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200
4.09.04.   10 講(4)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續)

()、名詞解釋()

2.說法(續)

佛之說法乃應眾生之能力、根機等,各施以適當之教法,以達完全效果。所以佛以五力分五種說法,即:(1)言說,指以契合真理之言說,說三世、世間與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等法。(2)隨宜,指隨應眾生之能力、性質而說偏圓、漸頓之教法。(3)方便,即善巧方便,說布施能得大富、持戒能升天等,使眾生修之,而得以脫離苦海。(4)法門,即宣說殊勝法,顯示菩提道路之行法。(5)大悲,指為救度眾生,以大悲心導引之,為執著於「無」者說「有」、執著色身慾望說不淨觀,執著於瞋恚者說慈悲觀等。佛法者有粗細、深淺等分別,如來為菩薩演說甚深微妙之法,以依第一義諦空,要證出世間之妙理者,故稱為細。如來為諸眾生說法,演說諸法名字、章句等種種差別,以依世諦說世間一切諸法,即稱為粗。

現在依說法者心態來說,有清淨說法、不淨說法等兩者。清淨說法者即凡先施食而後說法,或為增長三寶、斷自他煩惱、分別正邪、使聽法者得最勝而說法,稱為清淨說法;反之,凡存有利己心、與他人競爭之心,毀謗他人說法優劣,或為報、為世報,或有疑而說法者,均為不淨說法。《佛藏經》舉不淨說法者之五種過失:(1)自說盡知佛法。(2)說佛經時,指摘諸經中相違之過失。(3)對諸法疑而不信。(4)自以所知非難經法。(5)以利養之故,為人說法。

(4)法門:即宣說殊勝法,顯示菩提道路之行法。

7月31日講到說法(3)的方便,今天講(4)門,即宣說殊勝法,顯示菩提道路之行法。一般說法有人間佛教的善法、有世間禪定的定法,有仙道的人出來所說的法、有天神化身所說的法,但是真正的佛法,也就是一乘佛乘在標榜的解脫道的法、菩提道解脫道的行法,叫做殊勝法門。在美國我講了一堂課,後來分成兩堂才講完,有修行者的境界、進道功程,進道功程除世間禪定以外,再下來就是小乘的四果位,甚至於開悟以後的菩薩道,這些才是真正的佛法,你在法爾所熏習的也就是這些法,也是我們標榜的真正殊勝法,是真正菩提道的行法,而且要確實的去做,去修習六度波羅蜜多。

談這些法門,《金剛經》就是講真正的殊勝法門,法門有三不等,有的是說人間佛教的法、有的說善法、有的說一些世間禪定的法,但是我們希望說解脫菩提道的法門;再上去有如來菩提的法,這只有金剛乘菩薩往上去追尋的真正成佛的法門,即是如來菩提。所以在第四個說法是講法門,這才是宣說殊勝法,顯示菩提道路之行法。

(5)大悲:指為救度眾生,以大悲心導引之,為執著於「無」者說「有」、執著色身慾望說不淨觀,執著於瞋恚者說慈悲觀等。佛法者有粗細、深淺等分別,如來為菩薩演說甚深微妙之法,以依第一義諦空,要證出世間之妙理者,故稱為細。如來為諸眾生說法,演說諸法名字、章句等種種差別,以依世諦說世間一切諸法,即稱為粗。

「大悲」指為救度眾生,以大悲心導引之,所說的法不一定,有執著於「無」者說「有」、執著色身慾望說不淨觀,執著於瞋恚者說慈悲觀等。進道功程中講須陀洹的境界是什麼?除了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面對著外境色、聲、香、味、觸等境不起妄心相應外,你內心裡面要把瞋心斷掉,瞋恨的心把它斷掉,就有須陀洹果的果位,而要修到不還果就是阿那含果,就要斷貪心,不貪世間一切種種的財物、或其它美好的東西,更不貪修行之間的一切善境界、天神的境界,這樣就可以悟到不還果。

在修菩提道時,要有大悲心,看這個人執著無,要跟他說「無」之外,我們的心地如來,是可以應緣、可以感知一切境,可以跟他導說「有」的一種現象,當然還沒有悟到空無的境界,大概都是從有入門,這些都是屬於外道,一開始修行就執著有,眼睛的見性所看到的三度、四度空間以外的事、物,他都認為有,認為有就不容易解脫,《金剛經》義理就是教我們要擺脫這些現象,闡釋一切相是非真實的,是幻有、幻化虛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先教化你這樣,也因為學到《金剛經》,一切法都能觀「無」,「無」到最後就能解脫。

最後對一切事情的真、假你都不在意,這樣會變成守空,到一定境界以後,就要轉化成有,變成空、有不二的境界,這時候你要說法,要對執著無的這些人,導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不應有斷滅相!應該用你的覺知心,來感知一切事情,感知以後就不要執著,我們凡夫(世間禪定)行者,他也能夠感知一些事情,但是感知了,認為就是這樣了,就沒有辦法改變覺知的事,所以不能得解脫。

