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38)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如來的第十九種別德

「極於法界。」

如來的第十九個別德,極於法界。極是最高,最高是能夠達到所有法界,法界無量無邊,有盡虛空界,虛空界中有一切法相,都是稱法界;沒有事相,就沒有法界。有法界諸佛的法身,甚至於法、報、化三身都可以達到各法界,這是佛的第十九個別德。

遍第十九別德。極者得佛住,住至高無上、極證悟之位者,有遍入一切法界之力,此通常係指佛果而言。《法華文句記》云:「若極位者,則一切下位而皆不知也。」如來法身、報身、應化身遍極入於一切法界,住於一切法界。法界dharma-dhātu`,音譯為達磨馱都,指意識所緣對象之所有事物。界為種類、種族之義。法界唯心即指總該萬有之法界,悉為自己一心所變造,如《華嚴經》所示明者:「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遍第十九別德。極者得佛住,住至高無上、極證悟之位者,這是最高修行的境界,有遍入一切法界之力,不是只有娑婆世界(sah2 lokadh2tu),只要世間一切有相,產生因緣的法界,如來衪都可以遍及。我們講佛如來衪靜態的能力,可以遍入一切佛剎土,虛空有多少佛剎土衪都可以遍及,一個佛剎土有3×109 那麼多的世界或銀河系。一切佛剎土,都是因緣所現的一切相,這屬於法界;如果縮小到一個世界裡面,像娑婆世界,我們也有特稱十法界,有四聖人、六道眾生等,稱為十法界。

此通常係指佛果而言,沒有得到最後如來果,沒有這個能力,有如來果的佛,衪就可以極於法界,修行菩薩境界也可以入無量法界,但沒有像佛的能力可以遍及一切法界。《法華文句記》云:「若極位者,則一切下位而皆不知也。」能夠得到極位的行者,所做的一切,不管是能力或神通變化,都不是下位者可以測量的,所以我們說,須陀洹不知斯陀含的心,斯陀含不知阿那含的心,阿那含不知阿羅漢的心,落差一個階段就不知上位之心,像這些聖人,只要低一位,他都沒有辦法知道上位的行者心。佛是極位者,最清淨覺,下位的人沒有辦法了知衪的境界,衪的智慧、衪的神通變化都了不可測知。

如來法身、報身、應化身遍極住於一切法界,每個地方都可以遍住,也能夠入於一切法界,所以住於虛空界、住入一切法界,衪都能夠到達。法界dharma-dhātu`法界,音譯為達磨馱都,指意識所緣對象之所有事物,法界就是因緣所緣的事相,你的心能夠緣這個事相,就是入於法界。界為種類、種族之義。譬如我們修行有三界九地,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包括五趣雜居地、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禪,總共九地,其中有各式種類、種族,也涵蓋修行不同的境界。法界唯心,沒有心就沒有法界,有心就有法界,萬法唯心造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你把心攝受回來入空,雖然外有法界,但你心不住法界,你就不執著它。

法界唯心,即指總該萬有之法界,悉為自己一心所變造,你心不起變現,則法界歸法界,跟你沒有關係;你心起了變造功能,化一些新的,或者執著一些舊的,這世間相就在你心中。同樣的道理,修行人在入滅時,不起一心,一個法界都不會現,一個現象也不會起來,這樣可以安穏去入滅或者去往生。還不究竟的行者,他都要練不起心動念,這叫空解脫門。如果你有一點能力、定力,可以觀有相但不執著,即進入無相三昧或者實相觀。如果你從空相到無相三昧之中,能夠不起心動念,沒有願求,守住無作,沒有作意,也就是無願。最後就可以得到這三三昧(正定)或三解脫門。

一般魔術師,可以變幻出一些真真假假的東西,如果進入識陰魔相時,你善用心的話,一心也可以變造一切法,讓一切幻相化起。從這理念來看,法界唯心,所化的一切因緣相,也是虛幻不實在的,要有能力這樣去觀。如《華嚴經》所示明者:「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一句話很重要:修行上要用它,神通變化也要用它,你要觀世間一切相不執著,也是要用它,你要供養、觀想七粒米化成無量須彌山的食物,也要它。萬法唯心造。若人欲了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這些佛都善於了解萬法唯心造,了解法界真實,而且衪們心可以遍入一切法界,及一切虛空界等等。

