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200
4.06.19.   9 講(6)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如何依本經文修行

3.「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釋迦牟尼佛對於有福德的人,就如上面所講的,衪都能夠清清楚楚的知道,為何衪可以清楚呢?這個跟宿命明有關,我們說宿命通是對八萬劫以內眾生的因緣果報都清楚,這是四禪天的天神或者是證到阿羅漢境界的聖人,甚至於是證得不還果者,都有這些宿命通,這些人所能觀到的眾生的因緣果報只有八萬劫以內。

四禪天是色界最高的天,心住在一境性之間,就能觀行陰心裡面現象,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別人的八萬劫以內眾生的因果關係。但是釋迦牟尼佛有宿命明,宿命明對有情、無情眾生皆宜,還有時間上更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了,都能知道這些眾生因果報應,衪都能夠清清楚楚,哪一個眾生他過去在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衪當然都能夠知道,因為大家在過去千萬佛所種諸善根,禮敬諸佛,所以有這些善根者,今天才能夠讀到《金剛經》不會起疑惑的心,也就能夠一念生淨信。

的人看了《金剛經》,但看不進去,有的人跟本聽不到《金剛經》的名字,當然也看不到《金剛經》的經典。有的人看了《金剛經》能夠相信,而且能夠很發心的去學誦《金剛經》,這是已經具足了無量福德,這些人在過去多多少少有熏習過離四相,不要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當然先要離這四相,然後對心裡面的一切法相把它看成不是法相,也不執著非法相。無法相就是空,無非法相就是有、不空。先空掉四相,你才有空證的樣子,才有解脫的知見,反過來對境可以了知可以面對著它,卻沒有罣礙,這就是心地中有相卻不成為有相的非法相。非法相之外加一個無,就是無非法相,也就是不落入空亡。

如何來修離四相?世間一切法都離不開因果,不管是世間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都是因果關係所造成的,你如果也是在修善行,只會做善事,只會幫助別人,沒有辦法學智慧或有空證的智慧,可能是欲界天的天神,你會往生天上,這是你種的這個善因,這是你以前或者今生種欲界天的善因;或者是你今生、前世有修過打坐,修色界像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那還是世間法,現在世間法的境界就有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的果報。像早上誦的《金剛經》說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這些聲聞乘的果位,須陀洹、斯陀含行者還是在色界天中,須陀洹大概在二禪天(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天),二禪天的最高是光音天,光能充滿了色身。以打坐禪修來講,身體只有一個意念,眼、耳、鼻、舌、身這五識已經不起作用,就身體來講會發光,在心地來講,就已經不受眼、耳、鼻、舌、身所面對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塵境來干擾,受不了別人的種種,就造成煩惱,這是在心地上來講。

在起居生活之間對所看、所聽、所聞等等的人、事、物,要都沒有罣礙,不要看人家修什麼法跟你不同,就看不進去,不要看人家做的善事,不合你意也有話要說,甚至寫文章毀謗他人。修到二禪境這種境界,心地最重要,有的人不修打坐,但是他也有這個心純淨的能力,對一切聽到的、看到的這些人、事或者諸法,他都不會造成自己的煩惱,這樣叫做不入流,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等塵境。有這樣的修證,算是聲聞第一個果位,也就是須陀洹果。須陀洹果者還要斷身見、戒取、疑等三結。須陀洹果行者還是屬於世間人,因為他還要來人間、天上七次往還,才能證得阿羅漢果。

世間法,就是學到空的行者,空四相後不再受眾生因緣感召,再來六道中出生的,也就是證得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那你有這樣的修證也是前世的善因,今生才有辦法證到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對果位來講,還可以包含不還果,就是阿那含果,阿那含果行者就升到色界天再上去的五淨居天後,利根者即能於天上證阿羅漢果悟無生離苦海。五淨居天雖然說不還,但鈍根者還是要來人間一趟,才能得阿羅漢果。還有阿那含果行者證阿羅漢果後,天上、人間隨地而居,所以他還是要來人間,所以經文上講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不還就是不來,他要成就阿羅漢道就一定要來人間,然後成就阿羅漢,等於說一來人間出生,當生就證得阿羅漢果。出世間法能得,那是此人以前已修好幾久了,有那個善因,當生成就阿羅漢果。

出世間法呢,就是你悟到空有不二的境界,以前因為心境有煩惱,把妄心控住了或者把我、人、眾生、壽者相能夠離此四相了,就能夠做到出世間法。做到離四相後能脫黏了,沒有煩惱了,現在就不用再離此四相了,在面對著人相、眾生相,不是獨居,要能跟眾生結合在一起,跟他們生活在一起,才能來度化他們,這是更進一步修證,把我、法二執都能夠空掉了,再用我、法來度眾生,用我的色身,用種種的心念力產生一些能力來度化眾生,當然用嘴巴也可以講,用心力也可以用,用咒語也可以,這樣你學到不是只有空,還可以學到有的一面,這是學到空有不二的境界,這個也是離不開因果。

生能夠證到世間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這是以前無數劫以來一直熏習的善因,能夠看到《金剛經》也一樣,你在過去無量劫之間已經供養千萬諸佛,才有現在能夠看到、讀到《金剛經》、能夠依《金剛經》來修行,這是佛教基本教義所講因果兩個字。

世間法者包括行善、禪修,若是行善之人,能生欲界天,修諸德性。修禪定能生色界天,甚或修得無色界境界,亦是屬於世間善法。剛剛講到無色界,突破色身進入只有一個心意識,此行者如果不修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還不能證得出世間法,還是屬於世間禪裡面的範圍。行者能修空觀之法,空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即得生為聲聞、緣覺、菩薩等出世間法。

菩薩跟聲聞、緣覺有何不同?菩薩是學習智慧的,智慧慢慢充滿,定力不見得當下能夠成就,初期沒有阿羅漢果行者的定力,但是他的智慧永遠累劫在增加,一直到菩薩八地、不動地時,他也有智慧也具有阿羅漢的定力。但是菩薩從初地歡喜地到八地不動地之間,要經過七地菩薩的修證,時間是滿久遠的,但這類菩薩他有智慧,他可以用他的智慧講經說法來度化一切的眾生。那阿羅漢或者不還果或斯陀洹這些行者都是修心地法門,淨除內心污垢所以能先修得定力,修得自己不會有煩惱。但要他講一些道理來度化別人,他的能力可能受限制,因為他在修行過程間,僅把他的煩惱推翻,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用這四念處,他是這樣去觀身受心法,而得身受心法住,修證到內心自己已沒有煩惱。

