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密教類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編輯  


密教說違順八心義與八關齋戒之關

世間有八心,順違都能稱心,密宗將聲聞見道之前,世間凡夫之善心,依其漸次生起之次第,以植物成長之階段為譬喻而分為八種,稱為世間八心。又作順世八心。

 

(一)種子心

凡夫生節食持齋之念而修行,始起善業種子之位。愚童凡夫類,猶如羝羊。或時有一法想生,所謂持齋。彼思惟此少分,發起歡喜,數數修習。這是初種子善業發生者。但羝羊是畜生中類,性最下劣。天天但念何處有水草可食及婬欲事可做。其他餘無所知。

後時突然自有念生,我今該節食持齋,如吃早齋,初一、十五吃素,這即是善法。然猶未是佛法中所謂的八關戒也,其功德不能相比也。

但彼由節食自戒故,少欲知足。即覺緣務減少,令自我飲食易滿足,不生馳求勞苦追逐名利。

爾時即生少分不著凡塵之心,其心歡喜而得安穩。由因見此等利益故,數數有修習之。即是最初微識善惡因果道理,故名種子心也。身心有病者應多多反省,早日能得修行的種子心。

 

(二)芽種心

對父母親戚等之布施心,即從善業種子發芽之位。尤其是指六齋日中能對自己父母男女親戚布施,這是初步捨財物之心的開始。《大日經》云:「復以此為因,於六齋日,施與父母、男女親戚,是第二牙種者。」

此六齋日,即是《大智度論》中所云,古代五通仙人,勸令此日斷食,既順善法。又可以免除鬼神災橫。由見止息煩惱貪求心,內獲利樂故。欲修習此法令得增長故,於持齋之日捨己財物給與六親。自念我無守護財物之憂,反而能令他人愛敬,也能獲孝順義理之譽。以見此因果故,轉生歡喜。歡喜故,善心稍增。由如從種子生牙也。」

有關齋戒是修心積福之入門,也是種未來成佛之善因。

齋戒─廣義言之,能持過午不食是為齋,指清淨身心,一日中慎防身心之懈怠放逸,是為戒;依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舉行一次集會,令各自懺悔罪過、清淨身心,於此白黑月十五日,祭主神並行斷食而住於清淨戒之法。狹義而言,則指佛教的八關齋戒,或特指過午不食一齋,八種淨身心之戒法。

佛陀定義齋戒有三種,一為牧牛齋,二為尼犍齋,三為佛法齋。

第一種牧牛齋,用現在的話可以說是牧放牛齋,牧牛是為牛找食物,終日很忙,放牛是讓自心散亂不攝心,所以可以稱牧放牛齋。

二為尼犍齋,即是外道齋。尼犍子Nirgrantha-putra是外道婆羅門之一,以其齋法是白黑月十五日要信徒聚集寺院懺悔齋戒。

三為佛陀所說的真正八關齋戒法,成為佛法齋。尼乾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風,遇白黑月十五日集會一處而持斷食等四戒─禁殺盜淫妄;由是,佛陀亦允於僧團中採用此一行事。佛陀更說正八齋戒法有一齋八戒,一日一夜如法受持當得利,建立未來成佛之善因。《優婆夷墮舍迦經》云:佛告墮舍迦:「佛正齋法有八戒,使人得度世道,不復墮三惡處,所生常有福祐,亦從八戒本因緣致成佛。」

所以八關齋戒是未來世成佛之因,要於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來供養佛法僧三寶,受優婆塞菩薩戒者亦有此輕垢戒,若不於六齋日受持八戒供養佛法僧三寶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優婆夷墮舍迦經》云:「何等為佛正齋法?是間有賢善人持戒,一月六日齋,每月八日一齋,十四日一齋,十五日一齋,二十三日一齋,二十九日一齋,三十日一齋。齋日朝起,告家中言:『今日我身齋,家中今一日,且莫飲酒、莫鬪諍、莫道說錢財,家中事意所念、口所說,當如阿羅漢。』何以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教語之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

只有欲界人類中才有八關齋戒,其他色界、無色界天無八關齋戒。《大智度論》云:問:八關齋戒近住律儀依何處有?答:唯依欲界有,非色、無色界。依人趣有,非餘趣。依三洲有,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除北俱盧洲無八關齋戒。

