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48)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從現在開始,《解深密經》才慢慢闡釋出什麼叫「勝義諦相」。經文前面剛開頭,兩位菩薩問「不住一切法」,總結就是──要學菩薩道的人,作有為法不作有為想、不作無為想,處無為境不作無為想、不作有為想,都不住一切法。接下來第二段經文,講法涌菩薩從另外一個國土來到娑訶世界,開始提出:祂來這個世界之前,他們那邊的一些外道,聚集在談論──勝義諦相是什麼?每個人能夠體會什麼叫勝義諦相,提出他們的理解?沒有絕對性的了解,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眾說紛紜,個個都有自已的一套,所以最後沒有結果。就將這個例子提出來,下面提出那麼多的問題的重點。

接下來看第九品,從現在開始慢慢地進入實際的有為法的境界,學派很多,過去很多只有向上能夠得到的,像今天所發的講義,裡面都在談論這些。如來如何內證真如自性?內證的過程,先有根本智然後才得後得智,這跟一般的諸佛有什麼不一樣?這兩個智慧,都是我們一直在修的般若智慧。你還不知道為什麼在修般若智慧。方等經、般若經一直在講的,不要執著一切法、不要執著一切法,一切都是要內證自體,就是從內證自體而得到的根本智。再加上後得智的智慧,這樣的話,你就能夠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一切神通變化,跟一切眾生大小因果報應,你都能夠知道。這是多浩瀚的事情!

所以我們在講如來法,就是要證得像如來這個樣子。若有一世你成佛的話,也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累劫在修菩薩道之間,就是在修這個般若智慧,就是在修這個不住一切法,漸漸心才能夠進入內證的境界。所以般若智慧不是只有在滅除煩惱,不是光這件事你看得開,那件事你聽了無所謂,只有那種功夫。這樣的功夫,只是在修斷你自己煩惱而已。最終最終,就是要內證你的真如自性是什麼樣子?它有什麼神通力?它有什麼智慧?下面就講到《解深密經》的這個重點──勝義諦相就是在證得如來的境界,往後才會講到要怎麼修。

先修身體上是什麼樣子,身體有一個概念,前面講幻化師所幻化的,跟我們念力所幻化的,還是在講斷煩惱、去除業障,消除我們的種種執著,一切的阻力,我們要懺悔。然後,修般若智慧,不執著一切法,不執著自性的功用,這樣慢慢轉過來以後,才能進入勝義諦相。以上在講這些。

 

【我於彼佛土,曾見一處,有七萬七千外道,并其師首,同一會坐。】

我們看這段經文,「我於彼佛土」,法涌菩薩是從七十二個殑伽沙外的世界(廣大名稱世界)來的,前面有講到祂從那個地方來。然後講,「曾見一處」,祂從那邊來的時候,曾經看到有一個地方,「有七萬七千外道」。所謂外道,就是修世間禪定的人,沒有辦法證入無為,沒有辦法內證自性(真如性)。他們對每個境界所現的相,都去執著那個功用,所以永遠都沒辦法了解什麼叫勝義諦相。那七萬七千個外道,「并其師首,同會一處」,和他們的師父跟首座(譬如說比較高階的弟子,或大弟子、二弟子),同一會坐。就是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大家坐在一起討論。討論什麼事情?就是後面講的那些。

第二見其聚集,為欲思量,故一會坐。

第二就是說,法涌菩薩祂看到有那麼多的外道,為了想要思考一個問題,所以大家聚集在一起。

 

【為思諸法勝義諦相,彼共思議稱量觀察遍尋求時,於一切法勝義諦相,竟不能得。】

為思量諸法勝義諦相,思量一切法的勝義諦相是什麼?勝義是非常殊勝微妙、不可思議的道理,諦是真實的道理。法,每個人所認識的都不一樣,那什麼叫做真實的道理?修佛法有真諦、俗諦,有世間法、出世間法等等,都有它實際的道理。一切法的勝義諦相是什麼?彼共思議稱量觀察遍尋求時,每個人都可以用思維的、用議論的來觀察他的心所追尋的方法,所以下列他討論到勝義諦相,是離言說相、離一切相,你不能用你的心去思維,一思維就是尋思,一尋思就是不是真正勝義諦相,這樣慢慢講下來的話,你就會了解勝義諦相的概念。以後還會講勝義相,如來有什麼神通?有什麼境界?我們在下面就會先提到。

於一切法勝義諦相,竟不能得,就像我們說這個娑婆世界,討論外太空到底有多少個世界?討論都沒有結果。小學生討論高中課程,因為智慧有限,當然是不能夠有結果。所以一個低層的境界,跑去討論一個高階層的修行境界,當然言不及義,談不到重點,談到的都是自己體會的,而自己體會的有沒有那麼深,所以當然所提出來討論的就是枝節,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人出來講。只有證得如來的人,祂才有那個能力,一講大家都信服了。所以這邊說,大家都似懂非懂,就是這個樣子。我們說一切法因緣法性,沒有什麼可講的,你一講,就有問題。

 

第三諍論不決。真諦大師記云,夫論立義有其三義:一者現量,二依比量,三聖言量。為思諸法勝義諦相,於彼思議,即是外道所說現量。言稱量者,即是比量。言觀察者,是聖言量。

前面第二個重點是法涌菩薩說看到,一大堆人聚集在一起討論一件事情;這裡第三個重點在講,他們諍論不決、爭論不休。接下來的經典,就是沒有一個知見,所以講出來的,比他智慧低的,當然講不出來,比他智慧高的,當然可以看到他的漏洞。現在他們在一起討論就是這樣子,所以沒有一個絕對性的結果。像我們世尊與婆羅門的外道師父談一談,入到非想非非想禪境,但祂認為那還不是究竟,因為還有執著禪定的那種喜悅,還不究竟。世尊祂智慧很高,別人跟他講,祂馬上思維、馬上證入,馬上就看出漏洞。

真諦大師記云,他所寫的,夫論立義有其三義。爭論不休的理念,所討論的問題、知見,就依他的三種,不管他證到什麼境界,都含有三種意義。當然最後是證得等量,有等量最起碼是阿羅漢以上的知見,祂們所證的現量,世間禪定也有現量,所以我們前五識和八識是具有現量,這唯識你們如果有聽過的話,比較能懂。這前五識加上第八意識,這六個識基本才有現量,現量就是能夠現實的去量知外境。像你的眼睛所看到的物象,就是現實的認知那個物象;所聽到的聲音,這聲音的頻率、高低,然後它的內涵是什麼,你就馬上可以認知出來在講什麼,這就是現量。