或者修苦、集、滅、道這四聖諦,來斷掉自己煩惱,而達沒有煩惱境界,但是這樣還不夠,還要成為大阿羅漢,成為大阿羅漢就能講道理給別人聽,你要講一大堆道理,你要講這個心是怎麼來、怎麼去,是虛是實,你要講這個心跟眾生之間的關係,跟人之間的關係,這些只有菩薩才能夠在生生世世間行菩薩道中體會很多的道理,行菩薩道行者一邊體會,又一邊聚集無量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他除了自己解脫又可以說給別人聽,所以能去度化眾生。菩薩第一個也是修證到自利利他,也是在成就出世間法;八地以後的九地善慧地菩薩智慧無量,十地菩薩的法雲地,這二地就是可以學習無量的神通變化,當然要學習到空有不二,更能夠利用這些法,有形無形之間來利益眾生,這就是大菩薩。

出出世間法是要學習空有不二之法,所以要能不執法相,亦不取非法相,執著法相就是沒有空證,就沒有出世間的智慧,你不執著法相就有出世間的智慧,也就是您在日常生活中,要離四相,就能有空證,就能有智慧。得到此離四相後,又能夠不執著非法相,那就是更能夠以空證後得進一步的修證,就是將內心可以感召的一切境,心起、心滅中感知,但是不為一切的感召所迷惑,同樣的可以如如不動。

剛開始學出世間法的時候,也就是要學我空時,就是儘量的不要去應緣,因為自己的解脫能力不夠,要說我空、人空、眾生空、壽者空,什麼都沒有,所以你就要去否定一切法相,才能離四相。等到你定力慢慢學的差不多了,這時候有定力了,你就要回過頭來,你就不怕用心跟眾生的因緣感召,感召後也能化解,這樣你就不再執取非法相了,不要再一直守空了。進入這境界等於是入「空有不二」的 學習,都能夠學習得到圓滿,你就能夠證得無上菩提。菩提是覺悟,如果覺悟了半調子那就是空,如果覺悟的無上,那就是空有不二,沒有比這個再更高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無上正等正法,正等就是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這個就是無上菩提,也就是《金剛經》這裡所說的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不執取法相亦不執取非法相,這樣你就能夠證得出出世間法。

眾生能對於《金剛經》所說章句能生淨信者,當然已於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所以才有如是福德。若福德不具足,可能聞不到《金剛經》的經句,甚或連《金剛經》之名亦不得聞,有的還會犯毀謗大乘佛法的重罪。所以世間一切事都具足如是因,如是果。如果某些道場根本都不講經說法,都搞一些怪力亂神或者氣功,從來就沒有從智慧裡面上去學習佛法,有所說也不依經典來講,當然這是住持人沒有福報,跟他學習的人也是沒有福報,他們就接觸不了經典。釋迦牟尼佛說的:弘法或者幫助眾生,如果不依經典上經文來說,就是魔說。因為他自己認為對的就講,其實都是錯誤的觀念。譬如有位同學,以前是一貫道的,然後現在學習正法,有天他再碰到以前的一位道親,此道親告訴他說,他現在碰到一位師父很了不起,打坐有很不得了的功夫,要他一定要去拜見他。他光聽這位道親講的,就知道這不是正法,他拗不過這位道親的盛情邀請,就去見這位所謂高明師父, 但此師父發明一個套在頭上的套子,套在頭上就可以入定,他就套套看,一套上去整個頭部就發麻,就是搞這些怪力亂神事,還是鬼神作祟。他就把套子拿掉,就問:師父,你知道什麼是《金剛經》的四句偈,這是在講什麼?此師父當然不知道四句偈是什麼,反而回答他,要他不要去唸《金剛經》,不然會 完蛋,因為那個須菩提是害死釋迦牟尼佛的。他不看經典,還胡說八道講了一大堆,說釋迦牟尼佛會涅槃就是須菩提尊者拿什麼東西給衪吃,吃了衪就涅槃了。不去看《涅槃經》還胡說八道,反而叫人家不要看經典,魔就是像這個樣子。

如果你一深入經藏就智慧如海,那此等人就玩不起什麼東西來了,這些魑魅、魍魎依附眾生身上,都是這麼迷惑眾生的,天天在搞一些氣,講些有的、沒有的,都沒有一個完整的道理。我們要有智慧,也是無始劫以來有如是因、如是果,有智慧是累劫修上來的,現在看《金剛經》能夠不產生對《金剛經》疑惑,就是以前已經供養千萬佛了,才能有如此福德,才能聽到《金剛經》章句而生淨信。

如來何以能悉知是人,悉見是人?如來具足無量神通,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不管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法都能知能悉;道相智是講修證上的境界,你講初禪是什麼境況、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八背捨、九處地定、十遍一切處等等,或者是三三昧、陀羅尼門、四無量心、四無礙智、四無所畏、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等的這些佛法,非聖人或聖人的境界他都能夠懂,然後一切相智、法相智他都能夠了解,所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問什麼祂都能夠回答你,這種叫做薩婆若智也就是薩般若智,也就是具足一切智慧。你問祂什麼事,祂內心自然就會講出什麼話來,不必去觀、去看,你問祂,祂就會講,你問祂宿命祂就會跟你講宿命,你問祂天象祂就跟你講天象,天上的有千萬億個星星,哪一個星星住了什麼佛,有多少天神菩薩,這些祂都具足,這不是我們一般修行人可以體會的。