所以受八關齋戒者當注意近律儀住,不爾,只現妙行,因犯不淨行、不近律儀,可能果報生龍族類之眾生。

受八關齋戒不近律儀,雖有妙行不近律儀時,是人果報可能生龍族。《大毘婆沙論》問云:「有海居龍從大海出於六齋日受八戒齋,放捨身心寂然而住。徐發吟韻作如是言:今於世間無所惱害」。答:「彼得妙行,不得律儀,自慶暫時離諸惡行。彼自憶念昔在人中,受八戒齋不能清淨,有毀犯故,墮龍趣中。作是思惟我本人趣,若能清淨持八戒齋,今應生天受諸快樂。何期毀犯墮斯惡趣,厭惡行故,數從海出,受八戒齋,吟韻自慶。然實彼龍唯得妙行,不得律儀。」

《大毘婆沙論》問云:「如是所說八支律儀,幾是尸羅支(律儀)?幾是不放逸支?幾是遠離支?答:五是尸羅支,謂離害生命,…,乃至離飲酒。一是不放逸支,謂離非時食。餘二是遠離支。又前四是尸羅支,離性罪故。第五是不放逸支,雖受尸羅,若飲諸酒心便放逸不能護故。後三是遠離支,以能隨順厭離心故,厭離能證律儀果故。由此近住具有八支,而於五增三。」

《優婆夷墮舍迦經》中佛說八關齋戒之戒相,經云:

佛言:「阿羅漢無殺意,齋日持戒亦當如阿羅漢,無殺意、無捶擊意,念畜生及虫蛾,使常生,如阿羅漢意,是為一戒。今日與夜持殺意使不得殺,持意如是,為佛一戒。」

佛言:「齋日持意當如阿羅漢無貪心,無所貪慕於世間,無貪毛菜之意。齋日如是持意如阿羅漢,富有者,當念作布施,貧無有者,常當念施,是為二戒。」

佛言:「齋日持意當如阿羅漢,阿羅漢不畜婦亦不念婦,亦不貪女人亦無婬意。齋日如是持意如阿羅漢,是為三戒。」

佛言:「齋日持意當如阿羅漢,不妄語、不傷人意,語即說佛經,不語者但念諸善。齋日如是持意如阿羅漢,是為四戒。」

《優婆夷墮舍迦經》云:佛言:「齋日持意當如阿羅漢,阿羅漢不飲酒,不念酒、不思酒,用酒為惡。齋日如是持意如阿羅漢,是為五戒。」

佛言:「齋日持意當如阿羅漢,阿羅漢意不在歌舞,聞亦不喜音樂聲,亦不在香華氣。齋日如是持意如阿羅漢,是為六戒。」

佛言:「齋日持意當如阿羅漢,阿羅漢不於高好床臥,意亦不念高好床上臥。齋日如是持意如阿羅漢,是為七戒。」

佛言:「齋日持意當如阿羅漢,阿羅漢日中及食,日中已後至明不得復食,得飲蜜漿。齋日如是持意如阿羅漢,是為八戒。」

佛復告優婆夷墮舍迦:「是間有人,頭髮有垢自沐其頭,沐已其人便喜言:『我頭垢已去。』有人持八戒一日一夜者,明日即喜,喜者便念:『佛經戒廼如是。』其有人,心中有惡意即去,善意即還。」

佛言:「有人身體饒垢入水中治,身垢皆去。出水即喜言:『我垢去身輕。』其有人齋戒一日一夜,明日即喜念佛正語,自念:『當何時得道,使我心不復動、不復走,使我心一,志無為之道。』」佛言:「有人衣多垢,以得灰浣之垢去,其人即喜。其有人齋戒一日一夜,明日即喜,便念比丘僧,言:『比丘僧中,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念比丘僧如是。」

佛言:「如人有鏡,鏡有垢,磨去其垢鏡即明。其有人齋戒一日一夜,有慈心於天下,心開如明如鏡者,不當有瞋怒意。其有人一日一夜齋戒,閱哀天下,淨心自思自端其意,自思念身中惡露如是,如是者不當復瞋怒。」

《優婆夷墮舍迦經》云:佛告優婆夷墮舍迦:「持八戒齋一日一夜不失者,勝持金銀珠璣施與比丘僧也。天下有十六大國,一者名鴦迦,二者名摩竭,三者名迦夷,四者名拘薛羅,五者名鳩溜,六者名般闍荼,七者名阿波耶?八者名阿洹提渝,九者名脂提渝,十者名越祇渝,十一者名速摩,十二者名速賴吒,十三者名越蹉,十四者名末羅,十五者名渝匿,十六者名劍善提。是十六大國中珍寶物施與比丘僧,不如齋戒一日一夜也。齋戒使人得度世道,以財寶施與,不能使人得道。今我得佛道,本從是八戒起。」

