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55)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大忍柔和成就無滅。」(續)

大聲聞眾滿足諸忍,故稱為大忍,《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舉出三十二種安忍,能遍滿得安忍者,是為大忍。即:無貪、不害、無熱惱、無嗔、無恨、無念、無諍、不染欲境、能護自他、順菩提心、無分別心、不著生死、順業果、身清淨、口意清淨、堅固不退、言說自在、無遍計、自覺聖智、將護彼意、修四梵行不隨禪生、於人天樂得自在、相好圓滿、梵音深妙、滅除諸惡、遠離慳垢、除斷嫉妒、捨諸怨賊、近菩提分、離諸不善、樂處寂靜、獲諸佛法。

大阿羅漢的最後一個功德相是「大忍柔和成就無減」,上一次講到無諍,梵字,世間一切相都是因緣和合成就的,對於個人的根基,每一個人的背景、智慧所修證的佛法或者外道法,其實都不必去諍辯,如果有所爭辯顯示你自己的不究竟,如果貶他人說自己最好、最對,這些都是無知,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所以不能分辨世間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錯。如果你能夠分辨每個人的毛病、所講的話、所講的法有什麼偏差的話,那你的水準應該高過他們。到大羅漢祂是內心清淨,所以不管別人像小孩子樣再怎麼吵,對祂來講,對也好、不對也好,懶得去講一句話,解脫的人就是這個樣子。會吵吵鬧鬧、會說是說非的都是不究竟、都是煩惱無量,所以才會吵來吵去;大阿羅漢祂心柔軟,不會五根對六塵有什麼違誤、不舒服,所以祂不必去爭辯。

像《涅槃經》裡講的一樣,佛修證到最後境界的話,無所說!我們在學密法的話就是「字觀」,諸法本不生,一切的言論都是不必要的,離言說相、離言法性,所以我們說va言論、語言,本義也是一樣,自性離言說,我們自性清淨離言說,有所言說則不能顯示我們自性的本來功用,所以字觀本不生,所有字聲裡面最後一音都是a聲,所以一切法都不生,這種理念是很簡單。講修行的道路就是這麼去做,這麼做到的話怎麼會有諍辯呢?沒有什麼睜辯!所以不必去諍論。

不染欲境,修行如果脫離欲界的話,那就進入梵天,梵天就是色界天或者無色界天,這兩個「欲」都沒有了,一般講的色欲心裡已沒有,但是其他的欲望可能還有。到阿羅漢的話,諸欲都能夠斷,所以不染欲境,因為染欲境你心就不淨,不淨的話怎麼叫做解脫?所以大阿羅漢他是不染欲境。欲有兩種:惡的,是不好的;善的,也是不好的。所以善、惡這二性他都不染,不去造業。等於說,阿羅漢他不一定去做善事,他認為做善事是多餘的,菩薩才會去做善事,一邊修自己一邊去利益眾生去修善行,大阿羅漢等於是在度眾生,至於一般的阿羅漢,他是自修自利,不會去度眾生,所以沒有什麼善事可做。能護自他,因為他是大阿羅漢,所以除了自利以外要利他,所以能夠守護自己,也可以守護他人,要有能力去轉眾生的業。

順菩提心,由於他已是大阿羅漢,故會發菩提心,這種人首先一定要把目標訂出來──誓度一切眾生!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是謂發心菩提;第二個是伏心菩提,要能調伏自心;第三個則是明心菩提,因為有修就能夠把心不好的拿掉,不染諸欲望的話心就明,心明就能夠得到第四個,出到菩提,出到菩提就可以自我解脫,阿羅漢就是證得出到菩提。然後你轉成行菩薩道,進入第五個,求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如來才可以成就的,現在大羅漢也是在這一段,雖還未得到這個,但是他已經在行菩薩道,菩薩他也是在這邊,所以大阿羅漢也好、菩薩也好目標都是上求如來無上菩提,未來要成佛的,這樣就是順著菩提心。順菩提心就會去度眾生,這是第一個重要的,然後自修、利他這兩個一起做。

順著菩提心去發展,有的人發了菩提心,沒有真正把自己修好,然後又要去度眾生,他沒有這個心,自修都來不及了,有心無力;有的是自己沒有成就,但是一個心一直要度眾生,所以他雖接觸了眾生卻不能讓對方徹底的了解佛法,只是說很熱鬧的這麼學佛法,學了半天也不知道在學什麼?不知道修行要怎麼修?這種也不是具足菩提心。菩提是智慧!智慧是能夠脫黏一切妄想、習氣、毛病,然後能夠自心清淨以後開顯無量的智慧,智慧是解脫的智慧,有世間的無上智慧,也有出世間的解脫智慧,也有出出世間空有不二的智慧,這個就順著菩提心去發展,如果你中間有缺失,就會卡在那裡不會有太大的進展。

