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受阴魔境(2-2)
                     -
逞狂我慢相


2、逞狂我慢相

(1). 经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俯,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2). 释解:

逞狂我慢相─很多人多少都会犯这个毛病,因行者修到此时,认为比别人多懂一点,境界好一点,习气少了一点,就会升起贡高我慢的心态。且是世间禅行者或小乘行者具有神通者,更易患此毛病。大乘行者观心严谨,心起骄慢背觉时,即能体知心之不干净,很快能观照调理之。故大家要记住,不要为自以为是的神通所蒙蔽。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某些修行者在禅定中,修到色阴魔境消灭了,眼、耳、鼻、舌、身诸根所现种种魔相,虽是善境界,但均能超越了,不再受那些善境界所左右、迷惑。此时行者内心的感情领纳作用,清清楚楚地没有迷失,叫做受阴明白。受者─感情领纳的作用,忧、喜、苦、乐、舍等五受均清清楚楚,当然至此境界还未超越受阴毛病。此处忧、喜属心之余习,苦、乐属身之觉受毛病。舍者是舍弃忧喜、苦乐,而入舍念清净之地,故舍亦谓平等法,证得舍受时,忧等于喜、苦等于乐,不再有法的分别想。

「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

行者由诸根尘的魔相中超越后,转入内心的修持,弃掉无始的妄习,在学习认识体性中,承诸佛菩萨的身、语、意化,渐渐能得殊胜禅定境界出来。这时行者感激诸佛菩萨的心,会油然而升起。就此当下,感激诸佛菩萨的心要适可而止,不然感激的受阴领纳情境会失控而显得太过分了。行者在疏于察觉动感情领纳作用时,突然间又诱发出另一种情用,产生无量的神勇之情,在此境中生起非常勇猛的修道精神。

「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

行者在克服色阴诸魔境,及悲心之受阴魔相,甚为顺利后,感激诸佛、菩萨之余,又忘记不能随便动感情作用,突然间发起感情作用,生起勇猛心,其心非常锐利,逆境无所不克,所求无所不得。因而发愿今生当修证与诸佛等齐,纵使经文告知,行者从初发心到开悟,得花上一大阿僧只劫。从悟后登地菩萨修至菩萨八地不动地,又需另一大阿僧只劫,不动地菩萨心清净无为。

至不动地再往上修证至果地如来佛地,又需另一大阿僧只劫,故从初发心至成果地佛如释迦牟尼佛者,共需花上三大阿僧只劫。行者因有所感而心力勇猛,又疏于控制情见,故发志愿要向诸佛看齐心念,此是动了胡思乱想的感情作用。因而自念三大阿僧祇的修证,应可在一念之间超越。三大阿僧祗可一念之间超越,是起勇猛心,但也是一种妄想。

「此名功用,陵率过越。」

这是非常用心地用功,草率地发心思而有勇无思虑,虽发勇猛心方法没有错,但是太超过、太过分了,变成一种不踏实的率性而为,要怎样就怎样,不加思虑,当然就逾越过分了。

故一个开悟的行者,什么都要以观空智来修,就怕一些魔相,你认识不清,或不会加以注意,如上面所讲的魔相,动不动就会哭泣。或以自己为中心、为大,这些心念都是使行者起心法而动念,如观一切法空,一切念头要这样、要那样为妄想,就不会有这些魔相的困扰。故不要想有一日千里的进步,或一念要超越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证,有此心态时,必须马上要警觉。

有没有可能缩短修证的期间,一定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佛?依《楞严经》而修,可缩短一大阿僧只劫而获得法身(开悟),先入五浊恶世,审除微细惑,就能所有成就。

《楞严颂》曰:「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另外《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有言,若一开悟的行者,诚心实心地勤诵大悲心陀罗尼(咒),可由菩萨初地(欢喜地)直趋入八地(不动地),证得无烦脑障,也就是能超劫浊、见浊、烦恼浊,但至此却还未灭众生浊及命浊,离成佛还有一大阿僧只劫也。

「悟者无咎,非为圣境。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行者知道有这种心态意念是不对的,虽然有此想法,但却不要当真去做,也要了解没有什么圣人境界可言,因自己还没证得解脱,圣人的边都还没沾到。

觉了不迷,是觉悟自境,清清楚楚,不要再迷失自己,常打消妄想。久而久之,此种勇猛心就会销失或停歇下来,不会常想要一念超越三大阿僧只劫。故久而久之,对突然生起勇猛锐利心,自认可与佛等齐的心就会打死掉。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

若以为与佛等齐的心态,认为是一种圣境,则会有一狂妄自大的客邪魔民,侵入其心腑中。若行者不觉此狂大心态是不正常,就会因而迷失。行者证至此境,应随时检视自心,若没有空无心、平常心等情境,就是偏离轨则,一定是不对的心念、行为,当马上警觉而舍弃。

「见人则夸,我慢无比。」

因自认已经与佛等齐,自我夸赞,轻视别人,只看别人之错,不见自己之误,动作观念行为非常傲慢。有此等毛病,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偏离觉性,我慢心起,怎是觉者,一定是着魔有份。简单讲,若以禅宗行者来说,只要执杖牧牛,稍有一丝一毫微尘,就以杖鞭之、打之,哪里会发生这种偏离的事情。

「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

行者此慢心生起时,因自认与佛等齐,甚至有些人还自认为比佛还高段的,或与佛称兄道弟的,对上已不把佛看在眼里,因为其自认与佛一样大。当然连佛都看不在眼里,何况下位这些菩萨、声闻、缘觉等众,也都看不在眼内。理所当然的,凡夫众更不在话下,真是不勘一提。

我们可以体会很多高僧大德,对每一个人都恭敬如礼,以平等心对待每个信徒或大众,不管徒众修得好或正努力在修,这是悟得平等法,已去掉第7识的妄执、妄分别。若有贡高我慢心者,不自觉有此心病,有此不正常心态,何能称为觉者。

「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行者失去控制感情入正常的情境中,舍受未得而不见了。距离证得烦恼灭的自我解脱还早,就这样迷失掉了,被魔所解决了,到此未证到圣人解脱境界就沦坠了。

我一直在讲,在色、受这两个境界里,较容易着魔,色阴魔相时五根所现的异能,本是善境界,若执为真而玩得起兴时,就容易着魔。越过色阴魔境,在感情领纳作用,不能控制自心时,自我夸大或自我悲伤,及下面种种邪见,如果不能警觉的话,更容易着魔而沦坠。

( 88 3 21 日 讲于 法尔)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