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辭庫--聖眾篇
     
菩薩--出家眾


淨檢尼師─中國第一位比丘尼(2)

五、淨檢尼師未出家前的仲令儀

仲令儀生於晉惠帝(司馬衷)永平元年(西元291)的徐州城,古稱彭城,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徐州西距京都洛陽約一千四百餘里。較有名的古人出生自徐州的,有活了800多歲的彭祖。徐州的沛縣也是漢高祖劉邦的出生地,他原是沛縣泗水的小官,後見農民義軍領袖陳勝、吳廣起義,做小官的劉邦,也跟著入軍中發展了。此事爆發於秦末(西元前3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後來劉邦還打敗了同是徐州出生的項羽,最後建立了大漢帝國。

仲令儀是受家庭的良好教育,父親仲延是朝廷任命的武威太守,太守又稱郡守,是中國歷史古代的掌理地方郡一級行政區之地方行政官;母親也是出身於士大夫之大家閨秀,從小即受到相當的文化熏習。晉朝有規定凡是被任命為州、郡以上之官員,都得住於京都─洛陽,由朝庭分派駐處。所以仲令儀五歲時,即隨父母搬遷入處於伊河、洛河匯流的洛陽城,城裡的步廣里,是官家住宅區,仲家也就居住於此。

仲令儀幼年即從母親親自調教,授與儒家諸學,琴藝、書畫等,所以能知書達禮,是個知識份子。十六歲(307)那年,依父母之命與多她一歲(十七歲)的丁澤遠結了婚。丁澤遠祖父也是郡官,只是已退休了。父親是當時的縣令,因此兩家可以說是門當戶對。就在仲令儀結婚的那一年,步廣里官宅附近發生了地陷,於是仲家就搬到城南外的太學去住了。官居處步廣里會發生地陷,這真是個不祥之兆,據言地陷之裂地處,還現了兩隻天鵝,一為蒼色、一為白色,百姓大家都議論紛紛,不知其所以然。可惜兩年輕人結婚,才過著一年甜言蜜語之夫妻生活,即發生了國變、家變,夫婿與父親都在第一次洛陽被叛軍王彌攻打時,兩人協助防衛,於此戰役中都為國犧牲了。

在仲令儀結婚前,西晉亂象已起,發生八王之亂,皇親為爭權互相殘殺,晉惠帝的太子司馬遹(278年-300年,字熙祖,河內溫縣人。晉惠帝司馬衷的庶子,也是唯一的兒子)、皇太孫司馬臧(297年-301年,是晉惠帝司馬衷的孫子,湣懷太子司馬遹的庶次子)、司馬尚(是晉惠帝司馬衷的嫡次孫,湣懷太子司馬遹的嫡次子)都在八王之亂中先後死亡後。

302年(仲令儀11歲),齊王司馬冏上書建議,冊立司馬覃為皇太子。304年二月(仲令儀13歲),成都王司馬穎控制朝廷,廢太子司馬覃復為清河王。而於永興元年(304年)十一月,劉淵(約251年-310年,字元海,新興匈奴人,今山西忻州市北)以自己祖先與漢朝宗室劉氏約為兄弟而自稱漢王,建國號漢,改元元熙,並追尊蜀漢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又設漢高帝劉邦等八位西漢、東漢和蜀漢皇帝的牌位作祭祀,以漢室繼承者自居。同時自置百官,正式建立一個脫離西晉朝廷的獨立政權。

永興三年(西元306年) 山東縣令劉柏根叛亂,東萊(今山東掖縣)的富豪王彌率家僮,參加劉伯根起義。後來劉柏根與晉軍交戰中死亡,王彌即接收其餘眾,避入深山林中。

307年十二月,前北軍中候任城呂雍、度支校尉陳顏等謀立司馬覃為太子,但東海王司馬越不滿意,司馬覃即於308年(295年-308年),被東海王司馬越殺害,以庶人禮埋葬。此時劉淵攻破司州河東郡的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和平陽郡的平陽城(今山西臨臨汾),兩郡屬下各縣抵抗劉淵的營壘都全部投降。劉淵於是先後於當年八月和十月派劉聰等領兵進攻洛陽,但都被晉軍擊敗,劉淵唯有撤軍。

