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62)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諸聖所證得的功德相(菩薩的功德相)

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續)

又與第八識相應之觸等心所之境,雖任運而起,然係假種之所生,無有勝力,故亦攝於分別變。據《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所載,性境、獨影境、帶質境等三類境中,獨影境與帶質境之一分,為分別變;性境由因緣而生,具有實用,故為因緣變。

上一次講到上文的一半,第四個功德相。關於因緣變跟分別變,起妄想分別的話,一個來自於因緣,另一個來自於分別。上次講到因緣變,就是講真造業所生的種子、所變現的,若是你真造業所生者,那這是因果,這是真的種子,真造業所生的種子當然就是真種子,真種子一定要受報的!

又與第八識相應之觸等心所之境,第八識相應之觸,根入塵生觸就是觸五根入五塵境所產生的心,從心所就是你養成的習氣,五十一心所,都是你第八識相應以後所產生的境。雖任運而起,雖任運而起,事事現起時,然係假種之所生,我們要觀它為假種所生,是假的種子所生。其實一切法,從第八阿賴耶識儲存的種子所現起,這種子不真,都是我們造業、種因、應緣所生的一切法。無有勝力,所以你分別心會這麼起滅、起滅,如果沒有很強的薰習,就是無有勝力,表示這種力量不大,所以攝受於分別變。什麼叫假的種子呢?假的種子就是我們薰習的習氣,這個可以說不是很強,也就是勢力不強。你所薰的這些妄想、習氣,像你喜歡吃甜、喝辣,這些都不是真正因果報應的種子,像這種都攝受於分別變裡面。這裡講分別變,就是你心所養成的種種習氣,經第八意識相應而起的,這些力道不勝,所以攝受於分別變裡面。

據《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所載,據《成唯識論掌中樞要》這本書裡面所記載的,性境、獨影境、帶質境等三類境中,我們說三性、三境,一個真性,一個性境、帶質境、獨影境,對這些名詞,你如果不學唯識的話,不知道它在講什麼。「性境」是我們的自性面對一個境所產生那個相,這只是自性映照的功用,它沒有自己要不要的這種取捨,像這種力道講起來是很微弱的;你觀它這個境現,你不執著它,這個境自然就滅;四禪的一境性就是這種現象,沒有自己的分別心。「獨影境」,獨自一個人所現的影像,乃沒有外境而自己內心所起的第六意識分別;獨自,就是你第六意識叫獨自,不加前五識之任何一識。「帶質境」是帶有本質,帶有本質,講起來是有因緣,但是並不是性境,所以它是有一點不真實、有變化的。獨影境與帶質境之一分,為分別變,所以這裡講獨影境、帶質境,這兩個都屬於分別變裡面的。性境由因緣而生具有實用,故為因緣變,性境是最真實的,沒有因緣它不起一切法,所以性境誠實映照一切因緣法。

要判別是因緣變還是分別變,由上述幾個法起的來源可看出,有個共同概念就是──自性(svabh2va)所接觸之真正因緣種子,而有實際果報現象者,都屬於因緣變;其他的胡思亂想、帶有本質但不真切的這種妄想,都屬於分別變。比如說你看到一個影像,這個影像是真的嗎?雖有但是因為不是很實際的影像,加上你自己的心去攪和,這樣變成一個心意念,這種是分別變。所以,獨影境是不真;帶質境是剛開始有一點是真,後面都是你的妄想。像你作夢,第一個境是真的,那是你腦筋潛意識裡的種子,問題是第二念以後都不真才叫作夢,為什麼?都是你的獨頭意識在作用,夢中獨頭意識在起心動念相應,所以就變成一個夢境。

所以我們不管是分別或不分別,不分別是勝境,種種分別之中諸菩薩都能夠遠離。所以順境不執著,如如境、凡夫境也更不執著,這種境界才真正是菩薩所修證到的功德相。那分別裡面,有因緣變的分別,跟原來的分別。說到這裡,讓各位都能了解,分別起自於哪裡:一個是來自因果報應的種子,一個來自於薰習而成的習氣。前面的因緣變,那就是真實的法,沒有解脫能力的人會隨它受報,躲不了它的業力。開始修行,就是要先破解這個分別變,對於不真的法、胡思亂想的法,都要破解。然後面對真實因緣變的法,也要形成你的解脫能力,不要分別。若無分別,那心就沒有罣礙,不罣礙自然就沒有什麼恐怖、沒有什麼好惡,以這樣來破解一切的種種分別。

 

親光菩薩釋云,即於一切時,猶如一念平等而轉。劫名分別,以於一切劫與非劫分別斷故,以不分別劫與非劫,故能長時修行無厭。釋云,梵音名劫臘波,此翻為分別,有為之法,時劫所攝,分分差別為分別。無為之法,非時劫攝,無有時劫分分差別,名不分別。此二是所緣境,種種分別者,是能分別心,緣前分別、不分別境,故云種種分別。此中意說,若有分別,此是時劫,此非時劫,見時劫長,修行有厭。

看親光菩薩怎麼解釋這一句「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即於一切時,也就是說,一切的時間,時間包括過去、未來、現在,猶如一念平等而轉,一個人心裡面有平等法的話,他觀一切法就不會執著,在一切時之間,過去、未來、現在,一念平等轉它,這個就是對kalpa時間(或稱時劫)來講,是沒有分別。上一次已經講了,菩薩沒有什麼分別心,破了分別心時,對時間就沒有概念,所以可以這麼三大阿僧祇劫都在行菩薩道,卻不認為時間很久遠。我們如果用凡夫心來看,三大阿僧祇劫,那麼久遠的時間,怎麼度過去?其實祂們不去執著這個時間,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中度眾生,這是已經破除了對時間的分別。你有平等一念就能轉它,所以就算痛苦時,時間很長,你若把痛苦的心擺平,時間就過的很快;你在禪定中的勝境,時間似乎過的飛快,這也不去執著,那就沒有什麼好壞,都一樣的,這就是破解分別。

