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India)旅游文化简介(13)   
                                                                               张玄祥  居士


廿八、印度景点INDIAN VIEW POINTS

1. 德里DELHI

德里是印度的首都,德里位于恒支流边,德里分为旧德里和新德里两个部份,以位于康诺广场Connaught Place以北的Desh Bandhu Gupta Road Asaf Ali Road为分隔线,将德里划分为以北的旧德里和以南的新德里两区。1947年新德里即为印度的政治中心,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宛如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旧德里的街道狭窄,建筑残旧,多数是二至三层楼,最繁荣的街道是旧市街。 

城市包括新、旧德里和郊区乡村在内,面积总共为1,483平方公里,德里总人口约有1,385万。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也是全印度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关于德里一名的来历,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些学者认为德里是根据孔雀王朝的一位国王「德鲁」的名字演变而来。英国人统治印度时,西孟加拉国省(West Bengel)的加尔各(Kolkata/Calcutta)是印度的首都,但是19111212日,英国殖民政府将首都迁到德里。德里正在发展变化中,城市内有许多名胜古迹和纪念碑,德里路上两旁有各式各样的小吃,大大小小的书店和五光十色的电影院。

 

2.旧德里OLD DELHI

旧德里是1648年由蒙兀儿帝国的第五代皇帝沙贾汉兴建,占地11平方公里,街道纵横交错,弯曲狭窄,寺庙、清真寺到处可见,这座城市是印度历史的缩影,历代有许多扩建,沙贾汉当皇帝时他不住在德里,住在距德里200多公里之外的阿格拉城,1631年他妻子去世后,他悲痛至极,为了摆脱对爱情的怀念之情,又选中了德里为首府,旧德里没有新德里那么美丽、壮观,也缺少新德里的高楼,街头小商贩十分拥挤,随处可看到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群,有气无力的妇女、儿童伫立路旁行乞,有些人住在车站,在旧德里全人口的百分八十是回教人,印度教的数目很少,在旧德里每个建筑都有伊斯兰教的风格。

 

3.总统府

原为英国殖民时代的总督府,后改为总统府,它融合了印度传统式样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建筑式样,面积约两万平方公尺,里边有340宫室、225根画柱、30个喷泉、35个凉亭和三千多公尺长的长廊,前边也有蒙兀儿式样的大庭园。 

总统府每年一月对外开放,每年一月26日国庆节有阅兵和民俗技术表演,国会大厦位于总统府的东边,圆形的列柱成排,呈现优雅的格调,从总统府到印度门这条路叫国会街,行道很整齐,而且道路双边还在迅速扩展中,几十层的高楼,到处可见,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布局井然有序。

 

4.康诺特广场(Connaught Place)

康诺特广场是新德里的中心,各式商店,航空公司及各邦政府经营的物产经销处都设在这里,非常热闹,这个地方的西藏市场很有名,生活在这里如同沉浸在鸟语花香的大花园中。 

1921年康诺特公爵(Connaught)参观印度首都德里,此时新德里的「首长建筑设计师中心公共工程部门」正好完成一个令人兴奋的计划案,所以这项目以Connaught公爵为名,称为康诺特广场(Connaught Place)。康诺特广场是为欧洲人和富有的印度人所设立的购物中心,形状像一个巨大的甜甜圈,中央花园为中心。广场的特征是广大有列柱阳台,整个建筑物里外互通,并且有8条马路从广场散发开去。康诺特广场座落于新德里北边,广场中央为喷泉水池,夏季时有照明设备。喷泉周围林木扶疏,地下建有公共厕所,是市民日常休憩的公园。  

康诺特广场内环的建筑物,分别以A-F编成6 区,外环则分别以G-N编成6区。广场周遭林立着银行、航空公司、饭店、电影院、观光局、邮局、各省物产经销中心、书店、巴士,以及各式各样的餐厅和商店。康诺特广场附近的餐厅,包括有Cafe 100 、Keventer's 、Potpourri、Amber、 Glory、Ginza...等印度式、中国式和日本料理餐厅。

 

5.印度门INDIA GATE

印度门位于拉加帕特街(Raj Path)东边道路中央,印度门样式模仿凯旋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政府为了纪念烈士们,建立了这座门,用来纪念大战死亡的9万名军人,墙壁上刻有13,500名阵亡将士名字。印度门高48公尺、宽21公尺,这座门顶端有一个直径3.5米的圆石盆,是一盏大油灯,晚上燃起一米多高的火焰。

