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66)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諸聖所證得的功德相(菩薩的功德相)

超五怖畏。」

第八功德相示清淨大。菩薩能超五種怖畏事,怖畏vibh1=a5a,恐懼害怕之意。有學、無學之聖者,有小怖畏,而無大怖畏;佛則完全離怖畏。菩薩已得一切智菩提心時,所能遠離五種怖畏。即:

(1)不為一切三毒之火所燒,

(2)不為五欲之毒所中,

(3)不為惑之刀所傷,

(4)不為有之流所漂,

(5)不為諸覺觀之煙所熏害。

第八功德相示清淨大,菩薩能夠超越五種怖畏事。怖畏vibh1=a5a恐懼害怕之意,bh1=a5a本身也有怖畏之意。一切法,其實就是在修行離種種怖畏。什麼叫怖畏?一般《心經》裡面所講的:「無有恐怖,以無恐怖故菩提薩埵。」我們心對未來有祈求、對過去業障現前都會害怕、恐懼,這個心如果不自在的話,就有恐怖。看到殘忍的、看到可怖的,或者是生死問題,每個人都會升起恐怖的心,那恐怖害怕意念升起的話,心就會慌亂。但菩薩已經超越了五種所謂可怖的現象。有學、無學之聖者,有小怖畏,而無大怖畏。有學就是七地以前的菩薩,無學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所以,這兩種菩薩講起來還是不究竟,都還是會有小小的怖畏,到大菩薩才沒有怖畏。佛則完全離怖畏。佛才是真正完全能夠離種種怖畏。

一般而言,定力或者是身體有特殊的能力者,比較可以安住,才能夠令你的心完全離開怖畏。所以身跟心其實是離不開的。心會亂的人大概身已經被障礙,通常冤親債主要來障礙你的話,都是先障礙你的身。比如說讓你一個禮拜()、兩個禮拜都睡不著覺,讓你的氣往上逆行到頭部,頭部亢奮了,不能下行,所以就睡不著覺。那一兩個禮拜不睡覺的人,心慌意亂,所以心就開始亂、恐怖心就會來。所以身心都能夠自在的話,那只有佛才能夠完全離怖畏。那菩薩已得一切智得菩提心時所能遠離五種怖畏,菩薩雖然不能完全離怖畏,但可以離五種怖畏事。哪五種呢?下面講,即:

 (1)不為一切三毒之火所燒。修行就是修去除這貪、嗔、癡三毒,三毒之火。修至無貪、無嗔、了知因果(無癡)。所以,不再造業,就能夠超越這三毒。假若心安住的話,不為三毒之火所燒。然而眾生離不開貪嗔癡這三毒,所以永遠沒辦法脫離三界輪迴,就是世間禪行者也是一樣。只有到大菩薩境界時,第一個能夠超越這個三毒之火,不被燒著。所以我們要反省,在修行過程之間,對於種種的貪欲、或者嗔心、或者無明造業,都要防範。無明業儘量不要造,而善業造了以後,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去執著,這樣才能夠對於善惡法都能夠自在。

(2)不為五欲之毒所中。三毒是根本,再細分進去,貪分出來的話等於五欲。五欲在佛法講的是色、聲、香、味、觸五塵境。不為五欲之毒所中,表示都能夠遠離色、聲、香、味、觸五塵境欲望,不受其所迷惑。對於五根面對五塵,所現的五欲境,不會迷進去。當然五欲也有一說是名、色、財、食、睡,這是一般人解釋世間五欲,在世間生活時,錢財、男女的色、名望名聲、貪吃、貪睡,這些也都是欲望。尤其是這個名、名聲啊,每個人都喜歡有名,有名可以度眾生啊,因為眾生通通慕名而來。

像昨天回了封mail給大陸一個二十四歲的年輕小夥子,他說很佩服元音老上師,可惜祂已經往生了,那祂的徒弟那一個最好、修的最高明?他就是要跟他學。這個名,有名啊,書寫多啊,到處弘法多啊,當然名聲就大!如果你默默無聞,就算有真實功夫,人家還抱著懷疑心,見面了還要懷疑:「這人真的行嗎?這是正法嗎?……」,還抱懷疑。當然有名以後,徒眾多了,供養就多了,這財也就來了,如果放不下這些財也麻煩!所以,財、色、名、食、睡,或者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境,菩薩、大菩薩都不被這些五欲之毒所中。

(3)不為惑之刀所傷。已經證到大菩薩了,一切的見惑、思惑或者說修惑,都已經看破了。我們修行就在做這個工作:對外界或者境界上的種種見解,不要執著!有些人修到哪裡,就執著那個境,甚至以為那個境就是你最後要得到的究竟,根本講來都是會迷失掉。於外境不執著,於內境(就是心)亦然。所以對於心的妄起、妄念、甚至於自性覺知……等等的神通變化,都不要執著,一有所執著都是會迷失掉。至於菩薩、大菩薩當然可以不被惑之刀所傷。

(4)不為有之流所漂。第四種不迷失、不恐怖的,是不為有之流所漂。有(bha)就是有生,十二因緣中有講,有「愛」就會「取」,你「取」了以後,取就有生,有生就是有生六道,有就會生,生就有老、病、死。這裡的「有」,要能不「有」,就是不造一切業,或者造了一切善惡業都能夠不執!不執的話,就會如這裡所講的,不為「有」之流所漂。漂流,指漂流在六道中。有的人對佛法不是搞的很懂,所以在開始修時,內心對於種種善惡念很害怕。還未清淨的人,修習時,過去薰習的惡念或者三字經,都會一一冒出來,有的人無知就會恐怖,碰到有邪念、淫欲念、或者什麼念,一直冒出來時,就很害怕,就一直想要壓它、壓它,無法如如或能夠安住。當然這個念是外來的、還是自己的,要先搞清楚。

今天回一個mail,剛好就在談這個主題,他內心有惡念,就很害怕,就一直要用正念來壓它,自己用念壓了還是沒有滅,外來的念或者冤親債主又要障礙他。這些念頭到底怎麼考驗你?就是看你心裡面很害怕,所以一直給你出現這個念,你如果沒有看開,沒察覺說:「這只是一個念而已,有什麼好怕!」那就更搞得神經兮兮的。很多人都是這樣,害怕這個念,這個念也沒有去做什麼事,沒有隨緣去做什麼惡事,怎麼就害怕?只是個念頭而已,所以念之善惡是我們在分別,佛法修到這個境界,要觀它只是一個念頭,頂多是讓你知道:「喔!我還有這個習氣!」或者說,有外來的干擾,給你各種念頭,但如果你的心裡面沒有這種惡習的話,是不會相應的,反正念歸念,有什麼關係?