你要觀法界,它本來的自性、特性,一切都是由心所造。懂得這些佛法,你在起心動念之間,都可以利益眾生,這是有為性用。菩薩他們當然不必那麼辛苦去使用有為心用,祂們心最清淨時,自然能夠應緣化一切應化身,但是如果祂要方便化度眾生,祂也是可以變。當然我們初學的人若要認識這句話,可以去用心看看,試用你的心力,看看到底能夠創造什麼效果;心眼比較開的人,你是可以觀想,你要利益哪個人,他影像現起,你隨心所欲用什麼法,讓他身體清淨、離煩惱、讓他不鑽牛角尖,這是要用有為心用。

《華嚴經》已經在講天界各個天的實際境界,雖然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只有介紹到他化自在天,而再上去的色界十三天、無色界四天、淨居天五天,這些華嚴都不傳,因為境界太高了,我們也不能了解,就沒有被傳下來。你要學的法愈多,法界愈廣,所以要學的多。譬如梵天界是色界初禪天,有梵眾生、梵輔天、大梵天(是人間最主要的主宰),你生到梵天、有修到色界升初禪境界的話就知道,梵天都講梵文,你還搞不懂梵文,怎麼知道別人在講什麼?最古老的悉曇咒語都是以梵文來傳,所以你要學梵文,要學什麼咒?悉曇梵文要懂。不然你怎麼遍入法界?遍不進,因為你都沒聽過。現在佛也不在了,沒有辦法再講一些新的法爾道理。這《華嚴經》講天上的境界怎麼修,但在色界四禪跟無色界境界,甚至於五淨居天以外的解脫道,這些阿羅漢、辟支佛,我們已想像不到他們的實際境地了。

據《俱舍論》記載,受、想、行三蘊與無表色、無為法,稱為法界;於十二處之中,則稱為法處。然十八界中除法界外,其他之十七界亦稱為法,故廣義泛指有為、無為之一切諸法,亦稱為法界。就字義而言,界有「種族生本」之義,例如山中藏有金銀等種種礦脈,一身之中具足眼等諸法,各各自類相續而生。又界或為「種類各別」之義,即諸法的自性各異之意。

據《俱舍論》記載Abhidharmako0a-02stra,略稱俱舍論,意譯對法藏論、聰明論。Ko0a又作句捨,譯作藏、繭、鞘。即包含、攝持之義。俱舍裡有善行的意思,專門在講修行,善心、去惡法的這種理念,講怎麼去除所有心的煩惱,怎麼成就善業。受、想、行三蘊與無表色、無為法,稱為法界,憂喜苦樂的覺受、心內妄想、行陰裡面的微細妄念,與沒有色相的法、無為法等等的,都稱為法界。於十二處之中,則稱為法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入六塵,稱為十二入;六根入六塵,產生六識,稱為十八觸;如果根塵,可以稱為十二處,法處十二處。

然十八界中除法界外,其他之十七界亦稱為法,十八界,指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種境界。十八界的法是念、心,其它十七界也稱為法,故廣義泛指有為、無為之一切諸法,亦稱為法界,無為法也是一種法,空也是一種法,總共加起來,全部稱為法界。就字義而言,界有「種族生本」之義,每一個界都有他的種族性,生起他本來的心,成就他本來的業,例如山中藏有金銀等種種礦脈,一身之中具足眼等諸法,眼耳鼻舌身意等,各各自類相續而生,眼等諸法,眼耳鼻舌身意面對色聲香味觸法各個相續生法,產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眼睛對著色相產生眼識,各個相對相續生法,耳朵、耳根面對聲音、聲塵產生耳識,…,如此產生種種的法

又界或為「種類各別」之義,即諸法的自性各異之意。諸法的自性,本來不一樣,又各歸其意,各自了別,像你眼睛不能跟聲音混在一起,眼睛只能看色相,這是講一般的,六根各有其能夠接觸的塵境。可是開悟的人可六根互用,他的自性沒有限制,確實他是打破這些常理,可以去互用六根,不像我們凡夫各別了知諸塵境,自性各安六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這上面,各別了知功用。總之,修到意根互用或者六根互用的人,他的意根能夠用來見聞嗅味觸,眼睛不是說只能用來看,眼睛也可以用來聽聲音,這是聖人才有辦法做到,說起來是很玄,我們用一般的道理不能了解。

十八界a=6ādaśa dhātava`,我人身中,能依之識、所依之根與所緣之境等十八種類之法。謂十八種類自性各別不同,故稱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發生認識之功能),及其所對之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為認識之對象),以及感官(六根)緣對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合為十八種,稱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識,則為十二處,而六識實際亦由十二處之意處所展開,依此,十八界或十二處攝盡一切法。

