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48)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續)
諸聖所證得的功德相
「具諸慧差別德。」(續)
(7)廣慧:深廣圓滿善通達故,名為廣慧。其廣慧者,謂即此慧無量無邊所行境故。(8)無等慧:於耎根等諸聲聞眾,此慧勝故,名無等慧。無等慧者,其餘諸慧無與等故。(9)慧寶:此慧能招最上義故,名為慧寶。言慧寶者,於諸根中慧最勝故,如末尼珠顯發輪王毘琉璃寶,令光淨故,與彼相應故,名慧寶。皆得成就。又諸聲聞具此慧寶,是故說名慧寶成就。
(7)廣慧:深廣圓滿善通達故,名為廣慧。大阿羅漢有八個慧寶,或者稱九個慧寶,我們已經講到第七廣慧,什麼叫做廣慧?廣慧在《佛地經》裡面所講的,就是說深廣圓滿善通達故,智慧不但能夠深入到各個境界裡面去,還能寬廣到無量無邊的大,當然還不能夠跟大菩薩、佛的境界相比,但是也是有相當的一個範圍。
所以,在自修自利方面能夠瞭解種種智慧,深一層的智慧都能夠懂,才能夠自我解脫。我們在修行過程之間,要能夠學習放下,放下就是般若智慧,不執著一切相,這樣的話,才能夠開顯智慧。所以,我們在修行之間,智慧怎麼冒出來的?你越能放下,就越有智慧,那智慧顯示在哪裡?當然對事情、對人物等等的罣礙會放下,真的業緣來的時後,你也可以不受牽引,有那個能力可以擺脫糾纏。
如果在經典來講,同樣的經典,大乘的經典以前看不懂,慢慢就可以看得懂,以前看得懂好像是粗淺、表面一點的,現在可以一段經文就觸類旁通,並且互相連貫的去思惟。這種智慧你剛開始學佛時沒有,學了好久以後,慢慢就會發覺你的智慧已深入很多,周圍之間相關的經文可以連貫的起來,這個就是深廣。深廣然後種種的智慧能夠圓滿,如果還不究竟,就不能圓滿。最後他能夠證到大阿羅漢的境界,都是俱解脫都已做到了,這樣才能夠通達種種的解脫法門,這種智慧叫做廣慧。
若以《瑜伽師地論》來講的話,廣慧是這麼解釋,其廣慧者,謂即此慧無量無邊所行境故。此處除了顯現出其寬廣無量無邊外,還有注重他修行境界上的印證,包含解脫的境界,甚至心能夠起用、有神通變化。先化無漏智慧,產生深廣的解脫知見,再用五神通。真正的神通還有很多不同層次,例如天眼通,天神可以看到一百個世界,再高一點的境界,看一千個世界,再大一點,就三千大千世界,3×109那麼多的銀河系,都能夠觀照到。
所以,這是他第八意識的行相能夠顯現出來,以真如性來講,如果證到哪一個地方,他的真如性就能夠擴展到哪一個地方,產生每一種不同的行相,所以各個境界都有不同的行相。以大阿羅漢而言,他已不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的這種初二三果,也不是小阿羅漢,所以他除了智慧寬廣以外,還能夠產生種種的神變。
所以你在誦經時,如果誦的好,就有瑞相出現,經典講的,此是真實不虛。有人問說:「我怎麼都還沒有出現瑞相?」那就是用功的程度不夠,或者是儀軌不對,或者是唸的咒音不對,或者是你唸的次數還不夠,因你的業障很重所以唸的次數要更多,倘若唸得夠多,多到某個境界的話,經典講過,不論現出哪一尊佛、或是哪一位菩薩、或者出家眾或者是什麼瑞相,只要是好的方面,都代表你誦咒誦得有成效。
像各位誦了《佛頂尊勝陀羅尼》,有沒有感覺?不管過去或現在,你有沒有真正現出一些瑞相?若是出現不好的相,當然表示還有在三惡道的因,所以雖然我們已經誦了半個月,但現不好的,就要繼續再誦,或者每天聽一次錄音檔。如果不誦經文而光聽後面修持的部份,大概有65至70分鐘左右。這樣你每天聽一次,假使你做哪個夢裡有出現瑞相,這就是把該還的都差不多還畢,心清淨了。
這是我們凡夫沒有辦法,所以須靠誦咒得加持;但是大阿羅漢他們,雖尚未證到完全的像佛這樣最清淨覺,但是內心已有初步的解脫知見,法身現起,所以能夠現無量無邊的修行境界,或者是我們所說的種種真如行相,也就是一切神變或者什麼境界都會現起,這個要有無量無邊所行境的廣慧。
(8)無等慧:於耎根等諸聲聞眾,此慧勝故,名無等慧。無等慧者,其餘諸慧無與等故。什麼叫做無等?在《佛地經》裡面講,於耎根等諸聲聞眾,此慧勝故,名無等慧,這與所謂的根性有關,六根性平等平等,到最極致時,沒人比他有更平等、更清淨的智慧,換言之,這些大聲聞眾的智慧已屬最勝,沒有人可以跟他們相比。我們說sama sama是平等平等,但是修行到心清淨,可諸根互用,或諸根能夠六成一、一化六等等的這些聲聞眾,他的智慧當然是最殊勝的,所以說沒有人可以跟他相等,無等慧。
後面《瑜伽師地論》講無等慧,其餘諸慧無與等故,沒有一個智慧可以跟他相等,他所得到這種智慧,是大聲聞以下這些境界的修行者,所不能跟他相比的。不過,若要去跟大菩薩跟佛的智慧來比,當然功德相還是有所差別。
(9)慧寶:如果把慧寶當作一個智慧的話,那就變第九個,如果不當它是一個智慧,就只有八個,且把八個都稱作慧寶。因為經典中解釋的人,各自有其看法,但都解釋得通,故一併列出做為參考。此慧能招最上義故,名為慧寶。不管什麼智慧成為寶,這個當然是最勝義故,所以《佛地經》裡面講,此慧能招最上義故,什麼叫最上義?