我們修佛法不是這樣的,是感知了以後,不好的要把它轉化成沒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樣才是真正的修學佛法,修學到不被境界來黏,這才能解脫。你要發大慈悲心,就能夠有這能力,對執著「空」的人跟他說「有」,「有」以後才能產生神變,但回有時已是大菩薩了;對於執著色身慾望的,一般修行的開始,難免都會有此現象,因為大家都是居士身,不是出家人,從居士身有夫妻之間開始修行,如果你真的要修行、要求解脫道,卻不能斷掉男女間的關係,就沒有辦法有更高的果位,光修法也沒有用。

有次我講了這個道理以後,有一個人就跟他太太分房,這太太就很緊張,雖然他太太比他先生修行的早,十幾年前就開始吃素修行,就問他為什麼要分房睡覺呢?他告訴太太這樣比較好修行、打坐,太太一緊張,差一點起革命。我沒有個別教他,我是在演講說的,你修到哪一個境界,譬如修到初禪天,初禪天是梵天,梵天是清淨行,你要有那個境界,就要沒有那個慾望,這是很自然的。

每個人的眼光都不一樣的,他的眼光看到色界天,或者甚至於有的人修了七天,就修證到無色界的境界、進入菩薩地,每個人今生下決定要修到哪裡都不一定;這位博士真的很細心,好像覺得要用功,結果兩、三天後開始要執行,就發生這問題。我告訴他,開始不要造成你太太的緊張,他太太比他修行早,現在真的先生要開始認真修行,反而她不能認同,這就是要修行、又要貪著人世間的慾望,又要成就菩提道,這根本是背道而馳的。我要他慢慢來,尤其是居士,可以用很圓融的方式,讓整個家庭、夫妻、兒女之間,都能夠慢慢的往修行的路上去走,彼此也能夠愈走愈高的境界,這裡當然能夠斷慾望是最好,不能斷慾望,果位頂多到世間禪定的欲界天裡面的天神,不然你就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到彌勒淨土,可能斷不斷淫慾都比較沒有關係,如果你生生世世都要來當菩薩,這就要有點境界的認知。

瞋恚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夠斷瞋恚就可以得到須陀洹果,眼、耳、鼻、舌、身所面對的這些現象,都不會引起內心的這種脾氣發作,這樣就可以得到須陀洹果,對這些人來說法,要用大悲心來開導他,應該要有慈悲心,應該用另一個角度來觀想別人、來原諒別人,不要以自己的喜怒哀樂為主觀意念,要求別人怎麼樣、怎麼樣,當然我們所看到的人、事、物,不見得能夠滿足我們的標準,但是我們也不能夠因為這樣而起瞋心,我們儘量能夠忍耐自己,轉我們自己看不慣的心,能夠不講最好不要講、修自己,要講就是要讓對方改變,不然你就不要講,講就是會得罪對方,因為他是初學,不是境界高、智慧比較不具足,而真的講,就是一定要他好,要他好但他卻不能體會,一定會對你抱著一種不以為然、或恨你的心,果如此你要虛心的去忍受,也不要有所在意,認為我為你好,您卻狗咬呂洞賓,這些話都不必去講,放在心裡面就好,說法是以大悲心來對種種眾生,他有什麼毛病?就用什麼法來開導他!

佛法者有粗細、深淺等分別,粗你只要修善行,就可以得欲界天,這也是佛法;《金剛經》云:「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為一切法。既然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善法、惡法、什麼法都是佛法,譬如惡法、邪法,我們取它反面教材也是佛法,不是取它去做壞事,有人去做壞事,我們引以為鑑,也是可以學到佛法,有一些法雖然不是很如法,但是方便利用一下,那也是佛法,以佛法而言,其實是我們在分別,也就有粗、有細、有深、有淺等等分別。

如來為菩薩演說甚深微妙之法,以依第一義諦空為主要的開示,何謂第一義諦空?我們學佛法學那麼久了,要相信你的覺知,第一念那就是對的,第一念的反應那是對的,但是,第二念就會動凡情,凡情是你的貪、瞋、癡、慢、疑沒有斷掉時,會依附在所聽、所見的種種事情上面,當第一念面對境界時,你是沒有感覺的。譬如有一天被你時,你可以好像心不動,也沒有抱怨的心、也沒有什麼不以為的然、也沒有傷心、什麼心都沒有,好像「空」在那裡,那是第一念的空心,那是對的,我們以空來面對那個被駡的話,卻都沒有感覺;等到你回去以後,愈想愈不對,老師為什麼這麼駡我?我應該怎麼解釋?我當時為什麼沒有反應?或者是傷心、睡不著覺、一大堆抱怨的心、怨恨的心都有,第二念以後都是你的妄想習氣,不清淨的心所出來的,有的當時發作,有的延後發作,修得好的當然永不發作,永遠忘記有這回事了。

學佛法是慢慢的在維持第一念覺,以空的心態、真如空性去面對那個境,能夠永遠保持那樣,那你的佛法學得不錯,甚深微妙的法就是這樣子!沒有什麼高深的,我們所謂煩惱就是第二念以後發起的,有的人發起的比較快,有的人發起的比較慢。有的人無聊時,才想起剛剛被駡的事情,然後愈想愈懊惱、睡不著覺,接連好幾天都很煩惱,這就是沒有辦法用智慧來轉,當下能夠控制粗的習氣毛病,甚至於對微細的毛病,也不讓它發起,這樣才是真正在修習佛法,修解脫道是這麼一步一步去練的,都儘量保持那第一義諦空的境界,讓它永遠保持到最後,事情過了就過了、不要再想,不要再去想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那你就會進入煩惱。

