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25)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如來總功德相說明()

「遊於三世平等法性。」

辨別第九別德:如來的最清淨覺,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平等法性,平等法性者是平等法身相,亦即指自性法身。一般而言:八地以上之菩薩已證平等寂滅之真如,雖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亦能一時遍於十方世界,示現種種教化,作種種佛事,而無往來之想,亦無造作之想,故稱平等法身。七地以下之菩薩,雖證真如,然尚要加功用行始成。而如來能以最清淨覺遊於三世有為、無為平等法性中,住般涅槃而現平等法性,遍度一切眾生。

辨別如來第九別德:遊於三世平等法性。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對佛來講衪沒有三世的概念,只是在示現時有過去、現在、未來,示現的是依眾生因緣而示現,顯現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對衪來講沒有什麼時空的分別,空間沒有分別,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平等平等,法性平等平等,這個功德相是怎麼樣?我們來說明一下。

如來,衪是得到最清淨覺,能夠進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平等法性中,過去也是現在,現在也是未來,未來也是現在,現在也是過去,我剛講的衪三世沒有辦法分清楚的,如果,如來還可以分清楚三世時間的話,衪就不是如來。什麼叫做平等?平等法性者是平等法身相,法身相是無相,才能夠平等平等。如果,法身相變成應化身相,那就有差別相了,但依其平等法性言:就是平等法身相所具有的法性,與應化身相亦是平等。是即指自性法身,一切法依法身而起,所起的法依法身而起,叫自性法身,這些都在講神通變化的基礎。

一般而言:八地以上之菩薩已證平等寂滅之真如,八地菩薩真正獲得清淨無為相,雖任其自然,不必說要起功用法,要起一個法,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亦能一時遍於十方世界,示現種種教化,作種種佛事,而無往來之想,以空間來講,示現一切世界無來去,我們才有分別,這個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但是,衪示現到恆河沙外的某個佛剎土,我們說衪有來有去,對如來清淨法身自性講衪沒有什麼來去。亦無造作之想,衪要去、要來是因緣讓衪自然法身現相,不必有心緣起,在講如來成所作智時,如來化起法身相、應化身相時,衪不必用功用行,衪自然用過去世的加行力,就可以現應緣的能力,這是如來的境界,我們要稍微了解衪,衪怎麼現神通變化利益眾生。

既然是造諸教化,作諸佛事,沒有往來之想,也沒有造作之想,這樣才能夠叫平等法身,如果還有差別法身的相,那是還沒有到如來的境界。七地以下之菩薩,雖證真如,雖然祂有證到某些真如性的功用,然尚要加功用行始成,表示還不究竟,沒有平等法身。我們在看每個不同菩薩的功夫,就可以了解為什麼究竟的菩薩或者成佛的如來,跟七地以前的菩薩與地前菩薩,祂們境界的不同在哪裡,如果都一樣的話,一個名稱就好了,一個修行境界就好了,怎麼有那麼多不同的名稱?就是祂的心地清淨程度不一樣,祂所了解的法身平等又不一樣,才有這種差別相

而如來能以最清淨覺遊於三世有為、無為平等法性中,無為是基礎,現有為相是依緣,自然以過去的加行力來現起衪的神變,住般涅槃就是清淨無為的這一面,而現平等法性,遍度一切眾生,平等法性身、平等法身來利益一切眾生是另一面,雖然利益一切眾生,有緣、有願意給衪度的,他才能夠受用,同樣衪是要度每一個人、放光照每一個人,有一些人不給衪照,或有照沒有到、有照無覺,心不正、思想煩惱一大堆,不能去接受如來所現的這些境界


  
何謂平等法性,平等sama,即均平齊等,無高下、淺深之差別,指一切現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識性、心真如性等上沒有差別,稱為平等,為「差別」之對稱。諸經論中有關平等之思想與用語極多,例如認為佛、法、僧三寶,以及心、佛、眾生三法,於本質上均無差別,故說平等;或顯示本體界之相貌,稱為空平等、真如平等。《新華嚴經》離世間品舉出,菩薩具有十種平等,即:一切眾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剎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薩平等、一切願平等、一切波羅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薩若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平等之法。

平等sama,即均平齊等,無高下、淺深之差別,指一切現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識性,共性,如果在一切眾生來講,都有空性,不是只有佛才有性,所以稱共性或空性。唯識性,唯是唯一,唯一就是只有空,識是心是有,空、有,心起就是有,或空中有唯識性,稱心真如性等,這些名相共性或空性或者唯識性或心真如性等等的,這本質上沒有差別,這是平等性、法性的基本理念,才能稱為平等,這個名詞就是「差別」之對稱的名相。諸經論中有關平等之思想與用語極多,例如認為佛、法、僧三寶,以及心、佛、眾生三法,於本質上均無差別,心就是佛,眾生相當於僧,法就是佛,你要用佛、法、僧或者用心、佛、眾生這三個名相來講,在本質上只有名相差別,平等性上來講是一樣的,故說平等。