第八識的現量,就是最好是內證的次第,所以說真如如來藏,一般人證不到這個境界,因為我們被妄識所迷惑。六識它是做分別、了別,或是了知。前五識如果不加上第六意識,你對於所看的不知道是看到什麼?第六識加上前五識,由第六識加進去分別、了別,你才知道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這第六意識,它是了別意識、分別意識,是入一切法,但是它也有煩惱,它分別心很強,分別心強就變成一種煩惱,所以它有好、也有壞,分別強也有好、也有壞。

第六意識分別,是它來讀現量、作註解。看到一個物象,誰來講它是什麼東西?是由第六意識來講。你看到一個人,是男生、女生?你的眼睛不知道,你的眼識也不知道,只有第六意識加進去,才知道是一個人,是男生、女生,這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功能。這分別以後,你又加上了你的妄想習氣,所以煩惱就起,如果分別以後就不再起念,那也無所謂,聲聞乘的行者大都是這樣子,他一定知道這是什麼事、是什麼人、是什麼影像,他懂了以後可不起煩惱;菩薩祂根本是連動都不動。我們要得到內證自體的真如相,就不能動、不能思維,後面會講到,一思維、尋思,就不是真正的如來藏自性。

第七意識是比量識,它會去思考、推測、去計畫,去想過去、想未來,這就是比量。我們現在學到現量,就是現實的量知那個境;比量就是用你的心思維,就是胡思亂想。你看到很遠有火,就想到有火災;在冒煙,看到煙就認定是有火。你看到有火,看到那個遠方的房子有火,就認定是火災,這由經驗來推測。像這種,有的推測是對的,有的推測是錯的。像你看到,若你腦筋不執著,也不會看到有影像,接下來,你沒有神通,所以你只能推測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都是用比量的。所以比量不能相信。

現量也不能相信,因為它是幻有的,你一執著就會變成真的,不是真的像你所看那樣、所想那樣。所以不能隨便下定論。如果妳親眼看到丈夫跟一個小姐坐在一起,不知道是什麼關係?但一看到嫉妒心就起來了:「我要找你算帳!」親眼看到什麼?也許是親戚?也許是同事?也搞不清楚!所以這種現量,雖然清楚聽到、親眼看到,也不能相信;人家講的,更是不能相信。人家講的更會添油加醋,該講的沒講,不該講的又增加,他沒有這樣講,你還會多加一想覺得有怎樣怎樣。

聖量就是聖人所說的話。什麼叫聖人?聖者聖量,就是出世間,出世間的話,就是不執著。剛剛我們經文看到了,菩薩在學習。如果證到像阿羅漢,空解脫了,你不去講給眾生聽,只是自在的自我解脫,這樣的話,其他的淺基的人怎麼去得道?當然學不好,所以要有菩薩來度他們。所以菩薩要自己學到空的真義,能解脫一點煩惱。所以《解深密經》剛開頭就在告訴你說,你是可以講的,你是可以用有為法的,但用了以後,你不要去執著它,這樣就行了,你就學這個能力。所以,不要因為「修菩薩道講錯一句話,以後就有果報,不行!」所以不敢講,如果你真正能夠學到了,講了講錯了,講錯你不執著它,這業力夠不夠重?哪個時候受報?你不知道!如果怕受報,就是你沒有真正證到。

世尊為什麼可以在六道輪迴?你說六道不好,六道不好?你既然發菩提心要去度三惡道眾生,你不去那裡你要怎麼度?所以為什麼如來祂可以化成等流身?等流身就是能入六道。如果在我們娑婆世界,祂六道裡面都要去,每一道都有祂的化身。為什麼祂能夠化?因為祂對一切法都無所謂。上次我們講到,有智慧的菩薩,出生在邪見家庭都沒關係,因為祂的根基雄厚,所以祂不會受影響;如果初機的菩薩,就不能隨便出生,一定要出生在好的家庭,不會太有錢,太有錢就會作怪,使得他的心性容易出錯,在好的家庭,就教育很好,這個道德水準很好,他不會迷失掉,這是初機的菩薩,這以前講過。所化的身,隨時去哪裡都可以。世尊在六道裡面,隨時化等流身去度眾生。這樣他們聖者所說的法,就是聖量。

夫論立義有其三義。所以講一般的討論,有這三個義。為思諸法勝義諦相,這裡面既然七萬七千個師徒在一起討論,這裡面有證到高階的、也有中階的、也有低階的,但都還沒有究竟,所以他們在思維勝義諦相是什麼?於彼思議,即是外道所說現量。他們所想的、在裡面所商議的這些討論的語言,就是現量,為什麼是現量呢?因為是他親自看到的,所以說現量就是現實量知它的外境。所以如果他到初禪,可以看到自心起滅、起滅;二禪可以深深的覺知,但是心尋伺、尋伺、覺觀都還有,下面會談到尋伺和覺觀,不是真正佛法要修的,因為你已經動到思想。你要內證,不能動念頭,不能動思維,不能用想的:「是這樣嗎?是那樣嗎?」不能靠理論去想。

以上講說,依他所知、所見,提出來討論他所知的勝義諦相。初禪也有,二禪也有,三禪也有、四禪也有,四空處定也有,這理念當然四空處定講的,住在四禪的人對他們所住境界也搞不懂。各個都有各個所看的現量。像四禪天的人,可以看到三個三千大千世界,他以為那就是勝義諦相,因為他可以看到啊。或是宿命通,或是上次所講的神足通,用心意念就可以提起身體飛的,他認為這就是他所知道的神足通。不對的!用意念勝解,眼觀境,然後把自己觀到遠遠的地方去,舉手投足就到的這種神通,他所證到的,他就以為這是神通,這就是玄妙的。只有如來是用想的,一想就到了,一想可以同時想很多,所以他的法身就可以同時到很遠的千萬億世界去了,都有可能。所以現量,是依你所知道的現量出來講,所以才有現量。