以於一切劫與非劫分別斷故,將一切劫跟不是劫的這種分別心,把它用平等轉換、破解,以不分別劫與非劫,所以就可不再去分別劫與非劫,分別時間到底多長。故能長時修行無厭,可以在三大阿僧祇中,行菩薩道去度眾生,這是破掉劫的時間觀念。親光菩薩解釋說,梵音名劫臘波(kalpa。劫,又作劫波(la沒有唸出來)、劫臘波是計時單位,用來計算極長的時間,亦分別時分之名也,故此翻為分別,劫也可以翻譯為分別。這個法是有為之法,是時間的劫所攝受,分分差別為分別,每一個時間劃成一等分的話,相上一定有差別性,所以這就是分別,但菩薩已經修到沒有分別心,所以沒有差別相,一劫、千劫、阿僧祇劫對祂來講都一樣的,都是一個名相而已,不會覺得久遠。

無為之法,非時劫攝,如果前面講的劫有時間觀念的話是分別,有劫來攝受其名,如果以無為法來講,既然無分別就是無為,無為的話就非時劫來攝受,無有時劫分分差別,悟到無為法的人,對於時間、對於劫的這種觀念已經沒有了,所以沒有分分差別,這叫做真正的不分別。此二是所緣境,如果劫跟非劫來講的話,依它所緣的境界,種種分別者,如果有時劫、有非時劫,還有這種心的話,那就是有分別心。緣前分別、不分別境,如果你的心緣分別或不分別境界,那分別是凡夫境,不分別是聖人境,如果這樣的話,兩個概括進來說,就是種種分別,所以經文所講的「於諸分別及不分別」這是一句話裡面有兩個不同的名相,這些就是種種分別。

此中意說,若有分別,如果說有分別的話就是時劫,有時間的稱呼為時劫,非時劫則沒有時間的稱呼。見時劫長,如果有時間的分別,你所見好像這個劫很長,三大阿僧祇劫,那你修行就會有煩惱、就會起厭惡,「我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要修那麼久!」菩薩已經沒有劫、非劫的觀念,所以祂生生世世來行菩薩道,很欣悅,說快樂也不是,因為快樂就有執著,就是如其當然,反正來度眾生就來度眾生,來一世又一世這麼的輪迴,祂不以為厭。如果你有分別,就會產生厭惡之想:「時間那麼長怎麼修!」所以破了分別心的大菩薩就沒有分別,再來哪個時候成佛?對祂來講,連成佛、不成佛,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分別了。

 

諸菩薩等以於一切劫與非劫分別斷故,以不分別劫與非劫,故能長時修行無厭,乃至三無數劫,一切長時,猶如一念平等而轉。如人不睡,分別日夜,即謂夜長。若睡眠時,不分別夜故,雖經長夜不覺夜長。經無數劫,亦復如是。

諸菩薩等以於一切劫與非劫分別斷故,所有菩薩摩訶薩對於一切劫或者一切非劫,這種分別心已經斷了。以不分別劫與非劫,因為祂已可以做到不分別劫跟非劫,故能長時修行無厭,所以長時間一邊修行一邊渡眾生都無厭倦。乃至三無數劫(無數劫就是「阿僧祇劫」),一切長時,一切長時間(kalpa)的修行,猶如一念平等而轉,一念之間觀它平等、平等,所以就沒什麼三大阿僧祇劫或者一劫這種分別。

如人不睡,就像一個人不睡、睡不著時,分別日夜,他在那邊光天天看著外面,有陽光就是白天,沒有陽光就是晚上,反正睡不著,天天看著日夜、日夜,即謂夜長,晚上睡不著就覺得時間好長好長。反之,若睡眠時,不分別夜故,雖經長夜不覺夜長,若你晚上睡覺,不分別夜到底有多長,躺下去醒來時已經天亮了,那麼夜沒有因為你的不在意而增加,也不因為你的在意而增長,都一樣的長啊!你心境不一樣:睡不著,夜就很長;睡著了,夜一下子就過去了,一下子就天亮了。能經長夜不覺夜長的人,就是沒有分別心的人,對這夜晚他是無所執著的。經無數劫,亦復如是,所以這樣像無數劫中,你還是觀它一樣、平等,時間沒有多久、多遠的問題,所以是心態的問題,關鍵在於分別心有沒有破解?這跟你的觀念有關。

 

是故無性菩薩之《攝大乘釋》云,經無量劫,乃成佛果時既長久,云何言疾。此義不然,時劫長遠,唯分別故。如有頌言,處夢謂經年,覺乃須臾頃故,雖時無量,攝在一刹那。又佛精進極熾然故,雖經多時而謂少時。如有頌言,愚修雖少時,怠心疑已久,佛於無量劫,勇猛謂須臾。此亦如是,故作此言,於一切時,猶時一念。

