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39)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如來的第十九種別德(續)

「極於法界。」(續)

世親菩薩釋云,謂極清淨法界是名極於法界,即是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

繼續介紹第十九個別德。世親菩薩解釋說,極清淨法界是名極於法界,要達到所有的法界能夠盡、能夠入一切法界,就要修到最清淨覺的如來境界始得,才有辦法極清淨,也才有辦法極至於一切法界,這兩個意思是相關的。即是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在佛的清淨法身中窮盡一切,在這裡講窮生死際,以佛來講本來沒有什麼生死,如果以釋迦牟尼佛現應化身來講,可以講說窮生死際,在入滅後還是一樣的,做利益安樂一切眾生的功德。

如來之所以要成為如來,都是以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心,對於一切眾生都要能度盡,所以就算應化身入滅,報身、法身也是在做這些事。以前世尊還沒入滅以前,毘盧遮那佛的法身還是一樣,在做這些事情,一心一意在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眾生,遍及一切法界。就是能夠做到這樣,也要你修到最清淨覺才有辦法,這極清淨覺才能夠入一切法界。

無性菩薩釋云,謂此法界最清淨故,能起等流契經等法。極此法界於當來世、一切有情,如其所應,常能現作利益安樂。解云:最清淨法界流出正智。由正智故流出後智,由後智故流出大悲,由大悲故流出契經等十二部。由此法界常住故,常於當來世能現利益。

無性菩薩解釋說,謂此法界最清淨故,能起等流契經等法,此處偏於把講經說法這些契經拿出來譬喻說明,你能夠證得最清淨心地的話,從心地中就能夠流出一切的法爾,各個階層、各個眾生他能夠得到什麼法,衪就講什麼法,對象需要聽什麼法,衪都能夠講,無論是在修阿含道,或者方等經、般若經,以及進入菩薩道的一乘佛法,甚至是到最後的密乘,這所有的法都能夠隨其清淨心而流露,流露一切法,所以說最清淨故。

極此法界於當來世、一切有情,如其所應,常能現作利益安樂,此說明都是跟上面講的差不多,後面解釋是講由最清淨法界流出正智。由正智故流出後智,由後智故流出大悲,由大悲故流出契經等十二部,所謂後得智是差別智,差別智是隨眾生根基示現不同的法門。十二部是指十二種體裁,我們講三藏十二部經,經、律、論是三藏,再加密乘、解脫,總共有五個部門,一般講三藏是經、律、論,總共有十二種的不同的體裁叫十二部十二部經dvādaśāvga-buddha- vacana,乃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之十二種類。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即:

(1)契經(sūtra,音譯修多羅),又作長行。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之教說,即一般所說之經。

(2)應頌(geya,音譯祇夜),與契經相應,即以偈頌重覆闡釋契經所說之教法,故亦稱重頌。

(3)記別(vyākarana,音譯和伽羅那),又作授記。本為教義之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眾弟子之未來所作之證言。

(4)諷頌(gāthā,音譯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頌來記載佛陀之教說。與應頌不同者,應頌是重述長行文中之義,此則以頌文頌出教義,故稱孤起。

(5)自說(udāna,音譯優陀那),佛陀未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教說,如《阿彌陀佛經》。

(6)因緣(nidāna,音譯尼陀那),記載佛說法教化之因緣,如諸經之序品。

(7)譬喻(avadāna,音譯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說法義,如《譬喻經》本經係佛陀於舍衛城為勝光王(波斯匿王)所說之譬喻。

(8)本事(itivrttaka,音譯伊帝曰多伽),載本生譚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或開卷語有「佛如是說」之經亦屬此。

(9)本生(jātaka,音譯闍陀伽),載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

(10)方廣(vaipulya,音譯毘佛略),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

(11)希法(adbhuta-dharma,音譯阿浮陀達磨),又作未曾有法。載佛陀及諸弟子希有之事。

(12)論議(upadeśa,音譯優波提舍),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了其義。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

由此法界常住故,常於當來世能現利益,如來的法身得最清淨覺之後,常住一切法界。眾生因緣所生的一切現象界,都可以稱為法界。如來心乃最清淨覺,所以與一切法相、眾生界都合為一,法界常住,佛才有辦法以當來世能現一切利益。

