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1.jpg (8966 bytes) 无不鉴照(3-6-13)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公案本文

有大德问南岳怀让禅师曰:「如镜铸像,像成后,未审光向甚么处去?」

(缘起现象界,行者于镜能映照出影像后,助缘之光缘向何处去?)

禅师曰:「如大德为童子时,相貌何在?」

(汝小时候之相貌,现在何在?像未成时是须借助于光,像既铸成光有何用?)

大德曰:「祇如像成后,为甚么不鉴照?」

(性镜铸成,能现影像后,何不再鉴照?)

禅师曰:「虽然不鉴照,谩他一点不得。」

(虽然不主动攀缘,随便鉴照。但一切因缘诸法,总在体性掌握中,故虽不鉴照,却一点谩他不得也!)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当一行者刚开悟时,突破色身束缚,除一切种子如瀑流似地涌现,即谓大翻种子外,法身活起,心光徧照天地,不以眼见、不以耳闻,更有灵知灵觉之心,心无所不知,无所不觉,举凡世间人事物都能洞晓不差。此时行者因心未脱黏,必有烦恼、忧虑之习气现起相应,行者观自己相应之法尘中,贪、瞋、痴、慢、疑等心病,似有丝丝的烦恼在。此时行者虽菩提已现,然未成熟,不能无住,但有诸佛、菩萨等护持,依其语化、意化,也能得个内心虽乱,而身之行动却能如常人般地起居生活。

此时正是修空观智的时候,待行者努力修空观智,过程中得否决一切虚虚、实实诸境缘法尘,始能得一安心处,这正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此时行者以悟空故,觉知心已能不乱攀一切缘,不去了知一切世间人事物等因缘,落得一个清净自在,心能不动而口也能不语,正是得个休歇处,便无一开口处。

若行者也永远如是下去,当会入一空执中,落于空亡之境。故行者应再进一步体会因缘法起之道理,以自性清净真如体,感知行者应知之因缘,更得无相三昧之境界,行者觉知而能不动,是为不鉴照。此时行者的觉知,就是不照而照,像漆黑墨镜,不去故意攀诸境缘,故能对世间要发生、待发生之事,不去体察挂碍,如寂静空之境界中。

证到此境界行者,已能与常人无异,看不出有诸魔事或怪力乱神事,但行者心虽似能无用,不乱攀缘,却能无昧于诸境缘。此时空、无相三昧证得始谓解脱,能生死自在。若无此过程的经历,还是在枝节上抓葛藤,即未能证得真正的佛法,还是在世间禅定中打滚,最后受报生诸天界中,甚或有入外道、仙道、魔道中者。

 

2.释题

本公案名为「无不鉴照」,当一行者证得空三昧后,即能对诸境不黏,不受其缘所左右,若进一步证得无相、无愿等三昧,则能照而不黏,心虽不再主动攀缘去觉知各种事端,但被动的鉴照功能还是存在着,当境缘来时觉心不泯,照样能以真如体感知一切因缘,再以如如不动的体性来面对这个境时,诸境不能奈它何!故禅师言:谩他不得。

由近来这几个公案,我们得知禅宗祖师大德,修证到后来的境界是什么?行者应有能力不受一切境缘干扰,更不会去主动去攀各种因缘,觉知都已懒得去觉知,何况会主动去攀一切缘,故当能证得解脱知见时,面对诸境缘已有解脱能力,在鉴照中不被诸境缘所著,这就是自在、无碍。境缘不来本就无自性存在,境缘来自性无所觉而能知,有所知而不觉,不觉中又能不被他谩,真是自在、无碍行者。

有些外道行者不修内心,不净习气,不除妄执性,专门在修一些枝节的心力、念力等功能,往外去追寻所谓的「道」,真是「外道」行者。此等人不知让自性还本归元,让自性清净无碍,让觉性能不觉而觉,让自性能觉而不知,让自性能不知而不泯灭,这就是禅宗行者或大乘佛法自我解脱的第一步境界,此境界不能证得,更不用去谈深入行阴、识阴区宇中,体知众生因缘果报的宿命智通或由识与五根互用所起的「成所作智」,产生无量的神变,入真正菩萨之林

 