無性菩薩之《攝大乘釋》云,所以無性菩薩在《攝大乘釋》中講:「經無量劫,乃成佛果時既長久,云何言疾?」這裡是自問自答,你說經典講,經無量劫你會成佛,無量劫那麼久,那麼久才可以成佛!那怎麼可以說「一發菩薩心,你就已經成佛了?」此義不然,時劫長遠,唯分別故。你有分別的話,時間就很長啊;無分別,時間就過得快;發菩提心、誓渡眾生、去掉分別心,三大阿僧祇劫好像一念間就過去了,怎麼會過那麼快?可見,時間(kalpa)的長短都是根源於自己的分別心。如有頌言,像有一個頌:「處夢謂經年如果你處在睡夢中,睡夢中就是你迷迷糊糊的過日子,過了幾十年幾十歲,那麼多,處在夢中過了幾十年;「覺乃須臾頃但是你一念覺,破分別心,悟到佛道的話,是一刹那之間的事情而已啊。所以這個在經年累月的修行之間,就像作夢一樣,時間很久,但你悟道的話,「啊!悟了!」像從夢中醒過來,只一下子之間就覺了。

故雖時無量,雖然時間有無量無邊的久遠,但是都攝在一刹那之間,一刹那跟須臾是有個時間單位的差別,但總是時間很短的意思。所以你可以看佛經上講這些千萬劫,什麼劫的,可是如果你破掉分別心的話,你就不會覺得很長。又佛精進極熾然故,雖經多時而謂少時,如果一個覺悟的人精進心非常的勇猛,積極的修行,雖然經無量劫,看起來還是少時間,時間不長啊。如有頌言,再看一句頌說:「愚修雖少時,怠心疑已久愚癡的人、沒有智慧的人,修了一點點時間,他就以為是已經修好久了,有的人開始學佛法,問人家:「學多久了?」對方答:「學二、三十年了!」二、三十年都學不好,所以就有二、三十年的分別,這是就凡夫而言。佛於無量劫,勇猛謂須臾,如果一念覺悟的話,時間很快啊,已經覺悟的人,在無量劫中,修無量劫、修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行,但是勇猛精進,並不覺得很久,反而就像只經歷須臾、很短的時間,所以這是破解對時間的分別。

此亦如是,故作此言,於一切時,猶時一念,一念之間等於一切時,一切時等於一念間,當然這是對心態的講法。如果更進一層,講到佛的神通力,為什麼祂還可以進到過去無量劫、久遠的時空當中?這是如來心已清淨覺所致。已沒有時間限制,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分別,所以祂很自在無礙的能夠進到各種的時空,這時間不是我們想像的線狀,以為說過去只排在後面,現在就在這裡,未來則排在前面,祂沒有這種褊狹的觀念,是我們凡夫才有這種分別,理念搞不清楚,常常受時間限制,或者受空間限制,所以也起不了神通。佛已經破掉分別心。菩薩這裡也能破分別時間之觀念。當然如果由這裡引用至破空間的觀念,就像《金剛經》裡所講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假定認為如來若坐若臥,若來若去,這就是錯誤的觀念,因為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所以你這空間也沒有分別了,你要到哪裡,不必到,這裡就是了!這些都是在破分別心以後,所得的神通境界。

 

「摧伏一切眾魔怨敵」

第五顯菩薩無染大。摧毀就是降伏,菩薩具有摧伏一切眾魔怨敵者,即降服眾魔怨,降魔梵語m2ra-tarjana,或m2ra-dhar=a5a。意即對治、降伏惡魔。菩薩有善功德,能摧毀內在五蘊魔、煩惱魔、外在生死魔、天魔等。有關魔障之能障與所障之關係,《法苑義林章》謂,「煩惱障能障二乘人,稱為分段魔;所知障能障菩薩,稱為變易魔。」

第五顯菩薩無染大,第五個功德相,顯現菩薩的無染為大,心地清淨自然不再被污染,能摧伏一切眾魔怨敵。你要成就解脫,或者要度眾生、利益眾生,須內除自己煩惱,外伏一切魔障,如果你做不到這樣的話,就不是菩薩摩訶薩。摧毀就是降伏,菩薩具有摧伏一切眾魔怨敵者,即降服眾魔怨所以如果是菩薩摩訶薩,就能夠摧伏一切眾魔怨敵。在講阿羅漢時已經提過,要降伏四種魔──煩惱魔、五蘊魔、生死魔、天魔,當然菩薩也要這樣。如果不降伏這些大大小小的魔障,眾魔會障礙你修行,不讓你修的好;怨敵則是與你過去有惡因緣而來找你算帳的,也稱之做冤親債主,也是不讓你修的如意,亦等於是你的敵人一樣。降魔梵語m2ra-tarjana,或m2ra-dhar=a5am2ra是魔,發音要發清楚一點,長音m2ra才是魔,如果是短音mara的話,意思是垂死、死亡,就不一樣了。tarjana,降伏,降伏魔怨,意即對治、降伏惡魔,就是對治種種魔障、降伏惡魔。

菩薩有善功德,能摧毀內在五蘊魔、煩惱魔、外在生死魔、天魔等。「五蘊魔」即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心所現的魔境,色蘊魔境一定要破滅,修不到色蘊魔境就是還沒有一個動靜,像修了半天五根還未起什麼通、什麼靈的,就是沒有進入狀況;但有了那些能力又要破解它、不要執著;色是色身跟五根,受想行識是心,色法跟心法這兩個,不管現什麼異能都要降服,所以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魔要破解。再來「煩惱魔」,是關於內在的煩惱,你學過因緣變、分別變,不管怎麼變,要平等觀它、破解它,不要分別。另外尚有生死魔、天魔。「生死魔」是補特伽羅(pudgala),就是中陰身,如果你還有一個中陰身、補特伽羅,還會去受業報的身的話,就是還有生死,阿羅漢雖然是解脫了,祂是住有餘依涅槃,但是二萬劫以後,祂還是要迴小向大再來行菩薩道。至於我們一般人有這個pudgala中陰身,就是輪迴的根本,你今生要能夠把它找出來,能夠調理它、不執著它的話,才能夠超越、降伏。最後,「天魔」是外在的,乃他化自在天的魔宮眷屬們,專門在對這些修行人搗蛋,設法不讓他們超越三界。

