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佛說大乘金剛經論》選讀--
             
金剛經四句偈解脫法進道功程(3)

                 ---悟得性空(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三、空性之修證

《大乘金剛經論》云:「複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大乘金剛經論》云: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依義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生,阿羅漢果。」

回過來講第三階段「空性」的修證,先講經文:「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要是已經見性的人,才能講要來空性,若不見性,何要來空性,若見性不來做空性工夫,就是世間凡夫禪,非是修佛禪,非是要證解脫道。大家要把這種佛禪、世間禪道理搞清楚,前者所謂內道,後者即是所謂外道,內外道之分別就在此也。有些人無知境界或修行真實過程,只要有人所行、所為異於自己的認知,就隨便給人家載帽子,說人家是「外道」,其實自己說來才是大外道一個呢!因自己放不下、容不進別人的事物,這樣他不是也執取外境,不也是外道一個,若不是外道是何人物呢?所以要修佛道者,當知要完全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有話言說,不然都是外道一個。

明心已如前述,心能空了,就是明心。若是心還有自己主觀意念,還有自己憂喜苦樂之想法,也還會隨緣起妄想,然後隨妄想流轉,這樣的人就是心還未究竟明,也就不可能是個見性的人。這種人連心都未空了,如何能說是見性呢?

一般人常喜歡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常出現在大家的文章裡,或是嘴巴上。好像修行中有點見光或是現點什麼靈力,就說已經是「明心見性」了。真正「明心見性」的人,自心妄想定已不再起。然後有外在因緣(看不到的)來時,您自性就會自然相應,自性相應中依緣而能心知一切。如在另一星球的外緣來給您一個心念,您自性就能接受到此心念,如遙遠的佛菩薩,作語化與心化境況。或是近距離的外緣,如是一非人、一菩薩、一眾生影像來,您自性就會現起此非人、菩薩、或其他眾生之影像,此是非用肉眼觀見。這些心念、影像都是從自性映照而現起,現起後的因緣,自生又自滅。此時您也不會有一相應的心念,境過也能不再去掛礙,所讀知之影像、心念也都能自在放下,不再窮追憶、心想,之後也不會再起任何心念思維。若還有思維心念,就是又入妄想相隨之境界了。或是過後,隨便向無關或有關之人言及,這樣也就是還在心未明的階段,這就是心未真正空掉,故此等人不可能真見實性者也。

像這種空心又要空性的修證方式,若不是真正學佛法的人,或已懂得依般若智慧,實相觀任何人事物、內外因緣所起之事相,也能自然而學習到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種人最後才能真見性。

再來說自性怎麼應緣呢?是以依他起性而應緣,這是「唯識學」裡面講的名相,是從《解深密經》裡頭出來的。依他起性即是依他起自性,自性依什麼因緣起?譬如以色相來說,我的眼睛看了,那我見性之自性起了作用,然後自性又起了法性,此法性即產生映照功能,而現起了影像;聲音來了,我的耳根自性起了聞性,聞知聲音內涵,或是意思等認知。

這些色相、聲音是隨自性而現,自性未現前是空無,自性應緣起性用、映照法塵之時,還是空無。自性之性用、映照法塵中還是無有一自性,因自性本來空無故,故世尊常言:無性性。既然自性空無,何能現物?善思維、善觀照,如能真知其真實,當知所映照之塵境亦非真實境。諸性本空,因境有,境存境滅自性還是空。若能懂得這些道理,而能不驚、不怖,即是所謂真見性者。

此時行者即能知自性何謂寂然不動的道理,寂然不動中,能照物、應緣,而無所動,無所動之中,即能感知種種因緣。這就是經文所述:「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真實義。當自性應緣中起心法時,當心塵沒有自性,自性亦無自性,所以一切的性都是空,一切的所生法都是空,法空、性空,總歸無性性。

理論上應該這麼認知,以聞性講,也有沒有一個聞性,在這裡等著聲音來時再來聽?沒有!都是聲音來,因緣來,聞性才現起。一個人走過來了,我的眼睛看到他了,在眼睛看到,見性此時才起。人走過去了,聲音滅了,聞性、見性同時都滅了。所以此過程是依他起性的作用,是我們凡夫、聖人都具有的功能,感而遂通,不是只用於見聞,還用於覺知上,亦即心念亦然也。

如何做到見性?初步先見此依他起自性的功能,還要知道自性其作用之過程,若是不知其作用之真實,怎能說是初步的見性?那到底是先明心後寂然不動,才感而遂通。或是先感而遂通,而後又能寂然不動?若能分別前後境界,即能知前者是見性,後者是空性。先不談空性之現象,那是經文後半部份,現在只能說後半部是三聖果聖人之境界,這些聖人又有什麼東西呢?是讓其圓成實性現起。是要進入「變化無窮,威靈莫測。」及「明明了了,自覺自知。」

