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5)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師父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第二()

再言一切法本不生,是謂一切真實之法,乃超越相對之差別界。以其為「絕對」,故不生不滅,此係不變之理法。有為法是假設方便,不應執著,故以有為空觀其無所有、不可得,是為有為非有為。有為空者係指有為之法悉皆是空,有為空梵語 sa3sk4ta-09nyat2,蓋指一切有為諸法,皆為因緣之假和合而無自性,故稱有為空。進一步理解有為空,可從一心一切法來思維,一心一切法是指一切萬有萬識諸法皆「心」所現,除心之外,無一切法;於一切法之外,亦無心可言。古佛言:「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心。」心外無法,於一心能假設施方便,不加執取,即是有為亦無為義。

再言一切法本不生,是謂一切真實之法,法不管怎麼樣生生滅滅,對於本體來講是不生,這種認知才是真實法。世間人對於一切法,都認為有所生,乃執著為真,所以才會隨業流轉;聖人或者菩薩,則有法、無法皆觀其一切法本不生。如此觀之,以有為境不做有為想、也不做無為想;處無為境不做無為想、也不做有為想。能有這種真實法的認知,是菩薩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到不退轉地的菩薩,乃超越相對之差別界。所以你要對一切法起滅起滅不執著,也不要去執著有為無為,這樣就無所謂差別相可言。

以其為「絕對」,觀一切法,有法等於沒有法,是絕對的,所以可說不生不滅,有為之間不當有為想,以空性來觀一切因緣起法。因為緣滅法滅,它是無常、無常性,所以也就不會恆久,但由理地之真空實性來講,亦可以說不生不滅,此認知係不變的理法。如果反過來,以有為法所現的一切境,你說它有法,那是假設方便而說,如果你要懂一切法,你就看一下,但是看它成假設方便,不要真的看進去,所以不應執著。如果是絕對的觀它不生滅,那就不理它,以無為心面對它,就無所謂法不法,也無所謂假設方便,也無所謂差別相。所以既然能夠不執著,故以有為空觀其無所有、不可得,是為有為非有為,除了認知,還要有這種能力做到,處有為境要觀它非有為。

另外,有為空者,係指有為之法悉皆是空,它是因緣法,因緣法是無自性,是緣滅法,法是會滅的,所以這樣認知以後都是空。有為空的梵語是 sa3sk4ta- 09nyat2sa3sk4ta就是諸行,k4是作,全部結合在一起即指一切行之相,這字相合起來就是--總合一切的行相,也就是諸行。而09nyat2中的09nya就是空。在《楞嚴經》裡,阿難尊者誦了一偈<楞嚴頌>:「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當中提到的舜若多,就是09nyat2,就是空,舜若多性就是空性。為什麼諸行一切行都是空性呢?因為都是因緣和合而起的,一旦緣滅則法也就滅了,換個角度講,可觀為不生不滅。順便一提,最後一句是爍迦羅,爍迦羅是輪(cakra),但讀悉曇音卻轉讀成0ikra(爍迦羅),喉、舌音互近,難讀之轉音。

有為空蓋指一切有為諸法,皆為因緣之假和合而無自性,故稱有為空。上面講過sa3sk4ta就是一切行,一切有為諸法。自性本是在於空,空緣又起法,所以這緣起法是無自性,這是大乘菩薩要這麼學習、這麼認知的。既然是因緣法起有為法,又要觀它不生不滅,所以安一個名詞叫有為空,有為但卻是空,這麼觀它,有為空,這就能夠讓你理解,有為法所現的一切境要怎樣視之為空。因為它是無自性,有因緣才起法,它不會永遠存在,緣滅,它的法也滅、自性也滅。

進一步理解有為空,可從一心一切法來思維。一切法離不開一個心,一個心產生一切法,所以一心一切法是指一切萬有萬識諸法皆「心」所現。如果沒有透過心,一切法起不了作用;這個心又依真性空性而現,所以一心都是一切法所依止而現。如宇宙萬有、萬事諸法皆是唯心所現;你的業力也是要透過心來顯現;十方一切佛剎土要現在心中,也是要透過心來現。除心之外,無一切法。所以還沒有解脫的人,對一切法很在意,因為有法就會有煩惱;但等你把煩惱法調伏了、清淨了,這個心還是會依緣現一切法,因為你已經悟到一切法都是空,所以有為空悟得,就不在乎心會起一切法,能任它起滅起滅而任運、無住。

於一切法之外,亦無心可言,所以心外無法,法中有心,能觀這個心是有為空而不執著,你就能夠住在解脫不退轉位,大菩薩都是這麼去認知一切法的義理,所以古佛言:「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心。」菩薩要度眾生,不能住無為相,所以要從一心之中去瞭解一切法,然後去利益眾生;阿羅漢則求自我解脫,不去管心不心的,反正就觀一切法空,不去執一切法。

心外無法,於一心能假設施方便,不加執取,即是有為亦無為義。知道心外無法,所以你要利益眾生,就要觀心,觀你的心對外境、對眾生的反應,你才能依之去行一切法、或者開示、或者……各種法,來讓一切眾生得度。在這個有為法之中,一心處在假設施方便上,不加以執取,隨緣應化,應化之中、應化完了,也不要執著。過去事已過去,未到事不用期望,到了就隨緣去造作,造作完了又不去執著對、錯,好、壞,一切都放下,這樣就是有為亦無為義。菩薩要學這種不住一切法有為無為的修行功夫。此處又引出一個名詞:什麼叫作「施設」?

