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识阴魔相(5-5)
                  --颠化
种性


一、经文

《楞严经》曰:「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颠化种。」

 

二、解释

1.前言

行者于开悟后经色阴、受阴、想阴、行阴等魔相的修证,已能超越五蕴魔相中的前四,才有能力来摆脱「众生颠倒因」,不受六道众生的因缘感召,故说行阴破灭后行者,即能超越了「众生浊」,进入识阴魔相中。在行阴区宇中第七意识因妄执第八意识所现一切为真,始有「众生颠倒因」,也因色、受、想阴灭故,超越了劫浊、见浊、烦恼浊,又能无有妄想心,始有能力来观众生果报因缘,而行阴灭行者已能不受众生因缘感召,故因能感召悬绝而超越了「众生浊」。

在识阴魔相中都以阿赖耶识作用为主,或称阿陀那识(清净识),故能识知世间一切万相的真实,但或因认识不清其全部的实际状况,会产生种种错误的认知,才会迷失菩提自性。行者于最后一关识阴区宇的魔相中,如何不迷失菩提自性,遇种种识心所感之善境界,能不执取诸境,即能超越识阴种种魔相,这样就能超越「命浊」。能超越「命浊」的行者,才能真正成为自由人,才能不受业力的纠缠,也才能自在无碍于生死海中。

但当识阴区宇中行者,能以识来认知世界成立,均以识心为法,来妄执生境,在六大中(地、水、火、风、空、识),空者即是万相发生之本体,而识乃是建立一切果报力量的泉源,而四大(地、水、火、风)即是业报之果体。行者至此阶段虽已超越了「众生浊」,但这祇是对外缘感召的解脱而已,对于识心鉴照外世界所起的法尘妄执,还会有误执迷失的机会,故行者回归到识阴本元之时,如何能不受「世界颠倒因」所迷,误受感召而生于色界天界、无色界天界等,是此识阴魔相中修持的重点。

「识」既然是识知世间万相,也有生命感缘的原动力、轮回的根本力,我等在修解脱道,要超出三界,别无他途,对识心鉴照一切相要能不执取,要能破灭,识心灭则色身灭,同时自己心中器世界亦灭。这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中最后一关,修证也已渐次地由色、受、想、行、识依次成就,最后这识阴灭时,当然就超越了「命浊」,获得真正的解脱了。

行者当证得行阴灭,识心虽已能达到解脱众生浊之实证,但处识阴区宇中时,当了知「识」的行相,因已能做到六根虚静,无复驰逸之后,才能来认识「识精元明」之原有功用,在认知功用中不要亡失知见,不然又会迷失菩提自性,而转成外道种性,没得实证菩提,更没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果证机缘。行者至此识阴魔境中,定要有正确的知见,始能不落入倒生种性中。

行者至此境界,因识阴心已经(1)体知根隔合开,与十方诸类通觉;(2)识知体中现虚空十二类众生于我身中;(3)识知己身心从虚空化出;(4)识知十方草木皆是有情。但因行者能守住本真,不随识心所现而妄立诸相,见相不取不舍,故能不迷失菩提自性。现在识阴已较圆融,能在诸根互用中,产生随顺成就,故要识化什么相,它就会化什么相;要现什么境,它就会现什么境。故行者至此能了知有所生,有所不生,若以四大本性来分化成火、水、风、尘等相,将现出火光明、水清净、风周流、尘成相等境。若因执着各个化成之因试为本因,立此现象为常住解,就会产生所谓的颠化种性。如识心化火生火,就会引来外道如婆罗门等,专门在用识心使身化成火。果如此,当迷失菩提自性,背涅盘城池,识阴区宇中行者不可不慎。

 

2.经文解释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

阿难!你当要知悉,行阴区宇中行者,都是在用此行阴心穷众生类本,感知众生种种业缘,也能不落于偏常论、圆常论、一分常论、有边无边论、四颠倒偏计论、死后有相论、死后无相论、死后具非相论、死后断灭论、五现涅盘论。能穷究行阴中有情众生八万劫内外因缘,超越了此等诸论因缘,若能不执着,则此等众生互相感召的因缘不起,行者都能固守自性清净而能不应诸缘,能达此境也就是能观行阴为空,此时就已经超越了「众生浊」的境界。达到行阴灭行者,即不再受诸根执境之影响,而确实能于识心中,还原识元之识性本元功能。