無分別心,不管是哪一個階段的佛法,都要度過。剛開始作主的心都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分別性很強,所以善惡、順逆這樣的分別心常常左右我們的行為,造成煩惱無量,這個就是根源於分別心太重。分別心重、煩惱無量,這是第六意識造成的。阿羅漢都沒有分別心了,大阿羅漢當然更沒有。前面講小大阿羅漢之別,不是在指其有無究竟,畢竟只要是阿羅漢(arhate),都已經是解脫的。只不過,大阿羅漢是指其可以講經說法度眾生,故云為大。眾度不就可稱做菩薩了嗎,為何還叫大阿羅漢?有一種說法就是,若阿羅漢把眾生度到小乘,以小乘使之成就阿羅漢道,如此教人學解脫法者,這種就是大阿羅漢,他也在教人、也在度人,只是他把對方度到小乘去,南傳的佛法有的師父也在度眾生,就是走這一條路。

上文所提的大阿羅漢,能夠參與《解深密經》這種法會,當然都是大阿羅漢。一般如果已經證到六神通的阿羅漢,他沒有心去度眾生,只有自己入涅槃境界,享受這種現法樂住的涅槃樂,他希望這個心能夠安祥,不要起心動念造成煩惱,所以他會偏執空,或者偏執我空,我空就不來受生,那才是徹底的脫離三界。這種就是所謂的阿羅漢,雖有六神通、沒有分別心,但是他有一個毛病,他會執著空,所以嚴格講起來其實還是有一個分別,他心分別在空有法上,還是有一點不究竟,但是對於煩惱方面他是解脫,所以仍稱為沒有分別心。至於菩薩,是直接度眾生,也希望他們直接去學菩薩道,把大眾度到大乘去,這是菩薩跟大阿羅漢不一樣的。菩薩已能夠修證到法空,所以法空不執著法的話,才可以真正的究竟解脫,最後會得到究竟解脫。

不著生死,既然已經解脫了,不再落於生死,不受生、不著生死、不來受生,所以叫做無生,也叫做應供。應供是說一般的天神、人,看到阿羅漢就很樂意供養,因為這樣做福德會很好,所以要抓住機會趕快供養。無生就是他有能力不受業力的牽引,不去受生,這才是究竟的解脫,這個才是不著生死,脫離三界。

順業果,為什麼要順業果?業果有兩類。其一是過去所造業出現在目前為果,不管是順境界、逆境界他都能自在,如果不能自在就不叫阿羅漢,所以他很自在。其二是未來果,因為你今生修證到阿羅漢,所以要脫離三界、要無生,如果不順著它,做「不定性」聲聞,就是──我已經修證到阿羅漢、有解脫的能力,但是我希望轉成菩薩道。如果順著它無生,就成為「定性」聲聞──他轉不了,所以一定要入滅、入涅槃。不過入涅槃二萬劫以後還是會發菩提心,一劫是一萬六千八百年,那麼二萬劫就三十幾億年,入涅槃以後那麼久才發菩提心,之後還是要走大乘的路。所以修行不是說暫時休息就完了,他還是要繼續走下去。

如果是不定性聲聞有菩薩種性的話,修到自我解脫,他就轉成菩薩道,所以是跳過入滅與二萬劫的空轉期,不浪費二萬劫的時間在那定中享受法樂、快樂。因此今生如果聞到正式的佛法,你也可以發心直接進入菩薩道,不過行菩薩道也不簡單,如果自己沒有辦法修到究竟解脫,修的尚不是很好,又還要去負擔別人的業力、障礙,常搞得手忙腳亂,到最後反而退轉,這樣也是不好。所以他隨順業果,表示說非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那樣。如果他的能力、智慧有開顯,也許就轉菩薩道;如果不行,就入滅了。

順其業果,一者云其未來的果要成阿羅漢就成阿羅漢,二者云其過去的因現起了果,他有能力面對、沒有罣礙,如果有罣礙就不叫做解脫,所以阿羅漢可以承受病痛、承受業障,都無所謂。像犍連尊者是阿羅漢中神通第一者,但是他過去殺過人,所以這一世還是被人家用石頭砸死,這還是死,但我們不要看表面的果報好像是慘死,實際上不是這樣,阿羅漢雖也要受業力的報應,但是在報應之間他很自在,從容就死、不怕死,如果還怕死的話就不叫阿羅漢。

又如禪宗二祖慧可大師,今生出家以前是大將軍,大將軍為了國家安危,帶兵打仗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他腦筋所儲存的種子,都是殺來殺去的這種業力,因此還是要去受私人的業報,並不是說由哪一個國家來幫你承擔業力。例如為中華民國去打仗,殺了好多人,仍是由你自己去受報,因為你所殺的人內心只有你,不是國家,國家是虛幻不實在的一個東西,由大家組合在一起,由誰受報?有共業受報的是大家的去受報,但私人造的殺業當然還是你要去還。所以這可分成兩型:國家的共業部分,是下一世或哪一個時候,一個國家被另一個國家滅掉,那是共業;至於你個人去殺了無量的人,這是你自己造的業,要自己去受。

