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簡介--
悉曇意義之簡介(之1)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以免犯戒。)
一、前言
1.真言門的失傳
現今陀羅尼(真言)行者,不重字音、不重字義,更不重字相,所以佛密意早不在其中。此種現象除時代變遷外,古有五不翻造成其結果。五不翻者:一者名多含不翻如婆伽梵,二者秘密不翻如神咒,三者莊重不翻如般若,四者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五者此方所無如閻浮提等。古德五不翻導致密咒失傳─錯譯、增字、缺字、訛字、音更移、‧‧‧等等。因此密教在印度失傳後,唐密也因五不翻亦失傳,日本東密情況亦好不到那裡,可能最後還是要失傳。所以現在研究密教悉曇有其必要性,希望大家能一起來學習、研究悉曇。
先來看看安然大師的說法:「一切佛部陀羅尼真言,一切菩薩金剛等陀羅尼真言,悉皆如是。只如漢語名,謀文字,即有平上去入四聲,聲相呼准如五天竺國梵音,與上界諸天語音一種。如擬學梵音念誦者,先須學梵音,旨有十四音,與唐校十音,看《涅槃經》文字品中,即悟梵音。前翻譯經居上別將直中書迦葉利沙譯。如學者於師所授真言已,應建立道場。」安然大師又云:「夫誦陀羅尼,務存梵音,但取其聲,不取其義。比來多失本音,良由翻譯文字有異,遂使學者多疑不決。例不審看側注,輒自文外紐彈。謂言令然,豈知訛舛。今所翻者,稍殊往譯,應合彈紐,具注其側,幸請審看,萬不失一。不應彈紐而彈紐者,是陀羅尼之大病也。若無側注,不假紐聲,但依其文。自當周正。 」
義淨大師亦重視持咒唸音,他說:「若是尋常字體傍加口者,即須彈舌道之,但為此方無字故借音耳,自餘唯可依字直說,不得漫為聲勢致失本音。又但是底字皆作丁里音道,不得依字即喚便乖梵韻。又讀呪時,聲含長短字有重輕,看注四聲而讀,終須師授方能愜當。」上安然大師言可不重咒義,然義淨大師確說要粗略懂得字義,不然真不知所云為何。請看義淨度師云:「又須粗識字義,呼召始可隨情。若至我某甲處,咸須具述所求之事然此呪,經有大神力,求者皆驗。五天之地南海十洲,及北方土貨羅等二十餘國,無問道俗大乘小乘,皆共尊敬,讀誦求請咸蒙福利交報不虛。但為舊經譯文有闕,致使神州不多流布。雖遭厄難讀者尚希,故今綜尋諸部梵本,勘令委的重更詳審譯成三卷,并畫像壇場軌式,利益無邊傳之永代。」義淨大師於孔雀大明王經註中如是說,所以悉曇咒語研究首在重建佛教密咒,先復其字、其義,聯成完整咒義,再重其音流傳。若有上師傳法者懂其咒義、咒音,始能正確地傳承後人。
2.解脫道所依法
要學密法當皈依三寶佛法僧,此為第一要件,不然則成偽盜獲罪。佛說觀察三界六道,無有堪能拔濟眾生者,以是應當歸依佛法僧。除佛法僧更無有能救護我者,一切有情若欲求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樂者,應當歸依佛法僧寶,以是因緣令諸有情歸佛法僧。佛曾告慈氏(彌勒)菩薩言:當知第一法寶,即是摩訶般若解脫法身。復次,慈氏應知第二法寶者,謂即戒定智慧諸妙功德,所謂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此三十七法與前清淨法寶而為方便。云何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證彼清淨法身,當知此即第二法寶。復次,慈氏!云何名為第三法寶?所謂過去無量殑伽沙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今亦當作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調伏純熟有緣眾生,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聞於耳皆悉憶持。攝為五分:一素怛纜(s9tra pi6aka)、二毘奈耶(vinaya pi6aka)、三阿毘達磨(abhidharma pi6aka)、四般若波羅蜜多(p2ramit2 pi6aka)、五陀羅尼門(dh2ra51 pi6aka)。
