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27)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若有眾生,非愚非鈍,善慧種類,有所知曉。

本段第三悟者覺妄喻。有其五段翻譯應知。一能悟人,二所悟境,三正明覺悟,四因悟起說,五勸不重觀。

娑婆世界之世間相是眾生共業所幻化,這問題比較難理解,若是說有魔術師幻化一些相,或有修行者能真幻化一些真實境物,後者能被覺知是妄,這應不是難事,除非上述經文所說是愚慧者。會談到幻化事,就是世尊在談大乘佛法,佛陀教導說要學大乘一法印,一法印者是指佛陀在大乘教所示「諸法實相」義理之信印,也稱作「實相印」、「一實相印」。小乘教也有三法印,此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為樂。法印乃佛陀教法之信印。大乘教以說諸法實相之義理為本,故謂諸法實相之義理為大乘教之信印。離開此種說法之其他一切法,大乘教皆稱之為魔說。

本段第三在講已悟的人,他能覺知何是妄,也就是他能感覺凡事所幻的法,都是不真實的;就像阿賴耶識業力所幻化出來的相,你也要能觀它不真實,這樣才能具有解脫知見,不然就會隨緣流轉,隨緣流轉就成了又愚又鈍的眾生。底下有其五段翻譯應知。

1.覺妄喻者有五種義:一能悟人,能悟的人,指此人之心;二所悟境,所悟的對境,如此心境相當,能離相即悟。三正明覺悟,正確明瞭覺悟的法、覺悟的境;四因悟起說,能夠真正明瞭覺悟的現象時,才可以隨緣而說,為度眾而說,不無緣而說;五勸不重觀,由於他不會執著,所以不必叫他重觀,仔細觀此相是真是妄。要勸他重觀的話,就是這個人犯執著,把一切看為是真的,叫他看──這幻化的境是真嗎?如果是真的話,就應該永遠不滅才是;但此幻化境最後怎麼是滅了呢?如果,他執著不真,叫他再觀觀看幻化的當下,有沒有這個法、這個境?是有呀!可見執著不真也不對,執著真也不對。因緣生法、緣滅法滅,法法生住異滅,就這麼回事情,這樣理解的人就不必再叫他重觀,所以,第五是勸不重觀。

第一明能悟人,文有三節。一若有眾生者,辨能悟人,謂地前菩薩。或可謂地上菩薩,識五蘊假者。二非愚非鈍者,起悟近緣,謂無癡善根。三善慧種類,有所知曉者,正明悟體,以慧為性。此喻地前加行位中,分證能取,所取空性。或可視地上菩薩,了知勝義無二之理,名知曉也。

第一明能悟人─再來細說明悟之人的分別相。能悟的人,當然是了解佛法才能悟;有的聽了佛法、學了佛法,面對於相起還不能悟。這牽涉到過去累劫的因緣、累劫所修的智慧,有時候是勉強不來。同樣聽聞佛法,有人當下可以覺悟;有人道理懂了,還是做不到。這包括種種的現象,無法一概而論。文有三節,文字包括三個層面來說明。

一者若有眾生,辨能悟人,謂地前菩薩。如果眾生裡有這類人,雖然能辨別、能悟入,有修有證,可以看到、聽到,但仍沒有真正開悟此理,知所面對境是幻化者,所以稱他為地前菩薩。普通修世間禪定的,或者還沒有究竟懂佛理的人,雖然自己的見性已能夠觀看,也可以知道隨緣化起之法,但尚未打開第八意識,尚未進入法身現起的現象,(法身是無形無相,而法身現起清淨的法身本來跟佛無二),但還有很多的習氣、微習,蒙蔽著清淨的自性,所以還是不清淨,故說還要繼續修無量劫。若有人強說:不加修習便成正覺,如此十方世界應盡是淨土,這樣觸向對面,無不覺者。今雖然即佛,此是理即,亦是素法身,無其莊嚴,何關修證者也。我等愚輩,纔聞即空,便廢修行,不知理即佛之所由。

所以,能夠辨、能夠悟的人,到底是什麼程度?他是可以辨別,或者打坐到具有眼耳鼻舌身的異能、功用,但還是看不破、放不下諸法相所緣。或可謂地上菩薩,識五蘊假者。如果能夠辨別而且真的悟到自心性,那可說是地上菩薩。能夠開悟自心、自性,真正開悟,那是入門菩薩、登地菩薩。已歷劫修一大阿僧祇劫了。

而且從初地、二地,一直要至八地,才是不動地,又要修一大阿僧祇劫了。而不動地前還不會起神通變化,要到法雲地才真能有大神通變化,但這樣也還沒進入如來地。而如來地還分十地──金剛道後異熟空,才是真正進入如來十地的初位;而到修證成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佛果,才是十地如來,是十號名稱具足的如來!(當「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個名號都具足的話,代表衪的功德相都圓滿了,這才是真正的成佛。)至於識五蘊假者,看五蘊假我之身為假,不會執著所看是真、所聽是真、所遇之像是真,能體認到五蘊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所以說色受想行識是假,如能這樣認知的話,就是地上菩薩、能悟的人。