或顯示本體界之相貌,稱為空平等、真如平等,以空來講的話,佛就是法,法就是僧,僧就是佛,都平等平等;以心來講,心就是佛,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心,這是平等平等,這是佛修證到的平等性是這樣子。有一天你的理解跟修證也到這個境界的話,才能理解什麼叫法性平等、平等

《新華嚴經》離世間品舉出,菩薩具有十種平等,剛剛是十種無礙用,這裡舉出菩薩有十種平等,即:一切眾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剎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薩平等、一切願平等、一切波羅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薩若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平等之法。這裡雖然講了十個名稱,其實都在講平等,名相不同,其實縱的、橫向各個十個名詞也平等,如果一個菩薩還沒有修證到究竟覺時,才有分別相,你看眾生平等,沒有什麼高低、親疏、男女相、六道眾生,都一樣平等。如果你是大菩薩,你應該有這個心要救各個六道眾生裡面的哪一個,以平等法,該做就去做。

 

世親菩薩論云:即是授記功德。無性菩薩釋云:謂於三世平等法性能遍遊涉以於三世平等性中,能隨解了過去未來曾當轉事皆如現在而授記故。解云:無性菩薩自有兩釋,此則初釋謂能了知三世諸法平等真如故,證知過未猶如現在。或即三世名為法性證無差別故名平等。無性菩薩後釋三世諸佛利有情事皆相似故。親光菩薩釋云:顯示世尊記別三世殊勝功德,謂記三世皆無礙故。後復次云:謂於三世流轉句義皆如現在分別無倒故名平等。如是諸論總有二釋,一云三世即所記境,二云三世謂三世佛。

世親菩薩論說:即是授記功德。講由於三世平等法性,等於是如來在授記他,你一定可以成佛,這裡講「授記」還是比較低淺一點,如來由於三世平等法性,就是進入一切佛心,一切法、一切眾生,都能夠以平等法來利益一切眾生,授記是他的因緣果報,他未來要成佛,如果你有平等平等的心,當然可以接受諸佛的授記,只能這樣解釋,不然授記功德很難說得過去。

無性菩薩釋云:謂於三世平等法性能遍遊涉以於三世平等性中,三世平等法性能夠遍一切,一切有很多,一切空間、時間,進入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中,能隨解了過去未來曾當轉事皆如現在而授記故。解說是言:無性菩薩自有兩釋,此則初釋謂能了知三世諸法平等真如故,一個悟到平等真如的人,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種時間的差別相,證知過未猶如現在,也就是證到過去、未來跟現在一樣,沒有什麼分別,這就是真正能夠遨遊於三世平等法性中,你要思維衪的神通變化,衪的示現,都沒有過去、未來、現在的時間差別。像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示現,好像過去了,對毘盧遮那佛來講沒有什麼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哪個因緣成熟就示現,示現你說過去了或者是未來要示現或者怎麼示現,沒有這些概念。或即三世名為法性證無差別故名平等,過去的法性跟現在的法性跟未來的法性並沒有不一樣,法性平等、平等,這個是以三世來講,是說以時間對如來的分別功德來講,如果以如來當主角的話,衪的功德相就是對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間建立各個平等觀念,沒有什麼過去、現在、未來之分,才能夠遊於三世法性

無性菩薩後釋三世諸佛利有情事皆相似故,他以佛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來講,過去的佛利益有情眾生也是這樣,現在的佛利益有情眾生還是這樣,未來的佛利益有情眾生還是這樣,三世諸佛都一樣,當然這句可以講得通。因為要成佛,為什麼要成佛?因為菩薩發菩提心,要度盡一切眾生,有這種大慈大悲的心,最後你修修修,修到最後成佛,過去的佛也是這樣,現在的佛也是這樣,未來的佛還是這樣,都是利益有情的事情,功夫也好,慈悲心也好,什麼神通變化跟智慧什麼等等的,都相似相似,沒有什麼高低

親光菩薩釋說:顯示世尊記別三世殊勝功德,把它分類成過去、現在、未來殊勝的功德,謂記三世皆無礙故,要記得各別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殊勝功德沒有什麼罣礙,都能夠記得。後復次說:謂於三世流轉句義皆如現在分別無倒故名平等,過去跟未來跟現在,其實並沒有什麼分別,才叫平等。