3.五藏各有所師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云:「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若彼有情樂處山林,常居閑寂修靜慮者,而為彼說素怛纜藏。若彼有情樂習威儀,護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為彼說毘奈耶藏。若彼有情樂說正法分別性相,循環研覈究竟甚深,而為彼說阿毘達磨藏。若彼有情樂習大乘真實智慧,離於我法執著分別,而為彼說般若波羅蜜多藏。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經調伏對法般若,或復有情造諸惡業,四重、八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種種重罪,使得銷滅速疾解脫頓悟涅槃,而為彼說諸陀羅尼藏。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猶如熟酥,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總持門者契經等中最為第一,能除重罪令諸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復次,慈氏我滅度後,令阿難陀受持所說素怛纜藏(經藏),其鄔波離受持所說毘奈耶藏(律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說阿毘達磨藏(論藏),曼殊室利菩薩,受持所說大乘般若波羅蜜多(般若藏)。其金剛手菩薩,受持所說甚深微妙諸總持門(密藏)。如是教門能除有情生死煩惱長夜黑闇,速能出離證解脫果。譬如明燈能除暗暝使得見道,佛亦如是然智慧炬能照有情十不善闇使見善道。若瞋恚者便能忍辱。懈惰有情聞已精進。散亂眾生聞已寂靜。愚癡有情聞是法已便發智慧。得智慧已悉能迴心修種種善。又諸有情聞此法已。閉惡趣門開涅槃路。猶如甘露證解脫果。當知此即第三法寶。是三法寶一切眾生應當歸依無為法寶。一切法中最尊最勝莫過無為。何以故以於生死大苦海中能為船筏。能作有情甘露良藥。又是殑伽沙等諸佛菩薩。三無數劫六度萬行所證之果。如是妙法功德圓滿。以是歸依無為法寶。若有眾生受持經者當發是願。願我歸依如是法寶。歸是法已願令五道一切眾生。亦發是願我今歸依。亦令有情安住於此功德法中。引至涅槃真實寶所。慈氏當知此即名為第三法寶。」
4.悉曇陀羅尼功用
再來先知悉悉曇陀羅尼功用,關於陀羅尼之種類,依《大智度論》載,陀羅尼分為四類:
(1)聞持陀羅尼,得陀羅尼者耳聞之事不忘。
(2)分別知陀羅尼,能區別一切邪正、好醜之能力。
(3)入音聲陀羅尼,聞一切言語音聲,歡喜而不瞋。
(4)字入門陀羅尼,聽聞阿羅波遮那等四十二字門,即可體達諸法實相;蓋以悉曇四十二字門總攝一切言語之故。《瑜伽師地論》舉出四陀羅尼:
(1)法陀羅尼,能記憶經句不忘。
(2)義陀羅尼,能理解經義不忘。
(3)咒陀羅尼,依禪定力起咒術,能消除眾生之災厄。
(4)忍陀羅尼,通達諸法離言之實相,了知其本性,忍法性而不失。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云:「善男子如是字門,是能悟入法空邊際,除如是字,表諸法空,更不可得。何以故,如是字義不可宣說,不可顯示,不可執取,不可書持,不可觀察,離諸相故。善男子!譬如虛空是一切物所歸趣處,此諸字門亦復如是,諸法空義皆入此門,方得顯了。若菩薩摩訶薩於如是入諸字門,得善巧智,於諸言音所詮所表,皆無罣礙,於一切法平等空性,盡能證持,於眾言音咸得善巧。若菩薩摩訶薩,能聽如是入諸字門,印阿(上)狣字印,聞已受持,讀誦通利為他解說,不貪名利。由此因緣得二十種殊勝功德,何等二十?