第二個非愚非鈍者─表示一定不是愚癡、鈍鈍的根器。起悟近緣,他已經接近悟入真正佛法或者似知明心見性之真理了,當然還是不究竟清淨。謂無癡善根,像這種人等於是沒有愚癡,且具有善根性。因為非愚非鈍,開始起開悟心,接近要開悟了,所以叫無癡善根。這裡講的無癡,就是有生之年不會再造業。像有的人,天生心性就非常平和安祥、與世無爭,這並非只是個性很好或今生怎樣調理的,其實是他累劫修來的,與生俱來的,對於因果也已經不太違犯,所以他今生再來,也現不出暴戾之氣或者種種不好離譜的行為,這不是說要不要的問題,是他過去累劫所修的,會重現在今生個人的言行上。所以這無癡,亦表示已善具足根了。

三善慧種類─無癡而有善根,是上述者。有善根而又具有智慧,而且這智慧是善的,不是惡慧。若惡慧則會執著一切境,惡慧的人於惡慧中,作用強者,稱惡見,為五見(五利使)之一。善慧又作正見、正慧。像修世間禪定的人,至四禪天就有五神通,問題是他會執著所看的境為真,所以沒辦法認知諸法是因緣法,沒辦法對於所看之因緣不相應。相反地,若是有善慧者,就一定有能力對境不執著。有人只要依一句話、一句簡單的經文,就可以自己學習到放下執著。

像《金剛經》裡有若干文句,你如果常常背誦,就知道不要執著一切法。像《金剛經》中世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光看這個句子,就知道不能用聲音來求佛,不能著相取境,不能自以為看到的如來了。能看到的相是化現的,像你們去印度或者去哪裡,親眼看到了一些景象,終歸是幻化的,是真是假更是另一回事。此處經文你知道誰幻化?是幻化師幻化的,你是親眼看到幻化師幻化的,如果幻化師所幻化的,你沒有看到過程,你就不知道是幻化的。所以,不管是幻化、所化是真是假,你都要有善慧不去執著它。

這樣的話,有所知曉者,正明悟體,以慧為性,能明白前因後果。像這種善慧種類之人,不是只有看到境,還要知曉其前因後果。我們一般修行,第一個要先「空身」,身空再來談「空心」。心空就是心明──明心,明心以後要見性,見性後要能「空性」,如果性也空了,這才是真見性。很多人對明心見性搞不懂,以為開悟就是明心見性。其實並不然!開悟是破掉色身束縛、開悟自心性現起,是能看到第八意識裡面無始劫以來的種子,但還有深重習氣未盡。能知道我們自性本空的道理,自性也能夠應緣起法,但是習氣還是沒有完全斷盡,要無量劫來修除。

雖然此等人粗習是沒有,但微習還很多;所以要空心、不執著,是不簡單的。心裡知道很多事也要空掉,這才是明心無執,明心做到了就應習盡。習不盡,怎麼叫明心?包括所有的心行,貪欲心、瞋心、愚癡心,財色名食睡等都會令人貪,那你斷了沒?能否不求名、不求利、不求供養、不求什麼?這些貪欲心都滅了,就是心有點明而已,心明就知道自性是怎麼樣子,自性會有神通,若無神通發起,也還是沒有明心見性的。

如果心明了,就是斯陀洹果(一來果)了,再來見性時,再把自性所為能空掉,這樣最少有五通現起──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有宿命通時,則事情的因你也要能知道,現在可能看到的是果,果又是過去的因,現在的果現時,又是製造未來的因,所以對於未來、過去,都要有所知曉,這樣認知,實際修行是不簡單的,尤其是我們在這末法時期。但見性的人一定要有這個能力,現起五神通,若不能就是沒真見性。

一般人是好像知道此心,而明一點或者不明也沒關係,至少不明之因緣來,你也能察覺,也好像知道一些小事情,只是說──不曉得過去為何這樣,以及是哪件事導致這件事變這樣,或者現在的事,導致未來的哪個時空會怎樣,這些都看不到。所以這種人雖有點善根,但善慧還不具足。修行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所以,不是有點小神通或小能力就了不起了,沒有什麼,這是自心的反應。

一般人看不出幻師是怎麼幻化的。如果修證到性空的人,他能感覺到──事情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前因後果都要能懂,也都很有條理。如果只知道結果,或者只看表相,對於這個境為何這樣、為何那樣,都搞得不清不楚,那是因為還沒有真見性。我們說如果目標要做到空性,心空做到了,然後就是證得性空,若心不能清淨,怎能悟空。現在所知要能依戒律而修,管住此心不踰矩,心能柔和、穩定、不動搖,你能夠證到這裡,就有阿那含的果位,阿那含是不還果,不再來,是聲聞三果,居住在五淨居天,即四禪天再上去之淨天。

剛剛講第二種是善根具足,善根具足的四禪天天神,他也可以證到五神通,但也不是完全所有知曉,只能看到一些境或者前後各八萬劫的因果,八萬劫外就看不到。我們看幻師或阿賴耶識在幻化,也是一樣,無法全面看清楚。所以,同樣是善慧種類,也有高低等級之不同。所以不要看經文講到這善慧,就以為那是什麼都懂,是有點懂而已,沒有全部都能懂、能證。

正明悟體,所謂正明是指作為主要宗旨而直接詮顯、表示之,稱為正明;當有人解說其他事理時,由於旁涉所及而間接附帶說明者,則稱為傍明。此處對於幻師所幻化事,能正明了悟,其本來理體之空,要是能夠正明此智慧之體的話,那你也算見性了。見性乃空性證得,就有智慧發起,說空證而無智慧者當是虛假的修證,所以不應有邪見,不應有妄執,如果一個人身口意三業都不淨,何來明悟其體。