比如說,你最怕死,菩薩或冤親債主偏偏給你死亡的念頭,那你就很害怕,寢食難安。對於佛的道理、佛法的道理沒有搞懂,然後說要修行,這樣學佛法就很累!像寫mail來的這位,自己也有持咒、也有依密教上師學法,但學了半天,心一有這個念,正、邪、善、惡,還在那裡搞不清楚,怎麼對付它?對付的很累!其實你觀它一切無所有、不可得,通通跟你沒關係的話,不就自在了!我們輪迴的根本也在這裡,善惡念頭不能夠安住,就有恐怖、就有不正確的心態,就容易墮入輪迴,為「有」之流所漂去了。

(5)不為諸覺觀之煙所熏害。覺觀,有覺有觀是初禪,在初禪境界就有覺觀,對於內心起滅起滅的心念,都有能力覺。像剛剛講的心的方面,善或惡之念頭就念頭吧,只是對一件事情的念頭而已,毋需有善惡想!這樣的話,覺觀之煙幕,覺觀對心起了煙霧彈一樣,你就不會被它騙了!像剛剛講的這位網友,對於善惡念起,他能夠看得到、能夠知道,就是有覺有觀,但是他並不知道如何去對付它,當這種煙霧彈一直攪和過來時,又不知道去抓住清淨心來面對它,不免就很害怕,隨時在害怕、害怕,等於被諸覺觀之煙所熏害了。

以上所說明的,就是以一些現象,比如三毒之火、五欲之毒、一切惑的刀、或者是有之流、或者是覺觀的煙幕,來譬況五種眾生所怖畏的,而菩薩皆能遠離之。

 

見道以前未悟真理之眾生有五種怖畏:(1)不活畏,又稱不活恐怖,指初學者雖行布施,但因恐懼自己不能過活之故,常積聚資財,未能盡施所有。(2)惡名畏,又稱惡名恐怖,指初學者為度化眾生而同入酒肆等處,然未能安行自若,猶懼他人之譏謗。(3)死畏,又稱死恐怖、命終畏,指雖起廣大之心而施與財物等,但仍怖死,故未能捨身。(4)惡道畏,又稱惡趣恐怖、惡趣畏、墮惡道畏,指恐懼造作不善業而墮於惡道,故恆處於怖畏中。(5)大眾威德畏,又稱眾中恐怖、大眾畏、處眾怯畏,指於王廷執理之處或善解法義之威德大眾前,恐懼自己言行有失,而不能於其前為獅子吼。此五種怖畏,於入初地時即遠離之。

再來,見道以前未悟真理之眾生有五種怖畏。見道之前、未悟真理的眾生,有五種恐怖。剛剛講的是大菩薩不畏、超越了這五恐怖心,至於還在修的眾生,有什麼恐怖呢?

(1)不活畏─第一個不活畏,又稱不活恐怖,指初學者雖行布施,但因恐懼自己不能過活之故,常積聚資財,未能盡施所有。說佈施要行佈施,但是沒辦法全部拿出來佈施,總是要留一點生活費,或者怕以後活不下來,這種不能活下去的恐怖,當然有家眷難免都會考慮這些,但菩薩都出家修行,所謂一人吃全家飽,不會去在意這個,光吃飯就簡單了,這不活畏是針對在家初學的人而言。

(2)惡名畏─又稱惡名恐怖,指害怕有不好的名聲。有的人很愛面子的,所作所為,都怕人家來批評,如果有人批評一下,令名聲受損,他就受不了,於是就要受這種恐怖所苦。初學者為度化眾生而同入酒肆等處,然未能安行自若,猶懼他人之譏謗,像這種去酒家之類的,為了度化眾生到酒家去,度化喝酒者也好,度化在酒家工作者也好,卻怕自己被講閒話:「哎呀!你竟然跑到那種地方去!」那麼就是還沒看開名聲。如果看開名聲的話,「我在做什麼我知道!」毫不在意旁人臧否,這樣就沒有惡名畏。剛剛講的,如果你很愛面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家裡的什麼事情,都很怕被人知道,人家一講好像你面子就掛不住,這種就是恐懼於名聲不好、面子掛不住。事情就事情,有什麼好掩蓋?沒必要!講、講就是討論,討論完就算了,別因為面子問題而那麼在意。

(3)死畏─又稱死恐怖、命終畏,第三種是大家都有的死畏,恐懼死亡。如果你修到不怕死,很有把握的話,這已經悟道了。死亡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大菩薩修行過程之間都有死過,不是說肉體的死過,是神識脫離肉體的現象,當然不能完全脫離,完全脫離等於真的是再見了,只是說有神識出離,部分出離,這魂魄很複雜的,三魂七魄如果全部跑了,那就死掉了,一般人受了驚嚇,或跑了幾個魂,人就出現癡呆癡呆,不能夠掌控自己意念,這個是有的。你看這個人癡呆癡呆,一定是驚嚇到,那個就要去收驚,這樣把識神抓回來安住,不然會像行屍走肉一樣,有肉體但眼神不靈光。命終畏,命終的可怖,指雖起廣大之心而施與財物等仍恐怖死亡,故未能捨身。要出錢可以,要我的肉體那就免談了,所以還怕死亡。