親光菩薩釋云,顯示世尊證得果相殊勝功德,謂得窮極清淨法界,如是法界是修道果。親光菩薩後釋同於無性菩薩。

親光菩薩解釋說,顯示世尊證得果相殊勝功德,是講極於法界。謂得窮極清淨法界,如是法界是修道果。親光菩薩後釋同於無性菩薩。佛的法界是最清淨的,是衪修得的佛果,衪能夠遍一切眾生界,能夠度一切眾生,簡單講極於法界是這個樣子。我們可以理解佛不是只有法身才可以遍入,以佛的修證境界,法、報、應三身都可以入一切法界,衪本身的清淨法界遍入一切法界,二合為一、一化無量法界。針對眾生修行所需要的、該學習的,衪也盡量從清淨法界中流出一切的契經,來滿足眾生。

 

如來的第廿種別德

「盡虛空性。」

盡虛空界,虛空無量無邊,如來的三身也可以遍入虛空無量無邊的自性、空性、虛空性。為什麼講虛空性?從無有的虛空性之間,才可以化一切有,這裡偏重於虛空性,我們知道自性、佛性、如來性、如來藏性,可以產生一切的法,我們自性,也是一樣可以產生一切法,那如來的清淨法身,甚至於應化身、報身,都可以盡虛空,從自性中化一切有相,從心地裡面流露出契經,這也是從虛空性中應眾生因緣而現的。

第廿別德。盡虛空性者虛空廣大無盡,從無盡中依其空性產生不可思議如來法性,即成如是性、如是空、如是法、…。如是虛空性有實性義、不改變義,引伸為橫遍義、恆常義、無礙義、無分別義、容受義。然從虛空性中入一切法界,常現前作一切有情利樂為相。

如來第廿別德,是盡虛空性者,虛空廣大無盡,你聽了佛法,你的宇宙觀就沒有一個限量,大到無量無邊,不是我們可以思量的。虛空廣大無盡,總是沒有一個結束,不像一個有形有相的東西,有一個頭、有一個尾,沒有,虛空就是廣大浩瀚無邊。從無盡中依其空性產生不可思議如來法性,如其本來佛性所具足的,能產生一切法,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如來法性,即成如是性、如是空、如是法、…。如來簡單講就是如其本來的自性,可以隨眾生因緣,而流露出一切法,如實空,因為衪有如是空,才能夠應各個眾生的需求來利益、樂利一切有情。

如果有一絲一毫的不清淨,就沒有辦法做到如是空,就產生不了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如是空就產生如是性,如是性就產生如是法,無量無邊的自在無礙的法現起,這些都是如來所具有的。如是虛空性有實性義,講如是虛空性,它有實質上的一種義理,什麼叫實質?空性就是實質,我們不要看到一個「實」,好像有一個實際的東西,實性等於是空性,這樣實性才是永恆不變,所有的自性都具足這樣子,雖然遇緣會起法,那是另一部份的作用。

不改變義,這如是性、虛空性,不會變化,不會有什麼改變,空性不可能被改變,但是,空性可以應緣產生一切法是真的,而且產生一切法,並不破壞它的虛空性。試著去理解這兩者關係看看,好比說虛空中蓋了一個房子,房子就破壞了虛空性嗎?沒有,房子只是在有為相,佔虛空裡面的一點,但空還是遍入一切有為相、遍入一切的物質,不要說虛空性產生法就破壞這個虛空性。像房子、桌子都含有虛空性,並不是說沒有,可是我們凡夫就以為空間被這有形的物質佔住了,其實空跟色本來是沒有分離,一切法不會破壞它的虛空性,這一點也是我們要去修證的。

