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十二类众生成因


一、前言

众生界号称有情、无情两大种类,又可细分成十二类众生。吾人应认知此娑婆世界,一切有情众生类与无情众生类等,均是同一体性,诸如沙石土木、金属铜银等,皆是吾等众生阿赖耶识共业所变现,何者沦落为无情类?何者在有情众生六道中轮回?均是吾人无始无明颠倒使然。

 

二、众生迷妄成两种颠倒

《楞严经》曰:「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盘,二转依号。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盘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吾人妙性圆明的佛性,原是可如实映照一切境,但却是远离一切名相,故无所谓世界或众生。但吾人不明此理,妄执一切佛性所鉴照的一切境界,有生有灭,而不知生灭是妄,执妄为有。若行者能灭一切生灭法,则回复阿赖耶本识有所映应之时,面对此相而不执为真,是谓真心不灭,称如来佛性所现,如此则得无有上菩提,得大涅盘自性体空不二之理,转烦恼障得涅盘,转所知障得菩提,此二转依转后称妙觉,或究竟位。现欲修真正禅定,趋入如来大涅盘境界者,应当先认识为何会有众生、世界此两种妄执的颠倒原因,如颠倒因不生,就能进入如来真禅定中。

 

三、众生颠倒迷相

楞严经》曰:「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大众常自想,起初吾人一念无明如何起?既是性明圆澄,何致沦坠?我与众生如何结不解的缘,生生世世永远缘缘不尽?六道中浮沉不定?请看世尊上述的开示。

要瞭知众生颠倒,先要了解心性之关系,性本空因缘而起心,心若不妄杂妄想,则性明澄而圆,无所不照,境无所不现。圣人因心无所心,故性因而发明。若性为妄所惑,则妄见之情由是生焉,故性空不着一法的自性空体,将从毕竟无有境,而转化成究竟有之妄境。此处所说的所有相,本是不该有的,因其一切妄执成有相,非真有其所因,只是性不空、心不明而住,所现的虚妄之相,其实了无根本可言。本此无所住的圆明妙体,去建立了世界及一切众生,此即是迷失了原本妙明无住的真体真心,从而生起虚妄之幻相,但此妄相是无自体的,亦无所依倚的,众生如此而真的沦坠。此时若要恢复其真,此真体空性已污染有法,真的真如自性,因已受妄所染,不是要求去恢复真如自性,因其已宛然熏成非相之有相。如此,本无所生灭的非生、本空体不住的无住、本无所心的非心、本是生灭法的非法,现因性迷而妄执展转发生其相,有相生成后力道发明,故渐熏以成业种性。如此各个众生造同业种而互为感召,此互为感召之业种,互相生而又灭,业缘一结,个个相感召而互为众生相,因故众生颠倒相随成矣!

 

四、世界颠倒迷相

《楞严经》曰:「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有了上述众生颠倒的相,互为有缘,则待时而发。众生颠倒的果要依时、空而成就,吾人着众生颠倒相后,又执世(时)界(空)的颠倒相,随之六尘相成,各自昏迷沉沦,故真的轮回即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矣!再看世尊对世界成因的上述开示!

众生颠倒相成后,吾人本无住的空性圆明沦灭,而取那不是真有的妄有相,故成分段执妄而生缘,要生的地方当然要有「界」,故「界」因是而立。吾人沦坠后,本虚幻不是因的因,吾人认妄为真实而成因,本无住法的妙明不见了,而住妄执所现的妄相,如此心心念念迁流不息,既有迁业流识则世成矣!众生待其它众生因缘而遇时受生。如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西南北四方,相互和合交错成幻化众生相,其类共有十二。如此,众生的妄执在一时中成立了界(地球),界一形成即有动转,转动有风,风则成声,因声缘色相(物质形相),在色相中就有香的出现,因香诱人妄想而欲触觉之,触知而知有味道,有诸味产生一切法想。如此六尘迷乱吾真空妙明自性,产生无量妄想,形成诸业种性,业种性成依业区分入十二类,如此辗转轮回于中。是故在世间的声香味触,穷其所能于十二类中幻化,旋复不止。乘着这十二轮转之颠倒相,因是世界有成,随而化成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等十二类众生相。

众生迷妄有两种颠倒:一个是众生颠倒、一个是世界颠倒,依《楞严经》的讲法,我们常常在讲颠倒,不知何谓颠倒?思想多、会胡思乱想就是颠倒?不是的!而是随时、随地的与众生结缘,不管结的是善缘与恶缘、结众生缘,这就是在颠倒;如果能够处在生活起居之间,虽然与众生结缘,但是不会住在心上,你就是跟大众天天在接触,但是都没有罣碍,不会有喜爱、不会有厌恶、等等的心都没有,这样你就不会与他们结善缘与恶缘的,所以没有众生颠倒,就没有世界颠倒。先有因,众生颠倒为因,才有果,果者是你要生在哪一界?哪一地?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九地里面的哪一界?哪一地?你所做的善、恶业要感召到哪一个界地?这就是造成世界颠倒的果,上一次大略讲了一下,今天继续讲《楞严经》里面所说的这一段:

「二转依号。」

二转依:一个是烦恼障要转,另外一个是所知障要转;烦扰障不转时,你的烦恼无量,要转烦恼障其实是要断掉内心的一切执着,佛法的二执是要断烦恼障、所知障。诸佛菩萨们不住一切境、不住一切世界、不应一切众生的果报。我们为甚么不行呢?我们就是有无明,盖住了我们的自性,所以应知而不能知,诸佛菩萨们有神通,为甚么我们起不来?佛菩萨可以穿墙透壁,我们为甚么不行?就是我们的无明,我们对一切世间的现象,认为是必然的现象。

譬如:这个肉体,本来是与你的灵性一样,合在一起的时候,色、空不异,诸佛菩萨修证到色、空不异,并非口舌上的演说,是真正的修证到色、空不异,虽然有色身,等于没有色身一样,所以为甚么不能够穿墙透壁呢?当然可以的!只是我们一般熏习的,以及物理学告诉我们,这个肉体是有质量的,这个质量是穿不过墙壁的,这样的熏习,我们的思想就定型了!

我们应该知一切境,应该有一切的神通变化,为什么不能够起呢?因为是一切的妄想习气,盖住了我们的自性,因此这两个---烦恼障、所知障,都应该要转。而转烦恼障,你就有涅盘寂静的体性,有清净的心,你就没有烦恼,你就自在;而转所知障,照道理应该起无量的神变,你就会放弃那认为一切不可能的心,而转成认为一切均是可能的,你就可以十方世界来去自如,所以修证到无上菩提及大般涅盘的境界,就有二转依的称号。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

现在要修真正正定,「三」是正,「摩地」是定,《楞严经》里告诉我们体性的样子,能够产生与诸佛菩萨一样的神通变化。我们不能一直都有错误的认知,所以经文告诉我们,在修行过程之间要明心见性,是有种种的魔相。在网络上一直刊登出来的文章,都是在说明色、受、想、行、识这些魔相,如果五蕴都能够超越,就能够真正的明心见性,也能够产生与诸佛菩萨一样的境界,你现在既然在听讲《楞严经》,就要修真正的三摩地。

我们说禅定,为什么有真的禅定,或者是假的禅定呢?禅定有「三不等」,如果是修色界四禅的世间禅,这天台宗在古代时候就有了,修的都是这色界的四禅。而修无色界的四空定,这无色界修入要破色身,所以修真正的三摩地,就是一定要在这里划分,要在色界四禅以上。

我们修到初禅是未到地禅,舌、鼻二识不用,但是眼、耳、身还有感觉。二禅是喜俱禅,大概有很多的光都会现起,因为心比起以前较清净了,内心会产生无量的欢喜。三禅是乐俱禅,是气旺充满了,而身体布满了所有的气,所以就有世间的快乐,这种世间最快乐的就是这里,但是比不上涅盘寂静的境界,这还是有为的乐。四禅心入一境性,心可以面见一切现象,是以我们的自性跟它相对,但都能不动心,如果动心就不叫做「一境性」,也就是说一个性,面对一切境都不动心,你看到好坏或者是什么现象,也都不动心,如如不动,到四禅境界就有这种功力。但是这样子还是没有办法解脱,对诸法还是认识不清楚,对诸法的起灭认识不清楚,虽然四禅可以开发出五神通,但是没有用,躲不过业力。

譬如目犍连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但是还是躲不过业力,最后被他以前的冤家用石头把他砸死的,神通有什么用呢?神通就像会算命的一样,说你三年后会死,如果你还是逃不了死亡,有什么用呢?修佛法就不是这样,修佛法是要学不来受生,不来受生就不受业力的影响,要转业,能够转业其实就是要修证到空(空性),没有空性起就转不了业。空性不是用讲的,是要实际去修证的,要修证到所有的一切法来,都黏不上,顺、逆、善、恶、等等的境界都黏不上。

而这个世间禅,在一般人没有破色身以前,不管你有光、没有光,有神通、或者是没有神通,都包括在里面,修这些但都没有解脱。如果是破色身就解脱了吗?也不见得!例如:破色身是无色界天神,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定,虽然修证到最后处定这里,有五千三百七十六亿的人间寿命(八万大劫),但不修空观智,还是不能得度。因为他没有色身,无色界没有色身只有一个心(心识),心识到哪里都是一样,在天上、在人间、在地狱、在哪里都一样,他都可以来来去去。虽然寿命这么长,但是只要有定就有退失,怎么退失?依时间的过去而退失,虽然很慢,但就是会退失。退失就是会再起念头,起念头做什么?就是有因缘则去应缘,遂应缘就起念头,起一个念头一万年过去了,这是祖师大德们所讲的:「一念万年。」

为什么起一个念头一万年过去了?也就是一万年感召因缘而起这个念头,起个念头一万年就过去。所以五千三百七十六亿年,等于有五千三百七十六万个的念头,起完就完了,寿命就尽了,又重新再去轮回。因为在以前不学佛法,不学出世间法,都是学世间禅,不管色界、无色界都是世间禅,世间禅是寿命很长,但是死了以后,照样的还要再轮回,脱离不了三界,学这种定有甚么用呢?这就不是正定,也不是正三摩地。

