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200
4.05.29.   9 講(4)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三)、名詞解釋(續)

11.善根:

梵語 kucala-mula,又作善本、德本,即產生諸善法之根本。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謂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於正法中。無貪、無瞋、無癡三者為善根之體,合稱為三善根。

我們天天在看經文、講佛法,常常提到善心、善根,善根又作善本、德本,善就是德行,就像我們守戒,戒清淨的話,德行就高,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產生諸善法之根本,為什麼有的人沒有善根?有的人善根具足,他很容易在今生發起修行的心。沒有善根的,今生縱使做人,他也沒有想要發菩提心或者要修行的心,這些都是沒有善根的。有沒有善根要回歸到因果,有的人善心、善根具足,今生就很容易接觸到修行,如果善根具足,在修行過程之間接觸到佛法或者有打坐或修行他就很容易上路,沒有善根的反而會講一些破壞人家修行、阻礙人家修行的話,甚至於叫人家不要去做修行、打坐,甚至於吃素等等的這些行為,這樣都是不具善根的人。

出家人比丘知善、知善根,能夠出家本來就具足善根,能夠了解什麼叫做善,有這個知善、有善根,可以說是成就見、得正見。如果你沒有善根、沒有知善的心,你就沒有辦法成就正知、正見;所謂正知見,就是我們一個人對事情的看法,事情的看法都是很正確的,不會有偏差。同樣一件事情、一句話,有善根的、有正知見的,講出來就非常的得體,沒有其它的這些枝節的想法;如果是沒有正知見的,他的看法都不一樣,講的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甚至於背道而馳的觀念,這就沒有正知見。

得善根的,於法得不壞淨,法就是指世間的一切行為、心念頭、觀念等等的,有正知見就不會破壞我們要修淨,要清淨我們妄想習氣的心,不壞淨就能入於清淨、正法中。所謂正法,除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以外,就是你本身要學解脫道,就叫做正法,如果在修行過程之間,有所執著某個境界,會感招諸天的果報,這就不是正法。學解脫道的就是正法,從心地法門入修的,就是正法。如果不是修涅槃解脫道的,對佛法來講都不是正法,都是世間裡面的法,我們常常講以佛的三法印來檢定某個人說法是不是合於正法。

世尊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為樂」,所說的法屬於這三法印,才能稱為正法。雖然這裡講善根,但是從善根導入正知見,不壞清淨法,最後一定要修正法,佛法從行善開始,這還不算正法,打坐中間有種種的境界,如果執著就不能算是正法,能夠對一切境界抱著無所有、不可得的心,這樣地地往上升,你今生就能夠得到成就,最重要就是進入修心的狀態。我們要知道能夠控制我們的心,轉我們不正常的心意念,甚至於有邪念生起,我們都要能警覺來對峙,不讓它繼續思想、發作下去,這樣就是在修我們的心地,讓它清淨。    到最後對一切法都不去執著它,這樣就能夠在今生得到解脫的知見,也就是在修正法。

沒有善根就沒有正知見,就進不了清淨的心,就得不到正法。善根就是因,能夠修得正法,今生能夠得到解脫,這是果;善根,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無貪、無瞋、無癡三者為善根之體,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有貪、瞋、癡,如何做到無貪、無瞋、無癡?這就是我們要打坐、修行,用覺知觀照我們的心,對一切法執著,煩惱心念生起時,甚至於對人事物產生貪、瞋、癡等等現象的時候,能夠警覺,把它轉過來。無貪、無瞋、無癡是一個果,為三善根之體,我們在修行過程之間就是要找出這個空體,把以前所熏習的貪、瞋、癡斷掉,找回我們的空體;無貪、無瞋、無癡也可以說是三個善根,佛教講貪、瞋、癡是三毒,讓我們一直輪迴在六道裡面。今生開始學打坐、觀心,調理就是要斷掉貪、瞋、癡,要學無貪、無瞋、無癡,這就是三個善根,當然還有很多其它心病,其實這三個是最根本,一切法都是從貪、瞋、癡起來的,你能夠控制貪、瞋、癡得到無貪、無瞋、無癡的話,你就已經得到善根之體了。我們懂得善根,就是開始學佛法的一個基本,沒有善根起不了想學佛法的心,起不了要做善事,甚至於要打坐、修行等等的心都起不了。

 

12.一念淨信:

指一念之清淨信心,意即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與自身中本有之佛性清淨無有染污,信諸佛之性平等無二,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信一切眾生盡得成佛等。凡此等之清淨信心,均稱為一念淨信。

