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經疏--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轉載(1-7)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以免犯戒。)  


四、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疏並釋真言義卷下

 

【爾時佛告帝釋,此呪名淨除一切惡道佛頂尊勝陀羅尼,能除一切罪業等障,能破一切穢惡道苦】者

述曰:第五重顯神功也。此大節中有八段經文:第一顯名示德;第二多佛受持;第三如來智印;第四能破三途(地獄、餓鬼、畜生);第五救生死難;第六轉報受樂;第七滅惡業苦;第八標功總結。是即第一顯名示德。文中有其三意:一標名,二除障,三壞苦,此即總顯陀羅尼威也。

【天帝!此陀羅尼八十八殑伽沙俱低百千諸佛,同共宣說,隨喜受持】者

述曰:第二多佛受持。言殑伽(恒河)者是河神名。依俱舍說,略而論之。從贍部洲北,度九重黑山,北有大雪山,二十五由旬,積雪所成故名雪山。雪山直北複有香醉山(Gandhamādana,為現在 Kail2sa ),山高五十由旬,眾生聞香惛醉,故名香醉山也

(註:殑伽Ga{g2,又作恒迦河、恒伽河、殑伽河,意為「由天堂而來」。為印度三大河流之一。發源於西藏岡底斯山脈,在喜馬拉雅山頂四二○○公尺之高處,向東南奔流八百公里,於東孟加拉與布拉馬普得拉河會合,流入印度洋,流長約二七○○公里,兩岸約一五○○公里之地作為神聖的朝拜地區,於河岸兩旁建築無數寺廟,各教教徒常至此巡禮。印度教視為聖河,傳說由仙人之祈求,恒河水自毘濕奴之腳尖流出,自天而降。佛教亦視為福水,佛陀常至此宣說妙法。

(註:香醉Gandha-m2dana。音譯作幹陀摩訶術、犍陀摩羅。又作香水山、香積山、香山。於佛教世界觀須彌山說中,此山為閻浮提洲最北端之山,其南有大雪山(即須彌山),阿耨達池即在此兩山之間。此山中因有諸香氣,嗅之能令人醉,故稱香醉。據起世因本經卷一、起世經卷一閻浮洲品記載,香山之中,有無量緊那羅居之。歷來,印度婆羅門教徒相信此山之巔乃濕婆神(0iva)之天界,其間有宮毘羅之神宮。今之印度人亦視之為靈山。據經典所記載之位置、形狀等,此山或即今喜馬拉雅山(Himalayas)山脈中,馬納沙湖(M2nasa)北岸聳出之開拉斯山(Kail2sa)。)

《立世阿毘曇論》曰:有七種畜生王,於中止住香山南、雪山北,有阿耨達池(Anavatapta,意譯清涼池、無熱惱池),縱廣正等五十踰繕那(近代說800裏),八功德水遍滿其中。雲何名八功德水:一者輕;二清;三濡;四冷;五香;六美;七飲時不損喉;八者腹不成病。其水有此八功德故,故名八功德水,亦雲最勝也。自非常得道之人,餘者不得到此池中。池中有大龍王,名曰阿那婆達多龍王,止住其中,此雲無熱惱池也。《大智度論》曰:是七地菩薩也。

(註:阿耨達,Anavatapta。相傳為閻浮提四大河之發源地。又作阿耨大泉、阿那達池、阿那婆答多池、阿那婆踏池。略稱阿耨。意譯清涼池、無熱惱池。周圍凡八百里,以金、銀、琉璃、頗梨等四寶裝飾岸邊,其池金沙彌漫,清波皎鏡,有龍王居之。

《俱舍論》曰:此池四面流出四種大河:一者殑伽河,二者信度河,三者博叉河,四者徙多河。初殑伽河(Ga{g2)者,從池東面有金象口流出二者信度河(Sindhu)者,從池南面有銀牛口流出三者博叉河(Vak=a),從池西面有吠瑠璃馬口流出四者徙多河(01t2)從池北面有頗胝迦師子口流出其四面水各右繞其池一匝,當面入海