一般講「慧命須菩提」,表示須菩提尊者祂慧命第一,為什麼?因為祂證空第一。證空第一,一定是真的證到性空,這樣才可能見性,所以身口意三業已淨盡;當然祂已是阿羅漢,比這個見性還要高一層的修證,因為性空再上去就是要知法空,法空證得了才是真阿羅漢。我們對佛法的理解,跟實際上的修證,二者要能夠兜得上,不然光看經典、名相,搞了半天,知見還是不清不楚,若是未得謂得,即是犯大妄語。阿羅漢是要有五通外再加一個漏盡通,是沒有煩惱了,是解脫了,智慧具足了,一切業力黏不住祂了!黏不住祂,祂有沒有因?還有因,因是不會滅的,只是遇過去不順的逆緣,也能不逃避,就是被人打死,一死就解脫成阿羅漢的。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是法身清淨?因為衪因果的因,已經全部還清了,沒有再欠人家任何事情,一切都清淨還光了。菩薩累劫修行也都是在還債,三大阿僧祇劫中都在還債,只有修忍辱法才能還債,在還債中不造新殃。你過去被人家欠的倒還無所謂,但是你過去欠人家的、得罪人家的,有意無意得罪人家的,都要還債、都要受報,也唯有用忍辱來消舊業。也因此,世尊才會在要入滅時,喝到髒的水,那個也是受報;以及在入滅前三個月,腰開始痛,這個也是受報。因為衪過去某世比武時,比賽結束後,又把對手抓起摔一下,這個對手大概太過份了,雖然衪贏了,衪還是瞋心一起,把這個對手摔了一下,摔到腰。於是世尊在吠舍離(Vai02l1)說要入滅時,當下法身就入滅了,但這個肉體的報身、應化身,還拖三個月才入滅,這也表示衪的壽命是可以自己掌控的,要活多久就活多久,不是天魔波旬或者魔王可以控制的。

菩薩修行是在學習智慧,也有很多債要陸續去還,也不怕去還;阿羅漢修行,則是看一切法都空、無,所以可以暫時不受報,有還有未還光的因,但由於衪執著空、無的境界,否定一切相、否定一切因緣法,才能夠解脫,但這也讓衪不能完全了解真正的佛法。菩薩不是這樣子的,菩薩是進一步證得空以後,就隨緣度眾生,然後培養般若智慧,在因緣果報之間,好也好、不好也好,順境、逆境照單全收,就這麼過生活著,這種人是要有智慧,具有般若智慧,如此才是真正的善慧種類。

善慧種類是以慧為性,自性是經以智慧來回熏真如,如此所養成的自性,當然是以慧為性、為體。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善慧種類能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清淨智慧為己用。善慧種類者不是以妄習或世間學得的智慧為性,那些都是有為法。邪見、邪智者是有無明染法為因故,即回熏真如體性;因以此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成無明種。所以善慧種類更不是以邪知、邪見為熏習真如之現象,而是以智慧來熏習真如,當然此真如清淨體是以慧為體。所以,善慧種類,能正明悟體,所悟的體是空體、清淨體,就能產生無量的智慧,這是以慧為性。此等人所作所為都是有智慧的,不會依妄習而發作,不會有邪知邪見,自誤誤人。習氣之好壞、厚薄也有三不等。我們一般人還有習氣,雖然知道事情發生了,但是以習氣來做事,這還是以無明為體。

此喻地前加行位中,分證能取,所取空性。如果是地前菩薩,還沒有到入地菩薩,他在四加行位中,四加行位是屬內凡位,而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者就是外凡位,未入真聖流。修行過程有個門檻,地前菩薩跟地上菩薩的分野在四加行之四善根中。地前菩薩涵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加行就是yogaprayoga就是前加行。有前行成就這些法的話,才會有後面之十地菩薩修入,一入初地就是入地菩薩;有的直接打坐、用功,這也是在前行,也有機會入地;或者你修「心中心法」,也有機會直接進入四加行位。這當中,有些人不一定要一個一個走,因為若過去世有修、有因行,今生就很容易進入四加行;如果過去世連這邊都沒走過,那還是得從頭來,對於太深的道理,他也沒辦法接受,縱使能接受也未必做得到。雖然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地上菩薩,這也要看過去宿緣,如果宿緣不具足的話,一廂情願也沒辦法。

四加行之地前菩薩能夠分證、能夠取得,階段性的證什麼事、什位階,一件一件的都能做。像你開始打坐,先悟初禪「有覺有觀」,未至定及入初靜慮之有尋有伺三摩地,即是有覺有觀定。中間定之無尋唯伺(無覺有觀)三摩地,即無覺有觀定。第二靜慮近分以上之無尋無伺三摩地,即無覺無觀定。此三稱為三定,或稱三三摩地、三三昧。然後再悟「有覺無觀」,進入二禪喜俱禪,三禪樂俱禪,再進入四禪一境性等等的,這麼一直上去。

如果修四加行或者打坐、練氣功,有人這樣也可以開悟,因為過去世已是菩薩,所以今生學了一個氣功法,讓身體氣通了,他也就進入開悟狀態,開悟後得修心養性,長養聖胎,即斷習去執。所以,分證能取,清淨身口意等三業,所取空性,到最後一定要學空。「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空性是當中第三階段修熏。如果行者還有執著心的話,就明不了心;心不執著、一切境不執著,才有辦法見性、空性。所以,所取空性,不管你修什麼法,到這一關卡是最重要,一定要悟得性空,對一切世間法不執著,對出世間法也不執著。然後,接著轉入陀羅尼門,繼續修菩薩道利益眾生,一方利益眾生,一方面增長自己的智慧。有人說憋了十年了,還會再愛執取一切境,還是愛講話,愛寫文章,這顯然是心有未死,這樣子是白修行了,浪費了十幾、廿年,結果還是心未淨,習未空,白作工,這是因無善因緣故,也可以說無佛緣。

