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10)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大念、慧、行,以為遊路。」
  
顯第十五路圓滿也。於此中大念、大慧及以大行作為所行路、所遊履,故名為遊路,是道的異名。十八圓滿淨法中之路圓淨,又作路圓滿、道路具足,是謂淨土以大乘正法中之聞、思、修等三慧為其往還通達之道。又菩薩因三玅慧得入淨土,故名遊路。

如來衪有能力讓所有菩薩遠離四魔以外,這一段在講,圓滿道路,你要證得如來菩提,你就要依大念、慧、行,以做為到達如來菩提的道路,遊路也可以說是道路,歷遊修行所要經過的路、道路。
  
第十五路圓滿是佛陀能夠使大眾依照這條大路來成就如來菩提,大是用共用詞的,全句應為於此中大念、大慧及以大行為所行路(修行路),或者是遊歷修行所必需經過的道路,故名為遊路,也可以說是道路,是道之異名。道有很多種,見道,如果是世間禪,它也可說是世間禪定的道路,最後得世間禪,要得出世間禪,求內在自我的解脫,菩薩道的出出世間禪,各有其道。雖然見道了,到底是見哪個道?我們要搞清楚。

如果,見世間禪的道,那是不正知、不正見;如果是見出世間禪的道,那是見了一半,小乘初解脫是為一半;如果見出出世間禪的道,那才是全部的、所要修的法,走入如來菩提的道路。遊路也好、道路也好,既然如來要成就每個菩薩,以衪的功德圓滿,使大眾能夠起大念、具足大慧、具足大行,以做為成就如來菩提的修行路。

講到這裡是十八圓滿中的路圓滿,第二階段如來功德相,具足十八個,這裡講到第十五個。十八圓淨中之路圓淨,又作路圓滿、道路具足,念、慧、行具足,是謂淨土以大乘正法中之聞、思、修等三慧為其往還通達之道。又菩薩因三玅慧得入淨土故名遊路,不管你往生哪個淨土也叫做遊路。大念、大慧、大行,我們說大願、大慈、大行,這些是菩薩已具足的功德相,現在我們在修因位時,就要以這個大念、大慧、大行來學習、來進行,這三個法更深一層的內涵到底是什麼?

大念者十法界入一念中為大念,指上自佛界,下至地獄界之十界,皆為吾人一心所作,故其體平等,無有差別,觀此平等之理,稱為十界一心平等,即是大念。因為平等,所以一定是空、無相,化成無量就變成十法界,歸入一心就變成空、平等,所以無有差別。你要得這種大念,要這麼去認知,這就是大念。如果,你執著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都有所偏執著,這個就不能為稱大念。集平等、無有差別相,十法界都是一心所化,從大念上要這麼去認知,當然你要修到這個大念的境界,要有後面的大行去執行,理念的認知上要這麼去認知,諸法平等、十法界平等,無有差別相,這樣才能得如來菩提。

大慧者圓滿一切般若智慧,是為大慧,梵語 mahā prajñā 之意譯,音譯摩訶般若。又指平等智具足大慧,此指唯有一乘之佛慧;蓋以此智能證平等之理性,故稱平等;又以眾生皆可齊得此智慧,故稱平等。如《法華經》見寶塔品云:「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蓮華經,為大眾說。』」《法華經科註》云:「平等有二:一法平等,即大慧所觀中道理也;二眾生平等,謂一切眾生皆用因理以至於果,同得佛慧也。」

當然所有觀念正確,你就要具足智慧去做,如何修得平等一切法呢?只有用這個大慧,大慧者圓滿一切般若智慧,是為大慧,平等觀一切法,有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能夠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要能夠這麼去熏習,才有辦法做到平等觀一切法,你沒有這個功夫,光有這個大念,你也沒有辦法成就,這個般若智慧慢慢的去學習,去觀世間一切相、出世間一切相,都不要執著,圓滿我們的般若智慧,一切般若智慧,是為大慧。

佛法裡面所講的智慧,當然,這只是在離念而已,能夠實相觀一切法,我們說實相,實相是有相、無執,不要執著那個相,你能夠以客觀的心,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就是有客觀的心。客觀的心,去觀你所看到的、聽到的,甚至於修行中所出現的一切世間禪定的境界、出世間禪定的空三昧、出出世間禪定的實相三昧一樣的,都可以做到有相、無執著,這就是以客觀的心去觀,這種就是般若智慧,也就是我們要追求的大慧。《金剛經》一直在教你離相、叫你對一切法「無有少法可得」,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是大慧的一種,用大慧來觀照到一切法。