真諦三藏曰:此四大河初出口如肘,方一由旬。滿中細沙與水同流。凡夫二乘不知其數,慧知其量,諸佛菩薩乃知其數。大唐三藏曰:多舉殑河諭者,有其五義:一者由砂多;二者由世人共為福水,入中洗浴滅罪生天;三者雖經劫不壞名字常在;四者佛常近其側,宣說妙法;五者眾人共委知。是故經中多引為諭,故言殑伽河也。言俱低(ko6i,為千萬)者,是西方之數也。《俱舍論》雲,有六十大數是也,今略述之論雲:始無初故名為一,從一至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lak=a)十洛叉為度洛叉(atilak=a百萬)十度洛叉為一俱低(ko6i,印度稱為億,此與震旦中土稱為千萬,兩者億者差十倍,讀經要知道此差別)此是西方大數名,無量諸佛同共宣說,隨喜受持

 

【如來大智印印之,為破一切眾生穢惡道義故】者

述曰:第三如來智印(J#2na-mudr2,有時稱慧印),此彰決定之德。(註:《法華玄贊》以般若之智為印,則能入於實相之理;又以智為印,勘定是非真妄,故稱為智印。)

【為破一切地獄、畜生、閻羅王界,眾生得解脫故】者

述曰:第四能破三途。文中有其三意:一破地獄,二破閻羅王界,三破畜生。閻摩路伽(Yama-loka,謂諸鬼本處)者,准樓炭經述,此閻浮提下有閻羅王大城,縱廣正等二十四萬里,有七重城壁、七重行樹,門戶堂殿皆以七寶莊嚴。其閻羅王每日三度受苦,時於其中有大猛火柱赫奕自然化出,王即恐怖悶絕躃地,獄卒羅剎以鉗開口,灌以洋銅,五臟燋爛。如是日夜三時受罪,余時依法治罰罪人。死至彼王前,五度勘問,問已訖方始受苦。言此陀羅尼,悉能破故,等皆解脫。

【臨急、苦難、墮生死海中,眾生得解脫故】者

述曰:第五救生死難。《俱舍論》曰:生死者譬之於海,由彼眾生沈溺於中,是故如海。

【短命、薄福、無救護眾生】者

述曰:第六轉報受樂。言此陀羅尼能轉現世之苦。

【樂造、雜染、惡業眾生故說】者

述曰:第七滅惡業苦也。

【又此陀羅尼於贍部洲任持力,故能令地獄、惡道眾生,種種流轉生死薄福眾生,不信善惡業失正道眾生等,得解脫義故。】

述曰:第八標功總結。上來雖有八段不同。總是第五重顯神功竟。

【佛告天帝:我說此陀羅尼付囑於汝,汝當授與善住天子。】者

述曰:第六專念授與。此大節中有五段經文,第一付囑傳授,第二重誡令持,第三廣傳瞻部,第四宣示諸天,第五殷懃付囑。此第一付囑傳授,文中有二意:初付囑天帝,後付囑善住。

【複當受持讀誦,思惟愛樂,憶念供養。】者

述曰:此第二重誡令持,勅令修學。有其六意:一受持,二讀誦,三思惟,四愛樂,五憶念,六供養。受是從他聞,持是自力讀誦書寫,齊一系心名為思惟,不舍戀著名之為愛樂,在心不忘名之為憶念,此五種能具五相應消息之。言供養者,依《地持論》說,有其三種:一者財供養,二者恭敬供養,三者行供養也。

【於瞻部洲一切眾生,廣為宣說此陀羅尼。】者

述曰:第三廣傳瞻部。

【亦為一切諸天子故,說此陀羅尼印,付囑於汝。】者

述曰:第四宣示諸天。

【天帝!汝當善持守護,勿令忘失。】者

述曰:第五殷懃付囑,誡令不忘也。上來雖有五段不同,總是第六專令授與天帝竟。

【佛告天帝:若人須臾得聞此陀羅尼,千劫已來,積造惡業重障。】者

述曰:第七廣陳多福,此大節文中,有其十七段經文。第一聞呪滅罪,第二不墮三途,第三舍鬼神身,第四轉畜生身,第五得生勝處,第六倍勝前生,第七舉後證果,第八重顯勝名,第九摩尼贊德,第十淨金為諭,第十一廣顯流通,第十二能破惡趣,第十三安置處所,第十四顯能敬人,第十五塵影沾身,第十六廣除多苦,第十七總結授記。此即第一聞呪滅罪。