言稱量者,即是比量,如果用他的思維、跟他的比較,或者推測的這種量,就是比量。我想是這樣,就這麼一直想下去,我想大概是這樣、大概是那樣,就是用想的。用想的就不真了,就是比量。如果言觀察者,我只是看,但我不講,是有、是沒有,這才是善慧。上次講善慧菩薩,祂為什麼叫善慧?祂就是離法性、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一切法的法性,是什麼?就是不講話!用看的就好了,這是真正的修行的聖者所該有的。祂證到的很高,所以反過來,祂證到須陀洹,可以來講經說法,講完了又不去執著。菩薩就是要學這個能力。

所以如果講一些事情,講說一定是這樣、一定是那樣,那不是死掉了嗎?聖人講話不能夠絕對的,因為佛法根本就是因果。因果是隨時間、空間、人物而變化的,沒有一個是絕對的。世間相是無常,無常就是沒有絕對的。所以你看了,看了就看了,看了就離言說相,這就是聖言量。我們在前一段所談的,就是在講這個道理。

 

如《四韋陀論》等,依此三量,遍尋求時,於勝義諦竟不能得。又解:立義有其三義:一者立義即是立宗,二者證義即是辨因,三者立喻是同法喻。言思議者即是立宗,稱量即是立因,觀察是喻。依此三種遍尋求時,不得勝義。若廣分別如真諦大師記云,依真諦記十四五紙,恐繁不述。

我們來看婆羅門教的《四韋陀論》。婆羅門裡面韋陀修行的這些人他們,當然你所談的很多佛教的名詞,是婆羅門教的教理裡面衍生出來的。雖然它的層次不夠究竟,但是佛還是經過他們這個部分。譬如你修佛法解脫,你要不要經過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都要啊!只是會認知──這並不究竟,還要再往前走,你心裡面所現的一切境界,不要去執著。看到的虛空多少世界,看是看了,也不要執著;你的能力現起了什麼能力,也不執著。這就是般若智慧。

所以剛開頭再講的,你學了第一階段的般若智慧,就是要證入內心裡面的境界。學了般若智慧──看了不要管它,佛法就是在學這個,你不知道啊?《解深密經》就是在告訴你這個。最後你會得到什麼?不執著。就是一切放下、放下,學一切法,就可以悟得無上正等正覺。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平等法。平等法以後呢?就再修下去。所以《解深密經》就是給不懂層次的人在學習的,你不去看《解深密經》,唯識是在講心的,心什麼變化會產生神通?會就怎麼樣?就是你要證的這一部分。

所以從你過去不知不覺,沒有煩惱,開始發掘出你內在佛性,要怎麼用?這部分才是重要。先斷習,在修心養性這一段當然很重要,也很辛苦;但是你要開發出真如性的功用,這才重要。你如果沒有善因緣,你是沒有辦法接觸到那麼深的經典。各位跟我很久了,不管你跟了我二十年,跟了我三十年,我現在到哪裡,你就要跟我到那裡。《解深密經》的後面,就是在認識如來祂的境界是怎麼樣。這也是我們未來希望得到的。

這《四韋陀論》,依此三量,遍尋求時,遍就是你所知道的,去追求、去思維,於勝義諦竟不能得,只在四禪天、或是無色界,或無想定等等的法,都不究竟。所以勝義諦相是什麼?只在思量的聲聞乘、阿羅漢、辟支佛,他們也不能決定性的說出勝義諦相,因為他們執著偏空之理,所以惡慧菩薩、惡慧行者,他們偏執空、解脫、沒有煩惱,但是他沒辦法去發覺由悟到的勝義諦相。去看、去聽這個法,不加以用嘴巴去講;更進一步,你可以去藉這個能力去講經說法,講完了就放下,講對也好,講不對也好,無論這個人得度了嗎?沒得度了嗎?都好!放下,都無所謂,這就是真正的勝義諦相。

你又不敢去講,怕東怕西,偏空的邪門邪道,偏空的道理懂了,一切法都空,這些道理你懂了的話,受不受報在你一念之間。菩薩祂懂得這些,所以就能夠自在,只要祂自在,真的有因果報應的話,祂也自在,就去受報,受報是證因。所以你是證進去,你跟眾生在一起,你是對的,你跟大家講經說法,讓人家悟道,不是在學菩薩道嗎?所以有時候,智慧就是看你是怎麼看事情的。如果一個人智慧融通的話,他就不怕果報。有的人你一叫他做,他就推說不行,怕犯錯,怕五百世狐狸身,只會想到不好的,他不會想再往前走。

我們要成如來的話,要這樣發願:「我若不度眾生,我誓不成如來」,因為如來是大慈悲者。當然菩薩的功夫都不夠,還要想當如來?這就關乎每個人的知見。知見很重要,但光有心而沒能力,當然也不能夠成就。若有能力,就要能夠如實去做,依教奉行,如法受持,就是依教奉行,這樣你就能夠學到很好的法,很快過到那裡,你就到哪裡。所以你永遠不能自感滿足。我現在有點感覺,悟起來了。譬如說你要修密法,為什麼佛菩薩不賜給你?或是聖賢不教你?你的初步是不是已經學到了?初步學到了,你是不是很珍重?是不是對諸佛菩薩很恭敬?有助人的心?或者能在碰到障礙後,依然永遠打不退?我常常碰到障礙──只要學正法的,魔障就很多。如果你一路走來很輕鬆,你根本不是在學佛法。

真正的佛法沒有那麼順利,而是障礙重重,為什麼?因為你要走正路,那個魔就來障礙你,所以你永遠都是處在魔境中。在魔境中你有沒有懈怠?沒有懈怠的話,你可能過一段時間,就學到第二步;過一段時間,就學到第三步。這個是依照你有多麼樣樣的不退轉心,諸佛菩薩就給你多少,這也是因果嘛!所以你用功,這也是你累積功德什麼,給你什麼,這有一個好處,是怕你學了一,就以為滿足了,然後心性不定,就為非作歹了,就在玩弄佛法,還好沒有直接教給你,否則一教你就玩完了。

所以越高深的密法,你越要謙卑地去學習,是這樣子。雖然,永遠沒有辦法像佛這樣,尤其是到密法。我顯教講了半天,或是幾十年你所學的,聽懂了卻做不到。密法跟你講:你只要唸唸咒,怎麼唸,手印怎麼結,怎麼觀想,就行了。這樣不是很簡單嗎?教你的話,你馬上就會,但是有人心性不好,若是轉成魔道的話,這不是很糟糕嗎?所以密法要秘密的教、隱藏的教。我現在體會,不是上師在慢慢的教,都是諸佛菩薩在教,這才是真實密法。你是可以從經典、從人的嘴吧裡面學到,但這不是密,哪有什麼密?