或可視地上菩薩,善慧種類也有地上菩薩的。了知勝義無二之理,名知曉也。一般大乘法將真諦分為義、得、正行等三種勝義。妙體離言,超越法相,稱為勝義諦,又作第一義或真諦。即:(1)義勝義,以義來說境界,因其體為真如,故知是真勝義。於世間勝義、道理勝義、證得勝義、勝義勝義等四種中,此義勝義攝於第四之真勝義。(2)得勝義,若以證得之義來說,其體為斷惑所顯之涅槃境界,於四種勝義中,攝於第三之證得勝義。(3)正行勝義,若以行相之義來說,其體為修行之勝境,屬得無漏智,於四種勝義中,攝於第二之道理勝義。

用在實修上,於一切法都是認知為因緣法,因緣法有緣起法。面對外境,如果是好的,順其自然;如果是不好的,忍耐幾天,待緣盡了,法也滅了,事情也過了,就是這麼回事。所以,地上菩薩了知勝義,什麼叫勝義?勝義諦就是一切法無住,就能斷煩惱、得無漏智。無住,就是做有為不做有為想,做無為不做無為法想。所以,菩薩不可能不做度眾生事,要利益眾生一定要用有為法。做有為,做了就做了,不必去想好、不好,也不必做無為想,不要光守住空寂,如果光守住空寂,就不能利益眾生;如果做無為,當不做無為想、不做有無為想,這就是一切法無住。知曉這個就是勝義諦相,這是釋迦牟尼佛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真正的佛理。

地上菩薩了知勝義不二之理,知道有為、無為都一樣。你不要說解脫一定要修無為法,若有為法做了就忘記、或不執著,也算無為法,無為法並非僅是不做就叫無為,無為常為,你不必主動去做有為法,你先安住你的心,若十方因緣來時,你還是會相應,或者人家在想念你的話,你還是會相應,除非你是不知不覺,有如石頭。看你修到哪個層次,如果是地上菩薩,心性都是遍虛空,只要有人很確切、很專心的憶想與憶念,這地上菩薩一定會知道。大菩薩更不得了,有愷切、不愷切衪都會感覺。如果你唸佛是有也好、無也好,也沒認真唸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唸得不三不四,不是很真切的唸,衪也不見得會理你。

像《金剛經》裡面講的,眾生的心諸佛悉知悉見,經典不是隨便說說,如來確實就是有這個能力,而且衪不是只有知道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起心動念,而是十方虛空一切世界里的眾生心起心滅衪都能知道,而且不是只有知道現在,過去也知道,以及未來你要在哪個時空,要講什麼話、起什麼念,衪也都知道。如來的功德真的是不可思議,不是講講這些道理就是佛,衪的神通、智慧是無量的。

至於地上菩薩,一定要了知勝義,空、有,無為、有為都是一樣。所以,不住無為,做有為不做有為想,這樣你就不會永遠住在哪一邊。隨緣這麼變化,隨緣去救度眾生,就是這個樣子,這樣才叫做真正的曉知。所以,善慧種類一定要能夠知曉這些法。地前菩薩要有虛空性,沒有虛空性就不能解脫。地前菩薩,要取空有不二勝義諦相,要了解這樣子。這部經是講給聲聞要入菩薩到者聽的,是教這些菩薩不要守空,做有為,就不要執著有為、害怕有為,你了解勝義諦相的話,隨緣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於草葉木瓦礫等上諸幻化事。

善慧種類,有所知曉。有所知曉,當然是很清楚的知道因緣。幻化師於草葉木瓦礫等上作諸幻化事,要能變化成珠寶、變化象身、馬身、步兵等等之類的幻化事,一定要有一個因緣,要有一個假借,沒有假借,你憑空化起,化不起來。像你要觀想你的家人,因為你的家人已經跟你生活幾十年了,這是因緣,你要閉著眼睛就可以觀起他來;如果一個你都沒見過的人,碰到了什麼障礙,可不可以幫他加持?你沒見過怎麼加持?大菩薩,當然可以;小菩薩,就似有似無,觀不起來。觀不起,普普的,不然用名字去觀也好,看你的心力。一定要有緣,由緣而起,沒有緣就起不了法,有緣才能起法。所以幻師要幻化,就隨意找些樹木、草葉、瓦礫等,當做種子緣來化,化成大象、馬、兵等等的人物。

有善慧的人,看到幻師依這些草葉木頭瓦礫等等,來變作這些動物身、步兵及種種的珠寶、七寶,知道這些都是幻師所化,因此不會迷惑。當你知道這是幻化師所幻化的景物,你會當真嗎?當然不會當真!如果你看到化成的物,看是看了,你也不會去執著它。我們要抱著這種心態,要解脫也是這樣!如果習氣毛病還沒有規範到一定程度的話,一定會相應,過去的因造成眼前的果,果一現了,你忍不住,又用習氣去相應,就又變成另一個新的因。因果、果因,這是很複雜的。因現果,果又因習氣之相應,變成新的因。新的因種下未來的果,而果繼續又產生新的因。這樣一直在循環不已,若不學真佛理,永遠都在輪回中。