釋迦牟尼佛是以佈施肉身為最大佈施,過去世祂發願要佈施肉體一千身,所以很多地方你可以看到他捨身的故事,《金光明經》裡面也有講,好多地方都有談到餵虎,當然餵虎不是只有一次,有兩、三次,其它的時間也是在佈施肉體,當然菩薩祂佈施肉體是很自然的,而且祂也有能力去看破這個肉體對祂的障礙。至於我們,修行層次差多了,很愛惜肉體以外,還怕身痛、腳痛。你看祂佈施肉身給老虎時,聽說地點是在尼泊爾境內,上次2003年你們有的人可能去看過。當年菩薩祂看到一隻母老虎生了七隻小老虎,因為下雪所以沒有東西吃,在一個山谷底下,同時有三位皇子兄弟看到了,大哥、二哥雖然也都有慈悲心但不夠大,所以看一看就走了,只有第三位皇子最慈悲,就觀自己過去世有佈施肉體的發願,所以現在看到母老虎跟七隻小老虎,如果沒有東西吃的話,母老虎可能把七隻小老虎都吃掉也不一定。

所以祂在觀了過去世的因緣以後,就決定要佈施祂的肉體,那時是最後生、最後一次佈施,完了就滿一千次,所以祂就跳下去,跳下去,老虎太饑餓了沒有力量,不想理祂,後來祂再拿樹枝從祂的頸部插下去,就是要讓祂流血,自己能流血,這個動物一聞到血腥味,獸性就開始發作了,所以頸動脈插破了以後流出血,母老虎就發威了就吃祂,所以你自己要能夠製造血腥味,然後,佈施這個肉體,還不究竟的人就很怕這個肉體會怎麼樣,現在你知道──肉體不是我的,也不是真的,死了以後這個肉體就跟我沒關係。但是現在要你佈施這個肉體,你是做不到,因為怕死,所以初修行的人還是做不到。

(4)惡道畏─第四種是惡道畏,就是說六道裡面,知道不好,不好有恐怖,所以說又稱惡趣恐怖、惡趣畏、墮惡道畏,惡趣的怖畏,怕墮落到惡趣的怖畏。殊不知六道輪迴、下三道輪迴,看起來不好,但菩薩是六道都依緣而去,佛也是隨類變化身到六道中去度眾生。初學的人都是怕入三惡道,怕墮落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三惡道中,這就是惡道畏、或者稱惡趣畏,所以這是指恐懼造作不善業而墮於惡道,故恆處於怖畏中。剛開始守戒的人都是這樣,為什麼要守戒?守戒要產生菩提本,所以持戒清淨,持戒清淨就不會下三惡道,開始的心都是這樣。然後慢慢學菩薩法,慢慢了解一切法不住,能夠不住一切法。什麼叫作三惡道?什麼叫作三善道?什麼叫作解脫?什麼叫作生死?你都沒有這些名相框框!所以大菩薩是超越這些名相;初學的人才會害怕,所以不敢下地獄。像大菩薩都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自己發願入地獄。由這個就可看出理念有沒有搞通、有沒有悟道,如果你搞通的話,慈悲心重,你就不會害怕入六道。

有一個指標也可以看看自己有沒有三惡道緣,比如說你常在害怕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表示你可能有那個因緣,所以很害怕地獄,或者一談到地獄就感覺不得了、很恐怖,可能你潛意識裡面有這些因緣,一旦等它來時,便會感召下地獄。如果你沒有這個心,地獄就地獄嘛,也不會去想它的可怕、也不去想它怎麼樣,反正那就只是個名相而已,有什麼可怕?畜牲道也是一樣的道理。你越想逃避的,就代表你越有那種趨勢。就像如果有地獄因,你要下入寒冷地獄,那這個業風它會現這個熱的相,你在死時,很奇怪,它會現熱的火焰,然後你一看到火焰你就非常害怕,怕被燒,你就往陰涼的地方跑,那剛好陰涼的地方就是寒冰地獄的本相,所以你往陰涼的地方剛好墜下入寒冷的地獄!

所以你要練到知一切相都是幻化的。你在彌留狀態,或者神識已經脫離肉體時,所現的這些相都是不真實的,是一個相而已,是過去業力所感召的,所以火焰來時,頂多閉著眼睛給它燒嘛!火焰真的從好遠好遠就燒過來,過了以後你有沒有被燒掉?如果你更大膽,就看著火焰,它過來、過來,燒過你的肉體,然後又往後面一直去,這樣越不怕你就越不會墮落到哪裡去。因為那是幻境,是幻化的影像。所以我們都是生活在這種幻化心意念,阿賴耶識所殘留的影像中,然後自己恐怖。學佛法就要看破這些,沒有什麼恐怖!這樣六道你們不覺得苦的話,就不管它什麼三惡道,也不必恐怖。

(5)大眾威德畏─好像人多了,你就心膽怯害怕,所以又稱眾中恐怖。有的人一上台報告就皮皮剉”(心有驚嚇)皮皮剉這個就是眾中恐怖。面對大庭廣眾千人、萬人,這個恐怖心,當然要磨練,雖不是說你靠磨練就可以那麼逍遙自在,但如果你有定力,又可以制攝大眾的心,那無論台下有多少人都是一樣,就不會恐怖。我們一般人沒辦法,這個是大眾畏、處眾怯畏,看到那麼多人就心裡起害怕。指於王廷執理之處,法庭或者是國王在執行這些審判或什麼事的地方,者是善解法義之威德大眾前,很多大菩薩在的話,你就坐立不安,念及:「唉喲!這些都大菩薩、或者是大法師、或者是什麼善知識、……」,你一進到那裡就格格不入,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不曉得要怎麼辦,這就是你自己沒有定力,沒有很自在的能夠安住你的心。