所以達摩祖師知道慧可的業太重,一直不收他,如果選他當徒弟的話那怎麼辦?本來是已經在外面待了一日夜了,雪積的好深,達摩祖師看說:「你怎麼不進來?」他說:「我要求法,我服侍你好久,你都沒有教我,都不收我做徒弟?」講的像要攤牌了。結果達摩祖師說:「我的法一般人是不能接受的,像你這種材料,想接受這種無上心法?沒有辦法!」結果他一衝動,就到裡面去拿刀子,把自己的手剁下來,拿到達摩祖師的面前,問:「我有這種為法忘軀的心,能不能教我?」達摩祖師沒有辦法,就說:「既然你這麼捐軀求法,就接受你做徒弟。」

但又叮嚀他說:「你的業力會導致你以後受報、被殺,被殺時人家還會毀謗佛法說:『佛法不是很行嗎,怎麼會你一代祖師還要受此報?』所以免你受報!」這邊講「免受報」,表示不發生在今生,以後還是會受報,除非證到阿羅漢,證到阿羅漢不來受生,那這樣果報何時再現?可以遙遙無期。不過後來二祖找到傳人三祖時,他還是自己去受報,還是去受當生的業,自己去衙門報到。結果死期行刑時,那個刀子砍下去,血本來紅的變白色的,所以這是阿羅漢才有這種不怕死的心。所以證到阿羅漢的人不怕死,他順著業果,並不逃避業果,沒有恐怖,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是大阿羅漢的心。

身清淨,當然證得阿羅漢時,他本身因為自修自利、心成就,所以一切業卡不上他,一般的業卡不上他,除非他去承受大的果報,不然他不受的話,業卡不上他。很多菩薩會生病,修的不到阿羅漢境界,當然他還會生病。真正得阿羅漢果的,身體不會有病、不大容易有病,在修過程之間會有病,他有六神通變化,所以身體清淨。身體清淨二方面講來,是守戒清淨,因為不去違犯他人。

口意清淨,修來修去都在修我們身口意這三業。三業清淨者,唯獨佛是最清淨覺,祂身口意三業完全清淨,在功德相裡的總功德相中我們介紹過,乃最清淨覺,覺了以後心完全清淨,所以不被一切業所黏,這才是最清淨覺;阿羅漢不是完全清淨,微習還有,但一般的業起碼都已經清淨了,只是「最」還沒有安上去,因為只有佛才有最清淨。身清淨就不違犯其他的眾生,不犯殺盜淫這種身業;也沒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些口業;亦沒有貪嗔癡之意業,即前文所講過的那些貪嗔癡,都沒有。這是身口意清淨。

堅固不退,因為他已經是心地清淨,所以能夠堅固不退轉,阿羅漢他如果再下去就發菩提心,這兩條路不一樣,你看地前菩薩,如果是跳過阿羅漢,沒有修阿羅漢道的,他這個心還是不淨,比不過阿羅漢,阿羅漢是心清淨,所以他不退轉。菩薩本來就有餘習,沒有像阿羅漢守戒嚴格成就道業,菩薩為了度眾生自心也無法完全清淨,一個人格完美的人,度眾生要怎麼度?話也不能隨便講,也不能隨便笑,行為又四威儀具足,人家看了都不好親近,不好親近怎麼度眾生?所以菩薩就帶病,示現身有病、心有病,但是學習智慧,菩薩有能言善道的智慧,而且種種的智慧慢慢累積,這兩個系統是不大一樣。

阿羅漢這裡的境界也是堅固不退,這個心不退。阿羅漢的境界、心地跟八地菩薩差不多,堅固不退轉,八地菩薩是不動地,心不動相當於阿羅漢,八地菩薩是心不退轉,阿羅漢也可以講不退轉的是心,更堅定、不退轉。阿羅漢可以講練得銅牆鐵壁,練得都沒有一點感情作用,沒有什麼好、沒有什麼壞,沒有什麼要度眾生之類的,都看的很自在。有的師父修阿羅漢道的話,心是很硬,自己的父母親要死了,他也好像當別人的事情一樣,也不會傷心、也不會流淚,為什麼?因為他心不能動,練到不會動,對親情好像是很淡薄,這樣才能夠不動,解脫是這樣。而菩薩就很有慈悲心,常常感情作用發動,沒有感情作用怎麼會去度眾生?看別人有苦難就自己受不了,所以就要去幫助他。所以菩薩他是具足悲心,跟阿羅漢不一樣。若阿羅漢以後要變菩薩,要走入菩薩道的話,他心還要柔軟,不然現不起慈悲心。這裡心地柔軟是對逆境、對業力他是柔軟,因為是大阿羅漢,他也柔和了,跟一般的阿羅漢不一樣。

言說自在,因為他是大阿羅漢,他也要講經說法,所以他有所言說自在以外,他又有神通,有宿命通、天眼通,所以講起來更是要怎麼度化眾生都能無礙。無遍計,遍計就是唯識裡面講的三性,我們自性還不清淨時包含三個性。「遍計所執性」,就是會胡思亂想、會去執著一切事情,事情因緣發生時,你去執著它,而且不是對一個,是無所不住的所有都去執著,這是凡夫性。等凡夫性修的好一點,不再執著,就是「依他起性」。他是指因緣,已經證到空或者解脫的境界者,一切因緣來時他應緣起心意念,但是空掉了、解脫了,所以不受影響,這裡可以講「覺而不住」。那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我們也有,但我們是覺而住,住就又進入遍計所執,那是凡夫之遍計所執。