一念淨信,指一念之清淨信心。念頭有很多,但是看到《金剛經》能夠產生一念淨信者,也就是說從心裡面產生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對《金剛經》所說義理都不會抱著懷疑的心,能夠從內心裡面清淨的產生信心,當然就沒有第二念、沒有其它的念,這就是一念清淨。一念淨信也就是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說:一切諸佛都從般若波羅蜜裡面產生出來的。般若波羅蜜意謂用智慧度到彼岸,何謂智慧?就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這是般若智慧的內涵,知道一切煩惱無所有,一切修行的境界不可得,這樣來觀修行過程之間的現象,你最後就能夠證得佛心,如此一個佛就產生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所以殊勝,就是教人家成佛的,跟世間禪定剛好是背道而馳,面對世間禪中產生什麼現象,你就要把它放下,不要執著它,這樣才能夠地地高升,才能夠擺脫境界的因緣牽扯,不會受感召出生到哪一天去。這樣你用般若波羅蜜智,你可以跟我們自身中原有的佛性,它本來就無有汚染,你要一念生清淨,佛也是有一個清淨無染的心,諸佛已經清淨了,但我本身也有一個佛性,本身也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也是跟佛一樣的,只是現在我的妄想、習氣、心病還有很多,蒙蔽了我們的佛性,我們就要擺脫這些妄想念、執著,讓我們的佛性顯現出來,你也要信仰我本身也有這種佛性。

另外,一念淨信,淨信諸佛的佛性本來就是平等無二,釋迦牟尼佛證悟的時候說:「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妄想執著耳。」如果你不去妄想、執著,你跟佛的自性本來就一樣平等無二,我們知道就要好好去做,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觀心裡面的一切妄想執著,把它放下,你就有自在清淨的心,它跟佛衪們的清淨心沒有兩樣,你也可以淨信這個道理,此佛性道理是一樣的。另外,還可以一念淨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金剛經》裡面講的六道眾生,本來無相,你執著有六道眾生,有一個六道眾生的存在,你就是入有相,天、人、阿修羅、畜牲道、惡鬼道、地獄道等眾生相。不管哪一道的眾生,我們對它做什麼或者現前在我們心中,我們都要觀無所有,沒有這個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在這一品跟上一品世尊告訴我們的,不要執著四相,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六道眾生觀成無相,就不會跟它們互相牽扯,有牽扯永遠都有輪迴,互相心緣心,就沒有辦法解脫。要觀眾生都是沒有,你說我在行菩薩道,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說:「度了無量無邊無數眾生,無一眾生可度。」如果有一眾生可度,你就住有相,有相我要來度他,常常有這個心,你就沒有辦法自我解脫,我們在行菩薩道,有眾生要可度,但是在能度、不度之間不要去罣礙,要能隨緣,能度就度,不能度暫時放下,不要一念要攝受他,一念要讓他能馬上有轉境,這樣你反而就執著有相,反而就沒有去掉眾生相,這樣就沒有辦法自我解脫。行菩薩道,先自利再利他,利他不行時,就要先觀空,沒有一眾生可度,度不是一下子能度就度,要隨緣、觀因緣。這句話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讓你執著眾生、跟有相的心,這是《金剛經》一直在告訴我們的:要離四相,若能這樣,你就能夠自在。眾生相是一個很重要的,我們一念淨信,也應該淨信一切眾生盡得成佛。

很多人,說我成佛根本無望,這樣是妄自非薄,但是有的人卻是著魔了,說他是佛、什麼菩薩,根本不知道修行是在修什麼,我們是相信未來會成佛,但是也不能夠迷失的認為我現在已經成佛了、我很了不起了。我們懂得經文,佛是什麼境界,你沒有那個境界,但是您卻可以一生一世的永遠這樣修下去,到最後一定可以成佛。上面這些都是在一念淨信之間產生的觀念,凡此等之清淨信心,均稱一念淨信。

 

13.福德:

福者指過去世及現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於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德者於四眾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懷增上慢,優婆塞心懷我慢,優婆夷心懷不信,如此則不能自見其過,於戒律有所缺漏。此類少有善法者,實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

福德,在《金剛經》裡面出現很多次,有善根就會去做無量的福德,做無量的福德,為什麼?就是未來能夠成就佛道。現在所做的福德,要觀空,不要執著福德,《阿彌陀經》也說了,如果以少量福德,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往生西方也是要廣積福德。

福者指過去世及現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尤其是布施方面的去幫助別人,及由於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你做了善行是個因,得到一切善行的果就是福、利,福是偏重於有一個利可以得的;德,偏向於我們修行的心、持戒的心,德者於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中,出家男女、在家居士男女這四眾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懷增上慢(意指你沒有修證,說你修證多高多高而產生慢心),優婆塞心懷我慢(別人不行,我就比別人行,這樣產生慢心),優婆夷(居士身的女居士)比較不容易產生信心,心裡面有不信的這種障礙,出家人有一份優越的心我能夠出家,但是出家沒有實證,反而從心裡面產生我慢心。在家居士雖有一點智慧,卻變成對出家眾、對一般眾生不恭敬的慢心。優婆夷,心比較不具足善根,常常會懷著不信的心生起,這都是福德或德比較欠缺的。如此則不能自見其過,於戒律有所缺漏。

