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證小參 --

             已得「念佛三昧」者會退轉嗎?


一一六、參問與師答

我想請教一下,如果某位親友,多年前在念佛中得到了一兩次三昧(指的是身心世界一起化空,根塵脫開),老來中風,或是顛倒,可往生淨土嗎?

問題1:我想請教一下,如果某位親友,多年前在念佛中得到了一兩次三昧(指的是身心世界一起化空,根塵脫開),但後來的修行有所退轉,再沒有得到過三昧,臨終也可決定往生嗎?如果他晚年時患了中風等疾病,神志不清醒不能自主念佛,也能往生嗎?念佛三昧是由第八意識心起,不念而念,佛號淨念相繼不斷,妄想插不入佛號中,此淨念相繼才是初步念佛三昧。更高的境界如《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云「有諸菩薩,得念佛三昧,常見阿彌陀佛。」一個人能「常見阿彌陀佛」這種境界怎麼可能會退轉呢!再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云「得念佛三昧,正念不亂。」所以證得「念佛三昧」的人不可能「修行有所退轉」或後來還中風,變成「神志不清醒,不能自主念佛」等現象發生,這表示業力深重,或德行有虧,善境界就沒有了。能不能往生淨土,看他的因緣,若是有修行的人幫他助唸,他也能不失正念,應是可以往生的。

問題2:您指的一、兩次「身心世界一起化空,根塵脫開」,那是氣壓色身所得無覺現象,不是真的化空,未有開悟怎得化空,只是有點像古德初、二禪的的境界(註:此是前函所回的內容,此大德甚不以為然!)再答:或許是您高估其境界或您親友自己誤認境界,誤把別人(古德)境界當成自己的體會,是自想當然爾的認為。但證得「念佛三昧」、「開悟」的聖者絕對不可能「老年顛倒」,除非被魔所擾,毀戒而做敗行事端,才會「老年顛倒」。其他您也誤解了「念佛三昧」的意義,您親友所證的絕不是「念佛三昧」的境界。據《大智度論》卷七云「問曰:云何為念佛三昧。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種。一者聲聞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於無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諸佛。以是故言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又由《大智度論》得知,證得「念佛三昧」者,必是聖者(不是聲聞就是菩薩),已解脫的二種聖人,怎麼可能「再退轉」或老來「神志不清」?如`上述若因沉不住氣,被魔所趁、所擾,然後毀重戒,求名求利,而做些敗壞佛門、污辱佛子等事端,無善神守護,才會造成「老年顛倒」事發生。

問題3:但我想請教一下,如果某位親友,多年前在念佛中得到了一兩次三昧(指的是身心世界一起化空,根塵脫開)。上述已說是「老實念佛」的人初步脫開色身束縛只能算是有淨念,但還不能說淨念相繼,若行住坐臥都能念佛之淨心相繼,此人是已入聖位!(淨念─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一時脫開之境)。您所指的「身心世界一起化空,根塵脫開」。這幾句話如何解釋?是色界天的化空?還是無色界的真化空?前後兩者有何差別?若是前者應是短暫化空,但說不究竟,既然不究竟,怎可能說是得到「根塵脫開」?若是根塵脫開,應不至於僅是一、二次得此狀況(三昧)。如依禪宗所言,大徹大悟只有一回,小徹小悟才有千百回,那您這位親友是屬於前者,不是「身心世界一起化空,根塵脫開」。若是後者,得無色界空之色身解縛,此才是一次化空,化空只是化開身體束縛,心地不淨猶尚在,故要趕緊做第二階段的除惡修餘習之修行,不是悟後即成佛,此種事末法時期的眾生是無有此福分了。

問題4根塵脫落、前後際斷、虛空粉碎 --- 這便是身心世界遇到某種因緣而化空粉碎」,這是親見本性之境,也是老人所說「一念斷處、了了分明」。這是您想「當然耳」的理解,您指出老人所說「一念斷處、了了分明」,據我的理解,這是指當下之「那麼時」,那之後呢!妄想會如瀑流般地傾洩而出,即是自心現妄想之相(圓覺經中所說),所以此時行者才要修保任的工夫。因之前欲界粗習約略稍滅,才能有此善境界發生。之後當要繼續除色界諸餘習(微細惑),修完還要修無色界之餘習(極微細惑)。若是此人真是這樣經歷,而經過數十年的保任,此人應是聖人或是菩薩了,怎會後來又中風?因像這樣子的人,其身體正經十二脈、奇經八脈都通了,只要稍微閉氣調理,即能讓真氣運行於色身脈絡中,此等人亦應能知道該潛默將養聖性,不會求曝光或求名聞利養,十幾廿年後應是會行菩薩道廣度眾生的。所以我說您親友,頂多也是初、二禪境 而已,修習禪定必有空、樂、明等覺受,要一步步捨去,才能斷見思惑後入聖位,見性 是不必經歷空、樂、明等覺受這些過程的,所謂不歷僧祇獲法身, 雖然如此也只能算名字位、乾慧地,仍究須努力修學」,不是一悟就成佛作祖了,不然六祖開悟後還要入深山修十五、六年,是為何事端?若是自稱見本性者,又不能守住其真實清淨自性,讓習氣又大剌剌地原般回巢來,這種人是餘習尚勇者,就是光稱見性又有何用,佛弟子要能知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之四句偈,才能有究竟的好結果,再提醒一句,末法時期諸眾生福薄,故不要太「一廂情願」地自想能大成就了。