 

施設者梵語prajñapti,由三字組合而成,pra是指在……之上,,jña是理解、認知、智慧,apti是獲得,合起來稱為施設,此義有對於佛法理解、認知後能不執著,對於一切法亦當如是,所以有時稱為假法。見《施設論》述及(1)世間施設,(2)因施設,(3)業施設。內容論述有關世間業報差別之因及現象,大論中因施設門,於諸門中論釋輪王之七寶、佛初生之瑞相、有情之因果、三毒之輕重、世間諸法之差別、山海、變化、神通等。

施設的梵語是prajñapti。施設也好,設施也好,都是假合方便,要這麼觀它,所以佛法的名相要慢慢地一步一步懂它;至菩薩的境界就只提名相而不多解釋了;現在各位還不懂,所以還是要詳細解釋這些名相。不住有為、不住無為:住有為相者無有為想,亦無無為想;住無為相不住無為想,亦不住有為。這就是一切法。怎樣看一切法?一切法要假觀它是設施方便之有為相。

以下解釋「施設」prajñapti是什麼。當中的prajña,亦是我們熟知的智慧,apti是獲得,獲得理解、認知等於智慧,pra則是指在……之上,或趨向……之中。此義指對於佛法理解、認知後能不執著,對於一切法亦當如是。你有prajñapti這種能力的話,對有為相之認知理解,便曉得原來有為是一切法由一心中生,但你又不執一切有為法,不觀它為有為、亦不觀它為無為。這麼在其上認知以後,不執著,對於一切法能夠如是觀,能如此就是菩薩摩訶薩。所以菩薩要觀一切有為法是假設施方便相之法,不要太執著。

底下舉《施設論》之述,可知施設有三種相:(1)世間施設,(2)因施設,(3)業施設。本論內容主題有若干,包括:論述有關世間業報差別之因及現象。有為相離不開世間法,施設離不開一切因,我們造一切因,所以才有一切世間相,然後緣來了,有因就相應,所以就產生世間相。所以後面的因緣設施就產生第一個世間設施,可以這麼理解。在這一部施 設論裡面,有提及釋迦牟尼佛祂的本緣,包括過去跟誰結什麼緣、造什麼業,所以哪一世就怎樣怎樣,而後來哪一世又變為怎樣怎樣,這是因果關係。我們也是一樣,只是我們沒有宿命通不知道,或許你修得了一點境界也可得到一些消息--現在的 某人曾是你的誰;哪一世做過什麼事,導致現在有這些現象。這個就是世間相。

至於大論中之因施設門,這是講因果,於諸門中論釋輪王之七寶,談到轉輪聖王,福德不錯,是世間人最好的,所以有七寶。也談到佛初生之瑞相、有情之因果關係等。所以一般說有為法,有為法就是因果報應的現象,因果報應的現象就隨因與緣而現世間相。生活在世間,就會現一切世間相。菩薩來觀這些,都是要以假施設有為相來觀它,不要執著。然後還講到三毒之輕重,三毒是貪嗔癡。講哪種人的果報在世間中現什麼相,以及是由貪嗔癡中哪個較重而顯現的。然後也有談到世間一切法的差別,與山海、變化、神通等,也就是談到山跟海怎麼形成,這其間的因果。也談到世界怎麼變化;談到修行、神通怎麼化起。這些在此部論中皆有論及。

所以我們可大略了解幾個概念,知道世間一切相就是一切法,一切法是依因施設、緣施設而現世間施設。施設、設施,這兩個名詞倒過來、反過去都一樣的,有的人喜歡翻成施設,有的人喜歡用設施。且既然都是施設、設施,都是假設施方便,是觀這個法有這個現象,但自己能夠不執著、不住有為不住無為,如此則方能自在,方能成為大菩薩。

 

要從種種設施中,得證無為空,當觀三假施設,《般若經》所立三種假,又作三攝提、三波羅攝提(prajñapti)。即:(1)法假,法指色心等法,其法自性本來虛假不實,故稱法假。諸法乃因緣所生而無實性,是為自性假。(2)受假,總法含受別法而成一體,如含受四大而成草木,攬五蘊而成眾生,即攬別為總,故稱受假。諸法之蘊、處、界、根、諦、人我等六施設中之受為假。(3)名假,名即一切諸法之名,由法依想而假施設者,故稱名假。行者欲證菩提,當依觀入破遣之次第,於三假中先破名假,次破受假,後破法假,證入諸法之實相,即為真空理地,入無為境。

要從種種設施中,(種種施設離不開三種相:世間施設、因施設、業施設)得證無為空的話,應當觀三假施設。也就是,你要證到離這三種設施相,就要觀它是三種假的施設;你不觀它假,你怎麼解脫?所以像在修空觀的人一樣,明明有冤親債主來要債了,來讓你身不舒服、心慌意亂,你還要說:「沒有這回事!空、空、空、空!沒有這回事!」這是因為還不知道這些理念、道理,也做不到解脫,所以乾脆觀它空、沒有!