十八界a=6ādaśa dhātava`,我人身中,能依之識、所依之根與所緣之境等六識、六根、六塵等十八種類之法,謂之十八界,十八界就顯現出我們凡夫很熱鬧的人生謂十八種類自性各別不同,六根跟六識本來就有特別的名相,六根入六塵,十二入,十二入產生六識,故稱十八界,又作十八持,這些各個不同,才叫十八處或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發生認識之功能),及其所對之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為認識之對象),以及感官(六根)緣對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合為十八種,稱為十八界,這就產生我們一切世間萬法,我們與煩惱不能脫離,也是六根執著這六塵很強,你放不開、很在意,就煩惱無量。

十八界中,除去六識,則為十二處,而六識實際亦由十二處之意處所展開,如果沒有六識裡面的第六意識,就沒有所謂的根入塵境的概念,對任何人有見沒有到、有聞沒有到,就能夠稍微自在;如果見聞嗅味觸都執著一切塵境的話,就放不開,就有很多的煩惱。依此,十八界或十二處攝盡一切法。六識實際亦由十二處之意處所展開,第六意識有了知、了別的意思。了知只是知其境;了別,是分別其境,分別其境就有某甲、某乙、某丙,某什麼、某什麼的差別。如果純粹了知這是色相、這是聲音、這是香臭味,僅是知它各別的塵境而已,但加上了區分這個人是誰,是男、是女、是好、是壞等等的差別,就會現起一切法,所以由意處而展開。其實六根也可以講法界,六根還沒有起用的話,六根等於不存在;如果塵境不起來,六根有存在也沒有功用。

現象界千差萬別諸法,其法性(dharmatā)具有實體,亦即緣起之諸法悉為實體,現象之外無有實體,實體之外無有現象,此即法界(dharma-dhātu)之實相。法界之形成,係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是故一關係著宇宙之一切(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攝於一之中(一切即一)。如是法界之一與一切互為主從,相入相即,圓融無礙而重重無盡,稱為法界緣起。

現象界千差萬別諸法,其法性(dharmatā)是具有實體,亦即緣起之諸法悉為實體,有因緣就起法性,有法性就起法相,一連串法的生起,就有成住壞空的事相,現象之外無有實體,除了現象界以外,都是空體(實體),現象界諸法沒有實體,實體之外無有現象,能夠產生因緣法,起法相的,就是所謂的實體,除了這個以外,沒有什麼現象,這些都是法界的實相,此即法界(dharma- dhātu)之實相。

法界之形成,係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是故一關係著宇宙之一切(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攝於一之中(一切即一),這些有時候難懂,《華嚴經》裡面在講這個現象,一是為空,空體來講,二以上不管到千萬億,就是代表一切、一切法,一切法從一而起,你要懂得一,可以化一切法,就是「萬法唯心造」,你既然可以化一個法,可以衍生成一切法,法法是相續,不斷的演變,像你的念頭一樣,你想的整個事情過程,它都連續前一個字接到後一個字,那變成一句話,這麼無量無邊的演變下去,關係著宇宙一切,一即一切,如果你把它攝受回來,一切就含攝在一之中。

很多世間相,千萬億的法,你只專注一個現象;譬如你現在在意哪個人,你就侷限在這個人,其他的人不存在嗎?還存在,但是,你不會去在意他,攝受回來變成一,在一之間好辦事,你要怎麼利益他、清淨,如果你再觀一之間,化無量無量,所有眾生也可以納進來,就變成一切一切眾生,看你心念有多大,這隨你菩薩的心量在改變。要學定,也要攝一切法入一,我們說萬法歸一,如果都歸於一句佛號,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其它你都不會去在意,自然就可以碰到一切法而不會形成一切法,因為你都攝入一句佛號裡面了,這樣初步的定力你就會有。至於要利益眾生,一化一切,或者無相之間化無量應化身,這是佛、大菩薩的境界,在有相、無相之間變變化化,當然一切法界只有如來衪最高。

如是法界之一與一切互為主從,一化一切或一切攝入一,一化一切之間,相入相即,這在華藏世界,或者我們講的彌勒菩薩,衪在兜率天內院,也是一層一層的這麼連接下去。這種都是你心量夠大,就能夠遍入一切法相裡面,法相是一層一層,一個世界包容一個世界,沒完沒了、不窮盡的,不像我們簡單、單純所知的空間範圍,就是這麼幾個幾個。而在無量虛空之間,你要能夠觀照到這無量無邊的種種法界各體,而且一個相在一個相裡面,一個相又在一個相裡面,你怎麼分別哪個相是哪個相,一個地球後面還有地球,地球前面還有地球一樣的,這種包容萬象,很難去分別。

