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0-14)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六、解深密經各品槪論

8.如來成所作事品()

前言:

所有的《解深密經》精華就在最後的成所作事品,前面講修行的方法、目的跟所要得到的自性,修這些最後一定要修菩薩道,菩薩道就要懂得成所作事品,成所作事品最重要的,如果這一品講不出來了,你前面都沒有搞懂,講得出來,做又做不到,就要去實修、去印證。

上一次講到,一切如來的言音差別有三種相,一個是契經、再來調伏,第三個是本母,今天再將本母的內涵稍微再說明一下,本母是佔第八品裡面很長的一段,因為在述說這個法、經論、一切法相的意義,所以佔得比較長。上一次本母包括十一種形相,一者世俗相。二者勝義相。三者菩提分法所緣相。四者行相。五者自性相。六者彼果相。七者彼領受開示相。八者彼障礙法相。九者彼隨順法相。十者彼過患相。十一者彼勝利相。這十一種法相之中,再進一步拿幾樣出來,再說明一下。第一個世俗相,一般人沒有修行,都具足這個世俗相,世俗相者三種:

(3.1)世俗相者三種

一者宣說補特伽羅故

世俗相有三種,一個是根本輪迴的補特伽羅身,中文叫中陰身,眾生所造的一切業,都依附在這個補特伽羅身,補特伽羅翻譯作有情、中陰,這都要感招因緣去受身的,補特伽羅相,我們以前看到補特伽羅好像很可怕,但是,聖人也有補特伽羅,它轉換成凡、轉換成聖,或者是成就如來地,都離不開這個補特伽羅,聖人對世俗相不執著,那祂不會輪迴,祂還有一個補特伽羅的身心,這在第八品裡面有講。

二者宣說遍計所執自性故

第二個是遍計所執自性,在三無自性之間,一切法都依心意識起,心意識就是依三自性起,三自性,第一個遍計所執性,第二個是依他起性,第三個圓成實性這三性,成就凡聖甚至於如來的一切。世俗相,它當然是遍計所執自性在發作,如果你不能觀這三性,看成是三無自性性,就不能得聖果。三無自性是一個名詞,但是,名詞之下又加一個性,此性就是能生起法的稱之為性,中國字「性」分開來說明就有心生或生心二義,所以「性」表示有法生起之能力者,就稱之為性。三無性之間悟道了,那就有三無自性性,生起三無自性之法,那是聖人的境界;凡夫,三無自性做不到,就有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性,但凡夫遍計所執性突顯,其他二性不彰。

三者宣說諸法作用事業故

第三個世俗相裡面又宣說諸法作用事業。作用是動作起用,略稱為用。在三世有為法中,唯現在法有作用,過去及未來法則無。法的生住壞空四相之中,生()相之作用在於未來,住、異、滅三相之作用則起於諸法已生之現在。又無為法離生、住、異、滅四相,不為世所遷流,故皆無作用。據《景德傳燈錄》卷三菩提達磨條載,波羅提與異見王之問答亦敘述佛之真髓在徹見佛性,佛性存於現前之作用中,作用有身、人、見、聞、香、談論、執捉、運奔等八種(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為見、在耳為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即該攝法界之意。

所以造什麼業,就有什麼緣起因;造什麼業,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這是所造過的業,不會滅少。修滅諦時行者記憶力不好,像業消失掉了,但是,你要知用緣起法來講,以後依緣生起法時,依這個業緣,然後產生一切的果報,在生死之間,一切業還是要緣起,有緣起就會產生果報。

今天發的講義後面附了一個法身緣起偈,法身緣起一切法,阿說示尊者說:「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因就是業緣的一個根本,有因就待有緣時,有緣就成果,那你要怎麼擺脫這些因果,你就要修這三無自性性,遍計所執性絕對不住,依他起性也不執著,回到圓成實性,這樣的話,輪迴就不致於發生。但是,依法身緣起講,沒有輪迴,但照樣有法身緣起相,這是依他起性緣起,如果依他起性不緣起,那跟石頭一樣,石頭還會反應,石頭你敲它,它還會有聲音發出,還會緣起,它會起聲音。

一切有形、無形眾生,有情、無情眾生,都有依他緣起的道理,法身緣起,聖人修到這裡,法身緣起,他沒有遍計所執性、執著他,就有解脫的能力;圓成實性緣起時,那就學空、無相之間產生一切的心用,那是神通變化。所以法身緣起概括很多的這些現象,一切法脫離不了緣起。小乘行者在看《阿含經》就可以自證緣起法,不是只有意思懂就好了。當緣起法被動的因緣起法時,過去所造的業,就會受感招,隨緣發作、隨緣去現業,第一階段修行的人都是這樣,當然這就包括人、事、物都會讓你現起緣起法。小乘聖人或者未究竟的八地前菩薩,他這個依他起性也是緣起,但是,祂們緣起之間不受它的左右,也就是沒有第一個遍計所執性,他就能夠解脫煩惱,不被因緣所牽扯。

