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200
4.05.07.   9 講(1)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前言

於上()品世尊提出如理實見之菩提道修行法門要點,即說應觀一切法、一切相,皆是虛妄。這樣對境能不執為有,對心法能視為實無,如此能做到「見諸相非相,即能見如來」。這種修證方法,對於一般修世間禪定行者,或是修有為諸法者,要他們如此來做,一定會產生信心危機,會很不以然的。縱使當時經世尊親自所說的經文,阿難尊者所親聞,須菩提尊者所問答,且與會大眾又有無礙智,聽世尊所說而不會起疑惑心。

本品中須菩提尊者提出擔心的疑問,世尊說此大法於正法五百歲後,若有人得聞是經章句,能生實信不?正法住世五百歲後,進入像法時期之時,有實修實證者日少,在自行修行或有未證師父的指導下,見《金剛經》中此種說法,能生實信嗎?當然這信與不信都要回歸到基本面---因果關係,世尊說若有人讀《金剛經》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語句,能產生信心者,此人是大乘種性,已於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持戒修福,福德無量,所以才能一聽到或讀到此句話,能有無礙智,產生深信不疑的念頭,並能真正地用在修行上。

菩提道修行過程離不開絕四相(空四相)、離四相、不住四相,如此就能避免眾生顛倒因、世界顛倒因的因緣成為果,也就能得自在解脫。所以世尊在此品中,又重複提出無復有四相,對於四相要觀成非法相亦無非法相,要能不應取法,要能不應取非法,若著相、離相都不是真正在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今天講《金剛經》第六品的,在第五品中釋迦牟尼佛提出修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要能離四相,要去掉我相這是最根本的,如果修行不能去掉我相,那你就會跟人、眾生結些善惡因緣,就會有這些果報,這就是眾生顛倒因。你修行之間如果不能離開壽者相,好的感招天上,壞的你很在意生死,人的壽命都是有一定的,如果看不開,很執著這個肉身的不入滅,這也是一種沒有涅槃的修證,就執著、害怕生死,如果你修行都很不錯有天界的境界,感招天壽久遠,但是沒有學到解脫知見,不能離四相,到最後升天以後,天壽盡還是要照常輪迴,菩薩就是要離這四相。現在須菩提尊者聽完以後,他就提出問題來了。現在我們先看前言,於第五品如來提出如理實見之菩提道修行法門要點,這裡面最重要的是祂提出一個觀念,不能把身相看成是身相,如來問說:能不能以身相見如來,須菩提尊者說,不能以看到釋迦牟尼佛的身相以為看到如來,因為如來的體性是空無,雖然看到肉體,但這一個不是真正的如來身,如來色身入滅了,這四大分散,就化為烏有,從這個觀點就引申出來,釋迦牟尼佛就總結,應該觀一切相,皆是虛妄不實在的。這一句話我們在上一品已經說明過了,不管是你打坐、修行,所面對的影像、幻相或者是心念頭,都要把它看成虛妄不實在的,當然我們潛意識的感應有時候是真的,因為因緣和合,有真,但是你不能把它當真,也是要把它看成虛妄不實在,如果你當真,就應緣、就受報;你把它看成虛妄不實在,這個心不相應,這個緣就不成立,這個果就不能夠成就,這一句話很簡單,但是很好用,在修行第一階段就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在第五品提出來的;這樣對境能不執著為有,對虛妄能視為實在是沒有,如此就能夠做到見諸相非相,即能夠見如來;這裡的如來,有內、外兩個意思,一個是我們自性如來,你虛妄不實在的緣不起,你觀虛妄它就不會無事起心動念,如果真的有因緣來,你感應了,起了心法,你也看著它是不實在,這樣我們自性如來就如如不動的,可以感知那個境,但是不會為那個境所迷惑,你就有定力,你就不會迷失,這樣果報就不會現起來。第二個層次,你心清淨了,可以看諸相非相,你就可以以我們的清淨心,跟諸佛法性身相應,因為諸佛的法身是無形無相的,只是相應以後,覺得非常的安 祥、非常的恬靜,這樣你覺得心安,這種寂滅為樂就會現起來,這即見如來。所以見如來之說,可以分成內、外來說明,一個是自己的佛性,一個是外在諸佛法性身。

這種修證方法,對於一般修世間禪定的行者或者一些修有為法的人,叫他們如此做一定會產生信心危機、不以為然,你看外面這些修外道的,都執著一些有相,都要練習我這個心可以感應、我這個心能夠映照十方虛空現一切相,把我們這個心加以充分利用,執著有為相,這跟修解脫道是背道而馳的,在世間禪或者四空處定(色界、無色界)的行者,他們都執著有相,從有相之間可以充分利用他的心,來了解過去、了解未來,甚至於了解現在,也可以用他的心來感知現在人事物之間的事情怎麼發展,他以這個磨練自心的敏銳、敏感為目標,來做有為法的修證。但是現在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成為大菩薩,你要觀一切相非相,才能見自性如來,才能體會外在之如來心是怎麼樣子,這兩回事情,一個是有為的世界,一個是無為的境界。一般人福德不夠的,他看到這種經文,他會不以為然,我這個覺知不讓它覺知,那這樣有什麼用呢?他不知道修佛法不是要去感知一切境,而是要去擺脫一切業緣的牽扯,讓他敏感的自心降下來,或者是能夠認得如如不動的體性、空無的真如性能夠面對外緣,雖然有起滅,但是要能夠如如不動,這是我們修佛法、解脫道最基本的道理,雖然講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也是第一階段的修行,因為沒有第一階段的修行,你就沒有第二階段的成就,第一階段都做不好了,怎麼能夠回過來說一切法沒有「斷滅相」,你沒這樣做一陣子就沒有辦法擺脫業力的牽扯,你要解脫就解脫不了,現在才講到第五品中世尊說:「不能以身相見如來」,然後要見諸相非相。