308年永嘉二年五月時,王彌(?--311)又帶兵侵犯洛陽。時仲令儀十七歲,結婚才一年,她與公婆住城裡,自己父母住於城南外太學處(官方學區),夫婿丁澤遠因就讀於太學,也就住城南太學處。這天叛民王彌第一次洛陽被攻打時,領兵走南路轘轅關來攻打洛陽,洛陽十二道城門即關上,這時城裡城外兩不通,音訊全無。仲延與丁澤遠,在城南太學區處,首當其衝,只得與軍兵合力抵抗。兩軍交戰中,仲令儀就失去了父親仲延與夫婿丁澤遠,成為年輕十七歲的寡婦,好在小時學過儒學,琴藝諸類,隨即當起家教來維持自己與公婆生活。不久公婆亦相繼病死,一家四口僅剩下仲令儀一人。娘家也只剩下母親一人,兩人都堅強地各自活下來。

由於戰亂之因緣,仲令儀先認識了從西域來的智山法師(307)、法始法師(309),後來更認識了佛圖澄尊者(310年)。古來西域高僧翻山越嶺跋涉過沙漠,走來到洛陽,有住在寺廟裡,有的自建造僧舍,辛辛苦苦地翻譯、誦讀、講解帶過來的經書,並把經典從洛陽傳到東方各地。從東漢開始,歷經魏、晉,到洛陽的西域僧人,已有數十人之多,所譯的佛經也有數百多部。

 

六、戰亂中的洛陽與三位高僧

仲令儀於戰亂中結識三位高僧大德,首位來洛陽的高僧智山法師,於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是西晉王朝連續十六年內訌結束之後的一年。罽賓國(今克什米爾附近),風塵僕僕來到洛陽,在洛陽金市找間房子住了下來,作弘揚佛法工作。智山法師給來訪的各階層人士,耐心地講解佛經。

晉懷帝永嘉二年(308年)五月,洛陽城裡官民正沉浸在消暑過夏時,一場戰爭突然爆發了。叛民王彌率領五萬人,從南路轘轅關來攻打洛陽,洛陽城官方發出危機信號,十二道城門全部緊閉。幾萬商人經營的金市,立即關門停業,市場上亂作一團。成百上千有家歸不得的城外人,絕望地號啕大哭,哭聲震動了整個洛陽城。西域來的駱駝商隊,一時也沒有了住處,這些領駝的大漢們,個個都是低著頭默不作聲地蹲在駱駝的旁邊,雙手合十放在腳前,口中不斷念念有詞。

智山法師正盤坐在佛陀畫像的前面,焚香誦經,祈禱著佛陀加被,保佑大晉國人民平安;保佑洛陽城能躲過淪陷這一劫難,幫助大晉國士兵能戰勝敵人。在這城內、城外消息斷絕、人心惶惶的時刻,智山法師的祈禱行為,給金市的老百姓帶來了穩定情緒之效果。

叛民王彌發動攻打洛陽的伊河之戰,雖然遭慘落敗而逃跑,但是,洛陽人尤其是兩千名太學處師生和近兩千名的官兵,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包括仲令儀父親仲延與夫婿丁澤遠,都戰死於此役中。智山法師日夜做超度亡魂,為衛國捐軀的烈士們超度,大家都說智山法師祈禱佛陀,真的幫助了洛陽城內百姓,使叛民王彌落敗而逃。由此因緣,洛陽城裡信佛的人就越來越多。叛民王彌攻打洛陽,是打了四天四夜,最後還是被打敗了,投奔在平陽的叛臣漢王劉淵。