引伸為橫遍義,虛空性就是無所不到、遍及一切;恆常義,恆是永遠,常是永恆不變叫常,虛空性本來就是這樣子,遍一切還恆常不變。虛空性無礙,能容納一切法、一切眾生、一切世界,當然是無礙,虛空性本來就是有這種實性。如果你要修佛法,把你的妄想習氣毛病拿盡了,回復到空性、虛空性,你也可以容納世間的一切眾生、一切事物、一切事情,不會有所煩惱,這就是所謂的無礙義、無分別義。意義之中有分別,虛空性之中無分別,虛空性是實性,它是沒有分別,不是這邊的虛空跟哪一個地方的虛空,會不一樣,不可能,都是一樣,虛空性都一如、沒有兩樣。容受義,可以包容、接納無量無邊的一切有為現象,是謂容受、包容。

然從虛空性中入一切法界,你如果悟到虛空性,就可以進入一切法界,縱使法界已經有現實的因緣顯現在那個地方,但是,你具足虛空性就可以進入一切法界。你們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思惟:「我這個心如何遍入一個有為相?」譬如面對一個固體、一道牆壁、一種比較堅實的物相,你的心怎麼跟它融合一體?修行到一個高層次的境界的話,你要去思惟這些現象,當然我們現在說我學佛法要斷煩惱都來不及了,但是,你到一個境相時,經典所講的這些現象,你要去思惟一下。

如果心眼有開、有點樣子,你的虛空性現,怎麼入一切法界、怎麼入一切的物質裡面去?這物質跟你的自性沒有兩樣、物質跟你的虛空性也沒有兩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為你有虛空性,你就可以入一切法界。常現前作一切有情利樂為相,虛空性入一切法界,進入一切有情心中、進入一切有情的生活範圍中,現一切利益有情眾生的事,這是如來成佛的主要目的,是在度眾生;因為有了盡虛空性,所以才可以用虛空性化入一切有情界,現起一切利樂有情眾生的事情

虛空2k20a,音譯阿迦舍,無為法之一,其義有五:(1)橫遍之義,虛空譬喻廣大無邊際。(2)恆常之義,以虛空譬喻無變易之常性。(3)無礙之義,世間之中,無障礙處,名為虛空。(4)無分別之義,即無親疏、遠近、愛憎之差別,譬如虛空,無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無有眾生壽命;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父母乃至壽命,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亦復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虛空。(5)容受之義,虛空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諸法。虛空又有無障礙、周遍、平等、廣大、無相、清淨、不動、有空、空空、無得等十義。

虛空2k20a(阿迦舍),無為法之一,其義有五。舜若多(śūnyatā)也是虛空性,這裡為什麼講阿迦舍?阿迦舍它是以如來的無為而產生五種意義的,是如來衪才具足的,不是只有一個虛空、靜態的。阿迦舍的意義有五種

(1)橫遍之義,虛空譬喻廣大無邊際,遍到哪裡?虛空有多大,都就遍到哪裡,所以沒有邊際

(2)恆常之義,以虛空譬喻無變易之常性,虛空不會變,依一切因緣會化有相,但虛空性不會變,所以它是常性

(3)無礙之義,世間之中,無障礙處,沒有什麼可以障礙,就是有形有相也沒有障礙到虛空,名為虛空。

(4)無分別之義,即無親疏、遠近、愛憎之差別,就是無分別性,所以你學習到虛空性,對眾生就沒有什麼親疏、遠近、愛憎等等的差別相,像釋迦牟尼佛對天魔一樣的,就是慈悲,沒有對他特別照顧或者特別修理他,因為衪已經把眾生看成沒有分別,因為好壞心性,都是業力所造成,並不是他故意要這樣的,天魔他也是有壽命,未來他可能在哪個時候也會出生成佛的,眾生都可以成佛的,現在心地不好,常常執著種種欲望,不想去清淨,得虛空性,這是一時的,不是永遠,當然像一僧祇劫sajkhya這時間,我們用凡夫的眼睛來看是蠻久遠的,但是,對整體宇宙的時間來講都是短短一點,有如滄海之一粟。

譬如虛空,無有父母兄弟妻子之差別相,乃至無有眾生壽命,都沒有這些相,虛空裡面不容這些;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父母乃至壽命,虛空性裡面沒有這些,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亦復如是,大菩薩們看世間的一切相、看宇宙的一切相、看虛空界之間一切相也要像這樣,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如來已經做到盡虛空性,而大菩薩、小菩薩、地前菩薩或者剛修行的,都是往這條路去修行與證得,盡量破解分別心,才可以像如來一様,能夠盡虛空性。其心平等如彼虛空,衪的心地已經跟虛空平等了;你要心跟虛空平等,就要沒有上面這些分別相、差別相