行阴灭行者诸根妄执破灭,也可说根身色尘已化灭,此后行者祇能用心识来了知因缘感召现象,也就是说不用透过观看、听闻而觉知一切,能于心识起灭中了知诸事端、因缘。而行阴未灭行者以诸根开合通邻知世间事,有诸根面境执境即会有所执,若能对一切因缘不执,则诸根灭后归于一根——意根,此时行者祇能以心起心灭来了知一切境缘及现象,这种境界有如无色界天界众生,已无五根色尘之累,仅有一心识起灭而已,这境况就是还识于本元之现象。也可说行者若还有眼见、耳闻才知众生因缘事或十方界等事端,则行者还没有破行阴区宇的魔相,也永远没办法悟得佛性本来——即心即佛之境界。

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行阴超越之行者,在于色阴、受阴、想阴、行阴等魔相中,对世间一切相已能超越诸根对境的妄执——六结使,在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结使之生灭法妄执中,诸根对诸因缘法尘之境,常以六结使方式在妄执,妄执的现象依层次分为:若动尘境在,则妄执动尘为真,动尘灭则静尘生,反执静尘;继而静尘灭则根结生,反执根性之用。继而根性之用灭则觉心生,此时反执觉心灵知之见;当觉心灵知灭则空生,此时反执空性为究竟;当空执灭后则灭结生,最后当要将灭结亦破灭,此时行者生灭法已灭绝矣!

此等六结使的毛病,是凡夫根本我、法二执的原由。照菩提道修行的过程而言,当生灭法灭却之时,则佛性即能现在其前。但现在行阴灭行者,虽是破除了众生颠倒因而超越了「众生浊」,无遍计所执性,而依他自性能悟知,也有菩萨四智中的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此时行者理应能以识心起「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的佛境界,藉以识心了知一切境界及众生相,以识心现一切神变事,但行者为何不能呢?主要还是「识精妙明」未能圆满具足,故不能有诸佛不可思议之境界。行者修到行阴尽而处识阴区宇中时,除「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不会起外,法身虽本清净,但三身中的报身还未圆满,故不能超越「命浊」。且因化身还不能有千万亿之多,此亦是因「识精妙明」未圆满故,故不能与如来诸地或果地佛相比。

于上个魔相中行者以识心能知十方草木,皆为有情,与人无异,且无选择地均认为是人死会成草木,草木为人等错误认知。现在识心圆融,使诸根互用中,能随顺圆化而成四大,而推计四大为圆融妙性,迷心从物,以为生因,求妄冀果,将违背远离圆通,背涅盘城池,产生颠化种性。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

行者在色、受、想、行阴中,一直在超越一切修行境界的执着,不去用诸根与觉受,不去用妄想心,不去执着行阴中众生迁业流识,故种种的关卡,均能战战兢兢地度过,不去妄执一切境界,始能进入识阴心的体证。

若行者当识阴区宇中,经历了诸根与体性圆满融合之修证中,体知能令色身中诸根(眼、耳、鼻、舌、身、意)等隔开成就,觉知通达十二类众生心;也能够用此圆满精妙本元,将一切众生从自识中生起,让所有众生从我身中流出无碍;也能体证自身从虚空中化起,证诸于虚空即是自身所归依处;进而能用识心体知有情、无情类,草木花卉、众生等均是互有依附而生之现象。当处上述修证的境界现起时,能不加以执取其境,当不为诸天、外道等所迷惑而成为其眷属。

此时识阴区宇行者即能再回过头来,用菩提圆融自性与诸根色尘再合融互用,如此从空性中依诸根又起用,最后使自性、诸根互用圆融随顺,想怎么化起一切相、现一切相,都能自在无碍。达此境界时,即谓圆融自性圆满,且能与诸根互用中得随顺无碍。

「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

既然根身、器世界是依阿赖耶识所变现,识阴区宇中行者也能重新体会识心化成根身之事实境况,经云:万法唯心造,现在识阴心已圆融,且能与诸根互用随顺无碍。故此时行者即能用阿赖耶识之真识,从圆融中使用其幻化功能,圆满地能化成一切想化的物相。以前行者在色、受、想、行等四阴修证中,一直采取空其一切相的功用行,最后已悟知色即是空的道理,受、想、行即是空的道理;此时行者更能体知,空即是色的体证,是从识阴心而成就。

