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禪定瑜伽類


出世間禪定

世間若指世俗之事證,則出世間即指佛法;世間若表有漏(煩惱)法,則出世間即意謂解脫、無漏法。出世間lokottara,略稱出世,超出世間之意,脫離三界外;出世間禪定即出離有漏繫縛之無漏解脫法。亦即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涅槃之法為出世間。據《華嚴五教章》之說,若以修道之階位而言,初地、二地、三地稱為世間行,以其僅僅斷除煩惱之故;四地至七地稱為出世間行,此四階位之人既已了斷煩惱,又斷除「知障」;八地以上則斷除「體障」或「治想」,稱為出出世間行。另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載,外道、凡夫之智,稱為世間智;聲聞、緣覺之智,稱為出世間智;諸佛、菩薩之智,稱為出世間上上智。

知障指執著於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自體障礙。自體障礙有二種。一者假名。二者真實。假名障礙者。如人在床座上。真實障礙者。如自體障礙。諸忍欲覺觀見為體。障處中行出離為業。處中行者。謂離斷常緣起正智。

治想於下地中有三種勝事,一無功用自然行,如經無所貪著故。二遍一切法相,經如虛空平等故。三入真如不動自然行故,如經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故。如是八地得淨忍分已說,次說得勝行分。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處,不令散亂,而保持安靜,此一狀態稱為三昧samādhi。初達三昧之狀態時,即起正智慧而開悟真理,故以此初三昧修行而達到佛之聖境者,則稱三昧發得或發定,得三昧之間的境界又有無覺無觀三昧。第二種則指觀「人、法」皆空之三昧,稱為空三昧。捨離差別相之三昧,稱為無相三昧;捨離願求之思之三昧,則稱為無願三昧。其次往上又有三重的三昧,即是有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願無願三昧等。

出世間禪定約共有七種:

(1)三摩呬多samāhita,譯為等引。等,即遠離心之浮(掉舉)、沈(惛沈)而保持平衡,乃身心俱安之狀態;引,乃由自力引起(發生功德)之意,能修此定,則離諸煩惱,而引發勝妙功德。等引通於有心、無心二定,但不通於散位。

(2)三摩地、三昧samādhi,譯為等持,又作正心行處。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即心平等攝持之意。通於定、散,但僅限於有心位,而不通於無心,為定之本體。

(3)三摩samāpatti,譯為等至。謂能修此定,正受現前,大發光明,慶快殊勝,處染不染,無有退轉,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僅通於有心、無心二定,不通於散位,為定之自相。

(4)馱那演那dhyāna,譯為靜慮,或以音略譯作禪。謂澄神審慮,專思寂想,即鎮靜念慮(分別)之意,通於有心、無心、有漏、無漏,但限於色界之定,不通於無色定。

(5)質多翳迦阿羯羅多cittaikāgratā,譯為心一境性。謂攝心一境,策勵正勤而修習,即將心集中於一對象之意,為定之自性。

(6)奢摩他śamatha,譯為止、正受。謂止息諸根惡不善法,能滅一切散亂煩惱,即離邪亂之想念,止心寂靜之意,僅限於有心之淨定。

(7)現法樂住drsta-dharma-sukha-vihāra。謂修習禪定,離一切妄想,身心寂滅,現受法喜之樂而安住不動,即於現在世經由淨定、無漏定等享受定之法樂,限於色界之四根本定。

***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