(5)容受之義,虛空廣大無對,虛空就能含容盡一切,虛空不知道有多大,沒有一個對待的物體,悉能容受一切諸法,虛空是無量的大,可以容納一切世界、可以容納世界裡面的一切眾生,當然還綽綽有餘。不可能每一個世界都是一個擠一個,這麼去佈滿虛空界,不可能,就像我們銀河系裡面也只有一個太陽系,這個太陽系涵蓋再怎麼大,也比不上虛空;一個世界跟一個世界的距離也是很大,但以佛的知見來看它還是很小,一切種種都可以容納進來。虛空又有無障礙,可以容納一切的世界,如果有障礙,怎麼讓你出現一個地球、出現一個銀河系、出現種種的世界?虛空是沒有障礙的,任由眾生的業力要現一個世界,它自然就現起,所以沒有障礙。

無有障礙以外,還有周遍、平等、廣大、無相、清淨、不動、有空、空空、無得等十義。虛空性要去解釋它的話,除了無障礙,還有周遍,遍到哪裡?不知道,太大了。平等、廣大、無相、清淨,這在說明如來的心地跟虛空一樣,所以衪心性有這些名相,十種意義,每一種名相,各種義理,其實講起來都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在講空跟有相之間對待的現象而已,用無障礙、周遍、平等、廣大、無相、清淨、不動、有、空……等來形容。有空,有是有為的空,空是無為的空,空有、有空,它是有相跟無相的對待。虛空性,不是說空的,而是有因緣它就起一切法,還能容納一切法,最究竟的就是空空、無得,就是虛空它本來的樣子

盡虛空性即是以圓成之體實性,廣大無際涯之虛空界,於時間而言,盡未來際;於空間而言,盡虛空界,故言「盡虛空」。盡虛空性顯現一切法界,又能遍法一切界,故有虛空界之相。虛空界係指一切諸法存在之場所、空間,說一切有部謂:虛空與空界則有所分別,以虛空非色,空界是色;虛空無見,空界有見;虛空無漏,空界有漏;虛空無為,空界有為。吾人所見之空為空界,非為虛空。但諸經中多將此兩者互用,不作分別。

盡虛空性即是具圓成之體實性,圓成之體的實性,圓成之體是大菩薩跟如來才具有的圓成實性。三性之中,「遍計所執」,是凡夫性;「依他起自性」,這是一般聖人才有的聖性;「圓成實性」,是如來的究竟清淨才有辦法做到圓成實,圓成之體是實性。廣大無際涯之虛空界,如果,你修證到像如來這種境界的話,即是圓成之體具有實性,這個實性就跟虛空性一様,廣大無邊際,無量無邊不知道到哪裡。

於時間而言,盡未來際,未來到底時間有多長?不知道。如來的虛空性,可以盡未來際,它有多長,衪就跟著它有多長,我們講如來的宿命明,衪知道一切眾生,包括未來無始無終的這些眾生他們的因緣果報,衪都可以知道,到底橫跨多遠?不知道。到底未來的時間多遠?難以測度。所以叫做盡未來際,不可說不可說,不能夠用語言、文字來說明。於空間而言,盡虛空界,虛空有多大,衪的虛空性就有多大;所以時間、空間都無窮盡的遠大,故言「盡虛空」。

盡虛空性顯現一切法界,有虛空性,就能夠產生一切法界,如果只有講虛空,它是一個時間跟空間的一個概念,如果從性來講,就會現一切法界,因為性是生起一切法的根本。所以圓成實的法界更大,不是只有侷限在某個地區、某個世界裡面起法,它是盡未來際、盡虛空界現一切法界,又能遍一切法界,把一切法遍入一切界,故有虛空界之相。界,一個世界是一個界,兩個世界之中,除了還有空以外,它就有兩個實質有相的世界,與遍佈在虛空界的種種相。