這偏向於空解。空有兩種,一種是絕對空,一種是相對空。在自修時,你沒有辦法擺脫業緣時,要用絕對空觀,去處理一切法、去面對一切法,這是修行還不究竟的人才要這樣;如果真正有智慧了、有一些能力了,又定的住,那你會進入相對的空。我們一般在講有為相裡面是俗諦,那無為相呢?無為相是真諦(第一義諦),相對的空這一個才是第一義諦空。所以真俗二諦是圓融的人才有的智慧。絕對的空可以說是空三昧,相對的空就是無相三昧,有法但是你不執著,有境也不執著,這是相對的空。
絕對的空是面對一切法觀其絕對空,但這不是究竟,只走一半,是半途、半路,但是路總是要從頭開始走,先走到這一半就是走到絕對的空,走到究竟的話就是走到相對的空,這就是第一義諦。所以,不執著一切法,用相對空來看一切境的話,就屬第一義諦空。如果你再用心,用有為相,要去利益一切眾生的話,就是已徹底瞭解俗諦的義理,所以才能夠從空裡面化一切境去利益眾生,這個就是完整的修證。菩薩都是這個樣子,大阿羅漢也可以講說是菩薩,因為他比一般的阿羅漢還要更有大的智慧,所以,此慧能招最上義,名為慧寶。
智慧能成為寶當然是最好的,言慧寶者,於諸根中慧最勝故,這裡的根是講種性或者根基,不是講眼耳鼻舌身意那種根,諸根中他是最好的。比如說有天種性,只能修天道的;或者是聲聞種性,無論再怎麼修還是偏向於阿羅漢的境界;如果是菩薩種性,它就有跨兩邊,既有聲聞的空的解脫的能力,又有俗諦的修行,具備一些利益眾生的能力,這是菩薩種性。所以聲聞種性偏向於小乘的解脫修法,這種種性構不到修佛法,只有在世間禪定裡面修學;菩薩種性才可以成如來,能夠成就佛道的話,就能夠成為如來。
以上種種根基,哪一個最好?此處既然說是大阿羅漢,大羅漢也相當於菩薩,故諸根裡面他是最勝的。當然菩薩摩訶薩另有不同的境界,後面還會講到各個菩薩的圓滿功德,所以這裡,因為他是阿羅漢、大聲聞,我們先這樣解釋。如此一路補充說明,各位已可以知道佛的功德如何,知道阿羅漢修行有什麼功德、能力,以後還會繼續講解菩薩種性是如何。
如末尼珠顯發輪王毗琉璃寶,毗琉璃vaidūrya,也稱吠琉璃,是青色的琉璃寶珠,在藥師琉璃光如來經文中就有這個,dūrya翻譯成琉璃。輪王,我們在誦《佛頂尊勝陀羅尼》中有一個力輪王,意指有力量的輪王。轉輪聖王他有輪寶,各為金、銀、銅、鐵四種,各個輪有不同的力量,轉金輪是最好的,通常所說的輪王、轉輪聖王,就是指金輪王。但這個轉輪聖王出現時,也可能選擇捨離王位出家去修行,像釋迦牟尼佛就是在快滿廿九歲時,於最後一個禮拜間,若非成為轉輪聖王就會是要成佛,成佛不是馬上成佛,而是要捨家去修行,然後能證道成佛。
詳細來講,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壽增至二萬歲時,鐵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增至四萬歲時,銅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及東勝神二洲;增至六萬歲時,銀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東勝神和西牛貨三洲;直增至八萬四千歲時,金輪王出現,統轄四天下。如果金輪王出現時,沒有天災人禍,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乃世間第一有福之人,亦是世間王裡面最高的,統轄四天下,等於是四大洲的國王,那是很大的王,等於是所有在地面上的國家都是受他管轄。所以,如末尼珠顯發輪王毗琉璃寶,即意指像轉輪聖王一樣的顯發吠琉璃寶。
令光淨故,他所發出來的光芒都是最清淨的、沒有雜亂的。佛光很特殊,你誦經文時讀過sahasra` ras´me,如果有百寶光或者千光,一千個寶一千個光明,這千寶光照耀,光光不互相交雜,不會說這個光折射回來後被其他的光蓋住,這些光不管怎麼樣照射或穿透虛空,都不會互相混亂,這是佛光很特別的地方。這裡講令光淨故,與彼相應故皆得成就。光淨所以智慧就是清淨,智慧就無量,等於智慧形成一種寶一樣,所以叫做慧寶,皆得成就一切,你要做一件事要有一件事的智慧,你要度一個眾生要有度眾生的智慧,你要現無量神變也要有神變的智慧,你要培養修習一切的智慧也是一樣,要有慧寶才能成就。
《瑜伽師地論》講,又諸聲聞具此慧寶,是故說名慧寶成就,所以,如果慧寶自己是一個,能夠把智慧形成一種寶,那是最好的,到最後這個最高了。大略的我們把這大聲聞他所具足的八種或九種智慧說明完畢,所以你要記得大阿羅漢大概就是有這九種的智慧。
《解夏經》云:「佛告舍利弗,汝今所有身口意業我當忍可。於意云何?汝舍利弗,具戒、多聞、少欲、知足,斷諸煩惱,發大精進心,安住正念。具等引慧、聞慧、捷慧、利慧、出離慧、了達慧、廣大清淨慧、甚深慧、無等慧。具大慧寶,未見者令見,未調伏者,令得調伏,未聞法者而為說法。具瞋恚者而而令歡喜,能為四眾說法無倦。譬如金輪王子,而受灌頂繼紹王位,依法而治。」經文中,甚深慧者,於甚深空相,應緣起隨順諸法,能了知故。又於一切甚深義句,皆能如實善通達故。
關於「具諸慧差別德」這個功德相,還可另參考《解夏經》這部經的說法,該文中亦引證好幾個慧,可跟我們上述那兩部經所講內容對照一下。解夏經》說,佛告舍利弗,汝今所有身口意業我當忍可,你修到現在所形成的身口意業當然是清淨的。於意云何?怎麼說呢?
