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58)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自此下第二釋菩薩眾功德相,於中所述有三,初段標數辯類,次段言皆住大乘,下讚諸功德,最後段其名下就勝列名。

上一次已經把大聲聞眾的十三種功德相講完了,這些大阿羅漢都能夠善奉行如來聖教,得諸聲聞眾功德相;現在開始講到參與本次盛會的,還有無量菩薩摩訶薩,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所以從現在開始,解釋參與大會菩薩眾的功德相,此些菩薩功德相與大阿羅漢功德相一樣,是我們要認真學習與修證的諸功德相。

這裡面所述有三種,初段標數辨別菩薩種類,第二段在說皆是住大乘,下來接著讚嘆這些住大乘菩薩摩訶薩的功德相,最後一段列出祂們的名號,當然只有部份列舉,不能全部列出來,僅稍微列舉一些位於上首的菩薩摩訶薩名稱而已。

從起頭講《解深密經》到現在,我們已有一個概略的印象,第一部分介紹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是如來圓滿功德相所成就的;第二部份講到如來的總、別德,祂跟菩薩、聲聞眾有什麼不同的功德相?當然第一個是如來有最清淨覺,這是總德相,然後列出二十一個只有如來證到的功德相。第三部份講到大聲聞乘的十三種功德相。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接著認識大乘菩薩們有什麼功德相。

這麼依序講下來的話,我們對每一類聖人所修證到的功德相,就能有一個概略的印象。這些功德相也是我們要去學習的,不是只有祂們能夠這樣、能夠那樣,我們未來也希望能夠像祂們這樣,從聲聞的功德證到菩薩的功德,當然也許最後哪一世能夠成就如來的功德相,這是我們學習《解深密經》的意義。不要看這個序文好像被講的那麼長,其實裡面都有很重要的概念,更是我們修行要一一達到的目標。

 

「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

    每一個法會不是只有本土娑婆世界的這些菩薩來,而是可以從各個佛剎土來雲集,因為這些大菩薩來去都是很自在的,所以哪一個地方、哪一尊佛在講什麼經典,有因緣祂們都會儘量的參與。我們現在只能在這裡學學大藏經裡面的經典,沒有辦法到其他世界去聽經聞法;縱使在娑婆世界,毗盧遮那佛或者是釋迦牟尼佛,祂仍在某個時空裡講經說法,我們也沒有辦法參與,但大菩薩祂們就有這個能力,能隨時前往聽經聞法。

 

    本經文的經義為有不可數之大覺菩薩,從毗盧遮那如來所弘化世界各處前來,也有從無量無邊他佛土而來的菩薩摩訶薩眾等,前來集會。首先言菩薩數無量,無量者是不可計量之意,為印度數字之一,也指空間、時間、數量之無限,有時亦指佛德之無限。《法華義疏》云:「六情不能量,故名無量;又不墮三世,名為無量;又言無空、有之量,故稱無量。」

我們看講義裡面,本經文的經義為有不可數之大覺菩薩,菩薩摩訶薩倒翻過來就是大覺菩薩,毗盧遮那如來所弘化世界各處前來,毗盧遮那佛弘化幾個世界呢?一個佛剎土有三千大千世界,毗盧遮那佛祂的功德修的很好,所以有二十重的佛剎土,這以前講過了,華藏世界是毗盧遮那如來所弘化的佛剎世界,所以有二十重之多,一重就是3×109個那麼多的世界(銀河系),我們裟婆世界就在第十三重裡面,所以你看經典的主角是毗盧遮那佛,故祂在講經說法時,全部二十重以內的佛剎土各個大菩薩都來雲集。也有從無量無邊他佛土而來的菩薩摩訶薩眾等,前來集會,當然這些有因緣的佛剎土裡,即使其教主是別的佛,但各菩薩祂們也會來參與。

首先言菩薩數無量,此處要先了解無量的意思,無量者就是不可計數的意思,這不是說一個概括的數字,要講概括也是概括,但是在印度的數學裡面呢,無量也是一個數量,在印度的數學裡面,它可以講到六十個位階,六十位大概可以講到1×1059那麼多,所以這是1後面有59個零這麼多的數字,他們的數學都有辦法表示出來。至於中國的表示法,以前在講《金剛經》時曾介紹過,但是沒有印度的這麼多。所以到不可數阿僧祇是第五十一,阿僧祇再上去還有九個數目,但是這裡所謂的無量,無量就是不能數的一個概括的籠統的數量,不是確切有多少,但此乃是印度的數字之一。

因為很籠統的在講,不可能說很確切有多少,亦可指空間、時間、數量的無限,有時亦指佛德之無限。總之,可說是空間無限、時間無限、數量無限、佛德無限。《法華義疏》裡面講,六情不能量,六道眾生不能夠去數,故名無量;又不墮三世,名為無量,因為墮三世就有因緣果報,如果超越三世輪迴那就是無量。有時候無量也在言空、有之量──有者是有相的量,空者是無限的量。所以這些都可以用一句無量來概括解釋。

 

