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经》卷叁
             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一(3)
 
     --圆满叁解脱门


   1. 经文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叁解脱门不可得故。」

2. 解释

诸大菩萨要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要以无所得做为方便法门,超越一切的善境界,才能圆满叁种解脱门。前面讲了那麽多的方便法门,主要是要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中。现在悟得一切法不可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就能证得叁种非常重要的解脱法门。

叁种解脱门:空、无相、无愿,这些包含在禅宗的十种修行法门之内。若要求得解脱,需以空、无相、无愿等叁种解脱法门来修证,修证中以无所得为方便法门,圆满叁种解脱门後,即能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中。其修法的基础还是方便法门,并非一下子就能做到,因此就必须用方便法,以修证到空、无相、无愿等叁种解脱门。

为什麽要修得空呢?初发心时开始修行,修到一个入处时,譬如能够进入开悟的境界,开悟後要舍弃一切法,修我空、法空等二空观智。空观智不是用理论去讲的,是要以方便法去修证到空的境界。所以修行的中途为悟到空(悟空),悟空是修行的最高点,在悟到空入圣人境後,则要靠般若慧再入世渡到彼岸,而不是以空(离群)而渡到彼岸的。

波罗蜜翻译为渡到彼岸,其方便法证入空、无相、无愿等叁种解脱法门,要修证到则要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果对於一切法没有舍弃或者不以空观智来修,就无法超越。在这中间如果执着於有相,就会玩弄这些法,所以不管是有见地者或是初入道者,目标还是必须朝悟空的境界走,以空解脱门的方便法去修证,因要修证後但无所得,所以一切有相都必须观空。

(1) 空解脱门的修证

《大智度论》中云,空解脱门是「观诸法无我、无我所,诸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是名空门。」《金刚经》亦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是在破解业力、修入空的最佳话语。刚开始既然修证到悟入的阶段时,心一定有灵知灵觉,有时会感觉有怨亲债主来要债。对於此你不能把它当真,明明人家已经找上门打你了,也不能承认有这一回事。因为要建立一个空观的环境,不能把受报或者业力的因缘观看成有,认为了後就无法超越。

修到了空观有甚麽好处?除了可以转业以外,有时候与你接触的人,本来会发生事情的也会化解掉的。要证入空无的心,并非一下子就能达成,我常常与几位有些境界的同学讲,如何面对业力的纠缠,要学习以空无的心去面对,不要把它当真。如经上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相中有没有是真的呢?凡夫当然认为都是真的,而修行要修证到空相的,当然就要认此是虚妄、不承认它。为什麽要这样,因为第一步先要修证我空、法空的道理,所以就不能够认为一切法都是有,若感觉一切法都是有,这表示还会执着有相,还是凡夫境,不能脱离叁界。

譬如身体的气机很旺,也有能力感知周遭,却不去感知它而不觉得,因为已经空掉了。须菩提尊者解空第一,他出生的时候,家 的东西都不见了,有形的都不见了。另外修证到空的人,无形的气机当然也不见,没有感觉了,如您对一些有能量的磁铁、玉石还有感觉,表示您没悟得真空,这是境界的真实问题。既然要学习大菩萨,就不能执着有为,一切相皆是空,才能对世间一切相起“空观”,而灵知灵觉对上了“空”亦是空。

如何判定你是否已证得空观智,须菩提尊者证空则能灭一切相,出生时家 的东西都不见了。同理可知,有病的人或寿将尽者,悟空者一去探望他,在不施一法之中,苦主的业相即能微妙地转化,他的病不久就能好,该舍报也能续活命。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中说,受菩萨戒者当他闻众生有病时应当前去探望,其意也就在此,菩萨当为众生解病痛。而菩萨若能有此能力者,权称悟得空观智见。

再譬如有些事情以为真的会这样,如果有证到空的人在,就不会真的这样,证到空的人无形中会化解诸多事情,能不随业转。所谓解脱者能够真枪实刀地去磨练,做到一切以空观智观之。而空解脱门并非只是嘴巴所常讲的空,要有真修证的,如一下子证不到空,那该如何?以方便法修之,就是抱着无所得的心态,体会了所得之境以後马上要放下,不能执着而以有为法相应。