 

有關魔障之能障與所障之關係,《法苑義林章》「煩惱障能障二乘人,稱為分段魔;所知障能障菩薩,稱為變易魔。」

《法苑義林章》謂,在《法苑義林章》這本書裡面有說,煩惱障能障二乘人,內心不清淨的這種煩惱障,能障聲聞、緣覺這二乘人,所以稱為分段魔,分段生死,就是說一生又一生、有生又有死的這種輪迴,叫做分段,二乘人還不究竟,就會受此魔障,此稱為分段魔。所知障能障菩薩,稱為變易魔,變易偏向於心,是心的變易,因為心起滅所以變易,心生起就是像人生了一樣,心滅就像人死了一樣,究竟的阿羅漢也有變易生死。你在打坐之間起了一個念是「生」,念滅了就是「死」了,你說打坐之間為什麼叫做生滅呢?怎麼會有生滅呢?若我們打坐,能不起妄想即是住空,住空就無相,沒有人看得到你,你不起心動念,黑無常、白無常來抓你也抓不到,這種人已是大菩薩;你如果喜歡打妄想,你沒有能力住空,則人家來了怎麼可能不抓你走?

一般人隨時在打妄想,所以你的心、你的神我身(補特伽羅)就現,黑無常、白無常就看得到你,他看不到你這個肉體,但是他看得到你的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神我身就會現,現的話,他剛好抓住你,把你抓走,所以金碧峰雖然不是真正的一個佛教的大禪師,但是他也是一樣很有修行。皇帝送他一個很好的玉缽,他本來沒有什麼所愛,皇帝送他這個缽以後害死他,他天天罣礙這個缽,他還修到突破黑白無常的生死魔,閻王看了這個生死簿,某某人壽命該盡了,還沒有去抓他來歸案,所以就派黑無常、白無常去抓了,但是找不到他,因為他一直在定中,定中不起念就現不出神我身,後來黑白無常就去請教土地公、福德神說:「這個人現在在哪裡?怎麼找不到他?」土地公說:「他在定中你看不到他,你要他恢復凡夫身才抓得到。」

怎麼能讓他恢復凡夫身?土地公就說:「皇帝送他一個玉缽,非常漂亮、他很喜歡,你去找出來,把它敲敲敲,他一聽到這個聲音一定會起執著,一執著就出定,就會現身了。」真的讓他們找到這個缽了,一敲,他起了念,起了念就現身,現身就被看到了。但他一知道是有人來抓他,他就自己把那個缽摔破,摔破就沒有執著了!所以為什麼還沒有究竟的人打坐不要胡思亂想?因為一胡思亂想生死魔就找得到你,你要打妄想可以,但要練到人家來抓你而不會被抓走,那你盡量打妄想沒關係,當然打的妄想都是在想眾生的事情,練到成菩薩摩訶薩的話,起心動念祂都無所謂,這才是究竟的解脫。不是說不起念就是解脫,那是小乘人在修的,菩薩要修到起心動念都無所謂,然後連天魔也障礙不了你,要練到那個境界。

你們會不會執著?如果錢太多、會罣礙的話,趕快拿出去佈施,就沒有什麼可以罣礙了,如果你不罣礙錢那倒無所謂,不要說現在經濟不景氣,股票不行……什麼的,都很罣礙。如果對那些股價的起起滅滅,都能夠自在,這樣還有什麼可以罣礙的?再來人們常執著的是親情,我們對親情有沒有什麼罣礙?還有的話,要盡量的去修、去看淡這些。做到都沒有罣礙的話,一切魔怨都障礙不了你!以上,分段生死是要來投胎,然後死了以後算一生、一世,這裡講的為什麼障礙二乘人?二乘人還不究竟,所以會受障礙;究竟成阿羅漢、辟支佛的話,也是沒有什麼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就是心起滅起滅,一起一滅就生、死一次,菩薩跟一乘的阿羅漢都還有變易生死。

 

菩薩學處先斷自習,故能斷內在十魔,即欲、憂愁、飢渴、愛、睡眠、怖畏、疑、含毒、利養、高慢。又五蘊為魔,經云:某次,弟子羅陀(Radha)問佛陀:「何謂惡魔?」佛陀言:「色為魔,受為魔,想為魔,行為魔,識為魔。」此言色者是有形者,指五根六塵是;言受者是感覺,憂喜苦樂,領納覺受是;言想者心思意象是;言行者意志、構想力是;言識者判斷作用等是。而凡有所想、所見、所聞等,皆為「執著」之根源,故皆可視為魔。

在菩薩道之間要先斷自己的習氣,故能斷內在十魔,所以你要先斷內在的十種魔,要障礙你心不清淨的都叫做魔,不是有一個實質的人物要對你搗蛋、要加害你的才叫魔,只要你內心不清淨都是魔,這十種魔「欲、憂愁、飢渴、愛、睡眠、怖畏、疑、含毒、利養、高慢」。「欲」、「憂愁」,這比較好懂一點,指種種欲望,憂愁苦惱。「飢渴」就是身體上的需求,或渴望怎麼樣怎麼樣。「愛」,偏向於人世間男女間的愛或者親情,所以出家人為什麼好修行?真正出家的,就沒有什麼家裡不家裡的概念,如果你沒有放下你對家屬間之親情的話,心不能安伏,那麼被愛黏住也是很煩惱的,所以愛是一種魔障。