【應受種種流轉生死,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者

述曰:第二能破三途。文中有四意:一破生死,二破地獄,三破餓鬼,四破畜生。顯陀羅尼神力,能破此三途苦也。
 

阿修羅身、夜叉、羅剎鬼神、布單那、羯吒布單那、阿婆娑摩羅,】者

述曰:第三舍鬼神身文有六意一阿素洛(Asura),二夜叉(yak=a,譯為勇健,有地行夜叉、虛空夜叉),三羅剎(r2k=asa,譯為速疾鬼,又稱可畏),四布單那(P9tan2,譯為臭餓鬼或熱病鬼,乃主熱之病鬼),五羯吒布單那(ka6a-p9tana,譯為奇臭布單那),六阿跋娑摩羅(Apasm2ra,惱亂童子十五鬼神之一)言阿素洛者經文所說多有不同瑜伽論及佛地論說天趣所攝正法念經有二種一鬼,二畜生如羅睺師子種也依婆娑論言修羅者(此雲不端正也)為男則醜為女則端正以就男為名也故名阿修羅也

今依《伽陀樓炭經》述之,《伽陀經》曰:有天,有鬼,有畜,三種不同,其修羅有五處:一在其地上諸山於中勢力最下,二在須彌山北大海之下二萬一千由旬,有阿修羅王名曰華鬘,華鬘向下過二萬一千由旬,有阿修羅王名曰毘摩質多羅,各各統領無量阿修羅也。

言毘摩質多羅王者:母是二禪中光音天種,為劫初之時,與諸天女于大海中洗浴,水觸其身遂失精氣,入于海中成一肉卵,經八千歲乃生一女,有九百九十頭,頭有千眼,有九十九口,口有四牙,牙上出火,猶如猛焰,有二十四手,有九百九十脚,號為劣天。此游於浮水精入腹生肉卵,經八千歲生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有九頭,頭有千眼,口中出火,有九百九十九手,唯有六脚,其形四倍大須彌山,純食淤泥及以藕根,多共諸天鬪諍。

《華嚴經》曰:如其不如,即入藕絲孔中以避其難,若據此說,即在大海之下。若依《樓炭經》曰:在須彌山北海深四萬里,有阿修羅王,名沙多屍利。其城縱廣三百三十萬里,城有四門,一一門邊有三百阿修羅國,一一國亦有四門,一一門邊複有三十阿修羅小國,一切城壁七寶所成。有四種風持之:一者不可壞風,二者堅風,三者樹風,四者上風。此四種風持於城壁寄于水上,由如浮囊,此小不同,可更釋之。言夜叉者:此雲輕捷,亦名勇健。言羅剎者,此雲可畏,亦雲暴惡,若是男名羅剎婆,若是女名羅剎儞。布單那者,此雲臭惡,亦雲熱病鬼。羯吒布單那者,此雲奇臭。言阿跋娑摩羅者,此雲顛病鬼,亦名形影,亦雲轉筋。鬼神等身者總結其類也,言此陀羅尼者,有如是業皆悉消滅。

(註:阿素洛Asura,略稱修羅,為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十界之一。意譯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舊譯不酒、不飲酒,或系誤譯。阿修羅為印度最古諸神之一,系屬於戰鬥一類之鬼神,經常被視為惡神,而與帝釋天(因陀羅神)爭鬥不休,以致出現了修羅場、修羅戰等名詞。據《增一阿含經》阿須倫品載,其身形廣長八萬四千由旬,口縱廣千由旬。另于《長阿含經》阿須倫品、《大樓炭經》阿須倫品、《起世因本經》,均詳載其住處與事蹟。有關阿修羅之業因,諸經多舉出瞋、慢、疑等三種生因,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則列舉十種阿修羅之生因:(1)身行微惡,(2)口行微惡,(3)意行微惡,(4)起憍慢,(5)起我慢,(6)起增上慢,(7)起大慢,(8)起邪慢,(9)起慢慢,(10)回諸善根。此外,阿修羅所持有之琴,特稱為阿修羅琴。阿修羅欲聽聞何種曲調,則曲音自然彈出。此亦阿修羅所具有之褔德。)