佛法的定与世间禅的定,差别在哪里呢?我们在讲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禅定摆在第五个度到彼岸的,不是最高的法门,第六个是般若,般若可以说是一种无上的智慧,无上的智慧包括甚么呢?因为要解脱,当然包括出世间智。

出世间智其实就是在讲空,空修证到以后就完了吗?修证到空以后,如果不再往前走,就是小乘的行者、阿罗汉等,也就是声闻、缘觉、辟支佛之类的。如果再修证到法空,就是有出出世间智,不要住在出世间哪!在空之间,把空也空掉,就变成「空有不二」,而有这种智慧时,出世间智、出出世间智这两个圆满,就解脱了。要不要在那边打坐?到后来,不打坐了,但后来却是观看你的心,对于你在人、事、物与待人处世之间,因为众生颠倒,也在颠倒中与众生结下善缘与恶缘,在这种种之中,如何去应变、应对之道?因此般若波罗蜜是以智慧度到彼岸,是用智慧的。

譬如有人在那边打坐入定,人家打他,因在坐中,它不觉会痛。但有的人不必打坐入定,人家打他,他只要认为无所谓,不就也在定中一样。对逆境要用智慧去转,当然智慧去转,在还没有做到禅定解脱力以前,才要用智慧去转。真正修证到空的时候,这个智慧自然显现出来,就能动都不动,这是在正定,是正三摩地,这是你本性具足的,本来是不需要去修的。

「直诣如来大涅盘者,」

直诣诸佛菩萨大涅盘一样的境界,涅盘有大、小之分别?涅盘是有大、小。大涅盘有时候也称为般涅盘,般可以说是真,大者真也,是真的涅盘。怎会是假的涅盘呢?也不是假的,是小涅盘,小涅盘是声闻、缘觉乘、阿罗汉他们所修证到的,也就是说还有烦恼的种子,内心还有烦恼起来,但是那个烦恼,你的定力可以把它化解,或者是不理它而起不了烦恼,这个情况有没有?你自己应该都有这个经验,小的烦恼还没有关系,用智慧转它就没有了!

例如:掉了一千块,你认为掉了就算哪,不要再去烦恼了,这种可说是小的解脱,还是要看你的习气,如果你对钱很不在意,即使掉了一百万也会无所谓的,假使你还是有贪心或舍不得这一百万时,就会很痛苦,一个人不被钱用的时候,就会很自在,一百万掉了就算欠人家的。被人家倒会了也一样的,一想欠人家的就算哪!也就不会要去砸鸡蛋、拉白布条。如你对钱没有看开的时候,你就会不甘心,还是要劝自己放下那个不甘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安抚、劝导,修行是这样慢慢地去转妄心,转到最后,直到很深、很深的潜意识里面还是有点不甘愿的心,但是也不必再说放下了,你就看着它,它也起不了作用,修行是这样慢慢地去调理自心妄习的。

我们常常说修行一定要有两个心,修行没有达到这两个心,谈不上能修行。一个是你觉知的心,觉知你在想,刚刚你在起烦恼,或不甘愿的心起来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这是没有两个心。如果没有两个心,也不知道它起心,与烦恼的心搅和在一起,一同烦恼了,这样怎么修行呢?一定要有觉知的心,然后烦恼的心起(这是我们的习气毛病),我们觉知能够了解这个烦恼的心,刚开始是做不到无住,所以要以佛法来熏陶它。放下也是一个佛法,是方便法门,或者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心念的起灭,都是心的形象,是虚幻不实在,不要在乎它,然后假以时日地,再一直慢慢地修习。

佛菩萨所谓的般涅盘、大涅盘,是这些不净业都没有了,心里面都是白业,所具有的都是善法,所有的念头都是白业、都是善法的,没有不清净的心,这是非常的殊胜,是般涅盘的境界。诸佛菩萨内心有什么不清净的种子?当然没有!

对于所谓种子的清净与否,如果懂得佛法的,应该了解清净与否,是你在分别,诸佛菩萨修证到大般涅盘境界的时候,法就是法,法就是因缘法,而没有所谓的好与不好,好、坏、顺、逆、善、恶等等的境界,还有什么分别呢?对于般涅盘的行者,或者是诸佛菩萨而言都是一样的,都是彼此因缘之间,要怎么去转?而没有所谓的善、恶了,学佛法要懂得这些。

开始学佛法就是在讲善、恶,学到真正的佛法就没有所谓的善、恶,都是众生、世界颠倒所造成的因缘,你对他好、他对你好,你气他、他气你,你毁谤他、他毁谤你,就是这么的因缘果报,还有什么好、坏。要超越那种天道之间的善、恶分别,这就是佛法所谓的平等,是谓平等法,顺、逆、善、恶都是一样的平等,生病与否,也是一样的。生病时,肉体虽然很折腾,但是我却不觉得痛苦,心很安祥,感冒流鼻涕、喉咙痛,都是本身肉体的免疫反应,而能够心平气和,不认为那是一种痛苦,只是随缘在应缘受报,证到平等法时就是如此的,大般涅盘的人,并没有所谓的痛苦与否。