一切有部謂,我們佛法的分類,有上座部、下座部…等等的有廿部別,這裡的一切有部,是比較偏向於說明或者執著講一切法的實相、有相,他們認為:虛空與空界則有所分別,虛空跟空界,兩個名詞看起來好像一樣,其實有分別。以虛空非色,虛空不是一個色相、不是一個有相的名詞,所以說不是色法;但是空界是色法,空界,有這個界出現就代表它是一個色法我們認知佛法離不開色、心這兩種法,色法是有相,心法是無相,色法是色法、心法是心法,我們用功也是在這肉體跟受想行識兩者間,受想行識就是心法,你的肉體就是色法,擴大到世界也是這兩者相對照。

虛空無見,虛空不可能有什麼可以看到的;但是空界有見,講到空界,它就有東西可以見,譬如你看天空,天空是虛空嗎?不是,天空好像有一些雲、顏色,那些顏色就是有一些物質形相在遙遠的地方累積所顯出的種種色,如果真的虛空,連這些色都沒有,連這些藍色、青色、天空色什麼色等等的,都不應該具有。虛空無漏,虛空是代表無為、無漏法;空界有漏,空界是有形有相的,故屬有漏法。虛空無為,空界有為。吾人所見之空為空界,非為虛空,你如果所看到的還有形有相,都不是真正的虛空。但諸經中多將此兩者互用,不作分別,你要去嚴格討論,當然會有分別,有時候不要那麼嚴格去分別,有時候經典翻譯,對於虛空跟空界並不是很嚴格的分別

世親菩薩釋云,即是無盡功德,謂佛智無盡如虛空故。

世親菩薩解釋說,即是無盡功德,盡虛空性,虛空是無盡的,所以虛空性可以產生無盡的功德,謂佛智無盡如虛空故,可以說明佛的智慧無盡如虛空,虛空無盡,所以佛的智慧亦無盡,佛所知見一切世間相也無盡,未來際多遠衪都知道,虛空多大衪也知道,佛衪的智慧也是無盡

無性菩薩釋云,如彼虛空,無邊、無際、無盡、無減、無生、無滅、無有變易,於一切時現前容受一切質礙。法界亦爾,常現前作一切有情利樂為相,盡一切界,遍作眾生諸饒益事,無有休息。廣說如彼。

無性菩薩解釋云,如彼虛空,無邊、無際、無盡、無減、無生、無滅、無有變易,這虛空性是這樣,於一切時現前容受一切質礙,虛空性是全部空掉了,可以容納一切的阻礙,阻礙就是物質形相的色法,色法是物質形相的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都可以容受入虛空裡面。法界亦爾,法界也是這樣,常現前作一切有情利樂為相,在衪的清淨法界中,現起一切有為相,利樂一切有情眾生,當然在利樂中間有相。

盡一切界,遍作眾生諸饒益事,一切界,不是只有一個世界、二個世界,一切世界,衪都可以樂利,遍作眾生諸饒益事,無有休息,如來度眾從來就沒休息過,你說衪怎麼可能這樣呢?因為衪法身清淨無相,利益眾生隨因緣現一切相,衪好像沒有休息,其實不是很累,衪是在無覺之間利益眾生,不像我們要度一個人、做一件事就覺得很累,佛不會這樣,衪有虛空性,有清淨的法身,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會現起應化身來化導一切眾生,使他們樂利一切,廣說如彼。

 

如來的第廿一種別德

「窮未來際。」

到此如來二十一別德,加上一個最清淨覺總德,總共二十二個功德相。窮未來際。其實這些名詞大同小異,虛空性有盡未來際,如來的法身、應身、報身窮未來際,未來有多少,窮,是最最遙遠的,盡也是一樣的無有盡頭,窮未來際是第二十一個別德。

窮未來際第二十一別德。窮者極盡之義,未來際無有邊際,窮未來際謂窮盡無限未來之生涯、邊際,與無限同義。此言如來具足如是功德,為利益一切有情盡未來際,無有間斷、亦無休止。際者有三,即三世也。(1)前際(p9rv2nta),指過去。(2)後際(apar2nta),指未來。(3)中際(madhy2nta),指現在。未來an2gata,三世之一。又作當來、將來、未來世(an2gat2dhvan)。即未起作用時之法,如事物之作用,眾生之果報等之當來而尚未來者。

