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律儀戒行篇》選讀(之6)
                               修行者未究竟前不宜興諍


一、前言

僧團居止有六和合,以共修道業,共享利養,若有無明業相起,己無覺知,隨無明業相起煩惱業,則興諍即起,甚至於從言諍,而入鬥爭而慘殺不止。契經云:欲得盡苦,當斷瞋恚,瞋恚是諍論之根本,人言不同己,即欲興諍。苦惱起無覺,即欲找人論理說義,若是未究竟悟道者,即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若是秀才遇到兵,更是有理說不清。所以禪宗言:「閒言語,是第一道」。空心不得,難以覓道跡,四根本善法─暖、頂、忍、世第一法,未能睹見其一,是非見道,無見道跡,則不知如何修行。能得道跡,即能悟知本覺與始覺之真妄,既然知真,怎除不了妄。無智者因無見道跡,不明本覺真如,即棄真如熏染法,而執妄習繼續熏真如,如此無智者,越修就越離譜,雖能以邪智、邪見、破見而善於言語,但終言不及義,最後因瞋恚心故,即到處扇火燎原,到處興諍。

修行者謹言慎行外,最好能少言慎行。佛教立三世因果輪迴轉生,以今生為前生之後生,而今生之苦樂多由前生之業因,後生之苦樂亦由今生之善惡業所造,故對今生之造業須謹慎行之,特別於欲證悟佛果者,更不可造次。如此,今生當能盡苦邊、盡苦邊際,得「涅槃」,或得戒、定、慧、解脫行等諸梵行,皆希能圓滿而得滅盡諸苦。下列是《息諍因緣經》,經云:「又復若見聖智,趣證出離之道,乃至盡苦邊際。」僧團中世尊教導我們要行「七滅諍法」,以及要行「六和合法」,為求無上道果故,修行人要正知─少引發諍論,堅守身口意業清淨,如此,於個人、於團體,都是有大利焉。

 

二、《佛說息諍因緣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摩迦子聚落(Syāmagrāma)之中,坐夏安居,諸苾芻眾去佛不遠亦各安居(vārsika varsa,意為雨季)。時,有沙門名曰尊那(Cunda),在惹盧迦林(jaloka vana)中坐夏安居。彼有外道尼乾陀惹提(Nirgrantha-jñātaputra),是極惡者忽爾命終。
   (註:舍摩迦子聚落梵名Syāmagrāma即釋迦族之村。又作又稱舍彌村、緬祇優婆塞林。某次,世尊居住於此村中,獲悉裸形外道之師尼乾子之死訊,乃講說舍彌村經(巴 Sāmagāma-sutta)。

彼尼乾陀有子,欲於沙門而興諍,作如是言:「我之法律唯我自知,非汝所知;汝之法律唯汝自知,亦非我知。我所有法皆悉如理,汝所有法一切非理;和合法是我,不和合法是汝。汝諸所說,前言縱是後言即非,後言或是前言即非,諸有語言皆無義利亦無所取,雖廣所說不能解脫,亦不能知最上實義。謂沙門所說不同我法,云何能令我起解心?」

尼乾陀子故作是語起破壞事,欲興諍損減力能,以苦惱緣壞安樂法。以是因緣,於沙門清白法中起不善業,而興諍種種破壞,生我慢心而謂勝他,乃言:「沙門諸有所說,皆非法律,不正了知、不能出離,於菩提道不能趣向,汝師非是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爾時尊那沙門坐夏既滿,造衣已竟,即離是處,著衣持次第而行,往舍摩迦子聚落之中。到已收衣洗足,而詣尊者阿難所,頭面禮足退住一面。是時尊者阿難問尊那沙門言:「尊那!汝於何處坐夏安居?復以何緣而來至此?」

尊那白言:「尊者!我在惡處惹盧迦林中坐夏安居。彼有外道尼乾陀惹提子,是極惡者忽爾命終。尼乾陀有子,欲於沙門而興諍,乃至彼言,汝師非是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我以是緣,故來至此。」

阿難告言:「尊那!我知是事,以佛世尊不在眾中,故有外道欲興諍。而汝今時不得與諍,若起諍即不能利益多人,復令多人生諸苦惱,乃至諸天人眾悉無利益咸生苦惱。如汝尊那所說事等,唯佛世尊而悉知見。我今與汝同詣佛所,具陳上事。」

那白言:「善哉尊者!若得見佛我獲大利;又於佛所,或得聽聞甚深正法。」

時尊者阿難即與尊那沙門同詣佛所,到已各禮佛足退住一面。時尊者阿難前白佛言:「世尊!此尊那沙門,在惹盧迦林中坐夏安居。彼有外道尼乾陀惹提子,是極惡者忽爾命終。尼乾陀有子,欲於沙門而興諍,乃至彼言:汝師非是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以是緣故來語於我。世尊!我時謂尊那言:『以佛世尊不在眾中,故有外道欲興諍。而汝今時不得與諍,若起諍即不能利益多人,復令多人生諸苦惱,乃至諸天人眾悉無利益咸生苦惱。』」

