种神通变化,随心自在无所障碍。五者能作希奇未曾有事,皆得在。六者受生自在,於五趣中随机利益而能生彼。七者宝藏随生,周给无尽。八者常为心师,不师於心,无有卒暴如调伏象。九者自然觉悟生死涅盘,二皆平等,不由师训。十者得无上智利乐有情,方生死中拔济令出,置於叁乘涅盘正路,究竟无上正等菩提。」

7.圆满精进波罗蜜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曰:「若诸菩萨摩诃萨,复当於相应行精进修习,若身若心无有懈倦,无起作用。若如是者,即能圆满精进波罗蜜。」

 

(五)、禅那(Dhyana)波罗蜜

1.第五禅定(静虑)波罗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佛言:「复有众生,能断殊缘,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习禅定,定力如山,魔扰不乱,名得第五禅定波罗蜜。」

2.菩萨应获正定始能饶益有情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叁藐叁菩提心,应作如是谛念思惟,佛道悬远无人能到,唯有一法饶益有情,所谓正定。若诸菩萨未获此定,其心未得清净不动,生死涅盘无有二相。由此义故,为度众生,以巧方便,精勤修习相应静虑无相正智,犹如虚空清净无垢常住不变。复观此定,犹如满月,一切妄想犹若浮云,又此正定如清凉风,能除虚空一切云翳,朗然清净光明照耀一切有情,见皆生喜。」

3.亲近大善知识不毁禁戒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欲修静虑(禅定)波罗蜜,先当亲近大善知识,复应远离诸恶知识。世间不善及恶名闻,勿恶友生。诸善法利名闻福德,皆因善友之所生起。以依善友受持净戒,庄严法身,破戒之人,如 谷种,一切善法皆不得生,况能滋长无漏深定?如是知已,应当一心奉持净戒,乃至小罪应生怖畏,宁丧身命,不毁禁戒。」

4.修禅定有五种障碍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菩萨摩诃萨修静虑者,有五种障,一切有情皆被覆翳。所谓五盖,一者贪欲、二者 恚、叁者掉悔、四者昏眠、五者疑盖。除此五盖方得禅定身心不动,是故菩萨应观察之,何因而起,云何远离。」

5.菩萨去除五盖始能发神通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由此五盖,学行难成,戒定慧门不能显了,如是知已,审谛思惟,修定之人应当远离。精勤修习能除欲苦,获深禅定而不味着。由此静虑起五神通。云何为五?所谓天眼、天耳、他心、宿住(命)、神境智证通。」

6.菩萨摩诃萨五神通略说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云何名为天眼智通,以天眼彻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有情,如观掌中阿摩勒果(馀甘子,似合欢木)。」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菩萨摩诃萨以此天耳,能闻十方无量世界,诸佛如来、独觉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乃至地狱、饿鬼、畜生、情非情等所有声音。悉皆得闻彼诸有情若干种心,叁业差别所出音声,如是菩萨皆如实知,凡所发言作善恶因,起贪着语迷惑之声亦如实知。」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他心智通,所谓一切有情过去、未来、现在之心,善恶无记皆悉能知。复知过去一切有情,所作诸业因果差别,又知众生大心小心非大小心,有欲无欲、有垢无垢心,愚心智心广心略心,定乱缚脱胜劣差别,上心下心皆悉知之。」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修行静虑波罗蜜多,起宿住随念智证通,所谓住不动地得法平等,善能了知诸法实性,清净智慧住奢摩他毗钵舍那止观相应,於一切事心无忘失,智为先导叁业清净,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自然觉悟,不由师教,到於涅盘常乐彼岸。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能忆过去一生二生,若十、二十乃至一劫百千万亿那庾多劫,若成若坏皆悉忆知。」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修行静虑波罗蜜多,起神境智通利乐无尽。所谓菩萨住不动地,得真寂静,除去忧苦,寻伺喜乐出入息等。不生不灭住真法界,能现种种神通变化,或身如火聚放大光明,遍满叁千大千世界。或身上出水如注大雨,扪摸日月威光自在。或现大身上至梵天,或现小身犹如芥子。」

7.菩萨观空成就智慧,天魔不得其便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出世方便智慧,若菩萨修静虑时,於诸有情起慈悲心,名为方便,观法寂灭是名智慧。复次修静虑时,归依於佛,是名方便,了无取着,是名智慧。求一切法,是名方便,了法性空,是名智慧。观佛色身,是名方便,观佛身空,是名智慧。观佛梵声,是名方便,了无言说,是名智慧。正观时,是名方便,观照亦空,是名智慧。拔济有情,是名方便,了众生空,是名智慧。知众生根,是名方便,根性亦空,是名智慧。观佛土净,是名方便,了佛土空,是名智慧。得佛菩提,是名方便,了本寂灭,是名智慧。请转法轮,是名方便,法无转相,是名智慧。观七觉支,是名方便,了真本觉,是名智慧。菩萨摩诃萨如是相应修习静虑波罗蜜多,一切天魔不得其便,即能成就无上菩提。」

8.圆满禅定波罗蜜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曰:「若诸菩萨摩诃萨,复於诸法中相,无有散乱,离所得相。若如是者,即能圆满定波罗蜜。」

 

(六)、般若(Prajna)波罗蜜

1.第六般若波罗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佛言:「复有众生,能破无明,能空诸相,能通理法,能决是非,言言的当,字字无差,名得第六般若波罗蜜。」

2.般若波罗蜜多为其他波罗蜜之母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若诸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乃至静虑波罗蜜多,皆从般若波罗蜜多本母所生而为根本。譬如眼等五根发生五识,能取五尘皆有作用,如是一一皆以识心而为根本,若离其心无所成办。菩萨摩诃萨修前五波罗蜜多,恒以智慧而为其母,若离智慧无所克获,亦如有情身因有命根,能有所作,命根谢已,无复堪任。修行诸度,若无智慧,亦复如是。修行布施,乃至静虑波罗蜜多,皆不成就。解脱涅盘终不可得。」

3.应亲近善智识可得般若波罗蜜多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此般若波罗蜜多,皆从善友开正法生,邪见之人是智慧怨,汝等应当亲近善友,远恶智识。此般若波罗蜜多非唯出生一切善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从此生,当知此经即是一切诸佛之母。」

4.般若波罗蜜多观一切法本性不生从缘幻有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复次微末底(人名),我观诸法,亦非和合因缘所生。所以者何?因无所生,因若有生,不应待缘。缘无生性亦复如是。若说因缘我能和合,此亦不然。如二盲人,各别行、住,不能见色,设令同住,不见亦然。当知神我和合因缘亦不能生,若能生者,应是无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定是无常,以是当知离所生外,无别能生。或说五大极微是常,能生诸法,此亦不然,犹如水米和合成酒,饮即令醉。如是醉力,不从外来,非水中出,亦非米出,水米和合转变而生。一切诸法无有作者,亦无有我而为因缘。所以者何?大地、虚空、水、火、风界,当知亦尔,岂无情物生有情耶?一切诸法假有实无,非自在天亦非神我,非和合因缘五大能生。是故当知一切诸法,本性不生,此缘幻有,无来无去,非断非常,清净湛然,是真平等。」

5.修般若波罗蜜应有八种正知见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曰:「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应修八法,云何为八?所谓蕴善巧、处善巧、界善巧、谛善巧、缘善巧、叁世善巧、一切乘善巧、一切法善巧。」

6.圆满般若波罗蜜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曰:「若诸菩萨摩诃萨,乐欲安住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者。应当圆满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法。」


[ 大般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