經文第一個大念所講的是平等,集平等法,一切法無差別相是平等,那怎麼做到?就是你有這種離一切相的能力,那還沒有這個能力,你就要學習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無所有不可得,這麼慢慢的千錘百鍊去訓練,很多人比較難做到的,就是沒有進到覺知很強的那一部份,你光用我們有覺知的一點點小慧,要觀那個境,不要理它、不要理它,小事情,你還有能力控制,做到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大事情、大逆境來的話,你就亂七八糟、心慌意亂,這種大慧,還是要慢慢去學習證得,當然過程之間,出世間禪有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這些三昧能夠做到的話,就有大慧,有般若智慧,觀一切法,能夠平等觀一切法,這種是為大念。你做不到時要稍微去聽,上面所講的聞思修這種工具,你聽人家講,剛開始聽人家講,看經典也不能直接能受用,聽人講,然後去思惟,聽懂了,像修一切法都要聽三次,你聽一次,可能還不能夠了解,再聽一次是已知,懂、你講我懂了,第二次又打開習氣,毛病要斷,所以在第三次要證。

世尊在《三轉法輪經》裡就在講這個三轉法輪,衪講苦集滅道,你第一次聽到苦集滅道,道理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知道這回事情,有苦集滅道這四聖諦法,就修修看。第二次再講時,修久的人就能馬上理解,遇事緣馬上放下,斷了,斷了以後,進一步到證得,何謂證得?不是內在的妄想習氣斷了,就是證得了,不是,你還要,譬如你要斷習,斷習,同時可以得到性空,這兩個是同時得到的,你斷習就能夠悟空,悟空,再來依空起用就一定有神變,如果你還起不了神變,就是沒有證到、證得,這是阿羅漢道的,修行一定要證到這樣子,有六神通現起。不要說你證到什麼、證到什麼,你心淨了、性空了,你要能依空起用,能夠產生神變,這才是證得。要證到阿羅漢果,一定要有神通變化、六通具足。

同樣的道理。我們修大乘的法,要修得有大念,要能平等觀一切法,體性空、平等,但是,我要怎麼做?要用般若智慧,用這個大慧,去觀一切法,慢慢修、慢慢修,能夠做到真的實相觀了,實相觀就是無相三昧,無相三昧證得,那就是能夠解脫,這是大乘的解脫法,那邊是小乘修證的境界。此指唯有一乘之佛慧,既然要修如來菩提,要成佛、成如來,你就一定要用佛慧、覺悟的智慧。覺悟的智慧是什麼?因為此智能證平等之理性,理性是空、是無為的,自性可以感召一切的因緣,又沒有自己的習氣相應,覺而不住,這是我們修空觀的行者所有心態,這樣就能夠做到平等,平等一切法,故稱平等;又以眾生皆可齊得此智慧,每個人都有佛性,每一個人都具足這一個,不是說唯獨某些人才可以得到,大家都可以得到,為什麼有的人比較慢得到呢?當然是因緣果報的關係,業障多、不多的問題,但是,原則上每個人都有這種智慧,所以叫做平等,智慧是平等

如《法華經》見寶塔品云:「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蓮華經,為大眾說。』」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講《妙法蓮華經》以後,寶搭中過去如來就出聲音讚嘆釋迦牟尼佛能夠以平等心講此經,不要說對某些人講,未來能夠成佛的跟你有菩薩根基的都對他們講這部經,從《華嚴經》講完再講《阿含經》,再講《方等經》、再講《般若經》最後八年講《法華經》,然後講《涅槃經》,在最後《涅槃經》不去提它的話,最後的階段都在講《法華經》,一乘佛法的《法華經》,《法華經》都在講心的神通變化,先求解脫時,然後再得到平等、空性時,再對眾生一切的講一乘佛法,不要住紮在小乘的境界,不要修小乘的阿羅漢境界,要直接去修一乘佛法的如來菩提。

《法華經科註》(這是後人解釋《法華經》的)云:「平等有二:一法平等,一切法,其實可以說只有一法,我們常常分別有二,有好、有壞,甚至於不好不壞三種相,這是我們每個人心不淨所造成的。如果,你心慢慢用大慧、般若智慧觀一切法,取得平等的話,就不會有心病去觀一切法,是好、是壞,還是不好不壞,都很平等的觀,這個法就是一個法,什麼法?是因緣,因緣法而已。小乘經裡面所講的「緣起法」,它講得很清楚,偈曰:「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滅,是大沙門說。」這翻得比較好,諸法從緣起,是誰說的呢?如來說的。但是,從緣起,如來還進一步講緣是始起法,但是,根本就是這個因,如來說是因;彼法滅,彼法為什麼滅?因緣滅,它也滅,這個要看,彼法滅,怎麼滅呢?因緣滅。所以,彼法滅,彼法在講這個法,彼法因緣滅,此法因緣滅,此法當然滅,彼法這個法生,當因緣滅了,所以這個法也滅了,是大沙門說。