而菩薩懂了一點道理,所以要慢慢放開心;要觀世間施設、要能觀一千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者虛空一切世界,若不放開心量,怎麼觀得起來?所以修空觀到一定的時間,你就學這種假施設方便,讓法從心中可以現,你才有能力可以觀百世界、千世界、三千世界,或者像如來能觀宇宙、所有佛剎土、一切眾生,這是有必然性。所以要成為大菩薩就要放開、心空,把以前所修證到的解脫道理、心空法了的道理,到此都要修正,因為此時要回過來學習假設施方便,讓心可以產生一切法,這樣才能夠了知世間一切相,透過因設施、緣設施了解更多的世間相。我們現在看的是表面人的層次,種種因果報應、生生死死、恩恩怨怨這些事情,還無法擴展到遍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一切世界中的眾生都悉知悉見。但若要成為大菩薩,就是要這麼學習,所以當觀三假施設。

再舉世間諸法有三假:(1)據《大品般若經》卷二「三假品」載,諸法雖無自性,但為破凡夫之妄執,故設有受假、法假、名假等三假,三假又稱為三波羅攝提(prajñapti)、三攝提、三假施設。1.法假,法由因緣而生,即空而無自性、無實體者。2.受假,由眾多因緣合成一物,該物由一切因緣所成,故無實體。3.名假,萬物皆無自性而為「空」,故僅有假名而無實體。若有實體者,應能不滅,是為有實體。諸法無常故說無實體。

《般若經》裡面也有這麼立三種假,假就是施設,施設就是假相,所以空、假、有,有把它觀空,觀有為為假而證得中道觀,空、假、中道,不住有為、不住無為,觀一切法能自在,就是學中道觀!名字不同、理念不同,但修法都相同的。《般若經》裡面設三種假是怎麼假法呢?這三種假又叫作三攝提,就是剛剛講的三波羅攝提(prajñapti),攝提prajñapti,這是發中古音,提發ti的音,攝是jñap,有時候jñap它是攝或捨的音,音不是很準,但我們看羅馬字就比較清楚它應發什麼音。然後pra加上去就稱波羅,合譯為波羅攝提。以下來看三假是怎麼假法?

(1)法假,一切法的法是假的,觀它一切法是假,所以說是有為空。法指色心等法,一切法包括色、心。色包括五根、肉體、世間一切相、器世界,心則包括受、想、行、識,也就是感情領納作用、思想心、行陰之因果報應的種子緣諸法等,以及認知一切境的真心。以上種種色心等法,都要觀之為假,其法自性本來虛假不實。就如剛剛所講的,由於是因緣起自性,所以緣滅就自性也滅,這種自性怎能當真?它是無常,所以觀它虛假不實在,這種作法就稱為法假。諸法乃因緣所生而無實性,故稱法假。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因設施、緣設施所生的一切法,它是無實性的,若有實性不應該滅,所以空性才是實性,而無實性的一切法,緣滅法滅,自性也滅,所以我們說它無實性,是為自性假。這麼來觀的話,菩薩當知一切自性因緣起法,這種自性是假的,所以叫做法假。

 (2)受假,什麼叫作受假?總法含受別法而成一體,比如說果報是你的色身,你的色身又包括:你的壽命長不長、福報好不好、錢財多不多、妻子有幾位,比如當國王的話,王妃一大堆,這也算是他的福報。像這類,都是總法以外含受別法的一切,就變成一個人的因緣果報。又比如含受四大而成草木,這個色法總體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就像森林草木一樣,它也是由四大合成,也有地大,也有水大,也有火大、風大。這個植物也會呼吸,它是吸二氧化碳放出氧,我們是享受氧放出二氧化碳,這些我們要懂得,一切世間相的實質,草木跟人並無二致,都是一樣的。攬五蘊而成眾生,五蘊中,四大就是色法,然後加上受想行識之心法,即成五蘊,那麼攬五蘊就成眾生,若不攬五蘊就不受生,就是解脫的聖人。

即攬別為總,攬一切分別與種種現象,就變成一個總果報體,所以稱為受假。諸法之蘊、處、界、根、諦、人我等六施設中之受為假。所以你在受一切法成總果報體,或者是差別依報,我們的體是總報、總果報體,攬一切差別相,這是依報,所以說依報是附著,包括世間每一年所發生的種種事情在內,這種都是受假。所以你在一生之中所接觸到的因緣果報現象,可以說是假的,這是受假,受果報的狀況是假的。那麼,聖人就不會受果報嗎?會。但是祂受果報時,觀它為受假,所以就不在意,祂就有解脫的知見跟能力!凡夫則是當受假現起時,處處、事事皆當真,所以煩惱無量,二者的差別就在這裡。這是第二階段的假。