在這種環境之下,你會恐懼,懼怕什麼?恐懼自己言行有失,畏恐自己語言、行為有所缺失啊!你太在意了,太在意這些都是聖人,或者都是法師,都是什麼樣不得了的人,然後怕講話講錯了,或者行為有差錯了,或者怎麼樣,所以就會覺得恐怖,這是大眾威德恐怖。而不能於其前為獅子吼,獅子吼就是把你所懂的佛法確實道理宣講出來,該講就講,不要害怕,不要害怕說:「我講這樣他們會信服嗎?我講這樣他們有懷疑嗎?或怎麼樣的……。」當然你自己要先懂,然後自己要有修行的經驗,先要有這些體驗很重要,如果你光對文字相好像懂,意解了,但是處在這類善解法義的威德大眾之前,你講起來就很小聲!因為,也不知道自己對不對,猶疑著:「我這樣講對嗎?這大家或許都比我了解!」那就會害怕。你若面對初學者,也許覺得好哄、好騙,講得滿嘴都是泡泡,不會驚怕,反正大家都不大懂,所以自己講什麼都不會害怕,有時還「初生之犢不怕虎」這樣。當然這個要修證,你講的人有境界、有體驗,聽的人他比你差一截,你就不會害怕。但是初學的人,往往就有這種恐怖,不能做獅子吼。

此五種怖畏,於入初地時即遠離之。以上五種怖畏,於入初地時就能夠遠離。一個開悟的人就是登地菩薩,登地菩薩就是初地歡喜地的菩薩。歡喜地的菩薩應該都可以擺脫這五種怖畏,你自己檢驗看看,對這五種能不能都不恐怖?不恐怖的話,代表你稍微有基礎了。

 

親光菩薩釋云,謂超五怖畏,即三業清淨,出諸怖畏,無犯戒等,諸惡趣等怖畏因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惡趣畏、五怯眾畏。如是五畏,證得清淨意樂地時,皆已遠離。

親光菩薩所解釋這一段,超五怖畏是什麼意思呢?祂是說謂超五怖畏,即三業清淨,身口意三業清淨,出諸怖畏,一個身口意清淨的人他就不會恐怖這個、恐怖那個,既然清淨,有什麼恐怖餓鬼道、地獄道?或者你懂得佛法真諦,明白所謂的善惡只是你的分別,或者下面要講的,不退轉地的菩薩不執善、不執惡,不住善、不住惡,有了這種修證的話,你就可以說是不退轉。如果你還執著:「涅槃很好,哎呦!惡事不能做!」光執著善的,你只學一半!你學一半的話,就不能究竟,就會退轉!如果你學說哪有什麼叫善、什麼叫惡、什麼叫作合理不合理,都沒有這回事情,這樣你才不會退轉!無所住很重要,下面為什麼列那麼多的經典?這部經在講──如何做到菩薩不退轉地──這個概念很重要,所以你如果真的身口意三業清淨的話,超越了種種怖畏,即不會害怕。

無犯戒等,既然心清淨不會犯戒,諸惡趣等怖畏因故,因為善業清淨,而超出種種惡趣的害怕心,這還是偏向解脫的部分來講。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惡趣畏、五怯眾畏。如是五畏,證得清淨意樂地時,皆已遠離,上面是講初地就遠離,這裡則說要清淨意樂地時才遠離,起碼到二地離垢地以上,三地明地等。為何有差異?這要稍微了解一下。當然講說初地時就遠離的話,是有點比較樂觀的說法,初地者還沒有離一切汙垢,為什麼?你知見還沒有完全圓融,所以沒有得到清淨意樂地,所以要說初地這樣就遠離,當然有點勉強,因只知其境,習不相應,但習猶在,未全離垢也。也可看出,每個人對這些概念所詮釋的角度,亦有歧異。我們也要能夠分辨、判別哪一種說法比較合理。以上這是再介紹第八個功德相「超五怖畏」。

「一向趣入不退轉地。」

再來,這最重要的,大菩薩一向趣入不退轉地,一向就是只有單向的,沒有兩條路的。我們以前講到不退轉地,講過位不退轉、行不退轉、心不退轉,這位不退轉、行不退轉分別列在地前菩薩跟地上菩薩,直到八地不動地菩薩才是心不退轉,但是真正不退轉要悟「無住法」!這無住法很重要,不住善、不住惡,不住空、不住有,永遠都沒有住著在一切法上,你這樣能做到的話,就真的不退轉!這是第九個大菩薩的功德相。

第九功德相菩薩證得大。此句是說菩薩一向趣入住不退轉地,大菩薩如何趣入真不退轉地?一向者0ama-eka-ayana-m2rga,乃專心之意,故有一向專念、一向專修之成語。0ama是安靜平和義,eka ayana是一航程義,m2rga是道,整句意思是指一心直驅入,入於心不退轉地。趣入者是指契證真理,如大乘義章云:「證會,名之為入。」證得了、理解了、做到了,名之為入。

第九功德相菩薩證得大。此功德相菩薩是證悟而所證最大,故叫做證大。此句是說菩薩一向趣入住不退轉地,不會分段向「位不退轉、行不退轉、心不退轉」,到心不退轉,永遠就是只有一個方向也好,或者是沒有猶豫的,直接進入住在這個不退轉地,在這裡,心是關鍵,那心怎麼做,才能夠達到不退轉地呢?這一段佛特別開示,而且開示有一些道理阿羅漢搞不清楚時會懷疑,中間插了一個魔來顯示這個道理哪一個是真,所以故事好像很長,其實都講一件事,很簡單的道理。

比如說魔很害怕釋迦牟尼佛講解脫道,所以他一聽釋迦牟尼佛在講不退轉地的這些法時,就很害怕,趕緊來找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很慈悲,誰來要求祂,祂都滿足對方,所以祂也真的以老實話跟魔講:「好!從今以後我不再跟這些人講解脫道,我不叫他們求什麼空,或者守什麼戒律,或者什麼、什麼、什麼的很多法…。」這魔就很高興,認為:「你不教他們這些,那我就有徒眾了!」因為魔當時聽到釋迦牟尼佛跟很多人講這個法,便率領他的徒眾都來,結果來到一定範圍時,這些徒眾都靠不上去,佛在講這不退轉地道理之時,一個咒語很強,故他們靠不上去,只有魔王勉強可以靠上去,而且本來這個魔王是很強壯,很有活力的,但一聽到不退轉地法時,人就衰敗了,好像我們人一樣,從二三四十歲一下子老到一百歲一樣,就成老弱走不動,