汝舍利弗,具戒,舍利弗你所守的戒具足而且清淨。多聞,你聽得很多、聽得都懂,而且能夠記憶,所以叫多聞。少欲,修到心清淨,種種欲望沒有了,當然根本的男女間的性慾已沒有,其他的則不管是一般的飲食、穿衣,連睡覺等種種的要求也沒有很大,這就是少欲。知足,知足常樂,修行也是在學這個,什麼事情都覺得很滿意,不會貪求要吃好的、穿好的,什麼都想要最好的,不必要這樣,能夠溫飽就足夠了。所以他們修行的境界,有時入定一個禮拜、兩個禮拜都沒出定,出定了才去托缽,修行人本來就是這麼知足。
斷諸煩惱,所有煩惱都斷了。阿羅漢是斷五上分結(色界縛、無色界縛、掉舉、我慢、無明),三毒(貪瞋痴)也滅了。五上分結能夠滅就等於是三毒盡,這兩個條件你有就可以證到阿羅漢。五上分結,我們講過很多次了,第一個是色界縛,你如果修行到色界的境界,執著真如性的功用,你就會卡在色界,會被綁住;第二個是無色界縛,色身沒有了,這個心可以知過去、未來,可以入無量虛空,或不住一切法,或者證入非想、非非想等境界的話,你都不要執著,否則一執著就被無色界的境界給綁住了。
再來第三個結,掉舉,心還不能安定下來,這不是自己內心七上八下、不安定的那種掉舉,不是修自己的,自修還容易些;而是在阿那含境界,因為已可跟眾生心相通,與眾生心互相交感,我們知道心是共有的,不是說你的心是你,我的心是我,心一旦打開的話,你的心念遍虛空,每個人的心你都可以讀到、感受到,所以這種無意間感受到、或者有因緣感受到,若你不能安住的話,心就會掉舉、會起念。阿羅漢他要修斷的掉舉,是在感招別人的心後還可以安住,這個需要有相當的定力。
掉舉斷了,然後,以前在阿那含境界還有我慢心,有我慢心不行,有慢就是心不清淨。慢心大略有七種,名為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七,但其中我慢是所有慢中的「根本慢」。不管什麼慢都不對,心清淨的人怎麼會有慢?最後第五個,根本無明要破,所以「五上分結」是色界縛、無色界縛、我慢、掉舉、無明這五個。「上」就是不好的裡面比較微細的,就是說比較微細的不好的毛病,五上分結如果能夠這麼破解的話呢,自然煩惱就斷掉。
發大精進心,安住正念,什麼叫做正念?不是你的知見正,正念是你的覺知現起,你心能夠覺知、能夠自在,這樣叫正念。你有時候要思維一下,比如說你現在攝心回來,你在講話……,提起正念,馬上警覺,有一個念頭知道我在這邊,不亂起心動念,這種念就是正念。跟打坐入定一樣的現象,我坐在那邊沒有念頭,不思什麼現象,但是我有一個覺知在那裡,我知道我在這裡;有的人一沒有起心動念或看不到自己,就很害怕,問:「那到底我在哪裡?」
覺知就是正念,你要很清楚「我有一個覺知現起」,安住在正念中,你說:「知不知?」對一切清清楚楚,包括周圍誰在動、在講話、在幹啥,都清清楚楚,但是不妨礙到自己安住在定中不起心動念,這種安住在正念之中,有的小乘就是如此在修。像打坐時,師父他會告訴你:「提起正念!」聽見師父一叫「提起正念」,當下你就沒有胡思亂想,沒有跟人家講話。總而言之,是有一個覺知在,覺知之下沒有起心動念,這種正念你可以試著自己去推敲、體會看看。
具等引慧,這些功德呢,全都具有引發種種智慧的能力。開發一個念頭,開發一件事,開發一個什麼修行的境界,會引起那種智慧。比如說我們中藥也是一樣,有一個引藥,沒有這個引藥的話,藥達到某一個定點,該降氣而無法降氣,氣走不到,那這帖藥就白用了;或者如果要用來發散的,那就要配用哪一引藥去使之發散,可見這個引藥在中藥方裡面之重要。在智慧裡面也一樣,你要引到小乘的智慧呢?還是辟支佛的智慧?還是菩薩的智慧?種性都跟你的引慧有關係,每個人根基不一樣,所以具足種種的引慧。
聞慧、捷慧,捷慧上面講了。利慧,上面也有了。出離慧,有離開家裏的這種念頭,離開煩惱的這種智慧,叫做出離慧。一般講,有的說離開家就是了,這邊講離開世間的欲望,離開家庭去修行,然後能夠得到解脫生死的智慧,才是真正出離。了達慧,這上面沒有提到。廣大清淨慧,我們有廣慧,加廣大清淨也可以講。甚深慧,跟廣慧差不多我們說又深又廣。無等慧,上面也有介紹過了。這九個慧內容大同小異,只是有時候翻譯名詞的人不一樣,所以,另引用這部經讓你了解,大聲聞在哪那一部經也提到這類名稱,你可以相互對應的看一看,主要用意是這樣。
具大慧寶,這裡講所有的慧以外,又取一個大慧寶。未見者令見,可能這一個大慧寶另外又是一個慧。如果不能夠見性讓他能夠見性,如果不能夠修行的讓他能夠修行,不能夠見心性的讓他能見自己的心,像這樣須有大智慧寶才能夠做到。如果有人調伏心地很困難,你有智慧讓他能調伏,不管用正的、用逆的、用怎麼樣的法子,讓他能調伏,除了你自己本身能夠自在無礙外,還能夠具備這種智慧,用什麼法子來對治這個人,那就很不簡單了。
有的人他是很有智慧,你講他就懂,而且能改正自己的個性、習氣;有的人則沒辦法自己這麼改,因為他身體也沒有變化,也沒有現出可以對治心的狀況,所以你就只有用刺激他或罵他的方式,也許他會生氣,可是生氣起來也是可以慢慢被調伏。當然對釋迦牟尼佛來講,祂神通變化無量,不必用這麼極端的方法,但是一千多年前的和尚、禪師,以及我們末法時期,教化眾生也多半是這樣,禪師對他的弟子有時候連棒喝都來了,反正你不清淨,指導的人就用種種方法讓你清淨。