(1)謂得強憶念。
(2)得勝慚愧。
(3)得堅固力。
(4)得法旨趣。
(5)得增上覺。
(6)得殊勝慧。
(7)得無礙辯。
(8)得總持門。
(9)得無疑惑。
(10)得違順語不生恚愛。
(11)得無高下平等而住。
(12)得於有情言音善巧。
(13)得蘊善巧處善巧界善巧。
(14)得緣起善巧因善巧緣善巧法善巧。
(15)得根勝劣智善巧他心智善巧。
(16)得觀星曆善巧。
(17)得天耳智善巧宿住隨念智善巧神境智善巧死生智善巧。
(18)得漏盡智善巧。
(19)得說處非處智善巧。
(20)得往來等威儀路善巧。
是為得二十種殊勝功德。善男子我唯知此入諸解脫根本字智。如諸菩薩摩訶薩。能於一切世間善巧之法。以智通達。到於彼岸。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眾藝之足,遶無數匝戀仰而去。」
二、何謂悉曇意義
1.意義
悉曇是悉曇矩賒之簡稱,悉為帆悉si,曇為畯ddha3,矩為乃ku,賒為在0a,悉曇siddha3者成就義,矩賒ku0a者有背誦、朗讀之意,用在佛教有「藏」之義,所以悉曇矩賒siddha3 ku0a合稱「成就藏」。悉曇siddha3 或 siddh23,音亦作悉旦、悉談、肆曇、悉檀、七旦、七曇。
所以悉曇即指一種梵字字母,乃記錄梵語所用書體之一。在梵字字母表或綴字法十八章之始所揭出之歸敬句中,意表「令成就」之梵語,記為悉曇或悉地羅窣睹(siddhirastu)。於是「悉曇」成為字母之總稱,「悉地羅窣睹」為「悉曇章」之意義。又悉曇轉為總稱有關印度之聲字,亦與「聲明」、「毘伽羅論」同義,毘伽羅論vy2kara5a為梵語文法書。
依《聲明記論》或稱毘伽羅(vy2kara5a)論,乃印度外道六論之一,意為分解、分別,又譯作字本論,即解說印度文字音韻及語法等文法書之總稱。依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謂梵王所說之毘伽羅論原為百萬頌,後帝釋略為十萬頌,其後犍馱羅國Gandhāra娑羅睹邏(0al2tura)人之婆羅門波膩尼(p25ini)仙(生於西元前四至三世紀),又略為八千頌。
另有門擇迦論(ma57a,即合成字體篇,或ga5a-p26ha)、溫那地論(u51di,即接尾語篇)、八界論(a=6a-dh2tu,即語根篇)等三論,是為本典之補遺。蓋波膩尼仙以文法學者著名,約在其一百年以前,有一文法學者耶斯卡(Yāska) 述作語源學(Nirukta)一書(現存世界最古之語學書),其書乃註釋古字彙,以解釋吠陀中之難解文字。波膩尼仙之毘伽羅論即依據此書而作成。
毘伽羅(vy2kara5a)論為方便背誦而以單純化之法則、簡潔之表現為目的。其內容係以簡單言語作為分解之要素,說明語言如何形成,於何種情形下附加其他語言方能發揮功能等,並對文章之文辭變化示以一定之規則,確立古典梵文文法最古之規範,為文章語法之集大成者,乃印度自古以來最具權威之文法書,凡文學家所用語法皆不超出此規則,故迄今仍為印度共同使用之文章語法。波膩尼仙所創之語言既非吠陀梵語,亦非其後之古典梵語,乃隸屬中間期之梵語,且此梵語又異於其他方言。
西元第七世紀以前,悉曇文字業已盛行於印度,我國於南北朝時,悉曇文字經由譯經者傳入,並受國人接納學習;唐代有義淨法師之「梵語千字文」、智廣法師之「悉曇字記」、一行禪師之「字母表」各一卷等著作。在我國,梵字之書體及字母稱作悉曇,而稱梵語文法、語句解釋等為梵音或梵語,以此加以區別。悉曇約於奈良朝以前由中國傳至日本,日人除了稱梵字之書體為悉曇外,更廣泛地包含梵語書法、讀法、文法等為悉曇。
