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200
4.07.17.   10 講(1)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一)、前言

於第六品中如來說,若有眾生得聞《金剛經》言說章句,能即刻產生信心生淨信者,是人福德、善根本是具足,已於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同時在無始劫中已能修離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法門,也能修不離四相等,也就是修不取法相及不取非法相等法門。行者於修行中在捨一切法,所以如來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方法用後要捨、境界獲得要捨,這樣才能成就佛道、菩提道。

第七品中世尊標示出無上正等正覺之行相,要悟無上菩提道者,當要了知無有定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所以此品名為「無得、無說分」。無得是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對於一切方法、手段、境界、心法等,應抱著無所得的心態觀之;無說是無所說,對於無上心法不能用於語言、文字來表達,故說無所說。若師者有所說時,是權宜設施而說,為初機、淺機者,為菩提種性未熟者而說。行者一被導入出到菩提、無上菩提道時即無所說。

《金剛經》的精神在那裡?就是無得無說分,也就是第七品的品名,告訴你是無所得。釋迦牟尼佛在第二、三、四、五、六品,就已經提出各個不同的修行法門,須菩提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釋迦牟尼佛先從「降伏其心」講起,能夠把自心降伏了,才能夠講應住在哪個法上,所以世尊先提出衪自己,如來度盡無量無邊眾生,也是要觀無一眾生可度,已經在表示一切是無所做,有所做也不能執著有所為,這個觀念說出來了,衪就能夠度十二類眾生。

從第三品開始就在教你佛法,講了半天世尊說:「我有所說法嗎?」世尊問須菩提;須菩提說:「如我知道佛所說的,應該是無所說!」為什麼佛講說了半天是無所說?你要把這中間的奧妙道理搞懂,不然就不能了解佛法是什麼?這樣步步的、一品一品的上來,釋迦牟尼佛把佛法講得次第都是非常清楚的,雖然沒有段落,這些段落都是梁武帝的太子昭明太子,把它化分出來的,化分的對不對?所下的品目好不好?我們不去講它,但是起碼給了我們一些知見。

於第六品中如來說,若有眾生得聞《金剛經》言說章句,就能夠即刻產生信心、生淨信者,這種人的福德、善根本是非常具足,已於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同時在無始劫以來已經能夠修離四相,離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法門,也能修不離四相等。離四相是第一個階段,不離四相是第二階段、是更高段,也就是修不取法相及不取非法相等法門,這部份在第五品、第六品,已經慢慢導入這四相。

行者於修行中在捨一切法,為什麼教你離四相?為什麼要發度十二類眾生的心?然後度完了,說無一眾生可度?為什麼要離四相?為什麼要無住相布施?無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釋迦牟尼佛已經教你很多法門,做完了就要捨,做完福德了也要捨,用一個法用完了也要捨!得到一個境界,得到了後也要捨!心地起的念頭、念起念滅也要把它放下,也是在捨!佛法一直都在講捨、捨一切法,所以如來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像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種無上心法,聽了以後都要把它放下,不要永遠在執著,何況是一些仙人講的法、或者是欲界天神所講的法、或者是一些外道講的法、或者是一些天神、菩薩所化的一些人所講的法,這些都是有為法,對佛法來講,都不是真的法,連這真正的佛法都要捨了,何況不是真正的法呢?要捨一切法,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也就是方法用了以後就要捨、境界獲得以後也要捨,這樣才能成就佛道、菩提道,你是要成佛嗎?雖然是歷經無始劫,在最後、最後有一天你終會成佛。

菩提道有發「菩提心」的道、有發「伏心菩提」的修行道、有發「明心菩提」的修行道、有證到「伏心菩提」的道,有得比較清淨解脫的「出到菩提」的道,當然最後、最後是要得「如來菩提」的道,這是最高的無上菩提。在這中間要行菩薩道去得到。所以在這裡面的第一段就告訴你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三、四、五、六品所講的這些法,要把它捨棄,教你無住法來修行,碰到什麼?就用什麼法來把它克服,克服完了就忘記了,這樣不是很簡單?譬如你很心煩,心煩我念一個:「放下!」就不煩了!以後「放下!」這句話到最後也不必用了!不要永遠都抓住這句話,很好用就一直用,用到要往生了還在用,那不好!你就沒有進步了。

當用到差不多時,心可以控制了,我在面對一切境界、或怨親債主來了、謢法神、或者非人來了、或者菩薩來考試了,我都不必用「放下!」這兩個字,就這樣看著它:「你念起啊!」念起我就看著你!不管是完整的概念給你,我常告訴你們,受考試時,都是考你最近發生的事情、考你最放不開的事情,這個念頭來,對某甲你跟他比較有好因緣,有一個什麼事情?已經丟出第一個問題出來,某甲現了、事情怎麼樣、起來了、、,你都不動心:「你這傢伙,怎麼不動心?怎麼不用放下、不用妄想?」再給你第二個念頭!起某乙跟你吵架的事情,這兩個吵架的事情起來了,你也不生氣,也不說好、也不說不好,也不說放下、也不說妄想,第二關也給你考過了,這樣六、七、八個問題一直考下來,到最後都沒有用一個法去對治它,你就功夫高了,這就是解脫境界!