當時這些魔子魔孫要來攙扶魔王他,結果來到一半靠不上,所以大家都停在原地,只有魔王能繼續往前走,而且沒有人攙扶,所以他就怪世尊:「你說我有很多徒眾,現在連一個扶我過來的都沒有辦法,那你再講解脫道,講這個什麼……,每一個人都解脫了,那我哪裡有魔子魔孫?」因此佛就安慰魔王說:「從今以後,我都不講解脫道,都不講遠離一切法的法。」魔王就很高興說:「好!」然後一下就活潑過來,就回去了。反而在場這些不究竟的聖賢在懷疑:「佛您剛剛講這樣,滿足了魔王的意願,那是我們有沒有聽錯啊?我們不會修了!」所以佛才開始講真正的不退轉法。祂確實也沒有欺騙魔王,因為當下祂不再講解脫道,祂是跟這些不究竟的菩薩或者阿羅漢講「無住法」──不住空、不住有、不住一切相。那這樣說法,有沒有違背答應魔的話?沒有!

「沒有叫人求解脫,是叫人無住解脫、無住涅槃、無住一切法、無住什麼什麼……。」裡頭這些偈語都是在講這類道理。所以你能夠悟到這個偈語裡面所講的道理,一切法都無所住的話,有什麼善?有什麼惡?有什麼解脫?有什麼煩惱?有什麼跟有什麼…?都沒有!都沒有的話,就是真正悟得不退轉,簡單的總結其概念是這樣。所以該段經文很長,像在敘述故事、敘述道理,實際內容的要義是──到大菩薩的境界,悟得了不退轉地,就什麼好不好,什麼善不善,什麼惡不惡,對祂來講都無所住!好比《金剛經》也講實相觀,對善境界實相觀,對不好的境也實相觀,一切法其實都無所住、不可得。這種大道理,是大菩薩都要去悟的。

萬一你還在戒律上執著,對雞毛蒜皮的戒律很執著,這就是有所住。有些同學就會這樣,斤斤計較,他們住在哪裡?住在想解脫的那一面,沒有辦法放開。所以修行到一個境界時,你自然就要去受考驗,要突破這個善惡的觀念。如果今生你還學不到突破善惡觀念的話,你就沒有辦法悟到不退轉地。當然你說隨便去違犯戒律、亂搞一通,也不可能,但是你如果犯了戒、做了錯,你不要一直在那裡鑽牛角尖,否則的話就是你有所住,住於什麼?住於三界,那還是阿羅漢的境界,怎麼能夠做菩薩?連小菩薩也做不到,大菩薩更不用談。所以「一向趣入」就是沒有懷疑的、單刀直入的,就證到這個境界,沒有在那裡三心兩意,在思維、在怎麼樣……,做到就做到,做不到的話,也不會在那裡想:「這樣對嗎?這樣好嗎?這樣怎麼樣的……。」

大菩薩如何趣入真不退轉地?這邊先列出各個字詞的梵文與意思給各位。一向者0ama-eka-ayana-m2rga,乃專心之意,故有一向專念、一向專修之成語。0ama是安靜平和義,安靜平和寂靜的意思;eka ayana是一航程義;eka是單一、唯一,ayana是向、去,mārga是道、道路、聖道,所以祂心安靜平和的,一心一向入這個道路,什麼道路?不退轉的道路。故整句意思是指一心直驅入,沒有懷疑,沒有在那裡兜圈子,沒有怎麼樣,就入於不退轉地,直接能夠進到不退轉地。趣入者是指契證真理,不是你嘴巴講一講,而是要用實際的證悟,直接跟真正不退轉地的真理相密合。如大乘義章云:「證會,名之為入。」大乘義章裡面講說:「證會,名之為入」。

「證」是去體會,實際體會,不是嘴巴光去講一講;「會」也可以說懂了、體會了,體會以後懂了,懂了又做得到,所以證得、證會,然後名之為入。這裡開始講,什麼叫做大菩薩的不退轉地?小菩薩的不退轉地就是八地菩薩的「心不退轉」,八地才有心不退轉,菩薩心、菩提心不退轉。更前面,菩薩的「位不退轉」是要在十住的第七位,而「行不退轉」是登地菩薩,也就是初地菩薩位。當中,初地到七地之間,還會有心的退轉,這些都不能稱為不退轉地,能夠稱上這個「地」,不退轉地的只有大菩薩,可能從來沒有加過「地」,我們常講不退轉、不退轉,有「位不退轉、行不退轉、心不退轉」,但這「地不退轉」就是大菩薩不退轉地。

 

何謂大菩薩不退轉地?依《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云:爾時有百千阿羅漢,舍利弗、大目揵連、須菩提、阿泥盧頭、離婆多、劫賓那等,即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皆共和合,住於佛前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志願滿足,能降伏魔摧諸怨敵,具足成就五無間業,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我等今日邪見具足遠離正見,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之命。我等今日已逮菩提,即於今日無餘涅槃而般涅槃。」爾時世尊默無所說。
 

何謂大菩薩不退轉地?依《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云,這一部經,經文很長,裡面像講故事一樣,以下詳細解釋。爾時有百千阿羅漢,舍利弗、大目揵連、須菩提、阿泥盧頭、離婆多、劫賓那等,即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皆共和合,住於佛前而白佛言!」大家一起講:「世尊!我等今日志願滿足。」所發的願,願力已滿足。「能降伏魔摧諸怨敵,具足成就五無間業。」我們修行要修解脫、修無間業,要離開五無間業,為什麼祂反而具足成就五無間業?這讓一些小阿羅漢懷疑:「你為什麼具足、滿足五無間業呢?」這是第一個懷疑。

「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我們剛剛講要離五欲,他們卻說成就五欲功德?這是第二個可懷疑處。「我等今日邪見具足遠離正見。」正見不求,邪見具足,那不是越學越倒退?這是第三個懷疑。「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之命。」明明說不能殺生,他們現在又說殺了百千人?這還得了,這殺業源源!講到這些,令這些小阿羅漢非常害怕,認為大羅漢有沒有起顛倒想?怎麼講這種話!