前幾天聽中廣,故事說不完,中廣有固定時間,有個人講「佛法像什麼」?那個人是誰我不知道,他在講「佛法是什麼」。當然他講的佛法很廣,就是粗淺的,也不是真的佛法。他懂什麼就講什麼。他說,密法就是不能公開的教的,就是秘密的教的、秘密的學的。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就算你有經典、有什麼,有儀軌、有概念怎麼樣,你還是不知道!像咒語,有根本咒、咒前咒和咒後咒,如果沒有人跟你講,你根本就不知道。所以有時候看過了,後來想要回去找,記得是在哪裡看到,但是就是找不到。祂就只有讓我看一下,要回去找,就找不到了,很奇怪。不知道在哪一章、哪一節、哪一頁裡面,我搞不清楚了,但是就是在那部經裡面。

像你結手印,凡夫結的手印,像什麼手印?只是取形狀一樣。正確作法,在結印之前都是要請諸佛菩薩來加持。這些一般秘密,如果不給你看,你也不知道要這樣做。所幸你可以來參加悉曇研究班,你也可以聽到,聽到就要去做。你能夠悟多少,能夠去做到多少,那是你的;如果有一個上師,他特別指導,那更是很快教你。但是你這樣分分段段這麼學,只要你有一點智慧,你也可以用。像修心中心法,你就這樣練一練,可以用心中心法幫別人,施個法幫助他,就結懺悔印,就用第二印,不然你憑什麼?

然後一般人不學密法,結個印就以為是如法的,隨便手結一結,像小孩子學把戲一樣,哪裡是密法?所以這不是真正的。真正的密法一定是大菩薩、如來慢慢這麼給你的、教你的。祂們教時,不是用嘴吧說是這樣、是那樣;如果用嘴巴講,祂就是沒有離言法性。自性和自性是可以相通的,祂要你這樣,你就比出來是這樣,或者要你那樣。沒有聽到聲音,不能夠用嘴巴講的。如果用嘴巴來思想、來辯論的,或者用意念來討論、來思維,都不能夠把勝義諦相解釋出來。上面它說,如《四韋陀論》等,依此三量,遍尋求時,於勝義諦竟不能得,商量是商量不出東西來的。

立義有其三義:一者立義即是立宗,二者證義即是辨因,三者立喻是同法喻。一者立義,即是立宗。這第一個是立宗,先把你要討論的意義講清楚,就是把要討論的宗旨先講好。像《解深密經》在講什麼?就是在講勝義諦相。把這個宗旨、主旨列出來。二者證義,即是辨因,第二個是證義,要證明真正義,找出哪個是因,要辨別。三者立喻,是同法喻。立喻同法喻一樣,雖然立義懂了,宗旨也懂了,但是你要把它立喻出來,用一個個例子把它解釋清楚,讓別人懂,不要只有名相。人家不懂,你要舉例,怎麼去讓別人懂。

這三量有其義,有這三個意思。言思議者即是立宗,當然思議就是探討,稱量即是立因,觀察是譬喻。我們講勝義量言,就是觀察。觀察是只看不講的,有一個觀,仔細的察看。就是知道了,但不去說。依此三種遍尋求時,不得勝義,這上面講三種,或下面講三種,都是為討論事情的一個過程,都不能夠得到勝義諦相的意思。

若廣分別,如果再仔細再去講這為什麼他們這樣子的話,如真諦大師記云,就是真諦大師所說的,光這幾個商量,來探討這些,十四五張書都講不完!佛法就是這個樣子,你要仔細去辨證的話,就有很繁瑣的意思在裡面,讓你論來論去。所以這裡說算了,恐繁不述,不要再講了,就到此為止。下面交代有三個意思,立宗旨、辨證它的因,然後你要把它說清楚、講明白,用譬喻把話說清楚。這就大家互相溝通,溝通了半天沒有結論,所以他後面就是沒有結論。

 

【唯除種種意解、別異意解、變異意解,互相違背,共興諍論。口出矛 ,更相 刺。既惱壞已,各各離散。】

所以再下來回到經典,他說他們七萬七千個師徒在一起討論的時候,唯除種種意解別異意解變異意解,互相違背,共興諍論,出口矛盾,互相矛盾,更相 刺,既惱壞已,各各離散。每個人如果發表一種,好幾個人同意一種意見,就有種種意解、意解別,各各不同。如果說是比較有獨立思維的人,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人的意見,這裡面有一些臭味相投的、意見相同的湊在一起,起碼就有三、四種意見。現在的人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意見?因為幾個人都有修行,修行的次第又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用現量看的境界不一樣,這不是憑空想的。

你說修初禪,初禪有初禪的境,初禪又有分三種境界。在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每個天都各有三個天。所以四禪共有十二天。加上無想天,共有十三天。為什麼要分為十三天?因為他內心的實證,和他所看的境界不一樣,所以就有分別。你修得好的,你就是梵天王;你修得中等的,你就做梵天王的其中一天;你修得差的,你就去當梵眾天裡面的天神。這都是有它的境界。像這樣的話,你討論起來,不就是大家的意見會差很多?所以種種意解、別異意解,都不一樣。

意解、譬喻為什麼會變異?每個人都提出意見沒有錯,但是你聽他講出來的概念以後,你又有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就是要修正他的想法,所以就會辯了。討論就是這樣。剛開始只是各自發表想法,但聽到別人講的後,你又啟發出一種想法,不管是反駁他,還是要增加他到更進一步的境界,這樣就會辯!這樣七萬七千個人,你想七萬七千個人,過去沒有麥克風,是要怎麼講?這些修行人每個人都有天耳通,不像我們需要麥克風,五十坪的範圍,就要用麥克風才聽得清楚。

我們去印度王舍城,王舍城是五大山,世尊在那邊講經說法的時候,阿羅漢都是在當地聽,不是坐在世尊的前面聽,那是前面坐幾個上座的弟子當然要在,其他的都是遠遠的聽。有時候我們以人的智慧去想,會覺得:「這怎麼有可能?」要是你的心有一點超能力,你就會相信。有千里眼、順風耳,可以看多遠、聽多遠,若有修到那個境界話,那都不是問題。這些人都坐在一起,都是很聚集,但又很廣。但是他們的意解都變異,變異的結果就是,就是聽到別人所講的,改編成自己的意見,所以解釋就變異,然後意解互相違背就抬槓。你認為這樣,我認為是那樣,因為你修證到的現量見解,和他修證到的現量的見解不一樣,然後就抬槓。大家的意見都會相違背,所以是這個樣子。只有究竟的人出來講話、只有如來出來講話的話,大家才會信服。