要死時,也是要經過這樣的考試,是不是對你以前所做過的是是非非、對對錯錯、恩恩怨怨的事情都能夠像這樣,不動心的看著它,你沒有修行就亂了,與某甲恩愛的要死,這個心一直想她,我死了她怎麼辦?她有沒有人照顧、愛謢?她會怎麼樣?想了半天還是捨不得,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也去不了了,為什麼?因為執著所愛的人放不下,那就下來照顧她吧!四十九天過去了、你都不去,你就去當鬼神,天天就在她旁邊、在周圍之間保護她,該去不去!所以修行成就難啊!

道理懂了,一切法都可以用,但是用到最後要不用,要捨、方法要捨、境界也要捨,境界不捨就會感召出生到哪一天?哪一界去?如果你跟鬼神道打上交道的話,那些魑魅、魍魎跟你灌氣,很快的那個氣都很強。外面的人不知道,都在學這些,一下子給你人電學,灌一下氣,觀想虛空、氣就來了,少修少練、幾天就能夠有不得了的成就,那種都要著魔的、要小心!這種都是速成班的、很叫座!開價二十萬也有人要來學,速成班的就是危險班的,跟我們講的佛法都不一樣,我們講的都是懂什麼!就要捨什麼!學到什麼!就要捨什麼!境界得到什麼!也要捨!這樣才能成就佛道,捨得不能再捨時,才會發現原來好處就在這裡!這點也不能跟你先講,要你自己去體會:「向上一路,千聖不傳!」要你自己去體證,原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說:「不執著這個法、要捨這個法!」到最後、最後,到底是什麼樣子?由你去悟!

第七品中世尊標示出無上正等正覺之行相,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行相,要悟得無上菩提道者,當要了知無有定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像我們中國武俠招式,第一招出什麼招式?第二招比什麼招式?這些都不能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守住空也不能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守住有也不能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今天碰到有、你觀空,明天碰到空、你觀有,後天碰到什麼事情,四兩撥千斤就把你的煩惱把它擋掉了,那裡有一個定法呢?沒有一個定法就是最高的佛法!

佛法是在空除空、在有破有,你執著什麼?它就幫你破什麼!能立能破!這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佛法並非是有所得、有所傳,有所得、有所傳這些都不是真佛法。釋迦牟尼佛要入滅時,衪有沒有交給迦葉尊者什麼法?沒有!衪只是交給一個缽、一個法衣這兩件東西,代表法的傳承。無法就是佛法,沒有定法就稱為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要求解脫道、要求無上正等正覺,是沒有一個定法的、隨招拆招,執著什麼?破解什麼!這樣有很多的法,有什麼法?不知道!等法來時再講,這是最高的佛法!明天要做什麼?幾點要來?不知道!一切都隨緣,這是很自在了!

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所說的法,我們在三、四、五、六品不是已經取了一些法嗎?為什麼所說法有固定嗎?一下子教你要這樣子做,一下子又要你做了以後不要執著;一下子說度了無量眾生,一下子又說無一眾生可度;一下子說要離四相,一下子說不能離四相,離四相也不對。這種無上心法,要有高等智慧的人、福德夠的人,才能夠來理解,所以這一品,昭明太子給它安一個「無得、無說分」。

無得就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觀一切方法、一切境界、一切什麼力量,什麼都不可得,而世尊所說的一切法,不要認為衪有所說,為什麼?因為衪是方便而說,當達到佛(覺悟)的境界了:「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真的悟道又碰到已經悟道的人,你要討論什麼?不起心動念,也覺得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的;有的來拜訪你,拜訪你好像要談論什麼事,卻也沒事只喝喝茶,喝完茶、拍拍屁股就走人了,這就是悟道的人;面對沒有悟道的人來,就要來參問:「禪師!哪一句話要怎麼講?、、、。」

路逢達道人,當碰到兩個都是已經悟道的人,不將語!沒有話可以講,默對!默然的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這樣也是蠻舒服的,心跟心兩個心都很清淨,這樣互相對著沒有講話。而一般人不是這樣子,你對著我、我對著你,兩個人不講話不是很憋忸嗎?不會的!證到悟道的人,心平氣和、你沒事、我也沒事,兩個人坐在那裡,大家空心對空心,那是很自在的,不會覺得如坐針氈,你要了解祖師大德修證的境界,悟到心空及第歸時,不將語默對!