現在的果,你應接的不好,又變成以後新的因。譬如某甲殺了某乙,某乙被殺了,下一世回來再殺了某甲互相報復中。這當中哪個是因?哪個是果?果就是因,因就是果!所以沒完沒了,一直在輪迴就是這種人,不知修忍辱法,以還舊債。修行要擺脫輪迴,控制住不要去報復。學佛法就是受欺負要能以德報怨,或者忍辱不去報怨或者想怎樣的,反正就是安住這個心,忍辱!忍辱!這樣就不會造新的業。在這當下就切斷因果,不要再留到下一世了。當這個果來時,習氣沒有了,習氣沒有,產生不了新的因。因為你在這裡忍!忍!不相應!於是這個新的因起不來。佛法,為什麼只能求解脫,它有獨到的方法。當然這些方法還包括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還有菩薩的六波羅蜜、十波羅蜜,都是在講這種理念。

其實這些理念,其實忍到最後,都要用般若智慧為主,觀它忍、不忍都無所謂,都是用般若智慧。善慧種類者,有所知曉,也知道幻化師要幻化,也知道他是拿了東西,比如草、樹葉、木頭、瓦礫等等,來變成新的、很多的幻相。這些你都看了,也不執著,也不說有、也不說沒有。如果說有,那就是愚癡的人,如果說沒有,但明明是他變幻出來的,怎麼會沒有?為什麼也化成了?所以最持平的心態,就是不要不說有,也不說沒有。因為幻化出的有為法,過一段時間就會破滅,如果幻師不再用力加持它的話,那些就會破滅。所以,那些都是不真實的,經典上言,一般幻化的事物,過不了七天就自動化滅,除非是佛如來。我們的業力也是這樣,阿賴耶識幻起一切法時,因緣剛好當下發了,你慢個半拍或者一小時、兩小時不去相應的話,那個法就可滅除了。

你在實修境界上,應該會感覺,感覺有事情,這事情如果當下二秒鐘、三鈔鐘轉了,(所謂轉,就是不被它繫住,不去想這個事情),於是那個事情一下子就沒有了。有時候,菩薩在考你也是這樣!丟一句話給你,然後你看不開,就鑽進那句話裡面,心想:「這句話如果是真的,接著第二步怎麼樣,第三步要怎麼樣……」,妄想就沒完沒了一直來,這就是應緣了!應緣了,如果你還沒證得空時,應緣了一定造新的因!有的人心裡沉不住氣的話,看到冤親債主來捉弄,你就氣得要命,你愈氣,這個新的業因又來了,又陷進去了。你不能氣!要用修忍辱的方法:「你讓我身體不舒服,我就用運動、拜佛或者吃藥、看醫生來調理,也不怪誰。」明明知道有人在捉弄您,但就是要有這種心態,不用理它。

你學佛法,第一個要懂因果報應的關係!你能夠這樣安住自心,能夠忍受一切逆境,那些冤親債主也拿你沒辦法。如果,再用一些方便法,譬如結二連環扣、三連環扣,手指能夠扣住的話,氣脈會自己運轉,外力也就沒你辦法。所以,進入實修境界的人,這些都要有所體驗。你是三秒膠一下就黏住,或者三秒就能空掉?三秒就能空掉的,是上等智慧者;三秒就黏住,那是愚癡的。到底黏不黏,你自己最清楚。所以,學佛法要實際用得上。心跟眾生之間,或者虛空之間,或者你個人跟家人、同事之間,這些都是難免的,要了解因因果果之間的關係。

 

第二明所悟境,如文可知皆是幻事。

上面講悟的人,有地前菩薩、地上菩薩都可能有所悟,也講祂們具足哪一種善慧,知曉哪一種事情。現在第二明所悟境,第二個要講你所悟的境。你親眼看到,幻師用上述這些原料化成很多的大象、馬、步兵、七寶,以及種種庫藏的穀類、財物等,所以,悟知此境皆如上文所示,通通是幻事。你自己看到,幻師依這些而幻起上面經文所講的動物、步兵、七寶、財物等等,便知道是幻化的事。

 

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無實象身,無實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瑠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

有善智慧的人,見已、聞已,看也看了、聽也聽了,作如是念──此所見者,無實象身,所看到的這象身,只是幻師所化出來的,其實是沒有的;此外實際上也沒有車身、馬身、步兵這些人,也沒有末尼寶珠、真珠、瑠璃,螺貝、璧玉、珊瑚,也並無真正的種種財穀或者庫藏的寶貴銀錢等等。有沒有這些身?他認為實際上是沒有的,因為是幻化師依草木瓦礫所變化出來的。你要提醒自己,有智慧的人不去看他變化出來的結果,而對這過程也很清楚,也不認為能變的人跟所變的物,真的有這回事情。

 

第三正明覺悟,於中有二:初明實境非有後,然有下明,假境非無。此即第一實境非有,如文可知。

第三正明覺悟,因為你親眼所見,所以,要導正你的知見,是幻化就是幻化的,幻化不可能成真,如果幻化能成真,哪有這回事情!如果幻化能成真,那是只有如來才有辦法,就像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業力所感召的,是阿彌陀佛心清淨以後化成的,那個極樂世界是不會滅的,跟幻化師所幻化的不一様,因為幻化師是用心力、障眼法這麼去弄出來的,這種是會過去的,緣盡了就滅了。