「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就是大菩薩讓他的自性充分的應一切緣,又有超能力可以觀十方一切眾生、一切世界。圓成實性有什麼好?你自己的如來藏性,如來藏性涵養十方一切世界,十方世界裡面的一切眾生都在心中,不必像天眼通要看,十方一切世界都在他心中,一切眾生都在他心中,所以你跟佛是沒有二體是一體的,是我們分別,才覺得我跟佛不一樣,其實我們都在佛心中,這種如來藏性只有證到佛的境界、大菩薩境界才有,菩薩還不圓滿,還有一點大小的分別,比如說三千大千世界,或者是更大,但總不是全部。

佛的如來藏是虛空有多大他就有多大的心量,所以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曉,智慧無量,這是佛的境界,所以大阿羅漢跟祂還是有點分別。我們看每個聖人的功德相,多少都有一點程度上的分別,不要說名相講到言說自在,那佛也是言說自在,這當中的程度又會有不一樣。我們都要從這裡切入,去看他們修證佛法所到的境界為何,例如心地清淨多少?有多少的言說自在?當然大阿羅漢言說自在,但是沒有大菩薩那樣的言說自在,而大菩薩的言說自在又沒有佛那樣的言說自在,這是一定的。總之,無遍計就是沒有遍計所執性。

自覺聖智,圓成實性有的話,一切心念依外在因緣而起滅起滅,這是自覺,如果你還不能自覺,根本就是凡夫。什麼叫自覺?自覺什麼呢?不用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你的自性就可以感召十方一切世界或者十方一切世界裡的一切眾生,有因緣來的話你都能夠應緣,因緣來你就應緣,應緣後你怎麼樣?「聖」就是解脫的意思,「聖智」指有解脫的智慧。萬一你懂得越多,反而越罣礙、不能解脫,不是很煩惱嗎?像讓你有神通,可以知道未來八萬劫的因果報應,你都知道:「我未來還要下地獄!我未來還要出生畜生道!還要多生累劫多少次。」那你不就很罣礙?

網路上很多人不小心接觸密教的法,既沒有皈依、也沒有人教、也沒有設壇場,隨便拿來就修了,這在經典講,你犯了偽盜獲罪,不該得的你得了,你去偷了,這個罪未來的果報就是下地獄,怎麼辦呢?很多人都害怕了:「我不小心啊!我不懂啊!沒有看那麼多經典,怎麼知道嚴重性!」《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經》裡,就有講得很清楚,連金剛菩薩如果沒有真正依正式管道去取得密法的話,還是要下地獄,何況是我們凡夫?所以知道後當然很害怕。不要害怕,首要補救措施當然是先去皈依,皈依以後就是佛教徒,佛教徒就可以念誦佛陀所說的經咒,

我們密法裡面分兩種,一種是純密,一種是雜密。純密就是依《大日經》跟《金剛頂經》這兩部經流傳下來,有一定儀軌去修的;雜密就是在經文當中穿插有咒語,所以顯密合一就雜密,顯教經文裡面又有咒語,顯密合在一部經,我們一般人修的雜密即如是,像《佛頂尊勝陀羅尼》就是,它說你唸這個咒21遍也好、108遍也好,都可以轉你的地獄果報,或有病的可以延壽。你懂了這個法,先去皈依然後誦這個咒,就不用怕下地獄,不用怕以前無知所造的業。我們就是這麼去做,如果沒有這麼去做,也可以,你要修到像阿羅漢一樣不來受生,這個果報哪個時候發生?不知道,也許你在行菩薩道時再受報。

行菩薩道就不怕下地獄,因為地獄道也去、畜生道也去、天上也去、哪裡都去,無始劫以來這麼在六道裡面一直繞,為什麼繞?因為他心自在,在哪裡都好。有時候我們看經典覺得很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以前有一世出生做兔子,兔子看到一個修行人就很高興捨生,為什麼捨生?因為對方是聖人啊,供養他最好,所以牠就跳到火堆裡面去,借這個機會趕快獻身供養他。所以,菩薩是覺悟,不愛涅槃、也不怕生死,所以他才有這種能力在六道裡面這麼繞,反正心不退轉!你如果要去受報,你就去證阿羅漢,自覺,自覺應緣時能夠有智慧解脫,所以懂得越多,自己越能夠面對那個境而得到解脫,這就是自覺聖智。

最大問題是說,如果有自覺但是不明明了了,就是你自性在應緣時,你看的不清楚,你知道有障礙來、自性又在做事,做啥事?不清楚!不清楚的話就還沒有見性,這個不要講大阿羅漢,這個到阿那含就有了,阿那含是三果,阿那含果就能夠見性,見性就是我在這裡打坐也好,做什麼都沒關係,有十方因緣跟我有關係它去做,去做什麼事自己清清楚楚,所以心有應緣才會自覺,自覺以後又能夠安住這個心,覺而不住,如此才能解脫。阿羅漢都有這個能力了,何況是大阿羅漢,所以大阿羅漢更有自覺聖智,這些現象我們要懂一下。