在第一階段修行中,建立了我們本身的解脫知見,不是只有了解,而且要真的去做,然後到後來慢慢的修,當你已有定力了,你不被一切的業緣迷惑了,這個時候你再轉過來回「有相」。所以,修行都有階段性的,這裡也是一樣的。講到修世間禪的人,他的心可以超越時空、可以隔見、可以隔聽,產生一切感應,你要他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他如果善根不具足,就不會同意這種說法,也不會去修這種無上心法。縱使當時經佛陀親自所說的《金剛經》,阿難尊者所聽聞的,經過諸大阿羅漢在旁印證,寫出來的《金剛經》,當時都沒有人懷疑的。正法可以住世五百年,有的人講正法是一千年,像法五百年,這中間為什麼會有差別?這中間的原因,是世尊慈悲,為了允許女眾出家修行,就折損了正法的住世時間,就減半成正法從一千年縮短為五百年。正法跟像法間的區別,正法就是在這一段時間,有修就有成就,持戒清淨即得阿漢果。一入像法期間,佛法雖還在,你很認真的用功,但是悟道的沒幾個,能夠得到果位的更少,我們怨嘆生不值佛,原因就是在這裡。如果釋迦牟尼佛當生成佛時,我們也都是同一時間出生的話,只要參加一次法會,就能夠證到無生法忍,起碼就能夠自我解脫;在正法時期,還有很多人證悟,像達摩祖師,他修證到神通無量,三毒不侵,七次被下毒藥,都毒他不死,因為他修的都是正法、講的都是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在當時,早期佛教傳到中國雖然講是佛教,其實講的都是世間禪定,很多經典傳過來的禪密法要等都是世間禪定法門,沒有像大乘佛法在講解脫,在講觀一切法空,在講觀一切相,虛妄不實在的,不太講解脫的,當初不管教內、教外都容納不了達摩祖師這種人來搶飯碗似的說法,有人好幾次就要用毒藥想把他毒死,前六次因為因緣還不具足,他都沒有被毒死,他示現吃了毒藥毒不死他。到第七次因緣成熟了,二祖慧可大師已經悟道了,可以獨當一面了,他就示滅,示滅也沒有真的入滅,棺材是封了,但是祂又遁走了,拿了一隻鞋,另一隻放在棺材裡面當信物。祂來時走海路,回去時走陸路,從新疆、西藏那邊繞了一大圈回去天竺了。當時有一個節度使碰到了祂,問大師說要去那裡?祂回應他要回天竺。後來這個節度使回到京城,聽大家在說達摩祖師圓寂了,這個節度使就把看到 達摩大師的經過告訴大家,說祂並沒入滅。這個消息一傳到皇帝那裡,就命人打開棺材驗證,結果打開棺材,果真人不見了,只剩下一隻鞋子在裡面。

修證到心不生不滅,是可以幻化,可以隨意轉化,這才是真正悟道的,如果能解脫但還不能神通變化,那也是學了一半,只證到我空,被動的神通有了,可以觀過去、未來、現在,這種靜態的神通是有,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是會有。但是,會幻化、變化,這種就要證到空,可以再回有,然後空有不二,這個不是普通人可以修證的。

你要說現在哪一個人修的多好,末法時期,我們已經進入一千五百以後,現在是二千五百四十幾年,是末法時期,佛法雖還在,有修有證的更少,這是沒有辦法的,除非再來的菩薩,他當生因為過去的因緣,很容易開悟很容易證得,然後再繼續講經說法,其他的地前菩薩,慢慢修、慢慢修,老是覺得修得很困難,進境很慢,為什麼沒有像當初釋迦牟尼佛一樣,參與一個法會,衪講的,大眾馬上就懂,就可以把自己的習氣轉掉,證得無生法忍?在末法時期沒辦法。

這裡講正法時期五百年以後,這些人聽了都不會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當時佛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在五百年後或者在當世釋迦牟尼佛講的,大家都有無礙智慧,無礙智就是世尊講的大家都不會起懷疑心,雖然我們看不到,但是我們能夠產生非常堅定的信心,相信佛所說的。所以,須菩提尊者很擔心就提出來問,而且與會的大眾又有無礙智,所以不會懷疑。這無礙智是很重要,這一本經典是正法、是邪法,你不必去考證,你讀了以後就覺得這是佛所說的,沒有錯。有的人製造一些偽經,是天神的或者是其他的眾生所偽造的,然後也冠上「如是我聞」、「一時」什麼的,這些一看就是不三、不四講的法,也提不出一個真正的道理來。有正知見的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真的。所謂無礙智,就是沒有障礙我們真正的智慧而產生信心的,這個就是無礙智,像文殊師利菩薩在《首楞嚴三昧經》裡面,說祂已經成佛了,但是祂現在還是菩薩身,祂所觀的世界,所證得的智慧,還沒有釋迦牟尼佛那麼深、那麼廣。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的,他還是堅信不疑,這就是無礙智;我們也是一樣,看到經典能夠產生信心,不會產生懷疑,就是有「無礙智」。