《解深密經》的究竟法就在於第八品裡面,這裡不去講果報,從圓成實性的緣起,產生神變,你如果沒有作意,這個法當然起不了作用,以後會講這個如來心生起相,如來心本來不起心動念,那衪怎麼會有心念起?第八品裡面第四段重要的在講的,如來的心怎麼緣起?這個緣起從哪裡來?衪是說,從前面菩薩因位的加行起緣起,不是如來心清淨自性緣起,是過去所修的法加行緣起;第二個就是眾生心感召緣起,眾生想佛,佛的心就起緣起,緣起就出現應化身,這些慢慢要懂。

今天發的講義的十二因緣咒或者法身緣起偈,講這個道理。現在你世俗諦,就是法身緣起,都是用在因緣果報上面,你要去觀這個緣起。諸法作用事業,以後遇到一切法,就產生一切法的緣起。

 

(3.2)勝義相者七種真如故,七種如如、七如sapta vidhāh tathatāh(1)流轉真如(pravrtti-tathatā),(2)實相真如, (3)唯識真如(vijñapti-tathatā),(4)安立真如(sajniveśa-tathatā)苦諦,(5)邪行真如(mithyā-pratipatti-tathatā)集諦,(6)清淨真如(nirodha-satya- tathatā),滅諦。(7)正行真如(samyak –pratipatti -tathatā),道聖諦,謂苦滅之道,如八正道等。

勝義相,七種真如故,七種如如、七如sapta vidhāh tathatāh這七種真如:

(1)  流轉真如(pravrtti-tathatā):就是我們輪迴的根本世俗諦的根本,真如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凡夫也有真如,不然怎麼肚子餓了,知道要吃飯,冷了要加衣服,這就是我們真如性的反應,但是,他只知道這些,他不知道一切因緣法,怎麼來轉這些因緣法。

(2)  實相真如:實相,在《金剛經》裡已經知道了,什麼叫做實相,實相者無相,實相,不是沒有那個相,你觀它有相,但不要執著它,這才是實相。實相,是大乘佛法的法印,修菩薩道的要知道實相觀,就是「有法不住,有法無主」,那就是實相觀。有一個東西、有一個人事物在那裡,你不受它影響,那就是實相觀;不像小乘的三法印,大乘就只有一法印。小乘的三法印,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為樂」,這是小乘的三法印,說法者如果離開這三法印說就是魔說,講一些神通變化、怎麼玩一些心的真如,這些都是依附佛的邪魔外道。你要觀一切法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為樂」,最後要得到這個寂滅,寂滅就是大乘實相觀。實相,就是「有法不住、有法無主」你就做到寂滅,寂滅是寂寂然的體,面對一切相,你可以對待的面對那個相,滅那個相,又不受它所左右,這種涅槃的境界是快樂,所以說寂滅為樂。大乘菩薩直接觀實相觀,實相真如,就是你有真如性,你看到一切相、有為法,你可以無住、可以無執、無住,這樣你不是自在嗎!在有法之間,你能夠以空體面對它,這就是實相觀。實相,有這個真如實相真如,真如者,就是一個修行人證到一個境界,他如其本來境界的功能出現了,如實的出現,這就是真如;真如,不是只有一種,有千萬億種真如,凡夫也有凡夫的真如、六根有六根的真如、六塵就有六塵真如、六識也有六識真如、其它修行的種種境界都有它的真如。再來是心的真如。

(3)  唯識真如(vijñapti-tathatā):心的真如,你如果沒有心去認識一切境,那你這個境,起不了一切相,唯識真如要透過心來現法。《楞嚴經》講六大,《吠陀經》裡面或印度的婆羅門教他們也有講五大,四大大家比較清楚一點,加一個空就是五大,但是,空跟四大之間要有一個心識,四大地、水、火、風,心識、空體合稱六大,地、水、火、風、識、空總共有六大。空是最基本的,有心識才會感召產生四大的形相,所以果報體是識從空產生一切法用、緣起,然後就成就四大種真如,一切世間相,就是唯識真如所變現的。

(4)  安立真如(sajniveśa-tathatā)苦諦:人類在出現一切業報時,那個業報所現的是由真如所現的,每個人不一樣,每個人在人生之間,有的受身體的病痛之苦、有的人受穿衣吃飯都有困難的這種苦,每個人的福報都不一樣,安立真如後面寫了一個苦諦。安立真如,就是依你今生所受的業報、所現的苦諦,這是依真如所現,會如實的以勝義諦現,勝義諦相,如果你觀它都無所謂的話,就是勝義諦相,就是第二品在講的勝義諦相。