「我等今日已逮菩提。」我等今日已逮菩提,現在已經真正得到菩提智慧。所以你馬上要醒過來,所謂真正得到菩提,不是說壞事不幹,壞事是做了不執著,做照樣可以做,做了以後不執著,當然這個證到阿羅漢祂不會去做壞事,但是祂內心裡面已經滿足這種善惡分別的觀念,不會侷限那個框框裡,還在那裡不能殺、不能偷、不能盜、不能什麼,不同於初學者,大阿羅漢、大菩薩祂不去講這些。「即於今日無餘涅槃而般涅槃。」已經證到真正菩提了,所以在今天證得無餘依涅槃而進入圓滿。這個「般」是paripari是周遍,他只有翻pari沒有翻出來,pari nirv25a周遍圓滿,pari連在前面,如果前面再加上一「大」字,就是大般涅槃,mah2- pari nirv25a。換句話說,他們這些人已經進入真正的菩提,所以今天已經得無餘依涅槃而進入大般涅槃。「爾時世尊默無所說。」爾時世尊默然無所說,沒有說好沒有說不好,誰能證到就證到。

 

爾時,會中有百千眾生皆生疑惑:「我等今者如在闇中,云何諸大羅漢作如是語,何況凡夫?」以疑惑故,不能從此至彼,從彼至此,坐不能立,立不能坐。爾時,尊者阿難,知此百千眾生心之所疑,亦以佛神力故,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今此大眾百千眾生,聞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皆生疑惑,世尊默然而無所說。願文殊師利說其因緣,此諸大德比丘。以何因緣說此密語。」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語尊者阿難言:「阿難當知,此是不退轉菩薩地事。唯有不退轉菩薩,乃能證知此諸大德比丘密語。」尊者阿難問文殊師利言:「此諸大德比丘,皆是不退轉菩薩耶?」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此諸大德比丘皆是菩薩,已於菩提得不退轉。」阿難請文殊師利言:「願說諸大德比丘微密語義。」
 

爾時,會中有百千眾生皆生疑惑,大菩薩這麼證悟,小菩薩就迷糊了:「你怎麼講這種話,這樣對嗎?」這很麻煩,我等今者如在闇中,一聽到這些大菩薩這麼講更迷糊了,好像在黑暗中一樣。云何諸大羅漢作如是語,何況凡夫,他們連證得大阿羅漢都講這種話,那我們這些凡夫還得了?以疑惑故,起了懷疑心,不能從此至彼,從彼至此,走到那邊也不是,走過來這邊也不是,坐不能立,立不能坐,坐下來也不是,站起來也不是,只懷疑道:「怎麼這些大阿羅漢講這些話?跟我體會的都不一樣,跟以前世尊講的法也不一樣?」所以坐立不安。

爾時,尊者阿難,知此百千眾生心之所疑,阿難尊者知道大家都在懷疑,亦以佛神力故,亦以佛的威力加持,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所以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說:「今此大眾百千眾生,聞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皆生疑惑,世尊默然而無所說」,到底是認可呢?如果不對,又不跟他們指教、指教,到底是怎麼樣?何況世尊又默然無所說。「願文殊師利說其因緣,此諸大德比丘,以何因緣說此密語。」阿難是由佛祂的加持力代大眾問。佛法是這樣,有問才有答,所以挑起這個因,問文殊師利菩薩:「你智慧第一嘛,你出來講講話,世尊都不講話,你出來把事情說清楚一下,不然這些小菩薩都聽不懂!」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語尊者阿難言:「阿難當知,此是不退轉菩薩地事。唯有不退轉菩薩,乃能證知此諸大德比丘密語。」唯有不退轉的菩薩,才能夠證知此諸大德比丘的密語密意。

尊者阿難問文殊師利菩薩言:「此諸大德比丘,皆是不退轉菩薩耶?」祂們都是不退轉菩薩?如果是真的不退轉菩薩,為什麼講上面這些顛倒的話?文殊師利菩薩言:「如是!如是!」祂們當然都是不退轉菩薩,「此諸大德比丘皆是菩薩,已於菩提得不退轉已經是得到真正的菩提了,證到不退轉。阿難請文殊師利菩薩言:「願說諸大德比丘微密語義」,祂們講上面這些話有什麼密語?有什麼深意?希望文殊師利菩薩您要跟這些小菩薩講清楚。

 

文殊師利言無明能生生死,是故名母斷無明故,名為害母父名不正思惟及以喜愛,彼以永斷名為害父以諸法不可壞,方便壞眾多想亦壞諸行,名為壞僧應壞凡夫法,名阿羅漢以不滅方便,滅羅漢想,名殺羅漢以不滅方便,滅如來想,名出佛身血。如是等想,已斷已害,畢竟無餘。阿難!以是事故,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我等今日具足成就五無間業。所以者何,於此法中不聚不散、不減不滿,是故名為五無間業滿足成就。

文殊師利言:「無明能生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說:無明能生生死,一切的生死都來自於無明!所以你們的功課作業都沒有交啊!有的都還沒有交,有的寫的不錯,用心一點去體會,體會就寫得出來,「無無明本不生故」,哪裡有什麼無明不無明?或者你要說「無無明本無生死」、「自性清淨」,也都可以啊,你們都懶得去找資料?我還沒去跟你們登記,哪一個交卷了、哪一個還沒有交?像我們當家都交了,你們沒有交的人那更要厚顏啦!是故名母,無明能生出生死,是故名母所以無明是生死的母親。斷無明故,名為害母,如果把無明斷掉了,是不是把這個母親害死了?所以叫做害母。所以一切法,你說要修解脫,要破無明,無明是一切生死的母親,那你不是殺了千萬人?不是只有你一個人生一世,你的父母親之間的因果牽扯不曉得幾千萬人,所以你殺百千萬人,深一層的意義要這麼去想。