菩薩摩訶薩是菩薩中的大菩薩,菩薩有三種位階不同菩薩,地前菩薩、地上菩薩、大菩薩(八地以上)等。地前菩薩有十住、十行、十迴向或四加行等,地上菩薩是行不退轉菩薩,七地以前都是屬行不退者。到八地菩薩是已證心不退轉菩薩,及十地以上菩薩位、如來地等可謂大菩薩、菩薩摩訶薩。所以發自利利他之願心,實行佛道,於菩薩位中已達不退位,稱為大菩薩;尚有可能退位者,則為小菩薩。據《大智度論》載,菩薩分為兩類,(1)成就大力菩薩,此菩薩為濟度眾生,隨所應度,隨處受用,不避生邊地及邪見之家。(2)新發意菩薩,此菩薩初發心,若生於邊地及邪見家,既不能度人,且自敗壞善根,故不生於邊地及邪見之家。

第二句講到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菩薩有三種菩薩,地前菩薩、地上菩薩、大菩薩(大概是八地以上) 。小乘法以外,十信位是阿羅漢、辟支佛;再來是十住位、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菩薩位。十信就不能當菩薩,十信位的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是自我解脫,要到大聲聞祂能度眾時才可以列入地前菩薩;十住以後至四加行以前,這叫做地前;地上菩薩,七地以前菩薩心還不淨,所以沒有具足什麼六神通,有一些可能具零星的神通;要到八位階才是不動地,不動地就心定,然後也有神通現起;再上去就是十如來地。總共六十四位階,你要知道菩薩有地前菩薩、地上菩薩、大菩薩,所以八地以上的這些聖眾都可以稱為大菩薩,到如來地還沒有成就九地如來以前,都可以稱為大覺者。

地前菩薩有十住、十行、十迴向或四加行等,地上菩薩是行不退轉菩薩,登地以後他是行不退轉。七地以前都是屬行不退,十住位的第七位是位不退轉、菩薩位不退轉,行菩薩道的道行之行為不退轉,永遠都在行菩薩道。到八地菩薩是已證心不退轉菩薩,到八地菩薩不動地時祂才有心不退轉,菩薩心不會退轉。所以如果懂這三不退轉的話,你才會了解,為什麼連菩薩都浮浮沉沉,一直在每一生之間進進退退,一直要修到八地菩薩才真的是定形,菩薩的心不退轉,行就不會退轉,那位也不會退轉。為什麼很多人悟道以後,還是在沉淪?你今生如果不能夠由小乘修到大乘,然後從顯教修到密教,能夠把極微細的習氣斷除的話,你還有機會再退轉!

佛法難聞,今生已經聞了,就要積極的用功,不要在那裡說:「哎呀,反正我下一世還可以再來!」下一世再來,有沒有那麼好的因緣?不知道!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積極一點。及十地以上菩薩位、如來地等可謂大菩薩、菩薩摩訶薩。至十地位以上的菩薩,以及進入如來地的這些如來,都可謂大菩薩,或者叫做菩薩摩訶薩,皆已發自利利他之願心,實行佛道,於菩薩位中已達不退位,稱為大菩薩。尚在退位者,則為小菩薩。所以菩薩累世浮浮沉沉,像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之間,也有出生為人的、出生為動物、什麼的,都是在六道裡一直輪轉。

 

根據《大智度論》裡面所記載的,菩薩分為兩類:

(1)成就大力菩薩,有大神通力量的菩薩,此菩薩為濟度眾生,隨所應度,隨處受用,菩薩也能夠善觀哪個人可度、哪個人能度、哪個人該度,所以祂都會隨處受用。那呢?你知道佛在六道眾生裡面,可隨類化現去度眾生,也就是說,對於根基淺的,祂就化成根基比較淺的、彼此相同的眾生,來加以度化之。除了這六類以外呢,一般的都是由菩薩來教化。如果是登地菩薩,便由如來親自教化,當然祂的教化不是說一定要親自來,祂可以身化、語化、意化,既然登地菩薩能夠用心感覺的話,佛祂用意念教導就好了。

佛有這種能力,對著芸芸眾生,若只有要對某個眾生發話、給其心念,那麼只有該人可以接收到,別人接收不到。如果是要普遍給一切眾生加持,發光、意念,祂當然可以令每個人都接受到祂的訊息。如果祂作教化工作,並非對著全部人,而是只給某個人,那當然就只有那個人可以接收到祂的訊息,不過這要對方確實是地上菩薩才可以,為什麼?地上菩薩心通了,如來起心動念給祂意念,祂都可以接收到,當然這接收到的不是大道理,是很簡單幾個字!例如你在執著、在打妄想,祂叫你「放下」,你就覺得能很快放下。祂一方面叫你放下,二方面用祂的加持力、無畏施給你,你就覺得沒什麼可怕,好像心就安住了。沒有像我們講的那麼多的道理,佛法是不能講道理的,高深的佛法只能叫你放下,悟道者即能回到清淨自性,沒有執著,般若的智慧就是這樣子。

不避生邊地,既然是大覺悟的菩薩,他就不會害怕生死、也不喜歡涅槃,所以祂每次出生到畜生道、地獄道、或餓鬼道,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在去之間,祂也會多少影響周圍之間的這些眾生,所以這是不避生邊地。及邪見之家,如果外道或者邪見的人一樣,祂能不忌諱,既然菩薩自己有那種覺知力,然後進到哪個家,自己有智慧、有福德,慢慢就可以多學,甚至可以度祂的父母親,這是有潛在菩薩能力的智慧,所以無所不做、無所不怕。