沙門,就是一切的出家修行者,大沙門就只有指釋迦牟尼佛,大沙門只有一個。你如果懂得這麼觀一切法的話,你自然就有平等心去觀世間一切法,你不會說不好的你就討厭,為什麼不好?因為你過去造的因緣,今天有惡因緣起這個法,如果果報來了,你要坦然去看這個惡因緣,你就不會非常的排斥不好的現象,這個不好的因果報應來了,你現了,到底好不好?不要講你心態在平等觀這個法,這個果報現了,代表你在還債,還債到底是好不好呢?還債還完了就很好,有什麼不好呢?這樣你想一想,也許還好,早一點還、早一點了,不然下一世還要還,這是自我安慰。

學佛法不要這樣,學佛觀,仔細觀因緣起法,是惡緣、是善緣都好,起法以後,你要坦然平等去觀這個法,這是一法,用因緣去觀這個法,只有一法,如果用你內心習氣的好惡來觀,那就變兩個法、三個法,如果順法,你說很好、喜歡,如果惡緣、不好的法,你就說我不喜歡、我討厭,如果一般的因緣,不痛不癢,這是不好不壞,都是我們在分別。這裡講的一法,一法平等,你要學習這種心態,慢慢的去對一切境,當然,難啊!但是,你要這麼去觀,平等平等要這麼去學,用大智慧去觀它,即大慧所觀中道理也。

用般若智慧來觀它,般若智慧能觀得起、能觀得到,平等平等,說一法平等,那就是你有成就了,當時還沒有,如果我們內心還不清淨的話,當然不能說你觀它無所有、不可得,然後就真的無所有、不可得,本來還有一點罣礙、害怕、傷感,但是,也是幾秒鐘、幾分鐘的事情,也許你說放下、放下,就能無礙。你要慢慢去學習,雖然般若智慧是大慧沒有錯,但,不是一下子就大得起來,事理你可以懂,大念你可以這麼去理解,要平等去觀一切法,沒有差別相,智慧是要慢慢去累積,要由小智慧,變成中智慧、變成大慧,能夠做得到就具足大慧,這是對法來講平等。

二眾生平等,謂一切眾生皆用因理以至於果,同得佛慧也。眾生要成就佛道,眾生也可以成佛,所以說平等,一切眾生都平等,佛、眾生也是平等,只是佛已經先成佛了,眾生是未來要成佛,這樣從因,我們依理地、空觀修證,也可以得到成佛的果,這麼也是可以得到佛的智慧。這是從《法華經科注》裡面所提的平等二相,一個從法本身來講,一個從眾生本身因果報應來講,從法上來講你要具足大慧,所觀之中的道理,觀一法平等、一法平等,不要有好多的差別相;眾生,一切眾生都平等,大家都因為我修證空觀理地,能夠來證得到佛的智慧,這就是得到果。

除非你今生不用功、今生沒有因緣的,這個「緣起偈」,有的叫「法身緣起偈」,「法身緣起偈」就是在講神通變化,法身是清淨無相,你用有為法也是從這裡做起,我們開始還沒有法身清淨,我們要修解脫,譬如要斷習、證空,過去習,熏習的就是因,因在這裡,因有緣,它法就起,我們要修還是這麼來斷習,得到理,理也可以說是空,這樣的話,你也是得到一乘佛法的智慧,這個是過程,有因、遇到緣起了法,這個法滅了,法怎麼會滅了?就是因為那個因緣滅了,法當然滅了。這偈句會這麼翻,也是真的很傳神,同時滅盡,你要說因、緣滅了是同時,像那個法、像那個法一樣的,跟彼此之間、同時,這裡有彼此的意義,同時、彼此,同時就有兩個,彼跟此滅,他翻彼法因緣滅,有的翻因緣盡。這是很簡單一個理念,其實這是小乘佛法的悟道的根本,悟道的根本,你能夠這麼去思惟世間、你的家人、你自己、周圍之間的一切事情,離不開這個緣起法,你懂這個就悟道了,做得到斷一切習不跟它相應,那就解脫了。