「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

明白的点示出,我们众生颠倒的因,为什么会轮回?会轮回就是因为有这两个颠倒因:一个是众生颠倒的因,一个是世界颠倒的因。众生颠倒的因,是你跟众生结的善缘与恶缘,而善缘是彼此之间有善的果报,互动良好,恶缘是跟众生某甲、某乙有不好的互动,不管是善因缘或恶因缘,都要去受报的,而结善缘并不是说认为好就很好,也不见得是好,因为你有时候还要去投胎做他儿女,跟你父母很好,来生他做你的儿女,或者是你做他的儿女,众生就是这么一代一代的在轮回。

民间为什么要冲喜?如果你懂得冲喜的时候,以轮回的角度,你会觉得很可怕的。譬如这阿妈(祖母)死了,孙子赶快在一百天以内,或者是几个礼拜内赶快结婚。结婚就是期待阿妈(祖母)能不能赶快投胎做孙子的儿女,民间习俗叫这为「冲喜」。如果彼此有因缘(情思)当然很快,因为你跟她生活在一起,她天天思念着你,这个缘份很深,而且也有这个缘份要出生做他的后代时,就成为轮回因,这个不就是一代一代的再去轮回吗?

结善缘,当然是比结恶缘好,总是受报是比较好的缘份,死与结恶缘也不一样;恶缘的总是彼此之间互相的报复,杀来杀去,残害来残害去,或者世间所发生的车祸,现在还死得比较快,以前还得需要用设计的来害你,现在不必设计了,开个车子直接撞上去造成死亡或是残废。所以科学越发达,死亡越快,天天发生的车祸,冥冥之中也是业力在牵扯,这个就是你与众生之间所造的人、事、物的颠倒因,这是我们要去了解的。

众生颠倒的因是什么?就是我们善、恶业的业缘所造的一切,那么有众生颠倒因就有世界颠倒因,「世」是时间,「界」则空间。刚刚我们说有修行的人,离开与人的结缘,修世间禅定,可以修到四禅八定里面的某一个定,而你超越了,超越了这些人类的因缘,那就完了吗?没有!你另与天上的这些天神结因缘,无论是色界、无色界等界地,只要是你跟它结缘,就是系属、被绑住了。属于哪个界地,比如说修到未到地禅,就与初禅的天神、皇宫相感应,如果修得初禅天的下品,就是大梵众天的天神,修得德行好一点,长老级的,也就帮忙大梵天王来管理大众,就是梵辅天,而初禅天的德行修得最好的,当然就是大梵天王,或者是大梵天里面的臣子。

虽然已超越这些人间众生的善、恶因缘,但是你却修世间里面的这些禅定,被它感召,被它绑到初禅天的境界等等,如此的二禅、三禅、四禅以及四空处定都是一样的,刚刚我们所说的,不管修证到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寿命八万大劫,定力衰退、尽了,照样去轮回,这就是不究竟,没有超越三界。

你要去了解的是,在一般人而言,结了善缘或恶缘,是造就了众生因;如果众生因没有了,自己虽修行,然而却与天上的皇宫、天神、等等结了世界因,即是已有的三界九地,而此世界是你下一世要出生去到那里的。如果下一世出生到梵众天,但是在下下一世,又可能轮回到人、畜生道也不一定。今世为人,不一定下一世就会再出生人间,这都有它的直接因缘,也是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哪个最先成熟,哪个就先受报,不是照排的。所以,这个因果要这样去了解,就不会迷糊了,不会搞不清楚。世尊与阿难尊者开示说:要真正地去修真正的三摩地,直接证到如来大般涅盘境界的,要先去认识:众生颠倒、世界颠倒这两种因。

「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颠倒不生,如果没有众生颠倒因,没有世界颠倒因,这两种颠倒因不生起来,此种修证才是真正的如来真三摩地,才是成佛所要修证的真正解脱的禅定,这是在《楞严经》里面所阐释为什么我们会迷糊的因!下面这一段是在解释这一段经文的,我们看一下!

「吾人妙性圆明的佛性,原是可如实应照一切境,」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说明过了,什么叫妙明真性呢?如果所知障灭掉的时候,就有无所不包容的能力,宇宙有多大!佛性就能够映照一切的世界,我们的宇宙中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三乘以十的九次方那么多的小世界,但是一个小世界有多大呢?我们现在的科学用宇宙飞船或者用什么办法,亦无法去超越这个小世界的所有范围,不管我们可以看到金星、木星、火星、等那么多的星球,也都没超越银河系的范围。每一个银河系,就是一个小世界,虚空的宇宙有三千大千世界,照道理来说,我们的妙明、圆满的佛性(圆满的圆明妙性),无所不包的就是圆,所以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应该都能够看到。