永嘉四年310年初,佛圖澄尊者已來到震旦,於310年10月抵達洛陽。恰巧碰到石勒會合劉粲、劉曜、王彌大軍進攻洛陽,直入洛川。此是洛陽第三次被漢軍攻擊,經佛圖澄尊者、智山法師、法始法師的聯合設壇祈福,求佛陀等加持下,此役洛陽亦未被攻下,洛陽城又逃過了一劫。

佛圖澄尊者初至洛陽,與來自於天竺之智山法師(307年到,罽賓國人)、法始法師(309年到,大月氏國人),三人等同居洛陽。話說310年(永嘉四年)的十月,偽漢的四員大將軍分數路攻打洛陽,80歲的西域高僧佛圖澄尊者來到了洛陽,本想自己建立一座寺院來弘法,剛好遇到洛陽戰亂,只好跟智山、法始二位法師,暫時住在一起。

309年偽漢攻洛陽不下,才維持一年不到的平靜生活,到晉永嘉四年(西元310)十月上旬,劉聰還是不忘要取下洛陽,此時北方已天寒地凍,劉聰不親自出征,這次派河內王劉燦、大將軍劉曜、王彌等率領四萬軍馬,浩浩蕩蕩地度過黃河向洛陽城再進發了。

不久漢軍二度進攻洛陽的風聲正盛傳著,先來的二位法師已有經驗,就催促著80歲的佛圖澄尊者還是趕快離開洛陽去別處弘法利生罷!但似乎是緣份已定,佛圖澄尊者說:「要走大家走,您們不走,我也不會自己走。」就這樣子本來兩位上次築壇祈福消災的和尚,現在反而又增加一位高手,因他是顯密雙修的高僧,不是只有誦經唸佛來求佛、菩薩保佑的,而佛圖澄尊者能以密法求諸護法神守護,所以這次由祂來主壇作法了。

這次偽漢大將石勒奉命率領兩萬騎兵先行,由大陽附近渡過黃河,一路東進,掃除半路中的西晉守軍兵力,繼續前往進攻洛陽,直驅入洛河南岸,洛陽守軍又緊急關上洛陽城十二道大城門。未久偽漢六萬大軍已全聚集洛陽城下。正當洛陽軍民要準備拼命抵抗之時,城內金市大市場的三位高僧又築起壇城來了,祈求諸佛、菩薩加被的法會又開始了。此次,仲令儀亦隨兩千多位大眾居民跪於壇前,雙手合十,一心一意地參加祈求平安法會,城內其他寺廟亦有同樣的祈禱法會進行著。

奇怪了,偽漢軍兵臨城下已數日,何以不採取行動進攻城門?原來這些大將們經前數次慘敗,是有點恐懼又擔憂,這次是否會像永嘉二年(308年)五月,叛民王彌攻不下而潰退,永嘉三年(309年)10月偽漢四大將攻城亦無功,五萬大軍被打得落荒而逃。現在永嘉四年(310年)有劉燦、劉曜、石勒,還有接二連三來攻打洛陽的叛民王彌,這些聯合大軍怎不發動攻城呢?難道想起前幾次的攻城失敗,此事絕非偶然,最後聯軍還是把軍隊撤走了。而石勒走前還特地帶領大軍像是耀武揚威似地繞洛陽城一周,才離開洛陽。

 

七、佛圖澄尊者協助洛陽度過劫難

佛圖澄尊者於前兩次洛陽被圍攻時,即已至敦煌,對於洛陽城的狀況甚為清楚,第三次洛陽被圍攻時,祂初至長安,即知洛陽之命運坎坷,正如宋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詩云:「欲知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但佛法卻會於此處發揚,所以還是決定前來洛陽,剛好碰上了漢軍第二次(310)攻打洛陽。佛圖澄尊者即與智山大師、法始大師等三人同力穩固民心,設壇作大法會協助退敵。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此時西晉洛陽城未被攻下,但東海王司馬越於朝廷中獨攬大權,因他恨晉惠帝司馬衷無能,害死了他(259-307),然後立司馬衷之弟司馬熾為帝,即是晉懷帝(284-313年)。此舉引發民怨四起,又因石勒上次攻城不得,轉戰東南各地,改攻南陽、襄城、宛城、穰縣,攻下後呑併所有部眾,使軍力更加強盛。石勒並因此而阻礙洛陽城周邊通路,導致洛陽發生糧荒,糧食物品短缺。