這四眾如果不能迴光返照,看自己的心態,看到自己的過錯,那你就會破壞戒律,戒律有所缺漏。如果少福德,不具福德者,此類少有善法者,實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一乘佛法,都在講解脫道、佛道的。你如果有增上慢、我慢或者對佛法不信,就是少有善根者,善根太少,不能夠去修持一乘佛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要教你成佛的一部經,你福德不夠,就看不到《金剛經》。能夠讀《金剛經》,而不會產生懷疑心,這樣就是福德具足,《金剛經》裡面也一直在講,一念生淨信者,不會懷疑的,當然其果報不可思議,《金剛經》也說果報是不可思議。有善根的讀到《金剛經》就很歡喜,然後學習能夠成佛;如果有業障的,於先世罪業應墜惡道(畜牲道、惡鬼道、地獄道),讓你以前所造的業,今生雖然還沒有受報,可能要墜落到畜牲道,你讀到《金剛經》會受人家輕賤,也就是阻礙你、污辱你,在行為上、語言上處處的刁難你,你讀誦《金剛經》碰到這種事情,馬上就要想到,經典上有講,讀誦《金剛經》者若先世罪業應墜惡道,今生讀誦金剛經就會受人的輕賤、輕視,賤踏你,不管是在語言、行為讓你難看。你知後就要忍耐,努力的再誦《金剛經》,多做善事、多迴向,這樣你也可以慢慢的把要墜落到下三道的因把它轉移。福德是很重要的,也就是你要學一乘佛法的根本,從善根到積福德,才能夠受教於一切的佛法,這是連貫的。

 

14.法相:

法相者指諸法所具本質之相狀(體相),或指其意義內容(義相)。唯識宗之特質在於分析或分類說明法相,故又稱法相宗。有時法相係指真如、實相,與「法性」同義。

法,是代表一切法的形相,舉手投足之間都是屬於法,起心動念之間也是法,法是概括一切有為之相。法相,諸法所具本質之相狀(體相);本質,就是根本基礎的一個體,這個體是一個空的,從空才能產生一個有相,或指其意義內容(義相),有體才有相,法相從體之間生起一切法。唯識家之特質在於分析或分類說明法相,法相有無量無邊的,故又稱法相宗。唯識本來就在講心,識就是心,唯就是講空,識就是講心,是為有,唯者講空遮於有。唯識宗,因為要講心、講一切法,它的名相就很多。

如果你還不到一個境界,你去搞這個法相宗,了解很多的名相,但是,沒有實際的體悟時,會覺得很辛苦。大部份修行人,剛開始修都是要清淨自性,不要去執著一切的法相,念頭、影像都要放下,只有一念清淨,保持一個覺知的心,這樣是修行要解脫的第一關。普通進入唯識、法相的範疇,大概要進入心用,進入要神通變化的境界。

我們說五蘊,色、受、想、行、識,為什麼識擺在最後?從身體色相開始修,修到內心的感情領納作用,七情六慾控制,修到妄想不再亂起,這樣心才淨,心淨才進入到行陰區宇裡面,就可以看到腦筋裡面觀到跟眾生之間的因緣果報,就能夠開發出宿命通,原則上不能夠胡思亂想,才能夠進入到觀心裡面非常微細的各種跟眾生之間的關係。這個你也要超越,如果你不能夠超越,你跟眾生因緣還是互相牽扯,沒有辦法斷盡。到最後識陰,就是看你自己的心,要成就也是要了解自心、要神通變化也是從這個心起。

要先解脫,就觀一切識不真實,這識會變化,在識陰魔境裡面,很多神通變化就會起來,變化你不讓它變化,就擺脫自性,依心轉化成一切相,這樣你才能夠解脫,回到自性清淨的本來面目,色、受、想、行、識這五陰能夠完全超越。五蘊滅盡,終歸無可得,就是回到我們自性清淨的佛性。那時候,你要再回過來,用這個心成就一切法、成就一切菩薩道,那就能夠很自在的現起它的功用。

有為法都是法相,但是以無為法為根本,無為法可以說自利,能夠清淨自心,不隨一切境、一切緣來動心,這樣五蘊滅盡以後,你才能夠利用這個心、這個空體,產生一切像諸佛、菩薩一樣的神通變化。

法相,包括一切有為、無為,都是屬於法,它們各有一個相,這個相離不開有一個體相、有一個有為的意相,這包括世間一切都是法相,另一個跟法相很相像,但範圍比較窄一點的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我們眾生各個果報所歸於哪一界,就有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牲、惡鬼、地獄這十個法界,你是屬於哪一個法界,就從你的心裡面可以看出來。今生你可以在這十法界裡面去找到一個歸向,要歸於哪一法界,有這種原動力,你就會朝著這個去努力。譬如你要歸於菩薩、要朝菩薩道前進,菩薩是能夠自利利他;佛,除了自利利他以外,還是具足覺行圓滿,覺悟一切法跟自己做到了行為清淨無礙,衪能夠覺行圓滿。菩薩自覺自利,再用他的智慧來幫助別人也能夠解脫,達自利利他,這是根本要成佛的一個基礎。

