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释迦文佛之圣迹之二

              ──菩提伽耶四七禅修记(2~1)

   
                                                                               张玄祥  居士


今天第一次来报告法尔禅修中心,于2003年11月8日本师父的带领下,到印度菩提伽耶做一个月的禅修以及十四天的八圣地里面的七个圣地的朝拜。我们从今天开始分了三次,如果讲不完可能要延长,因为希望给各位一个完全的概念,我们也不是只有看风景、看一些图片,我们希望给你一个完整的概念,也就增加很多的资料,做为一个佛教徒,如何来认识印度现在的佛教是什么样子?以及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所弘化的地点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们一共分了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是介绍宗教与菩提伽耶这个大觉寺,现在的环境以及过去是什么样子?然后我们从这些报告之间,也可以了解那边的建筑物是什么样子?第二个单元是报告我们二十位,后来加两位总共二十二位,在那边一个月禅修的情形,把我们打坐之间与生活之间种种的点滴,会在第二次报告的时候来向各位展示。第三个单元是七大圣地的朝圣,以及我们在尼泊尔、泰国方面一些旅游的情形,所以我想分三次藉这三个题目跟各位报告。

 

今天是第一次的演讲,我们先从宗教开始,第一次的演讲包括古印度的宗教以及大觉 寺的情形,然后讲现在菩提伽耶大塔全景的介绍,你们还没有去过先认识一下,我们有位置图、有相关图,去过的人再把它组织一下,不然你从照片上看的都是片段、片段;我也会介绍金刚座,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开悟以前,用吉祥草,后来觉得不够稳重,再加一个大的石板块在上面,变成金刚座,在那里祂坐了六天,那天晚上就证悟了,在这些我们看的不是过去的事情、东西,但是有什么数据,我们就来介绍给各位认识一下相关图,这中间我们可能在三点多的时候有个休息。 

现在正式来报告古印度的宗教,为什么要谈到宗教,因为比佛教还要早的宗教已经存在于印度,后来佛教在释迦牟尼佛创立以后,陆续后面宗教又出现,然后又侵入到印度去,就发生一些异教徒之间的争战,所以佛教遗迹被毁坏了很多,在第一部份讲古印度的宗教,就是要说明佛教在印度本土,各个教派对自己唯我独尊的那种观念,不能容纳异己,也就被摧毁的很严重,所以我们先认识古印度的各个教派。 

我们开始讲印度的宗教,印度的主要宗教有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还有外面移进来的伊斯兰教,是我们所谓的回教。当然,后来的这些基督教或什么教比较不被提起,因为这是后来才出现的。印度政府已经开始建立制度以后要保护大觉寺,所以就没有再被破坏的情形发生,对于后面的这些宗教我们就不去讲它。 

古代印度的宗教,最早是吠陀教,它从公元前两千年就存在,等于是现在四千多年的历史,以中国的历史来讲,从盘古开天、神农氏、伏羲氏,当然是比这个还早,但是那还不成为一个宗教,只是我们民间有盘古开天辟地这样的一种说法,没有真正的形成一个宗教,但是在印度等于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吠陀教,所谓吠陀教跟我们现在的道教有点相像,什么神都拜,关公也拜、土地公也拜,神格化的这些古代伟人都拜,所以混合各神格演变成后来的印度教。 

公元前一千年,从印度教又演化出一派,这一派当然有改革,改变古印度的教义,然后又演变成现在婆罗门教,我们常常在经典上看到的梵志,婆罗门教的出家人或修行人就叫做梵志(brāhmana),婆罗门教跟吠陀教都是称为印度教,也可以说印度教概括婆罗门教在里面,印度教比较早一点,从吠陀教演变成印度教,印度教又分出婆罗门教,你问印度人他是信什么教?他们大概都说:「我们都信仰印度教」。

 

吠陀教

吠陀教是公元前二十世纪出现,佛教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诞生,然后证悟成佛,到现在佛历已经两千五百五十几年,所以佛教的历史有两千五百五十几年,佛教就因为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有僧团的出现就开始弘扬佛教! 