於中有二:初明實境非有後,然有下明,假境非無。你看他所化的這些實際境界,不會永遠都存在,所以說實境非有後。但你當下要自己了解,如果說這個境界沒有,就否定當下有這個法,明明他幻化的東西是實際有這個境,事可摸得這,若是動物還是有血有肉的,你卻不承認有這個境,那也不對!所以,你可以說──這是化成的東西,他很會變滅的,變了很真的事物在這裡,剛開始知道它是假的,沒有錯!但是,你當下要明白,他這個東西仍是有為因緣,而湊合成這個法。因此,假境非無,這個假的境,這幻成的人物、動物或者珠寶等等,是實際有這個境,你不能說這些沒有!說它沒有,它有現起啊!你去摸它真的有,你去摸這些動物,它是有體温的,這些都是真的。但是,你也不能因為它能跑、能走、能怎樣衝擊人,就認為如此就全是真的了,這樣你就犯了跟愚癡人同樣的毛病了。所以,雖說假境非無,但對於有無也不必太在意。

此即第一實境非有,你再反觀到第一個實境,是變化出來的,你說它真的有也不可能,但說沒有,沒有卻化成有一個東西在那裡。那麼到底要保持什麼心態?不即不離──也不說有,也不說沒有!知道它是因緣法用化術幻化成,跟我們的業力一樣,阿賴耶識感召化起業力也是這樣,所以,是很可怕的!因此你要學會,在往生時,最好是不要有這個幻相起來,如果有人助唸或者你自己唸阿隬陀佛,很專心唸的話,這些幻相起不來,阿賴耶識、潛意識那些過去所造的業化不來,因為你唸佛的心很愷切,或者人家在旁邊幫你助唸,你也專心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就不會產生這些幻相。

一般人不修佛法,或者沒有唸佛的經驗,或者沒有學密法等等的,普遍他們都是會現起這些境,現起這些境時都會認為是真的。有火燒過來,好熱、好熱,一定要逃跑,不然會被燒死!經典上講過,你認為很熱,所以,火燒過來你要逃跑,往後一直退、一直退,就退落到冰寒地獄去,所以你要下地獄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你覺得很冷、很冷,要找一個温暖的地方,偏偏就會墮落到炎熱的地獄去。這就是一般人認阿賴耶識所化的東西為真,所產生的結果。你說它不真嗎?不真的那個境,有智慧的人、學佛的人就看著它。

光用講的很簡單,你要真的不怕死才算!否則一怕死,你就必定執著那個境。如果,火燒過來你就偏偏不動,讓火燒過來,燒過來,就過去了,你也沒怎樣!如果,你起了恐怖心、害怕心,往後跑,往後跑就著境!這種心識是很微妙的。所以,你要如何面對這些死亡的境界?平時就要練!等要死才練,已經來不及了!同理,很多在修法之中,或者打坐之中,所產生的幻相、什麼現象之類的,你也要都能把握得住,不執著它為真,這樣才可能到臨死時,也都能自在。

不然,你就要有把握,屆時有人來幫你唸,才不會迷失掉。所以,平時要廣結善緣就是這樣。因緣很奇怪的。像有的人說他有信佛、也在唸佛,但是一碰上家人或長輩往生時,偏偏找不到人來助唸。找這個,有事;找那個,也不在。什麼人都找不到,為什麼?這是因緣,你平時不去幫人家助唸,沒種那個善因,當然也就得不到善果。所以你既然學佛,就要多去助唸,等到你的長輩某天要往生了,自然就有因緣,得到旁人來助唸。你幫人家助唸就有因緣,人家到時候就會來,不然,很奇怪,到時候你所認識的人,那一天剛巧都有事。所以,因緣很可怕的!

你如果家中有長輩,平時你就要先幫人家助唸,這因緣總有用得到的一天:當長輩真要往生時,就會剛好有人幫你聯絡、幫你長輩助念。助念的人未必要多,十幾個有修行、有打坐底子的人,那就夠了。有在修行、打坐的人,唸出來比較心平氣和,效果比較好一點,有時光一人也就夠了;如果找一些沒有禪修、打坐者來,唸出來則是另一種味道,兩者不太一樣的。你們有禪修的底子,就明白差異何在。總之,看這個境,也不要執著,知道是假的,但不要完全否決是假的,因為那個法已經現在那裡,你也不能說沒有,說沒有的話,那是惡慧,惡慧種類會否定一切相。

 

然有幻狀迷惑眼事,於中發起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別之想,乃至發起種種財庫藏等想,或彼種類差別之想。

然有幻狀迷惑眼事,你明明已經知道,而且作是念:「我所見沒有實際有這些象身、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瑠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等的。都沒有!」你自己心裡也很清楚,但是,你所看到的,這個被迷惑所現起於眼前的事情,你說有沒有?於中發起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別之想。本來你也清楚了,他在變化、幻化;等變出大象身時,你卻會感應、迷惑,然後眼中就發起大象的身,一看見外面有大象的身,你內心就會發起大象的身想,甚至會有一隻象、二隻象、好多隻象,或者成立象、馬、車的差別身,這些都是你內心裡隨緣跟著它。它在變,你也看進去了,所以隨著它變。為什麼會變?你迷惑了,內心裡面迷惑了。

所以「心中心法」裡面有講,如果你「心中心法」修得好的話,有一些鬼神原本會變化的、或者會藏在你周圍之間或者哪裡的,待你手印一結、咒一唸,牠就現出原形,變不起來了。如果,你的定力夠,當碰到有乩童在起乩時,你一站在他旁邊,他就起不了乩!因為,你如果沒有幻化的心態,幻化師來到面前,他也幻化不起來。問題是,一般人都會有這類「病心」,一看就當真,因為心還不清淨。如果是諸佛菩薩,衪當然也可以看清楚誰在幻化,衪不會受到迷惑;我們就沒辦法,有這毛病,會相應,於中發起大象身想,還發起差別想,才有這隻大象、那隻大象等等的分別。