佛告墮舍迦:「天下人多憂家事,我用是故,使一月六齋持八戒。若有賢善人,欲急得阿羅漢道者,若欲疾得佛道者,若欲生天上者,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一月十五日齋亦善,二十日齋亦善;人多憂家事,故與一月六齋。六日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計。」

佛告墮舍迦:「且將子婦歸,誦念是正齋法八戒也。」

優婆夷墮舍迦,前為佛作禮而去。

 

(三)疱種心

指布施心更廣及非親人之位,如芽疱脹大。《大日經》云:復以此施授與非親識者,是第三疱種。所以能成就此八關齋戒善法,修習無貪慧捨之心,由數數熏習故,善心漸漸增長,復能施與非親戚認識的人,見此平等施心功德之利益故。爾時善行萌芽倍復增廣,猶如牙莖滋盛未生葉時,故名疱種也。疱種心者也可說欲成就前面一階段之守齋善法,經常修習無貪慧捨之心,擴大施捨範圍,乃至非親有熟識之人,由此平等施心之功德利益,善心倍增;猶如植物芽莖之滋長,但尚未生葉時,故稱疱種心。

 

(四)葉種心

復以此施,施與器量高德者,是第四葉種。一般喜布施於窮苦之眾生,僅具有疱種心,修行道上剛萌芽。若能施與器量高德者,即具有葉種心,芽種生葉開始要成長了。器量本指器物之容量,引申指人之才識、度量。如《最勝王經》載:「世尊說法,無有分別,係隨眾生器量之多寡,並應其機緣而說。」

器量高德在佛法上講是學養具佳,戒德智慧超群,菩薩道行圓滿者。

若您已轉移布施目標,從施於窮苦轉為專喜愛供養耆宿、有德行之人,即是有葉種心。具第四心能特別選擇有德者來供養之位階,如從芽生葉才能成株。

具有葉種心的人,於上一階段廣施慧捨中,亦常守八關齋戒,漸能揀擇所施之對象,喜親近供養德行高勝之人;猶如芽莖既長,枝葉漸生,故稱葉種心。

《大日經》疏云:復以此施與器量高德者,是第四葉種。謂已能習行慧捨,藉此為因,漸能甄擇所施之境。如此之人德行高勝,我今宜應親近而供養之,即是慧性漸開,遇「善知識」之原由漸漸成就也。

 

(五)敷華心

布施心達於特選之伎樂人或世間尊宿之位,如華開。敷華心,即慧性漸開,復揀擇所施之對象,歡喜施與伎樂人及諸尊宿,因伎樂人能化大眾,令其歡喜,而諸尊宿學行高尚,為世人之師範,故施與之時,心倍歡喜;猶如枝葉豐茂後,其花自然開敷,故稱敷華心。

古稱伎樂梵語 vādya,又作妓樂,音樂之義。長阿含卷十一善生經舉出伎樂有六失,即:求歌、求舞、求琴瑟、波內卑、多羅槃、首呵那。然法華經卷一序品、無量壽經卷下載,以香華、伎樂作為供養。此即禁止以娛樂為目的之伎樂,而許以供養為目的之伎樂。
《四十二章經》云,佛言:「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聲聞初果斷身見、疑與瞋心),飯須陀洹百萬不如飯一斯陀含(二果淡薄三毒),飯斯陀含千萬不如飯一阿那含(去五上分結並具五通),飯阿那含一億不如飯一阿羅漢(去五下分結斷三毒不來受生),飯阿羅漢十億不如飯辟支佛(緣覺)一人,飯辟支佛百億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親,教親千億不如飯一佛學願求佛欲濟眾生也(菩薩)。飯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

所以要孝順父母,若是已不孝在先,迕逆父母,趕快悔改,孝順父母於往生前,並持下列咒語滅前無知之罪。若已是不能再彌補,為要滅既成事實不孝罪那就更要持此咒囉:

 

(六)成果心

依前葉種心與敷華心二者,就能具足慈愛心來行布施之位,成果心是上所聚八關齋戒與善行布施等諸善緣成熟,非是指道業有成,故是種子緣成果現,猶如果實成熟,始有機緣能得善知識指倒,親聞佛教解脫聖法也。