古來論及悉曇,關於每一字母皆立有形、音、義等三。悉曇三門是言,形為書體,音為發音,義為意義等三門。字音有中天竺、南天竺二傳,同時亦包含連聲法,即指二語相連結之音韻變化。字義,係為便於記憶,賦予字母或合成字一定之意義,稱為字門。悉曇原為表音文字,而非表意文字,故每一字無有特殊之意義。然印度人自幼背誦字母有一種方法,例如「阿狣字本不生」,梵語為 anutp2d 之意譯,utp2d是生之義,an是不之義,合稱anutp2d。即選擇在一語開頭或一語之中,含有阿字母之語,或選擇由字形等可聯想之語詞,以便於記憶,如此字母即含有一定之意義。
2.梵字悉曇本源說
說到梵字悉曇者印度之文書也。《西域記》云:梵天所製,五天竺國皆用此字,然因地隨人稍有增減,語其骨體以此為本。劫初之時世無法教,梵王下來授與此悉曇章,根原四十七言,流派餘一萬,世人不解說是由梵天王所作,實非然也,只是由梵天所傳是實,後來如來出現於世加以宣揚。故依《大日經》云,此等文字者自然道理之所作也,非如來所作,亦非梵王諸天之所作。若有能作者,如來不隨喜,諸佛如來以佛眼觀察此法然之文字,即如實而說之利益眾生,梵王等傳受轉教眾生。
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稱梵王,名為尸棄(0ikhin)或世主(praj2pati)。印度古傳說中,為劫初時從光音天(二禪天)下生,造作萬物,佛教中則以之與帝釋天(俗稱玉皇大帝)同為佛教之護法神。
又《悉曇藏》云:梵文相承有四,一承劫初梵王,二承海中龍宮,三承釋迦如來,四承大日如來。
一承梵王者,成劫之初光音天下(二禪天)成大梵王,隨梵王念生八天子,八天子下成八十天。又光音天下生六欲天,亦生四洲乃成四姓。劫初自在猶如色界天,由一惡增生四惡趣,梵王化形下利人間,是名商羯羅天(0a3kara,意譯骨鏁,乃大自在天之別名),亦名摩醯首羅(mahe0vara)。摩醯首羅亦有三種:一四禪主名毘遮舍,此乃《金剛頂經》,佛初成道令不動尊降伏三千界主大我慢者是也。二初禪主名商羯羅,此乃《大日經》中,商羯羅天於一世界有大自在,非於三千界主者是也。三六欲天主名伊舍那(102na,意譯自在、眾生主。司配者之義。十二天之一,十力護法神王之一,護世八方天之一。位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之東北,為三目之天人形,左手持盛血劫波杯,右手持三戟鎗,坐於氍毺座;或坐於黃豐牛臺座上),此乃《壽命經》中,佛下須彌令降三世降伏強剛難化天王大后是也,故知般若菩提大師所傳南天祖承摩醯首羅者是,大梵王製四十七言者是也,惠鈞僧正大師所言光音天造四十二言者,亦是同時下生人種者是也。
二承龍宮者,賢劫有千佛,其中四佛已出各至法盡,皆移龍宮,今我釋尊滅度後初五百年小乘教典,諸大乘經皆移龍宮。後五百年大乘教興,龍樹菩薩入海取經所傳,中天兼龍宮文者即是也。
三承釋迦者,寂場成佛至第七日,於伽耶(gay2)山頂說《文殊問經》中,佛答文殊菩薩始說五十字母。第二七日經十天處說《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知識始說四十二字門。又第三七日後亦說《方廣大莊嚴經》,始說釋尊為太子時亦入學堂創唱四十六字母。又第十六年欲色二界中間說《大集經》,佛答海惠菩薩廣說門句、法句、金剛句中,而說二十八字門句。又三十年中《大般若經》亦說四十二字等語等。又八十年終《大涅槃經》亦說一十四音,五十字義。《大智論》云,迦葉、阿難往王舍城結集小乘三藏,文殊、彌勒與阿難等於鐵圍山結集摩訶衍(mah2 –y2na)藏故知,文殊、彌勒與阿難等祖承釋尊結集傳世。