我們看《大般若經》就了解,佛法是學智慧的,除了解脫以外,這個智慧愈累積就愈多,我們沒有像佛這種修證,好在我們現在還能夠接觸一些佛法,不是全部,翻譯成中文的這些佛經還只有小部份,如果你有因緣能夠全部去看當然很好,沒有因緣一部一部比較流通的經典,你能夠看到也很好。當然有時候看是看了,也不見得懂,有時看人家的解說,有的說明比較深入,有的解釋的比較淺顯,這些多少都能夠幫助我們增加智慧,佛法就是在修智慧的。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能夠悉知世人、悉見世人?能夠見,就是天眼明,無所不見能夠悉知世人;漏盡明,漏盡了以後,就能產生一切智、一切道智、一切相智,哪個人怎麼樣、怎麼樣,他當然都清楚,漏盡了就心地裡面都沒有障礙、沒有煩惱法,而且心空是清淨了,不像漏盡通,還有心不清淨,漏盡通者是有能力不被不清淨的種子來左右,也就可說沒有煩惱,就是阿羅漢漏盡通的境界或者是菩薩八地也有心不動的漏盡境界,這是漏盡通跟漏盡明不同處,在於智慧還沒有世尊的圓滿俱足。

談到宿命明,釋迦牟尼佛衪能一切佛剎土之事物,大菩薩也能知一切佛剎土與眾生因緣果報。而宿命通也僅知道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有情、無情眾生的因果、壽命、宿命;宿命通是四禪天的天神或者比四禪天又高一點又修佛法解脫道的阿羅漢、辟支佛等等,他們有的宿命通,只有看八萬劫內的眾生因果,宿命明就是無始劫以來沒有時空之隔,一切虛空間所 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他都能了知,這個才是宿命明;心地如果沒有一絲一毫的汚垢的話,宿命明、漏盡明都會具足,先有漏盡明才有宿命明,然後先有漏盡明才有天眼明,就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微塵來障礙你的自性,一切佛剎土的世界跟一切眾生都現在你的心湖裡面,不必說你要看它才現,這是天眼明跟天眼通差別的地方,四禪天的天神他就可以修到天眼通,這種通要起心動念才會現那個相,他不起心動念就沒有看到他要看的這些相,也就是說他如果不想看什麼東西,那個境界就沒有,譬如他要看地獄,地獄就現在他心中,這種天神或阿羅漢他們是可以觀一千大千世界,一乘十的九次方的世界,那邊的佛、天神或者眾生他們都可以看到,但是起碼他們要起心動念,譬如他要看西方極樂世界,他的範圍是在他一千大千世界的範圍,他就可以觀的到,如果是不起心動念,那個境就不會現在他的心中。佛的境界不是這樣,佛的境界,一佛國具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佛世界都現在衪的心中,所有世界都在衪心中,所有世界中有情、無情眾生他的因果報應也是在衪心中,不必起心動念,所以佛的心量有多大?你就可以想像,其實多大?一心之中也沒有大小。

從這些名詞可以了解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跟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有什麼不同;但是在修證上來講,漏盡明一定要先得到,才能產生把宿命通擴大為宿命明,把天眼通擴大為天眼明,這是一定的,如果漏盡明證得,代表內心裡面根本沒有一絲一毫的汚染法來蓋住佛性,這時候才是真正佛性完全的顯露,所看所知的範圍就大大的增加,比一般的這些空,增加無量的倍數,故對於十方世界及其一切有情、無情眾生,均是能有所知。當然對於善心、惡心者能知之,對於福德具足者亦能知之,如來雖能知一切事,但都能無礙於心。

我們修行,如果你心眼開了,你也可以用心去感知一切事,但是你的習氣還在,難免感知了以後,就有些憂愁或者有些高興,這些念頭,依你的習氣它會現起來,就有障礙於心,這個時候我們好修行,好修空觀,佛已經修證到定力、空有不二的境界, 祂能夠觀所有佛土的三千大千世界,可以了知這個世界裡面有情、無情類眾生之間的因果,當然這個眾生之間有好、有壞的,當生之間顯現的壞的、好的都有,衪卻能夠讓他們存放在心中裡面,也不會看了、覺知了而起煩惱,看人家做壞事、沒有善因緣,衪也不能夠度他,衪也不會罣礙,看有人做善事,種了善因,程度夠了,衪才會去幫助他、教化他,如果程度不夠衪也不會動心,這樣無礙於心。

我們很多都是像小菩薩,感知了事,就非常在意,一定要去幫他,不去怎麼做是不行,就變成菩薩的一種執著,佛就看因果,看是不是衪要教化的對象,一定要到第七意識清淨了,到八地、九地、十地菩薩等金剛道菩薩,衪可以教他一些神通變化,最少最少要到開悟以後的初地菩薩,衪起心動念用語化、意化來教導他們,也就是衪起心動念,你起碼可以感知到,你起碼可以感覺到佛一個心念來了,要你放下、不要罣礙,這是一個剛開悟的人有靈知、靈覺,他可以感知很多事情,還有餘習沒有滅,他會罣礙,正面的、反面的都有,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衪就會給你教化,如何教化?衪起了心念頭過來,你就馬上會感知,叫你放下、不要在意,聽到這個話你就知道,剛開始當然還分不清楚以為是自己起了一個心念,因為還分不清楚是心裡起的念還是外面來的念,這個要經過慢慢的學習不打妄想,不打妄想有時偶爾打起妄想,外面來一個念你就知道這個念是外面來的不是我的,你就能夠分別,主是我,客是外來的,我在打妄想還是別人一個妄想進來,如果你天天在打妄想而且打得很離譜,有念頭進來你也不知道,認為這個念頭是我的,有時說一念覺即菩提,怎麼會一念覺,一定有一個念來提醒你放下,不要再罣礙這個。

如果你有這個智慧,應該當下就能夠不要罣礙,為什麼突然間有一個念頭叫你不要罣礙你才警覺,要自己提醒自己,你仔細去看這個念頭不是你的,是從外面飄進來你心中,好像自己清醒了,等到你慢慢不再打妄想,很多事情、念頭、心念就突然會現在你心中,你可以看一下,你可以知道很多事情,當然很在意很不好,你很在意,那個心意念就會起來,你就有罣礙;什麼事情都不要有罣礙,面對事情來了再去化解、處理,那你就沒有什麼可以罣礙。