未聞法者而為說法,如果他未曾聽過解脫道、正法,被你碰到了,有這個機緣,你就要跟他開示、為他說法,不要光叫他去布施、去作那些天道的善行,不行,你要講的是:「求解脫該有什麼正知見?為何要做?如何去修?」說法有很多樣,不是只有講名相,而要講:「怎麼去做?做了會有什麼現象、什麼境界?如果發生,你要怎麼度過去?」如果只有一面之緣的話,全部講清楚,他回去就可以慢慢的去修;如果不能夠常常在僧團裡面一起用功的話,有問題要問誰啊?世尊在時可以問世尊,世尊不在的話問誰啊?如果沒人有修證的話很難去問,既然是大聲聞,這裡在講舍利弗,他智慧第一,也是大聲聞,所以就能為未聽聞過法的人說法。
具瞋恚者而令歡喜,如果他心裡面有瞋恚心的,就令他歡喜,怎麼令他歡喜呢?這些大聲聞的智慧當然比較高,他們用一種方法講講講,講到讓他能夠把瞋心拿掉,又能夠產生歡喜心,心甘情願的這麼去改,這個是他們能力夠,一邊加持,一邊能夠拿掉他的瞋恚心,最後法喜充滿。像佛在度眾生,從來不會發脾氣,祂都觀因緣然後用神通力加持,幾句話跟對方說明白:「你有這個事情就是有過去的因,導致現在有這個果」,把來龍去脈講清楚,使大家心服口服,當然什麼都解決了,舍利弗他也具有這種能力,讓有瞋恚心的人變成起歡喜心。
能為四眾說法無倦,四眾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居士有善男信女,出家眾有比丘、比丘尼,舍利弗也可以為他們說法無倦。譬如金輪王子,而受灌頂繼紹王位,我們講四輪裡面金輪是最好,王子有很多,但是第一好的金輪王子他受灌頂,就是要準備接續國王的王位,接了以後能夠依法而住。
這在讚嘆舍利弗他智慧很好,他多聞少欲、知足、斷諸煩惱、發大精進、安住在正念中,所以產生這麼多智慧,然後他可以利益眾生,這等於是說可以接續釋迦牟尼佛的法,等於可以替代祂講經說法一樣,當然不是只有他,也還有好多大聲聞都是個別的到處去弘揚佛法。修到一個境界,知道佛法就這麼一回事情的話,當然不能一直依賴在世尊的旁邊,要出去講經說法,利益眾生。
經文中,甚深慧者,於甚深空相,如果證到空相而且是非常深邃的空相的話,這是對一切法都不相應,有這種能力的人,應緣起隨順諸法,如果有因緣來,你會順那個緣起滅心的念頭,就能了知一些事情,有時候不一定有現那個境,這個到無色界的行者,他都不現什麼境,都是用心感,心可以感覺,心因為無相,所以才不受侷限在哪一個範圍、哪一個次第。如果你是用見性,見性就會受時空範圍所影響。大阿羅漢他們也有經過色界、無色界的修證,到最後也是到這個甚深空相的境界。又於一切甚深義句,皆能如實善通達故,對於什麼事情都能夠知道,因為他們自己修證到都能了解非常深的義理。以上是解釋大聲聞眾他們的第八個功德相。
「具足三明」。
第九顯具足三明德。三明tri-vidya。巴利語ti-vijja。又作三達、三證法,達於無學位,除盡愚闇,而於三事通達無礙之智明。
第九個功德相,顯現這些大聲聞具足三明之德。三明(tri-vidya),tri是三,vidya是明,上次我們也有講到明的意思,心明了或哪一個範圍明了,你才能發起神通。這裡講的三明,跟釋迦牟尼佛那個三明不一樣。三明的巴利文是ti-vijj2,節省了這個r,後面則簡單的念vijj2。又作在三達、三證法,達於無學位,除盡愚闇,而於三世通達無礙之智明,所以顯然不是在講神通變化的三明六通那個三明,而是在講內心清淨,把愚癡拿掉,證到無漏智慧無學位時,於三事所通達之無礙智明。
(1)宿命智證明(p9rva-niv2sqnusm4ti—j#2na-s2k=2t-kriy2-vidy2),p9rva是宿世者,niv2sa指分隔之意,anu意為久遠,sm4ti指記憶之意,j#2na是為智,s2k=2t是指眼能明顯確實顯示或自己的、固有的,kriy2是執行意,vidy2是為明。宿命智證明,又作宿住隨念智作證明、宿住智證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眾生一生乃至百千萬億生相狀之智慧。這樣講起來,宿命智證明,大聲聞能夠觀到一切佛剎土。
宿命智證明,又作宿住隨念智作證明,隨念,不是用觀的。宿住智證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眾生一生乃至百千萬億生相狀之智慧。佛不受時空的限制,不受一生千萬億生,所有千萬億生他都能夠看清楚,這宿命明據我的了解應該要這樣說,一般講,如果現在在這裡的話,一般宿命通是過去跟未來八萬劫,前後十六萬劫這範圍以內的眾生因果,大阿羅漢祂能夠懂、能夠知道,隨念而現,但前後八萬劫以外的祂則不懂,這是宿命通。