(5)  邪行真如(mithyā-pratipatti-tathatā)集諦:真如,如果妄習熏,去學習不好的,它也會變成一種真如性,然後這個真如性,要加上一個邪,因為它是不正,叫邪真如性。你為什麼會發脾氣?瞋恨心熏習得重了,變成一種邪真如,碰到事情就發作、碰到不如意就發作;你貪欲心怎麼那麼重?因為你熏習這種貪的念很重,看到好東西,不是你的,也要去偷、去搶,這種邪真如,所有的一切不正的習氣,會養成它的真如性,這是所謂的邪真如。邪真如在修行上不能當做一種真如,因為它是不好的。集一切因緣果報的重心,都是邪真如所引起的,你要斷六大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你要斷三毒---貪、瞋、癡,你要斷二十個隨煩惱等等的這些,都是過去世你因緣造得不好所現的一種集諦,集在一起成因緣果報的因,如果出現在今生的業緣,就產生今生的苦諦報現業。

(6)  清淨真如(nirodha-satya- tathatā),滅諦:清淨真如,還是有不同層次的真如境界,譬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者是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四果位它現不同的真如性。須陀洹不等於初禪,因為初禪的真如比較粗淺,就是你證得四禪境界,也比不如一個須陀洹果的初果,因為他的心不清淨,雖然有四禪真如的功用,可以有五神通,但是,心地沒有清淨,有通的人心不一定清淨。所謂稍為清淨,但是不是完全清淨,如果他沒有一點點清淨,他也產生不了神通。清淨真如,上去有聲聞四果,再上去有菩薩道、再上去是如來地,這些都是真如性所現,其清淨程度大小不同而已,要完全自性清淨時,那就是如來的境界。你要清淨就要滅除業種,在苦集滅道之間的滅諦,就要用一切法滅掉你一切不清淨邪真如的東西。當然經文也講哪幾種清淨、哪幾種不清淨?在經文裡面講到,你能夠把這個清淨、不清淨搞懂了,要把不清淨的去除,那就是在做滅諦的功夫,這是修行的手段,就像我們的瑜伽,第六品瑜伽品用止觀,來修除你對內心或對外境的執著,這樣慢慢的修就可以證到清淨真如,清淨真如有有世間禪定的、有小乘的、也有菩薩的、也有如來的,各個清淨真如性是不相一樣的。

(7)正行真如(sajyak-pratipatti-tathatā),就是聖道。道聖諦,也就是悟道了,悟道只是勝義諦空的證得,以這個基礎再去做第八品的成所作事智,才會產生一切的神通變化,如果你沒有,那就是做不到正行真如現起,依八正道來做修行工夫。八正道等於是佛法一個重心,八正道有(a)正見,(b)正思惟,(c)正語,(d)正業,(e)正命,(f)正精進,(g)正念,(h)正定等,即離欲、惡等不善之法,成就初禪乃至四禪境界。在行為上、在語言上、在因果認知上、在事業上都要依這八正道來做,這是三之二所講的勝義相。勝義,就是有一切相,但你不去執著它,跟實相觀一樣,這叫勝義諦相。

 

(3.3)菩提分法所緣相,菩提分法所緣相者當知宣說遍一切種所知事故或復安立一向分別反問置記或復安立隱密顯了記別差別三者過失故,謂我宣說諸雜染法有無量門差別過患。四者功德故,功德者謂我宣說諸清淨法,有無量門差別勝利五者理趣故,含真義理趣、證得理趣、教導理趣、遠離二邊理趣、不可思議理趣、六者意趣理趣六者流轉故,所謂三世三有為相及四種緣七者道理故,當知四種(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八者總別故

菩提分法所緣相,不管是苦、集或者滅,這三個正道,離不開當知、當斷、當證,已知、已斷、已證三轉。如果沒有用菩提心去觀它、去學佛法,做得好就成就果位,入小乘四果。做得不好,就入世間的禪定天人的果報,所以學佛法一定要學習這菩提分法。在三十七道品裡面有七個菩提分法,(a)念覺支,(b)擇法覺支,(c)精進覺支,(d)喜覺支,(e)輕安覺支,(f)定覺支,(g)捨覺支。在因位菩薩道裡面有六波羅蜜,在地上菩薩有十波羅蜜,這些都是讓你修菩提的。什麼叫菩提?還沒有學到正法,還沒有聽到正法以前,只知道菩提、菩提,說要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菩薩意譯為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這智慧又是指什麼?《大般若經》講兩句話,要「觀一切法無所有、觀一切法不可得」,有這種能力,就是有菩提分。如果你沒有做到,那這個菩提分產生不了威力。你在世間禪執著世間禪的境界,你在四聖諦法執空的境界,那你永遠沒有辦法成立這個菩提心。菩提心發,就要能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

第八品後面還有講到,因為你心空法了了,無所執著,你才有辦法產生神變,主要陀羅尼的意義能了知,陀羅尼的意義為重要的經典意義,一切佛法都在講染淨法都不要去執著,染法不執著、淨法亦不執著,染淨諸法都不執著,不執著不是觀它無所有、觀它不可得嗎!有這種能力才是佛法,此跟外道法的差別就在這裡,你不要說一切宗教都一樣的,不一樣的,如果這樣講你根本是在毀謗佛,你可以講低層次的善行或者知見,這些跟佛法是相通的,但,你不要講到要解脫以上的、菩薩道以上的,他們沒有那種能力、沒有那種知見。