如來為菩薩演說甚深微妙之法,以第一義諦空以外,要修證出世間的妙理,出世間就是要跳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跳出來就是要斷掉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六大根本煩惱,你一定要斷,剛剛講的要斷掉瞋心,才得到須陀洹果,須陀洹果是天上、人間還要來回七次,在三禪、四禪之間的境界,還要來回這樣子跑七次,才能證到阿羅漢果;你斷了貪心,善惡境界都不貪時,可以證到不還果,這中間是還沒有到阿羅漢的境界,而是天壽盡了再來人間,證得阿羅漢果,這是已經證得我空、人空,人、我空證到以後,就沒有因緣感召,再來出生做人,就證到出世間的這種智慧了,起碼阿羅漢的境界就有了。

佛法起碼要講這種出世間的智慧,不是在講如何來做善事、如何幫助人,如何捐一千萬、一億元去幫助世間事,這些都是善行,沒有錯!《金剛經》裡面講的,就是有恆河沙那麼多的七寶去供養諸佛菩薩,不如你好好去學《金剛經》裡面所講的,一切都是空、一切都無所得,把這些道理去告訴大家,讓他學得出世間的智慧。真佛法與世間法,差別就在這裡,學真佛法不是光要拜佛,拜佛對佛來講沒什麼好處,但是你學智慧、學佛的智慧,對佛來講就會褒獎你、就非常愛護你、護持你,進一步再把你的智慧能夠弘揚給大眾,續佛慧命,衪更能夠處處為你著想、幫助你境界愈來愈高、智慧愈來愈多,這些都是你在行菩薩道之間要去做的,後面講的甚深微妙法,證得第一義諦空、或者是講出世間的種種道理,都是比較細的佛法。當然後面還有更高的佛法,更微細的佛法,這是大菩薩以上的境界了,對我們是高不可攀的,末法時期也沒有人會講述。

如來為諸眾生說法,演說諸法名字、章句等種種差別;你為了要言說,就有種種名相,當證到清淨無為的如來體性時,就不再落於語言、文字、章句等。這一期的網路文章裡面,有兩篇是戲論的文章,也就是抬槓的文章,因過了約一年才輪到上網。這幾天那個寫 mail的人在小參刊出來以後,他又mail過來,他說:「我看了覺得很慚愧,一年前看了幾本書,覺得佛法就是這樣子,然後很執著認為佛法我已經懂了,就很喜歡辯,也寫 mail 來這邊問一些問題,口氣不是很好,今天特別mail來懺悔!」他能懺悔還不錯,會有進步,能夠知道慚愧,那是二中煩惱,能夠知道以前錯了。

佛法是要證的,證到剛剛講的第一義諦空,就沒有什麼辯論的,而你真的懂了,本來自性是清淨,為什麼還安一個要尋找自性清淨呢?不必尋找了?沒有錯,不必尋找!但你就不必修了嗎?那豈不是每一個人都成佛了!我們每個人的毛病就是自性清淨在,但是我們的妄想、習氣毛病一大堆,蓋住了我們的清淨自性,你到底要不要修?理論上是不要修,因你具足了清淨的佛性,但是你成佛了嗎?你為什麼還在這六道裡面在輪迴?就是無明嘛!理論歸理論,懂是一回事,跟你做得到、做不到又是另一回事情,現在他說要懺悔!還知道寫 mail 過來要懺悔,真算是不錯了!

我們在行菩薩道之間,為了要講、為了要讓你了解,一定要有名相、章句。此次美西之行,我在講四念處時,說當在打坐之間,來了一個幻相出來了,這幻相是個人,在內心裡面講這是人,「人」這個念出來了,是不是安一個名相在上面?此心還是動了!若是真正證到大乘菩薩道的,這個人的影像起來不必說人,這個人影像滅了,也不必說滅了,這也就是不即不離,也就觀這個相是無所有、不可得;而你執著了,說這是一個人,雖然安一個名相,不加以分別這是一個好人、壞人?是我認識或是不認識?是這一世或者前一世的人?你不去想更多,那還是簡單的,只有一個人的影像過去知道是人,在小乘的修法是要這樣子,在所看到的東西之間,不跟它安一個名相,好像就會覺得很憋忸,我看到一個人、看到一個物,這個物是什麼?譬如一頭牛,就說是牛,聽到一個聲音,就說這是聲音,其實這也是在動心!大乘菩薩不是這樣修,不管是聲音、人、物、影像、畫面、什麼的,、、,可以讓它起、讓它自然滅,不安一個名相,如果安一個名相就有差別相,差別相來自於心動,心有動就有一個差別相,這又變成第二層次的修證。大乘與小乘之間的差別,也就在於這裡!那凡夫的差別在哪裡?就在於安了名相,第一義諦空覺以後,接著下來就是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念頭一直現出,這麼無量無邊的去想,這是凡夫中的凡夫。