最近有mail過來,說他生活不如意,所求不能如願,我叫他去誦大悲咒,大悲咒是《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咒,這裡面就有講大悲咒的威德力。昨天她又來mail說她讀不下去,每讀一遍就產生懷疑心,可能這樣嗎?可能那樣嗎?真的會這樣嗎?他問我,他的信心怎麼起不來,這個就是「有礙智」,表示他還要熏習很久,學佛法還要學很久,不是只有今生修,還要無始劫這麼慢慢修,才會有無礙智。你看的普通經典,只是理念問題而已,你去看《佛地經》,菩薩都是這個世界跑到那個世界,那個世界跑到這個世界,這麼來來往往的大菩薩,你都會覺得這個有可能嗎?怎麼一個菩薩可以十方世界來來去去,要發什麼光、百寶光就發了,如果你心深信不疑,你就有無礙智。如果你還有疑問,這個就是有礙,智慧還沒有到那裡,這裡也提出無礙智來說明。

釋迦牟尼佛說:要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須菩提尊者就擔心說,後五百歲這些眾生看到留下來的經文,他們會相信佛陀所說的?他會起疑惑的心?還是不會?須菩提尊者在罣礙這一個,本品中須菩提尊者提出疑問,世尊說此大法於正法五百歲後,若有人得聞是經章句,能生實信不?能不能產生無礙智,很相信這個經文,我們這裡講正法住世五百歲,下面會說明為什麼一千歲變成五百歲,進入像法時期之時,像法就是同樣的經文,但是五百歲以後這些人再來看這些經文,所了解的沒有像以前百分之百的體會,雖然同樣一句話,在末法時期更離譜,一百個人對於這句經文可能有六、七十種講法,總是有一些觀念、理念一樣的,那個是有正知見的,有的人就講的亂七八糟,根本不是釋迦牟尼佛當初的法義,現在進入像法時期,五百歲以後到一千五百歲之間,是像法時期,有實修實證者愈來愈少,在自行修行或者跟某位未真正悟道的師父的指導下,或自己讀《金剛經》讀到這種說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或者是「不能以身相見如來」,像這種說法,他會產生實信嗎?當然這信與不信都要回歸到基本面---因果道理,因為所有的佛法只有兩個字解釋─因果。當然因要到果之間要加上緣,緣成熟果就現,我們修行剛好是,因當然不斷,但是緣我們可以控制,可以控制的好就是你內心清淨,貪、瞋、癡、慢、疑、二十種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或者五蓋心,或者是五蘊虛妄不實在的等等一切法,你都能夠控制它,不讓它成為真,這樣你就可以擺脫果的現起來,因果在佛教裡面是最基本佛理的。

佛陀說若有人讀《金剛經》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種語句,能產生信心者,此人是大乘種性,不是只有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並且在當生,後五百歲能夠持戒修福,就能有無礙智,對於佛所說的相信不疑。這句話很重要,如果你過去已經拜了無數千萬個佛或者是在衪那裡學過佛法,有很具足的善根,也許今生迷糊了,今生也許榮華富貴、不守戒、不再修福報,那今生當然看到《金剛經》他也不會相信,也許可能也讀不了《金剛經》、也不想去讀《金剛經》,但是過去已經種了大乘種性,又是供養了無量千萬的佛,在衪那個地方我們都有接觸過的,然後今生能夠持戒修福,福德無量,才能對《金剛經》受用。要求解脫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你唸佛就可以的,你要福德俱足,這裡你要當生就解脫,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更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有諸佛菩薩來接你,但是也不能少福德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現在你今生就要成就無上菩提,就要能夠證得解脫,那持戒、修福,福德無量更不能缺少,因為前面已經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今生又持戒、修福,所以才能一聽到或讀到此句話或一讀到《金剛經》這句話,就能產生無礙智,就能夠產生深信不疑的心念,而且能夠真正地用在修行上。

剛剛已經提過這一句話,是世尊從第二品開始到第四品所提出來的,雖然前面講要度盡十二類眾生而無有眾生想,再來提出要離四相、無相布施,再來提出要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樣步步的把無上心法推展出來,有次第的這樣推展開來。現在講到這裡,須菩提尊者就有點擔心未來末世眾生有沒有這種福德,聽到這句話能夠深信不疑呢?這一品就在討論這一個問題。