就像我們世間的智慧也是一樣,哪個人口才好,哪一個人可以接納,哪一個人是可以怎樣,如果是當主席,你覺得當主席了不起,如果是上班族,上班族要開會,你會當到經理、你會當到總經理,或是董事長,(董事長是不見得的口才好,董事長是不懂事的,很多是只要有關係或有錢就可以當董事長),不管是經理、還是總經理,總是要有一把刷子,要罩得住你底下這些人,對於他們講的話,你可以找出他的漏洞,然後加以修正,還可以講出比它更好的回應,這樣他就信服你了。修行人個人境界不同,所以意見很多。我們上班的,死板板的就學問大,你講就算了。現在總統一句話,當然不見得袒護這邊,立法院就癱瘓了,就沒有作用了,管它是否學問大。這就是我們的共業之命,就是這麼去走的。

修行不是這樣在討論問題,這樣就會造成困擾,所以種種意解不一樣,義理上不一樣,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人的意見,現在七萬七千個人,不管師父或徒弟,有七萬七千個意見。然後這個意見還不會光這樣,討論以後,意解變異,又再變了。每個人再改進自己的想法,到最後意解就互相沒有和解。你想這樣、他想那樣,沒有一個契合在一起的理念,為什麼?因為都沒有實際證到的勝義諦相,就興起諍論不休。所以我們知道,阿羅漢都就不想、不講,就免掉爭論了;菩薩則要智慧增長,就要辯論,要有能力降伏魔外,道理要講得過對方,實證的功夫能夠比人強,不然魔就不服你,你有神通能力也要比他強。

自修的時候不要爭論,到最後是要爭論了。到菩薩位階的話,要成為菩薩,你要增長智慧,你要講。你不要說:「我在修我自己。」我們佛教裡面都是這樣,都是息事寧人,我跟你吵的話,我就是跟你一般見識,修不好。菩薩沒有什麼修不好,你要修得好,你就去修阿羅漢,阿羅漢就是修自己,只要守好二百五十戒,你就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內心清淨,就發神通,就證到阿羅漢果。菩薩是要度眾生的,所以一邊修自己,一邊度眾生。剛剛說,菩薩度眾生,眾生不清淨,菩薩就會被影響。我會罵人,因為要跟你在一起,要跟你攪和在一起,為了讓你清楚,所以我要罵你;如果我自己一個人,我要罵誰?菩薩有所思,一定會有,不然怎麼度人?我們不像如來,像如來這麼完美的聖者,還是會碰到障礙,還是有人會誣衊祂、毀謗祂,所以業力就是這個樣子。

如果你有心要成為菩薩,你就要學習能夠降伏外道。我常常講的,你「佛心決定」了沒有?如果度眾生的心有了,那是一部份而已,有沒有止定,有沒有智慧去降伏魔障、降伏外道?大菩薩沒問題,我們小菩薩能力不夠,怎麼辦?小菩薩就依靠咒語,就進入陀羅尼門,就唸咒語。我現在常常碰到障礙,就唸個咒,這樣唸一唸,障礙就從內在、從外在消失了。我跟你們講,結果你們不照做,這幾個,我看我們兩位沒有效,後來才知道,他們怎麼聽?他們天天躺在那裡聽,哦!原來你們是躺在那邊聽咒語,你們實在是貢高我慢!「累啊!」就算累,你要去除魔障,你也要有恭敬心出來,像我們師父都是穿禮服,你們沒有去受戒不知道這個概念,這就是他們的嚴謹。

所以你要如來的咒發生威力,你起碼要打坐聽咒啊,僅多四十分鐘或快一小時,什麼問題都可以化解。我們不能用這種戰鬥力去和魔障戰鬥,我們光是這樣聽聽聽,牠就跑掉了。無為法做有為法,不用一法,光是聽的,也可以化解。咒語的聲音和威力是不可思議的,光是這麼唸唸唸,牠就怕了!很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知道,須菩提尊者是證到阿羅漢的,祂是不和人爭辯的,無諍三昧。上述那些外道沒有這個理念,然後就各不服誰,所以互相爭論,然後講出來的話互相矛盾,以矛攻自己的盾,講的話前後矛盾,到最後就懊惱了,然後就各各離散,不歡而散了。這就是法涌菩薩,從七十二殑伽沙外世界來之前,所看到的情形,所以現在祂要請教釋迦牟尼佛,勝義諦相是什麼。

 

第四顯示決相,文有三節。初明意業相違,次共興下口業違諍,後既惱壞下顯身業乖違。言唯除種種等者,是名意業相違,謂諸外道種種推求意,不能得真勝義諦。唯除謬執三種意解,謂一種種意解,二別異意解,三變異意解。(依《解節經》,但言起種種執,不言三種。依《深密經》,生異異意、異異見、異異執著。)

接下來的經文,第四顯示決定相。這裡面有三段。第一段講意業,意業相違,因為有意解變異,種種意解質異,沒有一個是相同,都是相違背的。第二段講口業,共興下口業互相諍辯。它講意業產生變化有三種:心本來就個個意見不一樣,再來是自己所提出來的意見又自己有變化,再來是意解本來就不一樣。第二段又講,造口業了,罵髒話都有可能。至第三段講身業,後既惱壞下顯身業乖違。最後這段講個個情緒不好、懊惱了,所以身業也違犯了,所以不歡而散了。

言唯除種種等者,這句話唯除種種,是在說明意業是相違背的,意業就是觀念、念頭集結的這個意,講出來是不一樣的。這裡的外道,以種種推求意,仍不能得真勝義諦。只要你是用思維心去想的,想勝義諦大概是這樣、是那樣,那麼就不能得勝義諦相。除非不再謬執三種意解──種種意解、別異意解、變異意解。這種種意解,互相違背,意念都不一樣,更偏離聖道。所以這裡是講一種一種的意解,第一種是種種意解,第二種別異意解,第三種變異意解。變異就是變來變去,辯論的時候就是這樣子。除非你心念已經證了,你講出來的法當然是真的。

