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經典選讀--大乘《無量義經》淺釋---(2)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輯


參、聲聞人轉成菩薩道實際之修練

「菩薩出生諸佛世尊,諸佛出生聲聞緣覺,聲聞緣覺要轉成菩薩,修佛菩提。」這是佛陀住世時所囑咐維持佛種不滅之要法。佛是由菩薩來生成,而真菩薩是從聲聞緣覺發菩提心而轉入久劫修菩薩道。

先來認知無量義之道理,聲聞人轉成菩薩道是於《無量義經》所述,若你不是從聲聞、辟支佛乘修得有成,而再要轉入佛菩提,行菩薩道,那就麻煩一點,要再從頭學習戒律,得依戒得解脫、得道果,所以還是得從頭學起。

因無量是指含三乘、五乘等無量法門,回歸一佛乘,此即是無量義法門之精神,善於用無量義教化眾生。一法中有無量義,無量義中含有四法: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不管你怎麼說一法,若最後不能導入果法者,不是無量義之意味。

菩薩應學一切法,一切無漏能破無明煩惱業障,含蓋聲、名、句、文名為教法;有無諸法之解析名為理法;戒、定、慧三學名為行法;有為、無為果名為果法。

《心地觀經》云:「如是四種名為法寶,引導眾生出生死海到於彼岸。善男子!諸佛所師即是法寶。所以者何?三世諸佛依法修行,斷一切障得成菩提,盡未來際利益眾生,以是因緣,三世如來常能供養諸波羅蜜微妙法寶,何況三界一切眾生未得解脫,而不能敬微妙法寶?」

聲聞乘者梵語 śrāvaka,音譯舍羅婆迦,專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佛世時聲聞乘專指能成就聲聞果之四諦法門,從苦集滅道得悟四諦之悟道者。聲聞乘者之乘,乘坐之義,藉何法修入之義,乘是ya,ya為運載之意,ya亦為禪修思惟之義,依禪修ya得至解脫涅槃彼岸者。證四果阿羅漢得五分法身,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得道達涅槃彼岸。

聲聞乘行者已證得解脫知見,能斷一切煩惱法;但要轉入菩提佛乘,就要能放大胸懷,學習無量義理,先建立觀念開始,《無量義經》就是佛引導諸阿羅漢入菩提佛乘要法之經典。

何謂無量義?無量義梵語ananta-nirdeśa。ananta依悉曇義解為從a緣生一名相na,真如性ta於此名相na如如無著(菩提智n);nirdeśa則是依自性寂之體śa希望e給與da法塵ra一個基本i的名稱,是為無量名說無量義ananta- nirdeśa。ananta─endless, boundless, eternal, infinite,無盡,無邊,永恆,無限。nirdeśa─pointing out, direction,description, designation,指出,導向,描述,指定。所以無量義是說一切諸法各具無量無數之義理,看說者的智慧,如佛陀可以將一法說出無量之義理,故稱為無量義。

無量義又可翻譯為mahā-nirdeśa,是大論說之義,mahā是大, nirdeśa— indication,是可以大論說、解無量義。所以無量義是為實相之異名,實相空無,隨意變化、演說,是為大論說。

所以無量義是依空無的實體而化出,能化是由體化出,因體是實相,實相是無相,所以是能隨說者異變、異說,成為無量之義說,所以說體無量,及用無量。

吉藏三藏法師在《法華經義疏》說:無量義有二種,即:

(1)體無量─實相之體是空無,是故不可限量,稱為體無量。

(2)用無量─從實相空無一法而生出一切法,稱為用無量。

此體、用皆有深秘義,故稱無量義。如來佛不是只善說法無量義,還有變化無量身、應化身無量,這是已證無瑕疵如金剛潔白的如來者所能為者。如來光一阿a字母就可以演說無量無邊的義理,這是陀羅尼門的深秘義。

正式來談談《無量義經》這部經,佛陀在說什麼要法?能讓聲聞人轉入菩提佛乘呢?