菩提道修行過程中,離不開絕四相(空四相),這是在第三品提出來的,離四相就是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且進一步的不住四相,離四相跟不住四相有何不同?離─是把它空掉不受它左右,就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住四相是讓它存在,我、人、眾生、壽者相,但沒有一個心把它住在上面,等於有覺而不住。離四相可以說我根本不覺,若有覺知我也把它空掉,我常講修行是有次第的,第一階段一定要悟空、證空,不管是真的、假的法相,我都要把它空掉,不認為是真的。然後慢慢學,你功夫高了、膽量大了,你才可以看你的心起滅、或者看外境人事物的存在、或者超世間的一切現象存在。你可以放心地觀,因為那時候你不再會害怕,你可以承受有相而不住,你已有練到這種功夫了,覺四相、離四相、不住四相,這三句話是不一樣的功夫,如此就能避免眾生顛倒因,因為我相滅了,所以人相、眾生相就滅了,就沒有跟眾生產生恩恩怨怨的瓜葛,就沒有這些因緣,你修證難免都有這些進展,留有餘習愈少你所受的壽命愈高,所感招的天界果報就愈高,這一個就是壽者相。壽者相受世界顛倒因的影響,沒有跟眾生發生瓜葛,但是你卻跟天界、諸天會產生一線牽,你死亡時可能就感招出生到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或者四空處定,甚至於也可能進入到聲聞、緣覺小乘的境界內都有。你用絕四相、離四相、不住四相這樣次第修行的時候,眾生顛倒因不立、世界顛倒因也不立,這樣就能夠當生得自在解脫,入滅以後你就是菩薩,可以十方國土來去自如。

所以世尊在第五品之間所講的離四相,在第六品之間提出正信希有,又重複提出不再有這四相,當然在《金剛經》三十二品中,前面講的法在後面也一再出現,對於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觀成非法相亦無非法相,每一個相都有實際的存在,因緣和合都有相,但是你要把它看成不是法相,不是法相就是空、離,空、離是第一階段的修證,就是修得也還沒有圓滿,還要進一步的無住,那就是不要把它看成無相、非法相,最後衪提出來要能:不應取法,要能不應取非法。取法、不取法都不對了,如果是不取法這種心態也不對,非法更不對,法都不應取了,何況是非法。

簡單的一個結論,若著相、離相都不是真正在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上一品世尊講到以身相觀如來可以嗎?須菩提尊者說:不行,不能以如來身相觀如來,把身相當做如來法身,無以見如來。身相者即非身相是為身相,這三段論,法相者即非法相是為法相,你要把這三段論用在你生活上,心念者即非心念是為心念,你起一個心念,你這個心念不要受它影響,把它看成不是心念、非心念,這樣就是所謂的心念。我們在修佛法這樣是最圓融的,那圓融是最後的結果,開始學的人,不見得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但是已經慢慢從世尊所言,這樣一段一段的修行過程把它引申出來,就是要這麼修、這樣修。

如果你光看經文,可能分別不出來,每一階段要怎麼做,其實剛講的空四相就是第一階段的,第二階段是離四相。第一階段空四相就是絕對空一切相,不管是真的、假的、有沒有,我都把它觀成沒有;第二階段是離四相,離是有境、有心念、有影像,但是我不受它左右,學這種有法無主的工夫;到最後無住,我可以看著你,我可以承認你的存在,我可以尊重你,但我不受你的影響,這就是你功夫高了,才有這種能力去做到這樣子。諸佛、菩薩為什麼知道所有世間事、知道所有眾生事,但是為什麼衪們都能沒有罣礙,就是修到不住四相,修到是法相者,即非法相,是為法相。《金剛經》、《大般若經》都是在闡述這個道理。

 