(2)新發意菩薩,就是初發心的菩薩。此菩薩初發心,初發心者自己還不是修的很堅定、完美、有般若智慧,若生於邊地及邪見家,既不能度人,且自敗壞善根,所以初發心菩薩不能夠生到不好家庭那裡去,因為既度不了人,還會被人家度走,所以他如果生到邊地、邪見之家,會自敗壞善根,自己破壞以往自己修行建立的善根,故不生於邊地及邪見之家。那你說,你可以自己選擇嗎?這個其實講起來是因果,你初發心的菩薩還不究竟,當然冥冥之中有佛菩薩在安排。

你回想過去這一條路,怎麼會學佛?有的是逆境走入佛門,有的是順境走入佛門,不管怎麼樣,你回想起來似冥冥之中好像有一個指引,在引導你進入修行的行列。所以只要你皈依佛、法、僧三寶,然後發菩提心,未來世該到哪裡就到哪裡,例如出生至中等、不要太低賤的家庭,這是初發心菩薩。如果大菩薩就無所謂了,因緣成熟,就會生到哪裡,他出生時智慧就比人高一等,個性比人穩重一點,看世間事比較客觀而且理智,不會迷糊掉。淺機的菩薩當然也會有佛菩薩的安排,只是安排都是以他的願力,出生到好一點的地方去。

 

菩薩是bodhisattva,意為覺有情,菩薩摩訶薩mah2 bodhisattva是大覺有情,或稱大士,稱為菩薩摩訶薩,略稱摩訶薩。mah2,意譯作大;sattva,乃有情、眾生之義,bodhi是覺悟,摩訶薩埵即大有情、大眾生。謂此大眾生係願大、行大、度眾生大,於世間諸眾生中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稱摩訶薩埵。

菩薩梵文bodhisattvatt有兩個子音連在一起,第一個t不發音,它tt後面沒有a,所以ttva是三合字,要讀作tava,悉曇音可讀成tuva()bodhi是覺,sattva是有情,所以意為覺有情,或者叫做菩薩摩訶薩,mah2 bodhisattva是大覺有情,mah2是大,bodhisattva是覺有情,所以你是有情眾生,但是你覺悟了,還沒有完全成佛,所以有覺悟,覺悟一切法都是因緣而起,一切世間相都是緣起緣滅,然後覺悟因果的道理,所以你要怎麼修內心的習氣毛病?怎麼回到清淨自性?覺,知道清淨自性有這個東西,悟到我們心有不清淨的地方、有很多習氣毛病,所以一邊度眾生,一邊修自己,從小菩薩慢慢修到中菩薩、大菩薩,成大覺有情,這麼一路修上來。或稱大士,有時候菩薩摩訶薩稱作大士,這個名稱在民間信仰中,有時候叫觀世音菩薩為大士爺,這是大菩薩的意思,民間拜拜的人,不知道大士爺是什麼意思,這是傳統留下來的名字。

又,不管大覺有情、大士,都是菩薩摩訶薩,因為中國人喜歡簡稱,所以就稱為摩訶薩,把菩薩省略掉,sattva變成摩訶薩,摩訶是mah2,而sattva只有sa,後面ttva省掉了,稱為菩薩摩訶薩,略稱摩訶薩。所以,你要知道中國普通稱呼跟原始梵文比對,有哪些字被省略掉。mah2,意譯作大;sattva,乃有情、眾生之義,bodhi是覺悟,摩訶薩埵即大有情、大眾生。Mah2 sattva就是大有情、大眾生,為什麼叫做大?謂此大眾生係願大,願力很大,要度盡一切眾生、未來要成如來佛,所以說是願大;行大、度眾生大,行大就用在度眾生上,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說行大;於世間諸眾生中為最上,在世間諸眾生之中他是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稱摩訶薩埵。不退其大心,當然祂是還有一點習氣,還不究竟、清淨;所以,覺是覺了,但還是屬於有情眾生,也因為祂有這個眾生不得度之罣礙,所以祂才能夠一邊度眾生、一邊修自己。所以大覺菩薩就是這個樣子。這總稱為mah2 sattva

 

種種佛土者,指佛國、佛國土、佛界、佛剎,指佛所住之處,或佛教化之國土,即不僅含指淨土,甚至凡夫居住之現實世界(穢土),以其為佛教化之世界,亦稱佛土。因此,自淨土之意義言,彌勒菩薩之兜率天內院、觀音菩薩之普陀洛伽山、文殊師利菩薩的五臺山淨土、普賢菩薩的峨嵋山淨土、地藏菩薩的九華山淨土等等,雖為淨土,但均非佛土。

經云都從種種佛土來集會,種種佛土者,指佛國、佛國土、佛界、佛剎,指佛所住之處,佛土就等於佛的國度、佛國、佛國土、佛界、佛剎,把佛加在這些名詞前面時,這是佛所居住處。比如我們說過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這是佛的淨土。或佛教化之國土,佛所弘化教化的國土,只有大菩薩、中菩薩可能受如來的他受用土、他受用身的加持,所以一塊淨土給祂們居住。其他的小菩薩還在修,因緣眾生根本就去不到淨土,所以只有在祂所弘化的佛剎土裡面,即不僅含指淨土,甚至凡夫居住之現實世界(穢土),以其為佛教化之世界,亦稱佛土,所以,一般講到佛剎土一定有兩個部份,一個是淨土,一個是穢土(污穢的國土),都包括在內,以其為佛教化之世界,亦稱為佛土。