如是諸論總有二釋,一云,三世即所記境,過去的境界、現在的境界、未來的境界,二云,三世謂三世佛。一個是以境界為主的,過去、現在、未來衪所顯現的一切法,法性平等是一樣的,第二個是以佛為主角,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衪所現的對眾生做一切利益的事情,並沒有差別,是一樣的。總結,講的對不對,每一位菩薩跟我們所講的,不能講對、也不能說不對,這種經典太高深,不是我們凡夫可以憶測的。但我要說的是如來心可以在一定時中回到過去,住於現在,也能進入未來要發生的事件,所以如來心一性平等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明第十德。言如來法身遍虛空界入一切世界中,又言如來應化身可流布一切世界,及流入一切世界眾生中。此處其身若言一身,即法身之意,蓋十方諸佛無明之惑淨盡,法性之體全彰,無有自他色相之異,故稱一身。如《華嚴經》所載,一切諸佛身,惟是一法身。法身為一,即平等無二之義,謂諸佛所證之法身,如同遍滿法界之理體,同一而無差別。另如來應化身、分身示現一切世界,故言流布一切世界。其身為分身者指分身化現,或指其應化身nirmāna-kāya應化身者,乃佛為利益地前凡夫等眾生而變現種種形相之身。諸佛、菩薩由於慈悲,用種種方便法門,化身至一切世界各處教化眾生;故分身乃是為教化、攝取眾生而起,稱為分身攝化。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如來清淨法身無相,但是,可以化很多身,進入到一切世界。其身流布一切世界,就是來明了如來的第十個別德。此處言如來法身遍虛空界入一切世界中,要知道如來法身無相,可以遍滿虛空一切世界,這是從空相來講,又言如來應化身可流布一切世界,應化身有主動、被動,衪如果是像示現成佛,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在人間出生、修道、證道、轉法輪、入涅槃,這過程之間也是應化、一起應化。及流入一切世界眾生中,不是只有流入世界,可以進入一切世界中的眾生身中,我們可以講釋迦牟尼佛衪清淨法身可以跟一切眾生合一,這是大慈大悲所成就的功德,雖然,是清淨法身跟眾生合一,眾生如果無明,不能夠體會如來的法身遍入一切眾生身中,以眾生示現於同類間,便加以教化。

這四句中顯現出如來身流布一切世界的現象。此處其身若言一身,即法身之意;其身,是講什麼?如果只有講一個身不二、不三、不四這等等身,是在講清淨法身,法身只有一個,它是無相的。法身如何現起呢?蓋十方諸佛無明之惑淨盡,十方一切世界中諸佛,衪無明已經沒有了,法性之體全彰顯出來,一切法之本性,來自於如來法身清淨空相中,衪法性主體全部彰顯時,沒有什麼我、他等色相的差別,法身遍入一切有相中、遍入一切眾生身中,眾生、心、佛三並沒有什麼兩樣,故稱一身,這種現象叫做一身。

講一身流布一切世界,講法身清淨遍入一切眾生心,化成等流同類身,以便利益眾生。如《華嚴經》所載,一切諸佛身,惟是一法身,法身空相,也只有一個名相,一個體空相,這樣證到的境界就是平等無二的道理,如果不是平等法的話,它會現出差別相,也就是說諸如來所證之法身,如同遍滿法界之理體,同一而無差別。我們說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衪們都是平等平等,無有高下,因為都是證得法身清淨。

另如來的應化身分身示現一切世界,故言流布一切世界。其身為分身者指分身化現,或指其應化身nirmāna-kāya(身),應化身者,乃佛為利益地前凡夫等眾生而變現種種形相之身,為什麼應化身要變成有相呢?地前菩薩,他們還有個身,變現成一個身,他們才能夠看得到。地上菩薩無神我身,只是一個心,如來衪是應心能起身、語、意三業來利益眾生,但對地前菩薩就要變現有相身

諸佛、菩薩由於慈悲,用種種方便法門,化身至一切世界各處教化眾生,因為佛是具足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四無量心,才能夠化度一切眾生。《金剛經》已經講過,你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你就要發度盡一切眾生的心,度盡一切眾生又無一個眾生可度想;為什麼要度盡一切眾生?如果沒有大慈大悲的心,你就不會去度一切眾生,你有大慈大悲的心,要度眾生,發了這個願,累劫修菩薩道,累積智慧,到最後一生之間,可以證得果地如來佛,這是大慈大悲,是衪的願力,這樣衪才能夠證得如來身。有如來身的境界,才可以利用種種方便法門來度化眾生,衪化身無量到一切世界中,各處去教化眾生,化現一切身進入六道眾生中,不是只有人道,畜牲道、鬼道、地獄道都能夠化現去利益眾生,故分身乃是為教化、攝取眾生而起,稱為分身攝化。