菩提分法所緣相者這個布施也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這十個波羅蜜,你要隨時都要依自己的因緣去熏習,熏習到了你可以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做了等於沒有做,要有這種能力,自在無礙的心,這就是菩提分法所緣的相;如果你心不由自己的執著有、取其境,如果你打坐有一個境界執著,那這些都不是菩提分的所緣相,這是有法執,法執太重了,法的執著就不能解脫,這是菩提分在三之三裡面所講。

 

(3.4)行相者八行觀,一者諦實故,謂諸法真如。二者安住故,謂安立補特伽羅,或復安立諸法遍計所執自性或復安立一向分別反問置記或復安立隱密顯了記別差別三者過失故,謂我宣說諸雜染法有無量門差別過患。四者功德故,功德者謂我宣說諸清淨法有無量門差別勝利五者理趣故(真義理趣、證得理趣、教導理趣、遠離二邊理趣、不可思議理趣、六者意趣理趣)六者流轉故,所謂三世三有為相及四種緣七者道理故,當知四種(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八者總別故

行相者八行觀,種種的心、業緣,存在內心已經種了因,看起來有八種行觀,你要懂得它。

不可記別事應知:一、由此事是外道所說故,二、不如理故,三、不具義故,四、唯能發起諍論纏故。

一者諦實故,謂諸法真如。一者諦實故,什麼諦實?可謂一實相中道之理。無有虛妄,無有顛倒,若聖若凡,性本不二,故稱諦實或一實諦。梵語 satya,巴利語 sacca。審實不虛之義,指真實無誤、永遠不變之事實,即真理。如來所說之理法,真實不虛,稱為諦。

謂諸法真如,真正實實的依這個真如性產生的一切法,邪有邪真如的法,此非諦實,淨有淨真如的法,此為諦實法。你善心有善心真如的法,你慈悲有慈悲心的真如法,你大喜心有大喜心的真如法,慈悲喜捨,菩薩所要具足的四無量心,或者世間禪定的,初禪覺觀,有覺有觀,在瑜伽品裡面,二禪喜俱禪,心生歡喜,三禪樂俱禪,身體快樂,這是身覺;四禪一境性,見性了,自性能不動,三自性無性,沒有遍計所執性、沒有依他起性;或者有依他起性,現起相了,自性不動,圓成實性面對它,這個世間禪定最高禪定,這個每一個都是有它的真實的真如所現的諦實相,第一個就是諦實相。諸法真如,現一切諸法所應有的真如相現起,像你凡夫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也是有實如性,外塵境色聲香味觸也是有它的真如性,你這個色相就是樣子,聲音就是聲塵真如等等這些,都依法確實有那個,你要這麼看它。

二者安住故,謂安立補特伽羅,或復安立諸法遍計所執自性安住者,謂或安立補特伽羅,或復安立諸法遍計所執自性。安住相,所造的一切業,安立補特伽羅,中陰身上,心是有個補特伽羅相,專門在接收所造業,做了惡業、善業,安在補特伽羅上,惡的就出生三惡報,出生到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善的就生天道、人道,安立在補特伽羅道,這是八種行相裡面的第一。

或復安立諸法遍計所執自性因為是凡夫,所以安立在無所不遍計,用心意念去計劃或者設計也好,這裡設計不是所謂工作上的設計,就是壞心眼的一種設計,推測等等的,都是遍計所執性,所現起來的。

或復安立一向、分別、反問、置記

明安立四種授記言論,係依答辯方法安立四種授記,故曰安立。一向記者,如有問言:一切生者決定滅耶?佛法僧良福田耶?如是等問應一向記:此義決定。分別記者,如有問言:一切滅者定更生耶?佛法僧寶唯一有耶?如是等問應分別記:此義不定。反問記者,如有問言:菩薩十地為上為下?佛法僧寶為勝為劣?如是等問應反問記:汝望何問?默置記者,如有問言:實有性我為善為惡?石女兒色為黑為白?如是等問應默置記,不應記故,長戲論故。」

所以一向是指決定義理,一向直陳,不用別記。分別者指,起了分別義理而說,選擇而說。反問係指來者何意願,反問他如何取捨。置記或言默置記,靜而不答之意。

修行第六意識破了,就沒有分別,可能都不言說,但有需要時要依一向、分別、反問、置記等安立而說第六意識不破執,可能安立在遍計所執性,隨便亂說,這樣也不好。世間事其實就是依分別心取捨,若不取捨就以反問、置記來處理。