你只要圓融無礙,就能夠現出一切法重重無盡,諸佛菩薩衪們的神通這麼大,就是心空法了,能夠包容法界就是這個樣子,這些都是屬於法界緣起。法界有四種相,理法界是講空性,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修行要先懂得理法界空跟事法界的分別,以後從理跟事相之間學無礙、包容,這是我們講的無相觀、無相三昧,這樣做到還是初步。你要進入事事無礙法界,事中還有事,理在哪裡?你都不要去管它,一事裡面含一事、一相裡面含一相,事事相望,多緣互應,重重無礙的包容,華嚴境界都在講這些現象,法界緣起是這麼緣起的。

法界緣起可分為染、淨二方面來說明。染法緣起,係說明迷界之緣起,乃真如無力而無明(迷)有力之狀況;淨法緣起,則說明悟界之緣起,即真如有力而無明無力之狀況。

法界緣起可分為染、淨二方面來說明,染法是一切業力、一切因緣,淨法是一切白業,要利益眾生才會起的法。染法緣起,係說明迷界之緣起,不清淨,還有有漏,所以說迷界之緣起,乃真如無力而無明(迷)有力之狀況,真如性有它不可思議的能力,會變現在哪個境界的真如。譬如初禪有初禪的有覺有觀,二禪有二禪的喜俱禪,三禪有三禪的樂俱禪,四禪有一境性等等的真如性,如果你沒有到那個境界,沒有這些真如性、真性沒有力量,是誰在主導你的心?都是這些無明,心裡面的煩惱來左右你的身心。

迷界的緣起,乃真如無力而無明(迷)有力之狀況,你要修行就是要讓無明少一點,真如性力量多一點、大一點,真如它不會有煩惱,它現什麼相,讓它現起,你的煩惱心沒有,無明少一點,定力、解脫知見慢慢就會形成;淨法緣起,則說明悟界之緣起,一個開悟的人或者一個心已經清淨的人,他所起的法,都是利益眾生,不然他起法做什麼?就像如來一樣、像諸大菩薩一樣,只要有所起法、緣起,都是為眾生,不為眾生,衪都住在寂靜涅槃之中,即真如有力而無明無力之狀況。這無明,已經過修行,以修行把它去掉,無明根本沒力,造成不了你的煩惱,但是你真如性非常有力量,你可以應緣去利益一切眾生。

《華嚴經探玄記》舉出法界有如下三義:(1)生聖法之因,(2)諸法之真實體性,(3)諸法各持分齊,可區別相狀。亦即指真如或指一切諸法。法界種類繁多,然一切終歸於一真法界,此即諸佛眾生本源之清淨心,亦稱為一心法界、一真無礙法界。若自現象與本體觀之,則可分為四義,稱為四法界:(1)法指萬法,界謂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乃構成一千差萬別之現象界,稱為事法界。(2)諸法之現象雖繁多,然其真實體性則常住不變,平等一如,超越語言文字,為寂然聖智之境,稱為理法界。(3)所有現象界與本體界具有一體不二之關係,其一一之法,相即相入,一與多無礙,法爾圓融,稱為理事無礙法界。(4)一切現象界互為作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稱為事事無礙法界。此外,就法界之當相而言,一切法互為一體化(相即),其作用互和無礙(相入),故說事事無礙、重重無盡的緣起,稱為法界緣起。觀此種法界之構造,即稱法界觀。

《華嚴經探玄記》舉出法界有如下三義:(1)生聖法之因,法界那麼多,有好、有壞,我們學佛法就是要求聖法,聖法就是解脫法、解脫道,你要住在法界種善因,能成就善法,要怎麼修?修你內心染法、不清淨法,讓你的自性愈來愈清淨,自然就可以得到聖果,得到解脫道。(2)諸法之真實體性法界依真實體性空,此為諸法真實體性,遇緣產生一切法,緣起法就這樣子,大菩薩有大緣起、小菩薩有小緣起,我們沒有到那個境界,不知道虛空之間的重重無盡、圓融無礙,我們只能在心法上、因緣起法等的現象去求解脫,這跟每個人修行程度不同有關,所以在修行上來講,就是要去求解脫,得正法的果。