我們解釋其身,是講法身等流入一切世界中,這裡從釋迦牟尼佛或者毘盧遮那佛衪的身、法身,能夠遍滿虛空界,可以去想像,為什麼衪無所不知、無所不覺?因為衪法身就流布進入一切世界中,虛空有多大、含容有多少世界,衪都能流布進入一切世界中。這個身也是講應化身,為了要度不同的世界眾生,衪就化現分身來攝化一切眾生,如來的功德相是這樣圓滿。

 

世親菩薩釋云,即是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無性菩薩意同。親光菩薩釋云,顯示世尊現從覩史天宮來下殊勝功德謂現化身普於一切世界州渚同時流下入母胎故。親光菩薩後釋意同世親菩薩。如是諸論總有兩釋。一約二身,二謂化相。

世親菩薩釋說,「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者」,即是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受用變化身,有自受用跟他受用變化身,這裡講分身、攝化也就是他受用身所起的功德相。無性菩薩意同,也是跟世親菩薩解釋的意思一樣。親光菩薩釋云,顯示世尊現從覩史天宮(兜率天宮)來下殊勝功德,衪是示現衪的應化身,謂現化身普於一切世界州渚同時流下入母胎故,這在講釋迦牟尼佛一大事因緣示現來人間,這是應化身所現,親光菩薩所解釋。親光菩薩後釋意同世親菩薩,其他的跟世親菩薩所講的一樣,也就是於一切世界中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現其身流布於一切世界的現象。

如是諸論總有兩釋,一約二身,二謂化相。第一個是規範在法身跟應化身二身上,第二個是講如來化相,法身無相不能去討論,讓你去意解,第二個應化身從他受用身、變化身而來的,產生一些化相或者像釋迦牟尼佛當生下來出生、證道、轉法輪、入涅槃等等的,不是只有在這個世界,在他世界也是這個樣子,哪個因緣成熟衪就在那邊化現,有時候我們在唸不同的佛名稱時,譬如千萬億觀世音如來,為什麼有那麼多如來?一個就是觀世音如來,衪無始劫來化現很多的化身,證到清淨境界都叫觀世音如來。釋迦牟尼佛也一樣,我們了解這種一般人分別相所產生的概念,在果地佛的境界來講,其實都是衪們的化身所變化出來的,了解法身、應化身流布一切世界的功德相,無所不入。

 

「於一切法智無疑滯。」

顯第十一德。如來福德智圓滿,具足一切種智,發顯無有遲疑滯礙。佛的法智又稱佛智,佛智梵語 buddha-jñāna,是指佛特有之智慧,為最勝無上之智見,相當於一切種智。佛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大智度論》釋三慧品所說,有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1)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諸法總相之智,總相即空相,此智乃聲聞、緣覺之智。(2)道種智,又作道種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諸法別相之智,別相即種種差別之道法,此智乃菩薩之智。(3)一切種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達總相與別相之智,即佛智。

此處顯第十一德,於一切法智無疑滯。先要了解什麼叫做法智無疑滯,就是顯現出一切法智時決不遲疑。滯者,就是要起動一切法時,發生障礙,起不來或延緩而起。無疑滯,就是沒有這個現象,要用哪個法智,衪都沒有困難的可以現起那個法智自在無礙,這是如來第十一種別德。要先了解,學佛法就是學智慧,這種智慧是從利益眾生、度化眾生,慢慢學來的,也就是在利益眾生間,斷除自己的習氣毛病而成就的。

如來福德智圓滿,福智、德智兩者皆圓滿,如來具足一切種智。天性有天性種智、聲聞種智、緣覺種智、菩薩種智,如來具足一切種智,發顯,一切種智要發顯起來時,無有遲疑滯礙,該發就發,一發即能顯現。在我們修行過程之間,有時候要作一個法,達不到目的,就是起不了真正的功用,如來不會有這樣子,只要法智要現起它就現起,要有作用它就起作用

佛的法智又稱佛智,浴佛節在唱的浴佛偈中的「淨智莊嚴功德海」,那也就是佛的智慧,佛智梵語 buddha-jñāna,是指佛特有之智慧,不是菩薩、聲聞、緣覺所有的,為最勝無上之智見,相當於一切種智。我們這裡學習三種智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種智(一切相智),名相不同,它所涵蓋的意義也不同佛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釋迦牟尼佛在《大般若經》裡面講,一切智是指小乘聖人的智慧,祂們用這些智慧來證到自我解脫。道智或道相智是諸菩薩事,道是指菩薩道,菩薩道所特有的智慧,菩薩祂要利益眾生一定要用有為法,有為法之間或者有為相,道相智是菩薩所具足的智慧。一切種智就是佛所現的一切法智,以前我們在講《大般若經》或者,講其它經典時講的智慧、智慧,在這裡正式顯現出它的不同特性