舉例而說,一向記者,如有問言:一切生者決定滅耶?佛法僧良福田耶?如是等問應一向記:此義決定,沒有懷疑,答 應:當然。分別記者,如有問言:一切滅者定更生耶?佛法僧寶唯一有耶?如是等問應分別記:此義不定,依三寶不同性質而答有生滅、無生滅。反問記者,如有問言:菩薩十地為上為下?佛法僧寶為勝為劣?如是等問應反問記:汝望何問?不知其意向為何,先反問之。默置記者,如有問言:實有性我為善為惡?石女兒色為黑為白?如是等問應默置記,不應記故,長戲論故。無意義的言詞,導致辯駁可能時,為不戲論,就止言語,默然置之。

或復安立隱密、顯了,記別差別

此即第三明安立隱密顯了相,是諸如來為隨根器而饒益故,有時安立隱密,有時安立顯了,而為說法。何者為顯?何者為隱?有言:凡是辭近而旨遠者,即名隱密。如《妙法蓮華經》云:「設若有人禮佛一拜,或者稱讚一句,彼等一切皆得成佛」云,此屬詞近而意遠。若辭與旨皆長遠者,即名顯了。如《菩薩善戒經》等中說:「須經三無數劫始得成佛」云。有言,如《般若波羅密多經》說:「一切諸法空而寂靜」者即名隱密。解深密經中三性全說,謂空與不空二種皆有者即名顯了云。有言,小乘正法即為隱密,大乘正法即為顯了,如《顯揚聖教論》云:「隱密教,謂多分聲聞藏教。顯了教,謂多分大乘藏教。」

隱密者謂當隨三種自體義解釋一切不了義經,由無量經中一切如來隱密語言,及一切菩薩隱密語言,皆隨三種自體方可悟入彼義故問如經中說,三解脫門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體故,謂由遍計所執自體故建立空解脫門,由依他起自體故建立無願解脫門,由圓成實自體故建立無相解脫門。又如問經中說無生法忍,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體故謂由遍計所執自體故說本來無生忍,由依他起自體故說自然無生忍,由圓成實自體故說煩惱苦垢無生忍此三種忍在不退轉地,應知由如是等差別義故,於餘一切隱密語言皆應隨三自體解釋,應知。

三者過失故,謂我世尊宣說諸雜染

過失者,謂我宣說諸雜染法,有無量門差別過患。三漏、四結、九縛、十纏等多種煩惱差別過患。三漏者欲漏、有漏(色、無色界漏)、無明漏,四結者指欲結、瞋結、癡結、利養結等。九縛者(1)為火途道,(2)為血途道,(3)為刀途道,(4)為阿修羅道,(5)為人道,(6)為天道,(7)為魔羅道,(8)為尼犍道,(9)為色無色道,另為二乘道。此中,前九者為縛,後一者為脫。十纏者(1)無慚,於諸功德及有德者無敬崇,卻忌難之,而不自知恥。(3)無愧,於罪為他人所見而不知恥。(3)嫉,於他人諸興盛事心生不喜。(4)慳,吝於惠施世間資財或出世間法財。(5)悔,追悔於所作之過惡中而令心不安。(6)眠,令心昏懵而無力省察。(7)掉舉,令心不寂靜,無法成就諸禪觀。(8)惛沈,神識昏鈍,於善法身心無力堪住。(9)忿,於違己意之境,則發恚怒而忘失正念。(10)覆,即覆藏自己之罪過。

有過失法就如世尊宣說雜染、不清淨法,有無量門差別過患。只要有起心動念,就是有過錯,如何為眾生而起心動念,你自己起心動念,起碼就是妄想,這個都是有過錯、有過患,平常不要起心動念、亂妄想,有因緣的時候,起心動念,你不去執著它,你起碼可以得初步解脫,這是過失法。佛法,我剛剛講的不要去主動意念的去要作法、要幹什麼,修到最後染、淨都沒有了,心空法了了,然後眾生有需要的時候,憶想你,有能力化一個應化身出去,那就是如來的境界。

四者功德故。

做一切善行,都有功德,有功德就是宣說諸清淨法有無量門差別勝利功德者,謂我宣說諸清淨法,有無量門差別勝利。心清淨故,始能先現解脫能力,後現神能力。此即第四解釋功德相,謂所有顯示神通、解脫、等持、力、無畏等各種功德差別。

清淨法,從世間禪定來講,開始就有不同的差別相,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禪、甚至於無想定,再上有九處地定以外,還有十遍一切處,還有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再上去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再往上去就進入陀羅尼門,陀羅尼是把所有佛法的經義累積在一起,變成一個咒一樣,你常常唸、常常唸提醒你經文的意義,我告訴你們陀羅尼 門跟咒是有不同的,主要是把佛所說的經典意義,簡潔的列出來,讓你了解,常常想裡面的意義,然後去做這個道,一切偈語,你要講它是咒也可以。

這些一切清淨法,有無量門差別相,咒語有菩薩咒語,也有如來咒語,如果如來的咒語就一定用到phat這個字 ,菩薩的是svaha,你也可以看如來的咒都是phat這個字,你看密教裡面,有時候你看西藏的咒,最後來一個,就是指phat這個字,phat是如來的咒語才有的,也是釋迦牟尼佛才用的。同樣是清淨法有高、有低,有菩薩、有佛的咒語。阿羅漢他不學咒語,阿羅漢學咒語怎麼解脫?阿羅漢是要修解脫的,不能用咒語,咒語,我們是說自己不行,請諸佛菩薩來加持、來保護或者請護法神來保護,你要求解脫的人怎麼可以唸咒語?逆來順受,真用無為法這麼練心的功夫。

五者理趣故(真義理趣、證得理趣、教導理趣、遠離二邊理趣、不可思議理趣、六者意趣理趣)

理,就是至高無上的佛法道理、真實義理,趣向正確的道路,叫理趣。理趣有分幾種?