八萬劫到底是多少?一劫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那八萬劫就是13,440億年,當然一生有多少年?如果在非想非非想處定的話呢,一生就537兆年。大聲聞顯示這個還是受時間限制,這樣才合理啊,不然就跟佛的三明一樣了。大聲聞的宿命明,雖然講明,但應該不及如來所具足的宿命明才合理,這樣算起來,像他化自在天要93億年,13,440億除以93億也沒有多少天世壽,所以天神的壽命蠻長的,你如果觀天神的壽命只有看幾世而已,人如果八萬四千歲的話,也有八萬多歲,我們現在平均壽命75歲,你可以觀很多世沒有錯,所以這個時間還是受限制,在時間長河中還是只佔一點點而已。
(2)生死智證明(cyuty-upapatti—j#2na-s2k=2t-kriya-vidy2),cyuty有死亡意,upapatti是指有能力顯示,cyuty-upapatti合稱有死生、生死、生滅之義。j#2na是指智慧,s2k=2t是指眼能明顯確實顯示或自己的、固有的,kriy2是執行意,vidy2是為明。此又作死生智證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眾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或由邪法因緣成就惡行,命終生惡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緣成就善行,命終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狀之智慧。
第二個生死智證明(cyuty-upapatti—j#2na-s2k=2t-kriya-vidy2)。你要能夠擺脫生死,如果不能夠擺脫生死怎麼叫阿羅漢呢?阿羅漢叫做應供,或者是無生,無生所以他不會來受生,但是兩萬劫以後他還是會轉成菩薩道、發菩提心,這裡不來受生,超出三界輪迴所以無生。稱為應供,是因為他的德行太好了,天、神、人都要供養他。我們不能放棄這類機會,碰到哪一個阿羅漢,就要趕快供養,你一點點供養,福報就很大!可惜現在末法時期都沒有修的那麼好的,很難碰到真正的阿羅漢。
以下把幾個梵文講解一下。cyuty有死亡意思,原為cyut2、cyuti,有死亡、隕歿的意思,cyuti後接upapatti故變成cyuty。upapatti是指有顯示能力,有能力顯示出來。故cyuty-upapatti合起來有死生、生死、生滅之義,一個是能顯示,表示能生,一個是死亡,所以合之則為生死、死生。j#2na是指智慧。s2k=2t是指眼能明顯確實顯示或自己的、固有的,眼能明顯顯示出來。Kriy2是執行意。vidy2是為明。此又作死生智證明、天眼明、天眼智。
即了知眾生死時生時,意思就是說能夠了知眾生死時是什麼時候,生時是什麼時候。善色惡色,能了知眾生他們的形象、容貌是莊嚴?非是莊嚴?是好?是不好?是有殘缺?是沒殘缺?色是物質形相、肉體,也是在講死生、生死。天眼明可以觀到這個人出生成什麼,所以這個跟宿命有一點關係,比如說知到那人是否將出生做人,相貌是莊嚴還是怎麼樣?或者是出生到作動物身、人身,或天神身等。
或由邪法因緣成就惡行,命終生惡趣之中,大阿羅漢他們也知道,你過去因為有種了邪法的因,等緣成熟了,你就會受到果報,或遭遇某些惡行,例如下生三惡趣。比如說你殺了人要下地獄,那他們要怎麼跟你證明你殺了人要下地獄,他們有宿命通,會跟你講:「你以前殺了人,未來你就是要下某個地獄、受什麼苦,不信我帶你去看。」很多有神通的大德、大阿羅漢、菩薩,由於跟你的因緣很深,所以如果要度你,就會警醒你,直接帶你入地獄去看,你看了包準會嚇死,就會趕快懺悔、趕快修行,不會光在那裡晃晃盪盪。
或由正法因緣成就善行,命終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狀之智慧。當然你也可能往生善趣,如果阿羅漢具足生死智證明,因緣成熟的話,也會告訴你,讓你更深信因果。比如說你哪一生怎麼樣?看到你下一生會出生做什麼之類的。對眾生所顯現的生死相狀、個體果報的好好壞壞,他們都很清楚,這就是生死智證明。所以一般而言,講戒律的,應該都要具足這些神通,才能善觀因緣把相關事件延伸成一些戒律,防非止惡,從因果入手,使眾生起信。所以你有第二個生死智證明的話,就能夠這麼做、這麼觀。
(3)漏盡智證明(2srava-k=aya-j#2na-s2k=2t-kriya-vidy2),2srava或20rava是指煩惱、漏等,k=aya是指居住、停留、盡止、…,20rava-k=aya合稱無漏,此又作漏盡智明、漏盡明、漏盡智。即了知如實實證得四諦之理,解脫漏心,滅除一切煩惱等之智慧。
第三個漏盡智證明(2srava-k=aya-j#2na-s2k=2t-kriya-vidy2),是心清淨沒有污垢、圓滿。漏者,流注漏泄之意,亦即煩惱之異名,眾生因為煩惱,常由眼耳等六根門漏泄成患,故於生死海中流轉不止,故說是煩惱,也稱做「有漏」。漏是漏掉你的功德,像篩網一樣有漏洞,你要把東西篩起來,結果壞的流掉,好的也流掉,好的沒有留下來。我們應該是篩得把好的留起來,把壞的拿掉才對。一般來講,造業,業有善、惡、無記三類,所以修佛法來講,前兩個都是不好的。