大智度論》釋三慧品所說,有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1)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諸法總相之智,總相即空相,此智乃聲聞、緣覺之智,聲聞、緣覺他證得空解脫,證得偏空理。

(2)道種智,又作道種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諸法別相之智,菩薩要玩一切法來度眾生,就顯現出很多差別相的智慧,別相即種種差別之道法,行菩薩道時,你用什麼法不定?該用嘴巴講道理,就用口業來成就;該用心法來利益眾生,就用意業,起心動念成就佛事;該用化身來利益眾生,就顯示出身化,這種智慧就是道種智、道相智,此智乃菩薩之智。

(3)一切種智,一切種天性,聲聞種性、菩薩種性、如來種性等都具足,叫一切種智,有時候叫一切相智,即通達總相與別相之智,即佛智。菩薩還沒有究竟以前,偏向於有相的利益眾生,到八地菩薩才證得空、無相、無願等三昧。聲聞乘的,祂直接進入心性,悟到空,但是,祂對於事相的運用不夠智慧,守住空寂得解脫。而只有如來得以具足聲聞、菩薩法,還再加上佛獨證的佛智,圓滿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梵語sarvathā-jñāna又作佛智,一切種智同於薩婆若智,專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種智慧覺知一切道法、一切眾生之因種,並了達諸法之寂滅相及其行類差別之智。《大乘起信論》云:「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唯識法相以佛智有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密教則加法界體性智而成五智。

一切種智梵語sarvathā-jñāna又作佛智,一切種智同於薩婆若智,薩婆若也就是一切種智,專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種智慧覺知一切道法、一切眾生之因種,並了達諸法之寂滅相(空相,不為業緣所轉)及其行類差別之智,個各各道行、各個類別所產生種種差別相。《大乘起信論》云:「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見相就是自己執著人、我、眾生等等,祂已離開我們所講離四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等,能夠做到離四相、離見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等等的法,衪法身清淨就能無所不遍,衪的心是最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衪是最清淨覺。所以,衪有這個能力。

自體顯照一切妄法,不真實的法,一切如來要度一切眾生,都是依衪自己的大慈大悲的心,哪個眾生的因緣果報怎麼樣,衪都用大智慧來教化他,讓眾生他得度,這種就有無量的方便、無量的差別,因為所有的法起都是幻化、不真實,但是,幻化不真實中,衪顯現出衪性用利益一切眾生,無量方便中,隨諸眾生所應得解,因為衪有無遲滯的一切法智,腦筋不靈光的,聽到衪說法、教法也可以得理解,證得解脫,劣根的、利根的也是一樣,更容易隨心意轉,馬上悟道,衪能夠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沒有一個眾生衪不能度,為什麼?沒有一個眾生的因緣果報現象衪不懂,衪都知道,衪如何契入一切眾生心,轉他們的執著,非常簡單的事情,因為衪具足這種一切種智。」唯識法相以佛智有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我們學佛法就是要證四智、得三身,得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報身是自利,法身是清淨無相的本體,應化身是利他,得這三身,還要證得四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相對的你要空掉我們妄想習氣的心,破六識、破七識,六、七識煩惱障、所知障破滅以後就回到大圓鏡識,已經是看到八識,八識性清淨以後,產生一切種智、產生一切神變能力,前五識,六祖引用《大乘本身心地觀經》裡面「妙觀察智,見非功」你有所執著見,你就顯現不了妙觀智的力用,如果你證得平等性智,心就沒有毛病,心有病就法法不平等,心有病,法法不平等,你會趨吉避凶、選擇性的去執著,大圓鏡智,根本上要像如來一樣「最清淨覺」,性清淨,如果,自性不清淨,有邪真如的功能的話,你起不了大圓鏡智,對「成所作智,同圓鏡」這是大圓鏡智,你是依性清淨,產生一切神變,產生完了以後,有法等於無法,都是幻化的,都是清淨自性不二。像這種智慧,在唯識常常在講的,大圓鏡智有靜態跟動態的兩種,靜態的就是見照,像鏡子一樣,大圓,大是周遍虛空界叫大,圓就是眾生無所不包容,有情、無情十二類眾生都能夠納在佛心中,靜者,可以見照虛空一切佛剎土、一切世界;動者,就依成所作智現起一切神通變化,就是這裡所講的一切智。這四智以外,密教則加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智是空無基本的,才能夠顯現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而成五智,這是佛的境界。