佛言阿難:「汝見何緣,乃言:『佛不在眾,有外道輩起諍事。』邪?」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於一時,見二苾芻佛所稱讚。是二苾芻善持律法,威儀次序在一處行,我時見已乃謂彼言:『汝二苾芻,不應如是現威儀相。佛不在眾,或有外道,見是相已起事。若諍起,即令多人乃至諸天人眾,悉無利益咸生苦惱。』我憶此緣,故為尊那作如是說。」

佛言阿難:「於汝意云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於是事不能了知。」

佛言阿難:「我以自智現成正覺,於其中間廣說諸法,謂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如是等法,我所宣說悉知悉見。阿難!多諸外道於苾芻眾而興諍,此諍緣,汝能知不?」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能知。」

佛言阿難:「謂有苾芻,於戒有增或時有減,威儀有增或時有減。阿難!若戒及威儀有增有減,即失常法;隨所行處,乃有外道,見是事已,即起諍。若諍起,即令多人乃至諸天人眾,無所利益咸生苦惱。何以故?阿難!諸外道尼乾陀輩,非一切智亦非真實,於一切處一切所見悉不清淨,是故常樂起諍事。阿難!當知諸苾芻眾諍事起時,由有種種諍根本。」

阿難白佛言:「善哉!世尊!善哉善逝!今正是時,願佛宣說諍根本,令諸苾芻聞已憶持常離過失。」

佛言阿難:「汝等諦聽!如理作意,如善記念,今為汝說。阿難!若有苾芻起忿恨心由忿恨故,乃於師長不生恭敬尊重等心,亦復不能承事供養;由不恭敬彼師長故,即不見法;以不見法故,於苾芻眾中不正觀察;由不正觀察故,乃;由諍起故,即令多人乃至諸天人眾,悉無利益,咸生苦惱。又有苾芻,於內於外悉計為有,作實觀察注意積集,喜為邪惡、極惡作意,勇發邪勤、出邪忘語,引起諍。如是妄念不正知,起不相應,乃至於諍緣不能斷滅。阿難!如是等事為諍根本,是故生諸苦惱。苦惱因者,謂由先起忿恨心故,如是復起覆、誑、諂、嫉、慳、無慚無愧、不正知、見取等,及諸執著邪妄憶念。以如是等諸惡因緣故,乃於師長不生恭敬尊重等心,亦復不能承事供養;由不尊敬彼師長故,即不見法;以不見法故,即於苾芻眾中不正觀察;由不正觀察故,乃興諍。

「阿難!如我所說,如是等緣皆是諍根本。以此緣故,若諍起時,有七種滅諍法。如我所說,阿難!諸有諍事,若已起、若未起,悉能息滅。何等為七?所謂現前毘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多人語,知所作,如草覆地;是為七種。」

「云何名為現前毘尼滅諍法?阿難!所謂(1)一人為一人說法毘尼,(2)一人為二人說、(3)一人為多人說、(4)一人為大眾說,現前成四;(1)二人為一人說法毘尼,(2)二人為一人說、(3)二人為多人說、(4)二人為大眾說,現前成四;(1)多人為一人說法毘尼,(2)多人為二人說、(3)多人為多人說、(4)多人為大眾說,現前成四;(1)大眾為一人說法毘尼,(2)大眾為二人說、(3)大眾為多人說、(4)大眾為大眾說,現前成四。如是名為現前毘尼滅諍法。以此法故,能令諍事而得息滅。

「云何名為憶念毘尼滅諍法?阿難!謂有苾芻隨犯罪已不自憶念,餘苾芻謂言:『汝犯是罪,應當憶念,於大眾中求哀大眾,作憶念毘尼。』是苾芻即入眾中求哀大眾,作憶念毘尼。是時大眾如大師教,與作憶念毘尼。是苾芻得出罪已,息滅諍事。如是名為憶念毘尼滅諍法。以此法故,能令諍事而得息滅。

「云何名為不癡毘尼滅諍法?阿難!謂若苾芻癡狂心亂、痛惱所纏,雖復多聞不能順行,於所聞法翻謂雜說,作是言已捨眾而去。是苾芻,後時還得本心,餘苾芻謂言:『汝犯是罪,當入眾中求哀大眾,作不癡毘尼。』是苾芻即入眾中求哀大眾,作不癡毘尼。是時大眾如大師教,與作不癡毘尼。是苾芻得出罪已,息滅諍事。如是名為不癡毘尼滅諍法。以此法故,能令諍事而得息滅。

「云何名為自言治滅諍法?阿難!謂若苾芻不知罪相,言廣知廣解,復於眾中發如是言:『尊者!我於利養難所得故。』餘苾芻謂言:『汝於罪相不知不解,言廣知廣解,汝犯是罪,當於眾中求哀大眾,悔謝其罪。』是苾芻即入眾中,求哀大眾而自悔責。是時大眾如大師教,與自言治法。是苾芻得出罪已,息滅諍事。如是名為自言治滅諍法。以此法故,能令諍事而得息滅。