以无所得之方便法,来说明色界四禅境界的修证过程(如下图):初禅是未到地禅,二禅是喜俱禅(心),叁禅是乐俱禅(身),四禅是一境性。如果从欲界修到初禅的定,属未到地禅定。进到了二禅是喜俱禅的时候,心就常有欢喜心,感恩心,证到这个欢喜心起时,动不动就会法喜充满。这个欢喜心如果没有把它空掉、超越它,就不会再往前走,进入到叁禅境界,故要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叁禅是乐俱禅,身体会充满了气感,每一细胞是一世界,是世间上最快乐的色身感觉。如果常常执着於此,则常希望一打坐入定,全身气充满了每个细胞的那种快感。每一次都以为这是最好的境界,不把它舍弃,就没有办法进到色界天最高的禅定---四禅境界。故还是要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始能进入四禅一境性中。如果还要进步,对世间四禅境界亦都必须舍弃,进而小乘果证有所得亦要舍弃,转入大乘。故有所证都要以无所得为方便,舍弃一切法,始能步步高升,终至佛禅的解脱境界。

zen5.gif (6772 bytes)

因此为求解脱而在叁十七道品中所修证到的,关於身体、心灵的境界都必须抛弃,要以无所得为目标,以方便法为手段,才能步步高升。对於业力的牵扯来说,能以空观智来观照它,所有的相皆是虚妄不实在的。譬如有的人得了病,却一直想、一直烦恼,有时真的造成病痛会越来越糟糕。如果能够很乐观、很进取,不把病放在心上,不把它当一回事,不执着它就不被它所束缚、所左右。即使真有怨亲债主来要债,以空观智来观,说“没有这一回事”。当然有的人是可以看到,因此就比较难,但是仍然必须以空观来观它,不要理会它。

有的人可以感觉周围之间的人,有不同的气感,或者有心地不良的人跟在旁边。虽然看不到他们但是可以感觉到,你却依然不能起心动念来当真,要当作没有这个人在旁一样,我做我该做的,似入无人之境。或者虽然看不到有人,但有时心会感觉害怕,这是因为周围之间有非人、有债主要来修理你了,此时也必须要有不在乎它、无所谓的体知,装不知道,装没有这回事。因此简言之,必须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经文来对治它。虽然这些不能讲得很透彻,只是举个例子,却也都是真正修行中所会遇到的境界。

不修者不会感觉,如同凡夫一般或者醉生梦死,每天花天酒地,但还是会有怨亲债主来索债。因为每天有那麽多死亡、不幸的事发生,不断的因缘果报在发生。一般人不知不觉的,还无所谓,有修行者却是能感觉,而有感觉却不能超越,如何能渡到彼岸呢?所以菩萨无法一下子悟得空,故要以无所得证入空无,其方便法就是把有的看成没有,当作没有这一回事情,或者是不理、不睬、不相应诸法与之。

并非心认为没有就是没有,主要是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的执藏要破。阿赖耶识有叁个行相:1. 所藏性 2.能藏性 3.执藏性,最糟糕的是还有可薰性,一回薰陶、二回薰陶,是为业力的成就,薰陶越来越重,变成一个顽固的种子。每次所接触到的业种都可以把它储存起来,储存起来以後如果不在意它,也就无所谓,偏偏执取阿赖耶识所储存的种子为真。所以如何突破业力感应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而真正超越业力的牵扯,是以观空智对治其业缘的第一法门。此处的空是以绝对不通商量的空,用来面对一切的业障,才能成就第一解脱门---空。

譬如某甲有修行,某乙也有修行,某甲突然想到某乙,某乙也会突然感应到。就像这种感应的心不灭的话,如何脱离轮回?《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此句经文不要只是能去认知、体会、意解就好,而要真实修证得到,即在受一切法的牵扯时,能够解空舍掉,这才是「空」的基本,行者所要修证到的境界。

空并非不能起心动念,而是以所修证到的空观智,无形中去化解一切业,才能渡到彼岸,否则如何能够渡到彼岸呢?现实的人生也好,或者刚开悟者,或者将来要往生时的中阴身(补特伽罗),它是非常的敏感的。元音老上师认为中阴身有九倍多的敏感度,依我们潜意识的能力来讲,有九倍多的敏感能力。所以化解一切业缘的牵扯,要以方便法慢慢的去观,而没有把真心开发出来前,中阴身现不出来。中阴身现出来时,敏感性有九倍之多,所以哪 有因缘,不管在哪一个世界,不管在世界的哪一个地方,感召性非常敏感而准确。因此必须真实修证到心能如如不动,才能获得感召悬绝。有感应而不能断绝,仍然是凡夫,如世间禅行者。譬如感觉我会怎麽样,却是让它真的发生了,这就是根本没有办法摆脱业力的纠缠,所以不要以开发出心的灵知灵觉为满足,而自己认为已了不起,因为这仍然是凡夫界地,仍然是未脱轮回的。