 

菩薩十法智,法智梵語 dharma-jñāna十住中灌頂住菩薩於勝進分所學之十智。(1)三世智,謂於三世之法,通達圓明之智。(2)一切佛法智,謂覺法自性,善出世間,現諸威儀,說法度生之智。(3)法界無障礙智,謂知一切眾生本具法界之體,事理融通,性分交徹,互不相礙之智。(4)法界無量無邊智,謂知眾生色心諸法,即是法界,充遍一切世間,無有邊際之智。(5)充滿一切世界智,謂如來從定而起廣大妙用,遍滿世間,無不照了之智。(6)普照一切世間智,謂如來有大智慧光明,普能照了無量世界之智。(7)住持一切世界智,謂如來有大神力,住持世界,知諸眾生根器大小而攝化之智。(8)分別知一切眾生智,謂如來知所化一切眾生之善惡因緣之智。(9)知一切種智,謂如來既知所化之眾生,復能了知能化諸法之智。(10)知無量無邊諸佛智,謂如來知無邊諸佛出現世間,說法教化一切眾生事之智。

菩薩十法智,法智梵語 dharma-jñāna十住中是灌頂住菩薩,在六十四位階聖人中,所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些都是地前菩薩。但這十信被大乘某些教派排除在外,祂不叫地前菩薩,雖然也列入地前菩薩位,但是,不列入菩薩名稱。聲聞,修證到五陰滅盡時,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是第十信位住。一般講菩薩就是講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地前菩薩在學智慧,還不大靈光,智慧比較淺薄一點,在還不成熟的色受想行識這五陰身修證時,祂僅具有一個乾慧,智慧比較淺薄一點稱乾慧地,然後再進入十信、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住的頂住菩薩位,祂的進道功程有十種智慧要學習:

(1)三世智,謂於三世之法,通達圓明之智,三世者是過去、現在、未來已通達圓明。

(2)一切佛法智:謂覺法自性,覺就是知道一切法的自性,像《解深密經》所講的,依他起起性、圓成實性,還有一個凡夫的遍計所執性,菩薩要了解這些自性的現象,是為覺法自性。而能善於出世間中,出現諸威儀,也就是說善於出現在人世間現出種威儀,說法度眾生之智慧,一切佛法智慧。

(3)法界無障礙智:法界是有分別相,此等相不能夠來障礙,就能夠知道一切眾生本具足法界之體,一入理地,證得空解脫以外,再進入事相、差別相,事理理事兩個融通無礙時,這自性能夠互相交徹、不互相罣礙,有這種不互相阻礙的智慧。以我們個體來講,不要講到法界中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這十法界,在菩薩來講每一界之間的轉換變化,並不會發生障礙、阻礙,我們縮小到人來講,如果一個居士,以父母親、兒女講,你是父母親的兒女,又當你兒子、女兒的父母親;你在外工作,當主管也當下屬,這種種的角色,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法界,菩薩就是有這種智慧,隨時轉換角色都扮演得恰如其分,就是要具足法界無障礙智,也就是心空法了。如來當然可以自在轉換各個角色,因為祂變現在十法界中,或一切世間中,怎麼變化都沒有障礙。

(4)法界無量無邊智:以世界來講是無邊,以每個世界裡面的法界來講,以娑婆世界來講分十法界,還沒有成佛以前是九法界,成佛以後,遍世間一切佛剎土都是如來法身體,這等等都沒有差別,不可能永在哪一個法界之間,衪都有無量無邊的智慧。此智智顯現在哪裡呢?謂知眾生色心諸法,色法跟心法,眾生所居住的器世界跟他們的個體是色法,眾生起滅起滅的心是心法,甚至於感情覺受作用,這也是心法。菩薩都要知道這些事情,這就是所謂的法界,充遍一切世間,無有邊際之智慧。當然菩薩也有大小之分,智慧具足多少都有差別,這裡只有十住菩薩,十住位菩薩裡面叫灌頂智菩薩,《楞嚴經》那本書後面裡面有寫,灌頂智菩薩說在十住菩薩,才是第十幾菩薩位階而已,十幾位階的菩薩就有這個能力,你看地上菩薩更是不得了了。

(5)充滿一切世界智:謂如來從定而起廣大妙用,遍滿世間,無不照了之智,要照,就是靜態的神通,內心清淨空無,就可以像鏡子一樣照虛空界中一切世界,甚至於照一切世界中的一切眾生,這裡講菩薩所現起的一切妙用

(6)普照一切世間智:謂如來有大智慧光明,普能照了無量世界之智,充滿一切世間智、照了一切世間智,如果要兩個分別一下,普照就是用光,百寶光明所現各有不同之義,用什麼光遍照一切世間的這種智慧。也可以講用智慧照遍一切世界及一切眾生的這種智慧。

