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
            -- 识阴区宇及识阴灭境界


一、识阴区宇经文:

《楞严经》曰:「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盘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己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一)略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

若行者勤修正定三昧,达行阴尽之境界时,是世间异生之宿习性,幽清扰动之微细妄想及众生有情蕴处界等诸法相同之同分,生生不断之根机等,倏然毁裂已不存在。

「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深沉微细众生同分生几主体纲纽之补特伽罗(中阴身),原是牵引酬答众生业力之脉络深而广,行阴灭尽行者之补特伽罗,对其业力感应已虚悬隔绝而不着。

「于涅盘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

行者对于涅盘寂灭之妙明本性,将要彻底地明了解悟。有如公鸡在最后一次晨啼时,一切世界终将明了,此时眼望东方已有精光显露,可谓天将大白矣。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

此时行者六根历缘对境已可安住虚凝身静处,不向外攀缘,内根精湛,外境明朗,两者融合一体,虽根有所入,而无所入之尘境,且可深远广达十方界。并能了知十二类众生业感受生之源由。

「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己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行者观见诸类众生受生之源由,进而能执持本性,对诸类众生业缘感召之受生业力已能不相应。于十方界中,获知众生元本同一体性,原本寂灭无二。行者精真露白,有如东方精色不沉,并能发现识精元明之隐秘,惟尚不知识之真用,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二)详解

1.前言

入行阴区宇境界行者,才能真正入静虑、思维中,用其心来证知心用的境界。之前,行者都是在用「舍」字诀,舍弃色阴魔相、受阴觉知魔相及想阴心妄用之魔相。想阴不尽,有所心想都是妄或易为魔所趁,故要舍一切法。好不容易,到可观行阴心时,能来认知阿赖耶识的真实,但行阴微细深广,是众生轮回的根本法相,轮回的根本种子在第八识田中,谁去执着它呢?是第七意识!

当行者处行阴境,若其能知之心见受局限,往往会产生诸多错误的认知,若行者能深入经藏,了知世尊的教诲,不会顽固不化,迷失菩提性,亡失本来正知见,如此则不会碰到诸境界时,起无因论、圆常论、四颠倒见、四有边论、有无矫乱、死后有相、死后无相、死后俱非(非有非无相)、死后断灭、五现涅盘等种种缪见,以为自己所证是圣事,或误为证得涅盘之城池,这种大言不惭,自言登圣之林,未证而谓证,未得而谓得,即犯大妄语戒,当堕无间地狱。

行者于诸行阴中,见知众生行阴本相,了知众生幽清扰动的轮回根本,也能知道众生之所以会出生于三界九地中之同分生机本源。知后能灭绝感召之业力源头,即在于其识心不落于罔象虚无妄想,也无一切颠倒妄想,如此才能超越命浊。

吾人生有色身或器世界之成立,都是因有识心而成就。前者众生心妄执一切法为有、为真,故以识相应,即落于命浊之中。娑婆众生阿赖耶识共同业缘中,起妄识心而执一切法为有、为真,世界因而成就安立。故在六大---空、识、地、水、火、风等六中,空为本体,识为成就一切果报之原动力,地、水、火、风等四大即是业报之果体,在人即是色身,在器即是世界。故色身、器世界都是四大所成,依识而成立个体,吾人现在修佛道,要超出三界无他途,识灭则色身灭,同时自心中器世界亦灭。

大家修到识阴区宇时,当了知「识」的行相,要做到六根虚静,无复驰逸之后,此时才能来认识「识精元明」之功用,在认知功用中不要亡失知见,不然又迷失菩提自性,而成外道种性,没得实证菩提,更无有无上正等正觉之果证机缘。

 

2.详细解释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

修习佛法当然就要得到解脱知见,要能解脱当然对诸世间性里的种种业缘,要有断绝的能力,不然光说不练,虽言已证得圣境,但众生发出因缘识心缠绕着您,您却无法摆脱其纠缠,如此怎能做到解脱?

若行者勤修正定三昧耶,达到行阴尽之境界时,就已有能力能破去众生及自行修证果报之业力牵引,而能灭去诸世间性众同分之机源。我们无明众生与众生结无量业缘,故有互相的业力牵引,也就因为业缘的感召而互为六亲。

又有善恶心者依其业缘而得果报,恶心者入三恶道,生于畜生道、恶鬼道,甚至入于地狱、无间地狱。若有善心众生修诸善行,感召人道,或生欲界天。若修梵志禅定行者,因其修行时妄执一些境界,而感召色界天及无色界天等业缘,出生色界天及无色界天。

上述种种都是世间种性,依世间异生之宿习性,而成就幽清扰动之微细妄想,当然就有果报受生去处。行者修证到行阴灭时,众生有情五蕴、十八处、三界等诸法相同受生之众同分根基机缘,倏然间毁裂而不存在了。

