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India)旅游文化简介(9)   
                                      张玄祥  居士


十、印度教育(Education)

美联社新德里2004年十一月九日报导,据联合国一份报告指出,印度的文盲占世界文盲数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的文盲人数仅次于印度,占世界文盲的11%。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最近在新德里发表的一份全球教育监测报告(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表明,印度的成人受教育率是61.3%。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全球的81.7%的平均比例。印度政府指出:成人教育正在改进,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这个改进的速度相当的慢。除此之外,这项报告还指出,印度大约占世界上成年文盲人的34%。

报告还指出,在全世界的文盲人口中,百分之70 多的文盲(大约是5亿6千2百万) 分布于下列几个国家中:印度、中国、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中国的文盲占世界文盲人口的11%,孟加拉国占6.5%,巴基斯坦占6.4%。报告进一步表明,一项对全世界127个国家教育程度考查的结果显示,印度只排在第106 位。报告指出,全世界的成年文盲总人数是8亿,这个数字是世界成年总人口的百分之18.3。

在这些文盲中妇女占了三分之二。更令人担忧的是女孩子的受教育比例,在印度,男孩子大约可接受十年的正规学校教育,而全球男孩平均教育年限是10.7 年。印度女孩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只有7.9年,而全世界女孩的平均教育年限则是9.8 年。在那些偏爱男孩的国家,如果一个家庭出现了财政危机,女孩子总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她们或者被迫缀学,被迫去工作或在家照看年幼的弟妹。

印度没有义务教育,所以导致文盲比率较高,小学五年制、中学二年制、高中二年制、大学三年制、硕士三年制、副博士二年制、博士至少得修五年;公立高中之前的学费很低,于小学四年级开始教英文。私立学校学费昂贵,但于小学一年级即开始教英文。此外还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全国现有254所综合性大学,著名的有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

 

十一、民众人物特写(People Characters)

印度女性额前涂的颜色叫bandi,以前可由额前涂的bandi,来判别女姓是否已婚。bandi本来有被俘虏的意思,现在的bandi却是一种时麾fashion,颜色五花八门,(小贩兜售由一包RS100,下滑至RS50可买到3~4包不等)。现今分辨的方法为:已婚妇女出门前,一定要在前额发尖处抹红粉,表示已经结婚了。若是男性额头画一直立红线,代表他刚去庙里拜拜受加持回来。在印度男性留胡子是为信印度教,蓄须的为回教,有胡又有须应是锡克教。

印度警察的制服其上衣和下裤是黄褐色的,交通警察的制服是白色的衣服和蓝色的裤子。在印度公路上发生车祸的案件太多。晚上八点钟以后,去外边并不安全,在印度的车站、路上也有很多小偷,要特别小心注意。

 

十二、宗教影响着婚姻

乡村的「长老委员会」是印度种姓制度下,特有的民主自治产物,在农村分为村、区、县三级,最基层的「村长老会」一般由村民大会直接选举产生,是地方权力机构和行政机关,管理范围依辖区地方人口而定,从一千人到上万人不等,长老会成员人数也视所辖人口多寡而定,大致为五到三十一人,任期为五年。

距离首府新德里约两个小时车程的缪瓦特村,最近就由几个村落的长老委员会联合作出裁决一件年轻异教徒男女恋爱事件。「长老委员会」议决判处一对相恋的年轻男女必须分开,其中出身回教家庭的女子茱贝达,必须在判决之后的四十天内嫁给其它村落的男子,而出身印度教的男友尼拉吉则遭驱逐出村,五年内不得返回自己的故居。此村居民约一千八百户的村民,无人对这项判决有任何异议,甚至长老会中唯一的一名女性成员,显然也不愿意表示任何意见。

男子尼拉吉家人为保护尼拉吉和茱贝达的人身安全,家人曾经将两人交由当地派出所警察要求保护,但在村民威胁采取暴力手段后,警察只好将两人交由长老会处理。实际上,包括缪瓦特村和邻近村落的长老会成员约七十人,就是在派出所集会商议后做出上述判决。据与会一名不肯透露姓名的委员会成员表示,委员会了解被告女子茱贝达与尼拉吉相恋,不愿下嫁父母属意的邻村一名男子,但由于异教通婚是敏感的问题,长老会也不愿破例同意两人的恋情。