如來為大乘或者眾生說法,衪都要有名相才能說,對已經悟道的人就不必跟他說什麼,所以依世諦說世間一切諸法,這就是粗的;法有很多種,法爾講的都是比較高深的,曲高和寡我們的人不會很多,這種選擇好不好?在這邊熏習的,你的境界一定要求解脫道,一定要聲聞、緣覺甚至於菩薩道,這種目標定後再往前進的。不是我出出錢、做做義工,所得到的果報是欲界天的果報,當你上到天界以後,五億年就會出現一位佛,你會失去值佛之時!我一直語重心長的告訴你們,今生已經聽聞到真佛法了,不要常常說我還有幾十歲可以活,在座有的是二十歲、三十歲的,就是還有五十、六十年可以活,也是很快的,一下子就過去了!所以這一次我在美西告訴他們,他們都很緊張了,真的!你還有幾十年可以活?現在聽聞到真正的佛法,他們很積極的想要趕快去修學。

你們在這邊熏習了十幾年、有的也有五六、七八年,要知道你要的是什麼?你能做到的,不要光聽、你喜歡聽就是做不到,讓你的心永遠都是停留在以前的那種境界,聽歸聽,你都不去做,為什麼不能一下子把你的執著斷掉?為什麼不能去斷那種細細的習氣?把我們聽到的佛法拿來用,把我們這種微細習氣斷掉,做與聽這兩個要合在一起,不要光聽不練,聽了以後能夠好好去用,你的境界應該不至於這樣,你會有很高的境界,在行為上、知見上、智慧上都會有長足的進步,不要執著世間的那一切,要執著你心地那一塊地的一切最重要!把心地那一塊地上的所有雜草都除掉。

心地環保不要變成一種執著,為什麼?心地環保最後應是沒有環保,如果心地還有環保,那是有為法,你永遠都學不到真正佛法,心地沒有什麼要環保的,心地只有把一切法都弄掉,把你的習氣、執著都弄掉,你還有什麼執著的?有的人喜歡環保,喜歡環保就有一個東西在那裡執著,就有一個法,那怎麼環保?要做了環保,連這種環保的念都沒有,這樣才能夠清淨。這塊心地怎麼去耕作?不必耕作!是把一切雜草拔光,讓它弄得清溜溜的,把你的執著正的、負的,對的、不對的執著,都要去掉。其實世間沒有什麼對錯、也沒有什麼正負,只是你執著什麼,就變成一種障礙!就像我們很多同學,去別的道場去學習一些環保,環保是很好,而環保後變成一種執著,那就完了!做一善法反過來執一善法,就不能自在了。

做了一件善事,結果把你的心綁死了,我們的心就是要自在,當然這個地球是要保護,但是你的心地更要保護,保護的連一根雜草都沒有了,不要去抓一個善法種到我的心田上來,這是綠色環保、愛心環保、沒污染環保、再生環保,這些其實都是多餘的,若是修自己就沒有這些,因要斷煩惱執著,不能有所執。若要做善事,那就要去推廣人間佛教、人間環保、心地環保;你要修真正解脫道,什麼保、不保都不要有;這是粗、細與佛法之間的概念,要把它釐清楚。

不要說哪一個人做得對不對?這樣做有這樣做的果,斷掉一切什麼都不去做,內心就沒有執著,沒有執著你這個人就心空空的、就自在無礙了,就不會為了一件事情,放不下心。每個師父都有一套,然後被每個師父的觀念,灌得死死的,執著很深,反而不能自在。有一對夫妻,夫人是信外道,外道法是說依人不依法,師父講的就是對的,其他別人講的都聽不進去。我要她多聽聽別人怎麼講,才能比較世間法、出世間法。甚至於不要聽別人講,自己進到經典去讀,去讀一讀世尊怎麼講?尤其談到細的這種佛法,要修無話可說,那才是真正的,有話可說要說第一義諦空、說出世間法,那是細的;要講粗的就是天道法,就是行善,做義工、出錢、出力,去做幫助別人的事情,這是比較粗的。法有很多種,一切法都是佛法,你要底要去選擇哪一個?你要底要教別人什麼法?也都跟自己的根機、背景有關係。

進到另一段,現在依說法者心態來說,剛才是依對象來說,現在是依說法者的心態,有清淨說法、不淨說法等兩者。何謂清淨說法?即凡先施食而後說法,或為增長三寶、斷自他煩惱、分別正邪、使聽法者得最勝而說法,稱為清淨說法。先讓你吃、然後再跟你說法,這可說是清淨說法。為了來聽你說法,說完了再讓你吃個飯,好像早期某某教一樣,你要來教堂,你就有麵粉可以領,這種就不是清淨說法。有什麼東西可以吃,你來了、先聽一聽說法,然後再有什麼東西吃,這樣是不好的,最好是先吃了以後,再跟你說法,這是清淨說法。

最重要的是增長佛、法、僧這三寶,對佛的信仰,我們要學佛的道德、行為、修證、神通等等的,都是我們要學習的一個目標,所以我們學佛,我們不要講拜佛,拜佛與拜神有什麼不一樣?把佛當神在拜不好,我們禮佛是表示我們的謙卑,是禮自己。我們佛像是木頭雕的,雖然它也有佛性,因為被你拜得愈來愈有靈性,有同學說我們法爾這三尊佛像,愈看愈喜歡。每一個道場三寶佛是有,但每一尊都一樣,但是我們三寶佛,每一尊都不一樣,這佛像愈有修行的人來頂禮、來禮拜它,這個臉就會轉變,你看我們中間這尊佛像,剛來時是胖胖的,莊嚴是莊嚴、福相是福相,現在再看就不一樣了,很秀氣、很温柔,很有心地清淨的心,一切的物相,是隨我們的心在轉,我們在法爾進出的人心清淨,那會影響到佛像顯示心清淨。