如來具窮未來際,是第二十一別德。窮者極盡之義,未來際無有邊際,窮未來際謂窮盡無限未來之生涯、邊際,與無限同義,換一個名詞就是無限。此言如來具足如是功德,為利益一切有情盡未來際,無有間斷、亦無休止,衪怎麼能這麼做到?你要成如來就是要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也具最清淨覺,就有這種功德性發起。際者有三,即三世也。(1)前際(p9rv2nta),指過去。(2)後際(apar2nta),指未來。(3)中際(madhy2nta),指現在。未來an2gata,三世之一。又作當來、將來、未來世(an2gat2dhvan)。即未起作用時之法,如事物之作用,還沒有發起之前,眾生之果報等之當來而尚未來者,還沒有來時就是未來。三際跟三世差不多意思。

一切有為諸法之生滅變化過程可分三種時限,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略稱過去、現在、未來,或過現未。此係就現在之一剎那為中心,及其前後,而立為三世。另有就一個人之現世、前世、來世,而說三世。或以劫為單位,建立三世者。茲就「現在即是一剎那」之說,以法之作用為衡量標準,謂未起作用時之法,稱未來法;現在正起作用者,稱為現在法;而已起作用者,則稱過去法。又無論就時間或諸有為法之體性而言,「未來」本無邊際,然為言詮思辨之方便,遂假說為有邊際,即稱盡未來際。

一切有為諸法之生滅變化過程可分三種時限,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略稱過去、現在、未來,或過現未。有時候佛經翻譯的很簡潔,用一兩個字就足以代表較多意思,像「等覺」就是三藐三菩提,「應正遍」就是應供、正遍知。這裡簡單的濃縮成「過現未」三個字,代表過去、現在、未來。此係就現在之一剎那為中心,剎那及其前後,而立為三世,講現在當下為中心的話,現在就是現在,過去就是過去,未來還沒有來,立三世。

另有就一個人之現世、前世、來世,而說三世。或以劫為單位,建立三世者。茲就「現在即是一剎那」之說,以法之作用為衡量標準,謂未起作用時之法,稱未來法;現在正起作用者,稱為現在法;而已起作用者,則稱過去法,這三種時間,在佛教裡面討論這些都很細。又無論就時間或諸有為法之體性而言,「未來」本無邊際,然為言詮思辨之方便,遂假說為有邊際,未來好像有一個截止的邊際一様,其實未來際是沒完沒了的,即稱盡未來際。

世親菩薩釋云,即是究竟功德等言,等此佛智究竟,窮未來際,無有間斷,是故名為最清淨覺。

世親菩薩解釋說,窮未來際,即是究竟功德等言,等此佛智究竟,窮未來際,如果不究竟的,就沒有辦法窮未來際,無論是要樂利有情眾生,或者要產生一切神通變化度眾生的能力,還是沒有辦法;只有佛的智慧、如來的智慧已經究竟了,衪可以窮未來際,無有間斷,不會中間有斷絶,來度眾生,是故名為最清淨覺,這樣才能叫做最清淨覺。也是最清淨覺,才能得到如來的智慧,才有得到如此圓滿究竟的功德。

無性菩薩釋云,等者等取究竟功德,謂此功德窮未來際,常無間斷,窮於未來無際之際。顯佛功德永無窮盡,所化有情永無盡故。

無性菩薩解釋說,等者等取究竟功德,謂此功德窮未來際,等就是等分、平等去取究竟功德,此功德窮未來際,常無間斷,窮於未來無際之際,未來是無際,我們用有限的觀念來看好像有一個盡頭,其實時間無際。顯佛功德永無窮盡,所化有情永無盡故,佛能夠化導一切有情,沒完沒了,永無盡故,因衪是大慈大悲的,衪的功德這麼大,衪能力也這麼大,才有辦法做這些事情。