我們凡夫也有圓成實性,但是不管用,我們有沒有佛性?有!我們有沒有如來藏性?有!我們有沒有真如性?有!我們有沒有法界性?有!…。佛的十二真如性我們都具足,有歸有,具足歸具足,起不了作用就是起不了作用,因妄心所迷惑故。佛性本具有─空、有兩面,為什麼佛的圓成實性可以發揮極致的功用,而我們不行呢?我們若沒真「見性」,連「依他起性」都不能見之,最糟糕的是我們還要住遍計所執性上,執著自己對、別人非,我修得好,別人修得不對?…。

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這三性,講唯識就要懂得這三個東西,遍計所執性這是凡夫的境界,同樣的,空性因緣起自性以後,若執著這個境界為真,然後依你的習氣毛病去發展,尤其是煩惱境,就會產生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聽到聲音,聽到就聽到了,聽過了就沒有了,就不再去遍執這一個。

這個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是我們遺失了它,它的功用就是本體,本體是空性,功用是把本體化成有相,所以因緣生諸法,凡夫執著這個諸法,變成一種執著,無所不執著。你喜歡這個人,就喜歡的不得了;恨這個人就恨得要命,依你的妄心性來做這些事情。聖人已經超越了這些愛、恨,所以祂看是看了,這個人看了是可以討厭的,但祂不會起討厭的心。會認為那是他的業力使然,才會造成他的行為是這樣的,他不會去討厭你,可能還會憐憫他。

你看政論節目的電視時,有時候可能很想要把自己的電視機砸掉,因為電視裡面那些人講的都不如你的意,越聽越要生氣,他講歸講,沒有什麼關係嘛,你要聽就聽,不聽就轉台。有的人受不了的,就打電話去電視台罵,這些都是標準的遍計所執性,依你的喜怒哀樂去做事。聖人不是這樣,看是看了,聽是聽了,沒有感覺,我們要修的是這個除掉妄執心,若心不明,不用講要見性了。

現在回過來講,「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沒有因緣的話,自性寂寂然不動,你在打坐時,沒因緣來,也不會起心動念,有因緣來時,要起你的自性相應,幹什麼呢?真性會化一個色相,昨天用「山」當例子講過了,這些理念可能你們還搞不懂,要花一點時間講,不然您不知要如何見性。

再來講這一句話,我們的空性是第八意識的本體,空是基本排在第一,然後因緣,此是以聲波來比喻,聲波是因緣,因緣(聲緣)進到我們空性範圍時,第一個能聽到的,不是你的耳根,而是你的第八意識的本心(空性),本心先認知這個聲塵的。一般人不會這樣想,一般人以為是用自己耳朵在聽,其實不是你耳朵在聽,是你的本心在聽(或看),先接收到了這個外在因緣,就是你的第八意識心,第八意識的見分見後現起了自相分,第八意識現了這個相分(聲塵),然後八識心中產生了聞性,這是依他起性的過程,起了此法性,法性就會產生它的法相,所以法性會現起法相,法性現起法相生出,就可以現聲塵。

此時的法相是什麼?這個「聲塵」的影像是法相,聞性所聞的法相(聲塵)是從那裡來,不是從這裡外在聲塵來,而是從八識心中的相分(聲塵相)這邊來,所以說是依托第八識而來,然後耳識來認這個八識中相分的聲塵,耳識認知聲塵是從八識中的相分來的,故說耳識是間接認識這個聲塵。那耳根又是扮演何種角色,它只是聲塵接收的工具而已,不是我們的耳朵聽到這個聲音。如果耳聾的,聽不到聲音,當他打坐能開發出聞性來,他照樣有天耳通現起,不必假借耳根亦能聞。我們同學在聽觀音法門修行時,是用聞性去聽的,不必用耳根去追逐外在聲塵。

八識中的見性也是一樣,如果會用它的話,您過去所經歷過的事,過程是怎麼樣?它可能會現影像給你看,所有無始劫以來歷史都是在重演,角色都是一樣,只是個體外形改變而已,這些你讀釋迦牟尼佛的《本緣論》就可以知道,人輪迴中永遠都是處在這種狀態之下,生生滅滅地重復著。

 

再來講「變化無窮,威靈莫測。」心明的人,應能認知自性,自性能寂然不動,以後才能變化無窮,此變化要依自性淨度而能變現。若依小乘修行的話,已近滅五下分結,即去除身見、戒禁取見、疑、貪、瞋等五結之微細過,此時當能感知眾緣而自化。此處心明後又達見性之人,當得證入性空後,即能現起五神通,所以說是「變化無窮,威靈莫測。」

