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识阴魔相(5-7)
                  --
延寿种性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经文

楞严经》:「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妄延种。」

 

二、解释

1. 前言

行者于开悟后经色阴、受阴、想阴、行阴等魔相的修证,已能超越五蕴魔相中的前四者,进入识阴区宇中。《楞严经》前部份所述:「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是汝心。若离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以此种见解摆脱了色、受、想阴诸魔境,行者当能入行阴区宇中,又能体知众生因缘果报的虚实,应缘受报全是此识的执妄为真,若能实而虚之,才有能力做到感召悬绝,用来摆脱「众生颠倒因」,不受六道众生的因缘感召,故说行阴破灭后行者,即能超越了「众生浊」,进入识阴魔相中。在行阴区宇中,第七意识因妄执第八意识所现一切为真,始有「众生颠倒因」,也因色、受、想阴灭故,超越了劫浊、见浊、烦恼浊,又能无有妄想心,始有能力来观众生果报因缘,而行阴灭行者已能不受众生因缘感召,故因能感召悬绝而超越了「众生浊」。

在识阴魔相中都以阿赖耶识作用为主,或称阿陀那识(清净识),故能识知世间一切万相的真实,但或因认识不清其全部的实际状况,会产生种种错误的认知,才会迷失菩提自性。行者于最后一关识阴区宇的魔相中,如何不迷失菩提自性,遇种种识心所感之善境界,能不执取诸境,即能超越识阴种种魔相,这样就能超越「命浊」。能超越「命浊」的行者,才能真正成为自由人,才能不受业力的纠缠,也才能自在不入于生死海中。证到识阴区宇者高天之福报已具,若稍有闪失,迷执一些境界而生心病,迷失菩提自性后即会感召诸天或仙道众生来为其伴侣,死后还生该天或成仙道中人。

在六大中(地、水、火、风、空、识),空者即是万相发生之本体,而识乃是建立一切果报力量的泉源,四大(地、水、火、风)即是业报之果体,此果报可成众生正报之身及依报之器世界。当识阴区宇中行者,能以识来认知世界成立,唯心所现,有如《楞严经》前部份所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故一切法均以识心为法源,若执妄即会生境。

行者至此阶段虽已超越了「众生浊」,但这祇是对外缘感召的解脱而已,对于识心鉴照外世界所起的法尘妄执,还会有误执迷失的机会,故行者回归到识阴本元之时,如何能不受「世界颠倒因」所迷,误受感召而生于色界天界、无色界天界、外道仙人及无想天等,是此识阴魔相中修持的重点。

「识」既然能识知世间万相,也有生命感缘的原动力、轮回的根本力,我等在修解脱道,要超出三界,别无他途,对识心鉴照一切相要能不执取,要能破离,识心灭则色身灭,同时自己心中器世界亦灭。这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中最后一关,修证也已渐次地依色、受、想、行、识次第成就,最后这识阴灭时,当然就超越了「命浊」,获得真正的解脱了。

行者至此境界,因识阴心已经能成就一些佛性功能:(1)体知根隔合开,与十方诸类相通觉知;(2)识知体中能现虚空十二类众生于我身中;(3)识知己身心能从虚空化出;(4)识知十方草木皆是有情;(5)识知自性与诸根互用随顺,(6)识能入圆虚无心,对一切境不动转。 

现在识阴已入圆融,诸根互用随顺,且能对诸境不动转中,故已能摆脱「世界颠倒因」,不随业流转于诸天界中。但现在虽然认识了这识精圆明,也知道其真实功能,更能不执一切境不入世间诸天界中。但此时行者会生起长寿之欲望,他会想今生好不容易证到这个境界,智慧与定力都已具足,佛法似也知悉了然,若真的让此生命失去,来生再来还能如此地得到此境界吗?因此会生起保有此色身成长寿想,想保有此命元而永不入涅盘,果真如此会迷失菩提自性,不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道,最后又迷失掉了。

祖师大德悟道后,不爱涅盘,也不惧生死,驴胎来马胎去,生死、涅盘本是一回事情,如此认知才是悟得菩提道行者。若不然,行者想善保此色身不坏,延年长寿,就会感召诸长寿仙人来为其伴侣,这样又迷失涅盘城,未得悟菩提正等正觉之佛知见。