从经典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佛菩萨可以看到哪一尊佛又在放光,或者哪一尊佛在讲经说法,三千大千世界中每一个世界,都有一尊佛在弘化,而佛菩萨怎么会知道呢?因为有一个圆明的妙性,圆明的妙性就是大圆镜智,所有的世界无所不包、无所不照,所有众生的因缘果报都能够看清楚,这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二转依」。所知障灭掉以后,就应该有这种功用,我们为什么不能?因为我们还没有灭掉所知障,单单一个烦恼障,还没有办法完全地解脱出来,更何况这个所知障。

大圆镜智现起,也就是我们佛法要修的三身四智,三身四智修证到,就有无量的神通变化。「三身」第一个最难的就是「法身」,法身要开发出来,如同禅宗的开悟或者是色身破,《楞严经》里面所讲的色身破、法身现起。

法身现起就有「报身」,报身圆满、法身清净以后,就有「化身」。所以,诸佛大菩萨,都有千万亿的化身,化身并非玩意念的变化,是众生的心念忆想起,佛性就从法身化一个化身出去,法身是空相、是无形、无相,而宇宙是有千万亿的众生,意念起,就会化一个化身,不是本人,是化身。

心眼开了、色身破,法身现起来,但是法身刚起,还不清净,所以要开始修,当然法身本来是清净的,我们不净的习气毛病这个部分要开始修,要修到哪里?要修到想阴灭了,不胡思乱想的时候,才有一个化身,或者修到菩萨地的时候。菩萨地的第一地是欢喜地,第二地是离垢地,离开污垢,没有污垢了,第三地是明地,是心发光了,第四地是焰慧地,是智慧像火焰一般,第五地是现前地,到这边的时候才有三个化身现,也就是同时有三个众生在想您,就可以应缘化三个化身出去。五地菩萨就已经很不简单,三地菩萨有一个化身,所以想阴灭了,才只有一个化身,这个化身已经很不简单,要修证到像观世音菩萨,或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千万亿个化身,或者是弥勒菩萨也可以千万亿个化身,这个真的是要心真正的清净再清净,才能生起这三身。

四智呢?四智是:(1)妙观察智 (2)平等性智 (3)大圆镜智 (4)成所作智。「妙观察智」这是破第六意识的妄想执着而得,然后「平等性智」是破第七意识的妄执而得,破了第六、第七意识以后就有「大圆镜智」,第三个是大圆镜智性清净,大圆镜智是性清净以后就有了。

妙观察智在我们的妄想执着没有灭除,妙观察智不能发挥它的功用,所以妙观察智是见非功,眼、耳、鼻、舌、身、意有所执着的时候,就起不了妙观察智。这妙观察智用在于我们的生活起居之间,不必有什么神通,你就可以清楚世间相,有神通都还是不知道呢!譬如看这个人着魔了,一看他的脸色就可以清楚了,有甚么神通还不见得知道呢!他心里有痛苦,你也可以知道,为什么有这种功夫?这是因为一切的妄想执着没有了,没有分别心,你的功夫就有了。

会看人家哪边有病,那还是眼根的毛病,因为用五根,还未脱离五根的作用,妙观察智是在讲心用,不是在讲身用;一般人以为这个人不得了,他会看人家肝脏有毛病、肾脏有毛病,或哪里长了一个瘤、等等,这还是在看肉体而已。

五根属于色尘,五根、色尘还是世间禅里面的境界,佛法所讲的都是心,所以妙观察智是用心观,是在看人的心,不是看人的色身,色身有没有病,有什么好看的?要看你的心,心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以后要轮回的就是这个心,心有没有病才重要,并不是那个肉体的,肉体死了就没有用了。

「妙观察智见非功」,如果你五根对六尘,识还有所执着时,这个「见」只是一个代表,是指见、闻、嗅、味、触、心等性对诸法六尘,「见」是看了,「闻」是用耳朵听了,「嗅」是用鼻子嗅,舌头是知道种种的「味」道,身体是「触」,心里面的「法」,这些都有所执着时,就起不了妙观察智。第六意识妄分别灭了,再来就是第七意识的妄想执着,这是对内心的境界,如果没有什么好、坏、顺、逆、善、恶等等的境界,都没有分别心了,那是「平等法」。刚刚所说的,即使生病了也很自在,心平气和地去应缘,这就是平等性智心无病,没有好、不好的问题,没有生病是好、不好的苦恼,反正生病就生病,没有什么好、不好的,生病去看医生,打针、吃药而已,心就没有毛病,或者是没有分别心。自认为是佛教徒、他人非佛教徒,而起的种种分别待遇,所以最主要心无病时,平等性智就建立,众生平等、对一切法平等就建立,这两个都识(六、七识)清净时,才有大圆镜智。