先來看看什麼是變化,變化是指變化種種形相之意。若是於佛、菩薩等,是為教化眾生,而以其神通力變化成種種相貌。其中,佛為地前凡夫等利益之事,而變現之佛身或菩薩等身,稱為變化身、應化身、應化佛;為五趣之眾生而變現鬼畜等身,稱為化身;無而忽有之佛形、菩薩形、人形、鳥形等,稱為化佛、化菩薩、化人、化鳥。又佛為教化凡夫,應機所變現淨、穢之國土,稱為變化土、化土。此外,能變化之心,稱為化心;所變化之事,稱為化事。

當然此處聲聞人修行不能像八地以上菩薩或佛那樣變化,但我們依經論來看看,這些聖人如何變化。小乘聲聞人得神境智證通後,能引發能變化心,四禪中變化計有十四種。即:(1)依初靜慮有二:欲界之能變化心及初靜慮之能變化心。(2)依第二靜慮有三:欲界、初靜慮、第二靜慮之能變化心。(3)依第三靜慮有四:欲界、初禪、二禪、三禪之能變化心。(4)依第四靜慮有五:欲界、初、二、三、四禪之能變化心。2+3+4+5等於十四,以上計有十四種能變化心。
 
   若以菩薩道來講,初入道中即是歡喜地,亦是初開悟自心行者,能讓自心現妄想之相者。然後認真修心養性,以尸羅(淨戒),遠離微細毀犯煩惱垢,即入二離垢地,至此可說是明心。故說二地菩薩離諸垢後,已心明是謂明地,其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始名離垢地。心淨極後明,則能讓自性明現起,是名三地發光地發光地後,能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名焰慧地。

一般言之,此菩薩光修智慧,不能像聲聞人,專心修除心病習氣,所以達三地明地時,心明清淨故,即僅能有一應化身。而聲聞人若滅五下分結已,即證阿那含果,此時五神通現起,即能「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此處聲聞人所化的不是意生身,是依禪定清淨身所應化之應化身。

回過來講,能變的是自性,所變的是心識化形,自性即是佛性,佛性有空、不空兩面。初修習時,空性之間沒有因緣來時,它是寂然不動的,就是有因緣來時,也是湛然不動。這兩個有什麼不同,前一是緣未來時空性也不在,自性也不在,寂寂然。後一是緣來時,能動也不動,雖因緣來時始應緣,是空性應緣,而自性湛然不動。

以前有一位比丘尼身體不舒服,來請教營養怎麼調理,我跟她講了以後,回去她真的把身體調好了。然後她跟別人說,只要她發生困擾的事情,就想想張老師後,腦筋的靈感就來了,事情就解決了,我說:有那麼神嗎?這件事不知道是真是假,這是側面聽來的,不是她告訴我的。

同樣的道理,你心有問題,你想想觀世音菩薩,祂的自性馬上感而遂通,化個化身給你,那事情就解決了,所以修到越高層次,他的心性遍滿虛空,你想念、意念祂,祂都會化為力量給你,這是心性問題,心識也一樣。

現在講心識,心識也有這種能力,就像有些人要控制徒弟一樣。我們是自在的打坐就打坐,不會說要你打坐前,一定要先觀想師父,因為你觀想他,他感而遂通,就可以控制你,這樣你就走不出他的陰影。像某些師父就是這樣的,你跟著她之後就永遠走不出來,也走不出自己的一條修行路來,為什麼?因她可以控制你的意念。我們修行是要斷習改心病,不是要讓人來控制,除非是自己遇到障礙不能化除時,才要想想師父,這是希望他能幫幫您,也許無意中即能化除某些障礙。

欲修密法的人,就要有正知見,若自己被控制怎能來修心,兩個不清淨心連在一起,是修不好自己的。所以修密法走錯路的人,遇到不對的師父,都變成人家的傀儡。連他師父也是一樣,只是控制師父的是更高一層的東西。修行千萬要認識清楚,學密法是可以,但不要修得失去自我。

我有一個女同事就是這樣,帶著她約五、六歲的小孩去皈依某人,一皈依之後,她的小孩就歇斯底里地發作,同事來問怎麼辦?我問她:「你到底信什麼教?」她說:「就是某某上師」,我說:「你怎麼會去信那人呢?」她說:「不知道呀!反正大家都信她」,我說:「你現在打坐不要再想她。」然後這小孩子慢慢醫療之後,就會好了。走錯一步,好是好,不好的話就永遠倒霉。除非你碰到善知識,教你把她的相片丟掉,教你不要想她,不然您走不出來。

有邪法持黑咒或是心不正的人,懂得這些心術,又喜歡控制別人,這不是在修行。真正的菩薩是給你清淨心,因菩薩心已清淨,您憶想祂可以得到清淨心─空性、祥和、寂靜,菩薩也會教你怎麼解脫心障。若要想最好是想想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法力最大,而不是想你的老師、想你的師父。