法相總歸一句話,就是世間裡面一切相,有形、無形的、心意念都包括在內,都屬於法相,如果法相不起,那只有一個空,就是空相,有相本體也是空。有時法相指真如、實相,這已經到高層次的說法,一切心會依各個境界現出它的真如功用,譬如我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聽,這是根真如體產生它的功用,被你看的色相、物質形像,被你聽的聲音…等,這就是六塵,六塵真如,它會現出它的如其本來的影像。你打坐之間,剛剛講五根、六塵,產生六識,那是一般凡夫的功能,它也具足。我們修行的人,有打坐境界,各個層次之間都依它的真如現起一切相,所現的相就是法相,能夠觀自己的心起、心滅,能夠觀到發光,起什麼光─黃色光、白色光、哪一種光?或者能夠產生身體的氣,這些都是真如所現的一切相,甚至於能夠面境如如不動的一個體,進入一境性之間,那也是真如所現的一個境。甚至於起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之真如相,再往上走八背捨、九處地定、十遍一切處(所有的光,它都能夠遍一切處)。有的光只有在自己的身體,有的光只能在有限的天,有的光可以遍十方虛空,這跟我們心量都有關係,遍一切處是講一切光的顏色,你可以讓它無所不到的遍一切處,這些都是真如所現的一種功能。如果你對諸法能夠解脫,你就有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這也是三三昧的真如所現的境,剛剛講的這些修行的現象,都是屬於法相。

法相都屬於真如反映的一種現象,也就是實相,實相,是空真如面對一切因緣,所產生的那個相,就是實相,實相也是非相,你不要執著它,看它不是相,這樣才能夠超越。要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就是所謂的實相。

「法相」與「法性」同義,要生起一切法,法都有它的自性,這個自性就是法性,產生聲音─聲塵,就有一定產生聲音的那個自性,所產生的聲音就是它的法性,它的法性就產生法塵,法相就是聲音,從性產生相,性是因緣才產生自性,沒有因緣就沒有自性,自性就能產生法相,這一連串的功能,相信大家都有點概念。

 

 ()經文大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把原經文用白話文來解說: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尊者白佛言(白指告白、對上來說話):「世尊!頗有甚多眾生,當有機緣得聞世尊剛才這樣的言說與章句,他們的心中能生起實際的信仰不?」為什麼佛說的法、經典,在未來世或者是在當時有人會有不相信的?我們常在講的無礙智,那是一回事情,諸佛、菩薩他們對佛所說的話,都會不打折扣的相信。但對於不具善根的人,他聽到釋迦牟尼佛嘴巴所講的話或者後來的經典,真的能夠產生起信仰的心嗎?這些都跟有無善根,以前有沒有積福德有關係。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佛陀告訴須菩提尊者說:「須菩提!你不要作這樣的說法,問說眾生得聞如來這樣的言說章句,能不能產生實際信仰!」世尊先告訴他不要這樣講,再下來才把他能夠產生信心的人,他的因,是做了什麼?把它顯現出來,因為佛法說一舉一動都離不開因果,你問世尊為什麼衪所說的言說章句,有的人不會產生信仰,有信心危機,不相信呢?這其實跟因果有關係,所以世尊回答說:「如來我滅度入無餘依涅槃,在入滅五百年後,是值像法時期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持清淨戒而勤修福業者,即能一閱讀此章句後,產生無量的信心。如果你不是持戒清淨也不去積福德,你當然五百年以後,釋迦牟尼佛的正法期過了,讀到這些章句就產生不了信心。如果我們今生能夠持戒清淨並且廣積福德,當然一讀到《金剛經》的章句,你就產生無量的信心,並對此文句認為有實際無量智慧與功德在。須菩提!當知這個產生信心的人,他從無始劫來已不止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處種植諸善根,此人已於無量千萬佛所,早種植諸善根了。所以你今天才能夠讀到《金剛經》,而且讀完了就非常相信《金剛經》裡面的語句,不會產生信心危機。那不是只有你拜過一個佛、兩個佛、三個佛,你已經在無始劫以來親近過千萬億佛,所以看到《金剛經》就能夠接受,心生歡喜。

那你要問,過去才一千佛出現過,現在賢刼,才四個佛出現,總共才一千零四個佛,那我怎麼有千萬億佛可供養,種諸善根?我們思維常局限在這個娑婆世界,其實在這個之前、之前,你在哪一個世界都待過,那個世界滅了,又感招到另一個世界,今生又感招到娑婆世界來,這中間來來去去,其實已供養千萬億佛了。現在看到《金剛經》才能夠產生歡喜心、起堅定的信仰,就是說已經在過去無量劫的時空之間去親近千萬億個佛,才有這個功德。如果今生才開始起善根、開始修行,那接觸不了《金剛經》,這些都是跟因果有關,大家要能夠了解。因有此因緣,才能一見此經文、章句,即能產生信心不疑。當他們聽聞到此等章句,即能在心中於一念頃生起清淨信仰者,不會抱著懷疑心。」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 法,不應取非法。」