一個道場,愈是很多清淨的人聚集在一起,諸佛菩薩常駐在這裡的話,這裡的氣就旺,像我們在美國,不得已在地藏殿打坐,若沒有一些加持力,那真的有一點不是氣很旺,那邊也有一些非人之類的,有時候在那邊幫倒忙一樣的,但是,起碼在主持人的加持之下,當然每一個人還是有很大的感覺,比以前是不同的,坐不下的能坐下來了,只有在修第一次的懺悔印,是第三天的第一柱香清晨四點,修到最後二十分鐘,大家心開始亂了,我告訴他們不要亂,還有二十分鐘就到了,除了那炷香以外,其他的都還不錯,這一班還算不錯,有的只有修三個月而已,有的修半年(三個月一期),就有這樣的成績,到最後打懺悔印時,第一座四小時,下午三小時,希望對他們慈悲一下子好了,本來要坐四小時,後來減一小時。

增長三寶來說法,也是清淨法,或者講斷自己的煩惱、斷對他人起的煩惱,這種法也是清淨法,不是在講幫助別人、做義工、出錢、出力,這只是築基而已。清淨法是講你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要如何把它拿掉?一切的菩薩是從心地這一塊去耕耘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這部經典在講大乘菩薩法,都是在這一塊心地去耕耘,所謂的耕耘,其實是把所有的東西都拔掉,要種菩堤樹、要得到無上的神通力,都要先把這些雜草弄掉,才有辦法從心地裡面來產生神通變化,這斷自、他的說法,就是清淨說法。

再來,就是能跟別人講正、邪的法,正法、邪法、對、錯,本來法是沒有對錯,但是,說法的人就沒有對錯嗎?說法是沒有對錯,但是一個人他的行為、或者說出來的法,已經是犯了戒,那就不是清淨說法;我一直在課堂上或者美西那邊,灌輸一個觀念,說法的人尤其是白衣,常常標榜自己有多行,損害、批評別人不行,這種都是邪法、不是正法,已經犯了毀謗四眾罪,這是戒律裡面的一條,你毀謗白衣也不行,更不能毀謗出家眾,哪一個人修到哪裡說是不對的,你連自己對不對都還有問題,還講別人對不對?在成佛的路上,不是出家人一定就修得好像比較高一點,不見得!但也不見得白衣居士身,就修得比較好或者比較差一點,不管別人修得好不好,跟你有什麼關係?也不必去講人家,尤其是出家眾。

若有能力分辨他修到這個境界,知道就好,也不必去講,對這個人修得很好,褒獎幾句那是結一個善緣,那是好的,歌頌人家總是好的,不必去講別人不好,只要是犯戒的就是邪的。或者是為別人做事,都要報酬的,那是邪師才會這樣子,或者先告訴你家裡要出事了,錢先拿出來我再幫你辦事,這種都是邪魔歪道,很多修行人會是這樣的。在佛法裡面,尤其禪宗,他們心裡面動了什麼念、成就什麼事,他根本都不會去講的,一講就犯了法的執著,那已經是過去式,過去就算了,不必去講,當事人也不必讓他知道,知道有什麼不好?通常老是抱著一個感恩的心,有這個心也不好,也不必去抱著感恩的心。

本來上面講的心要清淨,不必有什麼好、壞念頭,種種念頭都要拿掉,才能夠沒有煩惱。真正的佛法你懂了,就知道要怎麼去做,做了很多又不去執著、也不必去講,內心也忘記了最好,若違反這些佛法都是不正的、都是邪的,這些你要能夠去分別,跟大眾講清楚,簡單講,正、邪只有用戒律來分就很清楚了,說法的人有沒有犯戒?當然我們內部批評是告訴各位,哪一個人不是正的,可要大家小心,不是在批評他,也不是公開批評他。

清淨說法,是在分別正、邪,正、邪之間離不開戒律,除了戒律以外,哪一個是對?是錯?很少人去分辨對、錯,譬如我們吃東西,有的人喜歡吃甜、有的人吃鹹,哪一個是錯?哪一個是對?喜歡吃鹹,會刺激腎臟、影響心臟,那你喜歡吃鹹,也沒有什麼不對?果報就是心臟發病,有什麼好不好?也不能說他不對;喜歡吃甜,脾臟增強,影響腎臟,腎臟衰弱這是果,也不能講對錯,喜歡這樣就有這個毛病,這比較沒有關係;但是,戒律方面來講就很有關係,犯戒會讓我們墮落到下三道,正、邪不要去講哪一個人講的好不好,只要是跟戒律扯上關係,違背戒律就是邪,其他的善法、說戒之法都是正法。

使聽法者得最勝而說法,最勝是什麼?要讓他有一種很喜歡聽,而且好像到別的地方都聽不到,這樣才有意思,如果電視打開來,每一個法師講的都一樣,那他講的跟他講的都一樣,我們很多人講戒律、講十善、或者講經典等都一樣的話,都照經典在講,為什麼不能講到我如何來修心?最重要的是,講了半天都是世尊的境界,經典上講的都是世尊的境界,《華嚴經》講的是大菩薩的境界,《大般若經》講的都是大菩薩、善男子、善女人的境界,《金剛經》也是一樣,但是我們要去做,要依經典這麼去做,聽法者、聽了要想認真去做,就是清淨說法。