東海王司馬越雖掌權在手,但民怨沸騰,又外部守將不聽調派,如王浚等大將,各各據一方,不聽號令,亦不勤王護洛陽城。由於司馬越假稱要打通一條糧道直達長江流域,故要掃除石勒障道,於是於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跟襄陽王司馬範、望族出身的太尉王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出征去了。此舉導致洛陽無人出主意,來調動諸侯部將,守備洛陽。

永嘉五年(311年),洛陽氣勢已盡,西晉王朝八王內訌,內憂外犯不止,致使國都洛陽城被攻下,晉朝將滅之命運已現起。此洛陽城空虛無大臣勇將,引來劉聰等認為有機可乘,這次劉聰先派呼延晏率大軍進攻洛陽,這是洛陽第四次被攻擊。五月卅一日軍隊攻打洛陽平昌門未果,燒殺搶劫一番,援軍未到不敢久留。六月初一出城至洛河邊,見皇帝準備逃跑的船隻都將其燒毀了。六月四號漢將劉耀從河北帶軍到來,王彌從青州亦帶軍臨洛陽,此二軍與呼延晏大軍匯合,石勒軍隊沒有趕到來。三路人馬即開始攻掠洛陽城,直到六月十一日始能從宣陽門攻入。

晉懷帝本帶著太子司馬詮,吳孝王晏,竟陵王懋等出後宮華林園,從西明門想逃到長安。此時劉耀打開西明門,首先進城卻碰見晉懷帝等一伙人,除留下晉懷帝外,全部百多人臣眷都遭殺害,後來晉懷帝即被帶至平陽。其他洛陽成內有反抗行為的民眾三萬多人,亦都遭被殺害。經過一陣殺搶燒毀皇宮,燦爛的文化都城洛陽,在匈奴軍貴鐵蹄踐踏下,頃刻間化為灰燼。

永嘉五年(311年)7月15日的「盂蘭盆節」為這次在洛陽戰爭中死亡的三萬多官民舉行追荐亡靈、超度亡魂的佛事活動──放焰口。除了佛圖澄尊者三位西域僧外,又請來了白馬寺、東牛寺、大康寺的十二位法師。領座的是年高德劭的佛圖澄大和尚。當然,仲令儀亦來幫忙,搭建法壇,領導市民,參與法會。

直到永嘉六年(313)二月春天,晉懷帝在正月的朝會上,被漢王劉聰命令為斟酒的僕人,有晉朝舊臣不忍而號哭,劉聰反感引來殺機,不久就用毒酒毒殺了晉懷帝,享年30歲((284~313年),葬處亦不明。晉懷帝被漢王劉聰羞辱後至被殺為止,西晉算是滅亡了。同年(313)四月秦王司馬鄴,是晉武帝之孫,又在長安稱帝,是為晉湣帝。西晉終於又有了皇帝,總算排除老百姓認為已亡國之恐懼心理,可惜維持不了三年,至316年晉湣帝又被殺,終於真正結束了西晉朝代,被後來的東晉(317~420年)所取代了。

313年晉懷帝被殺後,秦王司馬鄴晉湣帝即於長安城稱帝,此時洛陽城內開始有從戰亂中要復建的需要,法始法師在金市處,又要復建新道場。經智山法師、佛圖澄尊者一號召,好多老百姓都參與,沒多久就在宮城西門建好了一座大佛堂。當然仲令儀也參加了建寺的行列。