何谓「大」者?无所不包,何谓「圆」者?众生一切相都能够容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千千万万亿个众生,不只裟婆世界的众生,也包括其它世界的众生,都要清楚地映照,都要有这个能力去照,都要有办法去照,照得清清楚楚,也都能够知道,这就是「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的照是比较被动的,还起不了神通,你认为我这一面镜子照到哪里,都像照妖镜一样,可以照得清清楚楚,好像认为很不错,仍然是没有诸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很多同学打坐,都可以产生神仙境现出的,或者谁的家里的人、事现出来了、等等,有念才现是比较被动的;诸佛是有没有念,但它都会现出,佛的境界都是这样的,现在这里,是被动地照。照到了以后,还是没有烦恼,而不是知道众生,哪一个有业力?哪一个人心地如何?知道了,又起烦恼,那不是很糟糕吗?不懂还无所谓,懂得他心,譬如这个人的心地很不好,知然后很气他,那不是很糟糕吗?而懂得越多,不是就更烦恼了吗?百分之几的人才是好人,其它都是坏人,那岂不是活不下去了,所以修到这个境界的佛菩萨,没有什么好、坏,众生就是众生,你坏那是你的事,与我无关系。我念我的佛号,忆念佛,有因缘、有苦难,佛感应到就帮忙救度我,这还是属因缘果报在牵扯的。

再下来就是第八意识,清净的时候就可以鉴照,大圆镜智从阿赖耶识现起,此时阿赖耶识又称为阿陀那识,或者是称为无垢识,清净了以后,这个无垢识还是没有神通;再来就是要有神通,是前五识的「成所作智同圆镜」。

圆镜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大圆镜智性清净的时候,五识也清净了,照唯识的道理,五识它不会起业用,眼睛只是看东西,它不会去造业,但是为什么会造业呢?就是第六、第七意识在作怪,让它蒙蔽了,所以修证到大圆镜智性清净时,五识自然就清净了,这个时候也不会造业。

第二个意思是成所作智,依你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起幻化的神通,我们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以一般的肉体而言是根器,但是在成佛的境界,或者菩萨的境界,这五根会起神变,想什么也就现什么,眼睛看到什么就化什么,依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化现,这是最后现起的神通变化。

「但却是远离一切名相,」

因此从这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的灭除,有得到什么吗?都没有,都是在舍去一切法,而一直地舍,一直地修证,佛法还有所得吗?没有,只是找回本来有的一切,有所得吗?没有,这叫做「无所得」!虽然无所得,也只是以前的功用给找回来而已,它可以鉴照一切因缘,不会迷糊,不会瞇着眼睛去做事,"老神在在",不会随着因缘乱转,虽然没有什么神通,但是里面的它,照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只要第六意识、第七意识这两个意识清净的时候,做事情不会冲动,虽然你没有现什么神通,也没有现可以鉴照十方世界,但是你对于与一般众生互动的因缘,却能够很清楚,不会迷失掉,如果能够开发出越来越大的光明,可以遍照一切世界、一切众生,要是到行阴灭了、清净的时候,就有真正的宿命通。

修证到行阴灭,这个时候有宿命通,也是八万劫以内而已,未来、过去的众生,一切因缘果报都清楚,这就不得了,刚刚所说想阴灭的时候,只有一轮生死,首尾相照。我们讲到十二类众生,有情、无情十二类众生的这一类众生,你知道他这一生为什么来这边?下一世要到哪里?你都清楚,其它的不是很清楚,因为你的妄想心,虽然淡薄了一点,但是还有;当真正灭了,就进入行阴破的境界,行阴微细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不是只有你的种子,众生的种子都在阿赖耶识里面,非常的不得了!行阴非常的微细,证得这个时候就有宿命通。

宿命通与宿命明不一样的,宿命通是有八万劫时间上的限制,智慧还不够,释迦牟尼佛是有宿命明,就是众生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结尾,空间上没有设定,在哪里都看得清清楚楚,这种智慧要五阴灭尽的时候,色、受、想、行、识这五阴灭尽,真正成佛的时候,才有这种智慧。

所谓的神足通,或其它的神通,都是从行阴阶段这边来的,所以妙明佛性你要了解它的功能;有的人是可以体会一点,但是有的人就讲一些名相,有时候也让你很难了解,到底是什么境界?你就得从各个经典所讲的归纳起来,然后才知道它有什么功用,不是只有名词而已,但是却是能够远离一切的名相,故无所谓的世界或众生。

「故无所谓世界或众生。」

有众生或者有世界,这是起分别想才有这些观念,我们的世界与诸佛菩萨心中的世界其实都是一样的,但我们为什么会轮回?都因为把这个世界当真,把众生当真,所以就会轮回,诸佛菩萨心中也有世界或众生,但是不把它当真,而是认为虚幻不实在,不会在意,虽然在心中现起,幻起幻灭,但是都不去执着它,因此诸佛菩萨有世界、有众生,但是没有众生可度,度了无量众生也都没有众生可度。

「但吾人不明此理,妄执一切佛性所鉴照的一切境界,有生有灭,」

刚刚所说的大圆镜智,画一个圆圈来代表的话,这个圆圈来代表这是空性,因为要圆,所以画个圆圈来代表,其实这个空性者是无量无边的大,在这中间现起一切世界、一切众生,现出来却不执着,空性它是不生灭的。上一节我们也已讲过了,空性它是无生、无灭,这是空性的特性,在这个空性范围里面所现的一切世界、一切众生,这些都是因缘而来的、而化现的,因是化现故它是无常,因为都是受时间的限制。「常」就是永恒,是不生灭的,空性才有永恒,所以我们现象界里面的事、物没有一件是永恒的,你看这个磬,好像坚实不坏,或又譬如千年不坏,千年是很久远,然而与这宇宙时空相比,犹如大海中的水滴,例如过去庄严劫一千佛,现在贤劫千佛的第四佛,已经出现过一千零四位佛了,宇宙的时间是久远的,这世界终会灭,再有一千九百九十六位佛出现完后,就会灭的,但这时间也是久远的。人类是会阶段性的灭,增劫、减劫之间,人类会阶段性的毁灭,然后从头再来。