(二)、經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看此句就要回想上一品,世尊問須菩提尊者: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尊者說: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見如來。然後世尊就繼續講:要離四相,然後要觀身相者非身相,既然不能觀身相是如來,你就要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句話來修行,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提出這個修證方法後,須菩提尊者就擔心,像這麼無上的解脫心法,有一些眾生聽到這種說法,能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你不要這麼講、這麼擔心,如來我入滅五百歲以後的像法時期,在像法時期或末法時期,有持戒、修福的人,有機緣讀到這個經典、文句,他能產生信心,也能夠以此為實,那你就可以知道這個人,不是普通人。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不是親近一二三四五個佛而已喔!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就是說以前所親近千萬億的佛,而能得到此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因為他種了那麼多的善根,聽到剛剛第四、五品所說的經典,他們都能夠生起一念淨信不疑。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這些具足善根的人,如來我都清清楚楚、了解,用心也可以用我的佛眼、天眼觀諸眾生悉知悉見,看到什麼呢?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因為他們已經在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而且能夠持戒修福,他能夠產生一念淨信。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眾生,他已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也沒有壽者相,這是在第四品提出來的,度了十二類眾生無眾生可度,因已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能離四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偏向於外在實境,但內心的境界呢?感知的境界,或者接觸到外境所起的心念或者無始劫以來第八識裡面的法塵所起的一些念都屬於法相,但是它能夠把它看成無法相,也可以把它看成無非法相。無法相是絕對的空掉那個相,無非法相可以進一步的面對相,不去排斥它沒有相,但是我可以不受它的影響,有這種修證。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這在說明無法相,如果是你的心,剛剛講的這些善根眾生,如果是有個心去取相,這樣就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因為你心去取人、我、眾生、壽者相,當然就把這些人、我、眾生、壽者相的觀念非常的執著,就不是菩薩摩訶薩,不是具足無量福德的善根修行人。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如果是有一個法相在那裡,你不把它看成是一個法相,視若無睹,不讓它真的好像現起它的實境,那是很好;反過來講,若真離四相,這樣也不是你修行就是要怎麼樣,若這樣你還是著有我、人、眾生、壽者相,就是一個東西在那裡,你把它看成沒有也不對,把它看成有想去拿它本來就不對,現在把它看成沒有,有東西我卻講沒有,這樣就是離相,就是取非法相,這樣有排斥的心態,你沒有一個客觀的心,承認事實,諸法是有,但是我不受它影響,你沒有修到這裡沒有關係,但是你要了解,你不取法相,表示空四相、離四相,這是要去培養我的定力,那是無可厚非,但是你最後一定要把這法相,能夠承認它的存在,不要執著它、不要依你的喜、怒、哀、樂去跟它相應,這樣可說不是去取那個非法相。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取法,都是我們心有所貪愛,把這個法,把它擷取看進去了、聽進去了;不應取非法,這裡的非法,不是指不好的法,是指把它看成有法但 硬是說沒有,不應取有而硬說沒有的法,這樣也是不對,你明明有一個法在那,你故意說沒有,這樣等於是逃避,這樣也是不對。在佛性真如的心念之間雖然有次第修證,但是最後要能圓融,入空、有不二的境界,這些都是要這麼階段性的去磨練。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像上面講的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這種道理,你們大家常常聽我講《大般若經》,你等比丘應該了解我所說的法,無有定法,如筏喻者,我們現在如果是不應取法的階段,離四相、要修空觀的時候,我現在講第一階段,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不要以這句話一直用下去,你已經修到我相沒有了,空掉我,我什麼事情都不為我自己,沒有為我自己就不會跟人、眾生,結善惡因緣,做到這樣的時候,你就應該捨棄此觀念,雖然是我有說過這個法,你現在已經從執著有四相,現在看成、做到已經不再執著有四相,這一個就好像要渡一條河,我做了一個竹筏,用空的觀念做了一個四相空掉了的竹筏,當我用我做的這個竹筏渡到對岸了,過了岸邊以後,你就要下船,把這個空四相的這個竹筏,把它拋棄掉。然後又碰到一條河,這一條河叫你不應取非法,不應取非法等於要我承認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是存在的,我不要受它的影響,這又要再坐另一隻船來修這個法,如果我真的能夠做到第一個階段不應取法,第二階段不應取非法也做到了,那這第二階段的竹筏已經又渡到另一個彼岸,下船來這個筏還是應該捨棄。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釋迦牟尼佛講的法,都是階段性的,都是對什麼事情來處理的,才有什麼優、劣、高、低等等的法,你修到哪一個境界,你就用什麼法,法沒有什麼高低優劣的,只是你的根基適合用,那就是好,用完了就要拋棄、捨棄。種種釋迦牟尼佛所教的法,用完了都要捨棄,不要永遠抱著一句話、永遠抱著一句經文、或者一部經典,永遠一生就是修那一個,那你怎麼會進步,修的差不多,你就要捨棄,再換另一個法,這樣才能一步一步地上去。但,最重要的是正法都要用完就要捨了,你悟到了就要捨了,那何況是非正法,對正法更是要捨。這裡所講的,沒有什麼正邪之法,只有正邪的人,法是不會有正邪的,只是說這個法看起來不合理,那正法利用它也可以得到有一些身體的變化,有一些心靈能感應,像基督教的禱告、望彌撒,天主教也可以得到心靈的安寧,也可以得到心的安祥,當然這個安祥是天神幫他加持的,不是真正解脫。佛教是講自我解脫,他的是天神或護法神來幫他,讓事情順利、心靈安寧、家庭和樂,這也一個法,剛開始的人也許以這個為目標,但是你要修證到自我解脫的,你就看這個好像拜神教一樣的,求神保護我,那我怎麼能解脫?這一點以佛法來講,就有點不是正法,不是正法有時候也要用,有的師父說不要拜懺,你說這個對不對?這個就是否定眾生根基,也不能這樣絕對說不能拜懺,不能拜懺他的腦筋就不清楚,他的家裡就不順,他也不得諸佛菩薩的威德力,他怎麼能得到安寧,來好好修佛法,你要這樣講也不對,你說這種是正法還是非法?所以沒有所謂正法、非法,那個人適應,需要那個法,就暫時用一下,用一下後也要捨,正法講的都是諸法無常、諸行無我、寂滅為樂,這些才是真正解脫的,如果是這種正法,階段性還是要捨,譬如你說寂滅為樂,那我不寂滅可以嗎?也可以啊!因為我已經不應取非法,我可以取非法,我可以承認一個法存在,但我心裡面沒有罣礙,那就是菩薩,也可以啊!從小乘進入大乘,這些法沒有絕對的對、錯,你當下可以用哪一個法,那就是方便,方便完以後,就要把它丟掉,因為它是渡這條河用的竹筏,渡過了以後,你就要把它捨棄。