(1)真義理趣者,略有六種,應知,謂世間真實,乃至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及安立真實、非安立真實此中前四種真實,如前分別,應知安立真實者,謂四聖諦,苦真苦,故安立為苦乃至道真道,故安立為道真義,就是真實意義,真實意義你懂,但是,你做不到,有什麼用!我們要有個正確概念---正知、正見。每個人都說他是正法道場,但是,在講了一些亂七八糟的道理,那叫正法道場?正知正見,正知涅槃道路的方向或者是已經見道了四聖諦了,不是你說正就是正,要看你所講出來的東西是不是正,把你指引到涅槃的這條路、你沒有話可說的涅槃這條路,那才是正知正見,如果,哪個道場在搞亂力亂神、跟人家辯來辯去無所不在的在比賽,那根本怎麼證入涅槃,那是在玩戲論,沒有辦法涅槃。所以,有正知見的人,一定遵照世尊所講的法,去認知這個道路,叫見道,見道,你要知道這道理在這裡,方向就是往這邊走,然後就要去證,不是說做就好了,要去證,證得才是你的,證不得,光理論有什麼用?

另又何因緣故名為安立,答由三種俗所安立故一由世間俗、二由道理俗、三由證得俗世間俗者,謂安立田宅、瓶盆、軍、林數等,及安立我有情等道理俗者,謂安立蘊界處等證得俗者,謂安立預流果等,及安立彼所依住法復有四種安立謂前三種及由勝義俗安立,勝義諦性不可安立由內自所證故,為欲隨順引生彼智,依俗安立

非安立真實者,謂一切法真如實性。

(2)證得理趣略有四種,一切有情業報證得、聲聞乘證得、獨覺乘證得、大乘證得。

一切有情業報證得者,謂一切有情造作淨不淨業,依自業故於五趣流轉中,感種種異熟,受種種異熟。

聲聞乘證得者,謂初受三歸乃至依止,聞莊嚴故得五證得,地證得、智證得、淨證得、果證得、功德證得地證得者,謂得三地,一見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證得者,謂得九智,一法智、二種類智、三苦智、四集智、五滅智、六道智、七此後所得俗智、八盡智、九無生智,連同世俗智合稱十智淨證得者,謂四證淨果。果證得者,謂四沙門果功德證得者,謂無量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等功德復次,聲聞乘證得中證得依止者,謂先修世間道離欲次修順解脫分善根,後修順決擇分善根。

獨覺乘證得者略有三種一由先已得順決擇分善根故二由先已得無漏真證故三由次第得故此中由前二證得者名非獨勝覺由後證得者名犀角喻覺。

大乘證得者謂大悲證得發心證得波羅蜜多證得攝事證得地證得於五無量中隨至真如證得不思議威德證得不共佛法證得彼一切如前分別應知 。

(3)教導理趣謂略有三處所攝,一藏所攝,二摩怛履迦所攝,三彼俱所攝藏所攝者謂聲聞乘藏及大乘藏摩怛履迦所攝者,謂十七本地及四種攝。彼俱所攝者謂略有十種如前分別義中十種義應知此為攝前一切藏所攝及摩怛履迦所攝故名為總略摩怛履迦。十七本地為瑜伽行所述,亦稱十七地。而本地也指佛菩薩之實相法身。即對於所現之化身而稱能現之本身為本地。本,根本;地,所依之義;言實相法身為萬化之本,猶如地為萬物之所依,故稱本地。

(4)離二邊理趣:離二邊理趣者,略有六種,應知一遠離於不實有增益邊,二遠離於真實有損減邊,三遠離執常邊,四遠離執斷邊,五遠離受用欲樂邊,六遠離受用自苦邊。

所有教法離不開俗諦、聖諦(出世諦)、無上道(空有不二、兩邊不著)。自己證得就會講經說法,菩薩發心就要能講,講還要依空有二邊不著、遠離兩邊,空不執著,但是,告訴空大概怎麼樣,有空悟才能解脫涅槃。如果沒有證到涅槃,說空相那是騙人的。看這個人講一句話就覺得不痛快、看那個寫這句佛法的解說偈,也不痛快,怎麼解脫?根本沒有悟空,又喜跟人家爭辯自己是對的,別人的都不對。