每一尊佛的教化世界,像我們剛剛講的一個佛剎土有3×109那麼多的銀河系,這個也都叫做佛土,所以佛國、佛土,可以小至一個世界,也可以涵蓋淨土跟所有佛弘化的佛土都包括在內,都是佛土。講到釋迦牟尼佛,你只會想到我們的娑婆世界,如果講到毗盧遮那佛,你就想到有二十重的佛剎土都是屬於祂的弘化世界。因此,就根據淨土的意思來講的話呢,單純只是淨土,那更多了。

比如,彌勒菩薩之兜率天內院,兜率天有內、外兩院,外院是欲界第四天,一般的天神所居,內院則是佛教徒、出家人往生時,甘願到彌勒淨土者,就會往生至此處。去彌勒淨土有什麼好處呢?因為補處佛都是在那邊講經說法,去那邊的佛教徒,等彌勒菩薩要下生成佛時,他們都會跟著下生,因為祂會先昭告十方跟佛有緣的眾生,在其他天界的天神也可以下來,且大家也是親自看到祂下生。像當初釋迦佛尼佛要下生時,也曾發音昭告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或其他世界的,示知大眾祂要下凡間修行成佛:「如果願意修成佛道者,就一起下凡間。」所以,那時同一天投胎的、出生的人數,有很多很多,那些都是天神降生的。所以你看經典上講,同一天出生的有幾萬人,亦舉了幾個例子,談的都是比較親近的因緣。

觀音菩薩之普陀洛伽山,再來,觀世音菩薩的普陀山,普陀洛迦山就是我們所謂的南海普陀山。我們只看到一個山、或者座落在海中如一島嶼,其實裡面有一座我們看不到的寶宮殿,著名的《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就是在那邊講的,是釋迦牟尼佛到那裡去,以這個因緣,觀世音菩薩才回想並說祂要講這個經咒。祂是在過去無量億劫的千光王靜住如來時,聞誦了《大悲咒》,就從初地直趨八地心不動。所以你如果開悟了,就要誦《大悲咒》,誦《大悲咒》可讓你在心慌意亂之間慢慢安定下來,這個《大悲咒》就是有那麼大的效用。

一般剛開悟的人大概都要還債,而且心開時,心的敏感度很強,感召很多的因緣,但還不能安住,所以就心慌意亂。佛菩薩當然有在加持,因為你素法身現起時,好像呱呱墜地的嬰兒什麼都不懂,因此要慢慢學習,學習久了,你智慧才慢慢增長,像小孩子一路學習這樣。所以,一個剛開悟的人,馬上會講經說法的是不大可能的、騙人的,除非著魔,著魔的人就會如此,因為魔依附在你身上,讓你上台講的頭頭是道,但一下來就什麼都沒有了、忘記了,那個不是你自身的,而且行為都無戒律可言。所以這個要小心、不要執著,在這一階段者,都要用般若智慧,來觀一切法皆不執著。像小孩子樣都是要慢慢長大,等二十歲以後成年了,才有完整的、比較清淨自在的一種智慧,那時候起再學的佛法就很不一樣。

剛剛講的是普陀山的淨土,再來,為文殊師利菩薩的五臺山淨土,文殊師利菩薩祂也是密教裡面很高的一位菩薩,我們在上悉曇咒語研究班時介紹過,大菩薩在印度學到佛法以後,要來中國之前,金剛手菩薩還交代祂說:「你要去中國弘揚密教的話,要先去山西的五臺山,拜謁文殊師利菩薩」,等於是叫祂要拜訪文殊師利菩薩。此外,普賢菩薩的峨嵋山淨土在四川,地藏王菩薩的九華山淨土在安徽,等等這些的都屬淨土。換言之,各位有因緣的話,可以去朝謁這中國地區四大菩薩的淨土。另外也有人講,彌勒菩薩在靈鷲山那邊也有一個淨土,像有一部經就說,你現在以人的層次要看到彌勒菩薩,可以去誦那部經、持那個咒,如此你就可以到靈鷲山那裡,從另一個時空切進去可以找到、看到祂,不過這個咒要持的很久。

雖為淨土,但均非佛土,這些提到的菩薩淨土,都是方便有餘土,不是佛土。舉例來講,有時候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程度不夠的又去不了,尤其是犯了重罪的,不能夠直接去西方極樂世界。因為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或者到佛的淨土(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我們釋迦牟尼佛的世界──密嚴佛國),實在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你心還有病、還有身,所以不能去,只好去方便有餘土,方便住在剛剛講的那些淨土中。不然,一般佛的淨土,清淨莊嚴土,像西方極樂世界或者密嚴佛國,最高的常寂光淨土等,這都是要上品上生者才行的。