「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吾人死后中阴身(补特伽罗)现起,此中阴身具有深沉、广大、微细的行相,也具有无所不知、无所不感的感应能力,故人死后中阴身现起时,能依今生、前世的种种业力的感召,而酬答诸深远业缘,或者是脉络错综复杂的业缘。因此人一死后中阴身时必有一归处,那怕是六道间,或是恶趣、或是善趣,均得一因缘感召而去受生。

修证到行阴灭行者,此与众生同分生机的牵引力突然间已毁裂了,主要是此人的中阴身,已不是一般人的中阴身的样子了。也就是此人自性清净,万缘不黏,当然能对其业力感应后而虚悬,已能隔绝而不着、不相应了。

故本来深沉、微细的众生同分生几,其主体纲纽的补特伽罗(中阴身),原本是牵引酬答众生业力的,但行阴灭尽行者之补特伽罗已能脱其行相,故能对其业力感应虚悬而不着。如此的境界才是真正解脱的境界,也是真正佛子实修的途径。世间禅行者不知就里,常以一些怪力乱神的修证,认为是已得解脱,甚至是已成佛作祖,若没有面对业缘的磨练,那能真的获得感召悬绝的能力。

「于涅盘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

以实证的功夫言,行者超越了劫浊(色阴魔相)、见浊(受阴魔相)、烦恼浊(想阴魔相)、众生浊(行阴魔相),已能确实了解到色、受、想、行诸蕴的毛病,知后当然就不会再犯,故已能掌握涅盘的样子应是什么,当然也能够做得到。

行者修到行阴灭后,对业缘感召已能悬绝,等于对于涅盘的境界已能确实地了知,对涅盘将要彻底地明了解悟了。此种境界以鸡与凌晨天色来比喻,等于是说凌晨鸡会啼叫,而当鸡最后见东方色白,是夜已尽而昼日将至,故鸡会作最后一次的晨啼。当鸡做最后啼的时候,东方可见发白,确实已能见天色泛白而成精色。内心清澄是有对境不黏的功夫,涅盘寂灭之妙明本性,将要彻底地明了解悟了。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

能住涅盘天的行者,首要获得六根历缘对境时,已可安住虚凝静谧,对于外尘境诸根已不去向外攀缘,内根精湛,外境明朗,两者融合一体。此时行者六根住六尘境,虽说是根有所入,但心性自然而现无所入之尘境。且此精湛发明之自性可深远广达十方界,并能了知十二类众生业感受生之原由。

行者至行阴灭后,已能得体空,依之鉴照十方界,起码能见一千大千世界,也能体知众生八万劫内前后因缘果报,从行阴微细中观见众生生命原由,因有正确的认知,不迷失在行阴种种魔相中,故能超越行阴迁业流识,当然能得涅盘境界,故已能有自在无碍的心性,对众生业缘万端因能无碍,故能超越众生浊,也就是说能得解脱,即对众生业缘感召能悬绝。

「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己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当行阴灭行者已能从行阴中,观见诸类众生受生之源由,并进而能执取本元,把握自性清净不黏,故能于十二类众生频频感召时,却不受其牵扯,即不起众生颠倒因。也能于十方界中,获知众生元本同一体性,原本寂灭无二,但还有幽秘之境未明,不能摆脱世界颠倒因。行者虽精真露白,有如东方精色不沉,并能发现识精元明之隐秘,惟尚不知其识之真用,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行者在区宇中,当然也就没超越命浊。

行者修至色、受、想、行阴灭时,懂得识心真实,当能体知以识知一切事,以识成就一切神通事。但事实上处于识阴区宇中行者,还不能依识起神通变化,也就是不知其真实识用。

 

二、破识阴境界经文

《楞严经》曰:「若于群召,己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一)略解

「若于群召,己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

行者对于诸类(十二类)业缘感召时,已获得一同相,不会有异相生。对内诸根而言,如眼、耳、鼻、舌、身、意等诸根具同一体性,于同一相中,虽有种种差别,但同一法界之缘起不相违。故行者应尽量用功,销灭六门之差别性,使其六根合一或一成六门,均能有所成就。六根用于见与闻,可谓互相通连,互用清净,并无阻碍。譬如眼根用于见,而其它诸根亦能察觉诸类往来之踪迹。耳根用于闻,而其它诸根亦能具有闻的功能,盖六根本同一体性耳。行者能六根互用中,用后不黏、清净而自在无碍。

「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

此时行者于出入定中,于无作意中,均能见诸十方世界,及行者自身与心,有如青色琉璃宝珠一样,内外均明朗透彻,外器世界与内根身与心光,本是一体,达此境界,始名识阴尽者。