若不是從心地裡面去做,從行為上去做一些善行、布施、什麼的,、、,當然是好,但是這還不是清淨法,清淨一定是解脫的、一定是高不可攀的,這種法才是清淨;那不好的,不要說半清淨的,就是不清淨的也有,不清淨的說法,是有!就是凡存有利己心,我講經說法,每一個人來聽的,就要先收錢,要維護道場清潔等費用,像我們在台中開班,有一些同學要發心謢持,當然有一些是佛教徒知道要護持,我們都不給他護持,我告訴他們剛開始學,還不夠資格護持,我們這些經費都是從老生來,因為他們認為聽法爾的法,他能夠受用、有向心力,希望能夠捐一點錢,我們沒有達官顯要、富商巨賈在捐錢,都是一般上班族的在捐錢護持,不能說先有利己的心來說法。

為什麼說法錢就會來?有的出去都開很好的車子,錢是用在道場上、用在法會上,怎麼會用在自己的座車上或者什麼私人上面?這都有利己的心,用這種私心去說法,為財、為利這種都是不清淨的說法。第二種是為與他人競爭之心而說法,別人怎麼講,他要講的比他好,別人是一百個人來聽,他要一千個人來聽,別人一千個人來聽,他要號召一萬個人來聽,就是請車輛帶人來聽,也要去請人來聽,硬是比場面的:「輸人、不輸陣」這就是競爭之心;當然不是外面在講經說法的,都是抱持著這種心,但是,若有一個人存有這種心態在說法,即使講的法有多好,這也是不淨的說法!

第三種外道常會犯的,就是毀謗他人說法優劣,哪一個人說的好,哪一個不好、或者怎麼樣,去毀謗人家,或者是毀謗人家修證境界的高低,有開悟、沒開悟?自己到底開悟了沒,都不知道?還在那裡下評語,哪一個開悟、哪一個沒開悟的。說到開悟,美國有一位大德提了一問題,大徹大悟的人有沒有果位?我回答:「大徹大悟的人一點果位都沒有!」他一定很吃驚,我們常講大徹大悟是不簡單,是禪宗開悟的人,怎麼連一點果位都沒有?是沒有!要有果位就是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佛果位,那菩薩是要成佛的預科班,是沒有真正果位的,所以講菩提只有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如來菩提。出到菩提是聲聞乘,如來菩提是如來乘,菩薩未得心清淨就無如來菩提,所以說沒有真正果位可言。

菩薩道只是剛要開始學習如來菩提的修行,初地菩薩是開悟的菩薩、二地、三地,這三個菩薩地還寄居在世間的,也就是還有輪迴的,因為心還有習氣毛病沒有斷盡,到四地菩薩燄慧地,智慧像火燄一樣,才可以轉煩惱,能夠轉煩惱,才能夠斷這些輪迴的根本,三地菩薩之間,根本連一點什麼境界都沒有,不要講果位。

開悟是大徹大悟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大徹大悟的人智慧都很高,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諸法都能洞悉。不會去毀謗別人,毀謗別人說法優劣,當然地前菩薩他也可以說法,但是,他不應該去毀謗別人說法好不好、或者有沒有開悟,不能說沒有開悟他今生就比你差,毀謗別人、你比別人更差,因為你犯了戒,不知道戒律的,都是邪魔歪道,因為魔也會講得天花亂墜,跟佛所說的法似一樣,但是,他的行為就是沒有戒律可言,這種都是邪魔歪道,不要去太相信這種說法者。講法者的戒律與他說的內容要相當一致,不然,因為魔也可以說一大堆佛家的道理,把你聽的一楞一楞的,好像是佛再來一樣似的。

或者為報、為世報,或有疑而說法者,均為不淨說法,若為了人家好像要報答你、或者為了世間的福報,或者甚至於對於佛經裡面的哪一段話有疑問,就拿出來大談特談,你不懂就不要去講、不要去懷疑,你沒有佛的智慧,也沒有到那種境界,就不要去講,而拿來某一部經典,很多來參問的人都是這樣,對這一段經典不懂,就問佛為什麼會前後矛盾?佛哪有前後矛盾在講?是這部經典對某一種人講的,那部經典是對那種人在講的,對菩薩、對小乘、或者對欲界天的這些行者、善男子、善女人在講的,當然是不一樣的,是方便說,不是互相矛盾的!有的人搞不懂這個道理,也起懷疑心,就在那邊大說特說,這些都是屬於不清淨的說法,所以光說法就有很多這些淨、不淨的問題存在。

佛藏經》舉不淨說法者之五種過失,下面所舉的這些不淨說法

(1)自說盡知佛法:你不懂卻說全部懂,所以才會有胡說八道的說法,才會有上面這種心,自說盡知佛法,你又不是佛,可以把佛法全部搞懂,翻成中文的佛法,只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還有很多佛法沒有翻成中文的,不要以為佛法你全部都懂,今年懂的佛法跟明年懂的又不一樣,就跟《大般若經》講的那種名相,這麼一路修行上來,我們愈到後面、愈搞不懂在講什麼?就講一個陀羅尼門好了,陀羅尼門是咒語、真言,大家都知道是咒語,但是咒語裡面的很多咒語,你懂了嗎?都不懂!愈往後面,譬如修到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是得到空的解脫道,進而是空、有不二的境界,再來就要學陀羅尼門,要學咒語,咒語也不是學的,最好是從虛空之間灌到你的腦筋裡面,然後就知道要怎麼說?怎麼做?