再下来摧毁佛教最多文物遗迹,是外来侵入的宗教,就是伊斯兰教也就是回教,佛教也是在印度本土。虽然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尼泊尔(古代还属于印度),但是祂逃离皇宫,到印度北部的时候开始修行,再慢慢南移到南印度部份,讲起来佛教也是印度的本土宗教,但是因为比较古老的吠陀教、印度教、或是婆罗门教,比佛教诞生得早,他们的教义虽然不究竟,都是天神的境界,譬如做色界天的禅修、无色界天的禅修,虽然出现的早,但还是在世间禅里面的,这两个宗教都是比较高深的禅定才有的宗教,为什么所有世界里面的宗教,比较高层次的一定要讲灵修、禅修的,这些都是在东方,也就是在印度。佛教是因释迦牟尼佛的诞生、证道,才从印度教里面脱离而出。婆罗门教建立四个不平等的种姓,佛陀认为这样是不对的,然后开始去思索这些人生的痛苦,七日中建立了如何脱离三界轮回的观念,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是来推翻所有印度教里面的一些理论,破坏阶级、得平等,所以帮时不管是印度教、婆罗门教,都容不下佛教、排斥佛教,这是必然的现象。 

但是佛教的被摧毁,是受外来伊斯兰教的影响最大,因为阿拉伯方面犹太教与回教争战不停,不是真正在修行的宗教,这个宗教好像狂热点,来摧毁对方的信仰为主要的目的一样,所以常常在战争,这是很不好的一个宗教信仰。那这个伊斯兰教在佛教之后,差不多一千多年后,佛教是公元前五世纪,伊斯兰教在公元六世纪创立,公元前五百年加后六百年等于一千一百多年以后,这个伊斯兰教就创立了,又称为回教,源自于阿拉伯国家,慢慢就传到印度去了,因为这些国家其实非常地靠近,而且都是在一块大陆板块上,还是属于东方。 

最后印度锡克教是后来在第十五世纪出现的,它是从婆罗门教里面的激进份子分裂出来的,台湾有一些传道者也是锡克教的一份子,把他们教义也弄到台湾来。所以大略来讲,印度的主要宗教大概从吠陀教开始,包括印度教、婆罗门教归为一类,再来是佛教、伊斯兰教、再来是锡克教。现在佛教在印度,都是外国和尚比较多,当地人大概都是信仰印度教,他们称为印度教徒,其实就是婆罗门教或是吠陀教混合而成。 

再进一步我们认识一下,常常在讲的印度教、婆罗门教,他们到底在拜一些什么神?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外道师父,两位都是婆罗门教的教徒,他们修的都是世间禅定,色界天的禅定或是无色界天的禅定,后来世尊发觉不能够究竟、以及不能了解人生的痛苦根本,也不喜欢往生天上,因为天上还是有天寿限制,所以祂还是再转一个方向,开始到印度大觉寺附近去禅修,后来才证悟解脱道理的,这包括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 

我们现在先来了解一下印度教,刚才已经讲了,在公元前两千年的时候产生吠陀教演化而成,是由古印度西北部雅利安(Aryans)民族,西北就比较靠近外国了,这雅利安民族是从中亚迁徙进入印度的,定居于印度河上游五河的地方,当时都是自然神的崇拜者,信仰经由多神的恩惠而得到幸福。这个宗教它是混合信仰,崇拜各种神话的自然力量、祖先、英雄人物。 

在公元前一千年的时候,吠陀教里面演化成有一教派叫做婆罗门教,四世纪前后开始吸收回教的教义,以及印度各地民间的信仰就形成印度教,所以吠陀就变成印度教,然后印度教又慢慢地演化出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

我们常常在讲的婆罗门教Brahmanism,它有一些主张都是影响到印度社会结构很深的一个宗派、宗教,婆罗门教阶级是以婆罗门为中心,我们知道它分四个等级,婆罗门、剎帝利、吠舍、还有首陀罗这四个等级,等一下我们可以看到,婆罗门源于亘古之吠陀信仰,约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比佛教早了两百年,他们崇信吠陀。吠陀(Veda)是古典籍,四部吠陀经叫做四吠陀,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之总称。