一個修證到空觀的人,不喜歡跟人家辯,表示在你有問題,你講對了,他認同你,講不對,他也不在意,反正是你的知見。如果,沒有因緣我何必跟你講,有因緣我可以跟你解釋,沒有因緣,你也不必看人家寫了什麼,就在那裡跳腳,那根本沒有空掉自心妄執;能空了以後,就能夠有,這個有,是實有,不是你妄想的有、打妄想那個有,一切法身緣起,法身清淨,法身緣起是有因緣才起法,法身緣起的話,是在講真正的真有,如果你還沒有修到一個境界之前,那個妄心所現的心念那種有,都還不算;很多人講不必修,說我們自性本清淨,但,執著妄有以為清淨,這怎麼可能!能夠講經說法了,要教導眾生導入眾生進入涅槃境界的話,那你不能執著空有兩邊,你一執著,你又迷糊了。

有的人修空觀修得不夠透徹,有時候被眾生業力牽引,反而被他度了,本來有點清淨心,然後慈悲心重,開始發大心要去度眾生,所度的眾生業力又很重,不管是貪瞋癡慢疑、錢財多或者是欲望大、什麼的,你控制不了你自己,自己被他度走了,他給你錢,一億、兩億,不警覺就會迷失。像這種你不能超理智的去觀世間相的話,連你也來插一腳,這就是沒有遠離兩邊,修行沒有證得,證得的話,就有能力

(5)不可思議理趣:不可思議理趣者,略有六種不可思議事一我不可思議,二有情不可思議,三世間不可思議,四一切有情業報不可思議,五證靜慮者及靜慮境界不可思議,六諸佛及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最後佛境界不可思易,就是神通變化,不能用心、不能用嘴巴來講的,不能用心想、不能用嘴巴講,不通商量的,那就只有從心地裡面法身緣起的一切相,要趣向這裡,有一些神通變化、有一些感知、有一些什麼,有時候都不可說、不可說,說了就有執著。意趣起心念,緣起法所生起的一切法,都是真實法,但是,你不能執著、你不能講,你只能感知,讓事情去發展,這樣你的心早就有知,如果心不用,你前面這些法,不能夠感知,心用了、意用了,用了,又都不能執著,一執著就有空有兩邊的執著,那都不對,這樣,第五個理趣樣子,你才能夠做到。

(6)意趣理趣:意樂理趣者,略有十六種意樂,一開示意樂,二離欲意樂,三勸導意樂,四獎勵意樂,五讚悅意樂,六令入意樂,七除疑意樂,八成熟意樂,九安定意樂,十解脫意樂,十一依別義意樂,十二發證行者無過歡喜意樂,十三令聞行者於說法師起尊重意樂,十四法眼流布意樂,十五善增廣意樂,十六摧壞一切相意樂。

六者流轉故,所謂三世三有為相及四種緣

三世為過去、現在、未來,四有為相為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等所概括。一切法緣起都依四種緣,即因緣(hetu-pratyaya)、等無間緣(samanantara -pratyaya)、所緣緣(ālambana- pratyaya)、增上緣(adhipati- pratyaya)。

不是說你證到空、解脫就好了,你要去行菩薩道,既然有這些修證,你就不怕一切法栽進去以後就出不來,你還是不怕流轉,菩薩不怕生死、不愛涅槃,所以他照樣再來人世間,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與三有為法(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做空觀、假觀、實相觀等能夠這麼去運用,流轉在裡面,如果你練了一個空解脫的功夫,但,你不能在眾生之間打滾、六道之間打滾,你這個沒有真正趣向菩薩道,也就是說你懂得六道輪迴,但是,你不怕六道輪迴,還是在這六道裡面去流轉生死,流轉生死的最根本還是四種緣,或增上緣,順逆增上緣,還有一些根本因緣,跟眾生之間的緣,造成你會流轉,但,你也隨這個因緣去流轉,這樣才不怕生死,有的人就是希望今生不是去極樂世界或者是入滅了以後證得阿羅漢,不要再進入世間痛苦的這些眾生之間,這樣就是沒有菩薩心,證不到第八品後面的這些現象。

七者道理故:道理梵語 yukti,簡稱為「理」,指正確之理,即事物之存在、變化必須準據之法則。(1)觀待道理( apeksā- yukti),又作相待道理,即真(勝義)與俗(俗諦)相待之道理,言諸行之所生要待眾緣,譬如發芽,須待種子、時節、水田等緣。(2)作用道理(kārya-kārana-yukti),有因果關係之作用的道理,又稱因果道理。譬如眼等諸根為眼識等之所依而有作用,色等諸境為眼識等之所緣而有作用。(3)證成道理(upapatti-sādhana-yukti),又作成就道理,即確認方法之道理,謂由現量、比量及聖教量而證明成立之道理。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4)法爾道理(dharmatā-yukti),又作法然道理,指不論如來之出世、不出世,本來即存在於法界之自爾道理。譬如火之能燒、水之能潤,又如火有熱性,水有溼性,有其本來不變本性之道理。