(3)名假,名,一切法都有一個名,名即一切諸法之名。我們前面講無為法,無為法本來無名,不用有名相,但是因為你要說有為法,又要跟無為法來做對襯,所以就安一個名相叫無為法。無為法本來就沒有法,是方便假設施,讓你在講有為時,可有一個對照的無為相。現在講到這個名都是一切諸法之名由法依想而假施設者,故稱名假,都是你的念頭、思惟在起分別想。我們對一切法都給予一名相,名相一安,法就成立;如果你不在意,不予安一個名相,這一切法就不成為一切法;在別人是法,在你心中不是法。所以菩薩尚不究竟之間,還是要安一個名假,然後再慢慢學習觀它空、空、空,因為是假設施方便,慢慢學定力。

行者欲證菩提,當依觀入破遣之次第,你如果要修解脫道,就要根據上面所講的三假,依次第來認知,建立正知見,然後也要做得到。所以觀心假、受假、名假,到最後觀一切法都是假,此在「狣一巧三言教義」中也是一樣,akana三法之間,na排在最後。na就是名相,又可以叫無我,無我就沒有名相,所以這一個na成就的話,你也做到了三假--法假、受假、名假。ka是業,業假就是受假,而a是本不生、無所生,有法等於無法 。所以akana了半天,都能觀假、觀空, 顯密之修行過程都離不開這些,所以顯教、密教之道理都一樣,你都懂了都可以互相印證!那對此修行有所認知以後,步驟上要怎麼來修證呢?

於三假中,「首先破名假」,倒過來先破名假。觀一切有為法之名稱,這些名都是假的,縱使真有其名,也要觀它都是假,於假中慢慢沒有差別相,於是名相就破了,不再執一切境了。所以十二因緣觀也一樣,如果不安一名,六根入六塵生六識,不讓它起覺受、不讓它起喜怒哀樂想,後面的名就不會成立了,所以先破名假!「再來破受假」,受假就是你因緣果報所受的一切現象(ka一切業總稱),你要深一層的去觀照自己。名可以說是對一切外境的人事物,要脫離假,假其名;然後受假是自己親身感受的、覺知的,是真的有因、有緣,所感受的因緣果報,總體別相都具足了,那你要觀受報時為假。「最後破法假」,最後最後一切法都不執著,法假就建立了。所以修行都是這樣,先破我執,再破法執,因此前面的名假跟受假可以說是破我執,然後破法執的話,觀一切法是假。所以建立知見之次第為法假、受假、名假;修證的過程則從名假開始觀起,然後做到受假,到最後證到法假!

證入諸法之實相,菩薩在修證有為假之中,有為假施設之中,最後要證入諸法之實相,所以各個名假、受假、法假,能夠觀這個相但不執著,或者不被它影響,這也就是實相觀,這樣就是真空理地證得,入無為境,可以心住無為境。心可以感知一切名假、受假、法假但不住,就進入無為境界。現在我們要了解,菩薩所說的假設施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學到現在一切法,一切法包括有為法、無為法、還有不可說法,這些法你說沒有嘛,有!但是無自性,所以自性是無常、所以會滅。你要證到把一切法看成是假設施方便,要這麼去修,修得了你就可以於有為法中無有為法想、也不住無為相;於無為法中不做無為想、亦不住有為相。這樣法法皆觀為假設施,學菩薩法就是要這麼學的。

 

善男子!言無為者,亦墮言辭施設。離有為無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為。】

善男子!言無為者,亦墮言辭施設。如果無為,就無為嘛,偏又講一個一切法包括有為、無為,所以,既然講到無為,提出這個名相,這已落入了語言論說的假施設中。要知道,無為就不該講的,沒有法了,你要講什麼?這裡就在談這個道理,講說為什麼要提出無為。離有為無為,因為無為的,是離有為、無為相,少有所說,本來就沒有什麼可說,所以離有為、無為,皆無所說,其相亦爾,無為相也就是這樣子。

現在在講一切法,又講到有為法,那當然也會提到有為法的相對名相--無為相。否則現在兩位菩薩一問一答,不是白說嘛?為什麼要說?然非無事而有所說,無因緣不起一切法,凡有所說者都是有因緣的,所以這兩位菩薩藉由一問一答,拋磚引玉慢慢導入正題。故此處說:雖然無為法名相現,卻又墮入語辭施設,那麼絕不是沒事而有所作,一定是有所事,然後現起無為名相,然後當然有所說、有所作。何等為事?到底是什麼因緣?什麼事相?造成提出無為這種法,這不該落語言文字的,竟然現了這個事件的開端,那是什麼事情所造成的?