(3)諸法各持分齊,可區別相狀。諸法各個依在本自有的自性上是平等平等的,但是可以分別;譬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等,都有它各種區別的名相,六根有六根真如,六塵有六塵真如,你六塵不具足真如,現不起六塵的境。六識有六個真如,它產生六個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等的,一切法都有它的真如性,而且各個持分齊,持相等分,而且是平等平等的

法界種類繁多,然一切終歸於一真法界,不要被一真這個名相搞混了,以為還有一個法,一真法界是無有的,所有的佛法是在求一真法界,《金剛經》告訴你無有一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無法就無所得,你所要得的是空、無相的法,這一真法界,從解脫上來講是空無的,從運用上來講是諸佛的心能夠產生無量的神變。此即諸佛眾生本源之清淨心,佛也有這個清淨心,我們也有這個清淨心,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才能現無量無邊的世界,在菩薩十地之間或者如來十地之間就能體證這些現象,我們現在只能試著體會,有清淨心就容易解脫,但還不知道本經第八品所講如來的神通變化是怎麼用。這最清淨心、最清淨覺得後,要怎麼化一切法界。每一部經深淺不一,你要聽這個《解深密經》是很深,就是讓你能夠了解,清淨心之間,要怎麼化一切法界。

一真法界亦稱為一心法界、一真無礙法界,只有空無才能化無礙於一切法界,一心也好、一真也好、一真無礙也好,一真法界都是相同的名詞,在說明它的現象,歸到清淨法身遍一切法界,遍入虛空界時,你就能夠了解一真法界的現象,如來藏到這個時候才能講,如來藏就是佛本來具足的自性,怎麼跟眾生、跟一切法界分別,沒有,佛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佛心,衪要了解眾生很簡單,因為我們都在佛的心中,衪又沒有罣礙,所以能夠含容一切相。若自現象與本體觀之,現象界跟本體界來看的話,本體是空無的體性,現象界是因緣起一切法界的現象,我們可以用四種意義來說明法界,稱為四法界:

(1)法指萬法,界謂分界,界指一個一個的分界,一個範圍所屬的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這個法有這個法的自體,但是,這個法所產生的分界,是不屬於相同的。乃構成一千差萬別之現象界,同樣一個因緣果報,不是像工廠生產出來的成品都一模一樣,同樣是人,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健全、有的殘缺,有的是享受榮華富貴,有的是生活在低賤貧窮不好的現象裡面,千差萬別,這事法界就是這個樣子;現象界裡面的一切事物也是一樣,同樣以樹木來講,有高有低,有活得久、也有活得不久的,稱為事法界。

(2)諸法之現象雖繁多,然其真實體性則常住不變,諸法的現象,雖然名堂、名目很多,但是,它的真實體性則常住不變相,這是我們要去思惟的,如果你喜歡用心的話,去想一想,不變的是我們的實體,能變的是因緣所產生不同的事相,如果你懂得真實體性跟事相,是無二無別、平等一如,這就已經悟道了。雖然在現象界裡面,有語言文字,與寂然的聖境有別,而超越語言文字,就寂然聖智之境,則稱為理法界。這理法界就是你體會到空無、無為的自性,你要去修證的。

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法界,修證的愈好,你就能夠包容因緣所產生的一切法界。這事法界、理法界跟事法界要如何互相包容,不相流礙,不相罣礙?這就要看你心到底空掉多少。你心愈空,容納眾生的量就愈大,種種事情納進來的就愈多。所以理法界先悟,然後事法界懂得因緣,現一切事法界,理、事兩個不相留礙,就變成自在包容,這就是理事無礙,理事無礙到最後理不見了,就是我們的覺性不見了,就進入事事無礙法界。

理事無礙的這個理還是有一個空,好像說空體,剛開始要去找到一個空、要悟空,你很在意這個空,要抓住它,去否定這些事相;現在你空悟到了,有因緣的話,它起事相,雖起事相,但你是同時存在,同時存在而且你要能夠自在,那就是無相觀、無相三昧,這樣還有一個覺知,這個還在。空是有覺知,以空才能覺知事情,這還是有覺知,覺知等於是有頭,有頭的話就會被砍,無頭的話就不會被砍,修行到很執著有一個空來面對因緣法起滅起滅時,那個還是在修行的階段,到了最後你要把這種覺知也將它空掉。