此間,佛圖澄尊者告訴仲令儀,祂要前往葛陂(今河南省新蔡縣西北)去度化殺人魔石勒,化他不要再亂殺老百姓。不這樣做的話,大晉國老百姓都永遠處在被殺的恐懼中。

佛圖澄尊者對仲令儀語重心長地說:相聚總是有緣,您能依我們三比丘學了很多經典與佛法,今後入道、不入道都可自修,重要者是要依等安般守意之次第,用來修心除習,讓自性清淨。現在聽說石勒要移師北上駐河北,有企圖心要自立為王,若他真能立地為王,除化他不殺外,還可以用他的影響力來蓋很多寺廟,教化很多的老百姓學佛正法。這是一良好機會,我不得不與大家別離。佛圖澄尊者道聲珍重,即轉身就走了,當天夜裡祂人就不見了,大家也不知道祂如何走的。仲令儀以為無緣再與佛圖澄尊者見面了,誰知道此次一別,廿幾年後還有機緣到襄國去相聚,還跟佛圖澄尊者學習到了密法。

 

八、仲令儀首次接觸佛法

佛圖澄尊者未來前(309)時,仲令儀已在教導十七位學生,這天天氣有點涼了,仲令儀提早讓學生下課,路過法始法師住處門前,見有些人在聽法師說法,仲令儀好奇即停下腳步來聽聽看,法師是在講怎麼進行打坐、數息的方法,後來才知道是在講《安般守意經》,此是後漢安世高大師所翻譯,期間是在西元148-170年間。安般(2n2p2na),全稱安那般那,即指出入息念。梵語2na(安那)即入息(吸氣),ap2na(般那)即出息(呼氣)。本經敘述坐禪時行數息觀(默數出入息,令心隨息而定)以之收斂散心。因這部經典主要是在講修煉的,尤其是煉氣健身體的法門,所以,比較容易聽得懂,便引起好多人的興趣。

仲令儀開始是以看熱鬧的心情,停下來聽一聽看,後來,仲令儀聽得入神了,似與她讀過的《周易參同契》和《黃庭經》內容有很多相當相似的地方,是講有關如何打坐、數息、呼吸的方法。仲令儀出於好奇,她站在後面,靜心地聽著。她硬是聽了一個時辰,雖然站立著,也是按照法師所教的法,一一地進行實習,不自覺地感到身上有說不出的莫名其妙感覺。

法始法師看到坐著的人一個也沒有動,圍觀的人大多聽一聽就走人了,而站著的仲令儀是那麼的專注地在聽法,一直聽到結束,最後坐著的人都走了,她一個人還沒有走。這時候,仲令儀走到法始法師面前,恭恭敬敬地給法始法師行了一個大晉國的禮節。仲令儀開口要求,想借《大安般守意經》回去抄錄。法始法師滿口就答應。仲令儀得到法始法師的同意,非常高興,就拿回家去抄錄了。第二天下午,仲令儀如昨天一樣提前下課,到法始法師處請教她看不懂的地方。法始法師將數息、隨息、止、觀、還、淨等修行次第法門,一一加以仔細說明。這是仲令儀有生之年,第一次接觸到佛陀所說的佛法。

法始法師即依經典所說,解釋道:「在行者新學者,有四種安般守意行,除兩惡、十六(殊)勝。即時自知,乃安般守意行,令得止意。何等為四種?一為數,二為相隨,三為止,四為觀。何等為兩惡?莫過十息,莫減十數。何等為十六勝?