3.语体文解

有大德问南岳怀让禅师曰:「如镜铸像,像成后,未审光向甚么处去?」

有一位已开悟且又有调伏诸妄习行者,来问南岳怀让禅师说:「有如镜子要铸成影像,当影像能现起后,不知道映照影像时所需的光到甚么地方去了?」一般讲镜子要能于中现影像,也要有光因缘,若无光,怎能见物?刚开悟行者心光外溢,徧照虚空界,当然也能照见一切世间物。但此能见自性还是六识所缘之见,非真如空体所现之现量,也就是非八识现量所起者。故禅 宗行者或大乘佛法学者当空其一切境,使心光内敛,不再依据它而有所见。

因是之故,此大德才会问怀让禅师,说真如性现起,铸像能成后,原有的心光明往甚么地方去了?怎么不见了?此情形有如前面两个公案说:「暗中明镜」、「磨镜黑漆」等,都是在指行者心光已泯没,自性空十足显起,境缘不来本无自性,境缘一来,自性应缘,因无余习相应,故能默然而照,此是不照而照之境界。就像事不关己,有何可应其缘。

按语说:缘起现象界,行者于镜能映照出影像后,助缘之光缘向何处去?有人修行中喜欢执取光明,于光明中想办法去见无量事物,这本是现象界中事。当有如镜的真如空体铸成后,即能缘来现缘,境来现境,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能现一切境像时,好像已无其光明在。那请问禅师,此原有光明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禅师曰:「如大德为童子时,相貌何在?」

修行有过程、有境界,可惜无知外道行者执取其境及心用,不能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观破、舍弃一切境,故永远没能证得解脱知见,反而感召诸天界因缘出生天界。真正佛法行者当以证得解脱为第一目标,故当心光无量时,不取其用,直驱入本性真如体空性中,得菩提自性。当证得此时,心光已不复见,故禅师说:「如大德为童子时,相貌何在?」当您长大成人时,小孩时的样子怎能还存在,孩童时的脸祇能空留回忆矣。

按语说:汝小时候之相貌,现在何在?像未成时是须借助于光,像既铸成光有何用?自性光明缘光明而现,空真如体本无光明,故要舍弃光明直入空真如体中,空真如中有何光明能存在?有光明体即非空真如。

大德曰:「祇如像成后,为甚么不鉴照?」

此大德又问,既然真如空体已能成像,为什么说不鉴照?当然空已能生妙有,是有所照,但为什么有禅德说不鉴照?此处不鉴照不是说不照,是不去主动去照一切境,去缘一切境,若这样就还没有真正得解脱知见。有如《圆觉经》云:「有觉有照,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故菩萨常觉而不住,觉而不知,不知而觉,不着不离即是究竟,这是已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

按语说:性镜铸成,能现影像后,何不再鉴照?若还有一鉴照之心,或用此心之处,即是还有一没解脱的知见在,还有机缘被境来黏,故契经云,有照有觉,俱名障碍,菩萨能不觉而觉,知而不知,能照之真如空体与所照之境,同时寂然不住而灭却。这就是禅宗行者该证得的最后境界。当然还有事未了,因解脱知见是有,但还不能起妙用,不能有无量神通变化,这是菩萨往后还要学习的地方。

禅师曰:「虽然不鉴照,谩他一点不得。」

行者至此境界已断见思二惑,能不随境缘去感知,故说不鉴照。在此不鉴照、不攀缘之间,若有因缘冲着自己来,因行者已得空证故,要欺诳它了不可得。行者虽说不理世间事,不烦世间事,但若有无聊众生或外道行者要欺侮,是一点都不会得逞的。反之,若是还会被谩之时,也就是还没有证得此境界的时候。

故我们修行人要善知一切境界、层次,尤其好说佛法、解脱道者,当能彻底了解古僧大德之意境,修行之过程及次第;行者才不会自我肯定,未证谓证,未得谓得,真是大妄语成,死后无间地狱有份,我等学人不得不慎乎哉。

按语说:虽然不主动攀缘,随便鉴照。但一切因缘诸法,总在体性掌握中,故虽不鉴照,却一点谩他不得也!行者若也真悟得空三昧,当能进而得无相三昧,就能觉而无住,照与照者两相寂灭,此谓不鉴照。此时行者不鉴照是不主动去理一切境,不是不知一切境,知而不知,觉而不住,如是而已,若有因缘要谩他,是不可得也。


[ 悟后功用行 ] [ 公案禅机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