有一位同學說,她天天睡覺前一定要想想我,然後就要哭,我說:「你想我幹什麼?」他說:「不知道!一定要想,不然會害怕。」我說:「你要從害怕的那一點解脫出來,而不是天天想我呀!你究竟是在怕什麼?怕黑?怕暗?怕孤單嗎?要去認識這盲點,並把它打破,那就解脫了,不是要依靠別人。」學佛法不是靠別人,解脫要靠自己。雖然我們在拜佛、拜菩薩,但不是永遠都是這樣子下去。老師希望你長大,希望你獨立,希望你成為菩薩,他只是在你無明時,幫你一點。

因為講到要見性,當然要認知自性功能,一定要講到四禪的境界。住初、二、三、四禪境時,都要能「明明了了,自覺自知。」初禪是有覺有觀時,僅是觀於自己心地,自心起滅。若漸入四禪境時,就能觀照到外虛空、世界,這是四禪快現神通境界了,其接觸範圍更是廣大。

阿那含向行者證到四禪境界時,是住在一境性中,四禪天可以具有五神通,自性跟心性開始發揮它應有的能力,這能力就產生它的神通,所以就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後兩個比較不容易發起,前面三個很容易發起。到這裡如果有神足通的話,也就是會飛而已,但跟菩薩的神足通不一樣,菩薩的神足通是十方佛剎土自在的來來去去,那是菩薩摩訶薩境界,這裡的神足通只是會升空飛一飛而已。

每一個人都說他做夢時,常常在飛,只是飛的方式不一樣,有的自在一點,站著這樣就飛了。有的要張開雙手這樣飛,有的要怎麼樣方式才會飛,這都是在做夢。從小做到大,都是同一個夢,這是你以前學會的,是那個夢中的飛法,就是那個樣子。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修證的,如身體、氣脈和心淨都不一樣。我說這些自性,開始限制它原有的妄習滅後,即能感而遂通,譬如說地獄有一個親人,這親人跟你有緣,你一感召,就可能心煩。有人修到用天眼是可以看到地獄像,看到那位親人,這是你自性的功能。

到四禪天境界行者,心清淨程度與修佛法者不一樣。修佛法持戒淨修,證到空性時,就是阿那含果,剛剛講的,阿那含的境界比四禪天還要高,生在五淨居天裡面。所以阿那含或是四禪天的天神都好,它的自性很容易依因緣感召而起神通,尤其它會變化無窮,它怎麼變化呢?譬如說某某人有病了,你心感召到了,他會隨因緣變化,變化的結果就是讓這個不好的因緣變好,把那個不好的業緣擺平了,有這種能力,這慢慢學,學到空觀,空可以化解很多的事情,這是菩薩的境界。

所以不要看到佛、菩薩就很高興的說我看到佛、菩薩,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要在意,要修你自己就最重的心病,祂來也好,不來也好,永遠不要太在意。菩薩不必來,因為十方虛空,那一個人起心動念祂都知道,何必來你這裡呢?所以看到菩薩來了,就要小心,有修初級密法最喜歡這樣子,我看到菩薩來了,我看到...。不必高興,不即不離,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抱著這種心才不會出差錯,因為那是你本來就有的自性,依他的狀況變化,正的、逆的、順的。

譬如說我為了度化這個人,他的脾氣很壞,就要用比較尖銳的方法,有時吵架也要跟他吵,吵完架後我沒事,但他吵完後鑽牛角尖去,過好幾個月,終於想通了,算了!但我對他還是一個樣,還是照樣照顧他,還是一樣愛他,他這樣就過了一次,然後二次、三次、...,這樣一直在磨他。我師父也常常這樣做,師父他看到那些很鐵齒不信佛、不信菩薩的人,就喜歡整這些人,然後他們被整得服服貼貼的,也信了佛。學習你本身空無的心,沒有偏執,沒有報復,沒有這種什麼心,主要是為他好,你還是對他很好,真的!他慢慢的會轉,到最後歸順於佛法。

問:有人在吵架時腦筋都是空的,那第一句話是從第八意識出來的嗎?

答:吵架時,不要想說我在跟他架,吵架是率性而出的,內心那個不動,如如不動,它不會吵架,那是另一個妄我現出一個大聲的憤怒相,內心的是不會動。像教育小孩子一樣,教育小孩子你不能動怒,動怒就是犯瞋心,你要他好,表面上要教他、罵他,好像罵得很認真,但實際上裡面的我,感覺是不動的,其實你知道那是在作戲,表面上看都似真的。

什麼是圓成實性呢?此自性圓成,就會自己選擇,這個人要用正的,這個人要用溫柔的,這個人要忿怒的,...,不是你用思考去想的,你的自性會自己選擇。禪宗祖師大德就是這樣教化徒眾,他能夠隨各個因緣而變化,這個人要怎麼教化他,尤其是有神通的,他更高段,知道你的業力在那裡,譬如這個人福德不夠,又很慳貪,但是他今生應該證道業,就故意逼得他把全部財產拿出來布施。

