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禪修中心 內觀禪修--

 

內觀行禪初步的要訣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第一行持法─

內觀禪修者做完放鬆身體工作後,開始要作行禪之行持法時,心裡就要下指令默唸─「stand站好」、「stand站好」、「stand站好」。

第二行持法─

在此同時要覺知整個身體狀況,再把自己頭臉擺正,直對準正前方,再將雙目內斂下垂,視野規範在1.5-2.0M前之地面上,如此眼神不正視2.0M以外事物,又因內斂而遮蔽左右兩邊的視野,讓初學行禪者不受外緣之干擾而亂心,失去專住力來作行禪。

內斂並不是往下看什麼東西,要視而不見。當我們放鬆眼皮內斂,我們的眼皮將是有點半閉狀態。同時因眼睛下垂,雙眼並不是看地板上有什麼東西,不要想要看什麼東西,要專住內觀行持法之動作,做好觀照之毘婆舍那vipaśyanā細節,此內斂行為也會使行禪者不傷眼、不傷神。

第三行持法─

當要利用自體分別svavbhāva之覺知,從上半身到下半身做觀照,最後觀照力帶到腳板與五腳趾,如此確定並了知自己身體是直挺挺、不動搖,像一座大山似地。

這時行者也要再重新確認自己身心狀態,自己是否已真正入於覺照境界中,此覺照是具靈性的清明(obvious)、心情的清澈與穩定(clear、stable),心靈的平靜(calm);同時自己可以相信自己是能進入毘婆舍那(觀照),此觀照當具身心靈三合一的機敏(smart)、敏銳(sensitive),以達到感受身體的站立(stand)與行動(moving)。

第四行持法─

要進入名法na、nā之下指令(憶念分別saṃjñānā)來帶動自性分別(svavbhāva),了知自性驅動身體支節的活動,具平靜(自性)、清明(覺知)、敏銳(觀照)地進行現觀分別(abhisamaya)之慧觀中,慧觀者是離相靜觀,具有警覺而不干預行動,是為觀平等、觀等持。

第五行持法─

充分利用自性分別、憶念分別、現觀分別等法,帶動名、色、識等三法之運作,法雖分別有三,其實都是同一自性svavbhāva所產生不同功用,行禪者要知當下作用之自行移動性以及名、色、識之法相。

第六行持法─

最後依自己的定力與智慧,選擇所緣的目標多寡,接著於行動中專住於所緣標的對象,很明顯地作覺知、觀照與標記等行持法。例如我們首先將要觀照左腳、右腳之單一所緣,初學者將覺照力帶到腳板,舉左腳、舉右腳之所緣目標上。這時的覺照要像聚光燈一樣,精準的focus在聚光點上─腳板。若心有餘力時,再同時觀照舉腳跟、舉腳板、舉離地高低、腳跨出態勢、腳放下方式等等,這行行持法都是要非常專住地覺知、觀照,更有餘力時才對準所緣目標再加上標記,然後引導覺知、觀照、標記等三法輪轉於所緣境界上。

第七行持法─

認識四念處身受心法於行禪中,除上述的身體站立等狀態外,要體會其受(苦樂捨)之狀態,體會心具有何種反應(憂喜捨),以及一切法之形象(自相與共相),自相者sva-lakṣaṇa或svabhāva,是具有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等行相。共相者sāmānya-lakṣaṇa,是諸法皆是具有無常、苦、空、無我等行相。

第八行持法─

經行時要打赤腳才易於感覺此「受」,初學者行禪時會感覺到的,可能是腳板站立在地面上,腳是有力無力,搖晃穩定,走時腳步輕重,當下對於走路的感受如何?或有感覺地面冷熱、粗糙平滑,或者善於現觀分別,只是單純的覺知而已。

 

最後,行禪結束時,經過您專住地覺知、觀照、標記後,您會發現以前不注意或對自己行動中常「想當然耳」的感覺心態,您會有很多的新覺受,記憶清楚、有話要說,實際上這時行禪已於您的心靈上,印刻入某種新的資訊入腦中。 

行禪中所有的覺受都是初習行禪的基本經驗,從現在開始您會去思考為何是這樣、為何是那樣,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擴而大之,我們身邊發生了什麼事?您就會開始去察覺自己心理的感受,去思考它們,自己的心會依這些來造作正負面的感受,若有受影響,影響是正面或是負面的要能覺知,正面、負面都不對,要能保持捨受(平等)相應。

因此,行禪初期於身體與心靈之名色二法中,於自我操作行動中修時,有起任何覺受都是經驗,其間生起簡單或複雜之心理反應,都是可以反觀自己習性深厚或是淡薄,今後當做為您自己要除惡、斷習、轉煩惱之重要指標,此為覺知後,自己往後要努力去做的修行重點。


[ 內觀禪修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