然後再進去法身緣起偈,你既然這樣解空,你也就可以能夠變化,化被動為主動緣起,你如果有能力就可以去變,怎麼變?既然你過去造很多的因,你現在要知道哪件事,你就進去法身清淨地去思考,這個人、這件事為什麼會這樣?你看它自性怎麼起?法身緣起,我不會秀神通、也還不想學什麼神通,但,我可以教你,你們會去秀,你們要修宿命通,這個事情怎麼會這樣、這個人怎麼會這樣?跟過去哪一個因緣,你腦筋那個佛性去轉,這樣,也許你哪一天可以證到宿命通,宿命通就知道很多人跟人之間的事、很多人跟事情之間,它怎麼、怎麼…。

當然法身清淨不簡單,你愈清淨的,它的靈力就愈強,那這個法身要生起一切法,所以是很簡單的。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隨心所欲的能夠你問衪就答,衪不用經過思惟的,你問了衪就答,這個是法身完全清淨的,所以不假思維、不假觀照,你講衪就知道,你講哪件事情,衪就知道其因、其過程,最後果怎麼樣,思惟這些是很有意思的,你不要光記一些句子、名相,不知道怎麼去用。我這樣跟你們講,你會用,你就去用,幾個有心的你去用,最好能夠閉關諸習讓心清淨,然後身體氣機也很好,去看看這個法身怎麼緣起?能夠緣起的話,你來告訴我。

所謂佛身口意三業淨為慧行,「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係十八佛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謂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稱為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係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謂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故稱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係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意業前導隨智而轉,謂佛以清淨意業,隨智而轉,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無明癡暗之膜,稱為意業隨智慧行。

佛身口意三業已清淨是為真慧行,雖然我們講大行,大行對自己來講,普通大行、大行都在度眾生,現在先想自己,自己都還沒有清淨了,怎麼去度眾生,大行放在後面,現我們在修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淨為慧行,那你身口意三業還不淨,就要用智慧來觀照,讓身口意三業清淨。要修什麼,都離不開身口意三業要讓它清淨,你有智慧讓你的身口意清淨,這就是智慧之行。

「一切身業隨智慧行」,我們要學習一切身業淨,就要能夠隨我們的般若智慧來遠離這個身業,身業離不開殺盜淫,比較重的業,殺盜淫概括一切,不殺、不盜這些都是重罪,不淫,淫是邪淫,是身業,還是要隨智慧行,隨你般若智慧去遠離你內心的不清淨的殺盜淫三個身業。「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可以做到的話,就成佛了,那就是十八佛不共法之一,身口意三業都一樣,衪具足這身口意三業隨智慧行。

我們雖然是還不清淨,我們要知道佛陀的境界,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因為佛的身業清淨了,衪隨時要依度化眾生的因緣,然後以衪的智慧,隨時要轉,要怎麼轉就轉,衪要現種種殊勝的莊嚴相,衪就會現,要調伏眾生時,衪就會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一個是現殊勝相,一個是隨眾生的根基、他的程度,演說讓他一定要得到解脫、證到解脫,這種功德相,稱為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善觀因緣、善觀眾生的根基,自己要現什麼相、自己要演說什麼法?隨時依這個而變。

口業方面佛有「一切口業隨智慧行」,這是另一個十八佛不共法之一,只有佛才有的,就是菩薩、聲聞、阿羅漢所沒有的,因為他們的心還不完全清淨,所以沒有佛的隨智慧行、身口意三業隨智慧行,這才叫不共法。口業隨智慧是什麼意思呢?又作一切語業、口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講出來就是如實語、真實語,因為我們智慧太淺薄,而且妄習一大堆,矇蓋我們真心實性,所以沒有辦法起身業、口業為前導而轉,隨眾生因緣生智,隨此智慧而轉。

那佛為什麼可以做到呢?因為衪以微妙智慧的語言,譬如愛語、軟語、眾生喜歡聽的話而說,但是,卻能切中本身他最主要的習氣,讓他能夠覺悟、放下,捨棄這個不好的一面,佛陀衪微妙清淨的話,是隨衪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常常講世尊十號裡面有一個調御丈夫,衪就知道這個人要怎麼去化導他,講出來讓他能夠聽得進去,要能夠馬上放下他的習氣,很快就證道了。世尊在世時有這個好處,稱為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談到意業,「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也是十八佛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意業前導隨智而轉,意念當做前導,隨佛陀衪具足的智慧來轉,謂佛以清淨意業,隨智而轉,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這牽涉到佛陀的能力,衪有三化的能力,一者身化、二者語化、三者意化。身化是身體變化殊勝的,遇眾生要衪要現什麼相,用身化來度化他;隨眾生的因緣,該講什麼話就講,直接能讓眾生知悉、明了;如果不用身、不用語,那就用意念,雖然這裡講意念是進眾生的心,其實衪是在很遠的地方,祂可以起一個念,這個念自然就可以飄到眾生的心裡面來。