昨天談到優婆鞠多尊者他有一個弟子,祂也知道他可以成道業,但是他帶了一大票的黃金來出家,慳貪心不去的話,怎麼成阿羅漢呢?所以他就製造一個機會,說:你把這些黃金供養這些僧團,然後我會找個機會讓你賺更多的錢,後來此弟子真的把錢財散出去了,等一散出去之後,覺得內心很歡喜,我愛這些錢財幹什麼?真的把慳貪的心去掉了,也不會再貪求什麼了,過了不久他證到阿羅漢果。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缺點,有的貪錢,有的貪淫慾,有的貪種種舒適的生活,你貪什麼,有神通的就針對這一點,破掉你執著,那你就能成就了。

所以這是誰來看這些呢?是你的自性自己應緣,自己變化,自己感應了就會起通,這在自性裡面它有很大的變化,威靈莫測,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它要怎麼做,它自己會做,就怕您起妄心障礙到它。

我跟同學吵了兩、三次架,但吵歸吵,對他還是對一般同學一樣,沒有兩樣,沒有心對這個比較好,對那個比較不好,這個過程一定有它的必然性,或者是你講一句重話,譬如說也不是故意要講的,是因為某種因緣最後一定要講這句重話,然後慢慢路才會走順,走出一條坦蕩蕩的道路出來。這些都是腦筋想不出來的,都是從自性率性而出。佛法講的「率性」很重要,不能經過思慮,一經過思慮的話就是你的妄想,起想法都是妄想,沒有率性,率性就是進到自性自運作的功能,它裡面那個靈知靈覺的心,比你的思考更合乎因果報應。雖然你的想法想得很好,但是結果沒有用的,還是不如它。此自性該生起就生起,該發飆就發飆,該讚嘆就囋嘆,隨性而去造作,這樣做的話,就要看結果。有時候剛開始時是很不好,但是最後都是圓滿的結局。佛法講的是圓滿,那不是一般的規劃,規劃得很好,最後是否就會圓滿,是不一定的。

所以變化莫測,你沒有辦法知道它,威靈莫測,但是有一些人在變化無窮的過程之間,不知不覺的事情辦好了,怎麼辦的呢?不知道,這樣還是有一點隔閡,一個真正見性的人,一定在自性發神威時,清清楚楚的知道它在做什麼,所以下面這句「明明了了」要知道,不是迷迷糊糊,迷糊就時曖昧不明,還在想陰魔相之間。

「明明了了,自覺自知。」

現在講「明明了了,自覺自知。」自性發起作用時,要能明明了了,要知道它在作什麼,譬如說我對一個同學生氣,這個同學回去後很生氣,我也知道他在生氣,氣還未消,越鑽越深,鑽進牛角尖去了,但是我也知道到最後他還是會再回來,我跟其他的同學講,不用擔心,他會再回來的,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也是智慧問題,有智慧的人第二天馬上放下,有時候智慧比較低的,瞋心比較重的,要搞好幾個月,然後才突然靈光一閃,我為什麼要生這些氣呢?生這些氣幹什麼?這些過程之間你們都要知道,這是自性明明了了,如果你還不清不楚的話,最後也許是圓滿沒錯,但過程你不知道的話,那也沒有見性。

有些人更起清淨心時,自己意生身起,去做什麼事都能清清楚楚知道,整個過程都如己目所見,這是很高的境界了,已經接近要發五神通的地步了,也就是要證得阿那含果了。

講明心見性,自性在作什麼事情時、過程之間和對象,你都要明明了了,要知道這個是自覺自知,自覺就是不必去講,因為自己覺知進展到那裡,現在在幹什麼,他來時,會怎麼樣,不必去講這些,一講的話就犯了遍計所執性,我們可以依他起自性,覺知可以不要遍計所執,遍計所執就有一個習氣加上去,所以再下去就是談到它的功用,過程之間你要明明了了以外,還要寂寂然,明明是他的性用,寂寂是沈寂不動,這空體永遠都是不動的。

「靈靈寂寂,無為常為。」

但是上面所講的感而遂通,是因為你心起一切的緣,它是非常威靈,無所不至的,所以過程之間,你要清清楚楚的感知這些現象,寂寂然為體,靈靈為用,寂寂是無為,靈靈是性用、是有為,誰在為呢?不必語言去作,你的自性自然就會去作,所以這個自性要達到這樣才是見性,保持一個如如不動的自性清淨,然後感召因緣產生一個神變,自己去幻化,自己去應緣,去轉一切境,所以在無為之間產生有為的性用,它在講什麼,一出口講就處於執著,所以要達到這個境界的人才是悟到性空。

很多人很喜歡講明心見性,昨天跟今天的課程講完了,你有沒有辦法去判斷這個人真的是明心見性了沒?有能力的舉手給我看看,都沒有把握,心明到什麼程度才算心明?如果喜歡講話的人,表示他隨妄想流轉,他感知什麼境,然後他喜歡跟你講,你說他沒有明心,沒有,為什麼?因為他還有妄想相隨,這樣不會嗎?考不及格!