如果知而放不開,會造成煩惱,就是沒有修到解脫、清淨的,會有這些過程的毛病。有善根具足者,都能受佛如來教化,如來才有其因來加以教化,如果你沒有修到一個程度,就是以前沒有種具足的善因,現在修到一個程度,可以受諸佛菩薩的教化,那也是以前種了很多的善因,今生才會有成就,這些觀念離不開因果。

一個人能讀誦《金剛經》章句,能做到《金剛經》中的甚深義理,則此等眾生已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了,這是我們修行一定要做到的四個階段,先空掉你自己,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我觀,就沒有對立的外在的這些人或者無數個(三個以上成眾)眾生,到這個境界你能夠修無我觀、無人觀、無眾生觀時,你這個時候就有天神的境界,天神的境界感召的天界,壽命都無量,你如果祈求壽命,就會感召到哪一天的天界去,如果你不祈求壽命,能夠看得開,我來人間現在壽命八十歲或者七十五歲,我就活七十五歲、八十歲,就死了,死了以後再來投胎,然後又死了,又再投胎,這是菩薩,一方面不愛涅槃,一方面也不怕生死就沒有壽者相,壽者相第一個一定要唾棄對天界壽命那種愛求,或者有的人不知道,今生有這個肉體為了要活的久就去修仙道,仙跟人是同一層次的,我們娑婆世界的人最長也可以活八萬四千歲,那是在增刼的時候,大家的福德不錯,人壽慢慢從十歲每百年增一歲慢慢到八萬四千歲,那個時候出生的人都沒有夭折的,到八萬四千歲才死亡。

現在平均七十五歲,仙道者他可以修到千歲、萬歲或者是千萬歲,那要看他用什麼去修,這個肉體是還沒有破滅,但他的壽命很長千萬歲,這些仙道的也有,那就是執著還有一個壽者相,黃龍禪師駡呂洞賓仙人是一個守屍鬼,因為呂洞賓大德剛開始修仙道,他可以出陽神,有天他經過黃龍禪師的道場,他就混進去聽法,黃龍禪師就點破他,說有一個盜法者在,後來他就出現,他認為他修的不錯,黃龍禪師就回答他,你雖然是修的不錯,但是你卻是一位守屍鬼,一個守住肉體不放的仙鬼,呂洞賓先生就很生氣,就拿出他的劍用他的心力射向黃龍禪師,但是劍就是進不到黃龍禪師前面範圍裡面去,呂洞賓先生後來就自認自己的功夫不如佛法,就服了黃龍禪師,就要黃龍禪師教他如何才能夠不變成守屍鬼,之後才真正的開始學佛法。

果你執著這個肉體的壽命千萬億歲,那就可能落到天界裡面去,如果你執著天界那種壽命,你就出生到天界裡面去,你為什麼在今生不能夠悟到解脫,不愛涅槃,也不懼生死,菩薩出生在哪裡?每一生都是在人間,他有時候也墮落到畜牲道的,像那些禪宗的祖師大德,有些人問他,往生後要到哪裡去?馬胎來,驢胎去,就是我縱然出生為動物,我照樣還是在這個畜牲道、人道這邊在輪迴,如果是有智慧,不致於墮落到畜牲道,但是因緣果報就很難講,無始劫以來我們都是在修菩薩道,難免會碰到障礙,碰到以前冤親債主來障道,有時候一念起無明,有時候會墮落到畜牲道,如果今生能夠把道理搞清楚了,熏習到空,滅掉內心裡的一切執著,就是滅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對這些外相不再有眾生顛倒因,你對壽命也不再祈求要長壽,也不再害怕死亡,這已經悟到解脫,更進一步得到菩薩的境界,不懼生死、不愛涅槃,可以生生世世這麼死了再來人間。死了再來人間,都是在人間度化眾生,一邊度化眾生一邊又學習無量的這些智慧,然後慢慢證得無上菩提,到最後有一世你會成就如來菩提,也就是成佛了。

福德具足者先能做到否定此等四相,如果你沒有福德具足的因,《金剛經》告訴你要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很多同學聽歸聽,就是做不到,那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做不到?《金剛經》裡面一直講,有人還是有個「我」很強,還是會哪個人看了不順眼、還是會哪個人講的話不中聽,都是在這些節骨眼上打轉,這就是說,雖然有善根接觸到《金剛經》,能夠了解佛講的道理,但是要做就是沒有辦法一下子就做得到,除非是你真的把心眼打開,面對心在那裡戰鬥,裡面根本就沒有一個「我」,你自然的就不執著一個「我」,你不要去執著一切世界善惡,你對外在的這些人、眾生就不會有善惡的這些念頭。

果福德不具足,就趕快去做六度波羅蜜的工作,你今生不管是還剩下多少的時間,要緊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有一天你開悟了,要再加修四度,方便、願、力、智波羅蜜,最重要是方便波羅蜜,方便波羅蜜要從你做不到之間過度到你做到這個境界之間,都得使用到方便,你不知道方便就很糟糕了,你會鑽牛角尖,像五十種陰魔裡面,有的修證到心很清淨,再下去要怎麼走,他就很煩惱,怎麼這樣一年、兩年都沒有進步,就一直卡在這裡。

有進步就是進步,有的人不這樣想,有的人就要像以前一樣,天天身體這邊筋絡又通了,那邊筋絡又通了,懂了很多身體變化的現象,心地清淨度好像也步步高升,什麼事情都可以控制,以前會高興、會生氣,現在可以控制,控制到好像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了,就不知方便,沒有什麼可以做,就要方便、等待,他就沒有這種心,最後就乾脆想死掉入涅槃,入涅槃這個命還盡不了,就乾脆請一個人把自己殺了或者找一堆木材把自己燒死,要求涅槃,這就是不知方便。

悟的人,內心不是一下子就能清淨的,修到一個初步清淨的人,再往前走,還沒有因緣具足的時候是做不下去的,因為佛法是在修智慧的,你有定力以後,要怎麼增加智慧?這就是要去行菩薩道,行菩薩道之間你去接觸眾生,你如果也能夠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從經典上看到的,還要印證到你修行過程之間,然後再啟發你的智慧,你在這段時間培養或者學習很多的智慧,這時候你就能夠把它融會貫通,然後在講經說法或度眾生之間,你才能夠了解原來再下去就是要這麼去做,原來再下去就是該做什麼。