開悟的人如果進去涅槃的話,只有一個心沒有身,所以他們都住在寂靜之中,常是寂靜的空體,寂寂然對一切境有感但沒有罣礙,常現光明,這種人他沒有什麼地方去,有的進入虛空裡面,屆時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邊也沒有兩樣,都是一樣。但是,犯了五逆十重罪的,比如今生犯了殺人這種罪,你說他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不行!他是有念佛、又不要墮落,僅可借佛菩薩之加持力,往生到方便有餘土去;一般沒有犯大罪,都是數中品,中品中生以上者,就有希望去極樂世界了;若要進入佛真正的佛剎土,則需上品上生。這些就跟下文會講到的密教三品悉地,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初級佛教,小乘說一切有部主張佛土意指釋迦牟尼佛誕生之裟婆世界而言,但其後佛身演變成真如之理體法身,歷史性之佛陀為應身、化身等。故因應化身觀,而有真佛土、應佛土(又作方便化身土)之說,並由報身說,產生報土思想。由於對佛身解釋之異,佛土遂有二種(自受用、他受用)、三種(法、報、化土)、四種(天台宗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等四)、五種(土有不淨、不淨淨、淨不淨、雜、淨等五種)等說。真言宗以真言行者觀心所顯之境地,分為三階成就妙果(三品悉地),上品(狣圳劣曳丈)安住於嚴密佛國,中品(狣合先猲丈)安住於十方淨土,下品(狣先扔弋巧)安住於諸天修羅宮,依次為法性身、報身、應身分出之等流身之居所。即得三品悉地之人所感之土,其體不可得。於父母所生之身立即證得大覺位,則凡夫所見穢土之當體即是密嚴佛國。

在初級佛教,小乘說一切有部,小乘總共有十幾個小部,主張佛土意指釋迦牟尼佛誕生之裟婆世界而言,因為小乘他們所了解的只是現實的世界,你跟他講外面還有很多世界,他不見得能夠同意。但其後佛身演變成真如之理體法身,所以,既然法身無相,歷史性的佛陀是毗盧遮那佛的清淨法身,來應化出生作釋迦牟尼佛,所以叫做應身或化身。故因應化身觀,而有真佛土、應佛土(又作方便化身土),所以真佛土就在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應佛土就是方便化身土,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生的這個娑婆世界。所以如果你學佛的知見與程度沒有增長的話,會一直侷限在只認得這個娑婆世界;等到你慢慢進入密教了,才知道毗盧遮那佛祂才是真正的法身佛,而釋迦牟尼佛或過去的七佛,都是毗盧遮那佛隨緣來應化的,所以祂們最後都成佛了。

並由報身說,產生報土思想,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遍虛空、無相,報身三十二相圓滿,八十種隨好,所以,報身有了,那住哪裡?住在佛淨土!所以《解深密經》前面那部份,在講的就是祂的報身所居住的地方,但自己一個住在那地方裡幹麼呢?一定要有很多部屬,所以才會又有這些大阿羅漢、菩薩,依佛的他受用身分,享用佛的淨土。而應化身祂是隨緣應化的,化身成很多的佛。所以可知,依修行的層次,就有很多的名相產生,法身、報身、應化身,都有各個歸屬的淨土。由於對佛身解釋之異,佛土遂有二種(自受用、他受用),一談到比較高層次的菩薩居住的地方,一定要講到他受用。那自受用是佛祂修的功德圓滿所現的佛土,還有祂的報身,祂所修的功德是要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有清淨的佛土,有菩薩、大阿羅漢來分享;不清淨的眾生就居住在穢土,這些在前面都有講過,有三種(法、報、化土),這是剛剛講過的內容。

再來是佛土為四種的說法──(1)天台宗立凡聖同居土,凡人聖人同居住在一塊土地;(2)方便有餘土、(3)實報莊嚴土,就我們剛剛講的清淨莊嚴土,實際有一個果報的居住莊嚴土;(4)常寂光淨土。另外還有五種佛土的說法,這五種佛土把上面的不相同的全部列出來就是,土有不淨、不淨淨、淨不淨、雜、淨等五種,所以把這個組合出來就變成五種佛土的說法,不管怎麼樣,我們了解每一宗派他們所在意、所了解的不同的境界,要怎麼分就怎麼分。

真言宗以真言行者觀心所顯之境地,觀五字輪觀的話,你修到第幾個悉地就現起你的果報,這個在上悉曇研究班時有講過。分為三階成就妙果(三品悉地),上品的悉地要唸「狣圳劣曳丈」,安住於密嚴佛國,跟毗盧遮那佛居住的地方一樣,這是你上品才能生到那邊去,分享法身佛他的他受用土。中品悉地要念「狣合先猲丈」,他們可以安住在十方淨土,我們叫做實報莊嚴土或清淨莊嚴土,你要去哪一個佛的淨土都可以去,或者是方便有餘土,哪個大菩薩的淨土,剛剛提到中國有幾個地方是方便有餘土、十方淨土,佛跟菩薩的淨土。下品成就悉地的,就念「狣先扔弋巧」,這五字你可以安住在欲界諸天修羅宮,如果你會住在欲界天的話呢,那表示心還是清淨,沒有嫉妒心、沒有嗔恨心,如果你住進去修羅宮,代表你唸這個咒語是有悉地的成就,但是心不是很清淨,所以還有一種嫉妒心、嗔心在,所以你的果報就會到修羅宮去,修羅宮就是在須彌山的山腳,或者又出生做人,或者又出生做另類鬼神,所以修羅有很多種。

依次為法性身、報身、應身分出之等流身之居所,跟他相當的,流露出那種身相的居所,所以就能夠得到三品悉地的人所感召的這些國土,但是其體不可得,他體性空不可得。若於父母所生之身立即證得大覺位,則凡夫所見穢土之當體即是密嚴佛國。只要你心淨就國土淨,國土淨就能相通密嚴佛國的道理一樣,所以,心淨不淨這很重要!