那一個愛講他開悟的人呢,這個人一定也沒有開悟,那一個人喜歡講他明心見性了,這一個人一定沒有明心見性。所以《金剛經》第九品講的很清楚,證到須陀洹果者沒有須陀洹果想,證到斯陀含果者沒有期陀含果想,證到阿那含果者沒有阿那含果想,甚至證到阿羅漢果者沒有阿羅漢果想,你怎麼可以公開講自己是明心見性了呢?這個一定是沒有明心見性,心不明,因為有妄想相隨,妄想他明心了,妄想他見性了。末法時期是誰可以來認證的,釋迦牟尼佛已不在世了,誰可以來印證您證到什麼果,再自己看看自己,習氣毛病都還一大堆,還有什麼果位可得呢?

很可惜!有一位出家人,聽說在電視台上這麼講,他33歲就開悟、明心見性了;卡普樂大師在民國72年去台灣,當時南懷謹老師派了一位耕雲禪師去接待他,南老師躲在背後不出面。耕雲禪師有聽過嗎?暫不去講他有沒有開悟,他是軍人退休下來的,是有點修證,現在還可以在網路上看到他的文章。卡普樂(capro)大師是美國禪中心的創辦者,留學日本學禪的。平常我不參加這種活動的,這次我特地到南老師創辦的「十方禪林」大樓去參加此盛會。我到時,看到一位似有開悟的人,坐在十樓大門口前,我沒有跟他談話,有沒有開悟看他的臉就知道了,他坐在那裡整個氣運轉得連眼睛睜都不開。就是說氣脈通了後已開悟自心了,但這也還要修個廿年,也不可能完全明心見性,更不用談空性了,空性就有五神通,就有阿那含果位了。

會中,卡普樂大師與耕雲禪師之間有一段對話,卡普樂大師問:「大師!聽說你開悟了?」耕雲禪師說:「嗯!我開悟了。」又問:「開悟幾年了?」答:「67年了。」當時卡普樂大師笑一笑,不置可否。

禪宗公案有沒有這種的對話?不可能呀!五祖問六祖:「米篩熟了沒?」六祖回說:「篩熟了」。五祖將杖錫往地上敲了三下之後就出去了,一個開悟的人智慧是很敏銳的(或也許用心溝通),師父叫我今晚三更到他的房間去。到時,五祖再問六祖某些話,六祖答對的,所以五祖印證六祖開悟之後,就將衣缽交給六祖,並要他趕快逃命去,不然人家會來追殺他。沒有真悟講我開悟了,不能這樣講,也不能講別人開悟,別人開悟,你知道他的境界在那裡就好,不要去誹謗人家。

大乘、小乘的開悟是不一樣的,昨天講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達了都可以講他開悟,對不對?以大乘菩薩或以禪宗的標準來講,一定要突破色身束才是開悟的,此時心通虛空,可以感知一切境,這時他不是用眼睛、耳朵、鼻子、舌頭這些根身去功用,都是用此心與自性。所以他有無為的心,就能認知這是我們的自性,然後要潛默將養廿年,始能把事情搞清楚,明心是什麼,見性又是什麼。

世間禪行者會依每個人的境界不同,產生它的有為性用,性用間也要對自己的心能安住不動。但是你在行菩薩道,你要應種種緣間,自性它會自己去運作,你只是靜觀等待結果,最後總是會圓滿,很奇怪!沒做什麼事情,那事情都圓滿了,要達到這個神通變化,不必你去做任何事;很多修有為法的都是自己出陽神,去作什麼事情,這是外道法;但是學佛法,如來者無所來無所去,《金剛經》不是講得很清楚嗎?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應有來去之身用。

再來就是自性遍滿虛空,如果有個神我身進出的話,那是外道法,或是小乘的行者,他可以這樣做。菩薩道的真正開悟的人沒有這一套,都是自性遍滿虛空,但住無為!不用一切法,但是自性可以應一切境,如果你做到這樣,過程之間要明明了了,這一句很重要。如果過程之間不清不楚,迷迷糊糊的圓滿,那你還沒有見性,你預知每一件事情到那裡,過程怎麼樣,結果怎麼樣才會完成,所以明心見性就是要這個樣子。