問題5:「有些同修說,只要證得一次念佛三昧,便是識得本來面目,便是開悟、明心見性。」本來面目只要如六祖所說:「當下不思善不思惡,這就是本來面目。」不一定要得念佛三昧,才能意解本來面目。問題是知道本來面目有何用?習氣、心病,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習氣不去,若此九十八種結使不除,見思二惑不真除,我們也逃避不了業力的牽引,還是要受輪迴之苦。所以真開悟者是突破六、七識妄執性,直趨入八識心田中,見無始劫以來熏習之習氣而已,進而要努力以赴地斷除之,毫無保留地斬除餘習,故能做到如此除心病,即是心明(心空),心空才能談「見性」事,心不空僅能知性之現用,不知無形之跨時空之靈覺、靈用之「性用」。所以開悟、心明、見性等三階段是分段來修習而得的,不是一開悟就是一定能「明心見性」。若您說開悟即是可斷盡見惑,那是您一廂情願的想法,若是不知佛法修習次第,去除身見、禁戒取見、疑等心病,再除瞋心大病,怎能證得須陀洹果。有人開悟後妄執不去,反而胡亂自我肯定,如此迷失掉的人是一大堆,台面上喜歡戲論、好諍論者,不修無為法、不學般若智者,都是悟後迷失的一群,怎能說悟後就能「明心見性」?若開悟後不迷失掉,但也不知要修佛法來斷三結使(身見、禁戒取見、疑)及瞋心,也會走入無色界四空處定中,這樣怎能得須陀洹果?世間禪與佛法的心地果位是不能同日而語,開悟與證果是不能以同等境界來看,不然就是成大妄語成。進而闡述「明心見性」之義如下,(1)對小乘行者而言,「明心」即心明(心空),《金剛經論》中所言:「,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見性」,以《金剛經論》所言:「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故行者悟得心空後,也就是俗稱的「明心」得到後,才能談要悟「性空」之修證。所謂「性空」也就是俗稱的「見性」,一個行者達性空的修證境界,合起來才是「明心見性」的境界,但至此還未證解脫,要能證「法空」才能解脫。所以《金剛經論》言:證得真身空,即得須陀洹果(天上人間七來回證阿羅漢果);證得心空(已無習氣毛病在)即得斯陀含果(一來人間能成阿羅漢果);證得性空(自性不迷、不黏於一切法)即得阿那含果(不還果),此行者已得自在三昧,所以應具有五神通;證得「法空」即是今生證阿羅漢果,悟無生法忍,應具有漏盡通與五神通。以上是世尊入滅千年才有的修證果位,現在的人不要想得到那麼多的果位了,能出家依戒律而修,頂多也僅是得個「愛斷阿羅漢」,也無三達智(連僅有的宿命通也都沒有了)。(2)對大乘行者而言,見性者應該是登地菩薩,禪宗所謂的明心,不僅是能去除一切妄想、執著而已,應已至《楞嚴經》識陰區宇中,對一切境相都能以五根起用,體性圓融並能與六根互用,才能算是明心見性,也就是說能超越《楞嚴經》行陰區宇中的魔境,不然就還沒有達「明心見性」的修證,意即無神變能力者,是不能說是見性的。

問題6.:「而開悟即可斷盡見惑,相當於證得小乘的須陀洹果,即使臨終不能往生,也可七生天上、七返人間斷盡思惑而了脫生死。不知這種說法可靠嗎?」我們佛教徒對修行一切境界依得依經論為主,經論上說:小乘聖者至少初果(預流果、須陀洹果)、大乘聖者至少初地斷見惑。《天台菩薩戒疏上》云:「通教者如方等般若明三乘人共行十地。一乾慧地(外凡)。二性地(內凡)。三八人地。四見地(不出觀共斷見惑與三藏初果齊)。」《俱舍論記卷》第十五云:「諸定受業至餘非定受者,此即第四明定受業相勝果,謂預流果。斷見惑盡初出見道故,阿羅漢果斷修惑盡初出修道故。」《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十云:「初地中唯斷見惑,更不斷修惑。」《摩訶止觀》卷第六云:「大品云,十地菩薩為如佛,得作此釋也。若借此別名判三人通位者,則初地斷見惑。」「初果」可七生天上、七返人間,證四果阿羅漢果;而「開悟」菩薩隨其願力可往生或乘願再來。不管理念怎麼說,心病三結已去除否?如有人身體氣通,開悟後知要修心,可直接面對心地而修是沒錯,易斷見思二惑。就怕您不知要修心養性,培養聖胎,不去修心、去習,反而去玩一些靈通、異能,大求名聞利養,反淨性而操作,像這樣的人怎能了脫生死?還說要證果、往生淨土,這樣只是一廂情願而已。謝謝您的mail

 


[ 參證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