父名不正思惟及以喜愛,父的名稱叫不正思惟以及喜愛、貪愛,有根本無明的母親,又加上沒有正思惟、沒有好好的理智去想的,就起貪愛心的父親,所以一父、一母,才能生起我們的生死。彼以永斷名為害父,所以彼以永斷,你永斷了不正思惟、永斷了貪愛,這樣是不是你殺害了父親?叫做害父!所以殺父、殺母,是對自己父母親講,但害父、害母,是將會產生出根本業力的這些「母親」,把她們害死了,那不是很好嗎?所以祂殺了千萬人都是這麼殺的。

以諸法不可壞,方便壞眾多想,一切法不能滅、不能壞,方便壞我們一切念頭、眾多想的一切念頭,亦壞諸行,這樣亦壞到我們種種的行為,或者種種的微細念頭。壞了,壞了好不好?當然好啊!所以就名為壞僧。應壞凡夫法,名阿羅漢,如果你把凡夫法壞掉了,那是阿羅漢。以不滅方便滅羅漢想,以不滅一切凡夫法為方便,最後把阿羅漢也滅掉了,所以你就不會得阿羅漢果,意思就是說阿羅漢是壞凡夫法證得阿羅漢,現在你以不滅這些凡夫法為方便,這樣你不是殺掉了阿羅漢嗎?所以不住於惡、也不住於阿羅漢的聖境,要有這種理解,祂不滅方便滅掉阿羅漢,名殺羅漢

以不滅方便,滅如來想,如來是要證得如來的,現在你有這個心,你要如何來滅掉你要成為如來這種念頭,所以以不滅如來這種念頭為方便,那等於是說不直接去求如來法,所以滅掉如來了,名出佛身血,如果你這樣做到的話就是也在出佛身血,出佛身血是不好,現在是連要成就如來法的這種念頭也沒有了,不滅方便,來做到沒有如來要成佛這種念頭,那不是把如來滅掉了嗎?這叫做出佛身血。如是等想,已斷已害,等等的都舉這些例子來講,大概聖人的境界都這樣嘛,你以不滅方便來滅掉你所要得到的聖境,這樣的話,已斷已害,畢竟無餘,沒有什麼餘下的。

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就說:「阿難!以是事故」,以這些例子來跟你說明,「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我等今日具足成就五無間業,所以者何」,他們講這些話這意思是什麼?「於此法中不聚不散、不減不滿,是故名為五無間業滿足成就」,真正能夠證得滿足五無間業的,就是不聚五無間業,不散、不去打散或者遣散五無間業。所以不造、不滅,不減、不滿,不去特意的要滅掉五無間業,也不去滿足成就五無間業,這樣心不是很自在嗎?這樣才是真正的五無間業滿足成就!這麼講幾段下來,你要大略了解它是在講什麼意思。總之,就是不要執著一切法,對凡夫法、聖人法都不能執著。

 

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者,彼諸比丘於此五欲,了知如夢如幻,如熱時炎,如影如響,彼於此智滿足成就,而於五欲無增無減所以者何?能知此法畢竟而無所有以無所有故,能如實知,而於彼法得如是忍,故名滿足成就五欲功德阿難!以是事故,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

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者,彼諸比丘於此五欲,了知如夢如幻,如熱時炎,如影如響,彼於此智滿足成就,而於五欲無增無減。祂們把五欲看成是如夢如幻、如熱時炎、如影、如響,既然是都不真實的,那做了又怎麼樣呢?所以不去逃避、也不去怎麼樣,做、沒做都是無增無減。所以者何?能知此法畢竟而無所有,你能夠懂得什麼都無所有的話,做跟沒做有什麼不一樣?以無所有故,能如實知,既然無所有,所以能如實就是客觀面對那個境而不去執著它,毋論有這個境沒這個境,如實法就是實相觀。而於彼法得如是忍,在這五欲現象裡面,能夠確實用真正的忍,無生法忍去面對,故名滿足成就五欲功德,這樣講起來才是真正的滿足五欲功德,不是一直逃避、逃避、逃避就不是滿足。阿難!以是事故,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面對這個境如實能知而無生法忍現,這種才是真正滿足成就五欲功德。

 

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邪見、遠離正見者,彼諸比丘知諸法邪、見諸法邪阿難!邪名有為,諸法皆是虛妄,此虛妄法猶若虛空,不增不減,亦不住方,亦無所屬所以者何,離自性故彼知是法皆悉平等,以平等故正見亦等,彼已遠離如是等想所以者何,若有等想、有不等想,彼諸比丘無有等想及不等想。所以者何,諸佛之法離一切想,彼於佛法通達無生,不得無生法。是故阿難!彼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我等今日具足成就邪見、遠離正見。

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邪見、遠離正見者,再來講成就邪見、遠離正見,為什麼這麼講呢?彼諸比丘知諸法邪、見諸法邪,知道這個法是邪法,也見到這個法是邪的。阿難!邪名有為,諸法皆是虛妄,此虛妄法猶若虛空,不增不減,亦不住方,亦無所屬。所以者何,離自性故。邪的法叫做有為法,都是邪的,諸法皆是虛妄,如果學法諸法它也是虛幻的,此虛妄法猶若虛空,虛空就是不增不減,亦不住方,亦無所屬,因為一切虛幻法皆離自性之故。

彼知是法皆悉平等,所以邪法、有為法跟無為法還是一樣一樣,法法平等,以平等故正見亦等,正見也是法,邪見也是法,邪法是有為,正見是無為,無為、有為都是平等平等。彼已遠離如是等想,計較那麼多、講的那麼多,其實都是同一回事情,你要看的開、看的破。所以者何,若有等想、有不等想,彼諸比丘無有等想及不等想。所以者何,諸佛之法離一切想,所以彼於佛法通達無生不得無生法,這樣的話,是故阿難!彼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我等今日具足成就邪見、遠離正見。諸比丘為什麼說具足成就邪見、遠離正見?就是這麼講的,從根本去講,什麼正見、邪見,都是自己在分別。其他的唸一下,講的道理都一樣,這邊只挑重點講。