好比在《十牛圖》裡面你要「找牛」,牛相等於覺知,因為你心妄不正、煩惱無量,才要用這個理對事能夠壓抑它、轉變它,如此才沒有煩惱;現在你已經沒有妄想心、沒有煩惱心,就不必用這個理一直來管住這個因緣所起的法,到最後你會變成沒有一個覺知,起心動念只有一個心,沒有兩個心。剛開始你還有兩個心,那最後走過來了,就只有一個心,因為這時候是真心,起心動念只有一個心,就不再像當初是一個覺知的心與另一個起心動念的妄心並存,因為這時候你清淨了,清淨的人都不會再有不清淨的心念在那裡起滅起滅,已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罣礙,所以沒有起滅,只有緣起法相。

到了此時,有因緣才會起法,這是真實法,真實法之中你又沒有煩惱,它自起自滅、自起自滅,不必觀,不必緊緊的抓住它,當初要修行才要抓住它,怕有妄想,怕有邪心、邪識、不正當的心、有害人的心,你才要管它,但是自性它從來都沒有害人的心,慈悲心、清淨心,只讓它增長,不必管它。修到這一個境界,如《圓覺經》說,有頭就要被砍,地上菩薩沒有頭,地前菩薩才有一個覺知在那裡,覺知就是頭,有頭還是要被砍掉,那個還是不究竟。所以對於每個修行層次,都要懂得這些差別相在哪裡。

(3)所有現象界與本體界具有一體不二之關係,要進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其一一之法,相即相入,前面講相入相即,即,就是接觸、產生因緣,入,就是進入哪裡。相即相入,你主動意念要進入虛空一切法界,一個世界在裡面,你再穿插一個世界,就是先即後入,這就有一點菩薩的神通變化。南傳的這些修行者祂觀這個肉體裡面還有一個肉體,慢慢醞釀,醞釀到成熟,裡面已經變得跟你原來的一樣,從芭蕉或者香蕉莖幹這個體,多出另外一個肉體,這個肉體跟你真正的身又完全一樣,弄出一個化身出來,很多境界你聽了都覺得不可思議。

也常常聽說毘盧遮那佛化一個身出去,從一個身化兩個身甚至更多,這些身慢慢修行、慢慢修行,後來也是成佛,像釋迦牟尼佛這個人的身,就是衪這麼化的,衪累劫開始修修,最後衪成佛,這是方便示現來度眾生;有的人也是一樣,菩薩來投胎的,但知道就好,不要太執著,否則就很麻煩。也可以說,即使你是菩薩化生為人來累劫修行,你一開始也不會是修的很好,所以在還沒有成佛前,還是要修行。當然你要漸漸了解,所有的菩薩都以慈悲心,化成很多的眾生,然後到各個世界裡面都有衪的化身,一直修自己心,也度化別人,這個就是相即相入。

一與多無礙,法爾圓融,稱為理事無礙法界,理事空,由一與多兩個交融沒有罣礙。以前去大塔時,曾經思惟,一是空,如何化入一切相?剛開始要怎麼化?如果你要想用這個心去思惟,理事無礙法界,從空去化一切相,既然萬法唯心造,你看怎麼去化、怎麼去變?這種很高層次的修為,要讀很多的經典,然後有靈感,去化、去變。先學習理事無礙,理、空化一切相時,你能夠自在無礙,從空因緣起一切事相時,你不怕它起事相;如果你怕它,怕壓不住它,怕它未來所發生的事情不好或者怎麼樣,你有這種害怕它的心理,當然就算有理也起不了事相。如果你都沒有罣礙,先以空性面對因緣起事相,這個理跟它無礙,自然就能夠從空中化一切有相,這是第一階段修到悟空以後,進入空有不二階段,所會經歷的過程

(4)一切現象界互為作用,一法生一法,最後生起千萬億法,沒有就沒有,有的話,是無量無邊的演變,就變一切,現象界互為作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八變十六,十六變三十二、六十四一直變下去,這個變的現象都是等比這麼增加的,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神通變化或者對於空有之間的義理,也是這麼去思惟,用一即化一切,一切即一,這麼重重無量無邊的化一切相,重重無盡,事事無礙,每產生一個事相,你都不去罣礙。像以宿命通來講,如果你還有很罣礙的心,而宿命通給你知道了現在某個人是你過去的誰,或者曾經做了什麼事,所以今生又碰到一起,看,多煩惱?你懂得愈多,你都放不開,那不是很煩惱嗎!