乃至發起種種財庫藏等想,才會發起經文中所提過的東西。從大象開始化,化到庫藏等等,因著你受到迷惑的眼睛,事情也隨之發起。或彼種類差別之想,每種庫藏,有其差別,每一種財穀有不同的財穀,每一種動物、每一種珠寶等,也各有分別,都是依著你的心起了分別想,而有種種差異。也可以說,它的心意怎麼化,你就跟它怎麼化。我們的阿賴耶識也是一樣,依它怎麼化我們就跟著它所變現,然後就這麼起分別想,於是就什麼東西都好像是真的一樣了。

 

第二段明假境非無,文有二節。初言,然有幻狀迷惑眼事者,正明似境非無。後於中下示迷惑之相,此即初也。然此幻狀,諸宗所言不同。薩婆多宗(十律誦)順正理云,如變化色由定力故,雖是化色,而是實色,是眼識境。

第二段明假境非無。若說這是幻化而成的境,但是這個境真的擺在眼前,你說它沒有嗎?非無!我們阿賴耶識幻起業力,能說這個業力沒有嗎?或者是,冤親債主來了,在作怪,讓你身體生病或者讓你家人要吵架,有修行的人就知道有外力干擾,但是,你說這是假的嗎?不可能假的,已經是事實在演變。幻化師所幻化,跟我們阿賴耶識所幻化,都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說是假境非無。這個假,是安在實際有那個境,我們在修行解脫道之間,把它看成假的,是可以這麼講;但是,不能說這個是假的、騙人的,如果說假是騙人的,應該不會成就業力,不會生病或者發生什麼問題,應該都不會怎樣才對。問題是我們修行的人,心到底清淨不清淨?能不能觀它是假?如果能觀它是假的的話,你就不會相應。這就是我們要修的──「有這個境,我知道,但是,我不跟它相應」。我們要有這種心態。

「假境非無」有二點。第一點,初言然有幻狀迷惑眼事者,正明似境非無,是外力它在變化,讓你眼睛迷惑,產生種種相,但是因為你有正知見,你能夠明了這個境,是幻化出來的,這個境是有,不能說沒有。接下來第二個,後於中下示迷惑之相,它會產生迷惑之相,如果光化成那些還無所謂,你內心偏偏會相應,然後接著下來,他化的感召你內心,然後你也產生相應迷惑之相,此即初也,這就是初步第一件事。然此幻狀,諸宗所言不同,幻師所幻化這些狀況,每一宗派所解釋的不一樣。

薩婆多宗(一切有宗,十誦律,他們是遵守研究十誦律的這一派。在三藏中,除特別側重阿毘達磨之外,另亦傳持十誦律。)《順正理》云,如變化色由定力故,如果一個人能夠變出真正有形相的東西,一定要修定、有定力,如果沒修定力,卻想化出有形有相的物質東西出來,那是不可能的!有修禪定的人,要化成出現一個人、一隻動物,都是要有定力,從定中一觀想它就化,這對菩薩而言比較簡單。像優婆毱多尊者是天竺的第四個祖師,祂也很會幻化。只要是真正得道的這些祖師大德,每個人都很會變化,無論是化成真正的河,或者化成真正的什麼人去考驗弟子的,這些都一定要修禪定,要有禪定力,有定力,才能一觀想就化現,從無中也可以化有。

雖是化色,而是實色,雖然是化成的物質形相,但這物質形相還真有其物。我們這次去美加,那邊有同學講他去拜訪東南亞一些大德的事蹟。當時一大德在開示時,他的一個弟子也是去參觀的訪客,覺得很口渴,動了口渴的念頭,結果,從空中就掉了一個椰子下來,而且不只他,是每個人面前都掉下一顆。到底椰子從哪裡來的?東南亞這些小乘的修行人,他們很多是有神通的。修禪定的人,也有會變化的。這椰子是真的嗎?真的是變化來的,也確實是椰子。實際上有這個物質形相的東西。那大家椰子水喝也喝了,也實際解渴了。末法時期,修行很難達到這種境地;但在二千多年前,對修行者而言,這是很簡單的事情。而且不是只有佛教徒,連婆羅門教徒都會神變、會化。這裡講,你要會化,就一定要有禪定力、要有定力,不是像魔術師學一學就來變化,魔術那種都是障眼術,要變化還要用上道具。

是眼識境,他所幻化的物質形相,讓你眼睛看起來確實有那個東西。好比說到聖地,有的人就很會看到幻境。看到這些幻境,也是用他的眼識去認知所幻出的境是什麼,當然是用見性看,再透過眼識來認知。你有學過「唯識學」就知道,我們真心所看的境,(真心是我們的第八意識),像一面鏡子一樣。如果一個人出現在你的範圍裡面,你看不看得到?這範圍的大小,要看你的心量有多大。凡夫的心量是起碼在一、二公尺以內看得到,若是如來則衪的範圍是無窮盡的虛空,也因此衪可以看到所有的眾生的心。現在以凡夫來講,一般有五根,但第一個看到的不是眼睛,是第八識!第八識是真心,所以,在很遠的地方,你看到了,這個人是一模一樣的現在心中(也有稱作心湖),這時候五根都還沒有看到,眼根還沒看到,但是,自己第八識它已經看到了。