經云,道理有四,一者觀待道理、二者作用道理、三者證成道理、四者法爾道理觀待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生諸行及起隨說,如是名為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得諸法,或能成辦,或復生已作諸業用,如是名為作用道理證成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令所立、所說、所標義得成立,令正覺悟,如是名為證成道理。法爾道理者,法爾真實依法位而住,是為法爾道理。

這是在講修證到對於因緣法、法爾真實等認知,也體悟無上佛道是應怎麼樣?觀待一切法平等無礙,如果你不去度這個眾生的話,看是看了、聽是聽了,不會去在意他,包容一切相,善惡都容納;要度他得有因緣始得。作用道理,心清淨了,你有上面的一些切法體驗,你為了度眾生,怎麼起心用、怎麼起作用,心依因緣起用的道理何在?這道理在法身緣起就是道理;證成道理,不管是小乘四果、菩薩十地,甚至於如來十地,地地之間都有它的道理在,你要去修證,證到這個道理,才是你的究竟覺;清淨以後,所產生心,應一切緣所發起的一切心念,善觀法爾,這是法爾的道理。法爾,是依空的體,然後有因緣所產生的心念起,因緣滅它就滅,在這一起一滅之間,你可以讀到你心裡面的念頭,但,不要去執著,這就是法爾的現象。你可以知很多事,但,也不知很多事,因為你不執著,一執著,你就會講出來,講出來這法爾不是絕對的真,為什麼?因為時間、地點在那一剎那之間所產生的事,隔了一分鐘、十分鐘、一小時、二小時、一天、二天以後會慢慢改變了,你不要把當下的法爾當真,如果你把當下的法爾當真,如實的現起真的這個事情出來,好的當然錯,壞的你轉不了業,那你不是在學佛法,有很多人只知道說你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發生什麼事情,你為什麼要告訴?你為什麼不能幫我化解,講了就要化解,既然要化解,為什麼要講?這些都不是學佛法的,學佛法的都不可說,空不生、生、有這些都不可說,你感知法爾現象不要太當真,知道有這件事,或者過幾秒鐘、幾分鐘忘記了,等到以後的事情發生,有事轉沒事,你不要讓壞事發生。

八者總別故。闡述行相之總相與各別差別相,行相者為心、心所之異稱。以心王、心所皆具有行相,故稱有行相。行相,謂心、心所法向於色境或聲境等,則色、聲之影像浮現於自體上,並加以分別之。總相為心所現,差別隨因緣各異而成。《俱舍論》云:「或名有行相,即於所緣品類差別等起行相故。」

這顯現八種行相的總相,總相的因果。譬如我們的共業,是一個總相;那各別的,是一個別相,總別之間的種種相,因果是一個總相,那為什麼每個人的因果不一樣?是他的個別所造的業不同,所以有別相。我們觀有八個方向去觀,這是三之四裡面所講的。

另談,法身緣起,大家只會解釋法身怎麼緣起,但不知怎麼自證法身緣起?這法身緣起包括一切法,業力是不是法身緣起的?你執著就緣起。神通是不是法身緣起的?對。化身是不是法身緣起?諸眾生憶想佛,衪不動心,但是,法身清淨應緣,衪化了一個應化身給他,還是一個法身緣起。你要善思惟,法身緣起這句話,這句話世尊在鹿野苑時,有講這一個法身緣起的道理,這一次去看到看版介紹(英文版),寫衪法身緣起偈的第一段,短短的一段在那邊講的,鹿野苑初轉法輪就在講法身緣起,法身緣起才會轉出苦集滅道四聖諦解脫法。

補特伽羅中陰身,它能夠記憶一切相,這記憶,現在很多修行到一定境界都常常記憶力不好,為了這個記憶好,你要背這個法身緣起偈,所經歷過的事情,你應該記得,這為什麼你會忘記?唸這個法身緣起偈這麼去勾引、去幻想,你以後會證到不忘失法。佛為什麼能夠無所不知?衪記憶力那麼強嗎?不是,所發生過的眾生的一切事情,都在衪的心中,然後衪讓衪的法身緣起一切法,那個事情就在衪的心中,衪就可以講出來。以後你要回想你的記憶,也是這樣,你像我三個禮拜不在,要想一下,怎麼想?就是用法身緣起的道理去想,漏掉了,再想,你一定記得,你這個人可能不記得,法身一定忘記,剛剛七個,漏掉一個,馬上用這個觀念去想,瑜伽第六品忘記了,這樣的話你可以慢慢恢復記憶力,有的同學修到記憶力喪失的時候,污垢心還沒有去掉、清淨心還沒有成立,對法身的緣起就比較不能很自在,這還是被動的,那主動的用法身緣起或者被動的心意念所產生的幻化身,這些全都包括在法身緣起裡面了,談到法身緣起的人,沒有這種概念,這是我這一次去朝聖所得到的一個很好的法的增進,只是告訴我去思惟法身緣起。

(2006.08.23.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