负责设计印度门的建筑师是埃德温.纽恩(Edwin Lutyens )和赫伯特.彼卡(Herbert Baker)。印度门到总理官邸之间是条笔直宽敞的道路,每年1月26日,印度国庆阅兵都在这条道路举行。印度门周边,还有儿童公园、国立现代美术馆、国家运动场...等等。

 

6.比尔拉庙BIRLA MANDIR

新德里最有钱的人叫比尔拉(Birla),他1938年建立了这座庙宇,寺庙内墙上镶嵌钻石、红宝石,金碧辉煌,灿烂夺目,现在这里每天香火兴旺,香客络绎不绝,非常热闹。

 

7.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这是印度的第二大博物馆,在这里保持着印度织品、服装、银器,印度与波斯的精致绘画。博物馆内保持着印度文化遗产,分为考古学、艺术、民族学、地质学、物产、动物学等六大部门,其中考古学部门陈列丰富,从印度的古文明时代到回教时代的物品,佛教和印度教优美的艺术品保持在这里,艺术部门展示着印度各地方的纺织品,金属及象牙制的艺术品,地质学部门称亚洲最大的地质学展览馆。佛陀的舍利与阿育王石柱,在此馆中也收藏。

 

8.胡马元陵寝Humayun's Mausoleum

印度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之一,蒙兀儿王朝第二代皇帝胡马元死于1555年,在死后10年-1565年才由其妻下令兴建完成此陵墓。整个陵寝犹如庭园,呈不规则八角形,建材是由红色砂岩配上白色大理石,相当沉稳典雅,成为日后回教陵墓建筑的典范,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同样位于印度北部的泰姬玛哈陵,就是以胡马元陵墓为蓝本建造的。 

陵寝坐落在一个有布局适中的花园里,墙四面各开一个高大的门,陵墓所在的寝宫形如四瓣开放的花朵,宏丽壮观,寝宫上方有低矮的穹顶,这座陵园的设计与建造充分体现出交融在一起的印度、波斯建筑风格。据说泰姬玛哈陵也吸取了它的某些设计式样。陵寝上面有白色的大理石砌成圆屋顶。高塔壁上雕刻着几何图形装饰。柱基(ZHUJI)是用红沙石砌成的。胡马鸟陵墓是用白色的和黑色的大理石建成的。

 

9.德里红堡 Lai Qila

德里古红堡位于亚穆纳(Yamuna)河西岸, Lai Qila即为红色城堡之意,是由蒙兀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汉(Shah Jahan)所建,为象征蒙兀儿帝国强大势力一个指标性建筑。自1639开始建造,耗费了近10年的时间才完成,整座城堡都是用红色砂岩所建,周围城墙高耸,气势非凡,在设计时同时兼顾到美学及战略因素。可从德里门或拉合尔门进堡,拉合尔门面朝向曾为蒙兀儿王朝国都的拉合尔(现位于巴基斯坦国境)。城堡内的建筑包括明珠清真寺、公众厅与私人厅以及专供皇帝使用的冉玛哈勒宫等。

 

10.老堡PURANA QILA

purana是古老之意,QILA是堡,老堡是穆尔卧王朝的二代帝王胡马元命令修建,现在内部清真寺与图书馆保留完整,这里是当年胡马元失足受伤而死的地方,老堡建于1540年。

 

11.甘地纪念碑RAJ GHAT

甘地(Mahatma Gandhi)的纪念碑建在德里,甘地是印度的国父,1869年10月2日出生,1948130日他被一个印度教徒所枪杀,享年约80岁,他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袖,为印度的独立贡献了一生。17世纪时,英国政府透过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庞大势力,间接统治印度。1857-58年印度北部发生动乱,英国藉此取得统治权,印度遂成为英国殖民地。甘地倡导不流血独立运动,与师瓦米先生(Svami vivekananda) 倡导武力独立不同调,印度终于在1947年正式脱离英国政府,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从此印度大陆分裂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二国,部份国土亦归还尼泊尔,就像蓝比尼园(佛陀出生地)本是印度殖民地国土,也因此而归还尼泊尔。 

观阅甘地先生的一生,就可以了解印度的近代史,一百多年被英国殖民统治(1815年起),从殖民、独立、国家分裂,使印度因宗教不同而成为两个国家(印度与巴基斯坦),且两国并成为宿敌,各以核子弹天天相互威胁对方。以下是甘地圣哲的一生: 