《無量義經》amitārtha-sūtra,南朝蕭齊曇摩伽陀耶舍(Dharmagatayaśas)譯於建元三年(481)。amita是不可量的,artha是義、義利,amitārtha連結字合成無量義,sūtra是經,合稱為無量義經。

amita悉曇字義是從a以真如ta為體,再以我ma為根本i,認知其法相以真如寂靜不動tā;隨後再從a產生的無量微塵ra之法相,讓其常住tha,此有為法是具有無量義。

學習《無量義經》是要入「無量義處三昧」ananta nirdeśa pratiṣṭhāna-samādhi,此是佛陀欲說《法華經》時所入之三昧。

如諸佛一樣,釋迦牟尼佛住三事示現說十二部經,即是三事示現,亦即是三輪示導,三輪者一他心輪,二神通輪,三說法輪。釋迦牟尼佛住三事說十二部經,當知亦要住三事說法華經也。

如來身口意三業利物,即是三事示現─他心輪謂意業利物,神通輪謂身業利物,說法輪謂口業利物。此三輪有如諸佛三示導,依次為記心示導(anuśāsanī- pratihāryaṃ)、神變示導(ṛddhi-pratihāryaṃ)、教誡示導(ādeśa-pratihāryaṃ)等三種示導輪也。

如來先入記心示導,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欲說法華經,因此如來心即入 記心之境(記心instruction , direction);再來普佛世界,六種震動,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是神變示導;最後當說《正法華經》,是為教誡示導。

《無量義經》云: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問如來怎麼才可以快速疾得悟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成中文是快速悟得「無上正等覺」?

這些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清淨無黏著,所以是早已成就了。

這些菩薩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中,自性恬然安祥惔薄,無為無欲;心也沒有顛倒,亂想皆不復得入,自性靜寂清澄,志趣於玄妙中,都能虛對淡漠待之,能守住自心不動,已達億百千劫,如此之中,於心裡就有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這些菩薩也得了大智慧,通達諸法實相,曉了分別「性相」真實相,有為法、無為法之長短處,自性光明顯現一片潔白清淨。這些菩薩也在度眾生了,能善知眾生諸根性及所希望的願欲,並能以陀羅尼門無礙辯才化導大眾。當然也善能於適當時間,請佛轉法輪,當引言菩薩。

正當此時也,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就趁著佛要涅槃前,趕快為未成就究竟悟得真實法者,帶頭啟發問題,問佛:「有為疾速悟得無上正等覺之法門呢?」

佛陀就說:「有呀!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

要修學於此「一法」中能生出無量義法門者,先要來認識諸法的真實相,一切有為法之此「性」與此「相」,本來就是「空寂」的。這是佛陀再重申一次早先所說的法,一切法是無自性,無生又無滅,自性寂滅;在《華嚴經》、《悲華經》、《大乘悲分陀利經》、《出曜經》、《大般若經》、《金剛三昧經》、《大寶積經》等都講過了,就是在於《解深密經》也再對諸聲聞人再講說過了。

《無量義經》云:佛言:「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

要能疾速悟得無上正等覺者,要有這樣知見上的認知與建立。一切有為法於緣起中,因依無自性之性,會於緣盡時即滅去有為之「性」,也可說「不空」之真如性;此性並非真實,隨緣演化故,故佛說無實性、無自性。

緣起緣滅是有為法,有為法不能觀此有為法為有生有滅,真實是為無生又無滅,所以本性真如是空無的,與虛空是無二無別。

這樣實相無相的理念是可以理解了,若還做不到,就是還屬於眾生纇了。但為什麼不能做到呢?佛言:「而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

這麼實相、無相道理,不取認知去執行,反而於我們心地中,若起一有為緣起法,你就在此虛幻不實法中,妄想分別心即起,橫豎都在起心動念執著住法,所以就有「我」、「你」個體之分,就有「我團體」、「你團體」之分別;若有所得一點就說「得」,未得一點、未成就,就說有「失」,斤斤計較;從來不起善意念、行善事;光造無量無邊惡業,身三、口四、意三等十不善業;然後輪迴於六道中,備受各種痛苦,百千萬億劫都不能自己脫離輪迴之洪流中。