須菩提!如來對於此種人皆悉知悉見,是因為此等眾生,已得如是無量無邊之福德。釋迦牟尼佛不管在世或者已經入滅,十方虛空一切眾生都在衪心中,大家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在衪心中,當然衪都知道,好的,當然是好,不好的,衪也能夠自在無礙。因為,大家的心,如來都悉知悉見,能夠對《金剛經》這些章句產生無量信心的,是諸眾生已經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

什麼呢?因此等眾生已能悟得要離四相,不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沒有一個我,住在世間不要以我、標榜有一個我,這樣你就沒有人、沒有對立的人、也沒有對立的眾生,這樣人、眾生相就沒有。對於今生要活多久,不去追逐長壽,對於壽者相,我們要了解已悟到解脫的人,他不再執著壽命多長,就不怕生死,真正學佛法的人,他有生之年幾十歲,緣盡了,該入滅就入滅,他不像仙人要活幾千萬億歲,不像仙道的要做十種仙,不管是吃地上的某些物質可以長壽或者吃藥物,或者吃某種物質能夠延年益壽的。或者修打坐,光靠人的口水就能夠使身體改變氣機,氣脈通順也能夠活了幾千萬歲。這些壽命要之即有盡,不管幾千萬億歲到最後都要死亡,這是人跟仙的層次,總是要死亡。如果你感招天上的天壽,那個壽命都很長,最高可以達五百三十七兆六千億多年,那你有這些壽者相,天壽盡了還是要再輪迴,去掉我相之外,沒有人相、眾生相,對於自己所修證的這些壽命概念,也要去掉,這樣你就不懼生死、不愛涅槃,一直在六道眾生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就是修菩薩道的人,悟道以後就是這個樣子。

得無四相後即能知一切法是無所謂法相,亦無所謂非法相,是名為法相。這一個三段式的說法,「法相者,即非法相,是為法相」,要了解,我們看一個法相,一切有形有相的、一切心意念或者一切內心所現的影像等等的,就是一切法相(),你把它看成非法相,不是一個法相(),要怎麼做?就是不接納它,把它空掉,那就是成就一個非法相,能夠做到這樣那就是法相(假有、中道觀)

般人所現的一切法相(),都執著它為真,就是沒有做到非法相(),沒有客觀的去看那個心、法相,你就會執著,這樣就沒有做到非法相(),非法相能做到這個時候才叫做法相(假有)。這三段就跟你修行功夫有關,法相者(),即是非相(觀空),是為法相(假有、不黏),你把這三段說法用在哪一句話,都能夠通用,而且能夠了解、做到,那你就悟道了。你把它用取代法,譬如一個人駡你,你說駡人的話(有相),不是駡人的話(),是為駡人的話(假有、不黏、無執);意指,這句一般人聽了會生氣駡人的話,是一個法相(有相),在我聽起來不痛不癢好像不是在駡人(空、無相),我能心平氣和,所以看成這個非駡人的話不是一個話,這是非駡人的話(假有、不黏),這樣你就真正做到解脫了。不會因為這句駡人的話來影響你的心理,這樣這一句駡人的話就變成一個客觀的、沒有發揮功用的一句話(空、無),這也就是真正駡人的話(假有、不實)

法相者,即非法相,是為法相。」這三段式的說法,跟你修證之間能不能從你對一切法相的執著把它抽離出來,如果能夠抽離就是你做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生相,能夠做到這樣,你就能夠觀:一切法相,即非法相,是為法相。雖然它最後一句話是為法相沒有說出來,膽也包含了第三句的意思。《金剛經》說世界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者(有相),即非一合相(空觀),是為一合相(假有、無執),這也是三段式的說法。

此等眾生,若心去取其法相,如果你做不到觀其非法相,那就是你心去取那個法相,就會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相。進一步講清楚一點,此等眾生若取法相,剛剛叫你不要去取那個法相,現在你真的取那個法相,當然即已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呢?因為你心裡面還有習氣、毛病,真正去執取那個法相,就會生起有一個我在(我見),有一個對立的人相在(法見),有一個跟你業緣互相牽扯的眾生在,就有人相、眾生相(法相、非假有)。如果對你自己來講,修行的境界你看不開就有壽者相,當然你看不開它們,四相都全部俱在。因此等眾生取諸法相,當然就著四相。

反而言之,若此等眾生,有生起一心不取非法相(空觀),亦即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執實有相)。剛剛我們說法相,要看成非法相,是為法相,現在法相你去執取它,一執取就產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反之,現在你執取非法相,把它看成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就是要離,離相就看成非法相,看成非法相是修行一個必然過程,沒有做到以前,你要執著一個非法相,還有這個心,我要把它看成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相四相,你要用心的去離這四相,代表你也要離這四相,離這四相的心很強的話,代表你也有另一種執著,所以不應取非法相(空相),也就是執空這個心態也不對。

但是修行過程之間,你一定要有這個有、空、假有的修證過程,你一定從有相()間要能擺脫一切相(),就要否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否定差到不多時,你才有定力生起,才能夠得解脫知見。等到你證到解脫知見,就不要有一個非法相(空執),那種很強的觀念存在那裡,這是一個很重要成佛的過程的修證。