(註:夜叉yak=a,八部眾之一,通常與「羅剎」(r2k=asa)並稱。意譯輕捷、勇健、能噉、貴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稱為夜叉女(yak=i51)。指住於地上或空中,以威勢惱害人,或守護正法之鬼類。夜叉yak=a,語根為 yak=,有尊敬、祭祀、躁動等意,指半人半神之群類。故《 註維摩詰經》將夜叉譯作貴人;《慧琳音義》稱夜叉為祠祭鬼,謂印度民間常祭祀夜叉以求福。於印度神話中,夜叉則為一種半神之小神靈。有謂其父為補羅娑底耶(Praj2patiya,生主、造物主之義),或迦葉波(K20yap),或補羅訶(Pulaha),或謂系由梵天腳中生出者;其母系財神俱毘羅(Kubera,意譯作不好身,乃毘沙門天王之別名,原為印度教之財神)之隨從,或為毘濕奴之隨從。(毘濕奴Visnu,意譯遍人天、遍淨天等。乃印度教三主神之一,於吠陀(veda)神話時期被視為太陽神之一。)於密教中,據《大日經疏》載,密迹力士(Guhyap2da vajra,即守護佛法之夜叉神)夜叉王,稱為金剛手,或執金剛。

(註:梵語 r2k=asa。惡鬼之名。又作羅剎娑、羅叉娑、羅乞察娑、阿落剎娑。意譯為可畏、速疾鬼、護者。女則稱羅剎女、羅叉私(r2k=as1,又作羅剎斯)。乃印度神話中之惡魔,最早見於梨俱吠陀(4g-veda)。相傳原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稱,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遂成為惡人之代名詞,演變為惡鬼之總名。男羅剎為黑身、朱發、綠眼,女羅剎則如絕美婦人,富有魅人之力,專食人之血肉。)

(註:布單那P9tan2,意譯為臭餓鬼、熱病鬼、災怪鬼。系餓鬼中福報最勝者,其身形極臭穢(或謂其形如鸚鵡),能作祟人畜。)

(註:羯吒布單那ka6a-p9tana,意譯作奇臭鬼、極醜鬼。古印度認為剎帝利種若有劣行時,則死後成為此種鬼形,住於下界,受餓鬼之苦。羯吒(ka6a),為屍體、火葬場之意,故或指住於葬地之鬼神。)

(註:阿波悉魔羅Apasm2ra十五鬼神之一,常遊行於世間,驚嚇孩童。對治此十五鬼神之法,據《守護大千國土經》載,若有人結五色之綖,口誦幹闥婆神王之陀羅尼,每誦念一遍,手編一結,如是作一百零八結,則幹闥婆神王可前往縛之,以守護童子。)

【蚊虻、龜狗、蟒蛇,一切諸鳥及諸猛獸,一切蠢動含靈,乃至蟻子之身,更不重受】者

述曰:第四轉畜生報也。

【即得轉生,諸佛如來,一生補處菩薩,同會處生,或得大姓婆羅門家生,或得大姓剎利種家生,或得豪貴最勝家生。】者

述曰:第五得生勝處。文中有三意:一明同受生,二明勝族生,三顯生因力。日照三藏翻曰:恒與諸佛俱,或生菩薩勝族,或生婆羅門大姓,剎利大姓。剎利婆羅門稱為上族,剎利貴姓,婆羅門淨行姓也,不食辛穢,旃陀羅不得親近。

【天帝!此人身,得如上貴處生者,皆由聞此陀羅尼故,轉所生處,皆得清淨。】者

述曰:第六倍勝前生,十方淨妙佛國土也。

【天帝!乃至得到菩提道場之處,皆由讚美此陀羅尼功德如是。】者

述曰:第七舉後證果,言菩提道場者,即摩竭提國,寂滅道場。《俱舍論》曰:于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皆于此座起金剛定。