吠陀(Veda)原义为知识,即婆罗门教基本文献之神圣知识宝库。里面有一个梨俱吠陀Rg-veda)即有关赞歌(4c)之吠陀,梨俱的意思就是光辉、光明的意思,所载多为雅利安族颂神之赞歌,就像是赞叹佛的一些诗歌之类的。吠陀教、婆罗门教他们信仰多神以外,还制定了四姓的制度,最高的是婆罗门,婆罗门就是祭司,等于是我们现在一些搞宗教拜拜的人物,都属于婆罗门教里面的,他们重视祭祀,以及能够升天、涅盘,当然他们的涅盘,不像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永恒的涅盘,他们认为天上那种禅定所获得的安祥就是涅盘,其实以佛教的解脱知见来讲,那还不是涅盘境界,但是他们也是在讲涅盘,后来演变为印度教,融合婆罗门教和吠陀教慢慢都是统称为印度教。

 

印度四大种姓

再来要讲到四大种姓如何产生?这就像基督教一样,讲的上帝是创造我们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一样的,他们也弄一套教理,吠陀原始创教的这些人,说婆罗门的湿婆神的头化成婆罗门种姓,祂的肩膀就生出剎帝利种姓,祂的腿生出吠舍种姓,祂的脚就生出首陀罗种姓。这四种姓如果以现在的生活方式来讲,婆罗门是当祭司,第二个剎帝利就是皇帝、武士、贵族这一类的官员,再下来这个吠舍都是工商界人士,首陀罗是最低贱的,就是做一些端茶、扫地、煮饭、除粪的,这方面的奴隶工作。这种从婆罗门衍生的四种姓就根深蒂固的影响印度的阶级,在每一个阶级之间,不是今生这样就这样,是代代世世这样传递下去。 

 

 

现在情况呢?我们问导游现在这种情形怎么样?他说在乡下还有这些观念,但是在大城市已经渐渐没有这些观念,即使没有这些观念,但是总离不开这种阴影,如果有一个高阶的,譬如有一个剎帝利种姓,他跟工商人士吠舍种姓结婚了,那他就要降一级变成吠舍,他不能称他是剎帝利,他的这种高优越感可能就会没有,但是为了爱情,有时候你娶到或嫁到另一半是比较低阶的话,他就会变成降一阶层的种姓。

再来他们婆罗门教就是以婆罗门阶级为中心,因为他们控制所有的神,来导引一切的人间生活起居一样,或是社会制度或法律等等的,都是由他们来控制。确立四种姓以后,规定各个种姓的地位与义务,四姓之中以婆罗门为神圣的优越感,吠陀的传授、教授是他们的特权,所谓的吠陀是吠陀经,刚刚我讲有四部经,只能由他们来传授,要研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剎帝利的这些高官显贵,才可以去学习吠陀经,但他也不能做祭司的工作,只能学习那些经义,所以婆罗门教最高级的这些人,由他们来祭祀礼仪,来支配整个世界宇宙一样。 

刚刚讲了梨俱吠陀这一部经,是赞叹诸神光明的一面,他们这一部经就有提及把这个天分为三个部分,天、空、地这三界,四部里面还有一部经是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这一部经是祭仪之始,具足息灾、增益本领,并总兼全盘祭式,阿闼婆其实就是祭师、巫术、经咒等类,都是列在这里面,他们要学的巫术、咒语都是在阿闼婆吠陀这部经里面。这一部经里面列三界之上还有一个光界,但是还是以三界为基础,三界天各分成十一天、有三十三天,就与释迦牟尼佛的佛眼所看的就不一样,譬如基督教认为耶和华天主是创造这个世界,其实我们知道耶和华只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而已,是在欲界最高天。婆罗门教的这个天,会比基督教还高,因为他们修行打坐的境界,都是进入了色界天,但是他们所说的天界,还没有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么完整。 