 

親光菩薩解釋言,無量者顯數無量無分限故所言菩薩摩訶薩者,若具梵音應作是言,菩提 薩埵 摩訶 薩埵 白囚 亙扣 為存略故但言菩薩。菩提名覺,薩埵此土翻為有情或精進義。由親光菩薩於《佛地論》中釋有三義。故第二云,所言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菩薩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為簡取大故,須復說摩訶薩言。又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此通諸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復說摩訶薩言。

親光菩薩解釋言,無量者顯數無量,數目的無量,因為這裡講大菩薩,所以數目無量、很多;無分限故,沒有辦法去界限。所言菩薩摩訶薩者,若具梵音應作是言,菩提 薩埵 摩訶 薩埵 白囚 亙扣 為存略故,為了簡略,所以叫菩薩,菩提取他的菩,薩埵(sattava)取他的薩(sa),所以叫菩薩,你說菩薩摩訶薩怎麼變成菩薩,就取bodhibosattavasa。菩薩名為覺,薩埵中國翻為有情或精進義,菩薩都很精進,心精進、斷惡、修善。

由親光菩薩於《佛地論》中釋有三義。故第二云,所言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菩薩求菩提故,要求無上菩提,此通三乘。但是只有取其大乘,須復說摩訶薩言。又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此通各個位階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等,那現在在這裡雲集的。今取地上諸大菩薩,地上菩薩、登地菩薩都算,是故復說摩訶薩言。他是講mah2 satta沒有講出來,如果懂得梵文的話,就比較好知道他在講什麼,他兜來兜去,怎麼兜,我們都了解。

 

無性菩薩依後二義,故《攝大乘論》第一卷云,言菩薩者菩提薩埵為所緣境,故名菩薩,從境得名如不淨觀等。或即彼心為求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薩。又親光菩薩云,此中菩薩有三大事名摩訶薩,一者數大謂無量等,二者德大住大乘等,三者業大息災橫等。依《十地論》亦有三義,故第一云有三大故名摩訶薩,一者願大,二者行大,三者利益眾生大。

無性菩薩依後二義,故《攝大乘論》第一卷云,言菩薩者菩提薩埵為所緣境,是祂所緣的境界,所以叫做菩薩,從境得名,好像說修不淨觀等。或即彼心為求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薩,這是自己從引申出來的義理在說明,不是從梵文的字意上去解釋的。又親光菩薩云,此中菩薩有三大事名摩訶薩,哪三大事呢?一者數大謂無量等,第一個數大,謂無量;二者德大住大乘等,第二個德大,住大乘,後面會講住大乘;三者業大息災橫等,三者業大,能夠息一切的災難、橫禍,他們造個業,善業大,可以去除一切眾生的災難。依《十地論》亦有三義,依《十地論》裡面也有舉出三個意義來說明,故第一云有三大故名摩訶薩,第一個三大故名摩訶薩,哪三大呢?一者願大,第一個就是願大;二者行大,第二個是行大;三者利益眾生大,第三個是利益眾生大。這跟上面講的差不多。所以,總結第一句,了解還有很多無量的菩薩摩訶薩,從種種佛土來集會。

 

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者,此即第三顯其來處。為聽法故,從十方來。問:豈不慈氏住在此方,如何但言從他方來。答:如《佛地論》為欲對治懈怠、驕慢,不來集會求聞法故,且說他方。

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者,此即第三顯其來處。為聽法故,從十方來。自問自答,問說:豈不慈氏住在此方,慈氏是彌勒菩薩,祂不是住在我們這個世界嗎?如何但言從他方來?怎麼會說從其他地方來呢?答:如《佛地論》為欲對治懈怠、驕慢,不來集會求聞法故,且說他方。回答說:《佛地論》裡面講,有的在這個地方,有貢高我慢心、因緣不具足、不想聽法的,有一些小菩薩他不想來。當然這裡講他方雲集,有沒有講本地的菩薩沒有來?其實沒有這麼講。但解釋的人各有其境界,與其解釋。這是講祂們的數量跟從何而來。

 

 「皆住大乘」

自此下第二,讚諸功德。此處言諸菩薩摩訶薩皆住大乘教,大乘者梵語mah2- y2na,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又作上衍、上乘、勝乘、第一乘。為小乘(h1nay2na)之相反詞。乘(y2na),即交通工具之意,係指能將眾生從煩惱之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大乘認為涅槃有積極的意義,要能自利、利他,兩面兼顧行菩薩道,才能得如來菩提。

「皆住大乘」自此下第二,第二句讚諸功德,由此下開始讚這些大菩薩摩訶薩的功德,開始在講祂的功德相。此處言諸菩薩摩訶薩皆住大乘教,什麼叫做大乘?大乘者梵文叫做mah2-yanamah2是大,y2na是乘。這乘有車輛載多少人的意思,如果用翻譯的音來翻譯的話,摩訶衍那、摩訶衍,摩訶衍就是大乘、大乘論、大乘教,後面「那」沒有出來,你要看、要知道翻譯人他的習慣。又作上衍、上乘,衍就是y2na,上乘是直接翻譯的,乘就是他能夠載很多人,或者是殊勝的乘──勝乘或者第一乘,最好的。它的相對名詞叫做小乘,小乘你要記梵文的話即h1nay2nay2na是乘,乘就是交通工具的意思,係指能將眾生從煩惱之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所以,用大車載的人多的這種觀念,將眾生從煩惱的彼岸載到覺悟的那邊去。