這部《解深密經》本來是分八品,把它摘錄,就成了《解節經》,這在介紹序品時就已經講過了,還沒有進入本經正文就已先介紹了。依《解節經》所云,但言起種種執著,不言三種。種種就不只有三種,為什麼呢?每種裡面七萬七千個外道,當然是種種,不是只有這三種,這三種是三類,再乘以七萬七千多的話,今天所發的講義裡面就有薩迦耶邪見,執著身見,執著身見就一直在執著一切法,薩迦耶見,這一個就執著有身見,執一身為我。剛說有一身,再加你一切心法,就增成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執著。如果你修行打坐,讓你去把受生因緣綁住的話,你就不會受生,所以這個薩迦耶見,就是最根本的有身見。

依《深密經》,生異異意、異異見、異異執著。生異異意,生異,生起不同的異,差異的異,或者這種意見的意。或者異異見,知識、意見,異異執著就是你的執著,見出來的話就是執著,我們的執著。例如:我們有沒有身?是有身,但你不能執著它為真,否則就是有身見。你不要執著你的觀念。所以剛剛講的,生起不同的意念、思維,要把它觀成一種意見不同,各個不同的執著,各不相讓,所以異異意,異異見解了,見解完了,你太堅持你自己的意見,就變成執著。認為誰怕誰?所以不歡而散。

 

然三意解諸說不同。一云種種意解者,即用種種諸法以為勝義,無別真如故,名種種意解。別異意解者,離諸法外,別有勝義,與一切法決定別異故,言別異意解。言變異者,理實勝義無有變異,而言變異,非謂常住,故言變異。一云初句是總,後二是別。釋義如上。一云三種義無差別,眾計非一,故言種種。意趣各別,故言別異。展轉異計,無決定相,故言變異。意業乖諍,如上已說。

然三意解,諸說不同。第一種講法,對於種種意解、別異意解、變異意解,有其明白的闡釋:

一、種種意解者,用種種諸法,以為勝義,無別真如故,名種種意解。即是用種種諸法以為勝義。當然每個人所提出來的意見,自認為所講的就是勝義。那是他自己講的,但是別人不服。是不是真如?他的勝義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勝義,那真正的真如到底怎麼樣?就有問題了!因為沒有人證到真正的真如,所以你講的真如就是那樣,到底是什麼樣?你也搞不清楚,所以有種種的意解。

二、別異意解者,離諸法外,別有勝義,與一切法決定別異故,言別異意解。不同的意見、意念、心,所了解的、所提出來的,離諸法外,別有勝義。如果離一切法以外,沒有什麼叫勝義的,那就說一切法裡面就是有勝義諦,各位懂嗎?離諸法外沒有勝義,那就是諸法內才有勝義,一切法中去找勝義,所以決定沒有什麼,勝義跟一切法決定沒有什麼不同。

三、變異意解者,理實勝義無有變異,而言變異,非謂常住,故言變異。如果你出來講,實際勝義諦是不應該有變化的,如果有變化,非謂常住,就不是永遠都是這樣子。所以有一派又說,就勝義它就變異了,所以根本沒有一個結論,變來變去。

第二種講法:初句是總,後二是別。第一種的種種意解,就是總;後面的別異意解、變異意解,就是別。以別異意解、變異意解這兩種來說明前面的差別,講到無論是別異或是變異,意解上都互相違背。所以前面第一句是總相,第二、三句是別相。釋義如上,上面我們看到的這種相,所解釋的義理,就像上面所說的,異於大家所提的意見。這在解釋經典時,常會提到這些。

第三種講法:三種義無差別。種種意解、別異意解、變異意解,三種說法沒有差別。其實我已經跟你們講了大概的內容。眾計非一,故言種種。計是計議、意趣。因為每個人都有各種執著,所以就有種種意解。意趣各別,故言別異。每個人的意念、趣向,都有差別,所以他所講出來當然不一樣。展轉異計,無決定相,故言變異。展轉異計,就不停的去推測了,所以就沒有一個決定相,所以叫做變異。意業乖諍,如上已說。第三段講意業乖諍,互相違背、理念不相同,不相同就要起爭論,如上所說。

 

次明語業,口出矛 ;後明身業,更相惱壞。故《解節經》云由口刀杖互相傷毀便各分散。

第二段是說明他們所造的語業,口出矛盾,就是口講出來的話,像矛、像盾一樣,自相矛盾,以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矛盾。後明身業更相惱壞,最後一句話就是大家懊惱了,沒有結論,都不思索、惱壞。故《解節經》裡面講,由口刀杖互相傷毀便各分散,《解節經》講得比較實際一點,就是口像刀、像杖一樣,拿刀、拿木頭互相打來打去,互相毀傷,然後才散去。反正大家執著那麼強,大家愛怎麼解釋,就隨便他,打得半死才散去,你要這麼講,也沒有人可以否定你,大家都沒有看到。經典是講得很簡潔,大家可憑自己的想像去解釋,看你喜歡怎麼講。

 

又《瑜伽論》九十七云,是諸外道薩迦耶見(satkāya-drsti)以為根本,種種見趣意各別故,彼此展轉互相違戾。遍於一切四聖諦中,尚無有能施設其教,況當覺悟?梵語 kāya,聚集之義,軀幹之意,意譯作身。薩sadifc接頭詞,有確立、穩固、不動之意,又有常住、發生、存在之義,又含虛偽、移轉之義。sadk2ya連結成satk2ya。見為梵語 drsti之意譯,drsti此處讀成達利瑟致dari=i6i,應可讀diri=i6i。故薩迦耶見總譯作有身見、執有身見,或譯作虛偽身見、移轉身見。

在《瑜伽師地論》的《瑜伽論》,第九十七品裡面它說,是諸外道薩迦耶見(satkāya-drsti)以為根本。這邊又出現「薩迦耶見」了。薩迦耶見以前也講過,但沒有仔細去講它,因為已經進入到經文本文重要的地方,勝義諦相。勝義諦相一定是要破解你的身見,身見不破,五蘊執著很深,後面的煩惱就無量。所以下面就仔細說明各類薩迦耶見,以及它到底會衍生多少執著。

種種見趣意各別故,彼此展轉互相違戾。有身見就有五根、六塵。色身當然是有的,五根會先入六塵,六塵裡面五根再發通的話,就產生五種自性,五種自性會遍、去看、遍知,是你的能力,看百千世界,或是萬世界,或是三千大千世界,這也變成一種現量,現量會變成一種執著,就是你的薩迦耶身見執著為根本,種種見趣意各別故,種種你所看到的、你所趣向的,產生意念不一樣,彼此展轉互相違戾,互相攻擊、互相產生暴戾之氣,辯論辯輸了,話不投機半句多。