佛有一種能力,就是衪要給誰看到身,衪就可以讓誰看到身,只有一個能看到。衪要給大家都看到,那就全部可以看到其身,衪要給某些人看到,其他不給他看到,衪也可以做到,佛就有這種神變的能力。這個意也是一樣,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無明癡暗之膜,把這個覆蓋在我們真心實性上的無明、愚癡、黑暗,這一層不清淨的膜把它拿掉,稱為意業隨智慧轉行。

前面講的般若智慧,只是一個大慧,但是,這個還不是究竟,我們要得到的像身、語、意三業清淨慧行,這才是佛要教導我們進入衪的智慧裡面**如果,你習氣比較淡薄一點,衪教導你種種無為法,慢慢你就可以體會身業、語業、意業隨智慧行,不然你光懂這個名相,到底佛怎麼做?有因緣看經典,哪裡僅看到這些名相的樣子,如果你本身能夠證到空、無相、無願三昧的話,你可以試著去學習,當然神變不大可能,或者是一個應化身、三個應化身,那是三地菩薩、五地菩薩的境界。像佛有千萬億的應化身,這要法身完全清淨才有辦法做到。

我們可以體會,衪怎麼意化;譬如你觀想一個人,對他發聲、用心念發聲,他如果心眼有開,他可以聽得到。心眼沒開的話,當然沒辦法,所以,以心傳心這是兩個心眼都有開,不必講話用心念傳心念,佛是用意隨智慧轉,來度化眾生。我們說地上菩薩,因為心開了,佛起心動念要教化你,就起心動念教你,當然衪教你簡單一句話,應付你當時的煩惱,譬如:放下!不執著!隨它去!無形中這些話都會飄在你心裡面來,你在慌亂時,突然間棒喝一下,放下!你真的就放下,我為什麼要想這些,這佛、菩薩教的法沒有什麼理論,都是直接以無為法來做,一下子讓你入無為法境界中。

當然衪還可以用空性來影響你讓你得定,佛的法身清淨,有時候你會想身體不舒服或者氣打不通,你怎麼不會觀想佛的法身跟你會合在一起,合在一起,氣可以閉得久一點,然後可能就通了。當然短暫通也可以,學佛法有時候要這邊試試,那邊試試,這是在學習,尤其學習到《解深密經》程度的人,不要去講那個斷習,這裡都是在講釋迦牟尼佛說法提及的那種神通變化,一點概念就要去試試看,當然試了又不要執著,有效,就放下,太執著,有時候著魔了還不知道,因為魔知道你一直要學這個,有時候故意讓你有點樣子,那你不覺的話,可能就真的著魔了。體會我們自性空,它有什麼能力?有這個能力不是隨便玩,如果遇眾生有障礙了,你要幫他,才試試看。這是佛的三個身口意三不共法,你有大慧只是一個方法,讓你去修,最後希望能夠得到釋迦牟尼佛三種業隨智慧行。

大行者行業廣大之意,指菩薩之修行,菩薩為求佛果菩提、如來菩提,乃發大誓願,歷經三僧祇百劫,修波羅蜜等諸善萬行,積大功德,故稱大行。反之,聲聞、緣覺等二乘之行,則稱為小行。

你所做的事業要能稱大行,那是菩薩之行,當然這裡所做的都是菩薩道的事業,不是你的生意做得多大,這裡不能講生意,這裡是菩薩道的大業,大是廣大之意,行是修行,指菩薩之修行,菩薩為求佛果菩提、如來菩提,乃發大誓願,歷經三僧祇百劫,修波羅蜜等諸善萬行,積大功德,故稱大行。如果,你不發大誓願,你不會成佛。在快進入八地菩薩心清淨以後,就是要學諸佛,祂們在菩薩因位時,曾發大誓願,大誓願就是要度盡一切眾生,這是最大的誓願。你成佛不是成佛就好了,不能入寂滅,要誓度一誒眾生。你要是入寂滅,那是小乘行者,阿羅漢就可以入寂滅的。