大乘認為涅槃有積極的意義,大乘教法除了自利以外還要利他,所以有積極的意義不是只有涅槃,兩面兼顧行菩薩道,才能得如來菩提。因為你要成就如來菩提,是要學無量的智慧,無量智慧不是有書看,或者從自心裡面去研究就能夠成就,不是!是在你度眾生之間,眾生有什麼問題,你能夠用你的智慧這麼提出來,然後解決他的問題。除了用心、自性清淨、法身無相清淨以外,還要用嘴巴講讓他能夠悟道。如果一個人在很傷心、痛苦時,你跟他解釋清楚:「痛苦是我們人世間不好的東西,你要解脫出來,你就能得到快樂。」

那怎麼解脫出來?怎麼觀?怎麼轉自己的心?這就要你用腦力激盪,或者借用諸佛菩薩所說的這些法,讓聽者能夠得力,感到受用。所以這個就要學一切智、一切種智,我們在學的是這個。所以你修了很多的功德,又迴向一切種智的話呢,你慢慢就越來越有智慧,除了能自己解脫,自己解除自己的困境之外,還可以知道眾生在陷入煩惱境時,要怎麼幫他、怎麼點醒他。這有很多的學問要學,所以要自利利他來求如來菩提。以下再更深一層的解釋,進一層把大乘說清楚。

 

印度初期大乘,有中觀、瑜伽二系統,以及後期之密教。

(1)    初期大乘,約一世紀至五世紀,集中在闡釋「假有性空」之理論,逐步形成由龍樹、提婆創始之中觀學派。

(2)    中期大乘,約五世紀至六世紀,出現以說如來藏緣起與阿賴耶識緣起為特點,集中闡發「萬法唯識」之各類佛經,從中形成由無著、世親為始祖之瑜伽學派。

(3)    後期大乘,七世紀以後,佛教義學逐漸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紀初在印度絕跡。而由印度本土傳出之大乘佛教,屬北傳佛教。之後在中國根據大乘諸經論創有多數教派,如俱舍宗、毘曇宗、三論宗(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涅槃宗、地論宗(十地論)、淨土宗、禪宗、律宗、攝論宗(攝大乘論)、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真言宗等宗。

印度初期大乘,印度的佛法先有小乘,然後才慢慢有大小乘,到最後發展成大乘,所以,依佛陀的教法,剛開始的華嚴期不講,從阿含期、方等期、般若期,到最後法華涅槃期所講的經,甚至於到後面所講的密教的經典,這些都是大乘,所以從小到大,從顯教到密教,都是佛講的。所以,初期的大乘有中觀、瑜伽這兩個系統,以及後來的密教。

(1)初期大乘,約一世紀到五世紀,集中在闡釋「假有性空」的理論,一切法雖為「有」但它是「假有」,因其乃因緣和合而成的,所以不能當真。自性本空,因為假有的法是無常,所以也可以觀它空。我們說「諸法無性性」,每一個法都沒有自性,或者「無自性」,由這個因緣而現法。無常,所以不能執著它有,如果它真為「有」的話應該不滅,像空性一樣永遠不滅,這才是真的。但它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假有,自性本空,所以觀它為假有。逐步形成由龍樹、提婆創始之中觀學派。此論點逐步形成,由龍樹菩薩、提婆(deva,梵文為天、天神意)這兩大聖人弘揚,而創造了「中觀學派」。若你不觀它空、也不觀它有,對於隨緣而現的一切法,你都能安住在性空上,不受之左右、影響,這樣你就可以解脫。

(2)中期大乘,約五世紀至六世紀,出現以說如來藏緣起與阿賴耶識緣起為特點集中闡發「萬法唯識」之各類佛經,每一個法門慢慢形成時,剛開始都是概念的建立,然後在慢慢接觸某一些經典,更深入體會時,就會擴展他的視野,所以這個時候就談到聖人跟準聖人跟如來不同的現象。所以,同樣一個心,有時叫阿賴耶識,有時候叫阿陀那識,有時候叫如來藏識。如果沒把經典搞懂的話,你不知道這些是在講什麼。阿賴耶識,不淨心、還有輪迴的,叫阿賴耶;已經心清淨了,但不完全清淨,執著有「空」,這個是阿羅漢,他不執著「有」,但執著這個「空」比較清淨。這是中期的。等到你進入大菩薩境界或者是如來境界時,你這個心跟十方世界、十方眾生合一,合一而這個心完全清淨,你就可以心容一切虛空的佛剎土,與一切虛空佛剎土裡面的眾生。

所以為什麼叫如來藏識?如其本來清淨心所有的功能,這個是要到成佛的人才有這個能力。這個心,講法不同,就表示其能力、範圍有所不同,既然是如來藏,是如其本來,一切世間相都包括在心中,這個要到成佛的如來十號完全具足了,心就不是叫阿賴耶識,也不是叫阿陀那識,而是叫如來藏識。因為如來以其本來樣子可以涵容一切世界、一切世間相,所以證到如來境界者,祂不必想、不必觀,心就跟十方虛空一體,你隨時問祂什麼祂都能講,這個智慧是無量的。從中形成由無著菩薩跟世親菩薩為始祖之瑜伽學派,也就是從這個時代,現起如來藏緣起、阿賴耶識緣起的這些特點之討論。