你說我們做善事不是很好嗎?可以做,但是你不要執著,否則一執著就有善報,這樣你還是要去受生,無論善生天上,善生人間都不好,因為你還會有機會造業。惡當然更不好,會下地獄、下三惡道,這個我們更不能去做,萬一以前無知已經做了,就要用般若智觀它,不要執著,這樣才能解脫。所以這裡講的業,善惡業都不著,佛法就是這個樣子,不然就學菩薩,縱使造了以後不去執著,有做等於沒有做,這樣才能解脫業緣,不然,你又被業感招,因果定律是存在的。那你造了不去執著,就不會去受報,要練到那個能力,才是真正學到佛法。
漏盡智證明,你要念2srava也行,古代真正的音應該是20rava,因為近代巴利文的0、=、s這三個字都一樣,等於一個s,很多都已不分,所以末法時期連語言也在衰敗,越來越簡單。我在唸的話20rava比較好念,2srava還轉一下舌頭,0好像很簡單,嘴巴張開就可以唸出來。2srava或20rava是指煩惱、漏等。k=aya是指居住、停留、盡止,乃居住的地方,或者停留在哪裡的意思。20rava-k=aya合稱無漏,20rava跟k=aya合起來就解釋成漏停留在哪裡、煩惱停留在哪裡之意,意即合稱為無漏之意。
此又作漏盡智明、漏盡明、漏盡智,漏盡智證明這個名稱,又稱漏盡智明、漏盡明、漏盡智,即了知如實實證得四諦之理,即能夠了知實證得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理。解脫漏心,滅除一切煩惱等之智慧,不是只有苦、集、滅、道四聖諦,你觀十二因緣也可以,修三十七道品也可以,反正都可以讓你不好的、漏的心能夠清淨,是能滅除一切煩惱的這種智慧。
那佛跟大聲聞跟一般的聲聞的有什麼不一樣?這裡還是有不一樣。比如說佛只要起心動念都是白業、清淨業,沒有不好的,佛已經沒有任何不好的念頭,你看魔障礙祂悟佛道,祂也沒對他生氣,也沒有說要戰鬥,祂起心動念都是善的,怎麼會去造惡業?縱使要造業都造善業,造了善業祂又有能力做到無漏,所以就不會去受報。一般的阿羅漢則是還有黑白業,只是種子現起時他不會煩惱,不會受它影響,差別就是在這裡。
舉個例子來比較就好懂些。像我們現在,看到13億的樂透獎金,如果是連心都不會想去買,那就是沒有貪念的心;如果是想去買,但又想:「算了,我在修行,不要了!」後者是有動這個心,還有這不清淨的心,阿羅漢就差不多這樣,他想歸想,但沒有去做。過去的習氣有是有,但已經不影響他解脫的能力,他完全看得開。所以每一種聖人到達什麼境界,你都要懂。不要光會說阿羅漢、大阿羅漢、菩薩、佛,這些聖者中佛比較偉大,但連怎麼偉大都搞不清楚。
你要以境界、神通來分辨他們的差別在哪裡,如此你就能對每個聖人不同的境界有很清楚的了解,比如對佛的境界,就會明白是:「喔,原來祂已修到最清淨覺,內心裡面沒有一絲一毫不好的念頭;不管對好人或壞人,永遠都是慈悲的。」有的人,看這個人不順眼,馬上起了不舒服的心,但是還好可以安住、忍,這種還是算不清淨。以上講漏盡明,若以佛的境界來講,祂沒有這種不好的念,起的都是清淨、白業的念頭。所以我們了解,漏盡智證明是苦集滅道四聖諦已經證到了,然後解脫無漏得到了,把漏心清淨了,能滅除一切煩惱的這種智慧。
《大毘婆沙論》載,問:云何後三皆有勝用?答:第四宿住隨念智證通,見前際事深生厭離;第五生死智證通,見後際事深生厭離;第六漏盡智證通,既厭離已欣樂涅槃,廣說如彼。意即是說:宿命明見過去事而生厭離,天眼明見未來事而生厭離,漏盡明既已厭離,乃欣樂涅槃;此外,宿命明可斷除常見,天眼明可斷除斷見,漏盡明則遠離此二邊而安住於中道。三明有時指菩薩明、諸佛明、無明明等三,據《北本大般若涅槃經》載,菩薩明即般若波羅蜜,諸佛明即佛眼,無明明即畢竟空。
我們再引用《大毘婆沙論》這部大乘論典,裡面記載,問:云何後三皆有勝用?後面這三明,為什麼有非常殊勝的神通變化能力?自問自答。在大乘菩薩所學的論說裡面,都是自問自答,知道眾生會問什麼問題、提什麼問題,然後菩薩自己便先提問然後自己解答,讓後面這些學習的人能夠懂。佛只講名稱而已,不會去講裡面的內容如何,這些只有由菩薩來解釋,不然佛所講的道理時間有限,你若要從小學的理念講起的話,就花很多時間,又不是在教學。所以,你看《大般若經》裡面都是名相這麼累積起來,「以方便」怎麼樣怎麼樣,「無執著」怎麼樣怎麼樣,而我們每一個名詞都不懂,便會搞的迷迷糊糊。所以學佛難就難在這裡,你如果沒有從頭聽個幾年,把這些名相先建立起來,就去看大乘經典的話,你當然搞不懂。
答第四宿住隨念智證通,就是我們上面那第一個曾提到的。見前際事深生厭離,前際就是過去的事,你有能力隨念知道過去怎麼樣怎麼樣的話,你當然就會知道輪迴原來這麼可怕,所以就會升起厭離的心好好去修行。我們人會什麼會迷糊?過去會作壞事?因為他不知道因果,他也不相信因果,懷疑:「真的會這樣嗎?」大部分是由於沒有善因緣去了解因果。所以為什麼有的人那麼相信因果?因為他從修行境界中已經體會到:碰到很多的冤親債主來要債,真的就是這麼回事情!