八地菩薩就是這麼自己會說咒語,釋迦牟尼佛也沒有人教衪咒語,證到那個境界,衪自然知道從虛空之中,注入諸如來的心語、咒語,衪自己就會,這些我們沒有到那個境界,我們怎麼懂?就像《楞嚴經》中的楞嚴咒,人家這麼翻,我們跟著就這麼背。這樣還不算,應該自己從虛空之間吸收進來某種咒語,然後自己就會講,這樣才是有點進人陀羅尼門的味道,因為有很多的佛法,愈往後面我們愈不懂,哪敢說我盡知佛法,那是不可能的!

(2)說佛經時,指摘諸經中相違之過失:這就是沒有全部把它搞懂,這一部經是對某一個對象在講的,這一部經有時翻譯的人,他的語言、文字搞錯了也不一定;所有的經典,以大乘佛法來講,其實哪一部經都是互相連貫的,雖然翻譯的名詞不同,意思都大同小異的,你不懂卻抓一個段落出來,去指摘說佛陀這裡講的不對、這裡是互相衝突、什麼的、、,譬如《圓覺經》講的:「守戒亦不愛,毀戒亦不憎。」為什麼你守戒不愛?守戒不是很好嗎?要愛守戒,為什麼毀戒又不憎呢?這不是經典中有相違之過失?

《圓覺經》是對大菩薩在講的、對開悟的人在講的,你心地要自在,不要讓守戒、毀戒這兩個心來把你綁住,就像剛剛講的心地環保、環境環保,你心地本來清淨的,卻被這個環保把你綁死掉了,隨時都是要自在的,這是一樣的道理。犯戒,每一個人都會犯戒,但是犯戒是為了要度眾生,也就不必好像很有罪惡感,因為要度眾生犯戒,真的有果報你去受就算了,心地能夠解脫,不被業緣所牽引,因為菩薩要善導善誘,主要是要讓眾生上修行路。

《法華經》前面第一段不是菩薩在說謊嗎?菩薩也在打妄語,為什麼打妄語?火在燒三界住宅了,為了要把三界裡面的眾生誘騙出來,跳出三界火宅,所以方便說宅外有更好玩的東西,大家一聽都出到宅外,就不會被燒死了。而你在三界裡面玩這些法玩的很高興,玩什麼氣、經絡、打坐幾小時很殊勝、很高興,就是沒有得到解脫。現在我在火宅外面弄一個很豐富的玩具,引誘你出來玩,要玩這些是比裡面的更好玩,你趕快跑出來!結果大家發現外面的比較好玩,跑出來時,火在燒的這個火宅倒塌下來了,眾生沒有被火宅壓死、燒死,這樣菩薩犯了妄語戒嗎?犯了妄語戒也是為了度眾生,像這類的,要看是哪一部經,所教化的是哪一個對象,你不要拿剛才的:「守戒亦不愛,毀戒亦不憎。」這樣去對小學生講:「你不用守戒,因為《圓覺經》這樣講!」這樣是不對的!是要負因果的。菩薩與剛剛在學走路的去講這些法,像這樣對佛經不了解,或者是對佛所講的這一部經典的對象不了解,就拿這些來互相說經典的違失、過失,你不懂就不要這樣講,智慧不夠不能分辨,否則就犯了不清淨說法的過失。

(3)對諸法疑而不信:譬如我在學大乘,對小乘法就非常的痛惡,痛惡到每一次講經說法,就要駡這些修小乘的人,說大家要學如來藏。有一個如來藏悟得最好,如來藏到最後是沒有一個如來藏,有如來藏還是地上菩薩,是沒有清淨成佛以前的人所有的,到最後心完全清淨得空性後,哪有什麼如來藏不藏?佛就要入涅槃了。未清淨前就是有如來藏好了,如來藏裡面所藏的是什麼東西?還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熏習的種子,還是因緣果報的種子,這些我們不能跟它相應,你去學這些如來藏,看這些有什麼用?就算你有宿命通,知道這個跟那個有因緣,有什麼用?你又斷不了這些因緣,有什麼用?這是懂了一半,而且很相信它,這也不對!但是對一些佛法不懂又不信,很多一講到因果,到最後說解脫以後就沒有因果,解脫以後不是沒有因果,只是那個果,是因之間的緣,你把它控制住,讓它成不了果,因果還是存在,你不能撥無因果,有時候因緣成熟的話,他還是要受報。

很多聖人當生要入滅時,有的都被石頭壓死,像目犍連尊者,他神通第一,因為以前殺過人,最後是被人用石頭壓死,石頭壓死沒有關係,在被壓死的這一生,當生馬上出生做阿羅漢,不要看表面被壓死就很不好,該捨報他還是要捨報,被人殺死就殺死,而修到這樣子還被殺死?你卻沒有看到他,下一生要出生到哪裡?我們對這些佛法的法,不懂、懷疑、不相信,釋迦牟尼佛因為衪是神通無量,衪知道太多了,你有無礙智,聽了一定會相信,除非智慧不夠,聽了有礙,聽了產生半信半疑,有這樣嗎?有那樣嗎?我們不知道的太多了,像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已經很不得了了,有一些還沒有成佛以前的佛境界,他也搞不懂,但是佛所說的他都相信,這就是無礙智慧;我們有正知見,看到佛經所講的,一定都是相信佛所說的,除非是智慧不夠才有前面這些疑心起,這裡跟那裡兜不起來,就說有互相違背的說法,這是不對的,是我們智慧不夠!