總結一句話,此等眾生若取法相(執有)、若不取法相(執空),都是執著有此四相;取法相,就是觀有這四相,不取法相,就是要擺脫它入非法相(空觀),但是這樣也是另一種執著非相、空。所以是諸眾生,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取法,我們當然不要去做,不取非法,就是非法相(空觀),也不要太強去執著空觀,但是此過程是要去經過磨練。

剛剛講過,你不去擺脫四相,就做不到解脫,做到了以後,就不要去取非法相(空執),讓它自然的這樣,四相不去執著它,不即不離(假有存在),對一切相能不即、不離,在過程之間要做到非法相,有兩個境界、層次,一個是先相應(有相),然後慢慢學習我不要有相(),要觀一切相非法相(空觀),你就要做到不相應(無黏),能夠做到不相應,你再回過來相應,相應但對一切法又不執著(中道),這過程之間有相應、不相應再相應,這種心態會存在,這樣就是無法可取,無法可不取,我們能夠面對一切境如如不動,讓一切相自起又自滅。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眾生有此等認知後,以是法義故,如來我常常說,你們諸比丘等,要能確實知道我所說的法,有時我雖有所言說、權宜設施而說,也是要讓你等比丘知道我真正的意思。我有所說法時,就譬如說是給你等一隻筏,此筏現階段是要使你等能渡到彼岸的。等你等依此筏渡到彼岸後,即要將此筏捨棄下岸。現在所講的佛法,就用筏來譬喻法者,你們應能懂得,現在這條河,你要從這邊渡到那邊去,我現在給你一竹筏,你坐在上面,你渡到對岸去,渡到對岸去你就要下來。現在你執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給你一個筏,要你離四相,你能離四相渡到對岸去了,你就要下船。然後再搭另外一條船,本來你觀四相為非法相(空),要回過來,再另外找一條船渡到對岸去,不取非法相(假有觀),這樣你才能夠知道,那一階段要用哪一個法渡到對岸,這樣就能夠很清楚地修行。

不是永遠都是利用一個竹筏,用完了,捨不得丟掉,一定要渡哪一條河,就要用哪一隻竹筏渡到彼岸去,渡過去以後就要捨棄,然後再換一隻船再渡到彼岸。因你等已依此法而證得、悟道了,就不要抓住此法不放,那就不究竟了。要離四相,離了四相以後,就不要再執著要離這四相,再觀一切法相是非法相,能夠做到觀一切非相以後,就不要再觀一切法都是非法相,這樣才是法相(假有觀)。

另言之,你等是心有病時,如來我教你們一法(筏),當用後能渡到彼岸,就要將此法(茷)捨棄。連如來我所說的正法,都是用在修行過程中,要用即用,要用能用,用後已渡到彼岸,要將此法(茷)捨棄,要能抱著這種心態。正法都要能用即用,用後即捨,那何況是非法呢?每一正法、解脫道、空觀都要用在面對境界時,我已經能做到了,這個空、解脫也要放下,連正法都是這樣做,何況是非法呢?非法更是要捨,我們短時間去藉用一下子非法,但當能夠度過去了,那這個法也要放下。

我們在修行過程之間,所學到的一句話,用在我的生活、煩惱時,當能夠度過去了,能夠做得很好,就不一定要再用這句話。你說我現在要修空觀,空一切相,觀一切四相都沒有了、觀一切心意念都沒有了,那你已經可以解脫了,就不一定要觀一切相都是空、觀一切念頭都是沒有,你就可以回來觀這個心意念、觀一切相,你有客觀的心去對這一切相,就不必一定要把它空一切相,正法都是要能用能捨,何況是非法呢!非法更是要捨棄,連正法都要捨,何況非法呢!我們說非法不是真正的佛法,或者不是真正要求解脫道的法,那你在世間禪定所修的一切功用行,所證到的一切境界,都是不究竟,都可以說是非法,那非法你要懂一下、認識一下,到最後也是要趕快抛棄,才能夠往前邁進,修佛法都要有這種認知。經文解釋到此為止。

 

()如何依本經文修行

1.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這一段話我們能夠學到什麼?對於佛陀所說的法,能不能產生實信?這不是說我要信就能信,我不信就不信,這是存在著因果的問題。有些人一生不能夠聽到一尊佛的名號,更何況去接觸到經典。古人修行為一言半句,有時得捨身聞法,佛法難聞,你有那個善根,甚至於為了求法,犧牲我的肉體,我都願意,就像二祖神光大師還沒有悟道前,碰到達摩祖師斷臂求法一樣。

再舉雪山八句而言,經典上有記載,有一雪山童子(婆羅門)修菩薩行,一日,帝釋天王化現為容貌可怖的羅剎鬼,欲勘驗童子,就想了一句過去佛所宣說之偈語:上半句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有修行的人,一聽馬上就可以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何謂行?眾生因緣牽扯的行陰心是無常,我們內心裡面一切的因緣所起的念頭,也都是無常的,我們難免隨時隨地會感招虛空之間,或者其它眾生心意念這些因緣,起起滅滅都是生滅法,生滅法,經過你的覺知產生覺受,憂喜苦樂的感受,然後你把它空掉,就像剛剛講的離四相,是法相(有),非法相地離此四相(空),然後再把它看成是法相(假有觀),這種過程之間就是生滅法,有的人學到馬上就懂了。