很多人不管在色身上用什麼法都可以,不管在心裡用什麼法用哪一句佛法都可以,用完了就要記得要把它拋棄,我們一生之間有很多法要用,到最後小乘法、大乘法、菩薩法、如來法等都能夠體會證得的話最好了,雖然我們今生不能證得菩薩或者是佛的境界,但是我們了解這道理了,我也儘量往這方向走,一世又一世這樣走下去,最後一定會成就無上菩提道的。

 

(三)、名詞解釋

學佛法最難,初學的人,對這個名詞都很難去了解,熏習很久的人,一談到什麼,你聽多了,馬上就能融會貫通了,你看所有的經典都是很簡潔的,名相裡面把它堆起來,頂多用一些動詞、連接詞、形容詞等等的把它變成一個經文,這裡面的名詞,你不懂就傻眼了。釋迦牟尼佛不可能像我們這樣講經說法一樣,每講到一句名詞,就從頭開始講,因為衪的對象都是大菩薩,善男子、善女人,常常聽佛法,衪講的都是講名相、法相,靠近衪周圍之間的都是大菩薩,都沒有問題,愈外圍的這些善男子、善女人,有的根本都迷糊,就像後面提到的四句偈,四句偈是什麼?在《金剛經》裡面就沒有正式提出來,沒有提到別人也不敢問,反正聽懂也好、不懂也好,聽佛法就是這樣的,不懂,就是境界還沒有到,還無所謂,聽一年、兩年、三年就會懂,不懂的時候,你問,問了跟你解釋你還是不懂,因為你還沒有到那個境界,你沒有體會到那個境界,就像離四相來講,你說要空掉我相,要怎麼空?你說把我空掉,要怎麼空?等到有一天你對什麼事情都沒有想到我,都想到別人,人家講你好壞你都不生氣,你才發覺,原來我已經沒有「我相」了,就是這個樣子,我的肉身在這裡,我的念頭、我想,這些都實在的存在,怎麼叫做無我?要怎麼做到無我相,慢慢你內心裡面不會常常想到我,念頭起來不是我在想,那是它的妄想,才知道那個不是我,別人駡你你也不覺得生氣,我那生氣的種子沒有了,沒有一個我要生氣。有所作為,想的就是別人,有吃的,就想到別人,還有誰還沒有吃,有穿的就想到誰來穿可能最好,那你的我已經空掉了,這個時候,你才感覺要去我相,原來是這樣,無我是這樣,那時候你自然就懂了,不然講了天花亂墜,講了一兩天、一兩個月來闡述無我觀是什麼無我,你也聽的迷迷糊糊,不如你自己去修證、去體會,佛法有時候要去實踐、去體證,不是在名相上一直講。有很多聽這些名相講了半天,到最後看他修行也不怎麼樣,我們修行一定要去看經典,但是,看不懂就要用你的實際修行跟心地去印證,你才能懂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怎麼去掉。讀一部經,你把所有名相,雖然不能完全了解它,但是也能知道的話,你以後看別的經典,就會節省很多的精力。

1.正信:

謂正直之信念,係相對於邪信而言,即指虔誠信仰佛所說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諸異道而稍生疑念。能正信者當然要有無礙智,起碼至十住位之第七住,才能有正知見。實信、正信,雖然我們這裡面沒有出現正信,就是實信,意思差不多的,我們也把它列出來談,對正直之信念,信,是一切道源功德母,沒有信就產生不了力量,沒有善根,信心就起不來,我要信,就是信不進去,為什麼說佛教很好,有的人就是信不進去,有的人研究佛經,研究一大堆,最近有一個mail說某個博士在香港,他以前研究佛經,十幾歲就打坐,也有什麼境界,有可以通天的靈通,境界聽說還蠻高的,但是到最後,他覺得這個好像都不大對,好像是鬼神附身才有那種現象,是邪靈,他就回過來去學基督教的道理,他覺得這個神讓我得到安祥,他說那個就是真理,搞了半天,剛開始教他打坐的出家師父,見他有這種修大乘根基的,到最後去拜神,天主教、回教、基督教都是拜神教,這就是退轉,要能不退轉,要到五蘊滅盡後,在入十住位的第七位才能做到位不退轉。我們現在的道教是什麼鬼神都在拜的,中國跟印度一樣,什麼古人、聖人、什麼神格者都拜,光會拜不求解脫者都沒有正信。

同樣都是信,邪信也是信、正信也是信,有信才能夠產生力量。但是,我們有智慧的人就不會去邪信,你要講信基督教,我就信不進去,因為前世我修的都是佛教的觀念,這種無形中的智慧,看你講一句話,你就覺得不對,怎麼會去信,我高中時,常走過一個基督教的教堂,牆壁上寫了幾個好大的字─「神愛世人,信我者永生」,那不信你的人怎麼辦?此教堂又在旁邊寫了一個「博愛」,既然講博愛,大家都要愛,信你的、不信你的都應該讓他得到永生才對呀!我們腦筋一轉就覺得不對,那時候我才十六、七歲正讀高中。我高中也看到報紙上有句話─「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個是在中央日報的副刋裡面,小小的篇幅點綴,畫了一根蠟燭,旁邊就寫了這四句,因為那時候我有點文學的喜好,就把它背下來,開始學打坐就以這個為目標,什麼相、什麼念都不執著,就這麼樣,後來才知是《金剛經》裡面的一句話。