《無量義經》云:佛言:「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

佛陀開始要教化聲聞佛弟子們,鼓勵他們要有大菩薩的心胸,要轉成具有菩薩心腸,要能於禪定中,能於日常生活中,見諸眾生常處於苦難中;你就要發起憐憫的心,不要認為自己解脫就好了,要對眾生苦難,能發起大慈悲心,說─我應該來救拔他門出苦海中。

但聲聞人就是可以發起救助眾生的心了,但不能這樣發心,然後就去做了,自己最後卻招來己心的不寧靜;聲聞人本來就是不亂讓自心起波動的,能安住「受想滅盡」是最好的禪定,是不入散亂心的。
那要怎麼來練功夫呢?讓自己的自性於應緣中,此心開放讓其活動,然後又能沒有煩惱再起,這要怎麼修證呢?

《無量義經》云:佛言:「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諸法的本質是有四相─生、住、異、滅,若只有看到生、滅二法者,沒有住、異等法相的,此菩薩是有點「定力」了,習氣也去除的差不多了。

若菩薩摩訶薩是有憐憫眾生之心的,在自己禪定中,在日常生活中,要這麼來觀一切「法」,只要認知此法就是「法」,僅是一個「法」,只有生滅時,也是如是觀;如果有起自己妄想,會有「住」與「異」二相,菩薩也是要能如是「觀」,它僅是一個「法」,如是而已。如此聲聞人慢慢學習認識此心的法相真實,然後不要再有自己的念頭起滅相應,就能順利轉刑成功為菩薩。

如此運作任運此心,對於已證「受想滅盡」的聖人,這樣作是太簡單的了。但一般人未證到此境界的人,起心動念後,能沒有任何掛礙,是很困難耶!若還不是有點禪定功夫的人,只能依此法練習離相的功夫,真正潛在的習氣,不確實地斷除盡,是沒有辦法順利觀照到諸法「生住異滅」四相自在無礙的。

所以心清淨、不清淨都好,要能如是觀;清淨者觀諸法「生滅」二相,因心已不亂動故;心還不清淨者,要觀照「生住異滅」四相,因心還會變動故。

大家要這樣深來入觀一切諸法,這「法」是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其他法相─住、異、滅之相,也是如此認知與觀照後即止,不要有任何心意念再起,即不起─好壞、善惡、順逆、可意、不可意等分別想。

菩薩自修自練觀「生住異滅」僅是一個法相,如此觀諸法能完全離相無住時,就是練功夫練好了,即能體會諸法僅是一法相而已,然後念念不住於其法相上,心中一法滅了,另一法又來,如是新新生滅法遍知已,體悟僅有生滅法,無有「住異」二法,如此菩薩內心習性已較少了,得初步自我解脫了。

如此有自我解黏能力後,再回來觀當下諸法,還是有「生住異滅」,此時於生住異滅中,才知道如何對一件事起見解,對一個法能深身理解,再為眾生說明修行中之道理。

最後當然要去實習了,去接觸眾生行菩薩道,此時要善知眾生心性、根器,在依其欲願給與解說。

故《無量義經》云:「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

《無量義經》云:「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

菩薩開始要度眾生了,因眾生根性無量,欲願無量,所以菩薩依其根性與欲願,要能說無量法門,無量法門離不開三乘,所以菩薩要懂得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才是能說法無量。

【聲聞法】是波羅提木叉(prātimokṣa),能說善法初步的戒律儀法門─波羅提木叉,此即是保得真解脫之主法也。波羅提木叉又稱隨順解脫法,依戒律不逾越身口二業,守住自己身口意三業而得解脫。這是佛法的根本大法,若遠離波羅提木叉戒律儀,佛法無根本即會滅亡。所以今時僧眾不以戒律在心者,恐滅佛法者也。

【辟支佛法】辟支佛pratyeka-buddha是緣覺、獨覺;聽聞佛說法而成覺者(buddha)是為緣覺,佛世時有聽聞佛說《稻芉經》,在此經中佛說若能見十二因緣即見法,見法即是見佛,也就是趨於自覺了悟心性迷執而能解套者,是謂佛、覺者。《稻芉經》中佛是說從種子、緣、助緣而至成果實之道理,也就是十二因緣觀,能善思惟十二因緣的道理,而悟得解脫法門。