「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识阴为命起之原由,若识阴尽时,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识阴区宇之源由,乃是不明本性空寂,遇有幻有起妄相,其相似有实虚之境。但凡夫不查,起众生颠倒相及世界颠倒相,终而受命而生,此会颠倒见者系颠倒妄想,以为其作用之根本。

 

(二)详解

「若于群召,己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

行阴灭尽行者,已能去掉心中生灭法,对于十二类众生业缘感召时,已获得一同相,不会有异相生,即不受其感召。其不受感召的能力来自于销去六根门头对六尘境的超越,磨练自性无妄想执着,故能不对诸境起生灭法。如是眼、耳、鼻、舌、身、意等诸根具同一体性,于同一体性相中,虽有种种差别,但同一法界之缘起不相违背。

故行者尽量用功,销灭六门之差别性后,使六根合成一性或一性分成六门,均能有所成就,即能有见闻觉知的功能。六根用于见与闻,可谓互相通连,互用清净,并无阻碍。譬如眼根用于见,而其它诸根亦能察觉诸类往来之踪迹。耳根用于闻,而其它诸根亦能具有闻的功能,盖六根本同一体性耳。行者能六根互用中,用后不黏、清净而自在无碍。

这是识阴灭行者的特有境界,到此境界始有点见性的样子,行者六根能互用,也能用一体性来做六根的功用。即所谓心根具有所有六根之用,以心识即能有见、闻、嗅、味、触、觉、知等功用,当然也能够以心识入六根,分开各根来成就见、闻、嗅、味、触、觉、知等功用。

行者达到此获同中之性用,是以能销磨六根之差别性,而得自性本来之空性。此时行者不仅对现实的人生境界,能有见、闻、嗅、味、触、觉、知等功用,而且对于超现实的三度、四度空间的所有众生、世界相,亦要有见、闻、嗅、味、触、觉、知等功用,如此才能说是合开成就,见闻通邻。行者于见、闻、嗅、味、触、觉、知等功用中,并且能知而无碍,故能在互用中清净无黏。

「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

以上境界是依识阴尽行者所现的心通力而言,若再进一步地从自身来看的话,因自性清净故,即能见十方世界,也能见自己身体及心所现的光明,在身心及世界观照中,有如透明的青色琉璃宝珠一样,内外均明朗透彻,这样的境界一到,才能说五蕴的最后一蕴---识蕴尽,即已成就佛道。

识阴尽行者应有能力,于入定中或出定中,于作意中、无作意中,均能见诸十方世界,及行者自身与心,观这十方界有如青色琉璃宝珠一样,内外均明朗透彻,外器世界与内根身与心光,本是一体,达此境界,始名识阴尽者。

若一般非识阴尽的世间禅行者,亦能以天眼观十方界,但观时是做作意观,始能现其境相。而识阴尽的菩萨道行者,动不动意念,其十方界都于行者的自性中。识阴尽行者还有一重要的指标,即是用心念即能悉知所有十方、三界众生一切事,不必用其它诸根来见闻觉知,这是修行佛道的最高、最后成就,一心一入法尔现象即能随念而说出一切世间事。

「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识阴尽行者到此即能超越命浊,经劫浊(色阴魔相)、见浊(受阴魔相)、烦恼浊(想阴魔相)、众生浊(行阴魔相)的修证后,到识阴灭后即能超越命浊(识阴魔相),如此行者才是一自由人,不受业力的纠缠,才能自在无碍于生死海中。

世界缘起或众生轮回中,均以六大成就一切。六大者即空、识、地、水、火、风等六,空者即是一切法的本体,而识为成就一切果报之原动力,其它四大---地、水、火、风等即是业报之果体,四大者在人即是色身,在器者即是载世界。故色身、器世界都是四大所成,依识而成立自体,行者现识阴灭,当然自身不再受轮回之苦,因识已灭,不随一切业缘转故。

吾人现在是在修佛道,要超出三界别无他途,心识要能破灭,识灭则色身灭,同时自心中器世界亦灭。这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中最后一关,修证也要渐次地由色、受、想、行、识依次成就,最后这识阴灭,当然就超越了命浊,获得真正的解脱了。

若观察行者为何不能证得识阴灭、超越命浊?因在行阴灭后,行者已能摆脱众生颠倒因,不再受众生业缘感召,因而超越了众生浊。但还有无中生有的罔象虚无妄想,有此种妄想纠缠着,行者即摆脱不了世界颠倒因。若修到此的行者虽无众生颠倒因牵扯,但对世界颠倒因没有智慧认知,自依其罔象虚无妄想来执着,就会感召而生诸天界或出生到其它的世界去。故说行阴灭识阴区宇中人,因不明本性空寂,遇有幻有起妄相,其相似有实虚之境。但凡夫不查起世界颠倒相,终有受命而生天界或其它世界的一天,起此颠倒见者系世界颠倒之妄想,以为其作用之根本。(待续)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