1869年10月2日,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Kathiawar)的波尔班达邦苏达玛普里地方的婆罗门教徒家中。1876年随父迁入拉奇科特邦,在此就读小学与中学。1882年13岁的甘地与同龄女孩嘉斯杜白结婚。1885年父亲逝世。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夭折。1887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巴纳迦尔城的萨玛尔达斯学院就读。1888年9月,甘地只身赴英深造。通过入学考试进入伦敦大学攻读法律。1891年6月10日,甘地完成伦敦大学学业,通过考试取得律师资格;11日在伦敦高等法院注册,12日启程回国。回国之初,甘地先去孟买当律师,历经挫折。半年后重返拉奇科特,依靠其兄的帮助,勉强维持律师业务,没多久又辗转到波尔班达王公手下任职,为其争权夺利,深感苦闷、压抑。1893年5月底,应聘抵达南非处理一宗40,000英镑的债务纠纷,在从德班到比勒托利亚途中,遭受了一连串的歧视而开始关注南非印侨的处境,并力图予以改善。

1894年甘地打赢了第一场官司。在南非印侨为之举行的饯别会上,偶然得知纳塔耳立法议会,正讨论一个旨在剥夺南非印度人选举权的法案,决定延迟归期,领导南非印侨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并在纳塔耳高等法院登记为第一个有色人种律师。5月22日,发起成立了南非印侨第一个政治团体—纳塔耳印度人大会。下半年,为一个可怜的泰米尔人声张正义,因而在南非契约工人中声名远扬。

1896年夏,甘地回国,先后赴加尔各答、阿拉哈巴德、孟买、浦那、马德拉斯、拉奇科特等地广泛结交新闻界人士与印度国大党领袖,宣传南非印侨的疾苦,争取他们的同情与支持。11月,携家眷返抵南非。继续从事律师业务,为南非印侨谋取正当权益。1899年10月,英布战争爆发,甘地组织印度救护队为英军效劳,直到1900年2月印度救护队解散。

1901年12月,携妻儿返回印度,参加国大党的加尔各答年会,向大会提出一个有关南非问题的议案,获得通过。与温和派领袖戈卡利过从甚密,随后开始坐三等车旅行各地,在拉奇科特、孟买重操律师业务。1902年12月,被南非急电召回,准备向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递交请愿书,请求给予印侨平等待遇,没有结果。他决定定居约翰内斯堡,坚持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1904年在南非创办《印度舆论报》(周刊)。受哲学家鲁斯金《给那最后的》一书启示,在一块人迹罕至的地方创办凤凰村,奉行没有阶级压迫、种族歧视、人人自食其力的「乌托邦」理想国。

1906年4—6月,南非发生「祖鲁人叛乱」,甘地解散约翰内斯堡的大家庭,前往德班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救护队,开赴前线。「祖鲁人叛乱」平息后,甘地立下绝欲誓言。8月22日,德兰士瓦(Transvaal)政府公布亚细亚法草案,其中印侨管理法规定:所有年满8岁的印度人必须在警察局登记并领取盖个人手印的身份证,随时接受检察,否则要被处以重罚或驱逐出境。甘地组织了请愿团和抗议集会;11月,甘地赴伦敦请愿游说,试图通过合法途径实施补救。英国殖民大臣额尔金先生宣布:亚细亚法暂缓实施,该法的附属法规也应停止执行。

1907年德兰士瓦(Transvaal)与奥伦(Oren)次殖民地获得自治权。德兰士瓦第一届国会又通过了亚细亚法,甘地发动非暴力抵抗,反歧视性立法。12月27日,政府传讯甘地及其它24名领袖,28日,甘地及其同志以无证居留罪被判驱逐出境。  1908年1月10日,对甘地的判决开始执行。甘地发表声明,要求改判重刑,政府改判甘地2个月徒刑,将其押往约翰内斯堡监狱。甘地入狱,反政府情绪激化,史末资将军屈于压力与甘地秘密谈判,达成协议。31日,甘地获释。5月9日,印侨完成自愿登记,但政府背信弃义,甘地决定再次发动反击。9月29日,甘地被捕,被关押在伏克斯洛斯监狱。10月16日,转到约翰内斯堡监狱。12月初,甘地刑满出狱后恢复律师业务与政治活动。10日因夫人病重回到德班。