你摔跤也好,不如意也好,都是在受報!有的人會說:「這是倒楣,恰恰好就發生了。」怎會那麼恰好?什麼事情都剛好半秒不差地就這麼發生了?是你無知才會說只是倒楣;如果你有修行的話,就會明白因緣果報是怎麼回事。如果是發生在日常的小事情,如生病、災厄等,這還算好,萬一是嚴重的大事情,例如未來要下生三惡道,那就很麻煩了!所以,他既然有這個隨念,能夠知道過去自己的事情,當然會趕快用功、出離。
第五生死智證通,見後際事深生厭離,就是你有天眼明的話,你會觀到未來。如果有一個人對你說:「你造了這個事、或者你過去造了什麼事,你以後會受某某報,我帶你去看!」立即讓你看到未來另外一個形狀的自己,在三惡道受報,讓你親眼看見,那麼你會不會放下惡業,好好去修行?剛剛講,隨念智,你過去怎麼樣怎麼樣,你知道過去的因果,那天眼明或者這裡講的生死智證通,是見未來際,還沒有到,但是你可以知道你未來會受什麼果報,那既然有這些未來的果報,你也深深厭離,趕快修行。
第六個就是漏盡智證通,既厭離已欣樂涅槃,廣說如彼。自己已經證到涅槃的境界,但是你又不喜歡涅槃,不要住在涅槃上面,大阿羅漢就是這樣,那阿羅漢當然很喜歡涅槃,他心不想動,喜歡那種安祥的境界,如果你能夠得到了漏盡智證通又有厭離不喜歡涅槃時,那這個就是你得到了第六種漏盡智證通。廣說如彼,如果以大略的比較浩瀚的去講的話就像這樣。意即是說,宿命明見過去事而生厭離,天眼明見未來事而生厭離,漏盡明既已厭離,已經的或者未來的反正他都不喜歡、厭離,乃欣樂涅槃,如果菩薩、大阿羅漢連涅槃最好都不要欣樂。
此外,宿命明可斷除常見,宿命明你就可以斷除常,常就是不變,或是說空才有常,空相是永恆是常。有宿命就知道未來有果報,不是說你證到涅槃就永遠涅槃,不會說永遠都這樣,以後還是會有限期的因緣,然後再受報的這種現象。你不要說修到天界就永遠享受、永遠自在,天界壽盡還是要再輪迴的,所以有宿命明則會斷除常見。
天眼明可斷除斷見,天眼明講未來,如果你有能力可以觀到未來八萬劫以後,這樣你還會說斷見嗎?會說未來八萬劫以後沒有了?因為他的神通能力只觀到過去未來八萬劫之間,超過這個範圍就看不到,所以他會有斷見!有時候你光看經典,會疑惑為什麼人會有斷見?你要懂何以有斷見。比如說你去美國的黃石公園,你看了一點,就斷定黃石公園只是這樣,因為你看過嘛,黃石公園是那麼大,你看到這個,以為既然去看過了,黃石公園就當然是這樣,可是實際上你沒有看全部,僅看見一點點而已。
所以只有佛他清楚眾生無始無終的因緣果報宿命,有這種能力的人,永遠不會有斷見;這些阿羅漢跟四禪天的天神,他們反而都容易撥無因果或者有斷見,都是這樣子,神通力受限制,以自己修證的為究竟,然後自己嘴巴這樣講:「就這樣啦,我看的就是這樣。」看的範圍內這樣是對,但是你的能力到哪裡?問題在這裡!所以,為什麼佛能夠講的那麼清楚?因為他可以把每一個人的毛病都講出來;你為什麼有斷見?因為你就陷在這裡。天眼明可以觀未來,所以就沒有斷見。
漏盡明則遠離此二邊,而安住於中道,常見、斷見都沒有,所以安住在中道。當然神通變化要到有大聲聞的境界,才有看全部的能力。我們沒有那個能力,但是有無礙智,只要是佛所講的我們都百分之一百的相信,不會去懷疑,這就是無礙智。有的人沒有具足無礙智,他會處處起疑心,比如說佛跟你講說:「證到十地菩薩境界,可以十方國土來來去去。」你就懷疑:「怎麼去?怎麼可能?」
當初印度有一個仙人,他證到五神通時,就知道忉利天玉皇大帝那裡有什麼法會,他便跟著他們來來去去,你會想:「這個肉體是有重量的,他怎麼到天上去?」你就在打妄想,因為無知,無知沒關係、看不清楚沒關係,那佛講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所以祂講出來的是真實語、如實語,假設你能夠相信,那表示你過去是佛教徒,有受過祂的教導,所以相信祂。
像文殊師利菩薩雖然已經是大菩薩,過去也成過佛,但菩薩有時候知見還不夠,所以佛怎麼講他就相信,這就是無礙智。沒有無礙智的人,會處處抱懷疑心,質問:「怎麼可能這樣?」「有這樣的事情嗎?」當你經典看多了,比如說佛入滅以後,法身清淨遍虛空,你就打妄想:「那報身住在哪裡?」你看了《解深密經》後,知道有個「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你說:「喔,原來祂的報身就住在那裡,自受用法樂。」但也有的說裟婆世界就是祂所住的,有種種看法。