成佛是要有很大的悲心,要度盡一切苦難眾生讓他們成佛,這是個大願,有你這個心,你才可以去修如來菩提,如來菩提是最後要得到的一個智慧,要進行三大阿僧祇,甚至百千萬億劫,這些都是代表時間的久遠。這個時間不可數,到還是有一個數字,根據印度的十進位曆法的記載,是1X1051,這是他們所謂的阿僧祇,如果是「阿僧祇轉」,這個數字就是1051 X 105110102。另外不可量、無有邊到底有多大,這個數字,當然可以寫出來的不是很大的,1051現在科學的位數講起來比較好講,過去不知道怎麼去表示,百劫是比三阿僧祇還小,一小劫是一萬六千八百年,百劫還沒有上面那個數字大,這只是一個形容詞,表示你發了求無上如來菩提時,然後就要發大願,成就如來菩提跟你要度盡一切眾生,這個可以劃上等號,因為你有這個大誓願,要度盡一切眾生的願,你才有辦法讓你修證到如來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你要修種種波羅蜜,我們一般講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這裡面每一種都有很多的善行,只要有善就要去做,所有善,都離不開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廣積大功德。

這裡問題就來了,大行,每個人都有心,但,沒有能力,碰到一點點障礙,不行,身體也受影響,心倒還好,心煩惱一下子,所謂煩惱就是身體有點不舒服,你的身體為什麼不舒服?就是功力還不夠,功力夠的話,身心都不會受影響,沒有金剛身、金剛心,這個大行不能行,這大行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但是,你受了菩薩戒,不做不行,多少都要去做一點,推動一點。

反之,聲聞、緣覺等二乘之行,則稱為小行。我們剛講的世間禪定,再過來出世間禪定,你要修到出世間禪定可以自我解脫,但,這個不究竟、不完美,要修學出出世間的智慧,這個才是大行。如果修出世間禪定而已,就等於修到出到菩提就滿足了,這個滿足,只是當下而已,你以後還是要發菩提心,再修大行,出到菩提就可以證阿羅漢、聲聞乘的。

發菩提心時有五個過程,初發菩提心,每個人去受菩薩戒,是發菩提心,這個心到底要幹什麼?還搞不清淨,發菩提心,就是要求如來菩提,如來菩提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梵文就是阿耨多羅(無上)三(正)藐三(等)菩提(覺),這是什麼意思?《金剛經》講無有少法可得,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你要回到清淨法身,過程間不能執著一法,這樣才無有少法可得,連一法可得都沒有,過程之間都要捨、捨一切法。

發菩提心就是要求這個如來菩提,發菩提心就是要能行菩薩道,菩薩道要能夠度眾生,要一邊度眾生,一邊修自己。發菩提心以後,就要去先求自己清淨,內心要調伏,調伏就是用伏心菩提;內心要斷一切習氣毛病,斷一切習氣以後,心明了,就是明心菩提;明心就能見性,見性,如果不捨棄這個性用,這個性用不去除的話,你怎麼能到達出到菩提,因你還有我法的執著。明了心,明心菩提做到了,這個性用不能用,用的話,就違背這裡的無有少法可得,你違背這道理就做不到如來菩提的境界。

你要是迷失在世間禪定裡面,世間禪的人,外道都在利用這些性用,捨棄了見性的性用,你才有辦法得阿羅漢的解脫,這初步解脫。初步解脫,你這個時候有能力,你要去度眾生、行菩薩道,學智慧、做種種的慧行,慧行是自利,自利就觀自己怎麼超越自心性。明心見性的階段是自力,然後,利他,利他就是要度眾生,用身語意,你到底能夠出多少能力去度他?要去學習菩薩道,學習去度眾生。自利自己解脫、利他去度眾生,這兩個這麼慢慢去學一切的智慧,就能夠慢慢的證到佛的智慧,就是如來菩提。至於如來菩提之後,怎麼發起神通變化?這部經第八品所講的,衪怎麼用成所作智。

此外,略說菩薩之大行,於天台宗亦指摩訶止觀中之四種三昧,即是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此等三昧為修大行。菩薩這對修行來講,不是度眾生,菩薩自利方面也是要用功,怎麼斷掉內在習氣毛病,以坐來得定,或者經行、常常執行來得定,或者也坐、也行來得定,或者不坐、不行來得定,這是天台宗所謂的修行之大行。
 

(1)常坐三昧,為依《文殊說般若經》、《文殊問般若經》而修之三昧。即以九十日為一期,獨居靜室,結跏正坐,捨雜念思惟而繫緣法界,觀一切法皆是佛法,並專心稱念一佛名號。於一期中精勤不懈,念念無間,則能破除業障,顯發實相之理。因僅修常坐一行,故又稱一行三昧。