 (3)        後期大乘,七世紀以後,在西元七世紀時,西元六百多年到七百年時,佛教義學逐漸衰微,佛教教義逐漸衰敗。所以,光談理論沒有用,理論講了半天,舌頭辯來辯去,言不及義。密教起而代之,到最後密教興起,所以密教興起,大乘就被取代,我們說密法是總持,不必講那麼多,講那麼多,眾生反而越聽越迷糊,但用總持法門來簡單講,如果一個字「」或者是五個字「狣先扔弋巧」,就涵蓋世間相、出離相、解脫相,都在裡面,這樣大家很容易理解。當然因應末法時期大眾的根基越來越低落,故沒有辦法再講很多的理論,所以密教不得不現起,你不現起密教,別的這些外道、鬼神教 ……,一樣的很風行。所以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紀初在印度絕跡,到十三世紀初時,密教也絕跡了、沒有了。

而由印度本土傳出之大乘佛教,屬北傳佛教之後在中國根據大乘諸經論創有多數教派,之後在中國根據大乘諸經論,再創造出所謂的十大宗派。本來是釋迦一宗,卻衍化成十宗甚至十多宗。如俱舍宗、這個團體他對俱舍論研究的透徹,所以光抱著幾部經典創造一個俱舍宗。毘曇宗,大論裡面喜歡研究阿毘曇論說的,他就創建一個毘曇宗。三論宗(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它包含《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這三部論,就創立一個三論宗。涅槃宗,以釋迦牟尼佛的《涅槃經》為研究的對象,然後就創發一個涅槃宗。地論宗(十地論),擅研《瑜伽師地論》或者十地菩薩的瑜伽論者,也創生一宗。淨土宗,念佛的以淨土五部經就創立一個淨土宗。

禪宗,不喜歡辯來辯去,喜歡從心地裡面去證悟的,就創一個禪宗。律宗,喜歡用小乘的戒律成就的,創造一個律宗。攝論宗(攝大乘論),還有一個攝論宗,這一部論就是《攝大乘論》,創造一個攝論宗。天台宗,在浙江那邊有一個天台山,智顗法師開創一個宗派,叫做天台宗。華嚴宗,專門研究《華嚴經》的,就創了一個華嚴宗。法相宗,專門研究瑜伽裡面的法相的,就創了一個法相宗。真言宗等,密教裡面喜歡持咒語的,就創一個真言宗。等等總共有十幾宗。

你要成就佛道,這些宗你要全部懂,不能偏向於哪一宗,如果你偏向哪一宗,你光學那幾部經,然後去否定別人所學的,你就不究竟。所以希望各位今生能夠全部學一宗──釋迦宗,就好了,從顯教到密教,從小乘到大乘,這些都學、都懂,那你今生就不虛枉此生;若不行的話,繼續多多用功。

 

親光菩薩釋云,由精進力安住大乘,拔濟有情令離生死,及自發趣無上菩提。解云:大乘者即用化生及求菩提為大乘也。有云法性真如以為大乘。今解金剛般若廣大心等以為住大乘。

親光菩薩解釋「皆住大乘」這一段,由精進力安住在大乘,拔濟有情令離生死,及自發趣無上菩提,自己發願要趣向無上菩薩,然後又自己去利益一切眾生。解云:大乘者即用化生及求菩提為大乘也。解釋說:大乘者即是用化生及求菩提為大乘也,化生就是化導一切眾生,並且上求無上菩提,這是大乘。有云法性真如以為大乘,也有的說,法性真如以為大乘,你懂得自性真如、法性真如,徹底懂的話,把自性應緣起一切法、萬法唯心造等等的理念,都懂得話,就是學大乘法,不是學小乘的這種戒律,守戒、守戒,規範你的心不犯錯

今解金剛般若廣大心等以為住大乘,我們現在在講金剛般若的話,其中有廣大心等,都是在講住大乘心,所以這些菩薩摩訶薩皆住大乘。度眾生我已經講過了,把別人也度成菩薩就是大乘,度別人入小乘成阿羅漢則是小乘。不是說你在度人就是大乘,像大阿羅漢祂也是在度人,把人度到成就小乘的羅漢果、聲聞果,那就是小乘。不是說大家都在度人就一定都是大乘。講經說法在講小乘法,把人度到小乘去者,就是小乘;講經說法,把人雕塑成菩薩、發大心、度眾生,然後修自己,這是大乘。

這種說法,稍微辨別一下,不是說小乘就都只自修,小乘行者也有在度眾生的,只是他度眾生成為小乘的聲聞,不是形成菩薩,可能因為智慧與因緣不具足,他沒有辦法把對方帶到大乘之上,故只能教他修南傳的佛法,包括怎麼修、怎麼打坐。如果你自己有大乘根基的氣機話,你去參加小乘眾的打坐課,他們就沒辦法幫助你,因為有一些現象沒看過,會擔心說:「我沒有看過,我沒有看過像你這樣。你最好不要再坐了!」因為他對氣旺也害怕,對心慌意亂也害怕,沒有經歷過,所以無法化解你的問題。總之,大小乘的修法是不一樣的,今天就講菩薩的第一個功德相「皆住大乘」,到這裡結束。

(2008.02.20.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