悟到這個境界的人,知道很多事。因緣真的就是這樣子,過去有因緣,無論緣深緣淺,都要盡量能夠無礙,如果不能無礙,又隨緣去造業,那就麻煩了。尤其修行要求解脫的,如果你今生迷糊了,碰到緣重的,要再結婚,怎麼行?既然求解脫、求聖賢法,怎麼可以再講結婚?不行。迷糊時,才會結婚,無明重,才會想結婚。所以,要重重無盡以外,要事事無礙。總歸一句話,境界愈來愈高,你的眼界愈來愈廣闊,懂得愈多心胸愈要能放開,這樣才能夠事事無礙,進入事事無礙法界。我們不是只有解脫要練,連容納世間一切變化、一切世間神通,所現起一切相,也要試著去接受,不要慌亂,若懂得愈多愈害怕,放不下就很麻煩。

此外,就法界之當相而言,一切法互為一體化(相即),互為一體就是相即,其作用互和無礙(相入),一相容入一相,一切法互為一體,相即,一切法所發生的作用,互相沒有罣礙,甲法、乙法、丙法種種法都不會互相留礙,這是相入,一相入一相,這樣才能事事無礙、重重無盡,所有的華藏世界也一樣,一重又一重一重又一重。就像我們看鏡子,有一排鏡子互相對照時,你看到裡面映相很多,這一層映照那一層,這一層又映照那一層,無窮無盡的這麼一層一層進去,事事法界就像這個樣子,虛空法界就像這樣。問題是我們沒有辦法進入清淨自性,容納這些法界,所以你有生之年趕快懂得這些道理,趕快回到自性清淨,也許往生時,變成菩薩,你也懂得這些道理,怎麼去容納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故說事事無礙、重重無盡的緣起,稱為法界緣起。觀此種法界之構造,即稱法界觀,你要有能力去觀這個。

總之,法界為諸法實相,前述如來真如境界言有十二名,有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又以如來現身不可分別,化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覺佛等十界,是總稱為十法界,此係由各相差別的分齊之義而言。

總之,法界為諸法實相,法界雖然是因緣起一切法的一種事相,但它是諸法的實相,實相就是法界所現的一切法,讓它安在法位上,不要去故意要滅它或者要怎麼樣。法住法位,你某甲就放在某甲的位置、某乙放在某乙的位置,每一個法都有它的定位,法住它本來的法位上,你要能沒有罣礙,因緣起這個法、起那個法,很多無量無邊的因緣法,你都能夠自在照單全收,無論好壞都是全收。你看釋迦牟尼佛在度眾生,對方所要發生的事情,衪都能先預知,然後觀他因緣成熟,衪才示現,三言兩語讓他開悟,他就徹底從最痛苦裡面解脫出來。

只有佛是最高段的,調御丈夫,能夠調理大家的心病,一言兩語就點醒你,讓你悟道、解脫。眾生無明,平時人家跟你講講道理,聽有在聽,回去就忘記了,事情來了,你更迷糊,就鑽牛角尖鑽不出來,很簡單的轉個彎,偏偏你就轉不過來,也不想轉,還是抓那個痛苦、煩惱比較好一點,因為太習慣了。調御丈夫就能夠在當下跟你講一個道理,讓你能夠轉過來,轉過來,就立刻天下太平、心平氣和。轉不過來的人,煩惱無量,抓那種事相,又沒有理法界,只有事相法界,無明就是這個樣子。我們要觀一切法,它是實相,就讓它存在那個地方。

前述如來真如境界言有十二名,如來的真如現象,如來這十二個真如,是唯獨衪才有的境界,跟聲聞緣覺的七種真如性不同。這真如法界十二名有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又以如來現身不可分別,不管現法、報、應身三身都不可分別,所現的六道眾生個別也不可分別,化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覺佛等十界,是總稱為十法界,如來化變十法界,其實沒有分別,是我們才有分別。

每一個界裡面的眾生,都可以接受到如來的應化身而受教。在我們娑婆世界有十法界,有的說十法界不包括佛,也不完全是說不包括佛,是如來佛才被不包括在這裡面,否則你等覺的菩薩、等覺的如來,還是包括在這裡面,因為你還沒有到妙覺,妙覺才是如來佛。故有的只講九法界,不能把佛放進去,佛有大小佛,有法界就是還沒有究竟的,光是覺悟但法身沒有完全清淨,甚至於還有一個人我身。

前幾天有一位網友,他問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我死時,如何跟虛空一體?」只有要進入虛空一體,還是導入佛光投射進去?虛空一體,是你空、無,沒有一個形相,一定跟虛空一體。你有沒有修到地上菩薩無法證解,地上菩薩就這樣,沒有一個神我身。很多人常常在講有一個神我身出離的,那種還有神我身出離的,就是還有身,有這個身就進不了虛空界,就像你現在有肉體,他那種神我體雖然沒有質量,但是,還有一個形相,不能跟虛空融入一體。