释迦牟尼佛讲欲界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总共有二十八天;不管这些天怎么样,修行到此还是世间凡夫,为什么?天寿久远但是最后还是要再轮回,世尊才认为这样不究竟。祂在雪山六年,我们讲雪山,其实叫做苦行林,苦行林是怎么样子,祂在那里怎么修行,下次会讲到;之后认为这样不究竟,才走另外一条路,佛本来下生来人间就是要成佛、要觉悟、要讲出无上的解脱道理的,也是因为这样,才推翻以前所有印度教的概念。 

当初世尊在时,佛法是有很大影响力,但是后来经过了五百年正法时期,再一千年的像法时期,佛教还是慢慢地在印度消失掉了,反而是在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方面发展,印度本土越来越没有真正的佛教,佛教徒也仅剩1%//只是菩提伽耶的这大觉寺,当做是一个佛教的代表,剩下来的这些古迹,若有阿育王石柱是错不了,不然只能当做一个朝圣追忆的地方而已,其实那些古迹也多半是后来的人,把这个地点考据以后,大概是什么、什么,然后用一些砖块把它砌起来的,也不是真正以前留下来的,两千五百多年了,这个地质的变化是很大的。 

「天」在婆罗门教,乃至佛教都指天神,有时候讲空神或地神,有一些佛教的密教里面,这些神或这些法,很多还是从婆罗门教那边引用过来的,因为释迦牟尼佛还没证悟以前,祂所处的环境及师父都是婆罗门教,所学的当然很多都是那方面的法或者是所谓婆罗门教的法。

 

婆罗门教的神

我们大略了解一下婆罗门教在拜的是哪一些神?在天神界里面,较有名的就是:

1)特尤斯 (Dyaus):这发音我们一般的英文很难打出来,雅利安民族中最具原始的型态的神就是特尤斯,约在印度与欧洲民族共住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这个神,他们认为这是代表光明的神格化的神,就是特尤斯。对于地母而言,此神被称为是天父,地母、天父这两个是对称的。在我们中国来讲就好像一阴一阳一样的,此神之形象为牡牛状,乃与称降雨之云为牡牛者有关。所以你要了解既然那么高的、光明的神,牠是牡牛状,所以牛在印度被尊称为圣牛,牛在伽耶那个城市晃来晃去你都不能赶牠,在那边大小便也一样,要把牠看成很神圣,都不能去打牠或赶牠,牠可以慢吞吞地走,车子都要让牠。 

2)婆楼那 ( Varuna):为吠陀神界最有力量的神,这起源也是很早,乃威信之司法神、审判之神一样,也是苍穹之神格化,以天为座,以火神为面,以太阳女神为眼,以风神为呼吸,是他们的观念,讲起来这神就是宇宙之大王一样,也是婆罗门教的规律生活、戒律、仪式的保护者。佛教也因为这样,可能产生一个思想就是转轮圣王,在经典如《金刚经》里面常常提到转轮圣王,根据某些经典讲,转轮圣王不是永远存在的,在我们人寿八万岁的时候,人类德行很不错,最高人寿是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岁的时候,转轮圣王就会出现,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相跟佛一样的,在《金刚经》里面讲,能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本来须菩提尊者说可以,后来释迦牟尼佛说不可以,若是可以的话,转轮圣王也就是如来了,不能以三十二好相来看如来,祂是不是佛?不能以这样来看!在佛教里面有转轮圣王,就跟婆楼那这个神有点相像。

3)婆罗门教代表太阳恩惠的密特罗 ( Mitra),代表太阳具体示现之女神苏利耶 (Surya),代表太阳活动之沙维特利 ( Savitr),代表太阳养育之布咸 (Pusan),代表太阳出于东,经于中间,没于西之毘修奴婆 ( Vaisnava)。 

4)乌舍 ( Atri) 之妹、日神苏利耶之母,年纪虽已老,而日日新生,永如少女,为吠陀中最美之女神。 

5)阿须云 (Asvin) 为海路之神及医药之神,对人类做广泛之救济,若人漂流于黑暗的海洋,即得大船来救渡,好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漂流到黑暗的海洋,你就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救渡一样。复能给盲者以眼,给折胫者以脚,给鳏者以妻,给寡者以夫。好像无所不能的神,其实有时候讲归讲,在现实的人生可能不是这样子,这样对婆罗门教应该已有一个概念了。