將護彼意,將護就是保護眾生,彼意是他們的心。眾生的心都不安、煩惱,那你要有能力這麼去安他們的心,不必用嘴巴,是用自性、空性就可以影響他們。所以我們只要一到佛堂,雖看不到佛有什麼神通變化示現,但是就會覺得很安祥,原先的恐怖心都沒有了,以前的不安感都消失了,煩惱也頓除了,這是佛、菩薩、阿羅漢在幫我們加持。所以既然是大羅漢,還是要利益眾生,能夠保護眾生的一切心意念,使之不要起煩惱、恐怖。

修四梵行不隨禪生,我們講的四威儀也好,或者超越色界的這種清淨心,都是包括在四梵行裡面,但是為什麼叫做不隨禪生呢?有的人學打坐,對這個禪沒有真正的理解,好像說禪是不可說、安祥、不能有念的,不是這樣!我的解說很簡單,心有所動就是禪,心不動就是涅槃或者寂靜。剛剛講自性能夠覺,覺還是有心念,心念也是禪,這樣,禪是不是心的動向?還是心在動!所以從這裡面可以去讀心的動向,什麼事情你都可以讀它,到這種境界就是禪的境界。關鍵更在於「不隨禪生」,不生起心之散亂。如果覺了那是禪,禪以後還有「生」,生什麼?生煩惱!那你就是心亂、散亂,怎麼叫定?沒有定!阿羅漢都有這種不隨禪生的能力,何況是大阿羅漢?所以他能不隨禪生起煩惱、起一切境。

於人天樂得自在,不求人天諸快樂,人天樂能夠自在,一般人很執著世間的快樂,阿羅漢已經是快樂不快樂他都很自在,所以在人間他也覺得沒有什麼煩惱,有一些阿羅漢有神通可以天上人間來回來回,他看到天上這麼享受、榮華富貴,要吃什麼就現,要穿什麼就現,無所事事的享受那種快樂,也許有人說這個不錯,但他也不會愛這種現象,他心要求解脫,所以並不執於人間天上這種快樂。因為他有這種理解,所以他才會證阿羅漢,不然就會被欲界天的境界吸收,或者執著那種禪定力、真如性而出生到色界天,或者無色界天,那就落入天道,無法成就阿羅漢。所以阿羅漢當然對於人間、天上的這些快樂沒有什麼執著。於人天這種樂,得自在就是不受他們引誘,不會去執著他們。

相好圓滿,相好圓滿是講到我們的報身,不是我們現在的這個應化身,我們現在佛也是這個應化身,阿羅漢今生修行也是應化身,所以今生修了,這個阿羅漢看起來好像其貌不揚,長得不是很莊嚴,不能這樣講,因為是過去的果報,過去的果報還沒有修到阿羅漢,所以當然今生的果報人不會很莊嚴、美麗,但是他修斷一切習氣毛病,積集很多功德,所以他的果報未來的身就會現,雖沒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但也是莊嚴,所以他死了以後、入滅以後所現的報身相好莊嚴。當然有的人今生慢慢轉變,但怎麼變還是我們人世間的這種福相,或者瀟灑之類。

但是果報身就更不一樣了。所以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例如放在大英博物館裡那一尊畫像,與我們一般凡夫之眼所見並沒什麼兩樣,看上去也是凡夫一個啊,但是他的報身就不一樣,所以有時候他示現報身的話,現出來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好,非常完美,每個人看了都會法喜充滿,當然他有一些手該長,或者是腳的千輻輪或者手的什麼特徵,這是有的,出生以後就有了,整個來看,不像我們雕刻的把他想像的。用人的層次雕刻不出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沒有辦法!後來第一尊的佛像,還是天上的天神下來雕刻的,因為沒有人敢雕,雕不好這個罪過大了,所以一般世間的雕刻師都不敢雕。後來是由天上的一個天神示現雕刻師,下來說:「我來雕!」,聽說那一尊現在存放在中國,檀香木的第一尊佛像。

背景是因為佛陀祂到忉利天去為摩耶夫人講經說法,看似只去一下子,但我們人間已經過了三個月,有一個國家的國王,非常喜歡釋迦牟尼佛,久沒見到就生病了。「那怎麼辦?」「雕一個像給國王看?」「好主意!」但是沒有人敢雕,當然我們看凡夫的樣子其實還是有,不過跟我們不一樣的一些形象,乃是更加完美,如大阿羅漢他們相好圓滿,因為他每一個相成就圓滿,就是他的心地或者他所作的功德都圓滿,才會受那種果報,對不對?在《金剛經》我們講過,大家也都清楚了──你修了一個什麼好的法,於是會成就你身體一個好相、一個好的樣子。而釋迦牟尼佛累劫修無量無邊的善法,所以他的果報就變三十二相、八十隨好。