前幾天,劉大德和某居士的弟子談到一件事,也發生一樣的情形。劉大德當然吃素,去受訓時,剛開始還相敬如賓談談談,後來知道對方是某居士的弟子,就勸他說:「某居士沒有守戒律,常常言論攻擊比丘、比丘尼,或是優婆塞、優婆夷。」結果兩個人就辯論起來,這位弟子說:「某居士說佛法他們都解釋不清楚或怎麼樣。」劉大德說:「但是不守戒律,第一個就不對!」兩人就辯起來了。講了半天,兩人合不攏、找不出交集,就這樣去那邊六天,以後就見面不相談了。

就像這樣子,當時還只是有兩個人,上面所講外道是聚集七萬七千個人。當然這些高深佛法不能講,不是真的外道,他們也有修行,但是觀念不正確,不見得去除五蘊心的執著跟習氣,瞋心不滅。這些是有漏,有漏是四禪天,沒有斷瞋心的也有。像須陀洹果就要斷瞋心,什麼打坐的,入一次定就幾千萬年了,但他潛在的習氣還在,所以這個展轉互相違戾,這是一定會有的。

遍於一切四聖諦中,尚無有能施設其教,況當覺悟?在苦、寂、滅、道四聖諦之間,四聖諦有四個形象,每一聖諦有四種形象。修禪的,理解它的道理,也沒有能夠施設其教。設施就是方便來說明它的道理給別人知道。況當覺悟?你光是證到四聖諦,都還沒有辦法把道理講清楚,什麼叫做勝義諦相?那你還想要覺悟什麼?更不用講!外道的人,根本就沒有覺悟的,他只是自性功能現起種種知見、現量,所以他執著為真,各以他所見來爭論。

這裡也解釋薩迦耶見(satkāya-drsti)。趁這個機會,讓大家把梵文讀清楚一點。以前提過,梵語 kāya是女生音,ya是遍口音。遍口音嘴巴要張開,a出來的話,你嘴巴就張開,要唸清楚一點,不然都聽不懂。ya是男生音,遍口音嘴巴要張開一點,發音的子音在開頭沒關係,但後面a要嘴巴張開。像yaravala都要唸清楚,這麼一直唸、一直唸。你在佛堂,咒語這麼一直唸、一直唸,然後你舌頭就越溜,你的語音就會現出唸咒的音調來,否則都會很生澀。再來男音、女音都會分別。我唸習慣了,聽你們唸,都是唸中音,我都聽不清楚。

梵語kāya是聚集之義。頭、腳、身跟肉體都聚集在一起,或者是軀幹的意思,所以把它當身,所以意譯作身,有軀幹就有身體,有身就有頭。薩sadifc接頭詞,薩sad是後面有一個da 沒有發音,所以sad,這是接頭語,你看字典ifc就是接頭詞,都是接在前面。薩有確立、有穩固、不動的意思,又有常住、發生、存在的意思,所以就是有一個東西,他永遠都是存在的,哪個東西?就是你的身體!sadk2ya連結成satk2ya。所以satk2ya變成有身,有實際存在的,你認為它一定有的。

但是後面又含有虛偽、移轉之義,這是另一個大乘的看法,後面會再介紹。講一個字,各種意念都有,所以要依你大乘、小乘的心態、派別,把適當的sad 這個字把它說明明白,因為它同樣一個字。sad 就有如如不動,有常住、發生、存在,又有虛偽、移轉這三種。這不是只有這三種,還有好幾種意思,隨著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他就各創一派。所以大乘來看薩迦耶,它可以說是轉變、虛偽、是移轉。你不要執著它,它是以般若智慧來跟你講。把sad解釋成虛偽、轉移。它本來是 sadd,為什麼變成sad?是sadk2ya連結成satk2ya,後面的d有三種唸法。

「見」為梵語 drsti之意譯,drsti此處漢字翻成達利瑟致dari=i6ida是用根本音,若發作diri=i6i都是第三轉音i,但是你如果全部唸第三轉音,並不好唸,所以會再轉一下,從喉嚨底下音轉到喉嚨根部音,漢字翻為達利瑟致。故薩迦耶見,總譯作有身見、執有身見,執著有身之見;或譯作虛偽身見或移轉身見,就是三種解釋,三種解釋來自下面的三種派別。

 

因諸部派對薩迦耶之「薩sad」字見解不同,故有諸多異說,茲略述如下:

(1)有身見,為說一切有部所立。此部以「薩sad」為有之義,謂身為五蘊之集合,此五蘊之法體為實有,故稱有身;而緣此實有之身,執著我、我所等之妄見,稱為有身見。

(2)虛偽身見,又作壞身見、偽身見,為經量部所立。此部以「薩sad」當第1類動詞,有倒塌、衰敗、下陷、消沉之義,故引伸為壞、無常之義,謂身為五蘊之假合,生滅無常,無有實體,故稱壞身、虛偽身;而緣此虛偽之身,生起我、我所等之執著妄見,稱為虛偽身見、壞身見。

(3)移轉身見,為大乘唯識宗所立。此宗以「薩sad」雖有坐著不動、不站起來;穩固的、穩定的之義,一切法無常,引伸為移轉之義,亦即有無不定,或非有似有之義;以「身」為因緣和合依他起性,故謂身為非有非無,稱為移轉身;而於此移轉身上,推度我、我所等之妄見,稱為移轉身見。

諸部派總共有十八乃至二十派,都是小乘派,後來分的,怎麼分?就是他知道、他理解佛所說的法到底是怎麼樣,就很執著那個內容,所以就變成很多派。那對不對?也都對、也都不對,像瞎子摸象,有的摸到頭,就說大象長得這個樣子,有的摸到尾巴,就說大象長得是這個樣子,一樣的道理。所以學佛法不要有派別之見,你要學全部。所有佛講過的、連密教,都要能懂,這樣你還有什麼派?只有釋迦一派!沒有那麼多宗。我們中國有八宗,都不盡對。小乘的有二十支流派,不是無量,大乘的也有好幾派,例如律宗、三論宗、淨土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分得很多。所以希望你們在這裡學的是釋迦派,全部都要懂,所以要看很多經典,理解他們講的是什麼。