 

伊斯兰教

现在讲伊斯兰教,是影响我们佛教最大的宗教,在婆罗门教,虽然是对于佛教的理念,大家常常有辩论,被降伏了就信仰佛教,没有因缘接触到释迦牟尼佛或者是接触到后来的佛教,当然释迦牟尼佛还有很多徒弟,一代一代到二十八代达摩祖师传到中国,之间还是有佛教存在,佛教又跟婆罗门教辩论,理论能够赢过他们,他们才会信佛教,慢慢地因为他们的力量太大了,最后佛教虽然不容于婆罗门教,但是其实摧毁佛教的是外来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最早是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祂是在公元五百七十年生,活到六百三十二年,是有六十二岁。我们称为回教、回回教、清真教、石室教、天方教、伊斯兰教,回教是我们称呼的,因为唐朝时由回纥这位人士传入中国,这是现在的称呼回教。 

穆罕默德生于阿拉伯首都麦加,父母早亡,幼年放牧,曾经随商队到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方,后来开始经商,因为他跑了很多国家,吸收了很多宗教的教义,所以受到犹太教、基督教的影响,又看到阿拉伯人信仰多神,没有像基督教上帝只有一个,是唯一的真神,阿拉伯那么多的国家,如果要强盛,也要归于一位神,不要像婆罗门教或吠陀教、印度教有那么多的神,就像我们中国一样,道教有那么多的神,没有一个中心思想,各信各的,所以他也有一种概念,吸取了基督教的教义,还有独尊一神耶和华的概念,开始创立一派,唯信一神,这样才能统一阿拉伯国家。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创立了一位阿拉真神,普通这些宗教徒大概都有一种灵力,不能去否认阿拉的存在与否,一定是有神的存在,他跟祂之间是怎么修行?在研究历史上,很少会看到宗教方面的,只是记载他就这样创立一个宗教,其实这些都是有其背景,不管阿拉真主是哪一个神格,应该有那种事情,不像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佛出生做人,然后证悟,脱离因缘果报的牵扯而能够超出三界的。其它的宗教都是以天上的神,来当做崇拜的对象,所以他以阿拉真神,像基督教的耶和华一样,等于是跟他们学习,也就开始建立了伊斯兰教。 

后来他等于是一个异教徒,于是遭受到迫害,由麦加逃到麦地那,在该地方生存下来,还搞得不错,就在这地方形成一个政教方面的领袖。当一位领袖人才,要会讲、会鼓动,然后他有野心、企图心,慢慢就会形成一股力量,在他有能力控制一些政商权贵的时候,他就确立各种制度与律例,如废止崇拜偶像,及废止杀女婴的习俗,因为早期他们这些阿拉伯国家有杀女婴的习惯,限制娶妻数目,禁止离婚、改革继承权、取缔奴隶制度、帮助穷人,这些都是在他的领导之下,建立了这些规律。如果不是为了防卫他们的教派及传教之目的,不能达到扩展的目的,才发动战争,不然也说不要去战争。 

但是讲归讲,现在回教与犹太教之间是世仇,永远都是打来打去的;早期打犹太教打的很惨,后来犹太教建立了国家以后,现在回教反而被犹太教打,所以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永远都是打来打去。此后,穆罕默德开始与犹太人及部分信仰多神的阿拉伯人展开战争,本来是不主张战争的,因为他为了传教,扩展他的教派,所以发动战争,于公元六百三十年攻入麦加城,没有几年阿拉伯半岛就被归入信奉伊斯兰教。

回教主要有三个宗派,我们大略认识一下,因为此教是毁坏佛教最大的一个宗教,所以我们要认识它,它有三派,(1)是正统的,尊重教统之正统派 (Sunnï)。(2)为重视穆罕默德血统之什叶派 (Shïah),好像是嫡系,是他后代。(3)为兴起于十八世纪之极端禁欲主义之瓦哈比派 (Wahhãbï),如婆罗门教的梵志,出家修行没有欲望,以回教的这一教派,应该修行的境界会比其它的这两教派高的多。不管是哪一个教派里面,个人的行为,依戒律就可看他的修行境界高低,不是你信什么教就一定会得到什么果报,不一定!要看你所受的戒律,若极端禁欲就等于是梵行、清净行,当然他的果报,生天的话就会高一点。 