色界四禅天的天神、无色界四空处天的天神、欲界的众生等都是包括在凡夫之列,天神的寿命虽然是很长久,但寿尽仍然得轮回,故说还是凡夫。所以要超越这些心的感知,业缘的感知,并且灭除它,这才是真正悟到空的境界,我们的目标也就是在这 。如果做不到,就慢慢地修证到什麽都无所得,才能够超越业的牵扯。然而以空解脱门所修证到的境界,最後还是要空掉,要推翻一切法,当然包括所证得的空,故要破空的修证而进入无相解脱门的修证。

(2) 无相解脱门的修证

世间一切相是因缘法生,行者对一切相能超然无住,是谓「无相」。要有无相修证,当得先悟空为主旨。无相与空当然不同,不要被文字相所迷惑,有法无主、有境无心是为无相,无相并非没有相,无相是相对待的空,而证空是绝对的空,先有绝对空的修证才能灭一切法,才能解脱。如果没有悟到空,而把所有相观成都是虚幻不实,你(业缘)说有,我说没有,到最後破解一切业。正如禅宗修行的第一个阶段,所谓「修到不通商量」,有商量就会讨价还价,所以在修空观的时候,真的有点不是人可以做的,要做到六亲不认,要抱很多的冤屈、无奈等,但是却不能觉得冤屈、无奈。因要悟入空、没有人性,因此人际间会变差,受到很多的误解,但是行者的心却要能坦荡荡,且不会起烦恼。他人误解我没有关系,家人看我成是异类、不肖子没关系,为什麽呢?因为要守住空的滩头堡,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及情见,空不是那麽容易修的,而这个心必须修到没有业力能够抓住你。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所为何来?除了在等待机缘传法外,另者在显现其心面对诸法,能如铜墙铁壁般,如石头一般没有缝隙,没有滴水可以渗透进去,这就是要断一切的法,善、恶、顺、逆、好、坏、美、丑等等一切法都能不通商量对之,反正是要守住自己,这就是所谓「绝对的空」,这实在不是人能干的!因为要成佛,佛是弗人,弗人非是一般人,个性、行为上都会不一样,这样才能真正证到空,否则进不了空境。若「空」真证到以後,却不能一直守「空寂」下去,必须以无所得而转它入无相门。

方便法为灭除一切法、灭除一切相,不管真、假皆以空观智,视以虚妄不实,处在这个境界时,其转折点为转空门为不空门。不空门即是为接纳外界一些有相,却不作一切相的主人,有法无主,用佛性去映照一切因缘,但是所现的一切因缘,不作一切因缘诸相的主人,不如意的不会有烦恼,该值得高兴的,也不觉得有什麽可高兴的,这就是「相对的空」。渐渐地,佛性的另一部分就显现出来,不是把蒙蔽佛性灵知灵觉的感召心灭除,而是又让它灵活起来,因我自性无漏功德性起後,已不会、不知烦恼诸法故。

前阵子的修空观是不得已的,因为我们非佛、非菩萨,释迦牟尼佛一开悟即是证悟,智慧俱足。而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无量无边,有待吾等来转业。修行之间打开本来以後,第一个步骤要做的,就是灭除业的牵扯,除了内心的灵知妙觉以外,不停的与业力战斗,另因打开心扉以後,很多的怨亲债主感知而来讨债,如果是鬼神道的,彼此之间清清楚楚,心与心之间可以灵通。如此,接着诸多障碍就来了,一个接着一个,有的是一大票来讨债,这正是考验你的时候,也是磨练你,让你成就的时候。就像瞎子被明眼人欺侮,因此只能应用无为法、忍辱法、观空智应之,只为了成就道业,更不能以持咒与之对抗,若持咒或以其他有为法对待之,并非佛教徒修行的法则,更不应该用这种心态修行,当修入空观,有所得已经是不好了,更何况是用有为法去对治冤亲债主,无形中又会结下怨怨相报的因缘。以前有位同学就是如此,在达到这个境界时,遇到怨亲债主来扰乱,就以大悲咒相对抗,或者是由於嗔心在,或者是由於受不了人家的欺侮,结果自己不能悟得空,当然也没转其业障。

「金刚身」是行者开悟以後,身体的气机通畅才具有的,对於外界如何压迫以及用了何法来障碍你,皆能无所谓,而且能短暂的承受,过了两天後仍然是好汉一条,它控制不了你,那是因为你气机通畅。当气机通畅时,你就知道如何来应用它,这种的体验是佛法的无上修证,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最後冤家会变成亲家,它以前的不甘愿,皆由於彼此之间的无明造业,无可奈何,现在要也是要不回去,到最後,作弄的结果不得逞,可能冤结就化解掉了,或许反过来护持你。