 

2. 经文解释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

阿难!你当要知悉,一善男子修到行阴区宇中者,都是在用此行阴心穷众生类本,感知众生种种生死轮回业缘,但在此中也能不落于十种偏执中,如远离偏常论、圆常论、一分常论、有边无边论、四颠倒偏计论、死后有相论、死后无相论、死后具非相论、死后断灭论、五现涅盘论等诸毛病中。此善男子更能穷究行阴中有情众生八万劫前后因缘,之间都能超越了上述诸虚论,遇某境界因缘,若能不执着,则此等众生互相感召的因缘不起,善男子都能固守自性清净而能不应诸缘,能达此境也就是能观行阴为空,此时的修证就已经超越了「众生浊」的境界。达到行阴灭善男子,即不再受诸根执境之影响,而确实能于识心中,还原识性之本元功能。

行阴灭行者诸根妄执破灭,也可说根身色尘已化灭,此后行者祇能用心识来了知因缘感召现象,也就是说不用透过观看、听闻…,而能觉知一切,能于心识起灭中了知诸因缘、事端。而行阴未灭行者以诸根开合通邻知世间事,有诸根面境即会有所执,若能对一切因缘生法时不执,则诸根灭后归于一根--意根,此时善男子祇能以心起心灭来了知一切境缘及现象,这种境界有如无色界天界众生,已无五根色尘之累,仅有一心识起灭而已,这境况就是还识于本元之现象。也可说行者若还有眼见、耳闻才知众生因缘事或十方界等事端,则行者还没有破行阴区宇的魔相,也永远没办法悟得佛性本来--即心即佛之境界。

「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行阴已灭之善男子,在于色阴、受阴、想阴、行阴等魔相中,对世间一切相已能超越诸根对境的妄执--六结使,在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结使之生灭法中,诸根对种种因缘法尘境,常以六结使毛病妄执为真为善,妄执的现象依层次分为:若动尘境在,则妄执动尘为真,动尘灭则静尘生,反执静尘为宁祥;继而静尘灭则根结生,反执根性之异用现象。继而根性之用灭则觉心生,此时反执取觉心灵知之见;当觉心灵知灭则空生,此时反执空性寂然为究竟;当空执灭后则灭结生,以有相无住为依止,最后当要将灭结亦破灭,此时善男子修行中生灭法已灭绝矣!

此等六结使的毛病,是世间天上、人间凡夫根本我、法二执的原由。照菩提道修行过程言,在生灭法灭却时,则佛性即能现在其前。但现在行阴灭善男子,虽是破除了「众生颠倒因」而超越了「众生浊」,无遍计所执性,而依他因缘起自性能悟知,也有菩萨四智中的「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此时善男子理应能以识心起「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的菩萨、佛境界,藉以识心了知一切世界及众生相,以识心现一切神变化事,但善男子为何不能呢?主要还是因「识精妙明」未能圆满具足,故不能有诸菩萨、佛不可思议之境界。善男子修到行阴尽而处识阴区宇中时,除「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不会现起外,法身虽本清净,但三身中的报化身还未圆满,故不能超越「命浊」。且因应化身还不能有千万亿之多,此亦是因「识精妙明」未圆满故,故不能与如来诸地或果地佛相比。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

善男子若于识精元明能圆满成就,法身清净永恒常住,在此之时,善男子即会兴起要让色身也能常住永恒,像与识精元明之圆满常住一样,永远地不让它消失化灭。这种心态是每一修行人的愿望,就像诸天、仙道众生,修行为的是能永生不死,色身长寿不坏,但因为无知而妄执取境,而感召诸天、仙众来为其伴侣,死后生其天道中或成仙众,遨游于人间、天上。