「云何名為多人語滅諍法?阿難!謂若二苾芻共一住處,諍事忽起,出種種語廣興諍論,各執一言,有言是法、有言非法,有言是毘尼、有言非毘尼,有言是有罪、有言非有罪。是二苾芻,諍事起時息滅者善。若不息滅,此二苾芻離本住處異處興諍。離是處已,能於中路息滅者善。若不息滅,即多苾芻眾共為滅諍:有以經為分別說者,有以律為分別說者,有以摩怛里迦為分別說者。以是多人為分別說故,是二苾芻諍事息滅。如是名為多人語滅諍法。以此法故,能令諍事而得息滅。

「云何名為知所作滅諍法?阿難!謂若苾芻隨犯罪已,自知有犯,或語他人、或不語人,而自思念已,詣餘苾芻所,脫去革屣,於苾芻前偏袒一肩右膝著地,三稱己名及自族氏:『我犯是罪不敢覆藏,來尊者所求哀懺悔。唯願尊者布施歡喜。』時彼尊者即聽懺悔。是苾芻得清淨已,彼尊者言:『汝見是罪相不?』苾芻答言:『我已見是罪相。』尊者復言:『汝當如法奉持律儀。』苾芻答言:『我今如法奉持律儀。』如是三說。如是名為知所作滅諍法。以此法故,能令諍事而得息滅。

「云何名為如草覆地滅諍法?阿難!謂諸苾芻眾共在一處,互起諍分兩朋住。時一朋中,耆年者耆年者一處,知法者知法者一處,上首者上首者一處。於是朋中有苾芻,為利養故而起諍事。起諍事已,於自眾中作如是言:『某處白衣舍利養易得,我於彼中如法律說。有餘苾芻,以是緣故於我起諍。諸大德!若我以是事故犯諍罪者,願諸大德捨我是罪,乃至我故入白衣舍亦悉聽懺除,犯突吉羅罪故。我從今已往不作是事,若有所作,當於諸大德所求哀懺悔,我有所作不敢覆藏。』

是苾芻作是懺時,而自朋中唯一苾芻不聽許懺。時彼苾芻即入他朋,脫去革屣偏袒一肩,從耆年上座次第問訊已,還至上座前右膝著地合掌而住,即白眾言:『諸大德!某處白衣舍利養易得,我於彼中如法律說。有餘苾芻,以是緣故於我起諍。我即於自眾中如法求懺,時我眾中有一苾芻不聽許懺,我故來此求哀懺悔。諸大德!若我以是事故犯諍罪者,願諸大德捨我是罪,乃至我從白衣舍出,亦悉聽懺除,犯突吉羅罪故。我今於諸大德前求哀懺悔,我有所作不敢覆藏,願諸大德聽許我懺,布施歡喜。』時彼大眾即聽許懺。是苾芻得清淨已,彼上座謂言:『汝見是罪相不?』苾芻答言:『我已見是罪相。』彼上座復言:『汝當如法奉持律儀。』苾芻答言:『我今如法奉持律儀。』如是三說。

時他朋中亦如此朋,耆年者耆年者一處,知法者知法者一處,上首者上首者一處。於是朋中有苾芻為利養故而起諍事。起諍事已,於自眾中作如是言:『某白衣舍利養易得,我於彼中如法律說。有餘苾芻,以是緣故起諍事。』如是乃至第二第三問答等事,廣如前說。阿難!彼彼苾芻知自有犯往來陳懺已,互相見時恭敬問訊,息滅諍緣止諸語論,無復少法而起分別。如是名為如草覆地滅諍法。以此法故,能令諍事而得息滅。阿難!如是等七滅諍法,汝諸苾芻應當記念。

「復次,阿難!有六種和敬法。汝等諦聽,如理作意,如善記念,今為汝說。何等為六?

(1)所謂於其身業行慈和事,常於佛所淨修梵行,於諸正法尊重禮敬、如理修行,於苾芻眾和合共住,此名身業和敬法。

(2)復於語業,出慈和語無諸違諍,此名語業和敬法。

(3)復於意業,起慈和意無所違背,此名意業和敬法。又復,

(4)若得法利及世利養悉同所受,或時持次第行乞,隨有所得飲食等物白眾令知,與眾同受勿私隱用,若眾同知者即同梵行,此名利和敬法。

(5)又復於戒不破不斷,戒力堅固離垢清淨已,知時知處普平等,應受施主飲食供養,如是淨戒同所修、同所了知、同修梵行,此名戒和敬法。

(6)又復若見聖智趣證出離之道,乃至盡苦邊際,於如是相如實見已,同一所作、同所了知、同修梵行,此名見和敬法。如是等名為六和敬法。

「阿難!如先所說諍根本,汝諸苾芻應當斷除,於七滅諍法應當了知,諸有諍事若已起、若未起,悉令息滅已,同修六和敬法。汝諸苾芻!若如是行,乃於東西南北,隨往方所若行若止,令汝苾芻悉得安樂、離諸諍事;乃至我涅槃後,亦復令汝諸苾芻眾,於一切處常得安樂,如我現在住世說法教化眾生等無有異。」

佛說息諍因緣經()

 


[ 《律儀戒行篇》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