若依親光菩薩後二合釋故,佛地云:次後二種殊勝功德,顯示世尊功德無盡,盡虛空性、窮未來際者,顯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無盡,謂如虛空,經成壞劫性,常無盡。如來一切真實功德,亦復如是,常無斷盡。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他功德亦復如是,窮未來際,常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

若依親光菩薩後二合解釋故,佛地經云:次後二種殊勝功德,就是指盡虛空性、窮未來際等一起講殊勝的兩種功德,顯示世尊功德無盡,盡虛空性;窮未來際者,顯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無盡,謂如虛空,經成壞劫性,常無盡。諸法都經過成住壞,法生起成,再住、再壞、再滅,成住壞空或壞滅,法經成壞劫性。如來一切真實功德,亦復如是,常無斷盡,既然虛空無盡、成壞劫性無盡,如來的功德也是一樣無盡。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他功德亦復如是,窮未來際,常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無有窮盡,這是盡虛空性、窮未來際一起去解釋如來的利他功德。

親光菩薩後釋云,顯示世尊二利無盡殊勝功德,謂如虛空性常無盡,如來一切真實功德,亦復如是,常無斷盡,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樂一切有情加行,無休息故。解云:親光菩薩兩釋有差別者,前釋立功德名,皆是無盡。後復次釋同世親菩薩等兼有問答。具說如彼。

親光菩薩後面解釋說,顯示世尊二利無盡殊勝功德,盡虛空性、窮未來際這二利無盡殊勝功德,謂如虛空性常無有盡,如來一切真實功德,亦復如是,常無斷盡,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樂一切有情加行,無休息故,從來沒有一個時間間斷、休息,從來沒有窮盡,所以窮未來際、盡虛空性都在樂利一切有情。解云:親光菩薩兩釋有差別者,前釋立功德名,衪的功德相要建立,所以以功德為名,皆是無盡。後復次釋同世親菩薩等兼有問答。具說如彼。如果立功德,就好像有相,但是,這有相也是無盡,如果以樂利一切有情,是有功德、有相,但是,這種有相利益眾生功德,也是無盡。

上來所釋如來功德,具申諸論諸講說者,隨情廣略。若用一者取世親菩薩釋或親光菩薩初說。若用二者合取兩家。

上面所解釋的如來功德,具申諸論諸講說者,隨情廣略。若用一者取世親菩薩釋或親光菩薩初說。兩個合起來,成為兩個不同的解釋,合取兩家成為一種解釋。

至此解釋如來總別德共廿二,最清淨覺為總德相,經云大宮殿中是薄伽梵最清淨覺。總德相衍生廿一種別德:

(1)不二現行,

(2)趣無相法,

(3)住於佛住,

(4)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5)到無障處,

(6)不可轉法,

(7)所行無礙,

(8)其所成立不可思議,

(9)遊於三世平等法性,

(10)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11)於一切法智無疑滯,

(12)於一切行成就大覺,

(13)於諸法智無有疑惑,

(14)凡所現身不可分別,

(15)一切菩薩正所求智,

(16)得佛無二住勝彼岸,

(17)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

(18)證無中邊,

(19)佛地平等極於法界,

(20)盡虛空性,

(21)窮未來際。

總歸納,至此解釋如來總別德共廿二,最清淨覺為總德相,經云大宮殿中是薄伽梵(世尊)最清淨覺,成就這個大宮殿,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總德相衍生廿一種別德:(1)不二現行,(2)趣無相法,(3)住於佛住,(4)逮得一切佛平等性,(5)到無障處,(6)不可轉法,(7)所行無礙,(8)其所成立不可思議,(9)遊於三世平等法性,(10)其身流布一切世界,(11)於一切法智無疑滯,(12)於一切行成就大覺,(13)於諸法智無有疑惑,(14)凡所現身不可分別,(15)一切菩薩正所求智,(16)得佛無二住勝彼岸,(17)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18)證無中邊,(19)佛地平等極於法界,(20)盡虛空性,(21)窮未來際。成佛有什麼功用、能力、神通?這是如來的德行,累劫所修而得者。你回想一下如來十八種功德相、二十二種總、別德相,你就可以看出衪的種種神通變化的能力。

(2007.09.05.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