梵音深妙,梵音不是只有好聽、講的聲音美妙,阿羅漢他們講話的聲音可以深入到很遙遠的地方。去過印度的人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五大山頭、一個山谷,五個山連結起來,祂的說法台就面對五大山林,這麼遠的地方,法音怎麼可以到?阿羅漢已有神通,誰在講話他都可以聽到,不一定要在面前聽,但這些凡人,優婆塞、優婆夷修的不好,又擠不到前面去,怎麼可以聽的到?佛就是有這種微妙音,還可以送達很遠的地方去。先不講佛,我們發話一個聲音,從空間而言,你說好像啪啪啪就沒有了,不是,它還跳到其他的地球去,在十方虛空,這聲音是不滅的,哪裡發話它就一直擴散擴散。所以我們的知見有時候要擴大。

更可怕的就是,從時間而言,你現在講的話永遠都存在,所以佛他可以了解眾生過去說什麼話?現在要說什麼話?未來哪一個時間、空間他又要講什麼話?他都知道,這是你的業力,因為祂能洞察到每個人的業力,所以知道你未來要講什麼話,哪一個時候、哪一個時間?跟誰?要講什麼話?都知道!所以如果你像佛懂得這麼多,偏偏放不下,不是很煩惱嗎?聖人他們修到根本都沒有執著,所以既有那麼大的神通力、智慧、無所不知,但又能夠自在,這就是修行到最後要這樣。

那阿羅漢、大阿羅漢他也有這種梵音,梵音是非常好聽的一種天語,像我們現在在學悉曇就是梵音,梵音帶有很多的鼻子音、鼻音,如果碰到後面比較抝音的它會轉成鼻子音。在中國方言裡面,客家人比較會講鼻子音。鼻子音在中印度來講,就是比較美好的一種發音。梵音也是這樣,很多都是用到鼻子發音,有五音,前後連結就會變成3。每一次到人類開始出生時,梵天就下來教梵天的語言,因為梵天的壽命很長,以我們人世間來講,他們的壽命很長,梵天王當然可以等世界人類滅了又出生了他再來。

人類是會滅的。人壽八萬四千歲是最人格完美,所以沒有夭折,然後時間一直過去一直過去,這個貪心、不好的心、偷盜心、什麼心都慢慢起來,慢慢起來人的果報壽命就減一半,八萬四千歲變四萬歲變兩萬歲變一萬歲,這麼一直減,減到人壽平均十歲時人類就會滅亡!我們現在人壽平均七十五歲,還有六千年我們會自己會把自己毀滅掉,毀滅掉那人會從哪裡來?從光音天的天神會下來,這《楞嚴經》裡面有講,下來以後他去貪圖地球上這些花花草草、果實,非常好吃又漂亮,就起了愛心去執著它、去摘它、去吃它,結果本來都會飛行的,一接觸到地球上的東西就飛不起來。亞當、夏娃是這麼來的,亞當、夏娃不是上帝創造的,然後這些開始慢慢變成人類的始祖。

生命學家也是這麼研究,地球人類是毀滅又生、毀滅又生,當然怎麼生的他們搞不懂,再來就是認定是由猿猴演進的。不會演進的!猿猴跟我們很像沒有錯,有一點同類,但不是由此演進,如果演進,那其他的地方也有人類啊,那怎麼演進?人類生來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只是說我們腦筋也會變化,個體也會有點變化沒有錯,我曾經印現一個影像,就是一個像猩猩、還是猴子,他嘴巴叼著一個念珠,古佛以前就像這個樣子。絕對不是說猴子變過來,既然猴子變過來,前面變人,為什麼現在還有猴子?是彼此有點像,但又不是完全像人這樣。這很複雜,你要懂這些,要去看經典,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要看經典才會懂,原來這樣、原來那樣。這裡講梵音深妙,非常微妙的,不管是法音或者他的說話聲音。都可以送到好遠的地方去。

滅除諸惡,這跟前面心清淨一樣,這比較簡單。心地要修證到我們講的身見沒有,禁戒取見沒有,疑心病沒有,貪嗔癡都沒有,色界的種種真如性不執著,無色界縛,不滅,阿羅漢要證到的話,五上分結,這常常在講。心地裡面的清淨,色界縛──不要被色界的神通變化綁住了,無色界縛──不要被無色界;知道很多過去、現在、未來的事情,或者你的心可以擴散到無量無邊的虛空處,或者心起無所有處,或者非想非非想處,這麼好的神通都不要被綁住!然後再來我們有一個心還不定,剛剛講的,感知眾生心如果安不住的話,心就會七上八下,就是掉舉,掉在空中一樣,打妄想、心不定,這不是在講我們人,我們人的層次如果還亂七八糟那不能講。