「睡眠」,不求長進,睡得很多;「怖畏」,恐怖心、害怕怎麼樣怎麼樣,如果你不害怕那就是阿羅漢,沒有恐怖,沒有恐怖才能證到解脫,如果怕這個怕那個、怕生怕死,怕怎麼樣,這種心念就是魔障,常常會被利用,會被魔利用來障礙你修行,要喜歡這樣、要不喜歡那樣,這種分別心會障礙你。「疑」,疑神疑鬼,疑心病當然不能有,妄想就妄想,不要執著真假。「含毒」,心裡面含有種種不清淨,如詛咒心、害心、不以為然的種種不正當心,侵害到別人,都是不好的。「利養」就是想求功名、想求人家的供養。「高慢」是貢高我慢。如果修行又不警覺的話,一個念、一件事情就會讓你攪和不清、走不出來。以上這十種都是魔障,都會障礙修行。

又五蘊為魔,經云:某次,弟子羅陀(Radha)問佛陀:「何謂惡魔?」什麼叫做惡魔?佛陀言,色為魔,佛陀說,我們這個色身,或者種種的形像就是一種魔障。受為魔,你的憂喜苦樂的覺受可以產生魔境。想為魔,你的胡思亂想的想心也是可以成為魔。行為魔,你的行可以成為魔。行就是深深的種子、法塵境,那這也是魔境。就是第二個行,色受想行,第四層次的行,那行可以成為魔相。識為魔,識也是可以成為魔。上禮拜六的考試,你們怎麼不會答?很奇怪,都不會答!像五蘊魔、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第一個無明,無明緣行,你說無無明,一切法無無明,先把它否定掉,為什麼無無明,你要解釋,比如說:「體本清淨故」,那體本清淨故,哪裡有什麼無明不無明?這樣你就答了一項了嘛!那麼簡單的事情不會做?無明緣行,行就是我們剛剛講的,內心裡面的一切種子,那有因緣了,這個人跟那個人的善緣,那個人跟這個人的惡緣,都種在我們的腦筋裡面,這是很深廣微細的,你只要有宿命通就可以看得到,一般人是看不到行陰,要阿那含才看的到,或者四禪天的天神才看的到,所以你就懂就好了。你不可能做到行陰區宇,但是你要懂。你說一切法無行,什麼叫無行?你要解釋啊!「體無自性」故,我自己編的,那你說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哪裡有行?行也是不成為行!如此破解了你的行,所以你光無明緣行,行緣識,十二因緣你就寫十二種。這裡色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啊。

 

此言色者是有形者,指五根六塵是;言受者是感覺,憂喜苦樂,領納覺受是;言想者心思意象是;言行者意志、構想力是;言識者判斷作用等是。而凡有所想、所見、所聞等,皆為「執著」之根源,故皆可視為魔。

此言色者是有形者指五根六塵是,有形有相叫做色,指五根六塵產生魔境,你當真就是一種魔境,如果不好你就害怕,看到好的幻象你就喜歡,這些都是魔境,這不能執著。那第二個呢,言受者是感覺,你有什麼感覺?憂喜苦樂,領納覺受是,你有憂喜苦樂的感覺,領納覺受就是受,一件事你覺得好、覺得不好,覺得憂、覺得喜,或者身體覺得苦、覺得快樂,這些你一執著都會產生魔相。言想者心思意象是,你心想什麼?你幻起什麼影像等等,這都是想,胡思亂想,自己胡思亂想。剛剛講的,還不究竟時,你在打坐之間,你胡思亂想,一想就現出你的蹤影,一現出蹤影你就會被抓走,你要練到定力夠,對一切境不黏著,怎麼抓都抓不走你!最好不要胡思亂想、打妄想,要想也只是想想別人的好處、怎麼救度別人,而不是想你家裡的小貓被抓走了、你種的菜被蟲吃掉了,幹什麼想這些無聊的事情呢?要想怎麼救度眾生,怎麼化解他們的苦難。人家看了會認為這個人有菩薩心,不能來殺他、不能障礙他。且你自己有能力自救,別人就障礙不了你。

言行者意志、構想力是,這裡把它當作是行為的行,這是祖師大德註解的,不是佛講的,所以跟我們剛剛講的深層意識的因緣果報的種子不一樣,後者這個才是佛真正講的行陰、行陰魔,但有人把行當作行為,所以他才這麼解釋,認為行是意志力的表現、構想力的展示,我們也不能講他對不對,反正他講表面的,不是講深層的。言識者判斷作用等是,指你的意念、判斷力、作用力,但這樣講也有一點牽強,你讀過唯識就知道,識就是我們前五識,前五識面對一切境能夠了知,眼識面對色相,然後加上第六意識之分別,第六識分別了才能夠知道這是什麼色相,能夠加以分別。如果看到一個人,也需分別這是某甲、還是某乙後,才能叫得出名字來。所以第六意識是分別,這個是識,這個了別意識會死掉,你死就沒有這了別意識。第七意識的妄想,則是非量,也不能當真。所以我說你打坐在那裡胡思亂想,修行人最大的忌諱就在這裡,亂想的都是非量,不是真的心。然後第八識,八識是真正的心,這真正的心也是真正能夠像鏡子一樣,鑑照一切外境因緣,產生一切法,這五識加第八識是真正意識,當然分別識就第六意識,你要起神變的話,也要再回來用它,這些你懂唯識的話,裡面講很多,你要大略了解這些現象。

而凡有所想、所見、所聞等,皆為「執著」之根源故皆可視為魔,有見聞覺知,能夠自在無礙不執著的話,就沒有什麼煩惱,沒有什麼魔境,但若你一執著,魔境就會產生。

 