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現在討論的就是大菩薩應該是怎麼樣,那既然要讓大菩薩能夠展現祂的真實境界,就要用語言文字來介紹,所以才有談到一切法、談到有為相、談到無為相……。那聽的人呢?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如果是我們,還不究竟者,聽了以後,也不要住有為相、不要住無為相。當然這個要聖智、聖見者才容易做到。現在有談到無為相,你聽到無為相,那就無為相,不用在那裡抬槓,因為這都只是為了解說方便,所以兩位菩薩提出無為相。至於有為相也要用聖智、聖見來離言說相。所以悉曇課也講過,「自性離言說,清淨無垢染。」「自性離言說是阿字觀,清淨無垢染是羅字觀。」此亦可說明,菩薩自然能夠離名言相、能夠現等正覺,也就是對一切法平等平等觀它,不執有為、不執無為,不執好、不執壞,不執對錯…等等,等覺觀一切法。

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這麼用正等覺來觀一切法,這麼離言法性,是為了要令他人、令具有聖智、聖見的菩薩,現等覺故。我們要先求等覺,等覺就是對正、逆兩種法,有為無為兩種法,都能夠平等觀它,能夠自在,這樣就等覺。等覺了以後更要求妙覺,妙覺就是利用空再產生神通變化,智慧無量、神通無量,那是在妙覺位,是如來的境界。所以修行有次第。現在菩薩先學等覺,假立名相謂之有為,所有言說都是假設施方便。

所以兩位菩薩一問一答,聽的人聽歸聽,應該用聖智、聖見來離言說相,不要在那裡鑽牛角尖,這樣你才可以真正立一個名稱、一個想法、一個念頭,假說是有為。這裡面,連無為相也要破解,否則你執著無為,就是墮入有為設施。現在一問一答之間,是有因緣,有必然要發生的事,發生什麼事?就是在講一切法、講有為法、講無為法,聽的人若是已解脫者,當然不用講;但對於開始學要不住有為、無為的人,就要明白,是用聖智、聖見來離言說相。你不要被兩位菩薩一問一答中的名相給綁住了。

 

無為法屬有體施設假,於無名之法體上,施設假名之義。據《宗鏡錄》載,聖教之所說雖有法體,然非我法,體本無名,乃隨緣施設,假名我法,故稱有體施設假。此外,若就諸法實相而論,則世間一切事物皆是有體施設假。

以下說明它深一層的名相。無為法係屬有體施設假。看到這名詞以後,就要思惟,有實體性是空,施設就是有為法。因為要討論事情,所以安一個假名給它,叫有體施設假,相當於無為法。而於凡則曰無體隨情假。無體,一切有為法無自性,所以無自性是無體;有體就有空性。隨情假,隨凡夫的情見。有為法無體,所以無自性,因為無自性,所以會隨一切妄情、或者一切情見而轉,世間人都是這樣;而菩薩是悟了有體施設假,然後面對無體隨情假,照樣如法造作,且造作之間不住有為、不住無為想,也沒有什麼煩惱。無為法係於無名之法體上,施設假名之義。本來就無名、無形、無相,是在這個法體上,施設假名,安一個無為法之名相給它。

根據《宗鏡錄》來看,該書是五代永明延壽禪師的著作,詳述禪宗祖師的言論和重要經論的宗旨,書中有言:「聖教之所說雖有法體,然非我法」,不是真正有一個我的法,體本無名,空體就空,就無相,還有什麼名?本無名!乃隨緣施設,假名我法,隨著當下要談論事情的因緣,給它一個假設施名相,所以假名是我法,有一個我,有一個實際的我,才能論事。

所以各位要了解akana三言教義,a是實我,不是不講我嗎,怎麼還會有一個實我?它也是空。ka是業,造一切業,我們處世間就會隨緣造一切業,一切造業中要修na字觀。所以na是名,名是一般相,內蘊此a字,所以na亦是無名、無我。所以,還有世間相時是有我,而修到最後是證得無我觀。a又是實我、是真空,能夠隨因施設、緣施設,然後現世間相、世間施設。世間施設間你用na字、用 ka字觀去觀世間相,成就時,最後就證得a字無我觀,就跟剛剛講的名假、受假、法假一樣的道理,佛法處處都離不開這些道理。所以akana三言教義是密教裡面的方便法,我們現在講的是顯教法,顯、密兩邊當可相互印證。