若於無佛世時,因前世修行之因緣,再見經典所述而悟《稻稈經》之十二因緣法者乃稱獨覺,是無師而能依經論而自覺自悟之聖者。

【菩薩法】是能了悟生住異滅僅是一法相,熏習有為法中無執一法,只有法的生滅,而無有內在再起住、異二法,如是善熏習後,再能善觀當下一念之「生住異滅」之法,如此開放自己心意念亦能得自在,當有能力行菩薩道度化眾生。

行菩薩道中,菩薩能再學習般若智,讓菩提性更圓滿,所以研習以六度、十度無極法自修利他,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地地上進,往後還再要熏習方便、願、力、智等十波羅蜜。

菩薩要有能力於一法中演說無量義法門,要入「無量義」法門,當得入陀羅尼法門。菩薩道修到後階段時,得要能入陀羅尼門學習,也能得陀羅尼三昧,總持一切法為究竟成就菩薩道。

《佛地經》云:「譬如世界持眾生界,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任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辯說諸佛妙法。」

陀羅尼者是屬於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於一法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中持一切義,攝藏無量諸功德故,名無盡藏。此陀羅尼門略含有四種:一、法陀羅尼;二、義陀羅尼;三、呪陀羅尼;四、能得菩薩忍陀羅尼。

《佛地經論》云:「云何唯於一法等中普能任持一切法等?謂佛菩薩增上念慧不思議力,自心相分一法相中現一切法,文義亦爾。又能示現無量無盡功德法門,見分自體亦具無邊勝功能故,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如是念慧不思議力,名陀羅尼。」《佛地經論》云:「無礙辯說即四無礙:法、義、詞、辯,由此四種能為眾生辯說妙法,故名辯說。諸佛妙法即是如來力無畏等無量佛法、一切之言、一一應說,妙觀察智轉意識得作用寬廣,故能任持一切功德。此智相應第六意識,普與一切功德相應,及能引發諸功德故,說能任持。」

大智度論言,陀羅尼能持各種善法,能遮除各種惡法。蓋菩薩以利他為主,為教化他人,故必須得陀羅尼,得此則能不忘失無量之佛法,而在眾中無所畏,同時亦能自由自在的說教。

有關菩薩所得之陀羅尼,諸經論所說頗多。及至後世,因陀羅尼之形式,類同誦咒,因此後人將其與咒混同,遂統稱咒為陀羅尼。然一般仍以字句長短加以區分,長句者為陀羅尼,短句者為真言,一字二字者為種子。

《無量義經》云:「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說法無量者依佛所述五藏─經、律、論、般若、陀羅尼等五藏都能善說,所說有為法、無為法、世間法、解脫法、方便法等都能不離真實義,這樣隨眾生根基而演說,就能說法無量,義理也無量。所說法能夠具有無量義,都是從一法生,此一法就是無相法,要有這種能力者,是已證得根本無相者始能做到。從「空無」之一相中,即能隨眾生「根性」與「欲願」而演說無量法門,且具有無量義。

總結就是說,菩薩要有實相的修證,要有無相的修證認識什麼叫作實相?什麼叫作無相呢?

空無虛空是無相,人的自性也是無相,除去諸習才能成真無相,真無相才能演繹出無量法,此無量法當然具有無量義;如是無相中,所演繹出來的無量法、無量義之法相中,亦不能執取任何一法,如此無相不相,不是沒有相,只要能不去執取有為相就是有相中的無相。

所以「無相」真實解,是無相本來就是沒有相,以此無相之體能說無量法;而有相無量法時不執著其有為相,這就是不相無相(不執相之無相),是實際有相的無相。能如此認知與修證,利他又利己,這就是佛所說的實相。

《無量義經》云:「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

若是大菩薩應能安住於真正的實相中,實相才能發起真正的慈悲心,才能為眾生隨時隨處有所作為,作為中因自己已安住於實相中,故總能不離所修證到的諦理真實,不是只懂得理論的虛妄之法,若如此就沒有實際的境界可言。