諸部派對於「薩sad」的見解,可分成三派 :

(1)有身見,為說一切有部它們一派所特立的。此部以「薩sad」為有之義,謂身為五蘊之集合,此五蘊之法體為實有,故稱有身。而緣此實有之身,執著我、我所等之妄見,產生心意念是我,產生作用是我所,他都說是有。然後五蘊都有我、我所,後面還會再說明這一句。由此生起無邊無邊的的邪見和執著,所以有身見。

(2)虛偽身見,是經量部所立的,此部注重很多大乘經典。又作壞身見、偽身見。壞身見,因為你的身體變化會敗壞,所以是假的。偽身見,這有什麼好處,是我承認你有身的存在,但是它會壞掉、壞死亡,所以是虛偽不實在的。這是大乘經典所講的觀念,實相觀、中道觀不就是就講這個觀念嗎?善慧菩薩也是這樣,他講:「我看到幻化師所幻化的,只是他的念頭我看到了,他幻出來的東西是真的,我看到了,但我不去戳破他,我不講好、不講不好,我不講真、也不講假,離言法性。」這就是最高段的。

此部以「薩sad」當第一類動詞,有倒塌、衰敗、下陷、消沉的意思,故引伸為壞、無常之義。所以它說不好的、虛偽的,身體不好就會衰敗、敗壞,所以以身為壞、無常之義。「薩sad」為什麼會有這個意思呢?他就是有這個意思,所以才有這種派別出現。謂身為五蘊之假合,生滅無常,無有實體,故稱壞身、虛偽身,而緣此虛偽之身,生起我、我所等的妄執、妄見、執著妄見,稱為虛偽身見、壞身見。

我是主觀意念說有一個我,這肉體是我,我的受想行識會產生種種的思維、推測、感情作用等等,是「我所」。我們常說:你可以把「我所」觀成一個心量活動的空間,如果你的習氣毛病很多,「我所」空間就很大。所以貪、嗔、癡、慢、疑很厚重的話,你這「我所」的反應就很多。如果你有「我所」,但是比較淡薄,那你心活動的空間就比較小一點,你可以這樣去思維。心我所就是在講受、想、行、識所起的心意念和感受,都是「我所」的法。所以肉體的我,和心的我,稱為「色」、「心」二法。色是五根六塵,心是受想行識,這兩種法。色就是我,心就是我所。心習氣毛病多,我所就很大、很大,你個人習氣很多的話,碰到觸法,反應就會很激烈。

(3)移轉身見,這是依派別在講的,大乘唯識宗所立的身見,這宗怎麼講呢?它對「薩sad」也有其解釋。解釋「薩sad」的意思是:坐著不動、不站起來,很穩固的、很穩定,這是它本來的意思。但是修大乘佛法的人,他說一切法都無常,這是世尊所教導的,每個人都不會反對,但是你跟眾生講這個他也不懂。什麼穩固、堅固?只是一時之間的現象,不可能永遠,所以會轉移之義,引申為會轉移之意,一個是固,一個是無常,這兩個連結在一起,把它引申為會轉移,亦即是有無不定,有或沒有,不一定,或非有、或是有等等之義,有這等等的轉移的法出現。所以以「身」為因緣和合,依他起性,這肉體就有受想行識。五蘊身是因緣混合而起的身體,然後它會依外在的因緣依它起心識。

學佛法一定要懂得「三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三性是從《解深密經》開始講的,從這部經出來的。

「遍計所執性」強的人,我、我所非常豐富,執著都是「殺很大」(我們說執著很大)。再來,「依他起性」,依他因緣、依外在因緣而起自性。一個法開始要動的時候,都由自性發起。像唸佛,你唸千萬億遍之後,你唸佛的自性就成立了,縱使你不唸,它也會唸,有很多人都已經到這個境界了。你無所事事的時候,它就在裡面唸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或是用唱的。為什麼?是你薰得太厲害了!尤其是你參加佛七以後,告假回去了,你已經是不動心了,不想什麼了,但你腦子就一直在念,這是已經薰習成一種自性。自性是可以養成的,一養成就有力量。所以你要薰好的,要薰咒語、薰佛號,不要去薰不乾不淨的。

最終我們要修得「圓成實性」。這圓成實性又分很多,有聲聞的境界,有菩薩的境界,有如來的境界。同樣是圓成實性,但是都練得不一樣。聲聞、阿羅漢的境界,他可以看,譬如說他的見性可以看三千大千世界,三乘九次方的銀河系,每個世界都有三個銀河系,很多很多的佛剎土。小菩薩根本沒有通,大菩薩和聲聞菩薩都夠力,小菩薩沒有通的,小菩薩毛病還很多,所以沒有辦法現起神通。到如來的時候,祂的圓成實性是涵蓋一切世界,世間大小世界祂都涵蓋。可以說,這種證量、這種能力、範圍都有分別的,這就是圓成實性。

所以,遍計所執性,是凡夫性;依他起性,是聲聞的境界,他依因緣起性、起念,但是他不會覺得煩惱,菩薩也可以到這個境界。依他因緣,他因緣很多了,人、事、物都是因緣,依時空、地點。你如果現在修證到知道一切事情而沒有煩惱了,也是到這個境界。知道就放下、知道就放下。這圓成實性是真正的真如性,每個人都要去學到那個部份。

在這裡講的是因緣和合,依他起性。依什麼因緣?如果是色,即是見性;如果是聲音,即是聞性;如果是香味、臭味,即是起嗅性;如果是酸甜苦辣,即是起味性;身體就起觸性等等的。身體各有自性現起,它是依因緣和合的,因緣不來,就不和合,不和合,就沒有。所以自性從那裡去生?是沒有!這身體也沒有!這是大乘人的看法,你要這麼去看待,就不會執著它。故謂身為非有非無,為什麼非無呢?是依因緣有才有!為什麼非有呢?因為你沒有因緣來,就沒有,所以本來就沒有。所以稱為移轉之身,依因緣來起法、來解釋,大乘佛法是講緣起,於此移轉身上,然後推度我、推度我所,等等之妄見,所以稱為移轉身見。

所以我們從薩迦耶邪見,就分成三種:一種是小乘的有部派,執著有我;一種是經量派的,他是看成虛偽,有不真實;一種依因緣而起的,才是大乘所講的身見。 

2009.05.27.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