雪山童子一聽到這兩句話,就心生歡喜,為什麼會歡喜?因為雪山童子,已經修了好久好久的菩薩道,所以聽了這兩句話就歡喜,此是他有無礙智,一聽就認為是正法,你說這法是從玉皇大帝口中講出來的,為什麼他會相信他?這不在於講的人,而是在於那一句話的內容,就像《楞嚴經》,胡適先生他在研究《楞嚴經》是怎麼進來中國的,沒有人翻譯,也見不得進來記錄,怎麼會冒出一部《楞嚴經》進來?但是你真正修大乘菩薩道的,你去讀這個經典,就知道裡面講的都是正法、都是確實的修證過程。羅刹怎麼會講出這種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不管是誰講出來,真正的佛法,就是佛法。

雪山童子一聽,就知道這是正法,要求羅剎告知後半偈;但是,這個羅剎鬼故意要刁難他,就說要聽這後半偈,你就要讓我吃你的肉、跟啃你的骨頭,我才要告訴你。雪山童子求法心切,慨然應允,遂得聞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們心起心滅、所感知的一切因緣法,能夠在經過六結使(動、靜、根、覺、空、滅)之時,都沒有六結使的毛病、執著,這生滅法沒有了,就像剛剛傅同學講的,我在講經說法,她聽是聽到了,但是聽到了就溜過去,跳過去就跳過,你要想去記下來就覺得很痛苦,起心動念想要多做一個動作就很痛苦,這就是生滅已經沒有了,這時就這樣聽,聽完就放下了,也不要想這是怎麼樣,這是動靜根覺空滅的境界,已經不要在那裡產生覺受、產生喜愛、厭惡等等的觀念都沒有了,空掉以後,我聽是聽了、過去也過了,這種生滅法都沒有的時候,寂滅為樂,無執、無取諸法,是為無上寂滅、快樂。

應緣最重要是覺受,我們聽是聽到了,從內心聽到這句話,產生憂喜苦樂的感覺,才會去執著好不好,然後採取行動,這些是我們凡夫的現象,我們沒有這樣的修證,就會有這毛病;我聽是聽了,聽過去就過去了,這就是生滅滅已,那你能這樣自在無礙的住寂滅,這種寂滅是最快樂的。一句話進來我耳朵聽到了,然後了解了,然後又過去了,這就是寂靜,寂寂然的去面對那個境,然後自然的沒有好惡想,這就是最快樂的。

雪山童子聽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四句話就非常的歡喜,就趕緊把這四句偈寫在岩壁、樹幹等處,他已經修到有神通力,就用手指把這四句偈寫在石壁、樹幹上,以留存給後人知道,因為菩薩常常想的都是別人,自己雖然已經聞到了這四句偈,但是因為即將死亡(答應人家要給人家吃他的肉、啃他骨頭),我既然已經聞到了這四句偈,也要留給後人,使後人能得知,依之而修。繼而從高樹之上,投身往下,要捨身於羅剎。其時,羅剎即現出帝釋身形,變出他本是玉皇大帝的身,自空中安接童子於地,並率諸天人於足下頂禮,此童子(指沒有結過婚的、清淨的修行人,沒有男女關係的清淨修行人,就是我們所說的童子身)者即是釋迦牟尼佛某世的前身,修菩薩行的。

我們從這一段公案可以了解,釋迦牟尼佛一直都是在捨棄、布施衪的肉體,有時候捨身餵虎,有時候為了求法捐軀,這個肉體衪看的很透,對這個色身的執著看得很透,衪了解這個肉體是假的,如果能夠悟道或者學得一言、半偈,死後馬上可以再出生,出生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這就是沒有壽者相,如果你有壽者相,你被吃掉以後又要投胎又要怎麼樣、怎麼樣,要再想這些就有壽者相,就沒有自在。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常常在捨身,而且好像都很自在,就是因為衪沒有壽者相。我們修行到天界,哪一天的壽命有多長,我看的開,要你現在肉體的壽命你能不能終結、看的開,那才是真正看破壽者相的境界。這一段話(四句偈)很重要,因為釋迦牟尼佛以此因緣超越了十二劫(一劫以一萬六千八百年),這中間還有什麼其它因緣造成衪比彌勒菩薩及早成就佛道。劫在各個經典的記載都不一樣,有的經云從人壽十歲每百年增一歲,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然後從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這中間人壽一增一減期間稱為一劫。有的人說法又不一樣,每個地方的經典都講的不一樣。這個十二劫到底是什麼劫,這數量還是無法明確說明。但是彌勒菩薩慢了釋迦牟尼佛大概五億多年(35劫)才成佛,這關鍵就在這裡。