 

十三、印度建筑风格和住宅

(INDIAN ARCHITECTURE AND HOUSES)

自有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住的问题,自古居家本为躲避猛兽而立,现在住家好坏表示人们劳动的成果。很久以前,人类社会受到猎获物和食用植物供应的限制,随着农业的开始,为了播种更多的种子,耕耘更多的土地,许多家庭开始一起住在一地,保护自己,随着定居的开始,人类开始逐渐过渡到地面居住,建筑结构简单的房屋,印度最古老的文化发展成了一个独特的居民点。从考古学家发现,当时人们居住城市周围有高大城墙,城内有上下水道,住宅还分大小,从遗迹的结构来看,大屋房为富人所造,当时的建筑用优良的烧砖建成,今天印度房屋的形式太多,不仅有城乡之分,就是同一地区,山区和平原也有区别。

城市住房一般讲究,室内有古式传统装饰,也有现代化先进设备,不少人家的住房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有寛大明亮的客厅、厨房、厕所和洗澡间,上层是安静的书房和舒适的卧室,不管楼上楼下,特点是通风透光,四周有玻璃窗。印度的房屋主要是防热,城里也有生活困难的家庭,他们大多住在以铁皮、塑料布搭成的矮小破旧的小窝棚里,没有窗户,旧暗潮湿。当然,随着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他们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之中。

广大农村,尤其是平原地区大多住土砖房和烧砖房,一般住房的中央有一间开有后门,目的是为通风凉快。在山区有的民族喜欢在山脚下建村,有些村庄建在山坡上,一排又一排房子,看上去很有规则,每排房后有一道1020米的高坎。有些地方,房子建在高出地面二、三米的地基上,房子用石头、竹子或木头搭成,房顶用草类盖住,房内只有一个窗户,炉灶安在中间,灶的顶上放着木板,木板上放着湿柴火,灶前的门廊边堆放干柴和煤炭,房前堆牲畜的草料。一般家庭里也有许多日用工具,有些民族的住房都建筑在离地面一定高度的木台或者竹台上,房屋四面没有墙,屋房只有一个灶。

        印度有多种文化,因而宗教建筑也十分多样。印度的宗教建筑形式特殊且多样,如:佛教的圆顶状舍利塔、耆那教的尖塔 、由岩壁凿出的印度教神庙。

.每座神庙都有精雕细琢的主塔,主塔下方有一座座拱形圣坛供奉着神像。庙体布满水平线条的装饰,往上延伸到塔顶,横带上刻划着各类人物雕像,十分精采。

.较小的塔峰环绕着主塔,好像巨大的石山,这样的建筑形式,如同印度教中所谓分隔天堂与人间的须弥山。

随着社会发展,印度的建筑风格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十二世纪的每个寺庙都有着印度教的风格:a:印度教的门口上面雕刻着神圣的偶像,门口也用方形的红砂石所砌成。b:里面也有一间私室。c:上面有尖角拱形屋顶。

伊斯兰教建筑:a:在门口上面的墙壁上雕刻着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和花纹图案,b:上面盖一个硕大的圆顶,c:整个城堡上也雕刻着几何图形的装饰物,苏坦王朝(十五世纪)的建筑受着阿拉伯的影响,城堡内边定有一个几何图形剧场,堡外有突出的凸肚窗户。从十五世纪起,印度修建的每座城堡、宫殿都受着蒙兀儿帝国的影响。

 

十四、舞蹈INDIAN DANCE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钖克教的发源地,宗教音乐舞蹈活动遍及各角落,宗教音乐在印度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五千年前印度的梵文吠陀吟唱,至今仍然传唱不辍,和南印度的戏剧苦替牙坦「Kutiyattam」,双双于2003年,荣登并为联合国科文教组织UNESCO世界无形遗产之殊荣。