菩薩對外已降服諸魔怨,魔者無惡緣卻障礙修行人,怨者有宿因緣而來障礙修行人。或因魔意惡,向人行惡,為人之怨敵,總稱為魔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云:「安處不動,猶若金剛,以智慧劍斬煩惱賊、破生死軍、摧伏魔怨、荷負一切,令諸眾生皆得解脫。」

菩薩對外已降服諸魔怨,魔者無惡緣卻障礙修行人,魔者的本性就是這麼跟修行人為敵,因為他怕你超越三界,脫離這個欲界,進入無色界、色界等等的修行,所以他要障礙你。怨者有宿因緣而來障礙修行人,為什麼怨恨?你說我今生也沒有得罪誰啊,你今生是沒得罪誰,但是你過去生有得罪某個人,他如果在鬼神界,就很容易找上你,因為他們有通,可以觀過去,所以你碰到今生修行的障礙,都是過去世有因緣的,這些都是冤家來障礙你。

或因魔意惡,這個魔m2ra,他本來是心裡面不清淨,壞胚子,心都是壞種子、壞胚子,向人行惡,所以就找人來修理修理,毘那夜迦也是這樣,有六種毘那夜迦專門障礙修行人,順逆他都做的出來,你不警覺的話,很容易受他的欺騙。如果你認為自己修的不錯,名聞利養都來了,徒眾很多,你覺得很順、覺得這樣是佛在保佑,其實那都是毘那夜迦用順的方法要毀掉你,讓你忘記修行,修了一點點然後就名聲很大、徒眾很多,搞得轟轟烈烈,怎麼有時間再多自修?那麼多人找你做一件事情,你就忙得要命,怎麼修行?甚至以為說這就是在行菩薩道。實際上你對佛教的道理沒懂多少,怎麼行菩薩道!你沒有這麼幾十年潛默將養,好好修修修、看經典,怎麼有辦法了解佛法在講什麼?所以不要一下子被外在利益沖昏頭,就忘記修行,自謂「我要行菩薩道、我要很多道場、我要度多少眾生。」搞了半天自己都迷失掉了,這是魔、那夜迦專門在做這種事情。為人之怨敵,總稱為魔怨,又或者魔為人之怨敵,用逆的方式修理你,故亦稱為怨魔。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云:安處不動,猶若金剛。經典說,你的心面對一切境界能夠如如不動的話,就像金剛。金剛有兩種意思:最清淨與最堅硬。第一,你看鑽石有沒有一點點汙垢在上面?本身是亮晶晶透明的,表示它的汙垢沒有了,所以你修到內心習氣毛病斷盡了,你就像金剛一樣,清淨無瑕。第二,這金剛很堅硬,什麼障礙來你就把它劃一刀,劃一下子它就破掉了,是吧?它的質地是最堅硬的,所以你的心就像金剛一樣。

以智慧劍斬煩惱賊,你要學習這個智慧,什麼叫做智慧,空才有智慧,不空就沒有智慧。你這把劍要銳利,當然要像金剛,金剛已經是透明無瑕,空證得了,所以你才有智慧,智慧劍就是斬一切的煩惱賊,哪裡有煩惱?若你起心動念有平等性,就沒有什麼煩惱,而這是考驗的時刻,上面講沒有分別,不分別或者分別,種種分別遠離時,外境來考驗你,你才有辦法來證顯這個功德相。所以佛法在講都有次第的,你現在平等性證得了,沒有分別心,你才有能力建造你這個金剛身、金剛心,等金剛身、金剛心有了,你才能處在如如不動之間,用智慧劍斬一切煩惱賊,破掉你內在的煩惱外在的怨結。

破生死軍,摧伏魔怨,所以破生死軍,生死軍就生死魔啊,小的如這些黑無常、白無常來障礙你、來抓你,大的如這些天魔、毘那耶加等眾,就破壞你生命,把你生命幹掉,你就不會繼續修行,這破壞讓你死亡。若你有金剛身心,安處不動,才有辦法摧毀魔怨。荷負一切,背起如來的家業,令諸眾生皆得解脫,用你修行到的金剛身心來保護眾生,把真正的佛法講給眾生聽,讓他們也能夠得解脫。以上是這部經裡面所提到的。

 

惡魔乃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奪取慧命者,通常分為內心之煩惱魔心外之生死魔、天魔,皆為修行佛道之障礙,修行者可賴禪定或智慧力加以降伏。菩薩應修學二種卻魔法。

再來講惡魔乃擾亂身心,惡魔會擾亂身跟心,身方面就是讓你生病,心方面就是讓你煩惱、胡思亂想,障礙善法,你要修善法,他讓你修不了;你起了善心要佈施,他讓你不要佈施;你起了善心要行菩薩道,他讓你起念反悔;或你幫人一次就稍為不順,事情不順、身體不順,然後就退失菩提心。那些魔怨專門在做這些事情,所以是障礙一切善法的發起。破壞勝事,如果你修到心清淨、戒律嚴謹,會產生一些神通力,有時候他就讓你破戒啦,讓你心不清淨啦,然後那種靈力就現不起來。