很多同學為什麼會在一貫道裡面繞了半天,有機緣又接觸到正法;或者到基督教裡面繞了半天,覺得不對,又轉向;沒有善根的,在佛教領域研究了佛經好幾十年,到最後信基督教去了,他這樣才能安心,佛教不是用理念去研究的。有的大學理面的院長、博士一大堆,剛開始對佛教經典研究得頭頭是道,到最後還是信基督教去比較快,神啊!給我心安,給我家庭平安,事業順利,這樣比較簡單,這是根基不雄厚,學不得大法。偏偏學佛法都不是在求家庭平安、求心安的,你自己的業力要自己怎麼去轉,業障這麼多要怎麼去把它擺脫掉,就是要學這一個,等於你就是佛,你要怎麼去做覺者,要您自己來,不是把我交給神、基督、上帝就能解脫,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當然也有的人將自己交給觀世音菩薩的,反正我就賴上您了,我天天就拜您、誦大悲咒,您就要讓我順利,這個也是跟信基督教、天主教、…,等等一樣的道理,這種人不是真的佛教徒,但是他在拜我們佛教的菩薩,那是淺基的,還沒有到要修大乘佛法的根基,或者到要修小乘解脫道根基的,還是祇有在前面修善行的這些佛教徒,你也不能毀謗他說他不好,因為我們以前也做過這回事情,只是今生我們跑到比較前面去,以前你也做過這種事情,不能講對錯。

現在講正念,不要有邪知、邪見,邪知邪見也有人信,你看那些不大對的,或者已經感染到魑魅、魍魎的這些修行人,他們徒弟還是一大堆的,跟他屁股在跑的還是一大堆,他們也有信念,但是我們要有正直的信念,正、不正最重要,信念大家都有,你這一派的,它的信念就是這樣,信念不是一個問題,是在於正邪、或者在於對錯。相對於正信就是邪信,即指虔誠信仰佛所說正法之心,佛所說的經典,如果你能夠從小乘、大乘各個階段都能產生信心,很多人喜愛小乘就毀謗大乘,他走到小乘修證裡面,就毀謗大乘所說的,他說大乘不是佛說的,因為當生有經典記載下來的都是這些《阿含經》等經典,那大乘佛法在哪裡講?世尊是以另一個化身在四度空間講的,有時候是大菩薩才能夠參加的,有一些就沒有參與了,你說這個不是佛講的,這要看內容,大乘根基的人,一看大乘經典就很喜歡,這些大乘經典講心、講心的靈通、解脫、運用,您會很喜歡,但是你講到小乘,要他坐在那裡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就覺得不必坐在那裡觀,我從心地轉就好了,我在日常起居能夠做就好了。對於小乘佛法或者小乘的那種世間禪定,《禪密法要》有時候覺得不喜歡,不喜歡也就是你的不圓融,因為你以前做過這些事情,現在已經走到大學程度,我們常講把《方等經》、《大般若經》看成是大學程度,你已經是走過高中程度,高中程度的那些打坐、修行,世間禪的境界,你也搞過,那個一入定以後的那些現象,你以前也學過,知道那個不對,現在把它去掉,現在反過來修大乘,從理念上去轉我的心識,認識我的心,轉我的執著,這樣你也不能去毀謗小乘行者。所以,你以後看到哪本書,在執著他的瓜是最甜、最好的,你就知道他不圓融,沒有正知見、沒有正信,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從 初發心的人到修得不錯的人,都要平等看待他們,因為有早來晚到,你說哪一個對?