(1)即時自知喘息長;

(2)即自知喘息短;

(3)即自知喘息動身;

(4)即自知喘息微;

(5)即自知喘息快;

(6)即自知喘息不快;

(7)即自知喘息止;

(8)即自知喘息不止;

(9)即自知喘息歡心;

(10)即自知喘息不歡心;

(11)即自知內心念萬物已去不可復得喘息自知;

(12)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

(13)棄捐所思喘息自知;

(14)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

(15)放棄軀命喘息自知;

(16)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是為十六即時自知也。」

法始法師更進一步仔細述此十六法,詳細說明著:

1. 自知喘息(呼吸)長:因心緣息,心不散亂故,久之丹田成形,行者覺得似有一管,由喉頭伸入小腹中,連結入丹田,此境成,息愈來愈長,行者可自知之。

2. 自知喘息短:因小腹胞中(丹田)氣瀰漫小腹周圍,而未入他經絡,故行者呼吸,似球灌滿氣後,再進氣有困難,故呼吸變為緩慢而短,行者可自知之。

3. 自知喘息動身:因小腹拙火升起,內氣轉入奇經之脈,脈不通欲通之際,致身體震動,此乃意動之相,行者自知之。此時宜放鬆色身,告誡自己勿助其動,調整或緩慢呼吸,可突破此境。

4. 自知喘息微:因部分經脈已通,內氣前行似無阻礙,呼吸綿綿可進入微細似有若無之境界,行者自知之。

5. 自知喘息快:當呼吸入微時,氣隨循經脈前行,遇未通待通之經穴(尤以心輪為甚),因內聚氣不足,氣壅不前,當引發快喘息以調適,惟喘息快非正常,行者自知之。

6. 自知喘息不快:行者逢喘息快時,宜意守小腹,放慢呼吸或暫閉氣數十秒,放鬆色身,待呼吸能恢復順暢後,微閉息即可突破穴道,隨著呼吸又進入正常速度,行者自知之。

7. 自知喘息止:行者數息得定後,全身充滿內氣,再引入絲微外氣,即可轉成無量內氣,短暫間不須再呼吸,故喘息止,行者自知之。

8. 自知喘息不止:待有新經穴脈絡開引,內氣形成不具足,當再誘發呼吸以補其氣,故至此境界息止,息不止,交互功用,行者自知之。

9. 自知喘息歡心:行者數息、隨息得定,突破色身束縛,入心之覺受,因息止,定生故,心生歡喜(喜受),行者自知之。諸法本幻有,何喜之有。

10. 自知喘息不歡心:行者數息、隨息得定,入心之覺受,因內氣入頭部甚深部位,誘發根本煩惱起故,心生不歡喜(憂受),行者自知之。惟知一切法均妄而不實,何煩惱之有。

11. 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行者內氣,入頭部甚深部位(禪宗謂黑漆桶),引發諸多妄念,謂自心現妄想之相,經真心實相鑑照,均非實有,行者自知之。

12. 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行者內心自現妄念息而不生,末那意識審慎思量心不起,令內心脫黏內塵影事,無所復著,行者自知之。

13. 棄捐所思喘息自知:行者已知諸法無常,知心本寂,捐棄一切思想,讓心大死一番,讓禪定力堅固,行者自知之。

14. 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諸法無常,本因緣而生,緣滅法滅,如是認知,不再厭惡而棄心之所思,世間森羅萬象,坐觀成敗,行者自知之。

15. 放棄軀命喘息自知:色身依靠喘息而生,識神執此五根,息才可以繼。一口氣不來,識神離軀體,是謂命盡,如何在命終時捨命,行者自知之。

16. 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生死事已知,道業已成,空體寂滅已知,若此逃避,是謂自了漢,有違世尊再造之恩德,為繼佛慧命、利益群生,當發菩提心,不放棄軀命,廣作佛事,圓滿菩提,行者自知之。

修行人若依此數息、隨息、止、觀法來打坐修行,即能體會自己身體經絡穴道之走向,有如下述:

「初於安般數息間,次為隨息功用行,小腹胞中貫腎上,深入海底會陰間,一切氣源會於此,後轉背後兩腰間。臍眼胞中命門貫,先天氣足可修道,若不即此言修禪,猶覓兔角與龜毛。」