前幾天那個伊麗莎跟她先生來訪,她的婆婆的伯父就是菩提伽耶緬甸寺的住持。我就說:「你那個伯公有沒有神通啊?」她幫先生問說:「Super Power?」「對,Super Power。」「過去有,現在沒有。」我說:「為什麼過去有,現在沒有?」「過去修的好當然都有,後來不知何故,誤殺了一條蛇,就沒有了。」這蛇還不能殺,他說沒有講清楚,反正因為誤殺了一條蛇,特殊能力就沒有了,那這就是有因緣讓人去破掉這個已經修到的某種境界,所有的勝事就破解掉,於是就沒有那個靈力。這個倒無所謂,因為我們如果學這個密法,依佛的身口意三密來加持,你照樣有一些能力可以利益眾生,但這裡講的是破壞你自己的勝事。

奪取慧命,奪取你智慧之命,我們要的是每一生每一世的智慧一直增長,不是說你的壽命可以活幾千萬歲,這個肉體的壽命沒有用,而是要讓你學到佛法解脫道般若智慧,這種能力,這種智慧,靈光閃閃,這才是我們要的,那魔專門在奪取這些。所以如果不依戒定慧三學去修,你很難成就這方面的慧命,慧命的慧主要是講空,悟空第一的須菩提,就是慧命須菩提,什麼叫須菩提,不是那個Bodhi,希望你們要搞清楚,他這個很怪,雖然也這麼譯作菩提,這個Bhuti是善生善性之意,不是那個Bodhi,不是真正慣用的菩提。為什麼叫慧命?因為他悟空第一,空才能產生智慧,如果你悟不了空,這個智慧就有限或起不來。同樣一件事情,同樣一個理念,人家看一下就懂了,你看了兩下、十下還看不懂,就不能夠用,你就是沒有這種智慧。或者有了,然後毀了戒或者做了壞事,又破解掉了,魔就是專門幹這種事情,奪取慧命。

當然你打坐氣通了,腦筋靈光一點,對經典的理解會快一點;有時候氣不通,腦筋不通,腦筋鈍鈍鈍鈍,一個概念都想了半天都沒法融通,這還是受氣的影響。那真正通的人,無論有氣、沒氣,他照樣能夠很銳利去思惟、去看經典,照樣能懂就懂,不會受身體障礙。你如果身體受障礙,這樣呆神呆神,轉不過來,可能是魔怨所障礙,要奪取你的慧命。甚至如果你用不正確的知見去告訴人家,這也是奪取人家的慧命!你不要說是好心教人家,但你教的都不對、講的法都不對,甚至教一些亂七八糟的有為法就更糟糕,無知的人信以為真。你想體會各種法怎麼用、有什麼利弊,或懂其過程是如何,這都可以,但是你要超越,所以若你教人家不對的,亦是奪人家的慧命,不是只有魔才能奪人家的慧命,你隨便寫一本書讓人家誤入歧途、信以為真,就是壞人家的慧命,要小心哪!

通常分為內心之煩惱魔跟心外之生死魔、天魔,皆為修行佛道之障礙,修行者可賴禪定或智慧力加以降伏。如果你在逆境中,你就打打坐,把氣稍為打通,外來的魔怨就障礙不了你。我們教各位很多的方便法,什麼二環扣、三環扣、連環扣,扣了以後可以化解這些外來的邪力,化解這些不正的力道。有時候無聊的修行人,發心修行但不是真修行,專門找看不順眼的人來害,用他所學過的心力,或者是一些不正當的符咒,這樣來害人。慢慢你們要學真言持咒,有三種咒不能學,三種咒是害人的,你學當然是有效,但是每念一次、做一次都是下地獄的,死了都下地獄的!這種不是佛所講的真言行者。以後會跟你們講這個,你要學善的法,不要去學人家那種不善的咒,害人、騙財、騙色、騙什麼的,那一類的你都不能亂弄,那種不善的咒你學了、念了縱使有效,但死了以後馬上下地獄!

那這裡講,修行者在禪定中可以化一切魔怨,不然就用智慧化解,智慧是用在對治煩惱,如果起心動念進入煩惱境,你能立即如如不動,像剛剛講了安處不動的話,你那些什麼煩惱境、魔境都沒有作用。剛剛講了一半,你面對魔境,你知道有障礙,這二環扣、三環扣扣起來的話,半小時左右氣就發動了,然後你頭部就清楚了,所有障礙都障礙不了你,障礙不了你一天、兩天,一切法無常嘛,外緣也是會離開的。所以重點就是一個禪定、一個智慧,有智慧就用智慧破解,沒有智慧就趕快禪定;如果禪定修不來,修不來你就拜佛、念佛,拜佛最好了,不必用念力,就是身體這麼下去、上來、下去、上來,拜五百拜、一千拜、五千拜,看你通不通?氣都通了!氣通了,什麼魔都跑光光了,他這個斷不了你,甚至於靠近不了你,那你有什麼魔障?這是降伏,還沒有以心去降伏它,它自己就被降伏。這些都是菩薩要修學的兩種卻魔法,下面有兩種,一個禪定,一個智慧力。

 

(1)修止卻魔,坐禪之人,於修定時,或見父母兄弟、諸佛形像等一切可愛之境,令人樂著,或見虎、狼、羅剎等一切可畏之行令人怖懼即應了達此為諸魔惑亂之相皆屬虛誑不喜不怖,而唯息心寂靜則彼當自滅。