果你碰不到善知識可以給你指導,有時候經典太浩瀚,抓不出一條路出來,你還沒有看到那裡,你不知方便,你就會罣礙,就輪落在五蘊魔相的那一階段,有方便波羅蜜多。再來是能夠發大願,願波羅蜜多,未來要怎麼成就佛道,成就佛道要怎麼樣的世界。之後,慢慢你就會產生很大的力量,是為力波羅蜜,用力來度到彼岸,當然這個力有一些咒語、有某些佛法,你在行菩薩道之間、在看經典之間、或者諸佛菩薩來教化你,你會學到很多東西。到最後用智慧度到彼岸,就是智波羅蜜,最後一個是智波羅蜜,智慧無量無邊。

們對這四相能夠否定,你就能夠做到如如不動,不求長壽,對眾生不再結惡緣,結了善緣也能夠如如不動,也就是做了就忘記了、過去了,不要做了善事以後,永遠都沒有辦法放下,這個以後也是一個因,這個就是你沒有做到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所做所為,一切都無所有不可得,一定要這麼去做,遇境不著、不黏,不管做了什麼都不著不黏,或者遇到什麼順逆境界都不著不黏。

以此等眾生已無法相之修證,能夠做到這樣,對一切法相已經可以觀成空,變成無法相,進而更無有非法相之修證,不要把法相看成非法相,也就不要有駝鳥心態,在觀空這樣,我不一定要觀空,因為我已經了解了,法從因緣生起,緣滅了法就滅了,如果沒有因緣產生這個法,這個法從心裡面生起或者讓你能夠看得到,有的人可以看到我們現實以外物相的東西,這個菩薩來了,今天菩薩現這個相,明天又現什麼像相,有時候不一樣的,像大悲咒裡面有八十四種不同的菩薩相,觀世音要現什麼相來?不一定的,今天現什麼相要給某個人看,某甲是現這個相,某乙就現那個像相,不見得一樣,同樣是觀世音菩薩,衪要看每個人的因緣,然後現什麼像相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可以看到蓮花、有的人可以看到什麼像,看到那種相也要不著不黏,如果非法相,就是把這些相,雖然看到了,都要把它看成沒有相,沒有相是第一階段的人要修的。

果你以後再看到這些,也不當做有、也不當做沒有,好像沒有這回事情,我看是看到它也不去在意、也不否定它,這樣就是無非法相的修證,我們修佛法就是要修到這階段,剛開始可看到、可感覺,你做不到就會有煩惱,或者看到好的,你就會高興、喜歡,這些心態都不對,要抱持一個平常心,看到是看到了、聽到是聽到了、聞到是聞到了,有時候聞到的是香味,聞一下也不必去講,不必放在心中,其實這就代表我有這個能力,可以看到三度空間以外的另一個世界的東西,看就看了,也不必在意,這就是你有沒有非法相的修證、有沒有無非法相的修證,這些都是修行人過程之間的一個現象,如果你能夠達到這兩個都做到的話,那已經是菩薩的境界,菩薩摩訶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大的菩提薩埵,達此境界者即是菩薩摩訶薩。

在講如何來修破我相?正式導入正題,前面一直在講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如何依經典來修行,我相不破,其他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更不易破。我相者即指我之相狀,譬如現在這個人,有一個肉體,這個我相是由妄想所變現出來的一個我相,我們就是阿賴耶識因果報應的關係,今生你可以做人,有機會出生做人,就由阿賴耶變現成這個人,當然這個人永遠都是由父母生的,有的是有遺傳他的基因變成人的樣子,有的人父母生得不是很完美,但是他的兒女生出來都很莊嚴,這是兒女本身的業力,因為他做了很多的功德、拜了很多的佛,所以他們出生時,不受他父母親基因的影響,反而生的很莊嚴,這些很難解釋,其實這都是阿賴耶識裡面所熏習的,以後你生出來就是那個樣子,我們神識阿賴耶識先來,然後受精卵子才會慢慢發育,如果阿賴耶識不來,那這個受精卵最後就會壞掉。開始發育以後到最後生出來,十月懷胎生出來的個體是我,其實你學佛法慢慢去觀,凡夫認為這個體是我,你會執著這個體,有一天你會知道這個體不是我,我現在照顧他,只不過在有生之年利用這個臭皮囊來做一些事情,你心裡有準備,有一天時間到了,你隨時要脫離它,這個肉體不是我。

國人流下來的傳統觀念,有的死了沒有下到地獄道,也沒有出生到天上,又沒有因緣出生做人,又沒有墮落到畜牲道,七七四十九天以後就變成鬼神,這個鬼神又很執著他的色身,他的家人把肉體埋在墳墓上,又沒有把它火化掉,他還是有一個鬼神的形象,只是沒有這個肉體、質量,天天守在他墳墓邊看著他的屍體,認為那個就是我,變成一個真正的守屍鬼。

人的守屍鬼就是守住他的肉體,這是修仙道的人,死掉的人還愛惜他的肉體,雖然肉體埋在棺木裡面,天天還在墳墓邊守住他的屍體,這也就是墳墓邊還有很多守屍鬼的原因,他們就是誤認這個肉體就是我,其實這個肉體是假的,最後地大歸於土,水大蒸發就沒有了,火大死掉也化涼了,風大本來死掉了就沒有了,四大散後剩下這個肉體,骨頭比較硬,化滅時間比較久一點,會慢慢的化掉,這個肉細胞如果沒有被蟲吃掉,慢慢也會腐爛掉,這些沒有一個真正的是我,我們要超越一種觀念,不要把這個肉體當做我。

是不去執著這個肉體以外,還有一個心意念,再來就是執著這個心意念以為是我,我喜歡、討厭、這個人我看了喜歡、很討厭,這種念頭你把它當做是我,其實那是你的習氣、習性,不是真的「我」,真的我是清淨、空、沒有煩惱、沒有喜怒哀樂的感覺。如果你對哪件事情、哪個人,還有好壞觀念的話,那你這個「我相」就沒有辦法斷掉,你還有我的執著。