懂了就可以去印證那一個講了明心,心是明了嗎?心明已是不簡單,心明的人會想抽煙嗎?會想喝酒嗎?想名聞利養嗎?是沒有這種人的,再說心明的人,還有脾氣,要吃香喝辣的嗎?不可能,所以那種抽煙、抽大麻的,對行為無所無謂的,都不是真正的開悟的,也不是心明者。每一個菩薩都沒有欲望,而且臉都清淨的,衣服都穿得跟一般人一樣,整整齊齊的,如果阿羅漢就比較自在點,他都無所謂,菩薩都是乾乾淨淨的,跟別人沒有兩樣。

心明以後你自性才會產生功用,性用之間不必你去用,你只要守住你的空體,它自己就會去發揮它無量的神變,不可能也會變成有可能,怎麼變是它的事情,你只要守住你的心不亂即可。

我昨天講的,心還不清淨,那你就要打打坐、念念佛,有一點定力讓它去發揮,有時它碰到障礙了,會反射過來到你的色身,你覺得心不舒服,心有一點慌亂,那是功夫不夠,功夫夠的話,根本不會感覺,這些過程之間,自性它是非常威靈的,感而遂通,然後變化莫測,這些都是在講自性之間的真正功用,昨天已經講了,所有佛法裡面在講修行的境界、神通能力有關的,這四句偈講得最透徹,「真性主行」的過程,最好是可以用《圓覺經》裡面那一句話─「隨順覺性」。

這潛默將養中有幾句話,都一定要用上,即是「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那是你修心明過程中所要的佛法。心明以後,你就不去執著,我感知的是真的嗎?是假的嗎?講這些你是心明後,才能夠去講見性的問題。

好了!現在下個結論,既然你已經明心見性,而且也性空了,那又怎麼樣呢?只是阿那含果,不是成佛了,所以要搞清楚境界,當然明心見性不要亂講,真的你證到明心見性就不還果了,還是住在四禪天上的五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善現天以上是利根的,這三天心比較銳利,善見是可以看到十方虛空一切世界,一切因緣果報,這種聖者是利根者,祂可以在天上的五淨居天,直接證得阿羅漢,是在天上就證得阿羅漢果,不必再來人間。

鈍根的在無煩、無熱這兩天,祂們會再來人間證得阿羅漢果,所以《金剛經》上講不還者,不是不還,還是有一些人要來,證到阿羅漢果就不來了嗎?也不一定,阿羅漢不一定要住在天上,他也會來人間。所以不來者,不是不來,他還是要來,何種原因要來,就不得而知了。《金剛經》講的名詞,你們搞不懂這些來龍去脈境界的話,真的不知道世尊在講什麼,你要把這些修行的層次、境界、果報搞清楚了,你就知道,哦!原來是在講這樣子的道理。

老師!時間到了,是要繼續講下去,還是休息一下。沒關係!今天不講完的話,你們回去睡不著覺,留一個尾巴怎麼辦呢?

修空觀有兩個階段,一是絕對的空,一是相對的空,絕對的空可以得到真正解脫;相對的空是證得「空有不二」的中道,所以這邊(絕對的空)可以說是聲聞乘,這邊(相對的空)可以說是菩薩乘,這兩個境界是不一樣的,要先了解一下。

一個修行人第一階段不修絕對空的話,你永遠沒有辦法解脫境緣,所以外道為什麼不修空觀,他執著他的自性真如的性用,太執著它的能力,捨不得放掉,所有的佛法從初發心到最後成佛,每一點都可以體會,每一點都要捨棄,你有這個能力就要捨棄,有那個能力就要捨棄,捨棄才能往前走,不然你就卡死在那一點上,你所得的果報就在那一點上。

以後再來時,從那一點再開始,今生你有幸聞到佛法,知道佛法都要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觀,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禪宗是講「不即不離」,過程所產生的一切功能,你要是想得到它、擁有它,這樣的話,你就卡死在那裡,一切的業障你認為它是真的,越講越真。你說沒有的話,它是真的,也會慢慢的就沒有了。不是真的沒有了,是動不了你的心,所以你的業力、冤親債主熬不過你,不能得逞,你就可以擺脫它的糾纏。

所以般若波羅蜜是所有波羅蜜裡面最重要的,它是一切波羅蜜的眼目,沒有它的話,你做了種種的布施,只會生天或再來人間做國王,得到富貴的福報,你如果不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那完了!以後你迷失在榮華富貴之間,除非您守戒很好,用戒控制自心了,你就是起了了不起的神通變化,但這些你可以為別人犯了戒,不是為自己而犯戒,這是菩薩心。

戒是在幹什麼?你要把它搞懂,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戒不戒,所以《大般若經》裡面就是在告訴這些觀念,淨不淨,解脫不解脫,涅槃不涅槃,種種都不要住那一個境上,這個智慧很重要,所以你還沒有學到這個智慧以前,你要先學習絕對的空,否定一切,有身心所感應的是真的嗎?對!但是也可說不真,捨掉你那種覺知心,等到你比較有能力控制自我,哦!原來佛法是這樣,那時候你要回過來學習空有不二的相對的空。