為何童子仙人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就能產生實信,因有前世所修之福德,有無量無邊之福德故,一聽正法即能信受。有些人一看善書就把它當佛經來讀,但觀其義理不是佛教正法,是後來有心人胡亂編串一些文句來混淆視聽,有的更離譜的按上「如是我聞,一時…。」很像是佛所說的經文。有的是沒有這句話,那還保持它原來不是佛經的味道,譬如北港媽祖,也有一部媽祖的經,當然它沒有按上「如是我聞,一時…。」當然它是在講媽祖以前的一些勸人為善的文句等,對於一些真正的佛經典,有正知見的人一看就知道真假,當然現在很多大藏經裡面書寫的經,不一見得全是釋迦牟尼講的,像高王觀音經看起來就是怪怪的一部經,不知道是哪一個人故意要去編寫一些經文,這些我們要待了解,儘量不要去接觸到這種不是佛經的經文。如果真正的佛經裡面也有一些解脫道的、世間禪定的、欲界行善的,這種德行是三不等的,要看你的境界在哪裡,我們要善於分別。

又如前世我們熏習過的佛法,今生會一見如故,產生喜愛心,如果你過去已經超越這些小乘佛法的境界,然後熏習方等經、大般若經典,你今生再來人間,你會喜愛這些方等經或是大乘佛法講般若智慧的經,這是你種在你腦筋裡面的因,今生所現的結果,就是你前生或者前哪幾生所種的因,你也可以這麼去了解。你不能以今生所喜愛的經典,排斥還走在後面小乘修行者所喜愛的阿含經典,或者其它小乘的經典,說他沒有大乘菩薩的種性?還在學那些?你以前也是學過了,也是走過來了,他們不可能跳躍那個階段,他們還在學那個,你要讓他們學那些,因為他們一看那些就歡喜,喜歡持戒清淨、修自我解脫,不能說他不對,因為他還沒有大乘種性,你要他來學大乘經、般若經之類會導致他心慌意亂,他還沒有那種智慧。修行人懂了這些觀念就要互相尊重,不要去毀謗你以前所走過路的這些修行人。什麼根器,你會喜歡什麼經典,哪個道場傳什麼法都是相契合根器的人來參加,不可能所有不同根器的人,都可以在一個道場裡學習的。

有人前世修外道法(世間禪定),若無善因緣,還是喜歡修一些外道法,在人的層次修氣功、修仙道、或喜愛符咒之類的,這就是因果的道理,你前一世有修氣功,又沒有接觸到佛法,這一世再出生做人,還是喜歡修氣功,而且一打坐氣就來。你修仙道的氣也很旺。有的喜愛符咒,那你前世是這樣,這一世也是這樣的。一個佛弟子今生不迷於外道法或邪法等,一看此等法就不以為然,不應該這麼去做,更不會去想修練它,避之遠遠的,當然我們學瑜珈、學丹田成形的培養,其實這些也就是跟氣功一樣的,甚至於跟仙道的道理沒有兩樣的,但是我們修是沒有追逐要成仙或是長壽這種觀念去修,我只要把身體的丹田培養起來,能夠進入心的狀態來修心,我們可以假藉這個非法,假藉它來用於修身,用完了要捨,我知道我是要修心,但是修心也要假藉這個身體,身體有氣,我要藉氣來修心,我們要有這些正知見。

另外,我們要助印善書、經典,也要注意是否真的是佛經,才能去助印,不然有一些真的是偽經、邪經,雖然號稱是經,不是真正的佛說經典,這樣你就出錢去印經書,你認為印書功德很好是法布施,自己不會講,幫人家助印經書總是好的,但它不是真正的經典,如果它是毀滅大眾的慧命,那你也是在幫忙造惡業,這惡的業你也有份,所以助印經典也要特別小心,不是說拿錢去助印就是好的,有時候印些不三、不四的書,有時還要害人慧命,真是造業於無知中。

從這一段可以了解,為什麼有的眾生一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的經,他就能產生實信,第一個就是因果,就是你以前就已經種了很多的善因,你聽到了真正的佛法就深信不疑。如果是外道的、沒有善根的、不能修解脫道的,看到佛經他就會起懷疑,為什麼這樣講,為什麼那樣講?因為他的智慧不夠,不能夠認知這句話的真實義,因而有對不對的妄想。如果你智慧夠的話,《金剛經》拿起來讀,慢慢將這句話意會為這樣講、那樣講,當然你在誦之間一年、兩、三年難免這種智慧會愈來愈高,今年所體會跟明年、後年所體會的都會不一樣,因為你的智慧在增長,當下了解好像很粗淺,但是愈來就愈深,道理越懂就越深,這層次確實是有不同的。你能夠有善因在前,讀到《金剛經》裡面言說章句,你當然都不會懷疑。這一段在告訴我們,你如果很喜歡讀《金剛經》,而且看了這些經典不會起懷疑心,那你就已經有很好善根、有很大的福德,你就像後面所講的,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諸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一段我們下次再講,今天就上到這裡為止。

(2004.05.29.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