(4)自以所知非難經法:好像你懂的就對,然後拿所知的來批說這一部經不對,這一部經是對小乘的人在講,卻在這裡唱反調;這一部經是對大乘在講的,批評說這一部經講的不對,其實你真的懂了每一部經說法的對象、目的,就不會有自以為是的犯這種過失,像大乘的喜歡大乘法,我常告訴你,今生喜歡大乘,以前你一定修過小乘,既然修過小乘,就有小乘的那種解脫智慧,就不會去犯戒。

在《大般若經》裡面,世尊所開示的,一位菩薩摩訶薩,若沒有先證得聲聞、緣覺的般涅槃,無有是處,這意思是說大菩薩或者在行菩薩道的行者,你根本連聲聞、緣覺的這種定力都沒有,這種解脫的般涅槃智慧都沒有,那你根本不是菩薩,可能是魔,是被這些魑魅、魍魎把你收編了,不是真的佛教徒,是邪魔歪道,你不要對某一部經有非難之處,如果大小乘都通,就應該懂得這些道理,而用三腳猫的功夫,來評論哪一部經對、哪一部經不對,這是自己無知。

就像胡適博士一樣,他說《楞嚴經》是偽經,因為他查來查去,就沒有記載此經是從哪裡進入中國來,經典是讓你去了解裡面所說道理的真不真,至於怎麼來?用考據來說佛法是假、是真?他不是佛教徒去搞這些研究,倒是無可厚非,日本禪師鈴木大佐大師也寫文章批評他,一個人不知道命運的背後是誰在主宰?這個人沒有資格來談佛法,你要記住這一句話,也就是你的命運是控制在諸佛菩薩、冤親債主、、、等等的身上,你家裡有災難、身體有病痛,都是冤親債主在作怪,你現在能夠發心修行,而且很精進學佛法,打死都不退轉,那也是諸佛菩薩在給你護持,你的資糧足夠。

在美國有一位同學問,當初他是很用心、全心投入打坐修行,積極的精進,但是衝了一陣子就沒有力氣了,也不想打坐、做善事,什麼都停頓了,到底是為什麼?我告訴他,你的資糧存的不夠,以前銀行所存的錢提出來花光了,當然動力就沒有了,我們學佛法要一邊學、一邊布施,一邊積存資糧,才能永遠的這樣衝下去,不然就變成:「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到天邊。」你自己也搞得不清不楚的、鬆懈了,就沒有動力了!對每一種情況都要懂,你所知到底是有限,世尊講這一部經典,一定有這部經典的對象與道理,不要以自知、所知去非難某部經法。

(5)以利養之故:為人說法,心裡面永遠都要持取有一個利益,我的徒眾、聽眾愈多,起碼多少都會捐獻,捐獻所累積的,我一個道場不夠,再來一個、兩個,兩個不夠再來一百個,再來一千個,有這種心,你說是為了佛法,沒有錯!不是為自己那很好。如果為自己,收入都是進到自己的帳,款項都搞得不清不楚,或者名聲大了、供養多了,又要說法,這種都是不清淨的說法、有過失的說法。

說法要自在,要人家喜歡聽,而且不管是有捐錢、沒捐錢,照樣平等都可以聽,來聽的、來上課的不是一定要交錢,我們道場也蠻奇怪的,上課都不要錢,一般人都認為不要交錢的,大概沒有什麼可學的,要慧眼識英雄的人,才能來這邊聽法。有的人他有這種觀念,想要來但來也來不了;我們這個道場很奇怪,有的出家眾要來掛單或者什麼的,不能來就不能來、能來就能來,在家眾也一樣,該來聽的就能來聽,不能來聽的,到最後也聽不下去!

我們講的是真正的佛法,我在美西也講,人間佛教是一個必然性,但不是一個絶對性,因為我們芸芸眾生裡面,有一些水準比較高的,可以修解脫道的,你把他導入人間佛教,要他去做做善事,去出出錢幫忙別人,有些人是可以去做這些事情,但是有的人,喜歡當生有所成就,能夠悟得解脫道,能夠不再來人間受生,你有這種水準,為什麼一定要走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有人間佛教的人才。

法爾講的法就是解脫道,你要今生真的去做心地清除,真的砍掉一切的煩惱,然後證得解脫,這樣你不要再來人間,來人間是你已經成菩薩,生生世世再來人間,那是沒有地方跑的,一定會來人間度眾生,那樣是沒話可講的,要不然你學佛法,一定是要講解脫、不來人間受生,要來人間一定是要學菩薩道,未來哪一世一定會成佛,成如來菩提。下一次講:「不可說」,為什麼佛常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今天上到這裡。

(2004.09.04.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