為了要談論事情,故稱有體施設假,所以安了一個無為法的名相,這勉強是隨緣施設。此無為有體,故為有體施設假。此外,若就諸法實相而論,一切法實相觀它有法,你不能否定它無法,是因設施、緣設施、世間設施;但你用心空法了的空體面對一切法,則世間一切事物皆是有體施設假。解脫的人就可以觀有為法,一樣可以做到無為法的境界。所以對大菩薩來講,可以把世間一切相,視作有體施設假。絕對的空體是有體施設假,菩薩則在相對的不空境界中,也可以做到無為境界,也可以安有為相為有體施設假。有體施設假、無體隨情假,這兩個名詞,跟心地的修證、境界有關,菩薩祂們現等覺,所以看有為相也等於無為相一樣。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繼言,所謂無為法者,若勉強提其名,亦是墮入言辭施設中,是不該言而言,為法教故。所以菩薩應離有為無為言說相,如此更少有言說相可得、可住,其有為相不可執,無為相亦無所說,有為無為其二相皆應離言辭施設。但佛非無事而言教,是為何等事而說教?世尊所有言說、言教,皆為諸欲證聖者而說。諸習聖道者,以聖智、聖見聽聞,但能遠離諸名言、語句,現等正覺。為習入等正覺故,即於如是言辭,離言說教法再觀其法性,實無有法性故。如此世尊,為欲令諸菩薩得證等覺,故假立名相、思維等有為諸法示說一切言教,菩薩當無所執於有為無為言辭。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繼續說,所謂無為法者,若勉強安一個名相給它,也是墮入言辭施設中。本來自性離言說,那無為法更不用說。現在兩位菩薩有因緣談這些事情,但就算有事,我們聽者也要用超然的智慧觀此事,有聽沒有黏,如果不是這樣的話,菩薩是不該言而言。世尊所說的一切法也是這樣。在《金剛經》裡面世尊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回答:「世尊!如來無所說。」為什麼無所說?是因為有因緣要解釋《金剛經》的甚深密義,所以才現起一切《金剛經》所論說的言詞義理。我們在此也一樣,聽的人要以聖智、聖見來離名言相,不要執著;你若說:「你講了,我聽了」,這樣都是沒有聖智慧、沒有進入勝義諦相,所以稱此為不該言而言。

主要是因為你不究竟、不懂,而講解的人要讓你成為聖人,所以才用佛法來教導你,為法教故,因此才有這些言說相。所以菩薩應離有為無為言說相。本不該說,現在有因緣說了,說了就說了,你不要執著,要離言說相,超越有為、無為等言說相,如此更少有言說相可得、可住。其有為相不可執,無為相亦無所說。一切言說相上,起有為相是真的起一切法,但不可執著;而無為相更是本來就無所說,還有什麼好提的?只是為了要對照而說而已。有為、無為其二相皆應離言辭施設,一切法有為,一切法當然還概括無為法,所以有為、無為這二相皆應離言辭施設,這樣你才能解脫。有聽沒有進,有懂就好了,你不要去住紮在這上面。

有很多同學說:「每一次我聽完課,聽了但就記不起來。」當下懂了,回去忘記了,那好!以後你面對事情要解脫,你用這種能力去面對一切事情就對了!你還要記掛這個「我聽、聽懂了要背、背懂了要怎麼用…」掛在心上,那你變得有所執著。有聽,聽懂就放下,放下以後,等碰到事情就拿起來用,這就是有智慧;很多人聽歸聽,筆記抄很多,還是不會用,智慧差一點就是這樣,這個沒辦法。但是你要學無上的密意,理解後變成可用之義理最重要。佛非無事而言教,是為何等事而說教?世尊為什麼要開講《解深密經》呢?一定有其因緣,所以先由這兩位菩薩一問一答慢慢開頭。世尊所有言說、言教,皆為諸欲證聖者而說。這麼高深的佛法,都是對要成大菩薩的人講的;那些小菩薩、修天道、修善行的,就去修戒律、修持戒、十善行、孝順父母、恭敬師長、長養善根,諸佛菩薩,對他們講這些法,這個簡單啊!一旦講這種高深的法,就是要讓菩薩成為大菩薩,這不是沒有因緣而說。

諸習聖道者,以聖智、聖見聽聞,但能遠離諸名言、語句,現等正覺。要以聖智、聖見來聽聞。什麼叫聖智、聖見?簡單講,聖就是解脫、就是不住一切法,這下面會再解釋。所以兩位菩薩一問一答中,聽者用聖智、聖見來聽聞,就能夠遠離諸名相、遠離語句,現等正覺。用眼睛耳朵一顆心這麼去聽聞佛法,聽中又不去分別,這就是聖智、聖見、正等覺。如果你聽了還在那裡思惟,還在那裡辨別對錯、還在那裡……怎樣的,那是當下沒有正等覺。剛剛講的,聽就聽了、懂就懂了,那就沒有加入分別心去想。

為習入等正覺故,即於如是言辭,離言說教法再觀其法性,觀起一切法性,法性是無自性,所以當然是空,這樣你才能懂離言法性。實無有法性故,因為一切有為法無實性,無實性一切言詞當下的論說都是無法性,要這麼去觀!如此,世尊為欲令諸菩薩得證等正覺,證到正等正覺,故假立名相、思維等有為諸法,示說一切言教,菩薩當無所執於有為、無為言辭。雖然是這兩位菩薩在一問一答,我們也要做到對佛所說之一切法,是用聖智、聖見來聽聞,正確聽聞佛法,不要在文字相裡面執著,這很重要。文字是用以解釋令我們懂,語言也是用來闡述讓我們懂,我們應該是去懂得語言文字後面真正的義理是什麼。所以有言說、有文字,也等於是說無言說,不要去執著。

 

聖者是學聖道、聖教之修行者,聖教梵語 āgama,音譯作阿笈摩,聖者所說之教法,即指佛所說之教,有時聖賢等所撰述之典籍亦稱之。聖教總稱經、律、論三藏、或五藏(加上般若藏、陀羅尼藏)及其他聖賢等之著書為聖教。《異部宗輪論疏述記》云:「聖者,正也,與正理合,目之為聖。又契理通神,名之為聖。此言所顯,即佛世尊所說教能引聖,名聖教。」