诸佛菩萨的心中虽然因缘而现这些,但是无常,这些是会生灭的,为什么诸佛菩萨会抱持这不生灭的空性,可以鉴照一切世界、一切众生,而不被有生灭法来左右呢?因为证到无碍、自在。我们凡夫不行,很执着这生灭法为真,因为心不净,所以才会执着这个生灭法为真;或者是对不好的,你倒可以不为它所动,对好的,倒是会喜欢这个好的,这个以解脱道而言,是没有办法完全解脱的。《金刚经》告诉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也不要执着它,要无住相布施,释迦牟尼佛度了无量的众生,却是无一众生可度,虽然帮忙很多的人,但是因从来没有这个念头,而没有罣碍,否则所做的善事还是有因,那个被帮忙的人,永远抱着感恩的心,这缘就断不了,我们修行的人自己都断不了,这两个缘以后因缘成熟又结上了,所以《大般若经》到最后都在阐述:空、无住(无相)、无愿这三三昧,如果修学不到这里时,根本没有解脱。

虽然有很多的佛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三十七道品、等等,佛法有无量无边,但是修证到一个境界的时候,都必须要修空、无相(无作)、无愿这三三昧,三昧就是正定,三个三昧,第一个要先修证到空,这是有次序的,如果修不到空,就没有办法解脱,这是出世间智。

般若智慧有:出世间智、出出世间智,还有一个世间智,这三个智慧都俱足了,才叫做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这是非常的微妙,为甚么要用在世间智?用在世间智里面叫做世才辩聪,要辩论、学工艺、学习计算机,或者是学习其它世间的法都行,都能够得心应手,并非只有解脱智能,其它都不行;如果不行,是还没有开发出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若开发出来以后,这些都具足了,不必你去学。

譬如,这出世间智的空,是如何证到的?这不是证,是我本来自然都俱足、俱有的,佛性是本来大家都有的,我这个空开发出来的时候,它本来就有的,我为什么一下子空不了呢?因为还有习气、还有余习。

我常常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有一天被骂的时候,你当下如如不动,也不知道生气、也不知道悲伤,没有了感觉,那就是你的体性空的样子,这是第一念;等事情过后,妄想心开始蠢蠢欲动,为什么被骂?我为什么要咽下这一口气?种种的为什么?一直冒出来,这就是你的习气开始在发作,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慢慢地去学习,把这两个东西划分出来,才能够看到佛法所讲的第一义谛空,是在说明些什么?

第一义谛空是:诸法在一剎那中,所反应出的第一个现象,就是你的佛性所现出来的境界。众生虽然都具有,但是一般没有修行的人,是别人骂我听而不爽,当下就回应你,这是凡夫。而修行的人则不是,在于当下不知道要生气、要悲伤,但是在事情过了以后,内心的习气在发作,却可以很清楚地分辨这两个真心与妄心的境界,再慢慢地去修,这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但是经过一次、两次、无数次地改造自己,慢慢地这个妄心的部份,会越来越少,这真心部份越来越强,到最后没有余习,尽管是人、事、物什么境界来,你都自在,心都不动。空无的心证到了,这出世间的智慧,才开始完全显露出来,显露后也没有真得到,因这是本来具足的。

没有众生颠倒、世界颠倒,在还没有迷失以前,你本来就具有的,为什么会迷失呢?这在《楞严经》里面有说明,释迦牟尼佛举个例子说明:你现在无聊眼瞪虚空,虚空瞪久了,眼睛发劳了,漫天都是金条,闪来闪去,这是“金条,一执着这是金条,本来虚幻不实在的,而虚空哪里有金条?因为瞪眼久了,眼睛已经发劳、迷失了,这样子一直反复着盲目地去抓,一起这个念,就动了业缘,就结缘而开始堕落,我们堕落是怎么来的?从一出生为人,你看要跟多少的众生结缘?其中多少的心意念,造成多少的污垢?养成多少的习气?这些自己都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说「念一句佛号,可以消灭恒河沙的业」?但是已经念了几千万亿次了,为什么还没有消完?还在受苦、受难呢?就可以想象出,你的业有多大了!