以,儘量要空掉你的心,不要有對哪件事、哪個人有好不好的念頭,儘量的去超越這種念頭,如果心念很強,表示你的我執很重,如果是一絲一毫、一點點而已,就表示你的我執比較淡薄、你的習氣比較少一點。所以,從個體、從心念,你要超越你認為這個是我的觀念或執著有一個我不放。尤其是你的心,很容易跟種種的業緣感召,在感召之間,因為你心意念常常有一個「我」,就沒有辦法脫黏,如果你了解,我們的空性,可以跟虛空之間一切眾生,或者跟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眾生有時候可以互相感應的,在感應之間你都不去跟他相應,感召把它懸空不去受到他的影響,就感召懸絕,你才有辦法解脫,不然業緣感召,有業因緣來了你就感召,或者我們自己又去造業,又加一個新的業力,這些會被感召又想去造業,就是內心不清淨,還執著有一個我,內心不清淨,就想你又要生活舒適,又起慾望或者什麼的,這些都以「我」為中心,如果你沒有這個「我」,其實業緣來,你就不大去感召。

個「我相」的執著要由我們心地去轉,很多人很擔心生活怎麼辦?如果沒有錢怎麼辦?這樣子在擔心,就表示還有一個「我」,如果還有一點錢,這些錢花完了,花完就花完了,花完再看著辦,這樣就不會很去罣礙,如果為了這個錢,未來再儲備更多的錢,以後好生活,你有這種觀念,那你又被這個「我」栓住了,你就不能夠自在了。如果你說看著辦,這樣你就沒有煩惱,你的心意念就沒有辦法讓你造成不清淨、或起煩惱。

重要是心,心能夠超越你種種的觀念,你對這個肉體就能夠慢慢的超越。「我」在經典上有很多的解釋,有情、意生(意念生起)、生者(出生做人)、士夫(一般的人)、作者(起心動念的者,我們會作意、起念),但是人具足很多種種的形狀跟心態,依他的形狀跟心態把他寫出來,譬如還有很多情愛、慾望,還有喜怒、哀樂等等的感受,所以稱為有情。最重要的就是情、想,情大都講是愛、慾,如果你具足這兩個就是標準的有情。

情眾生、無情眾生的區分標準:會起心動念就是意生;生者,就是你出生做人就是人;士夫,就是一般的說法;受者,就是你有憂喜苦樂的這種覺受的,你會知道快樂、憂愁,你會知道身體坐在那裡腳在痛、會知道身體充滿氣很舒服,這些都是我們的有情眾生所具有的覺受,這就是我;知者,你有很多的第六感知、第七感知,甚至於第八意識去鑑照外境而知道一切事情,這是依每個人修行境界不同而不一樣。有的人生下來就有超感知,有的人沒有前世修行,今生出生下來就跟一般人一樣的覺知;見者,你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聽、鼻子可以聞、舌頭可以舔酸甜苦辣、身體接觸的軟硬堅實等等的東西,都是人所能夠具有的這些功用,這只是用不同的名詞來說明這個「我」是怎麼樣的一種情形。

些都是「有我」所認知與造作,如果你沒有「我相」,你就沒有剛講的有情,你就變無情,這個不是指無情類得無情,是指沒有感覺,沒有那種感情作用在,沒有那種胡思亂想的心。我們說十二類眾生是依情、想、離、合這四個來湊成的,剛剛所說明這些名詞的形相,這是世間所指的「我相」而言的。也有聖人的我相,分為好幾個,未究竟行者亦有我相,釋迦牟尼佛成佛,當時衪還沒有入滅以前還有一個我,但是衪的我相是完美的如來我相,現在我們還不究竟的,比這些凡夫剛剛講的有情、意生、生者、士夫、作者、受者、知者、見者這一般的凡夫身,高一點點的,當然也有一個我相,他也用這個「我相」在修,我們常在講以假修真,這個假就是我們這個肉體,是假相,如果不是假相,如果把這個手、腳割掉,我也還沒有死掉,甚至四肢都割掉也還不會死掉,因為我有一個心臟、有一個腦筋,心臟可以把血液運送出去,然後靜脈又把血液送回心臟,保持這個循環系統的運作,那麼這個心臟是我嗎?因為沒有心臟就會死掉,不對!因為有的人一入定,心臟不跳,他還是在入定之間,也沒有死掉。我們在修行過程之間,如果沒有這個肉體,就沒有氣循環在我們經絡上面,氣就進不到我們的腦筋裡面來,進不到腦筋裡面來,就沒有辦法轉你的習氣毛病,有的人為什麼改習氣進展的很慢,就是沒有把這個氣衝到腦筋裡面。

們修心中心法,好不容易把妄想念逼出來,但是時間到了,你就下坐了,每一次都逼出一些妄想念出來,好好要去修它的時候,你就下坐了,又沒時間去修三個小時、四個小時、六個小時、十個小時,沒有辦法這麼逼下去;除非你發大心今生一定要成就,我現就是要專心修行,你才會用這個肉體開發真炁,然後走到腦筋裡面來,開始修妄想念,讓它對一切覺知觀空、對一切感情作用觀空,這樣慢慢去超越我的執著時,才有一點味道,這是藉假修真,真的也有半真也有幾分真,像如來是全部真已經證到完全清淨,菩薩是智慧有但是定力不夠,阿羅漢是學了一半修到空、不再受生,但是法,還沒有完全搞懂,比阿羅漢更淺基的,就是前面這些還是有我相,如預流果(須陀洹果,差不多在二禪天的境界)、一來果(再來人間一次就可以證到阿羅漢的)、有一類眾生修到不還果,不還果就是在四禪的五淨居天,這個也還沒有究竟,他還沒有修到阿羅漢果,等到有一天他天壽盡了或者他想通了,他要再成就阿羅漢道,他就再來人間,然後當生就可以成就阿羅漢道,無學位(阿羅漢,就是不必再學了,雖然有一個肉體,但是他已經證到解脫了)