以信徒百分比来讲,正统派占百分之九十、什叶派占百分之八、极端禁欲主义的瓦哈比派占百分之二。教徒分布则以发祥地的阿拉伯为中心,向东到土耳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直到菲律宾,我们台湾也有;西从阿拉伯联邦起,到苏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为止之非洲一带,形成一个伊斯兰教区域,教徒总数约有四、五亿人,现在世界人口大概有六十亿,占了蛮大的一个比例。

回教是如何传到中国?谈到中国,在唐朝徽宗二年 (公元651年) 由回纥(回鹘)传入我国,所以称为回教。本是称斯兰教,我。伊斯兰意谓绝对信奉真神阿拉,其经典为教主穆罕默德从「唯一真神阿拉」处获得之启示,而编纂成他的经,是谓可兰经 (Qurãn)。其皈依之信徒,称为穆斯林 (Muslîn),上次我去大陆开会,他们有一桌素食的人坐的,他写一个穆斯林,其实穆斯林只是不吃猪肉而已,回教只不吃猪肉,但是我们素食者是什么肉、鱼都不吃,那个牌子在那里,我们只有坐到那边去,选可以吃的吃。 

伊斯兰教的教义以六信五行为中心思想,所谓六信即信仰唯一真神阿拉、天使、可兰经经典、预言者、死后的世界那一定是天上的世界及天命,你的命是由天来决定,这六种信念;五行是指信徒必须修行的功课是告白,跟基督教一样每一礼拜天去教堂告解;要礼拜、断食、喜舍,就像佛教讲的欢喜的布施;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一生之间要去朝拜圣地麦加 (Makkah),每一年去麦加朝圣的人非常的多,我们常常可以从报纸上看到在麦加城发生人踩死人的现象。 

对我国来讲,回教在文化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将我国的造纸术传到西方去。近代以来,在我国的蒙古、新疆等地,如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回教的。在台湾目前之回教徒约有五万人左右,清真寺共有五座,台北两座,台中、高雄、中坜 (龙岗) 各一座,这是有关伊斯兰教。

 

印度锡克教

现在讲到锡克教,锡克教是比较激进的一个印度教派。锡克教Sikhism)梵名 Sikha,印度教改革派之一。开祖为那那克(Nānak, 14691538),出生于拉合尔(Lahore)近郊。sikh,即由梵语 śisya(弟子)转讹而来,意谓开祖那那克之门人。某日,那那克于贝因(Baeen)沐浴时受到感召,遂发心至印度各地游历布教,解说哈里(Hari)为世间唯一永远之神。奉圣典教书(Granth Sāhib)为主要经典,其教义建立于印度教虔诚派之基础上,并摄取回教苏非派(Sūfī)之神秘主义因素,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而反对化身说、偶像崇拜、繁琐祭仪、苦行、阶级、人种之差别及消极遁世之态度等。认为世上所有现象皆为神力之最高表现,人在神前一律平等,个人灵魂唯有与神结合方能获得解脱。然非否定古来印度诸神,而系以默想来信仰诸神。

 锡克教历代祖师,自开祖那那克之后为安格德、阿马尔达斯、拉姆达斯(Rām Dās, 15341581)、阿尔琼(Arjan Mal, 15631606)、哈尔哥宾德、哈尔拉伊、哈尔克里香、得格巴哈都尔、哥宾德辛格(Govind Singh, 16661708,一说 16751708),总称为十祖。

信徒中包括印度教徒与回教徒。四祖拉姆达斯于阿穆利萨(Amritsar)建立本山黄金寺(梵 Darbar Sāhib,一说系第五祖阿尔琼所建)。阿尔琼汇集先祖及圣者之赞咏,编纂成根本圣典(Ādi Granth),其后惨遭回教王虐杀。九祖欲将世界予以锡克教化,遂与回教王产生冲突,致遭回教徒之刺杀。凡上述种种皆形成当时反回教政治团体之倾向。