阿羅漢他已經心清淨,阿那含五神通,他感召過去的因緣、眾生的心,阿那含還不究竟所以還會亂,所以要斷掉舉,然後到阿羅漢這掉舉就沒有了,不管他心可以通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心,也不受他們的影響。再下來就是我慢,在阿那含境界還有我慢心,我慢心就是心不淨才會有我慢,心清淨哪裡會有慢心?表示他還有慢心,小阿羅漢會有慢心,所以釋迦牟尼佛要講《法華經》時,有五百個比丘,是小乘的,自以為已經修得不錯,修得跟釋迦牟尼佛差不多,其實他們都是心還有病,哪裡會清淨?所以釋迦牟尼佛就不講,後來大家就一直請求,請求祂,祂還是不講,直到這五百個貢高我慢的比丘不認同、退席了,祂才開始細講。為什麼?大乘佛法是很簡單,度眾生為主,但是這五百比丘他們聽了就會想:「哪裡有那麼簡單!」

像《大日經》裡面講的「五字輪觀」,你們有上過課的要好好去唸!光這個「狣圳劣曳丈」五個字,如果持到五十萬遍就成就了,這很快,你3秒鐘就能唸一遍,一小時起碼唸了一千兩百遍,每天花了五小時就五六千遍了,50萬遍很快就到了,你就成就了,那麼簡單!「真的嗎?」阿羅漢會懷疑。所以經典講,小乘根基、智慧差的,不要讓他看到這麼簡單的法,阿羅漢說:「我守戒那麼嚴格,要守兩百五十戒,然後四威儀具足,要修得心都不動才成就阿羅漢道,你光唸這五個字,然後就怎麼樣、怎麼樣,哪有那麼好?」

佛的慈悲就是這樣,末法時期眾生智慧淺薄,叫你守戒你守不來,會犯戒,犯戒就重新復戒,卻總是守不好。所以修的好的沒有幾個,佛只有用慈悲方便法,這個是大乘佛法裡面的方便,你相信了就一直唸一直唸,不可思議的智慧就會現起。這裡講到五上分結,最後無明,根本無明要破,一破的話你當然就成就佛道,阿羅漢無五分結。總之,你能夠超越的話才有辦法成就,所以當然要滅除諸惡。

遠離慳垢,慳是慳貪,一毛不拔,因為是大阿羅漢,一般的阿羅漢不會去做善事,他心地清淨也不去做善事,當然壞事不會去做,大阿羅漢要度眾生,所以他還是要布施,法布施也好、物布施、或者其他布施,然後其他污垢、心裡不淨都要清掉,當然要去掉,不然怎麼成就阿羅漢道?這個應該排在前面。

除斷嫉妒,斷除嫉妒,這也是心病,嫉妒心是女孩子比較會有,所以你如果還有嫉妒心,要趕快斷掉,男生有嫉妒心那很危險,下一世可能出生做女生,因為女生比較小心眼會嫉妒。所以你看人家好,你就隨喜讚嘆他。例如看人家買了×寶幾億的房子,那是此人的福報好,你要恭賀他,不需在那裡講風涼話。這樣把我們的嫉妒心擺平了、不再犯。這裡提的都是很重的毛病,大家比較會犯的。阿羅漢是沒有了,心都不動了,能有什麼嫉妒心?

捨諸怨賊,怨賊就是我們五根六塵所偷離功德的怨賊,六根清淨,對於這眼耳鼻舌身所看到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塵境,你沒有罣礙,沒有罣礙他就不是賊;賊是會偷你的功德,你造了很多功德,然後他都把你偷掉。例如你眼睛看到人事物有嫉妒心或者有嗔心,他把你所做的功德都報銷掉。所以這裡講的捨諸怨賊,就是六根清淨,不會再犯這些過錯,所以功德就不會被偷掉了。怨恨也是很不好的,嫉妒跟怨恨心是很不好的,當然我們修行先斷這些,阿羅漢根本沒有這些。

近菩提分,菩提是覺悟,覺悟什麼?覺悟是對一切內心的法跟外在的法,都能夠自在,能夠保持實相觀、中道觀,不被他們影響,這就是菩提,有這種能力覺悟就是菩提。離諸不善,這很多講起來都重複,這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樂處寂靜,這是他的毛病,阿羅漢跟大阿羅漢他們喜歡心安祥、寂靜、涅槃,跟菩薩不一樣;菩薩是心處在大眾中,或者是做什麼事情,他都能夠安祥,也不一定說要獨處或不接觸大眾才會心安祥,不會,照樣工作,工作得很忙而心也一樣安祥,心還是很寂靜。阿羅漢跟大阿羅漢他們偏向於喜歡這種心的寂靜。

獲諸佛法,當然不是全部得到佛所說的法,起碼到小乘境界的法他都得到,但是大乘的菩薩法還沒有學到,或者學一部分。智慧有很多,種種波羅蜜、無量波羅蜜門,他是學一點點,沒有像菩薩滿足一切波羅蜜門,要渡到彼岸、要成就如來境界的法,他不是全部學到,所以一切波羅蜜法只有菩薩在學,大阿羅漢是有學但不是全部,所以一談到獲諸佛法不是全部,你馬上要有這種理解,阿羅漢在理解到阿羅漢所應該知道的佛法,大阿羅漢就有體會釋迦佛尼佛講的大羅漢的心地法門這種佛法。那菩薩的法,他們可能懂但是不想去做,或者根本都沒有聽過,不想看也不想去研究,所以局限於在小乘解脫,或者是學小乘法,他教人家也是小乘的法,所以教人家四念處、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緣觀、四聖諦等等的法門,他可以講的很好,他沒有叫人家去修一切六波羅蜜、十波羅蜜或者一切波羅蜜,學習去度眾生,學習去講經說法,或者從心地裡面去學習大法。