再下來,聖者、聖道、聖教是什麼意思?聖者是學聖道、聖教之修行者,所謂的聖道是解脫道,聖教則指佛所說的一切語言文字,所以聖者是學聖道與聖教的修行者。聖教梵語 2gama,有時候這個maa不發音,叫2gam,就是常聽到的「阿含」道,a是寂靜,gam就是來、或者去,來去到哪裡?當然到涅槃道,到寂靜的涅槃道去。所以2gamama沒有發出a音就讀成2gam,就是阿含道。阿含是中國人在唸的,中古音是gam,河洛話是gam2gam這個是「來」,你比較熟悉的gata是它的過去分詞,gata取它的位格就是gate,《心經》最後的即說咒曰:「gate gate pragate parasa{gate bodhi sv2h2」就跟這有關。所以聖道是走入寂靜道路的,2是寂靜,所以你看,你學悉曇,智慧已經增長好幾倍了。

我以前看到2gam就一直頭痛,2gam是什麼?現在不必人家解釋就看的懂,a本來不生一切法,現在又可以生一切萬法,生一切萬法之中又入寂滅,所以變長音是2,就是修入寂靜。gam是走、是去,那反過來是走入寂靜、或者是進有為相之中住在寂靜中,也就是上面在講的假設施方便。你要有能力解脫,這2gam2gama,就入聖道。它的音譯作阿笈摩,gam有時候翻作「笈」。所以像印度的笈多王朝,什麼叫做笈多王朝?有時真的會不懂它在講什麼。gu就是「笈」,ta就是「多」,所以稱笈多王朝gupta;但有些古德在翻音時,「笈」是指gam,但唸轉唸成giu之音,有些人則將gam翻成「含」。

2gama聖者所說之教法,即指佛所說之教,叫做聖教,有時聖賢等所撰述之典籍也可以稱作聖教。或總稱為經、律、論三藏、或大乘講五藏,也就是前面的經、律、論,再加般若藏,及加陀羅尼藏。最後要產生一切智慧神通,就要進入陀羅尼藏,所以要進入陀羅尼藏者,要先把悉曇字母學好,學不好你怎麼進入無量智慧呢?剛講到,2gam你不必去翻字典,就可以知道,gam是「來」,如果2gamama又是一個「我」、或者是「我執、我慢」,裡面有a的音,所以要超越我慢,ma又是大空,讀作mam莽,你要講涅槃的境界的話,你就要把ma讀作mam,要翻作「曼」,不要讀成ma

所以看你悉曇讀什麼音,就知道你是現什麼心態!這些蠻有意思的。如果你把它看成āgamam,你解脫「我慢」入大空,如果你念2gamama是世間相。你的智慧有增長、辯才無礙,遇到一個人喜歡執著我,你就給他「空」破解它;如果他說「無我」,你就用「我」來跟他破解空相。所以學悉曇、學智慧,就在破解外道的一些邪知、邪見!那你為什麼智慧會增長、辯才無礙?不學悉曇就進不了佛的智慧啊!不學悉曇就進不了「陀羅尼--咒語」,你要成就一切神通、一切智慧,當然要借佛的能力,用陀羅尼來成就,這是很重要的!所以你跨入到最後,就要求智慧了。好比說已經十幾、二十年修空觀無為,現在就要進入陀羅尼門。所以你已經學到悉曇,顯教、密教可以兩邊這麼互跨,兩邊通吃,可以增長你的知見,三藏、五藏都好。我們要修大乘,一定要進到五藏。

《異部宗輪論疏述記》,異部就是小乘,本書裡面說:「聖者,正也,與正理合,目之為聖。」什麼叫做正?就對一切有為相都不執著,現正等覺相,這就是正。與正理合,證得道理就是空、無相,無相觀就是以空如來藏,面對不空的一切世間相,能夠如如不動,有這種能力的就是理,是真正的理,如果偏空就偏阿羅漢。如果證到正理合的話,目之為聖,我們用眼睛看他就是聖人,他也實際證到聖無為境。

又契理通神,名之為聖。你進入空理用無相觀,這個還不究竟,還要從無中化有,產生一切的神通變化,這個神通要化起,化不起就是沒有究竟,沒有心究竟清淨。名之為聖者,所以聖人最少最少要是阿羅漢以上,阿羅漢六通具足,怎沒神通?一定要有!菩薩有的祂不究竟,所以有一點智慧,但是沒有神通,還不到八地菩薩,所以心還有一點污垢、不清淨,不清淨就起不了神通。此言所顯,即佛世尊所說教能引入聖境,名聖教。上面所講的這些,所顯現的就是佛世尊所演說的教理,能夠引出聖人成聖位、得聖果,所以叫做聖教。教是教導的教、教化的教。

 

聖者有家家聖者、經生聖者之分。家家聖者,家家,為梵語 kula3kula 之意譯,係小乘聖者之名,為二十七賢聖之一,十八有學之一。即指聲聞四果中之一來向,已斷欲界三、四品修惑,而於命終時,三或二次受生於欲界人天間之聖者。此類聖者由甲家轉生至乙家,或三生或二生,證極果,入涅槃,故稱家家。