「命門起處上身柱,順頭緣行至眉間,因緣俱足是道處,繞行遠路隨宿緣,正法眼白外一端,一味強求終壞事。隨後中宮與小腹,還入海底氣源處,女菩薩眾生理期,莫住小腹長時間。」

「小腹會陰連貫處,氣經前脈腸胃間,大小腸動胃翻轉,舌尖拉拔順勢反,胃呃空轉入喉結,重入兩眼酸澀處。順勢隨緣翻白眼,氣轉眼後入中胸,胸廣脈通氣勢盡,泄入小腹如大海。」

「氣脈錯縱猶複雜,手足兩端氣源始,正經十二奇脈八,氣滿週身始中脈,心通內外法身活,至此方合入道處。高立山頂深海底,心繫全身兼閉氣,或能突破色束縛,成就色身見性蹤。」

仲令儀在聆聽了法始法師的講解之後,對法師立即產生了敬仰之情,心裡想了很多很多。一個人活在此世,不知為何,要想成就一件事業,不下苦工夫是絕對不可能的,像釋迦牟尼佛捨棄王子的優越地位,超出常人的思維與理智,寧願捨家入山林中修行,最終證得了佛果,這種精神確實是我們要效法的。眼前的法始法師以六十來歲,都沒為自己而活,自己為何而活呢?想到這裡,還是要光學佛經,練習安般守意禪,只有自己練到一定程度,有了心得與體會,才能效法他做番事業。

 

九、仲令儀興起出家念頭

五胡十六國是震旦中國大動亂的時期,處處殺戮不止,兵民死傷甚多,在這故國空虛、人心浮動的時刻裡,洛陽的男性百姓很多人都削髮為僧,皈依三寶學佛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很想找到一個心靈的寄託。其實寺廟跟凡塵,雖然沒有很大距離,但可在精神世界裡,可以尋找到安祥的心靈世界。於是於此西晉末代王朝時期中,震旦國女子有大僧授戒出家為沙彌尼者,是時為西元316年。

西晉建興(313∼319)時,於初年(316年)時,仲令儀是24足歲,她仍然穿梭在教書與學習佛經之間,人生過得繁忙又充實。可是每當她看到法始法師和智山和尚的佛堂裡,來拜佛的人是絡繹不絕,請示佛法的也很多,還有不少男性已經削髮為僧,住在佛堂裡,敲磬、誦經、坐禪,不像一般震旦人只是在談玄說妙,而是真正地在修心養性,這就是學佛哩。

那為何沒有女性出家?仲令儀不好意思問法師們仔細的狀況,她在沉思著這些情景,又不斷想到自己的現狀,這樣為自己生活而忙,這樣一直下去會有什麼結果呢?況且,最近還有人找上門來說親,自己又不想再婚。而且還有人覬覦著丁家的宅院等等事,預料不到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當一個人要周旋於這些複雜事時,是沒完沒了的。哎!自從學了安般守意,開始打坐、禪修後,現在已覺得自己活得沒有什麼太大意思了!

於是,她也想到了出家,可又一想,至今大晉國還沒有一個女性出家的,自己真要出家的話,那會攪得天翻地覆的。不過,她又一想,也不至於如此吧!她想到所讀的佛經上,不是說早就有比丘、比丘尼出家修行的嗎?那說明西國早就有女性出家了,在震旦中國,自己就是起個頭,有什麼不好的呢?這是好事,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情,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誰能說句閒話呢?

仲令儀帶著這個疑問,從小受教育養成的智慧,這時是派上用場了,於是有天,就壯大著膽子,來求見法始法師。法始法師佛堂裡,香爐裡上了香,也已經有很多人在露天處,口裡不斷地念著佛號。仲令儀因心裡有事,就不再旁視,直奔佛堂裡頭。這時,法始法師正在給人講解著什麼,一看仲令儀進來了,即便停住了,就跟這不速之客仲令儀打了個招呼,請她到東廂的桌子前椅子處坐下。然後,有段時間始走過來,開口問仲令儀:「妳像有什麼心事掛礙著,不知可否告訴我?」