預流、一來、不返、無學位阿羅漢果,他們還沒有入滅以前,還是有這個我,但是他們已經慢慢看淡這個肉體不是真的我,是假的我,只是讓我用來利益眾生或來修行,接著下來就有二十七賢聖,前十八後九,有十八個賢人,九個聖人,或者有十三住。這二十七賢聖是以他修證的過程境界來講,十三住是以他的種性來講,我們修行就要了解這些,你修行不了解你就不知道你排在哪個階段,我們常常比較了解的是小乘的四果,但是在這四果之前的,如果你還沒有修證到預流果、一來果、不返果、阿羅漢果,那其他的就沒有了嗎?其他的還有,譬如須陀洹,他是人間天上來回七次,如果我修證到人間天上再來回二、三次的,那是比預流果再高一點的,七次裡面我已經來了三次或者來四次,還剩三次,那這叫什麼果?這些其實佛經裡面有很細的說明,這些我們也要懂。二十七賢聖、十三住等是聖教所說之我相,你不要說凡夫把這個我相破掉,那破掉真的就是成就聖道了,那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得到,那是要累劫修的,不是今生聽到佛法馬上就證到如來怎麼樣的,沒有的事,除非你是著魔了胡思亂想,自我肯定時定是著魔了,他對每個人說是佛、什麼菩薩的,搞得亂七八糟。

們學佛了,可能今生悟到一句節省很多時間,已經進到那個階段,也許又迷糊了,沒有善因緣,像我們上次講雪山童子悟了那四句偈,他就縮短十二劫的修行時間,這些我們凡夫地到賢人的位階,到聖人的解脫位階,每一個都有它的我相在,愈後面這些位階對我相這個肉體的執著會愈來愈淡薄,他不會執著這個肉體為真,只是假藉這個肉體,我既然今生還沒有壽盡、還不想入滅,這個肉體還是要協助它,還是要吃飯,還是要吃維生素或什麼的,來維持這個肉體。

後兩者對於我相之執取各有不同,一般人這個守屍鬼就執著這個我相真的是我,但是愈往後面這些聖人看這個,就是這些聖教所說之我相,對這個我愈來愈看開,有一天你對這個我、肉體知道是假的,我只是在有生之年利用它來利益眾生或者修行,然後死的時候我也很快的脫離它,就不再眷顧它,不再捨不得這個肉體,這就是聖教所說的我相。到無學位就是阿羅漢或者菩薩八地的時候,才真的能夠破除我相,因為一切的毛病,都是從我的觀念造成的,你只要破掉我相,起碼就證到阿羅漢果,你如果能夠破掉我相,你對人相、眾生相自然就沒有了,因為沒有我相就不會看不起或者要跟這些眾生擾和,你就隨緣跟他度化,你就隨緣跟他講,他能夠聽得進去是他的福報,他聽不進去,我已經盡到我的能力,該講的都講了,過去了也就忘了,這就是聖人他對於我相已經破解了,他不在意這些。我們學到有一個凡夫的我相,有一個聖教的我相,聖教所說的我相,他是比較容易看開這個肉體假我、不真實的,當然先決條件還是要回歸到心意念,如果從心意念了解了,你就能夠成就破我相的這種境界,當然你在修行上慢慢有一個果位產生。

十七賢聖要知道一下,信行─梵語 dharmanusarin。十八有學之一,二十七賢聖之一。為「隨信行」之對稱。又作法行。於俱舍宗,指聲聞乘「見道」之利根聖者,能自以智力依法修行而趨於聖道。即於見道之階段中,利根者能自披閱經典,善作抉擇思惟,於法能作思惟,而如理修行。於成實宗,指見道以前之人,居於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

二十七賢聖即謂四向四果之二十七種聖者,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後阿羅漢果之九無學,合稱二十七賢聖。依《中阿含福田經》云:信行、法行、信解、見道、身證、家家、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以上前四向三果)、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以上後阿羅漢九無學位)

二十七賢位要了解一下,把比較重要的、不能捨掉的,把它拿出來解釋,修行就一定要有位階,這些位階到底是怎麼樣?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懂,起碼我要想一想,當然不要執著我在哪一個位階,起碼要了解有這些過程;二十七種聖者,四向、四果,四向就是向須陀洹果,得到須陀洹果就是須陀洹果,我要向須陀洹但是還沒有到,我要向須陀洹果修行靠近,但是還沒有,這就是向須陀洹果,那已經得到須陀洹果,就是不入流了,你對於生活之間人事物等等,你都可以聽而不聞、嗅而不覺,都沒再造成你心裡的煩惱,這是二禪的境界,再下來向斯陀含果,就是一返果,然後得到斯陀含果,又是一個果,這已經兩個果了,向阿那含果,得到阿那含果,向阿羅漢果,得到阿羅漢果,這四向、四果,本來就有八個,再把它細分下去,四向三果就十八有學,只有最後面的阿羅漢果,四向就是向須陀洹、向斯陀含果、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阿羅漢還沒有證到阿羅漢,只是再把它趨近而已,這是四向三果,總共再把它細分十八學位,這些都是屬於有學位的,還在學習,毛病多少?你就要學習佛法來斷它,毛病愈少的,所學的佛法愈少來斷它,毛病愈多的所學的佛法愈多。

僧大德常講:佛說一切法,唯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總是要來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果一個人他已經沒有一切心了,那何用一切法,就沒有所謂佛法不佛法了;四向、三果,向須陀洹就有很多要學的,他可以聽很多的佛法,慢慢的糾正內心的我執,如果愈到後面向阿羅漢,那他的毛病就很少了,到證到阿羅漢,他的我執已經滅了,俱生我執也滅了、俱生法執還沒有滅而已,但是他已經可以不來受生,從四向三果之間還把它分成十八個位階,這是有學位的。從阿羅漢果以後還有九無學位,九種無學位的,十八加九無學就變成二十七種賢聖。

牽涉到後面所講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樣你就可以知道,還有十八種賢人、九種聖人,如果用無為法來判別他們修的好不好,最高段的就是修證到真如無為,當然就能夠證到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你還有用一些有為法來修行。譬如說唸佛,現在我心裡面亂,我就唸佛唸佛唸佛,把亂的心安定下來,唸佛算是有為法,這就代表你還是賢人這一部位,因為本身就還沒有定力,還沒有到達聖人的階段,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有為法用愈多的就代表你的功夫愈差;無為法,每一個法都用無為,什麼法我都沒有興趣,反正我都是這麼自在,你打我我也不必用心念來控制,你駡我我也不去聽也不動心,障礙來了、冤親債主來欺負你的身體,你也都無所謂,不必念咒或者結手印來驅逐它,因為你沒有辦法用,所以就能成就無為法。