【天帝!此陀羅尼名為吉祥,能淨一切惡道。】者

述曰:第八重顯勝名,美其德也。

【此佛頂尊勝陀羅尼,猶如日藏摩尼之寶,淨無瑕穢,淨等虛空,光焰照徹,無不周遍,若諸眾生持此陀羅尼,亦複如是。】者

述曰:第九摩尼贊德也。言日藏摩尼之寶者,亦雲摩尼珠,亦雲無價神珠。真諦三藏曰:寶珠有其三種:一者如意珠,二者水精珠,三者吐金珠。一言如意珠者,所求皆得諭於佛寶。二水精珠者,諭於法寶。三吐金珠者,諭於僧寶。就此吐金諭又有三品,上、中、下也,下者投一兩得千倍,中者投一兩得萬倍,上者投一兩金得無量倍,諭聲聞、緣覺、菩薩僧也。言日藏摩尼之珠者,有其三品:複下、中、上,下者能雨寶滿半閻浮提,中者能雨寶滿一閻浮提,上者能雨寶滿一四天下。今用日藏摩尼之寶以為諭,為更無過上也。言寶者有六義:一難得,二清淨,三威德,四莊嚴,五最勝,六不變。又大智度論曰:寶又有三種,一者人寶,二者天寶,三者菩薩寶。言人寶者,得清淨光,得除毒、除病、除渴、除饑、除寒、除熱、除種種之苦。言天寶者,常逐天身輕而不重,與身不舍離,常與法語。言菩薩寶者,勝於天寶,今所說是菩薩之寶也,能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由如明鏡,見其面像,故以此寶為喻焉。

【亦如閻浮檀,金明淨柔軟,令人憙見,不為穢惡之所染著。天帝!若有眾生持此陀羅尼,亦複如是,乘斯善淨,得生善道。】者

述曰:第十淨金為諭。言閻浮檀金者,大智度論曰:金有多種,一切現在金不如佛在世金,一切佛在世金不如閻浮檀金,故以此金贊其德也。又說,其金在於水底,光徹於外,輪王出世,此金方現。

【天帝!此陀羅尼所在之處,若能書寫、流通、受持、讀誦、聽聞、供養,能如是者,一切惡覺,皆得清淨,】者

述曰:第十一廣顯流通。文中有六意,一書寫,二流通,三受持,四讀誦,五聽聞,六供養。又依無上依經曰:有十種受持,一書寫,二供養,三流傳,四諦聽,五自讀,六憶持,七自誦,八廣說,九思惟,十修行。前七得文,後兩得義,第八廣說通得文義。此有三人,前七是能持人,第八是能說人,後二能行人。能行但自利,能說但利他。能持通二種,前八是福德道,第九加行道,第十治障道也。

【一切地獄諸苦,悉皆消滅。】者

述曰:第十二能破惡趣也,言能如是書寫流通者,一切惡趣悉皆消滅。

【佛告天帝: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者

述曰:第十三安置處所。有其四處:一幢上,二山上,三樓上,四窣堵波(塔)中。安置此四處,有其二意,一高顯,二清淨。

【天帝!若有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族姓男、族姓女,】者

述曰:第十四顯能敬人。有其六種: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優婆塞,四優婆夷,五族姓男,六族姓女,有此六種,修行陀羅尼。

【於幢等上或見,或與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風吹陀羅尼上,幢等上,塵落在身上。】者

述曰:第十五塵影沾身。言如是等人乃至影沾身,所有諸罪皆悉消滅也。

【天帝!彼諸眾生,所有罪業,應墮惡道、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餓鬼、阿修羅身,惡道之苦,皆悉消滅,不為罪垢之所染汙。】者