腳根站穩了以後,就敢走大路了,修行要有層次的,如果直接從空有不二的境界進去的話,那這個人遇大事情來,或是大業力來時,一定被埋沒的,腳根站不住,被打垮了。所以為什麼小乘的十八空觀是用解的,因為沒有辦法實證,所以用思考的心去了解。我看到這個人是假的吧!看他呼吸,呼到最後沒有了、空了,我內心對這個人的看法,空掉的話,我空,外面這個人也空了,所以內外皆空,不知即用思考的,用理智把它一層一層拆開來,再把它剁碎碎的話,到最後剩下的是中子、質子類的東西,我們看不到,看不到就等於是空嗎?莊教授是學物理的,電子轉得很快,以為看不到就是空,很多都是這樣認為,這麼去想的話,那就屬於是空了,這是小乘的思想,沒有辦法證得,只能用想把它化空。

像大乘開悟的菩薩人要修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空是絕對的空,一切相都要否定掉,這種要有很大的脫粘能力,要六親不認,但這樣會被很多人怪罪,別人雖會見怪,這樣我心很安定,沒有掛礙,也無所謂,等到最後我走出來了,我對你特別好,因為當時我要求自我解脫,所以對你不講情與理,現在我可以對您好一點,您也會忘記以前不合理的事了。

已走出來後要度眾生時,再彌補他,可以表示對他的感恩,那是在修行過程之間,你如何把握得住自己,那是很重要的事,不是用你的感情作用去修行,那一定修得一大糊塗的,修不好的,所以這兩個禪定,是開悟自心的人要去修的空、無相觀。而這個無願是沒有一絲一毫的,我要幹什麼?沒有我想要什麼?

這個「願」不是你發什麼大願的願,譬如說我要一個道場,這個不行!該有道場時就會有道場,該有什麼自然就有什麼,明法師你們認識嗎?他是沒有道場的,但是他到處講經說法,所以到處都是他的道場,有了道場就麻煩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樣樣都要。我從來就沒有想要一個道場,我到處去教打坐,後來有同學建議租個地方當道場比較方便,我說方便那你去做,我不是很主動,後來有一位同說他有一個房子很適合當道場,可以便宜租我們,於是就有法爾禪修中心自己的道場,接著就開班,那是短期住的。

現在的道場是因緣湊合,五天就決定買了這個房子,所以該有時就會有,不該有的你想呀!或是要大家捐錢,或是有了道場後就想要一個縣市開一個分道場,叫師父的徒弟的徒弟去教,那可以學到什麼?學不到什麼的!還好!現在科技發達有個好處,就是網路很方便,網路像一個道場一樣,你需要什麼就進來看看,其他道場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可以上法爾網站就可以得到答案。

修行的境界要有親自經過以後,身體的變化、氣脈的走動、心靈的變化、過程之間是如何,有時候不想講話,講不出話來,這些過程都要清清楚楚的,這只有過來人才能跟你講得清楚,你現在是什麼境界,有的人只說這是個過程,但沒有告訴你該怎麼化解,因為他不知道!要告訴人家怎麼解決的方法,這樣就可以幫他縮短過程之間摸索的時間,這是方便法門,要用中藥方面、或是用什麼..,等等,讓他不想講話的,早一點講話,以前我也有一段時間也不想講話。

舉個實例,有一位淡江大學的同學去參加法鼓山的禪七,回去後又繼續自己用功,最後就不想講話,他媽媽很緊張,怎麼問話他就是不回答,怎麼辦呢?帶去法鼓山請示師父怎麼辦,師父說:這是過程沒關係,安心回去吧!當時在那裡當義工的我們同學看到,就跟他們說去法爾禪修中心找張老師,他會幫你們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就帶著他們母子到道場來。

我跟他講述這是什麼現象,要怎麼去化解,剛開始他住在道場調養,幾天後就回去了,他話講不出來,要表達就用寫的,所以不要說講話很簡單,問他為什麼不講話呢?他說講話會死人呢!就是這樣子!

有一天你不想講話時就是快悟道了,哦!原來自性本來是不會講話,翻過山頭後,慢慢的就會學到真正的空,悟到真正的空以後,你才會慢慢的回過來學講話,這是過程。沒有經過這條路的,號稱開悟,又在各處搞來搞去,那裡有那麼快的開悟法,真正修行二、三十年都還在磨,像六祖那麼聰明的還要磨15年的時間,所以你看那一個說開悟了,然後就在台面上講些瑣碎事一大堆,講得亂七八糟的,你就可以幫他作一個結論,這個人是沒有真開悟自心的。

(張玄祥居士 講於美南 爾灣 2005.06.03. ) 

 


[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