有一部經叫《文殊所問般若波羅蜜經》,它裡面所指的就是說常坐三昧。要怎麼修呢?即以九十日為一期,獨居靜室,結跏正坐,捨雜念思惟而繫緣法界,觀一切法皆是佛法,表示過程之間所現的一切法,都是佛法,不要執著就好,並專心稱念一佛名號,你要抓哪一個佛號來唸都可。於一期中精勤不懈,念念無間,唸唸無間,就是你在唸佛時,沒有間夾雜念進來的話,這個要到什麼境界始能?要到心念心聞的境界才有辦法,也就是你熏習你的心,心它自己在唸佛,它在唸時,你自己妄心、知覺都進不去,有幾位已有這個能力,你只能觀照它,或可以引導它唸或者叫它停,你不可能在它唸佛之間夾雜心念進去,心唸心聞的境界就是這個樣子。

當然九十天,整天用功,有時間整天用功的話,坐著不下來,尤其是結跏趺坐、雙盤,這是大修行,不是一般人才有辦法,這樣能夠破除業障,你如果開顯你的潛意識、你的窠臼,當然就好像打破糞坑,打破糞坑,垃圾都丟出來了,垃圾丟出來看得好清楚,你不破除根本業障的話,沒有辦法讓你自性完全清淨。很多人在這邊常常搞不清楚,肉身不成就、肉身不打破,怎能進到深層意識裡面去,想修行有成就,這個是很難的,若是有成就也是小小的成就。

因為我們根深柢固的無明,你沒有深入底下去把它淘出來,把它扔掉,怎麼能夠清淨?你永遠沒有辦法清淨自性,有的是小翻種子、中翻種子,到最後還是有一些殘餘積在裡面,沒有辦法完全清淨,就是說給你糞坑打破些微,你餘習還是有,要到如來境界才能使法身完全清淨,不知道還要多少阿僧祇劫,還要這麼去練去練,為什麼要累劫修累劫修?原因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今生聞到佛法,要怎麼去用功?諸法從緣起,你也聽了佛法,你也去了菩提迦耶、八大聖地,表示你過去有這個因,現在有緣了,去了八聖地,表示你過去還是釋迦牟尼佛哪一世的弟子或者諸佛哪一世的弟子?不知道。今生要趕快用功,有賺錢的,當然也不得不去賺錢養家,沒賺錢的,要想辦法用功。禮法師,上一次去大陸元音古寺後回來,一同三位師父來道場,我告訴他有一位上海的年輕人自己打七,剛開始坐四小時,有時候二小時雙盤,有時候三小時、四小時雙盤,最後一天六小時一坐,總共十八小時,坐三座,也有翻種子了。上週六本來要去他那裡,因他們在打七,他們就利用這個時間在打坐,這是人家講的事,他聽進去了,我們為什麼不能來做打七?

有時候,沒有一個挑戰性、一天過一天也蠻悠哉的,悠哉悠哉的都沒有辦法成就。九十天以內都是儘量雙盤、唸一句佛號,在九十天之中精勤不倦,唸唸無間,能夠唸佛唸到心唸心聞的話,能夠唸佛唸到雜念都不間夾進去的話,可以破除業障,顯發實相之理。為什麼有實相之理?你體性現起來時,你就有那個能力,面對一切境不驚恐、不驚慌、不執著。你為什麼會執著?就是你真正的空性、佛性,還沒有辦法顯發出來,一些事情,甚至於對某些人,你都很執著,不管執著正的、反的或者執著什麼…,反正都是執著,你沒有辦法很客觀的去面對一切境,實相觀就是在修行客觀的觀一切境、一切人、一切物,當然不是行菩薩道要度這個、度那個,不度他,你就沒有瓜葛,我們功夫不夠,度他都有瓜葛,不像釋迦牟尼佛當然有身語意三業隨智慧行,不管怎麼樣,衪都有辦法讓你成就,斷除一切業障,然後成就果位。

我們沒有那個能力,以後,你要行菩薩道也會碰到這個問題,有的想度他,但是,他習氣毛病又那麼重,最後搞得兩個吵架都有。我們功夫不夠,調御丈夫不是那麼好做的,佛的十號有一個調御丈夫,調每一個人能夠使他得到解脫,這種功夫要學。要學,你如果自己都沒有佛這種清淨心跟知見什麼…,沒有辦法轉眾生心地,頂多講講經,他聽懂就懂、聽不懂也就算了,不然怎麼辦?