因已不虛此明覺諦理之法,於眾生所,真能拔苦,所謂拔苦是心意念,從心地上根本得離苦。苦既拔已,已得初步解脫,復再為眾生說法,說實相之法,讓他們也能明確修證到真實諦理,這樣令諸眾生真實受於快樂。

進一步探討實相之梵語義理,實相者是dharmatā,dharma是法,法之用例可類別為任持自性、軌生物解等二種義理。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各個法自體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變;軌生物解,指能軌範人倫,令人產生一切有為法,對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據。就任持自性之意義而言,法乃指具有自性存在一切緣起法之特質;就軌生物解之意義而言,法乃指認識有為法規範、法則、真理等意思。

tā是能生、建立、創造,上述darma能生起一切有為法本質的,即是此真如性tā;tā─to cause to get;to create, form, construct。

菩薩法要能善觀一切有為法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如是佛說名為實相。dharmatā梵字義是依自我ma真如ta緣起產生一切法界dha之法塵ra(一切有為諸法),都能夠如如寂靜、安住ā於空有真如tā二法性中是,是為dharmatā。

所以dharmatā又可譯為法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原義為本體、實體、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萬法真實不虛之體相,或真實之理法、不變之理、真如、法性等。

此係佛陀覺悟之內容,意即本然之真實,舉凡一如、實性、實際、真性、涅槃、無為、無相等,皆為實相之異名。以世俗認識之一切有為法現象均為假相,安於假名中看待即是;唯有如此擺脫世俗認識,才能顯示諸法常住不變之真實相狀,故稱實相。

實相又可稱為bhūta-tathatā;這兩個字詞是依字義可以分開來解,bhūta是依真如性真實緣起而生;tathatā是依真如性緣起而住,菩薩於住法中能安住於真性性,即能無執而寂靜,為一切法本來如如不動。bhūta─actually happened, true , rea;true state of things。tathatā─是true nature。法爾如是、如是真如,是謂諸法實相,種種不如實見戲論皆滅,常如本性不可破壞,這是真實自然性。

bhūta梵字義是依真如而產生,真如ta是在減損ū自己緣起法中,包括我法 (我執、法執) 二法之後,才能產生bha真正的離相真如ta。

tathatā悉曇梵字義是謂此bhūta所證得的真如性ta,能依此真如性ta而自在地安住tha於實相中tā,所謂實相者tā是真如所緣起不空真如法性而生一切有為法時,亦能依不空真如性ta而離相不執取、寂靜ā,是謂如實住,依實相而安住。

在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中,「實相」亦包含空之意義,龍樹菩薩以來強調為此為佛教真諦之內容。而「諸法實相」之說,為大乘佛教之標幟(即法印),亦即相對於小乘佛教所立之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大乘佛教所立者稱為實相印。一切諸法之真實相狀,稱為諸法實相。中國禪宗以為諸法實相,乃釋迦佛祖之現成或本來面目,以此表現出現象即實在、差別即平等之實相精神。

《無量義經》繼云:「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釋迦牟尼佛開示,要疾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要如是認知此法,依此《無量義經》法門去修學,此經文理是真正佛法,是尊貴而無有過於此,無有更上而優於此法者;並且此法是受諸佛所護念,一切魔眾、邪道之法不可能滲入,不為一切邪見者、墮於生死法中者所敗壞。

因此修學此無量義門法,因為有三種利益,可以疾速成就,一者經文義理真實,二者無有法過於此者,三者為諸佛所護念,不為魔所破壞。有以上三利基,所以就能疾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ṃbodhi,意譯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anuttara」意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意譯為「正遍知samyak-saṃbodhi」,此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無所不覺知之意。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

所以聲聞人要轉入菩薩道,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聲聞人欲轉入大乘菩薩行之時,則是誓願要成就「無上正真道意」。這《無量義經》是要修學的全部內容,即是在成就此種覺悟。 

(待續) 


 [ 大乘《無量義經》]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