多同學最近身體常常不順利,不順利他會用無為,是迷糊的無為還是真的無為,搞得身體不行,我要他去修心中心法,修了一天兩天身體就好了,這些就是無為法的修行不夠,才會受到外來的障礙,外來障礙你沒有辦法,就只好用有為法去對治它,功夫的高低就顯現在你是賢人的位階,還是聖人的位階,十八賢人裡面的,還是後來九無學位裡面的。

阿羅漢還有大有小,大阿羅漢就是最後的俱解脫,所有一切都解脫,俱解脫前面的慧解脫用智慧來解脫,前面還有好幾位的,還有七位,這些名詞都有它特定的境界說明,為了了解這個十八有學位跟後面的九無學位,另外有二張的補充講義。

信行是十八有學之一,二十七賢聖之一,為「隨信行」之對稱。又作法行。於俱舍宗,指聲聞乘「見道」之利根聖者。小乘的聲聞乘,他已經見道了,見道就是起碼你知道了你的心怎麼樣,你要修怎麼修,只是還不知道修到沒有?已經知道了要怎麼修,起碼要有兩個心,你才能夠說要修,有兩個心就是有覺有知到初禪的境界,初禪的境界再續繼下去的話,有覺無知或者有知無覺或者到最後無覺無知,才會進入二、三、四禪的境界,覺知就不再用了。剛開始我知道我的心在起心動念,我的覺知可以看著它,這才在初禪境界,到最後不必看著它的,讓它隨因緣起滅,你都可以了了覺知,這是二禪境界,不再靠這眼耳鼻舌身去接觸到外境,然後再起心動念,看你的心起心滅。我們很多人都從眼睛看到一個人,內心起了念,然後我再來觀這個念,這個裡面念是什麼?我在想什麼?我再對這個人所看到起什麼心念,然後再對這個來修,如果你這個都做不到,那你這個修行根本沒有辦法修不下去,就是還沒有見道,你見道一定要能夠看到我的眼耳鼻舌身對外境所反應的,我內心起了什麼念頭?譬如有一個人直接著我,我的內心裡面這個瞋心就一直起來,你有沒有警覺?如果有警覺就代表快到見道的地方,如果連警覺都沒有,你駡我,我不痛快,我馬上就駡回去,根本沒有一個了了的覺知看我在冒火的心,冒到一半,你看著它,不能冒,不能冒就下來,就不要生氣。

如果連這個都沒有就沒有見道,你觀不到你的妄想心,你覺知跟你的妄想攪在一起,你駡我,我馬上就駡回去,這中間就沒有控制你瞋心起來觀照它的能力,這根本都沒有看到,你要修什麼,根本都修不下去,頂多是看經典、聽經。所以,今生有生之年,你要好好的在肉體上用功,讓這個氣能夠到腦筋裡面去,你那個覺知心才會起來,才知道我裡面的習氣是有,外在的人事物所講的話、所看到、聽到的,我內心產生什麼念,有什麼念都不對,都應該把它壓回去,不讓它起來,這樣你才是見道,你連這個都沒有的話,就是還不行。這裡講的是見道的利根聖者。

見道之前還有一個入道,入道就是根本還搞不清楚哪一個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但是已經進入到禪宗講的把心打開了,心打開的時候一片亂,哪一個是覺知、法塵、妄想?在你心中搞得很亂,剛開始一入道的時候,也抓不住哪一個是你的爹娘,爹娘就是你的自性,哪一個是你的妄想?過一兩年,你慢慢了解了,有一個覺知歷歷的心,有一個從內心胡思亂想的心,有一個心可以感知虛空有距離之間的因緣來了,你可以起心動念,可以慢慢這樣去了解,了解差不多的時候,就已經到見道位,見道位就菩薩來講就是四地菩薩。聲聞乘的見道位定力比較高,就是《大般若經》裡面寫的,你雖然在修菩薩道,但是菩薩道要成就,你就要先成就聲聞、緣覺菩提,如果聲聞、緣覺菩提你都沒有成就,你這個菩薩就沒有辦法做到不動地菩薩,還比聲聞、緣覺還要差,起碼聲聞、緣覺他已經有定力可以解脫,雖然你有智慧可以講的頭頭是道,但是你對外境一點脫黏的功夫都沒有,看到人駡來去,罵那這個人沒有開悟!就代表你容納不了眾生、容納不了外界的人事物,那你要怎麼解脫;有的根本就是沒有真正的智慧,如果真有智慧你就知道你的行為已經犯戒,你會去規範你自己,不要去批評別人,你自己心地到底怎麼樣,也許你著魔了,著魔會讓你去批評說別人不對,說我對、我最好,有一些著魔的人就會這樣,不然,真正修行人都是修自己,你有開悟或沒開悟跟我有什麼關係,我懂了我放在心裡也不會去隨便亂講,你亂講,就得罪這些古聖先賢或者現在的高僧大德,不見得現在的高僧大德修的沒有你的境界好,不見得他永遠都在你後面,未來他有因緣時修證不見得比你慢,像雪山童子就節省十二劫的時間成佛,都是沒有智慧的,去批評別人修得好不好,也許人家下一世比你修的,一跳就十萬八千里也不一定,講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入道、見道,小乘、大乘不要互相排斥,其實這兩個是相通的,你要走到大乘有成就,你小乘也要有成就,這是心地裡面的功夫要相等,雖然修行法門不一樣,唸佛、禪修、修密等等雖不同,但是心地裡面那種解脫智慧、定力一定是相通的,《大般若經》裡面也有講的,你沒有證到聲聞、緣覺的時候,你這菩薩摩訶薩不叫做菩薩摩訶薩,是不是還沒有到聲聞、緣覺的境界?所以世尊說無有是處,沒有這種道理的。這樣你就知道小乘、大乘,其實兩邊都是互相在一條路上,雖然有時候叉開,但最後合起來的時候還是一樣,暫時講到見道這裡。下一次再講其它十八個有學位。

 (2004.06.19.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