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證小參 --

             實證念佛三昧者定能往生!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六十九、參問

張老師:

您好!我們通常都說“證得念佛三昧即可決定往生”,而且是上品往生。但我想請教一下,如果某位親友,多年前在念佛中得到了一兩次三昧(指的是身心世界一起化空,根塵脫開),但後來的修行有所退轉,再沒有得到過三昧,臨終也可決定往生嗎?如果他晚年時患了中風等疾病,神志不清醒不能自主念佛,也能往生嗎?

有些同修說,只要證得一次念佛三昧,便是識得本來面目,便是開悟、明心見性,而開悟即可斷盡見惑,相當於證得小乘的須陀洹果,即使臨終不能往生,也可七生天上、七返人間斷盡思惑而了脫生死。不知這種說法可靠嗎?

頂禮張老師!南無阿彌陀佛!後學xx合十

 

師答:

閏大德您好:

阿彌陀佛!8月19日mail收悉,所提問題回答如下。

1. “證得念佛三昧即可決定往生”,而且是上品往生。證得念佛三昧者,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可以上品上生,但大部份證得此境界者,都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不見得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上品上生者入常寂光淨土,此土即彼土,無有分別也。

2. 但我想請教一下,如果某位親友,多年前在念佛中得到了一兩次三昧(指的是身心世界一起化空,根塵脫開),但後來的修行有所退轉,再沒有得到過三昧,臨終也可決定往生嗎?如果他晚年時患了中風等疾病,神志不清醒不能自主念佛,也能往生嗎?念佛三昧是由第八意識心起,不念而念,佛號淨念相繼不斷,妄想插不入佛號中,此淨念相繼才是初步念佛三昧。更高的境界如《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云「有諸菩薩,得念佛三昧,常見阿彌陀佛。」一個人能「常見阿彌陀佛」這種境界怎麼可能會退轉呢!再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云「得念佛三昧,正念不亂。」所以證得「念佛三昧」的人不可能「修行有所退轉」或後來的「神志不清醒不能自主念佛」等現象發生。您指的一、兩次「身心世界一起化空,根塵脫開」,那是氣壓色身所得無覺現象,不是真的化空,未有開悟怎得化空,只是有點像古德初、二禪的的境界。或許是您高估其境界或您親友自己誤認境界,誤把別人(古德)境界當成自己的體會。證得「念佛三昧」、「開悟」的聖者絕對不可能「老年顛倒」。您誤解了「念佛三昧」的意義,您親友所證的決不是「念佛三昧」的境界。據《大智度論》卷七云「問曰:云何為念佛三昧。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種。一者聲聞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於無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諸佛。以是故言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由《大智度論》得知,證得「念佛三昧」者,必是聖者(不是聲聞就是菩薩),已解脫的二種聖人,怎麼可能「再退轉」或老來「神志不清」。

3. 「有些同修說,只要證得一次念佛三昧,便是識得本來面目,便是開悟、明心見性,而開悟即可斷盡見惑,相當於證得小乘的須陀洹果,即使臨終不能往生,也可七生天上、七返人間斷盡思惑而了脫生死。不知這種說法可靠嗎?」本來面目只要如六祖所說:當下不思善不思惡,這就是本來面目。不一定要得念佛三昧,才能意解本來面目。問題是知道本來面目有何用,習氣、心病不去,我們也逃避不了業力牽引,還是要受輪迴之苦。真開悟者是突破六、七識妄執性,直趨入八識心田中,見無始劫以來熏習之習氣,進而斷除之,故能做到除心病即是心明(心空),心空才能談見性事,心不空僅能知性之現用,不知無形之跨時空之靈覺、靈用之性用。所以開悟、心明、見性等三階段是分段修習而得的,不是開悟就是一定能明心見性。您說開悟即可斷盡見惑,那是您一廂情願的想法,若是不知佛法修習次第,去除身見、禁戒取見、疑等心病,怎能證得須陀洹果。開悟後妄執不去,反而迷失掉的 人一大堆,檯面上喜歡戲論、好諍論者,不修無為法、般若智者,都是悟後迷的一群,怎能說悟後就能明心見性。若開悟後不迷失掉,但也不知修佛法斷三結,也會走入無色界四空處定中,這樣怎能得須陀洹果?進而闡述「明心見性」之義,(1)對小乘行者而言,「明心」即心明(心空),《金剛經論》中所言:「…,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見性」,以《金剛經論》所言:「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故行者悟得心空後,也就是俗稱的「明心」得到後,才能談要悟「性空」之修證。所謂「性空」也就是俗稱的「見性」,一個行者達性空的修證境界,合起來才是「明心見性」的境界,但至此還未證解脫,要能證「法空」才能解脫。(2)對大乘行者而言,見性者應該是登地菩薩,禪宗所謂的明心,不僅是能去除一切妄想、執著而已,應已至《楞嚴經》識陰區宇中,對一切境相都能以五根起用,體性圓融並能與六根互用,才能算是明心見性,也就是說能超越《楞嚴經》行陰區宇中的魔境,不然就還沒有達明心見性的修證,意即無神變能力,是不能說見性的。

4.「而開悟即可斷盡見惑,相當於證得小乘的須陀洹果,即使臨終不能往生,也可七生天上、七返人間斷盡思惑而了脫生死。不知這種說法可靠嗎?」我們佛教徒對修行境界一切依經論為主,經論上說:小乘聖者至少初果(預流果、須陀洹果)、大乘聖者至少初地斷見惑。《天台菩薩戒疏上》云:「通教者如方等般若明三乘人共行十地。一乾慧地(外凡)。二性地(內凡)。三八人地。四見地(不出觀共斷見惑與三藏初果齊)。」《俱舍論記卷》第十五云:「諸定受業至餘非定受者,此即第四明定受業相勝果,謂預流果。斷見惑盡初出見道故,阿羅漢果斷修惑盡初出修道故。」《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十云:「初地中唯斷見惑,更不斷修惑。」《摩訶止觀》卷第六云:「大品云,十地菩薩為如佛,得作此釋也。若借此別名判三人通位者,則初地斷見惑。」「初果」可七生天上、七返人間,證四果阿羅漢果;而「開悟」菩薩隨其願力可往生或乘願再來。不管理念怎麼說,心病三結已去除否?如有人身體氣通,開悟後知要修心,可直接面對心地而修是沒錯,易斷見思二惑。就怕您不知要修心養性,培養聖胎,不去修心、去習,反而去玩一些靈通、異能,這樣的人怎能了脫生死?說要證果、往生淨土,只是一廂情願而已。謝謝您的mail!

 


[ 參證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