但佛弟子在五蕴魔相修证过程中,花多少心血与毅力,才能有今日之成就。若菩提自性已悟知,见自性明了无误,所作皆办,心地清净。此时反观以前修行路上,实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好不容易地达到此境界。若是我色身又舍去并死亡,再去投胎出生,然后又继续前缘,再次走修行路,又要像今生一样,一关又一关地,破去色、受、想、行、识诸蕴的魔境,想起今生修证过程艰难之时,难免舍不得放弃此色身而潇洒地圆寂、入灭去。故会有让色身与识精元明永住不灭之愿望生起,这又是生起贪爱色身之情见,又是另一个菩提抉择的关键点。如果此善男子,将此色身能长寿与识精元明永恒常住样,然后生起胜解之见者,是会亡失菩提知见的。

「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 

此善男子若因悟知识精元明,能知其各项功能及顺利不受一切境来迷时,却又想要能将此色身永恒不灭,乞求长生不死,这种修行人到此时,就又起了贪心习气,此贪心不是贪世间一切钱财、宝物,也非美食、欲念,而是贪求寿命的永长,这就称为犯了「贪非贪」的执着,说他贪却无所贪世间物,说他无贪却期求色身寿命的长远不死。

此种心态生起的行者,因有此不想舍身的心,就会感召阿斯陀等仙人徒众来相伴,以后也会成为长寿仙人。阿斯陀(Asita)意为无比,即长寿之意。阿斯陀也是一个中印度迦毘罗卫国之长寿仙人,当世尊投胎及出生在净饭王家时,此仙人即以占相术得知,此仙人当然具足五神通,常能自在出入忉利天(卅三天)集会之所。曾于南印度增长林观菩萨托胎之瑞相,后闻太子已降生,遂与其侍者那罗陀至净饭王皇宫,为太子占相,见有大丈夫相,并预言必出家,并预言太子将成佛,且必成佛道后,得无上菩提时转正法轮。但因阿斯陀自知己命不久远,不能受世尊成道后之教化,而悲叹号泣,后令其侍者那罗陀出家,以待太子成道后受教。

若修行人悟知自性,了知识精元明各种功能后,舍不得此肉身,想长寿而不想入寂灭时,就会起贪无贪执,此种执着心将感召诸阿斯陀来做为其伴侣,当然所悟知的菩提知见,会因想保持色身长寿不死,又因长与此等阿斯陀众随伴在一起,当然就会迷失菩提自性,终不能得无上等正觉。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

行者悟知识心圆明,互用随顺,又能处虚明中不妄取一切境,故得圆明觉,但在此时若起修行过程,心历险境,想若是再次投胎受生,再来依次修行菩提道路,这样是很累人的,故在识心圆明之时,突起执取此色身不死想,这样就会感召阿斯陀等长寿仙人来做为其伴侣。

如此迷失菩提自性,亡失正觉之知见,是名为第七种外道法,因以心生执取生命本元之意。有所执着生命根元,就会有生命,有寿就有死,那怕寿长多久远,终当仙寿尽而又落入轮回中。此等行者建立起固命之妄因缘,当然就会趣向生命越长,越在其间饱受尘劳之苦的果报。

既然行者已悟得空真如体,体空能遍虚空界,又能依真如体应缘现一切真如现象,世尊的教化要认知菩提真如自性,若现在又亡失知见而反而来执取长寿之色身,如此错误的认知,当然不被纠正回来,会迷失菩提自性的真如体,亡失正知正见,而不能成就菩提正果。

如是识阴区宇之行者,是名第七种外道希望长寿相,执取命元不入涅盘,终会迷失菩提种性。

「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妄延种。」

识阴区宇中行者,既然已能得识心圆明,不住一切相,能处虚明中,入涅盘境,故似近得圆明菩提自性。但现在反而取此色身,要长寿想,这样的错误执着,也就背离真正要证得的涅盘城池路径,产生妄执色身,要延长其寿命想。故佛陀称此为第七错误的狂解,称为是生妄延种性,非修菩提道者所应有的认知。

如果至此不修正此心态,则会感召阿斯陀等长寿仙人来做为其伴侣,不能得菩提正等正觉之圆满觉性,是为生起妄延种性,不能入无余依涅盘城。故佛弟子有幸修到了此识精元明境界时,当不应执取再反过来执取此色身不放,不想入涅盘境,如此就会迷失佛的菩提自性,不能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菩提道。(待续)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