「而不知生灭是妄,执妄为有。若行者能灭一切生灭法,」

我们现在在说明的是,佛性的生灭与否,不生灭法是我们的体空,要认真的去认识这个境界,生灭法是一切法都是因缘果报所现的,不管是心里面所现的,或者是现象界里面人的境界、三度空间、四度空间等,你看得到,别的人却看不到,这些都是因缘果报所产生的现象,这些是有时间性的,因为一切都是因缘所促使的。

佛经上有句话:「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也就是说有因缘,诸法才生,缘灭法就灭,这个因缘生诸法,法灭心里面就没有了,这就是生灭法,再仔细去分析的时候,生灭法为什么会有生灭法呢?这是关于观世音菩萨所提示的,每一根的六结使,懂得每一根的六结使,修行就不会走错路了,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每一根都有这六结使:动、静、根、觉、空、灭,都有这六个毛病,这就是生灭法,讲出来是因缘而生,但因缘为甚么会生呢?这是我们的六根经过这六结使而现起法执的。

修行在动尘灭的时候,就会执着静尘,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生」在这个时候,就有一些神通变化的异能。我们普通修行,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为什么会看到其它的世界?其它世界的人?这些都是根的功用。所以「根生」在这个时候就有一种异能,这在《楞严经》里面叫做魔相,是善境界,但是不要执着。

静尘要灭后,才是「根生」的时候,根生后所知的境界都要超越,这些都是不真实的,不是佛性所见,不是我们大圆镜智所现而见的,大圆镜智能见而无执,根见后不能不执着,所以要把它灭掉,要超越它,根没有根见,是根灭的时候,这是根灭的境界。刚刚所说的,可以看到人的身体有什么毛病,也都是在这个境界,超越它就能够用心感,要看他心里有什么毛病?光看那身体有肿瘤或有什么病变,有甚么用呢?看心有什么毛病瞋心很重吗?贪心很重吗?有觉,觉知的心就来了。

这六结使的「觉、空、灭」等三是心的作用,如果你超越了这种五根六尘的境界,而用心去感知一切众生、一切境界时,你的心眼是开了,所以「觉」就来了,却不是只有一般的觉,觉过去、未来,觉因缘果报都算在内。觉知的心最终也要灭,如果觉知的心不灭,是没有办法解脱的。四禅或者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的行者,这些四空处定的圣人,他们有没有觉?有!他们为什么不能解脱?因为没有修空!为什么在这里,「觉」就一定要灭,虽然觉了,但是不要让它那么的敏感,这就一定要修空观,觉灭的时候「空」生了,「空」生就有解脱的力量。

刚刚所说的,本来「空」是大家都有的,不是因为修学才有的,开发出来以后,因此而越来越强,这个习气毛病就没有了,随即证到「空」了;证「空」后一直执着空,这「觉」就会不灵光了,为了救这个「觉」,最好把证到「空」的智慧也要空掉,所以就证得「空」灭。「空」灭而「灭」生,这里的灭是对待法,对法无执就是灭的境界。这个「灭」是对待的,也就是说有法无主,有一切的因缘法,但是却不做它的主人,这就是把「觉」找回来。如此,就是生灭法,这个生灭法都是有阶段性地修证,是次第进展的修证也。

在这里「觉」让它不觉,一般人在这个「觉」时,它的神通力较潜意识的力量有九倍之强,而在中阴身就是这样子,因此要把这敏感度降低,不要跟众生结缘,要感召悬绝,才不会去受生,才不会去乱结因缘。要修证到感召悬绝,在这里才能有空无的功夫,此时「空」已经修证到了。证到后,要把「空」灭掉,不然会变成顽空,所以对待的法「灭」就生了,这个「灭」,到最后也要把它灭掉,这就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个「灭」灭了以后,寂灭才生,寂灭是我们的体性,寂灭生就是我们的佛性现出来,这个时候大圆镜智自然就有,很多的修行人或一些外道认识不清楚的,都卡死在这里。所以,佛法为甚么要我们无所得?因为是要我们真正地走一趟六结使灭。

在这里说明生灭法,你要了解生灭法是什么?不要忘记「动、静、根、觉、空、灭」,这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里面所开示的,释迦牟尼佛用一条巾,打六个结就是在讲这个六结使,也是在比喻六根里面只要修一根,而六结使走一趟的时候,其它五根也就会一样解脱了,不需要一根一根的修,譬如你修耳根,而动、静、根、觉、空、灭六结使走一趟的时候,就会解脱出来了,其它的眼、鼻、舌、身、触诸根也同时得解脱,这在《楞严经》里面都在阐释这些。

「则回复阿赖耶本识所映应之相, 」

这是我们的本心可以映照一切的相。

「面对此相而不执为真,」

这是灭的境界,有法无主。

「是谓真心不灭,称如来佛性所现,」

因此一真皆真,真心所现的一切境,它真的是有,妄想心所现的都是不真,是妄想执着而起的,真心不灭这样子才能够承受,称为是如来佛性所现。

如此则得无有上菩提,得大涅盘自性体空不二之理,转烦恼障得涅盘,转所知障得菩提,此二转依转后称妙觉,或究竟位。现欲修真正禅定,趋入如来大涅盘境界者,应当先认识为何会有众生、世界此两种妄执的颠倒原因,如颠倒因不生,就能进入如来真禅定中。这是大略的与相关的一些名词、境界,跟各位解释一下。今天到此!

( 90 年 3 月 28 日 讲于 法尔讲堂, 基础篇p.239-240 )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