你要了解最大的分別,阿羅漢主要修的是到六識,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大家都很清楚,因為起心動念你都很清楚,大乘佛法要講到第九,有時候要講到第十意識,如來藏識就是第十意識,所以小乘阿羅漢是由第六意識先去修心。大家都很理解起心動念,都是第六意識分別心,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所現的神通變化,也是第六意識配合去發展出來的。如果跟他說:「我們有一個第七意識審慎思量的心。」他聽了不會相信。這是唯識裡面、大乘佛法裡面所云。你善於審慎思量,這是第七意識,能夠有分別法不執著,因為第七意識去執著第八意識的種子、法塵。小乘行者他看不到這些,因為雖有氣但是不能夠逼到第八意識裡面去。禪宗叫做黑漆桶,把黑漆桶打破就是打破第七意識,而第八意識會現起他的種子、法塵,飄、飄、飄,大乘佛法就在學這個,知道這些法都虛幻不實,這些都是過去薰習進來而已;又或者你有能力感召十方因緣所現的法,也一樣都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你就不會有煩惱,真真假假你都觀它無所有不可得。

但小乘行者沒有辦法體會這種現象,所以他不敢進去,外道更沒有辦法進去,所以外道常常會講打坐會走火入魔,大家都怕走火入魔,什麼叫走火入魔?佛法說魔由心生,因為你心不淨,心不淨的話氣進到腦筋裡面去,感知也好、或者種子也好,你把他當真,當然就會害怕、行為也亂七八糟,你如果觀它無所有不可得、虛幻不實在,那也沒事啊,過了幾年以後心清淨了,你就了解,原來心都虛幻不實在!感召眾生的心也一樣,你不執著它,他慢慢心空法了的話,自性清淨,也可以影響眾生的心,所以很多菩薩是這麼不用一法就可以利益眾生,不必要講經說法,或者用有為法去加持,都不必要。

第九識,阿摩羅識(amala-vijñāna),是清淨識、無垢識,mala是污垢、不淨、不純,你懂得梵字的話mala是污垢,你們在念迴向,不是有一個mala mala嗎?污垢,離污垢,沒有污垢就叫amala,阿摩羅識,阿摩羅識就是第九意識。第八意識為阿賴耶識,第九意識為阿摩羅識,有的則稱是阿陀那識(2d2na),不同之處在於阿陀那識還有執著,執著偏空,偏於空的執著,雖然是清淨但不是完全清淨,他偏於空的執著、解脫的執著,阿摩羅識則是清淨識。最後還有一個第十意識,就是佛所具有的如來藏識,這離我們太遠了,所以佛法三不等。我們講阿羅漢、小阿羅漢、究竟阿羅漢、大阿羅漢,他們也懂佛法,懂一些什麼?菩薩也懂佛法,懂一些什麼?所以這個獲諸佛法有三不等的層次,我們都要去了解。

所以講到大阿羅漢的功德,你看《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舉出這三十二個功德相,其實我們講到他是只有十三個功德相,這十三個裡面每一個都再細分,要講的話沒完沒了,我們雖然提出一點點,就講的很慢、講的好久,如果由佛來講的話,一個小題目就講好久好久,佛法就是這麼不可思議,太廣泛了!所以我們只能簡說,但是不懂也不行。如果不懂這些,不懂得這些聖人境界,隨便就說自己是阿羅漢、大阿羅漢,未證言證,就成了大妄語。看看這些,我們哪一點做到?不管是神通變化、什麼能力,這些都無法做到,當然哪一果都沒有,知道吧?這是那麼現實的問題,所以心的清淨跟你神通變化沒有關係,你會五通,上面那任一個卻都做不到,那什麼果位都沒有。即使天神的境界有了,天壽久遠,天神也是不究竟的,死了還要再輪迴。

所以佛法不懂當然會走錯路,懂了就不會去在意這些。要趕快修內心,對於什麼執著的,或過程之間內心所現起超能力什麼的也都要放下。今天有一同學從國外打電話回來說:「我的心有某某能力、某某能力?」我說:「對!你懂一下就好,不要執著它、不要當真,要度過去!」佛法在講度過去,都是捨,你有什麼能力就要捨,不然就是趕快度過去,度過去之間當然你會體會,你要體會什麼叫做佛法?一定要親證!經典講的都是真的,魔相裡面亦有這些善境界,但是你要怎麼度過去?你不度過去就執著在那裡,就卡在天神的境界了。

本次已把三十二種安忍境界所產生的現象,把它講完了,都是講心。還有一些延伸內容尚未講完,待下一次再提,等這些都講完就進入菩薩的功德相。所以看到這些聖人的心地怎麼修行,我們也可以知道修行是在做這些工作,跟著他們去做就對了!

(2008.01.23.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