這「無得無說分」,無得是在講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對於一切方法、手段、境界、心法等,應抱著無所得的心態觀之,今天發生的事情,明天不見得就會再發生;去年發生的事情,不見得今天會再發生。你抱著無所得的心態,得了也不見得就會再來,你也不要期盼為什麼不再來?那善境界已經過去了,過了就過了,不必抱著那個心:「再來有多好!」在開悟時,心、身都有非常的多采多姿現象,身體氣通、氣旺,根本都不必睡覺,甚至於都不必吃飯,只要稍微調息一下,像我師父一樣,只要他靜坐瞇個眼十五分鐘,整個精神就來,他從來不睡覺,要喝茶、聊天,他都可以陪著你到天亮。道家也有說:「精滿不思淫,氣足不思飲,神足不思睡。」禪宗或密教大修行者,也是這個子的,不淫、不吃、不睡,這是身體的狀態,修佛法者不要以此為滿足,還是要捨,才能證得無上心法、解脫道。

開悟時,身體的氣機就是這麼旺,心都不執著一法、很自在!然後無所不知、又無所執著,慢慢你不執著了就不會去感召仙人、天道眾生,事情慢慢的就會空掉,不會去黏;你說以前那種境界好,好就是沒有解脫,沒有進步就是退步了,以前那種境界沒有了,沒有了就是以前跟人家牽扯的心愈來愈少了。所以禪宗祖師大德,為什麼你不問、他不答?你問了,像丟塊石頭下去,他才有反應,你不丟石頭下去,他根本就是知道了也不會跟你講,裝做不知道!你問了他才答,契機了,對你的問題很直接了當,幾句話就完了,像這些你都要抱著無所有、不可得的心,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就在治這個所得境界的執著。

為什麼講無所說呢?對於無上心法不能用於語言、文字來表達,已經證到空、無,體性清淨的佛性時,你要怎麼來講?起心動念都不對,有因緣來你才會起心動念,那是已經進入有為的境界了,已經背離了我們自性清淨,就是知而不能言,所以下面有一個不可說、不可說,有哪幾種不可說?懂了道理以後沒有什麼可講的,事情發生就過了,事情解決、解決完了就忘記了,不必去在意的,佛說不可說、不可說,在《涅槃經》裡面有提到幾個不可說,為什麼不可說?不必說!因為悟道以後就沒有什麼可說的。

釋迦牟尼佛講了那麼多事,對於還沒有學習到解脫道的人,你是什麼根基的人?要跟你講什麼經典?這樣講了很多的法,權宜設施而說,為初機、淺機者,為菩提種性未熟者,就跟他講一些有為法、跟他講修善行,要觀你的身、心,跟他講四念處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樣慢慢去學,學了半天這些也要把它丟掉。等到他有一點境界了,修到可以解脫了,就導入出到菩提,出到菩提是小乘自我解脫的境界,然後再教他行菩薩道,迴小向大去開始行菩薩道,無始劫以來在這人世間裡面,世世行菩薩道,以累積智慧,到最後得到無上菩提的智慧,你才懂得哪有什麼可說,也不必說!對眾生做很多事,也不必說!知道、不知道都好,不必說!這樣才是真正悟到無上菩提。

如來縱然是有所說,亦無有定法可說,行者執於「有」,當以「空」破之;行者執於「空」當以「有」誘導之,務必使行者能入中道、無相、無執之空真如境界中。如此,此空真如體就能隨緣應緣,依自性而現一切法爾現象,但因無妄習故,都能無住法而生其心,這是自性真如所現者,一真皆真,此就是法爾現象。若行者心未淨時,空真如體未能顯其用,有所心起,都是妄心、妄習所支配故,故說一假皆假。

如來有所說嗎?你認為有所說,方便說這麼去認為是可以,如果你認為佛有所說,這在後面也講到了,你這樣是在謗佛!《金剛經》的前面都講有的,後面都講空的,這部經典很有意思,在同一部經典裡面,若給某些博士大學者來研究的話,會批評說互相矛盾,這會是佛講的嗎?博士只會做學問,他不是學佛法的人,不去管他!現在愈來愈有禪的味道,有大般若精神的味道了,聽了以後要能夠去做,要能夠確實的在你心地上去推行,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今天就講到這裡。

(2004.07.17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