有人問世尊說:「阿彌陀佛的世界多美麗,那您的世界呢?」雖然那個時候是兩千多年前,還是有高高低低、有山谷丘陵,高高低低不清淨;現在更糟糕,你去海邊看都是垃圾!釋迦牟尼佛就講:「這是你們凡夫人看的,我的世界跟諸佛的世界沒有兩樣。」然後祂就把腳的大拇指壓地上,一壓下去就現神通給你看:「我真正的佛淨土,跟阿彌陀佛的世界沒有兩樣!」看的人就相信了。八萬四千歲時,土地比較平,末法時期、減劫時,土地就高高低低。有時候你會講:「怎麼會高、會低、會變化?」你又再打妄想:「有可能嗎?」這就沒有無礙智!
根據經典講,彌勒佛下生時,人壽是八萬四千歲,那個時候人的道德水準最好,不必種什麼稻子,不必去挖廁所,你要吃什麼東西隨時都有、夠你吃,吃完了要拉,你在哪裡拉?沒關係,土地馬上裂開把你的不潔物掩埋。你看到了,會會問:「有這麼好的事情嗎?」又打妄想,起懷疑心。你看很多古代的四季,最初產生時,看那些經典,講的都這樣,到最後為什麼會變成像我們現在這麼落魄的狀況呢?慢慢時間過去,來到六萬歲、四萬歲,人的心就開始作怪,不好的心就起來!
第一個淪墜的就是,比如說產生稻子、五穀,你要多少,去拿都有,而且今天吃的就是這麼多,你要吃多少,就去拿這麼多回來。後來一個自作聰明的傢伙,問說:「我為什麼要每天去拿?我就拿一次,今天明天的一起弄就好了呀?」這個貪念一起來的話,就開始墮落了!以前都是按部就班,一天拿多少就吃多少,現在有了這個人這樣做,別人看到他這樣做,拿一天吃兩天,也就認為:「這不是很好嗎?」乙學甲,丙學乙,每個人的心就開始浮動,道德水準就越來越差,到最後沒得吃了就用搶的,所以陸續犯了殺、盜、淫、妄這些戒律,慢慢我們的人壽就減得很快。
雖然這樣算起來,八萬四千歲到十歲,十歲到八萬四千歲,時間都一樣。但是眾生減壽的方式並非一年一年這麼在減,比如說百年減一歲之類的,不是這麼標準!時間是一樣,但是在六萬歲時你犯了錯,道德水準變差,就整個一下降到四萬歲,再犯了什麼錯就又一下子降到二萬歲、一萬歲,到二萬歲或四萬歲的話,五濁惡世就現,五濁惡世不是說一開始就有的,在八萬四千歲時並無五濁惡世,沒有身見、煩惱見…等等這五個見,是大家不好時才開始現出來。
我們現在末法時期道德水準低落,有的人拼命修行,有的人拼命在犯戒。沒辦法,社會就是這麼樣走向道德日益衰敗,所以果報越來越不好,壽命越來越不好。你看科學越發達,人死的越多、越快,以前用刀劍殺來殺去,一個殺一個,現在不用,一顆原子彈飛了幾千公里,然後去炸死你那邊的人,死的更快更多,我們被自己的科學給毀滅!
宿命明是盡過去世而生厭離,天眼明是盡未來世而生厭離,漏盡明願離兩邊,不欣涅槃。三明有時指菩薩明、諸佛明、無明明等三,三明我們剛剛解釋了,有時候經典講三明是指菩薩明、諸佛明、無明明。菩薩明是比大羅漢的境界高,諸佛明應該是講佛的明,無明明就是最清淨覺,所以,有時候三明就講這三個,我們要知道一下。
據《北本大般若涅槃經》載,北本指北傳,是從喜馬拉雅山傳到中國來的,南傳就傳到小乘東南亞國家去。根據《北本大般若涅槃經》記載,菩薩明即般若波羅蜜,菩薩明就是般若波羅蜜,諸佛明即佛眼,它講諸佛的明就是佛眼,我們《金剛經》講到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什麼叫佛眼?什麼都知道,什麼都無不了知,當然還具足前面的四個眼,此即佛眼,這等到講《金剛經》五眼時,還會花時間把五眼再仔細說明一番。
無明明即畢竟空,無明明就是畢竟空,無明明不是說最空,是說無相空,無相就是有法無執,你不去執著它,不要有一個毛病、一個心去執著他,這就是我們剛剛講的相對空,有法無執,這樣無相空的話就是所謂的畢竟空,不是絕對空就是畢竟空,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要瞭解一下。
(2007.12.05.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