所以成果心位者,指對於所習善業醇熟,非但歡喜去作善事,常守八關齋戒,復能以親愛心施與學德崇高之人,由此因緣得能聞法受利,遂生起信賴歸依三寶與上師善知識,興起出離欲望煩惱之心。故經云,猶如花葉綻放,果實漸成,故稱成果心。

經疏云:成果心,指對於所習醇熟,非但歡喜,復能以親愛心施與學德崇高之人,由此因緣得聞法利,遂生起信賴歸依與出離欲望煩惱之心;猶如花葉綻放,果實漸成,故稱成果心。

此成果心是屬第三刧極無自性心生時,如蓮華盛敷,故云望前二刧等言,若望後二心等者,此成果心喻八心中第五華種心、第六成果心,後是二心者第七受用種子、第八嬰童心也,望此前二心名果複成種,復䏻與彼後二心而為種故。成果心於業煩惱解脫即是如蓮華開敷,而業煩惱具依,即是果複成種也。

 

(七)受用種子心

守戒得利益,死後生天之位,猶如受用果實。受用種子心,即了知三業之不善皆為各種煩惱之因,故護持戒法,遂於現世獲善利、得大名聞,並於命終後生天;猶如種果已成,受用其實,故稱受用種子心。

受用種子心,即能了知身口意三業之不善,皆為各種煩惱之因,故護持戒法,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遂於現世獲善利、得大名聞,並於命終後生天;猶如種果已成,受用其實,故稱受用種子心。

(八)嬰童心

雖處在迷惑之世界,然心無怖畏,為世間最上之位。無畏依心,指世間最上之善心,即於生死流轉中求得無畏依之心。謂已知學德崇高之人應親近供養,又見持戒能生善利而漸識因果,復聞善知識言,有大天能與一切樂,若虔誠供養,所願皆滿,即能起歸依之心,雖未聞佛法,然知此諸天因修善行得此善報,復聞佛法,必能歸依信受,而得無畏之心。《大日經》疏:「於正真言堅信解,具淨慧力能堪忍。精進不求諸世間,常樂堅固無怯弱。自他現法作成就,不隨餘天無畏依,具此名為良助伴。」

將第八之無畏依心又分為殊勝心、決定心,而共成十心。即:若企求解脫而生起觀空智之心,稱為殊勝心;行因成就而證得空理之心,稱為決定心。

《華嚴經》所列十無畏─全稱十種無畏。又作十無所畏。即十迴向中,法界無量迴向位之菩薩所具有之十種無所畏

(一)聞持無畏─菩薩聞持一切問難,悉能解答,斷其疑惑,無微畏之相。

(二)辯才無畏─一切語言音聲、一切文字,如來授記無礙辯才。菩薩得如來之灌頂無礙辯才,答辯一切問難斷其疑惑,安住於無畏。

(三)二空無畏─一切法空,離我、我所,無造、無造者,了達二空之理,離諸邪見,心如虛空而無畏。

(四)威儀無缺無畏─由佛之所護,成如來之威儀而不轉易,於大眾中說微妙法而無畏。若有能來訶我威儀,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

(五)三業無過無畏─菩薩之三業清淨,若有能來訶我身、口、意惡,無有是處,無可訶責之處,故心得無畏,能度眾生。

(六)外護無畏─常為八部眾等諸善神侍衛,金剛力士常隨侍衛,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帝釋、梵王等常隨侍衛,尊敬供養,一切諸佛常護念之,於眾魔障礙無所畏。

(七)正念無畏─一切諸佛所說正法,句身、味身隨順菩提,我若不能如法受持,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即離癡而住於正念,故受持正法無忘失之畏。

(八)方便無畏─即依悲願而住,具足成就巧方便智慧,故示現生死,但無少許貪著,修禪定解脫及諸三昧總持辯才,不廢菩薩道法,故於煩惱無惑亂之畏。

(九)一切智心無畏─不見微畏相故,安住無畏,悉能示現一切諸乘具足,究竟平等大乘。即菩薩住一切智,故示同二乘之威儀,而無墮二乘之畏。

(十)具行無畏─不見微畏相故,安住無畏,隨受化者,普為應現如來境界,而亦不斷菩薩願行,即隨應度眾生,善現如來之境界,而亦無斷菩薩願行之畏。

 

上述之八心,乃人天乘之人希求世間之順理解脫,就心之轉證而說;即所謂順世八心。對此,出世間之淨心轉證,亦有八心次第,稱為違世八心。依大日經疏卷二所述,即指由三乘之初發道意乃至拔業煩惱、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等八心。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