修止卻魔,第一個修止來退卻魔障,怎麼修止呢?就是心不要亂動,安住在佛性如如之中。坐禪之人,於修定時,或見父母兄弟,在定中或者在打坐中,現起你的父母兄弟影像,或者諸佛形像等一切可愛之境界,令人樂著,能看到佛像現,不免令一般人非常喜歡,想到:「哎喲!這是不錯的因緣,佛像現起來,我看到佛像了!」看到佛像就很高興,是吧?不要高興,因為所有的父母、兄弟、佛像、菩薩像,這些都是魔可以化的,有時候連毘那夜加也可以化,所以你怎麼知道那是真的、假的?那如果你樂著的話,你就著魔了,故不要執著、不要想它。或見虎、狼、羅剎等一切可畏之行令人怖懼,有時候則是會現出令人恐怖之相。即應了達此為諸魔惑亂之相,無論是順或逆這兩種境界,都要如實瞭知,當是魔要蠱惑你、要擾亂你的心,才出現這種種幻相,皆屬虛誑不喜,都是虛幻不實的,故應見順境不喜,見可怖相不怖畏,對順逆二相都不執著才是。

而唯息心寂靜,把你那個心起心滅,或者剛開始動了凡心,要執著善境,或要逃避恐怖境,這種種心把它化解掉的話,叫做息心,息你的心!一般人做不到這樣,不要說幻境,連念頭你更不會警覺,每一個不好的念起,你就很煩惱:「是真的嗎?會這樣嗎?」然後胡思亂想一大堆。如果現出的是逆境、不好的、恐怖的相,而你當下沒理它,不理它再隔一天,你無聊時回想到:「哎!昨天那個逆境怎麼沒有出現?」本來就沒有,是你自己執著。或者,你忽然現起一個好的預感,你也會很高興,一定說希望是真的,你不會懷疑:「是會這樣嗎?」如果你真的是很迷糊的話,你還會回想:「哎!昨天現起那個好的現象,要中六合彩!」還真跑去買了,結果沒中,便懷疑說:「怎麼沒有中?明明就感覺會中,怎麼沒有中?」要知道,一切都是幻相,何況是妄想!很多魔相就是這麼玩你的,而你又執著真真假假。如果你當下都不加以認為好、壞,隔了一點時間,或者一小時,或者半天,或者一天以後,當然真修行人就忘記了,哪有什麼善境?

則彼自滅,彼就是魔境自當滅,這是第一個修止來卻魔。止怎麼止?能夠當下不執著它,真正的修行人,對於剛剛起了什麼善念,剛剛起了什麼惡念,三、五秒鐘以後就忘記了。只有凡夫還在追蹤:昨天那個善境界怎麼沒有了?那個壞境界怎麼不再出現了?這些都是你太執著你心起心滅,認之為真。所以你要讓你的心息心寂靜,自然就破解一切相。像我剛講的,你根本不去執著境界之善惡、好壞的話,過一下就忘記了;如果真的執著了、放不開啦,你就提醒自己:「哎!不行!我怎麼會執著善境界?怎麼會執著這種不好的?怎麼會討厭這種惡境界!」或者你都做不到,那就念佛、求佛,求佛來幫助你,求佛的加持身來加持你,使你不陷入迷糊境,不要迷糊、不要執著那些境是真的。

 

(2)修觀卻魔坐禪之人,於修定時,修止卻魔而魔境不去即應反觀觀此能見之心,無有處所彼何所惱?如是觀時,魔即謝滅若遲遲不去但當正心,不喜不懼則正定現前,彼當自滅。

第二個是修觀卻魔,修觀來退卻魔障。坐禪之人,於修定時,修止卻魔,這上面所講的,而魔境不去,你能力不夠、定力不足,叫你不要執著,你還是執著,這時候怎麼辦呢?即應反觀,要回過來動腦筋啦!你說無為法,無為法你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就用有為法,要反觀。觀此能見之心,無有處所,你能見的那個妄想心,你所能見我們的自性,然後觀你那個能見魔境不好的境界,或好的境界、兄弟姊妹諸佛菩薩像等等這些,無有處所,能見之心沒有真正的心。所以我們說無自性,一切法無自性,那你所現的這些善境、惡境,哪裡有自性?從哪裡起?無有處所。彼何所惱?又有什麼可以被煩惱的呢。

如是觀時,魔即謝滅。如果你沒有警覺,才會進入胡思亂想,如果有警覺還好,你會想到要自己觀:「能見之心,無有處所」,既然無有處所,所見之境當然也不真,有什麼可煩惱的?所以父母、兄弟、諸佛、菩薩等像現,也沒有什麼可愛,或者是豺狼、虎豹、羅剎等等不好的像現,也沒有什麼可恐怖的,這樣觀時魔境就謝了。若遲遲不去,如果魔境一直不消失那怎麼辦?最後一招囉,但當正心,正心就提起正念,用你覺知的心提起正念,提起正念就不胡思亂想。你這個心為什麼會執著喜歡,或執著不喜歡?就是你太愛胡思亂想,所以沒有正念。能提起正念,你就不會胡思亂想,不會胡思亂想還有什麼魔境可看?連那個覺知的心(主)要看你的妄想境(客),都沒有了,也就是能觀的心不起,與被你看的境也沒有,那還有什麼可觀的呢?

不喜不懼則正定現前,彼當自滅,所以最重要是你不喜不懼的話,置於正念之間,則正定現前。正定現前,幻境沒有了,心也不胡思亂想。反過來講,剛剛為什麼會現起父母兄弟佛像菩薩像,或者豺狼虎豹羅剎等像,都是你心有病!如果你心沒有病,不會隨因緣去幻化,這些像就通通起不來!你看看到底自己是心清淨到哪裡?愈有定力、愈有智慧的,從來就沒有看到這些像。為什麼你常常會看到?就是你心不清淨。所以這樣有正定現前的話,彼當自滅,這些境就消失掉了。這是以主觀的方式來斷掉你的魔境。這裡都在講魔,上面先跟各位簡介有哪些類,但對於四種魔沒有詳述如何對治,所以下一次會按照親光菩薩解釋的再來細講。

2008.03.19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