四承大日者,大日如來在尼吒天現成正覺,說金剛頂十八會經中有金剛頂經釋字母品,說五十字,又於一時在法界宮智處城中說大日經,諸尊來集生曼荼羅, 亦釋字輪品等廣說真言種子字義。《六般若密經》云,阿難(2nanda)尊者受持修多羅(s9tra- pi6aka)藏,憂波離尊者(Up2li)受持毘奈耶(Vinaya-pi6aka)藏,迦葉尊者受持阿毘曇(abhidharma-pi6aka)藏,文殊師利菩薩受持般若波羅蜜多(praj#a p2ramit2-pi6aka)藏,執金剛手菩薩受持陀羅尼(dh2ra51-pi6aka)藏。故知,執金剛手菩薩祖承大日如來受持傳世。今五天竺四姓之輩,元雖光音天種而以四禪主各稱梵王,至其種族亦稱梵人,所言梵者是語略也,具足可云波羅賀摩,然彼梵人本承梵王,故稱梵字,其五天外乃是四主之地,所用文字難以尋詳。
有關悉曇相承之系譜,台密派據安然悉曇藏(日本延曆寺安然﹝841~901﹞撰)卷一,主張各別之四種悉曇相承,即:梵王相承(南天相承)、龍宮相承(中天相承)、釋迦相承(顯教所傳)與大日相承(密教所傳)。東密派飲光(慈雲尊者)在悉曇章相承口說卷上,批判上述說法,並謂梵王即大日;且日僧空海在悉曇考試表白中指出,悉檀兼傳中天相承(即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惠果等之次第相承)與南天相承(即般若瞿沙、般若菩提、智廣等之次第相承)。
3.舉《悉曇字記》略釋---大唐山陰沙門 智廣 撰
悉曇即是天竺的文字也,《西域記》所云,悉曇是梵天王所製文字。原始垂流下來,則有四十七言。寓於物相合成,隨事而轉用,流傳演變成各種支派,其源後更為浸漸廣泛。因地域不同隨人而異,因此有些微地改變。然五印(東南西北中印)中以中天竺之梵文特別地詳細正確,而其他四印邊界後裔,因不同習俗兼有修習偏差訛文,若以大體言之,與其本來源頭沒有太大差異。但大略用其語音,來讀誦陀羅尼,證以其正確梵音,確多甚有差舛之處。
智廣師會同南天竺沙門般若菩提(praj#2 bodhi),帶齎著陀羅尼梵挾,自南海而謁五臺山,寓住于山中寮房,就般若菩提師而從習受梵文,給與唐朝經書中舊有翻譯者,同時詳細審訂中天(中印度)音韻,還是有很多差異,甚至相反之音,經考查覈對,源頭濫而不實,即是歸究於悉曇未能充分明解。
梵僧般若菩提師自己說,年少時梵字學於先師般若瞿沙法師,渠曾聲明其文字音韻軌跡盡有些微不同。南天祖師承受摩醯首羅(mahe0vara大自在天)之文,此可能是原因之一是也。而中天還兼有龍宮之文,因而與南天有少許差異,但以綱要骨架而言,其實必然是相同的。犍馱羅國(gandh2ra位於今西北印度喀布爾河Kabul下游,五河流域之北)憙多迦 (k1taka)梵文更是獨特有異,而其字之由來皆是從悉曇語文也。
因而請般若菩提法師將其所出者加以研究,審慎翻譯註解,即以其杼軸構思科以類別而成各章節。音聲雖有少許不同,但梵文軌則猶在,仿傚絕版異域之典,不崇尚詭絕特異之處。以真言唐書召引梵語也僅是有點彷彿而已,豈能說觀看到其本來的文字哉。俾使學者不要信宿而懸通梵音,字有七千餘字,花費功少然其用至為重要,有違聖人利益眾生之智也。
總持(真言)一文相,其義理含容有眾德,有就在於茲也。雖然不具備觀其歷史誥誡之流傳異別,然而要在經典內運用,固然都已具備矣。然而印土五天之音或像楚夏,方言諸多,中土學者定要審細辨正為要,智廣師私下書寫簡單筆記以記遺漏之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