1909年1月15日,返回德兰士瓦,因无身份证被驱逐出境,几次违抗,被判刑3个月。5月24日刑满出狱。6月23日,甘地率团赴伦敦请愿,徒劳无获。11月13日,离开伦敦。回南非途中,完成《印度自治》一书,宣扬独立理念。1910年5月,甘地接受德国建筑师巴赫卡伦的捐献,创建了托尔斯泰农场,并开始和托尔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通讯,深受其影响。1910年停止了年收入6,000英镑的律师业务,每月领取3英镑生活费,全部积蓄捐献于南非公益事业。

1911年2月,由于甘地领导的南非印侨斗争,南非政府公布新移民法,对亚洲人入境不再采取直接拒绝,而代以严格的教育考试。甘地同史末资将军达成临时协议。南非政府不再通过歧视性立法,印侨停止非暴力抵抗运动。6月1日,在押的非暴力抵抗犯全部获释。1912年10月22日,印度国大党温和派领袖戈卡利访问南非。11月15日,戈卡利与南非政府达成谅解,南非当局废止「黑法」,修改移民法中种族歧视的内容,取消3英镑人头税。但南非政府口是心非,一如既往推行旧制。

1913年9月13日,甘地再度组织印侨进行非暴力抵抗,以抗议歧视印度侨民的立法。10月28日,甘地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示威长征。途中,甘地几度被抓,几度具保外释,11月10日上午,示威长征者全体被捕,11日上午,甘地被判刑9月或罚金60英镑,甘地选择入狱。甘地入狱引起纳塔耳(Natal)印侨更大的反抗,政府高压亦无效。

1914年1月,史末资将军与甘地取得协议,取消3英镑人头税,承认印度人婚姻的合法性,同意印度人持有按手印的移民证即可进入南非。7月,甘地离南非前往伦敦。适值「第一次大战」爆发,甘地组织印度救护队,准备开赴前线,自己因病于12月启程回国。

1915年1月,甘地回国。受到隆重欢迎。回国之初,甘地在国内旅行,以了解印度的实际情况,5月在阿赫米达巴德创立了真理学院。1916年甘地继续旅行各地,开始发表一系列民族主义重要演讲。1917年甘地采取实际行动,尝试非暴力抵抗斗争。2月9日开始,鼓动废除契约劳工制,接着奔赴三巴朗,调查佃农受剥削的情况,迫使政府废除了对靛青工人的契约制,并开始在那里从事建设性工作。

1918年2月,甘地应纺织工人代表之邀,前往阿赫米达巴德处理劳资纠纷。他支持工人罢工,并以绝食鼓舞工人士气,迫使资方让步。后又前往凯达地区,组织农民非暴力抗税,迫使政府免征歉收农民的田赋。4月,应印度总督之邀,参加作战会议,在总督答应考虑自治领地位和哈理发问题后,支持募兵决议案。7月,「孟太古—蔡姆斯福特」法案公布后,国大党内出现分裂,温和派主张全盘接收,激进派表示拒绝,甘地主张有条件的接受方案。

1919年3月,剥夺人民民主的「罗拉特法案(Rowlatt Bills)」公布。甘地抱病发动全国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4月6日,全国总罢市。政府血腥镇压酿成阿姆利惨案与旁遮普(Panjab)暴行。18日,甘地要求暂缓非暴力运动。同一时期,甘地接办《青年印度》与《新生活》两刊物,宣传非暴力主义。10月17日,得到政府许可后赴旁遮普调查旁遮普事件真相。11月24日,应回教穆斯林(muslin)领袖之邀赴德里主持召开了全印哈理发印穆联席会议,会上甘地首次提出「不合作」一词。12月,出席国大党旁遮普省阿姆利则(意花蜜池塘)年会,提出谴责人民暴力案及主张对正式颁行的孟太古—蔡姆斯福特改革法案予以接受,因此与国大党元老提拉克、达斯等意见分歧。会上甘地受命调查旁遮普事件,负责修改党章和为纪念阿姆利则惨案募捐。

1920年3月19日,甘地在哈理发运动中提出不合作运动计划。5月14日,印度政府公布的协约国瓜分土耳其条款,及5月28日亨特委员会调查,使甘地放弃了对大英帝国的幻想,坚决走上了不合作之路。8月1日,甘地在未取得国大党大会通过之前,率先退还英皇授予他的勋章,发动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经过激烈争议,通过了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提案。12月,国大党那普尔年会确认了加尔各答特别会议精神,还通过了甘地起草的新党章及其建设性纲领。自此,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路线成为指导国大党活动的总路线,从而开始了国大党的「甘地时代」。

(待续)


[ 印度朝圣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