有神通的人,甚至不透過眼睛,也可以用見性看到。所以,你去聖地,眼睛閉起來,還是會映現這個境,或者看到某個人的影像,只是說到底是真有那個人,還是化的,就未必知道了。現在你心中,第一個先看到是第八識心(真心),第八識本來是空性,空性因為這個因緣來了,有緣起,所以第八識以其見分,加上緣起,就在這個空性中現起了這個人像,至此就是相分。所以,能見的見分,看到這個產生相分,這樣子的狀況 般凡夫就還是不知不覺中了。那我們如果看進去的話,再下來,我們空性會產生法性,法性產生後又產生法相,因為這是色相(物質形相)。也就是,要映照這個物質的法性,像這個空性一樣,忽然某個人來了,你就產生這個相分,這產生法相,照樣的又是變化的一個,你就用眼識來讀它(用讀的,不是用看的),看是用我們的真心在看,我們眼識只能讀八識裡的像。

眼識有見分,眼識是依托八識而起像,而產生見分,眼識的見分依托八識的相分也自己產生相分,有屬於眼識自己的相,然後眼識來認知它,這是間接所緣的,所緣為八識心中之物像。《金剛經》在講親因緣跟疏因緣,親因緣是直接的,直接緣到那個境的是第八識,而所現的那個境,為眼識所緣,亦為第七識所緣產生相分,第七識相分為第六識所緣,如此前五識及七、六識,都是疏因緣,為什麼?繞了一圈,你沒辦法直接看到這個境,只有第八識有這個能力直接看到這個境,這是親因緣、第八識所緣,其他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跟第六識、第七識,都是間接的這麼緣來緣去。像這個過程,說要真,只有第八識的見性才是真,前五識眼識所看到的都不真,第六識也有自己產生一個相分,第七識也自己產生一個相分,這二個相不會完全一樣,如果你這二個的相一樣,那你是聖人,表示你不會把白的說成黑的,黑的說成白的,不會轉變化成其它的形狀。

我們的習氣毛病就在這裡,如果分別心重的,你喜歡的,你就美言幾句,你不喜歡的,就多講幾句壞話,那不是就改變事實了?這些雖然同樣都是人的形狀,會因為你的心、習氣不同而變化、扭曲。如果您是聖人,都不會去變化、扭曲所知所見,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內境一定都跟外境相等。會扭曲的都是第六、第七意識,都是自己的妄執心,依自己的喜怒哀樂而變化。這些變來變去都是假的,只有第八識這是真正緣起進來的,真正進來的這個也是真嗎?還是幻化,因為真的實境是在外面。實境現在我的心裡面,我要抓這個出來,也抓不出來,所以,現在這裡就是真的嗎?也是虛幻的。

如果你看到一團火燒過來了,呈現在心中即是一團火。如果你說:「無所謂,任你燒吧!」火就燒過去了,也不會怎麼樣,因為那個火不真。我們會認為是真,是因為在經驗中,摸到就是會燙。例如小孩子一摸到熱水壺會燙,就不敢再摸;一摸到火就會燒,依經驗法則就不敢再碰。「一碰到火就會被燙傷」──這個概念根深蒂固,讓我們沒有辦法轉,一旦業力來時,現火你就怕被燒死了,或者現寒境你就被冰凍了。完全沒辦法自在!聖人與凡人之不同點就在此──祂看到火不是火,看到冰不像冰,能破解這些虛幻不實的幻相。

大乘佛法有云:「識之所緣,為識之所現」。你的心所緣的境,都是以心所現的境為所緣,因此,以幻緣幻,真心緣實境,緣是緣假的,這已經是幻的,然後第七識的見分,看到後又產生一個相分,第六識又看到第七識所幻想的,產生一個相,所以,「識之所緣,為識之所現」,這些都是幻化不實在、不是真的!你如果能夠安住的話,業力所幻境也是一樣,魔術師所幻的境也是一樣。好像有那個境,但是你不執著為真,要有這個能力,要練這些。學「唯識」有此好處,就是講清楚、說明白,讓你知道每個心之間的關係!如果你學佛法不懂「唯識」,你修起來就很累。叫你放下,你放不下。放下要怎麼放?

這個人是真的嗎?到我心裡面已經不真了,然後,再眼識認知這個也不真,然後,我又再想他好,就好,想他不好,也不好,那這第七意識也不真了。你分別他好不好,也是不真,哪一個心是真的?勉強講,我們的第八意識真心所現的境,好像是真,但真心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反正,有什麼境你的心就現什麼境,這個能當真嗎?也不能當真!所以,人生就是這麼回事情,業力也是這麼回事情,你要怎麼去控制?讓你的習氣毛病不執著它為真。每個人修行的境界有高低之別,能夠安住這個心、能夠忍一口氣、能夠慢半拍,什麼事情都過去了,自然就會轉,學佛法的重點在這裡。

真心現一切實相。五識(眼耳鼻舌身識)去依託八識起這個相,七識也依託八識起妄想、審慎思量,六識依七識相分起分別心。你在修行、學唯識,或者以後要幻化神通變化,像魔術師一樣的化,都要懂這些。要知道各個心何以能夠現起幻相。在「無」之中,你想像了什麼東西,它就能化出什麼東西,這些就是幻術力!當然,修行到有這些能力時,也要放下,要回到清淨自性。心要先得究竟清淨以後,再回頭復習或者重新學這些東西,便可以利益眾生。若在尚未獲得解脫之時,一路上走來,仍然要以空無、實相觀面對一切境,破一切相,這樣才是我們常講的般若智慧。

2008.12.24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