故此时行者即能于自性圆融化成有相中,成就圆化产生一切相。行者能用心意念,想求火大现起光明时,即能如实而现出大光明相;行者识阴心想得水大现起清净浩瀚大水之乐趣时,即能应心而现出大量净水来;行者识阴心想到风大周流无碍,即能现起漩风之流动相来;行者识阴心想到地大,即能应心产生世界微尘相来。此时行者自性圆融,证得空大、识大等二大后,再加上圆融菩提自性与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等四大种性,就圆满成就六大种性的体证与互为幻化之功用。

「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

行者若体知识阴心能由空中化有相,若体知后即能放下也就不会执着,而迷失菩提自性。偏偏此等行者会用识心化有相后,即尊崇此能力,并专于喜爱所化之四大相,所以就有尊奉火、崇拜水、喜爱流风、崇尚尘土威力等等。若因崇奉此等四大化成之事,以为是一切有相之本生因缘,将此能化四大相的识阴心,认为是永恒不灭的识心,就会迷失其菩提自性。因世尊提示我们万法均是因缘假合而成,诸法因缘生,缘灭法灭;识阴心会幻化成有相,也是因缘假合而成的,缘灭时法亦灭,那有永恒、常住之相;要言有永恒常住之相,仅有空无体性,入寂灭之佛性才是。

「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

设若行者将此识心发作成相,认为法生起之本生因缘,且建立识心恒常永住之见解,这个人即会堕入生、无生执着中。行者认为识心能化生四大种性相,发明世间一切有相,世间种种相都因自己识心而化生,若自己识心不让其发化,就无从生起世间相,如此,即是堕入生、无生执着中。

因行者此时执取四大种性化生为本生因缘,崇拜火、水、风、尘土等相,即会感召迦叶波、婆罗门等仙人,做为此等仙人的伴侣及眷属。迦叶波(Kasyapa)仙人者,系阿闼婆吠陀中七大仙人之一,有一说是吠陀经典诵出者之一,吠陀经典是婆罗门教的主要经典。在佛教经典中迦叶波是十大仙、十二婆罗门仙人之一。婆罗门(brahmana)者意为净行、梵行、梵志等,印度四姓中最上位的僧侣、学者阶级。据《长阿含经》中云,婆罗门仙众是梵天之口所生,颜貌端正、清净高洁,以习吠陀、司祭祀为业。在密教中迦叶波、婆罗门等则为火天为眷属,故有时又称为拜火教者。

设若行者因执取四大种性化生为本生因缘,崇拜火、水、风、尘土等相,即会有驱役自己色身,崇拜火神等之迦叶波、婆罗门等仙人来做为其伴侣,一同崇拜火神、事奉水神等,以为就能求出生死海中,那里知道最后往生时当生于梵天,为梵天之子民,并无解脱生死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

若识阴区宇行者以自性圆融,与根互用中,能成就四大幻化之事,设若行者将此识心发作成相,认为法生起之本生因缘,且建立识心恒常永住之见解,这个人即会堕入生、无生执着中。行者以此识心幻化成四大种性,认为识心是常恒之相,崇拜火、水、风、尘等,此种错误认知以为是对的,就会迷失菩提道正等正觉知见,也迷失无上菩提之归路,当然亡失佛所提示之正知见,这可说是第五种迷失菩提道之见解。

此种以识心幻化成四大事物,更迷此等能幻化之能力,及所幻化之事物,如此立不实之化相为因,以为能化的识心是恒常,所幻化之四大种性是本因,终于形成崇拜火、水等事,如此求妄以为能得真果,怎不迷失菩提觉性。

佛陀示知,一切法相系因缘假合而成,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灭法灭;识阴心虽会幻化成有相,就如同众生无知,遇缘应缘而成就轮回事端,这也是因缘假合而成的。识阴区宇行者,若认识能幻化之识心,亦属因缘法,诸法因缘生,缘灭时法亦灭,识心并非永恒、常住之相;要言之,有永恒常住之相,仅有空无体性,入寂灭之佛性才是。

「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颠化种。」

这种迷惑识心能化生四大种性事物(火、水、风、尘等),以为识心是恒常性,所化成之四大物相为真因,不以因缘假合观之,如此立妄为因,怎能得究竟涅盘之果。如是即背离识心是因缘成法的轨则,立妄缘成物相为真实境者,如此即违背菩提圆通智见,背离涅盘城池,产生诸法由识心幻化而成的理念,故说是颠倒化生种性。

外道行者不能觉性圆满,主要在于以能化火、成水等功夫,认为是识心为常恒之体所生,才能幻化成有相之相,故最后感召梵天或迦叶波、婆罗门等仙众为其伴侣,死后往生梵天,不能得菩提正等正觉之圆满觉性。(待续)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