至十祖哥宾德辛格将信徒编组成军,结成卡尔萨(Khalsa)宗教团体,于入团之际,须先行「剑之洗礼」(Khandadi-Pāhul),且予每人命名狮子(Sivgh)。因不论种姓阶级之别,即令首陀罗阶级亦可入团,故数日内有八万人受洗。彼等具有强大之团结力,并要求常备五K,即:蓄发(Keś);随身携带梳子(kvaga);手带钢环(kara,腕轮),象征万能之神无所不在;穿短袴(kach),象征节操;佩剑(kirpan),象征抗拒罪恶。此外,辛格又增编、注释根本圣典,名为圣典教书,乃本教之最高权威。辛格并遗言废除教祖(Guru)职位。辛格逝世后,教团分裂为二,即师承十祖之狮子派与师承开祖之易行派(Sahijdhārī)。未久,前者又分成三派;后者则分成六派。

其时反回教运动正值高潮,而以拉合尔为中心建立其教团。此运动一直延续至第二次锡克大战(1849)为止,于此战役中教团被英军侵入而告衰微。然于二十世纪,再度兴起改革之风潮。以旁遮普为中心激烈地展开反英运动,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一股重要推动力。

锡克教奉圣典教书 (Granth Sāhib) 为主要经典,其教义建立于印度教虔诚派之基础上,印度教比较原始,保守派并摄取回教苏菲派之神秘主义因素,一谈到神秘主义就是跟神之间的沟通咒语有关系的,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而反对化身说、反对偶像崇拜、反对繁琐祭祀仪轨、反对苦行、反对阶级,所以现在的四个阶级慢慢淡化,可能也与锡克教有关,人种的差别及消极遁世的态度等等,其实消极遁世是世间禅定里面比较会有,因为修自己;在佛教中的大乘佛法,不是消极的,很多人批评佛教是消极的,不是!在自修时我是消极,等到我有成就以后,发菩提心变为积极去化导众生,所以很多出家和尚,他们后来都很积极的投入社会工作、传教,都是很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大多的消极,你可以想象都是世间禅定的人,比较重视自我成就。他们也认为世上所有现象,皆为神力之最高表现,神要让你怎么样、就怎么样,人在神前一律平等,这在神格方面这么讲,在法治国家、民主国家是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是他们都以神为主,个人灵魂唯有与神结合方能获得解脱,这跟密教很有关系,现在密教都是这样,我的本尊是谁?真正的密教是要教人持咒语、结手印,然后由诸佛菩萨垂迹加持身来加持,这样高水平的加持,对于后学才会真正有帮助。

一位大陆网友写信来说,他作梦的时候有一位神问他,修密法应该怎么样?他说把我的灵、投入到祂的灵里面,这样的回答就跟密教一样,你自己的灵魂思想与上师的灵魂思想结合在一起。我们要解脱的人,就是靠我自力,我自己解脱三界,若是你的上师行就行,那不行怎么办?也照样跟他融合就变不行!

在禅宗、或是大乘佛法,就跟这些观念比较不一样,要自我成就、自主,不能把我交给别人,因为我有智慧,可以看经典,走我自己的路,每个人的智慧不一样。他们是讲个人灵魂跟神结合就能获得解脱,问题是这个神有没有解脱?要解脱是要像释迦牟尼佛、阿罗汉、菩萨才能解脱,如果这个神还是天界里面的神,那怎么解脱?没的!他们也是以冥想、默想来信仰诸神。

1699 年,锡克教第十代祖师哥宾德辛格在阿南徳普尔城 (Anandapur,位于今之旁遮普省)召开大会,会中宣布锡克教完全脱离印度教,建立独立之军事宗教组织「卡尔莎」,废弃祖师世袭制,并对锡克教之仪式与习俗进行改革,不是你的爸爸当教主,就永远传袭下来,或是师父传给徒弟,把这些都改革,所以锡克教在印度是像激进派一样。(待续)


[ 印度朝圣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