述曰:第十六廣除多苦。所有如此惡業,若彼塵影沾身者,一切罪垢皆悉消滅,不能染汙。

【天帝!此等眾生,為一切諸佛之所授記,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述曰:第十七總明授記。言不退轉者,成就深心故名不退,依深心起勝進故名不轉。問曰:不退便足,何故更雲不轉。答曰:不退者,永斷勝障,身見等煩惱根本盡,故于修道中滅根本無明。不退者,成就方便;不轉者,成就般若。不退者,成就十力;不轉者,成就四無畏。不退者,得初地菩提心不失因故;不轉者,二地已上修行增長,是名不退轉差別。言阿耨多羅者,無上。三者,正。藐者,遍。三菩提者,名覺。長耳三藏曰:菩提有五種:一者發心菩提,二者伏心菩提,三者明心菩提,四者出到菩提,五者無上菩提。言發心菩提者,初發心,於無量生死,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從十信初心乃至十住,名發心菩提。言伏心菩提者,為斷分別煩惱,降伏其心,行般若波羅蜜,從十住、十行、十回向,此三賢位名伏心菩提。言明心菩提者,為觀三界平等,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從初地已上乃至七地,名為明心菩提。言出到菩提者,為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滅一切煩惱,見十方諸佛,得無量忍出過到薩般若海,從八地已上乃至十地,名出到菩提。言無上菩提者,為坐道場成等正覺,從十地乃至等覺妙覺,名為無上菩提。長耳三藏曰:習種性已前名發心位,次三十心名伏心位,入初地至七地明心位,入後三地名出到位,無明種除名無上位,諸門分別如玄樞述,上來雖有十七段文不同,總是第七廣陳多福竟。

【天帝!何況更以多諸供具、華鬘、塗香、末香、寶幢、幡蓋、衣服、瓔珞,作諸莊嚴,於四衢道,造窣都波。】者

述曰:第八建塔尊人。此大節中有六段經文,第一持供造塔,第二安置神呪,第三呈恭修供,第四標人顯德,第五佛子住持,第六全身寶塔,此即第一持供造塔。文有三種意:一持供,二示處,三造塔。持供者,即華鬘、瓔珞、塗香、末香、寶幢、幡蓋也。言示處者,即是四衢道中也。爾雅曰:一路謂之道,二路謂之旁,三路謂之逵,四路謂之衢,此即四達之道也。言造塔者,即於此處可建塔也。

【安置陀羅尼。】者

述曰:第二安置神呪也。

【合掌恭敬,旋遶行道,歸依禮拜。】者

述曰:第三呈恭修供。文中有六意:一合掌,二恭敬,三旋遶,四行道,五歸依,六禮拜。言禮拜者,大智度論曰:有其三種,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言下品禮者但合掌,中品禮者胡跪,上品禮者五體著地,此修敬之至也。

【天帝!彼人能如是供養者,名摩訶薩埵。】者

述曰,第四標人顯德。若人能如是,名摩訶薩埵也,此雲大有情也。

【真是佛子,持法棟樑。】者

述曰:第五佛子住持。言真是佛子者,為能紹隆聖種,故名佛子也。梁朝攝論曰:佛子有其五義:一以大乘為種,二以般若為母,三以定為胎,四以大悲為乳,五以諸佛為父。所以名為佛子,真諦三藏曰:成眾生身必須五事,一父,二母,三種子,四胎,五乳。若有父無母亦不得,若有父母無種子亦不得,若有父母種子無胎藏亦不得,若有父母種子胎藏無乳母亦不得生,要須具此五緣方始成子,今者佛子亦複如是。

【又是如來全身舍利窣堵波塔。】者

述曰:第六全身寶塔。言舍利(0ar1ra),此雲身也。窣堵波者是真塔。依《涅盤經》曰:造塔有其四種:一輪王,二聲聞,三辟支佛,四如來,如此四種人應為起塔。又真諦三藏曰:因緣說,明八種人,應為起塔:一佛,二菩薩,三辟支佛,四阿羅漢,五須陀洹,六斯陀含,七阿那含,八輪王。言輪王塔者,一露盤見之,不得禮拜,何以故?非聖塔故,須陀洹二露盤,斯陀含三露盤,阿那含四露盤,阿羅漢五露盤,辟支佛六露盤,菩薩七露盤,如來八露盤。問曰,何為造塔有此差別?答曰:有三意故,一表人勝,二令他信,三為報恩。佛者無上慈父,能生一切眾生二種身故,一者肉身,二者法身。肉身形像,法身智慧。言塔者墳墓也,安之在處。言父母者,但是寄生也。梵雲設利羅(0ar1ra,即死屍、遺骨之意),此雲體也,即是舍利之體。今此塔中不須更安舍利,即是其舍利之塔也,與《法華經》供養塔無異也。上來雖有六段不同,總是第八建塔尊人竟(待續)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 密教經疏 ] [ 密教悉曇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