仲令儀滿有條理地說:「法始法師!我從請到的經典裡讀到,佛陀說法時,有比丘和比丘尼在一起聽經聞法的,這說明佛陀時代就有女性出家了,既然這樣,我現在也發願要出家了,請慈悲度我為比丘尼,行嗎?」仲令儀期盼地說著。

這是個很嚴肅問題,十分出乎法始法師的意外,使法始法師腦筋一下子反應不過來。最後法始法師即慢慢地說:「妳最近發生了什麼不如意事?有什麼心裡解不開的心結嗎?」法始法師發問道。「不是我心裡有什麼放不開,是為自己的將來或下一世著想,所以想到要出家。」仲令儀謹慎而恭敬地回答著。

法始法師也慎重地回答著:「在西域,女性出家的,必須有比丘和比丘尼叫做二部僧眾授戒的,才能圓滿授戒儀式,受的人才能得到無作戒體,這樣如法出家的人,才能叫做為比丘尼。現在大晉國的佛法制度還不健全,還不具備有女性授大戒的條件。」

仲令儀不死心地說:「既然經書裡有提到比丘、比丘尼,那說明天竺諸國古代的比丘尼還是有很多的。為什麼在我們震旦這裡就不行呢?佛法不是講不要有分別心嗎?」仲令儀有點發難似地問道。

「天竺國處,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戒,而比丘只受二百廿七戒,這就是不同的地方。但對這個問題,無二部僧授戒,是不能授的。我們還得去請教一下智山和尚(懂戒律者,稱為和尚),聽一聽他的意見,行不行再說?還有妳要徵求你母親的同意才行呀?」法始法師語重心長地回答說。

仲令儀一聽法始法師這樣一說,覺得還挺複雜的,於是期盼急躁的心情,也跟隨著平靜下來。於是,仲令儀說:「謝謝法師的好意!謝謝法師對我的開示,那我先要做好自己應該準備好的工作。然後,再尊重法師的安排,反正我主意是打定了,希望法師能成全我!」

送走仲令儀之後,法始法師覺得這事關係重大,不是只為仲令儀個人,還牽涉到佛法在震旦於女性中的發展,想到自己名「法始」,仲令儀是向自己學了《安般守意經》,所以才有法的體會,真是女性的法要從她開始嗎?但是沒二部僧授戒,是不合律儀軌則耶!於是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他就到智山和尚的佛堂去,給智山大和尚講明瞭仲令儀要求出家的事,因為屬於尼戒,要求大和尚說明一些情況,能否滿其意願。

想不到智山大和尚卻說:「仲令儀是皈依三寶的人,學佛的信心也是夠堅定的了,已讀了很多經典了,這在此處震旦國是少有的呀!我們應該為佛法,為佛陀於此處續佛慧命著想,在大晉國的傳播佛法開個先例,決定同意給仲令儀授沙彌尼戒,不然的話,那要等到何年何月呢?何況我們不一定在這裡常住下去呀!」

法始法師也開竅了,說:「和尚說得是,再者,和尚是有資格授尼戒(式叉摩尼),萬事開頭難,總得有人做。」法始法師附和著智山和尚說著。

智山和尚接著就給法始法師講述佛教發蒙啟始的故事:

「回憶聖教解脫道的歷史,我們就會明白好多事情演進的情形。佛教的佛、法、僧三寶,也是逐漸形成的。當初佛陀還是悉達多太子時,決意離開皇宮出家修行,接著,就在夜半時分離開帝都,進山林以後,自己用寶劍割斷頭髮,也才顯示出家之僧相。可是,真正有佛、法、僧三寶和出家僧團者(五人以上始成僧團),那是在世尊成道後到鹿野苑說法,度阿若憍陳如等五位比丘以後,才有了真正的三寶和僧眾,也才有更多數比丘和合為一團體而共修行。」

(待續) 


[ 聖眾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