聖者有家家聖者、經生聖者之分。聖者又分很多型了,跟地前菩薩有很多層次是相彷彿的。像真正四果阿羅漢才是真正證果,而之前的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都是方便果。既然是方便果,就有所謂的家家聖者。你有聽過《金剛經》的課就知道,在講到阿羅漢境界時提過這個家家聖者。也就是須陀洹七上七下人間、天上,這中間便會產生家家。這裡要加一個「準」字,表示還沒有完全證得,只是「準聖者」。這須陀洹要天上人間來回七次,才會成阿羅漢,所以這一段什麼意思?家家聖者,家家,為梵語 kula3kula 之意譯,kula是「家」、是「種子」,這個怎麼連合,你起碼有一個概念,一定是kulamkula所以轉變成lan,不然兩個怎麼連?查一查應該是kulankula,正確一點的梵文是kula{kula這樣子。生到這一家、生到那一家、生七次,或者生天上、生人間,都不一樣的,所以kula3kula之意譯就是家家。

係小乘聖者之名,為二十七賢聖之一,十八有學位之一。所以把十八從二十七中扣掉,就是九,九聖者那才是阿羅漢,阿羅漢有的慧解脫、有的俱解脫,最後俱解脫者才是最終的正牌阿羅漢,但之前有九個也都叫阿羅漢。這個十八位是行人,還沒有進入聖位,所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都屬於這十八位裡面,證到快要進阿羅漢,他還要分九種階級。所以家家聖者就是二十七賢聖位之一,或者講十八有學位之一;後面的九阿羅漢無學位,無學位是已經斷煩惱,當然斷煩惱者還有分全斷、或者是斷一點之差別,心中還有煩惱法但沒有煩惱,這種是無學位、不必學了。好比說:「我懂了,但是我內心還是不清淨,但是這些不清淨不對我造成影響」,此乃不必學、無學位者。這些概念在講《金剛經》時都解釋過,各位可以自己參看網路文章。

也就是指聲聞四果中之一來向。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是「聲聞四果」。其中的二果斯陀含是一來果,三果阿那含是不來果。果是已經得到者之稱;向則是要邁向 另一高層之果。所以還沒有得到一來果者,稱一來向--向一來果去學習到聖位,所以叫一來向。所以有所謂「四向四果」,例如還未得到須陀洹果的,就是須陀洹向。這麼從須陀洹向,漸成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成斯陀含果;從阿那含向,漸成阿那含果;由阿羅漢向,然後得到了阿羅漢果。四向 四果,算起來這是八種聖人,先有向再有果。所以這裡講的家家,都是斯陀含向,要朝斯陀含果(一來果)前進的聖人。

他們心地是多麼樣地清淨呢?已斷欲界三、四品修惑。「修」就是心的問題。一般講有「見、修」二惑。見惑,由於五根對六塵的執著,有所見,然後執著,隨情假,見只是一個代表,見取也可說是執著,如果以五根的見來講,是見聞嗅味觸,都算在內。你眼睛看了執著;耳朵聽了還是執著;鼻子聞香臭味還是執著;舌頭品嚐酸甜苦辣還是執著……等等的,這個還不淨,對外境的人事物不能脫黏,這個是見惑。或者你對神通,觀到你有宿命通、或者是天眼通什麼的,看了以後就執著,你有這個通,所看就執著,所以才有邪見。

比如說外道或修世間禪定四禪的人,他能夠觀到三千大千世界,便會說:「喔!原來宇宙就是這麼個三千大千世界之大。」但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以外的,他看不到,所以他就說「沒有了」,這種是邪見。或者他有宿命通,觀到八萬劫內眾生因果,八萬劫外這邊呢?之外的他觀不到了,他就說它無中生有。到八萬劫後死掉了去哪裡?他不知道,所以會說「無所終」,以為什麼都沒有了。這種也是邪見!我們雖沒有神通,但好在能夠看到經典,佛以祂的智慧告訴我們,那些看法是不正確的,是邪知邪見,光是片面的觀到這麼樣,就自以為是地說宇宙就是這麼大,自行下定論。這種就變成見到外在一切人事物皆執著為真,即產生所謂之見惑。

再回過來解釋「修」。「修惑」就是心方面的,是你對心一切起滅當中所執著的毛病。這裡講到,斷三四品的修惑,要斷修惑也表示是修心。而於命終時,三或二次受生於欲界人天間之聖者,有在天上結尾證阿羅漢,也有來人間來證阿羅漢,此類聖者由甲家轉生至乙家,乙家轉生丙家,或三生或二生,也有三生,也有二生,最多到七生,證得極果入涅槃就是阿羅漢果,所以稱家家聖者。所以有特殊的名詞叫二家家、三家家、四家家、五家家……,這些家家又都不同境界,以前講《金剛經》在這方面講的很清楚了。下一次再講「經生聖者」。

2008.05.28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