 

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命者。阿難!彼諸比丘,令此時會百千眾生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如幻如影如響,知此法故,離眾生想、離壽想、人想,離一切法想以一切法不可種,方便種菩提善根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從諸比丘聞此密語,亦得離眾生想、壽想、人想,不數數死所以者何?若著眾生想、壽想、人想,則數數死。彼已遠離如是法,故畢竟不生。是故阿難!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命根。

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命者阿難!彼諸比丘,令此時會百千眾生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如幻如影如響,知此法故,離眾生想、離壽想、人想,離一切法想,這有一點像《金剛經》講的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樣。以一切法不可種,方便種菩提善根,不可種,但是方便種菩提善根。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從諸比丘聞此密語,亦得離眾生想、想、人想,不數數死,不去死、不去很多次的死,但也不離很多次的死,所以者何?若著眾生想、壽想、人想,則數數死。彼已遠離如是法,故畢竟不生。是故阿難!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命根。那這樣跟眾生因因業業、生生世世,這個就是所說的,害了那麼多的眾生生命、命根。

 

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已逮菩提,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者。」阿難!彼諸比丘,令此大眾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天及人,即於今日得離煩惱、得逮菩提所以者何,此諸大眾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於今日聞說金剛句法,皆得無生法忍、得見菩提以是事故,而作是說,我等今日逮得菩提,我等今日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者彼不斷煩惱、不修佛法,無餘煩惱。是故阿難!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已逮菩提,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言今日者,阿難當知,即於此日不生亦無所生,故名今日(天竺正音不生與今日音同也) 。是故阿難,求菩薩乘,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當漸損以不可得法發菩提心,於一切法是名為出離菩提想,於一切法是名為入無餘涅槃而般涅槃。

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已逮菩提,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者,阿難!彼諸比丘,令此大眾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天及人,即於今日得離煩惱、得逮菩提。所以者何,此諸大眾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於今日聞說金剛句法,這些是講說,此諸大眾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進入這種離煩惱法,得菩提法,意思也就是說,這些參與的大眾,都已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再進入聞這些金剛句法──上面所講的,都是不得了的金剛句法。

皆得無生法忍、得見菩提。以是事故,而作是說,所以我等今日逮得菩提,我等今日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者,不是只有他們得,參與的這些大眾都已經得了。彼不斷煩惱、真正大般涅槃的是不斷煩惱、不修佛法,無餘煩惱。是故阿難!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已逮菩提,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今日已得到了真正的菩提,也於無餘涅槃中得到般涅槃。言今日者,阿難當知,即於此日不生亦無所生,故名今日,再來講,今日不生亦無所生,故名今日,備註中有講他的天竺正音不生與今日音同也」,不生與今日兩個詞發音相同。是故阿難,所以阿難,求菩薩乘,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當漸損以不可得法發菩提心,漸損,「損」你應該懂,長音9),損就是損減損減,把你不好的損減,把好的讓它增加,損減至不能損減就是你的心清淨。於一切法是名為出離菩提想,於一切法是名為入無餘涅槃而般涅槃。這裡在講這種大乘不退轉法,是很特別的。

 

阿難!求菩薩乘族姓子,不應深著日想,不應以日而生晝想。阿難!愚小之人以日為晝想,無黠慧故。所以者何?若令此晝是真實、是堅牢、是常住者,應有積聚不應過去,唯應有晝不應有夜。阿難當知,有晝夜想者此是凡小是故阿難,求菩薩乘族姓子有深心者,為善知識所護,不應生晝夜想。所以者何,求離一切想是菩提道故。

所以,阿難!求菩薩乘族姓子,不應深著日想不應以日而生晝想,不要執著這個入不入,日出日落。不要有這個什麼想進入、想什麼樣,不要說有太陽的這是白天,沒有太陽就是晚上。難!愚小之人以日為晝想,無黠慧故愚癡的人才會說白天就是有太陽,有太陽就是白天,沒有太陽就是晚上,這些都是多餘的,不要執著這些,如果你執著白天、夜晚之差別的話就是沒有智慧、沒有黠慧。所以者何?若令此晝是真實,如果這個晝,晝就是我們所謂的白天,它是真實的話,是堅牢、是常住者,那應該很堅固、應該永遠都在啊,為什麼會變成晚上呢?表示它不是真的。應有積聚不應過去,不應該有轉到晚上去時,唯應有晝不應有夜,既然你講它白天,應該一直下去都是白天,怎麼一下子又變晚上呢?你這樣不通啊!所以你不執著時,管它是白天晚上,就沒事了,你一執著現在是晚上,晚上應該是永遠堅牢、常住,都應該一直是晚上啊,它不是,過了半天以後又變白天,那你在晚上、白天執著這些,不是很執著嗎?阿難當知,有晝夜想者此是凡小這個就是沒有智慧的人,不要去管這些,它在講這個意思。

是故阿難,求菩薩乘族姓子有深心者,為善知識所護,不應生晝夜想所以真正大乘菩薩種性的這些人,他們有深心者,為善知識所護持,所以不應該有白天、晚上這種觀念。所以者何,求離一切想是菩提道所以你能夠離一切想就是菩提,所以是總結文殊師利菩薩所講的,白天晚上都不要去管它了,那你對於什麼對錯、善惡、什麼法、什麼法,什麼解脫法、什麼凡夫法,什麼涅槃法、什麼有餘依……等等,都不要去執著!這個消化一下,如何修證到不退轉地的菩薩法,然後下面就講故事了,講我剛剛提到的,魔一聽到這個就憂心的故事。

今天就看故事看到這裡。你要重新整理你的思維,你修到哪裡?修到不退轉地,就要有這種觀念,就像你學過悉曇梵字,瞭知一切字之中都有「空、有」二相,這道理都是相通的。

2008.04.16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