你沒有那種力量,讓他聽了以後就懂,世尊衪講話出來,他就能放下他的習氣、毛病,他就會轉。我們沒有那個能力,如果真正要這麼做,真的能夠做到,顯發出你實相的話,事情就好辦法了,起碼自己解脫就比較容易,在理念上、在各種名相討論了半天,還是別人的東西,要自己這麼去弄一下、體會,原來是這樣,起碼自我解脫可以做到,不要講後面要度眾生的菩薩行,因為這裡在講培養你大行的基礎,先自利。因僅修常坐一行,故又稱一行三昧。六祖也有在講一行三昧,三昧是正定,因為他只修常坐,叫常坐三昧,常坐的,有的坐、有的行,他只有坐、坐著唸佛修定。
 

(2)常行三昧,乃依據般舟三昧經而修之三昧。又稱般舟三昧,即以九十日為一期,於道場內,身常旋行繞佛,無有間休,口常唱念阿彌陀佛,心亦常想念阿彌陀佛,即步步聲聲念念唯阿彌陀佛。如此,精勤不懈,則可依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之本功德力,而於定中見十方諸佛顯現於行者之前,故又稱佛立三昧。

常行三昧,乃依據般舟三昧經而修之三昧。又稱般舟三昧(佛立),梵語 pratyutpanna samādhipratyprati,是對立之意,或接utpanna,所以prati轉化為praty,再接utpannautpanna是起床之義,是utpad的過去分詞(pp),也就是不倒下來睡覺而修念佛三昧。

《楞嚴經》有提到二個法未來法滅時此二法先滅去,一個是《楞嚴經》的經咒,一個是般舟三昧。如果佛法要滅時,般舟三昧會先失傳,第二個是《楞嚴經》失傳,這兩個不見時,佛法就近要滅亡了。這裡講的常行三昧稱為般舟三昧或者佛立三昧,一方面是自己修持中,不能倒下去睡覺,也不能坐一直要站立著,二方面你修到九十天了以後,諸佛會現在你面前或者站在你面前,這就是般舟三昧成就。

「心中心法」心密的祖師大愚法師,就是修這個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有重業障的人,會有很大的身體惡化出現。你看九十天都不能坐下去,都一直要站,根據他們在修的人說,從屋簷上面掛一條繩子,繩子用一個鐵圓圈綁著,既然不能躺下去,就把身體綁繩子,或用手勾著圓鐵圈站著打盹、睡覺。到最後大愚法師腳就水腫了,所有的業障都往下墜,所以腳腫得很大,不能走路,不能走路還是要繼續修,就用爬的,爬爬中很痛苦,幾日後感召普賢菩薩示現,說末法時期修這個法太辛苦,你去修大正藏裡面有部經叫《佛心經》,它裡面有一個法可以修、一咒六印。要怎麼修?經文中沒有講,所以普賢菩薩再跟他講要怎麼修,他在終南山修了三、四年,才真的是證到了,證到後他還有神足通、會飛,飛到空中,你真的是證到的話,一者心清淨,二者是神通會現起,這才是真的證道。沒有真正神通,你就不要打妄語,說你證到境界、證到果位,真正證得應該是五通現起、漏盡通也得到,這才是真正的證得。

我們沒有辦法像他這樣,即以九十日為一期,於道場內,身常旋行繞佛,一直繞佛,如果在這裡打般舟三昧的話,你就一直繞佛,一直繞繞,不能停下來、更不能躺下來睡覺,無有間休,口常唱念阿彌陀佛,心亦常想念阿彌陀佛,沒有唸的話,就用意想,口唸意想阿彌陀佛,即步步聲聲念念唯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唸阿彌陀佛?你要看《佛說阿彌陀佛經》,你只要唸這部經,不是只有受阿彌陀佛的護念,一切如來所護念經,你不要小看淨土宗佛唸法門,《觀無量壽經》或者《阿彌陀經》都有指示其殊勝處,你只要唸這部經,唸《阿彌陀經》不是只有阿彌陀佛來加持你,是常受諸如來所護唸。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祇園精舍,沒有因緣請法之間,衪自己講這個《阿彌陀經》,這是利益末法眾生,末法時期眾生根基淺薄、障礙無量,像這種唸佛法門最簡單了,你唸《阿彌陀經》、唸佛,有的人會背,《阿彌陀經》了,你不要有分別心,說心中心法就比較好,《阿彌陀經》就比較不好,不是這樣,所有上、中、下根基,你只要唸《佛說阿彌陀經》那也很好,因為它受諸佛所護念。你再修般舟三昧的話,不是用唸,就是用心意想,念念不離阿彌陀佛,如此,精勤不懈,則可依佛威力、三昧力,佛的威力、圓滿功德威力、定力、三昧力及行者之本功德力,佛跟你自己的功德力,而於定中見十方諸佛顯現於行者之前,我剛講的,你如果在九十天因緣具足的話,諸佛會現在你面前,這代表你般舟三昧修成功了,故又稱佛立三昧這是天台宗所講的四種修法,菩薩修自利的法門。

(2007.01.03.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