印度音乐舞蹈充份反映出其风土民情与生活型态,印度音乐舞蹈是戏剧、诗歌文学总体的综合艺术和宗教神话及传统的哲学信仰观念,紧密相连,呼应宗教的力量。印度古典舞蹈多彩多姿,充满了异国风情,音乐舞蹈是了解和窥看印度文化最佳窗口。印度克里、婆罗多舞、奥地西舞、卡萨克舞和兴都斯坦声乐、塔不拉鼓的音乐舞蹈艺术家,都是世界闻名的。

舞蹈从原始人类开化阶段开始就一直是表示欢乐的一种手段,后来这种自由的欢乐发展成一种艺术形式,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很喜欢跳舞,印度舞蹈可以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两类。北印度舞蹈主要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舞蹈主要婆罗多舞和克塔克里舞,印度各地还有许多民间舞蹈,这些民间舞蹈带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A:曼尼普利舞 (MANIPURI)

曼尼普利舞由优美的民间舞蹈发展而来。传说在古代,湿婆神和雪山神创造了这种舞蹈,这种舞蹈表明了姑娘们之间的爱情和嬉戏情景的舞蹈。

B:婆罗多舞 (BHARAT NATYAM)

这个舞蹈源于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传说仙人婆罗是这个舞蹈的祖师,哑演(不出声)是婆罗多舞的特点,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诸如战争、爱情、仇恨等等,它需要道具,戴各种面具表达不同故事,也是这种舞蹈的大特点。

(1):演员用颈部、嘴、眼睛、双手及身体其它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情。

(2):腰部系一条腰带,上身穿一件紧身短衣。

(3):演员的脚上随着鼓声的变化而发出不同的响声,时而铿锵有力,娓娓动听。

C:克塔克里 (KATHAKALI)

克塔克里舞通常在庙会期间晚上表演,演员身躯的姿态和手势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演员只表演不说话,他们表演蛇、猴子等动物的动作,形象也非常逼真,面部化妆在格塔克里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化妆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经过化妆的面部,有助于表现舞蹈的各种思想内容,他们用米粉和成的稠浆糊,涂在面部,再涂上绿色、红色和黄色等五颜六色,鼻子四周涂红色,眼睛四周涂黑色。

D:克塔克舞 (KATHAK)

克塔克舞是北印度的民间舞蹈,是一种庆丰收舞蹈,当庄稼开始成熟,人们高兴万分,跳这种舞蹈,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只要有一块空地就可以跳舞。

 

十五、音乐INDIAN MUSIC

印度的歌曲动听,音乐悦耳,不少人对音乐百听不厌,印度人认为音乐是生活所必须的,没有音乐生活便会枯燥乏味,犹如喝一杯白开水。印度人认为音乐的起源是神圣的,音乐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信仰天神。在吠陀时代除了唱歌以外,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弦乐器,今天流行的不少乐器是从古代流传或发展而来的。

斋普尔(Jaipur)的国王曾经召集了所有的音乐家,并且创造很好条件帮助他们进行音乐的研究,终使他们写出了《音乐纲要》。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以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蒙兀儿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克巴(Akbar)喜爱音乐,他有一个宫廷音乐大师名叫汤森,为印度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人们形容他的歌声有「呼风唤雨的神力」。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时,印度的音乐曾引起欧洲学者的兴趣,先后在孟买(Mumbai)建立了许多音乐学校。古代希腊、阿拉伯人承认,他们的音乐受到古印度的影响,印度的维拉弦琴、横笛等早就传到了欧洲,印度人生活离不开音乐,而社交生活也丰富了音乐的内容。

塔不拉鼓(Tabla)在北印度是不可缺席的印度手鼓乐器,无论是室内乐或与其它乐器合奏,与声乐、民间庆典都能融合使用,舞蹈、戏曲表演、宗教颂赞等领域,亦需要使用到塔不拉鼓。虽然印度有非常多样的鼓乐器,但北印度古典音乐中,唯有「塔不拉」最能符合传统印度风格的节拍---搭拉Tala的要求,让乐师与听众得到最大的满足!但塔不拉的鼓手,无论和西塔(Siter)等古典音乐伴奏或

  

独奏(Solo)的表演其技巧功力,是非常严刻,难度很高。除了技巧熟练,乐理的融会贯通者,才得以胜任表演。(待续)

 


[ 印度朝圣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