(7)住持一切世界智:住就是住在哪裡?住在一切世界。持,把握,能夠把握住一切世界,是謂住持一切世界智,有這種能力。如來有大神力,住持世界,知諸眾生根器大小而攝化之智,住在哪一個世界、哪一個世界裡面,哪一個眾生,已是根基成熟,等待教化,衪都能夠住持能夠攝受他們,化度他們。

(8)分別知一切眾生智:後面講的都是如來法,從第五個起都在講如來法,十地菩薩、灌頂住菩薩要學習的,第八個要學習的是如來分別知一切眾生智,來知所化一切眾生之善惡因緣之智。如來衪度眾生的智慧,來自於衪的神通,宿命通,你現在的果報是哪一世所造成的因,衪先觀照,然後再跟你開解,你現在的困境是過去哪一世造什麼業,現在才受這種果報,如果你從痛苦之中不認為痛苦,一切法幻化的,這麼解脫出來,你就是聖人,衪就有這種智慧,菩薩就要學此智,能夠知所化的一切眾生,他的善惡因緣果報的現象。一般菩薩有的宿命通僅止於哪一世要出生何界,但有的並不確知其因果之因。惟有如來能巨細因緣都能了知,自在而言。

(9)知一切種智:要學習、要了解佛的智慧,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謂如來既知所化之眾生,復能了知能化諸法之智,要化這個眾生,要用什麼法來化?衪能夠知道,觀眾生因緣以後,知道現在的困境是什麼,甚至於了解習氣哪一個最重,如果貪心最重,那就要他多行布施,改變慳貪的毛病。如果眾生多淫欲心,教化你如何斷除淫欲。教化眾生從最大的毛病下手修。其他的小毛病,當然就是自在、簡單的能化解掉,菩薩要學習如來這種智慧

(10)知無量無邊諸佛智:佛的智慧到底多大?連佛要講都講不完,菩薩以下的更不可能去憶測,我們抱持一個心,就是一直學下去就對了,你還沒有成佛以前,各個智慧都要學。如來知無邊諸佛出現世間,如來衪的知見無量,能夠觀照到無量無邊的佛出生在某一世中成就佛道,然後教化眾生,然後入涅槃等等法,衪都知道,然後隨緣示現說無量無邊諸佛衪怎麼教化一切眾生的。譬如,一個佛,衪在哪個時候、哪個現象之中,衪講了一個陀羅尼,雖然我們這個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衪不是出現在當時那個佛教化的時空中,但是,衪已經成佛,衪用衪的神通力,衪可以觀照到、了知到無量無邊諸佛,衪哪個時候、為了哪個因,講了什麼咒語,如果你要求釋迦牟尼佛幫你講,衪都會講,這個是哪個世界、哪個佛宣說的咒。甲如來跟乙如來跟丙如來所有的一切講過的法,如來悉知悉見要懂,這種智慧只有「最淨淨覺」的如來才可以,灌頂住菩薩就是要學這些。大略了解我們要學的,學來學去都是學習度眾生的功夫,度眾生的功夫都是了解一切世界、一切世界中的眾生因緣果報,要有能力觀照到,才能夠成就一切種智,才有哪個眾生要怎麼度,都可以自在無礙的化導,沒有懷疑。我們說一切法智無疑滯,才能夠馬上現出來、講出來,讓他得度。

 

而於實修實證上,菩薩所現隨三智轉智,即:(1)隨自在者智轉智,指已證得心自在之聖者,可隨所欲而轉變外境皆成;境界若實,則聖者亦無從隨心自在轉境。(2)隨觀察者智轉智,指已得殊勝禪定之聖者於修觀時,觀一境而眾相現前,故知境界非實有。(3)隨無分別智轉智,指對已證得無分別智之聖者而言,一切境相皆不現前,故知境界之非實。

菩薩在實修實證上,菩薩所現隨三智轉智,菩薩要一步一步學如來的智慧,要隨三智來轉,即:

(1)隨自在者智轉智:什麼叫隨自在者智轉智?指已證得心自在之聖者,可隨所欲(心裡面所想的)而轉變外境皆成,是謂隨自在者智轉智,也就是你心要怎麼變,外境就隨你的心意而變,菩薩在學空、無相時,不去玩法,現在在學如來法,所以要學怎麼變,能自在無礙地轉變,你想什麼成就什麼,你就有能力去轉變它,因你心自在無礙,你所想眾生的人或事,它就會去轉化,化而能成,這種智慧要去學,以自在心為基礎,你要外境轉變成怎麼樣,它都會化變;境界若實,則聖者亦無從隨心自在轉境,因為一切法,有時候是幻化而成的,如現實的社會中你要怎麼去轉變,也轉變不起來。現在娑婆世界在末法時期中,道德水準愈來愈低落,佛也沒有辦法轉變這種現實,減劫眾生就是這麼樣子,聖者亦無從隨心自在轉。有一些事是可以轉,有一些事情是不能轉,意思是這樣子。