而「金刚心」是行者练的心能够如如不动,不随业流转,那是悟入空的境界,这些都是必须有实修实证的,并非只是理论而言的空境。讲了一大堆,如果没有去体会空解脱门是如何修证的,因而没有达到那个空境,有时候修起来会很疲累,光是一些名相理论。而有那个境界可以体会时,就应该好好的修证,怎麽做?一下子做不到不动无为、真如无为,怎麽办?以前面所说的六种无为法(虚空、择灭、非择灭、受想灭尽、不动、真如)行之,到最後不动无为,连感情、妄想都必须灭除,而修证到了真如无为是为佛的境界,我们今生是不可能到此的。

第二解脱门是无相解脱门,也就是有法无主,不要做诸法的主人,知法後不能执、不能说。把以前闭关自守、闭门造车的修练空解脱门,慢慢的打开来,再接触人群,以前看不惯的,现在都可空掉了,而能无所谓;有缘就说,无缘也罢,如果没有空掉就会有受不了的毛病。有灵知灵觉者,每一个人的事情,每一个人的心,他都很清楚,别人家 的事情他也知道,如果嘴没有空掉,就会爱讲出来了,讲了以後应该有能力帮人彻底解决,否则有时候会造成别人的惶恐;别人不知时,不知不觉、不痛不 还无所谓,告知了以後心神不宁、惶恐不安。这就是没有空掉法执的人的习气毛病,没有做到有法无主,也没有做到无相,所以从绝对的空慢慢的回过来,接受境界、因缘起灭而能够自在无碍,不随业流转,在第二个阶段如何以般若的智慧度到彼岸,是以无相解脱门,这是更进一步的修证境界。

(3) 无愿解脱门的修证

第叁解脱门是「无愿」,有时翻译做「无作」。证得空、无相解脱门後,对叁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五趣杂居地、色界四禅定、无色界四空处定)不起相应心,不能所有愿、有所作。因之,无愿解脱门修证中无一希求,不求生色界中,不求生无色界中。因此,处世间时要学习无愿求,没有愿求才能得大愿求---无馀涅盘解脱境界。

无愿修证中第一个要断掉「我」,如果内心有一个欲望、有一个希望,有欲望、有希望就会有 碍,譬如禅修之间对於色阴、受阴二个魔境能超越,则诸魔障对你也是无可奈何。於想阴魔境时,虽然是诸魔对你无可奈何,却会示现种种或者透过他的神通力,控制第叁者来影响你与迷惑你。譬如当心 有一个意愿希望有钱,或者希望能够兴建一座道场,让大众能够共修,其实这个愿力是为了佛教、为了众生,似很合理,有时天魔就利用这个心意愿,透过第叁者来捐助金钱、贡献土地等等满足你的意愿,如果还没有修证到有正知见、有慧眼、法眼,贪、 、痴、慢、疑等五盖尚未灭除,很容易迷惑或者败坏自己德行。

所以要成就一个人,要经过千锤百 ,是很不简单的。但是要破坏一个人却是容易,只要给他顺境,给他名、利,就会毁灭了他。修行人遇逆境并不可怕,遇顺境不察才可怕,真修佛法者不要求顺境。修证到真正的自在解脱时,对於真真假假能够洞察先机,人的好坏,一见面就知道了,如果没有这些功夫底子,难以分辨好坏以及因缘果报,最後可能偏入邪途都不自知,甚至成魔亲魔眷而不自知。

因此无愿就是要断掉一切希求,不要假藉这个愿力来成就一些业力,修行者应该会随缘,走正确的路,水到渠成不强求,或者不要有愿时,诸佛、菩萨、护法龙天自会安排,修证到某一个程度,因缘时节到来,而一心只为利益众生时,冥冥之中总会有所安排。行者即使有心通力,也不能用在自己或自家人身上,因为还有欲望,连最基本的欲望都没有断除,五盖贪、 、痴、慢、疑中的贪都没有断除,何况更微细的习气、毛病等呢?故无愿解脱门要成就,得以无所得为目标,且以方便法来证入无所得,才能圆满无愿解脱门。

(4) 叁解脱门不可得

行者以空解脱门入实相,实相即是空相,以观空智灭一切烦恼法,得空解脱门。行者得此空解脱境界,当学无相解脱门,以灭所证得之空执着相,而得以实相对境缘而能不取其相,故得空、无相解脱门。行者以空、无相证得法解脱後,始可随空、无相,对身、口、意业不应有所作,以无所作、无愿而能灭贪、 、痴叁毒,故能不起身口意业,也不应有愿求生叁界中。如此得叁解脱门时,当观叁解脱门不可得,却也实无所得。

诸大菩萨要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总是要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证这叁解脱门,而在圆满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後,应以般若慧学观叁解脱门实不可得,诸法皆空,了不可得。如此才能够继续往前修证,从有馀依涅盘境界,希能修入无馀依涅盘境界。

( 89 1 30 日 讲於 法尔)


[ 大般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