只有無色界的或者地上菩薩也是沒有身,祂如果入滅時,祂就跟虛空一體,就跟如來的大般涅槃一樣,盡虛空界。虛空有多大,衪的法身都可以到達,及於法界、虛空界。所以這是你要看看自己的程度,自己去了解。何況就是證到解脫,有時也只是有餘依涅槃,還有一個身框住你,阿羅漢還是有身,四禪天天神還是有個身,要如何突破這個色身跟如來一樣能夠進入虛空,這就是我們修行每個人的因緣果報不一樣。此係由各相差別的分齊之義而言,因為你有各個界、各個差別相,就有這一類、那一類,分成十種,平等觀它是沒有什麼十種,若要分界的話,就有十種法界之稱。

如來極於法界即有法界等流之真實義,能順應眾生之根機,從萬有本性之真如平等性流出之意,以此為佛之教法。《手杖論》云:「此聞之熏是極清淨,法界等流之體性故,法界即是如來法身。」

如來極於法界即有法界等流之真實義,什麼叫極於法界跟法界等流?等流是什麼意思?平等性自然流出,能順應眾生之根機,從萬有的本性之真如平等性流出來的自性,就產生一切法相,自然而然的流出,及於一切法界。由如來的清淨法身平等流出、化出衪的法相,這是自然而流的,所以稱法界等流。然後以此為佛之教法,在用一切法之間,從自性中流出一切佛法來教導眾生,自然成就。法界既然是有形有相,我們是要偏向於教化眾生的法,不是以因緣果報的法界,無明統馭一切的法界,我們是希望佛的教理,流出一切佛法,讓法界眾生、一切眾生,依不同根機能夠悟到解脫法,從裡面解脫出來。

《手杖論》云:此聞之熏是極清淨,聞熏就是學佛,但是,熏不熏、聽不聽,極清淨時,有聽沒有進。有位同學寫報告:「我以前很喜歡去記錄,聽到什麼好的,我要寫要寫,現在怎麼不想了?」現在就是聽經聞法都無住,不住在那個所聽到的法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是無住,就不想去記錄了,聽是聽了,道理懂了,放下,放下到底有沒有記進去?不知道。你要以後碰到事情要會用,你記在筆記上,有時記一記又忘了,因為那時你寫的,還派不上用場,於是抄完就忘記了。有些人記了半天,境界來了也不會用,因為別人講的那些並不是你自性流露的東西。

要練,等心眼打開,就不必記一堆,因為你隨時都能現出自性應緣的能力。每個人都在進步,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體驗,有心要度眾生才會去記一些東西、話語。當然修行路上,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如何讓你的色身突破,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關,你如果沒有辦法把這個色身打破,只用我們的思惟心在修,是比較難一點,所以你要多找機會突破,像這次禪五要開始了,可是報名的人數只有一半,有的人很用心抓住這類機會,道場舉辦長期打坐就來參加,有的人只是偶爾試一下,一次也沒結果。

剛提到此聞之熏是極清淨,極清淨者,就像佛,衪已經到最清淨覺,哪個法能夠黏住衪?不能!衪可以現一切相,事事無礙,到最後的境界,相即相入,衪都沒有罣礙。法界等流之體性故,衪有法界等流這種功夫,法界就是如來法身,如來法身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從如來的實相體性裡面流露出一切教法,來利益眾生,不可思議的也就在這樣,虛空一切法界,看起來沒見到佛,但是,你有需要時,就有一個念頭或教法進來,簡單、明了、扼要,你就懂得當下如何放下。

你如果沒有到那個地上菩薩境界,你就受不到衪的教導,因為衪有講而你聽不到,衪就算有心念給你、打PASS給你也體會不到,所以才會把很簡單的事情,變成很煩惱,不斷鑽牛角尖,叫你放下、放下!你偏就不放、不甘願放,這就麻煩。所以如來身幻化成六道眾生,用一些方便法、什麼法的,教導這類比較低淺的人。至於比較高層次的菩薩,都由如來親自來教導,無論化菩薩身、化佛身、無相身,都可以教導這些登地菩薩,起心動念之間都可以利益他們。法界即是如來法身,如來法身可以演化一切法界、一切相,衪是等流出一切佛心、佛法來利益一切眾生的

(2007.08.29.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