(2)隨觀察者智轉智:指已得殊勝禪定的聖人在禪觀中會現一切境,你觀一切境,眾生相會現前,知道這個境界不是真的有,故知境界非實有,很多人很執著這些相,你觀照到過去的影像或事件,哪一個時候發生哪件事,它會現起來,但是,它已經過去了,實在是沒有的事。你們喜歡玩心法的話,也可以試試你的心力到底有多強,當然大事情比較難去做到,每天生活中的小事情可以去觀,像前幾天那位被殺的,有禪觀能力者也可以去觀,這殺的人是怎麼走、走哪條路線,還原過去的事情,或者你車子放在地下室被偷,你又很在意,你可以去觀這個賊是怎麼進來,怎麼偷這個車,怎麼進去的,這講起來是幻化不實在的影像、念頭,但是,因為在日常境中去觀這現,它也是會再現,其實所現的境事虛幻的,不要去執著,不要一直認為真真真,因為實際上已經過去、不實在,這是隨你的禪定中轉所觀察的智慧來轉,現出眾生相或者一切事件所演變過程之間的相

(3)隨無分別智轉智:沒有分別,你當然可以搞清楚了,沒有分別就可以轉境,怎麼轉?指對已證得無分別智之聖者而言,一切境相皆不現前,故知境界之非實,既然這樣第二段分別相要不要現都無所謂,因為你回到無差別相,一切空,隨無分別智轉智,把它化掉,不去執著,一執著,你就會認為那個為真,到處去講,惡樣怎麼表現你自在無礙?就要用第三種智慧去破解它,隨無分別智轉智,化入無差別相,知道了,就好了,真假,不去管它。這是在說明以一切法智如來可以無疑滯,現起一切衪的智慧之大概。

 

世親菩薩釋,即是斷疑功德。無性菩薩釋,於一切境善決定故,非於諸法自不決定能決他疑非離決定能斷疑故。親光菩薩釋云,顯示世尊斷一切疑殊勝功德,謂於諸法已得能除一切疑惑決定智故。佛地後釋亦同無性菩薩,如是諸釋皆同斷疑。

世親菩薩講釋說,「於一切法智無疑滯」,即是斷疑功德,內心裡面對一切法起,有信心的話,就沒有懷疑,沒有懷疑就會成就一切佛事,這裡不是只有講懷疑,因為你一懷疑,就有遲滯,就起不了靈光。有滯礙,沒有懷疑,當然現起智慧,自在無礙。

無性菩薩解釋說,於一切境善決定故,非於諸法自不決定,能決他疑,非離決定,能斷疑故,對一切法都有決定性這種能力的話,就不會在不決定之間去懷疑或者去怎麼樣,你懂得事實的真相,當然你也不會去懷疑,你要怎麼去懂得事實的現象?菩薩就要去學宿命通、學鑑照的大圓鏡智的能力、學一切化起的能力,化完了又把它也不當一回事,這些能力是大圓鏡智、成所作智等等的境界,幫助你決定用這個法,沒有遲疑、也不會有罣礙。有時候你靈光一閃,這件事該這麼做、該那麼做,為什麼你有決定性的把握?是來自於自性清淨所把握住的因緣,所以自己不會遲疑、不會滯礙,該做就做,一做就會成功

親光菩薩解釋說,顯示世尊斷一切疑殊勝功德,斷一切疑,用一切法,就沒有阻滯,自在無礙,斷一切疑,起碼有靜態的觀照神通,動態的化起一切幻化相,有這些能力的話,當然就能夠成就一切法智。是謂於諸法已得能除一切疑惑決定智故,能取得,也是你要了解、掌控背後的因緣,你才能夠沒有疑惑的決定性的去利用這個法智

《佛地論》言,後面也有解釋跟無性菩薩所說的,如是諸釋皆同斷疑,上面所講的都是斷疑,疑先斷掉了,法現起作用時,就不會有滯礙,所以,掌控一切因緣是最重要的,沒有掌控一切因緣,是這樣嗎、那樣麼嗎?先會起懷疑心,這個法怎麼會有功用呢?所以一切法是起不了功用,因建立在懷疑心,沒有辦法自在無礙,這是顯如來第十一別德。(待續)

(2007.06.06.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