釋迦牟尼佛在無始劫以前有八個兄弟,都是太子,同時出家,成佛各個不同,這八位太子第七個成佛是釋迦牟尼佛,第八個要成佛是彌勒菩薩,衪還沒有成佛,總是有一個早,有一個晚,因為每一個人的心態、作法、觀念都影響到他的果報,後來剩下這兩個佛,釋迦牟尼佛跟未來的彌勒尊佛,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跑到前面去了?以前有一個雪山仙人童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哪一世,他在雪山那一邊修行,忉利天主,就是玉皇大帝,因為他壽命長,所看到的佛講的經典多少都有學過,他就化成一個羅剎來考衪,他就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兩句,雪山童子一聽就覺得很歡喜,馬上產生正信,想下面應該還有句子,請他繼續再講,但是羅剎不講了,說你要聽下面這兩句,你就要將身體讓我吃掉,我要吃你的肉、啖你的血。當然羅剎是帝釋天主化的,世尊衪就說好,如果你講給我聽,我願意牲我的肉體給你吃,這是無我相、無壽者相。我以前講的壽者相,常常就講天道裡面壽命很長,你不要那個壽者相,現在反過來講,無壽者相,我為了聽聞佛法或者守戒,我可以犠牲我身,我原來可以活八十歲、一百歲,我現在三十歲、五十歲我都可以死掉,這也是無壽者相,不要執著那個壽命。雪山童子就有這種觀念,無我相、無壽者相。然後羅剎就講下面兩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總共四句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你自己可以依這四句話來修行,然後你很快可以悟道,因為這一句話聽了以後,世尊祂非常的歡喜,很快的用衪的神通力把它寫在樹幹上、石頭上要給以後的眾生看,菩薩就是這樣常常為了後代的人著想,我現在聽了法要,但是我馬上要死了,我要趕快寫下聽到的偈語就寫了,無我相也是這樣,為別人,我犠牲我自己,但是我要把我聽到的正法、佛法要留傳給後面的人,在樹上、石頭上刻完了,就從樹上跳下來要給羅剎吃掉。此羅剎馬上變成帝釋天主,把衪接住,化現變出來了原貌,然後帶領所有的天眾跟世尊衪頂禮:「這未來要成佛的菩薩,我剛剛是考驗你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了解正法是諸法無常,不要去執著它,好的、壞的都是無常,都是生滅法,有生就有滅,有滅就有生,離不開六結使也,你要用這種客觀的心去看它,你慢慢修行到控制生滅滅已,你的心,隨著外境,這樣生起法又滅,你修到如如不動,生滅滅已就不會有了,心能住在寂滅之間,就是剛剛我們講的不取法、不應取非法。我可以存在的看著外境,但我已經不跟它起閧,這種證到如如不動的境界的話,你就悟道了。為了這四句偈,雪山童子提早十二劫成佛,比彌勒菩薩提早成佛,彌勒菩薩就是八個太子中最慢成佛的,阿彌陀佛也是衪們的兄弟,東方瑠璃光如來也是衪們的兄弟,釋迦牟尼佛、東方阿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這幾個都是他們的八個兄弟。

古代無始劫以來的這些出家修行的人、成佛的,都是很有善根的,所以,你對一句話,聞法捨身就會進步很快,如果我們打坐怕腳痛,怎麼坐不下了!光這種小毛病都克服不了,我們看菩薩他都可以為法捐軀,有時候我們要學一學,偏偏我們又沒有這種心念,如果有這麼強烈的求法心,我們很早就已經成佛了。末法時期要修苦行難,大家都怕痛苦,不知道的人,第一次可以騙,我們修心中心法或者斷食,剛開始都是轟轟烈烈,一來都是一百多個,到後來大家就不敢來了,手痛、腳痛。我們第一期的心中心法剛好一百零八位,那時候有修、沒修、會打坐、不會打坐的都來,你叫他現在再來就沒有辦法,怕了。第二期七十幾位,後來就愈來愈少了,這就是大家太愛惜這個假的肉身。

這裡講的正信,一個是智慧問題,一個是你對法的執著。此信心不因遭逢諸異道而稍生疑念,有時候你有正知見,像我剛講的,你就不會在外道裡面這麼繞,或者到邪道裡打混。外道還無所謂,在邪道裡面繞,那就更糟糕,要入無間地獄的。像釋迦牟尼佛衪雖然是修婆羅門道,婆羅門道也是色界、無色界的境界,這是世間禪定的,也不屬於邪道,它是外道,所謂外道就是執著我所知所見,我的靈通力所看的都是真實的,執著這一個有相,他們沒有悟到如何去化解,因果這些道理要如何來擺脫,從內心裡面去對你業跟業之間的牽扯,你如何去化解,我們常講修佛法是從內心去修,修世間禪是修你身體可以開發出來的靈性與五根功能,可以觀十方世界、可以觀眾生的因緣果報、可以觀過去、未來,有這些神通力有什麼用?你會算命,轉不了命,沒有用!

佛法在教導你如何在你感知因緣果報這些因,我怎麼把它轉成不受它影響而不變成果,佛法的真諦在這裡。最近,有一個mail過來問道教跟佛教有何不同?剛開始沒有什麼不同,你打坐,練氣跟仙道是一樣的,道家修行也有氣,沒有氣修不了心,但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境,這些到三禪以上氣會很旺,他就利用這些開發出你的靈性,可以看十方虛空一切世界,他就沒有反觀自己如何來擺脫這些業障,佛法也是要經過世間禪的,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佛法在你修世間禪定,沒有打開第八意識以前,你還有一個身體,你要修的是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這些小乘的理論,然後觀諸法裡面無我、諸行無常,如果能做到寂滅為樂,你就從這裡面去磨練,你就跟世間禪定那些行者不一樣,不像世間禪定的人執著在我可以看到世界、可以看哪一個人有因緣、我可以看到果報,但你解脫不了,這有什麼用,你以後還不是照樣去輪迴。但是佛法修了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以後,他就可以轉業緣,不受因緣的牽扯,他就可以解脫,這就是佛教、佛法。一個人證到色身破了,道教也這樣就羽化了,色身破了,他的心就飛上天了羽化了、死掉了,佛教也可以修到打破色身,就是禪宗講的開悟,打破黑漆桶法身活起來,活起來他可以不去死掉,不去死亡,他再留下來,他叫阿賴耶識執取他這個色身,其實在這個時候要死很快,識神脫離就死掉了,但他不死,執著這個色身,好修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然後從這裡面得到心靈的解脫。

佛教跟婆羅門教、道教差別就在這裡,所以你懂得這些道理以後,就知道所有的宗教都概括在佛教裡面,問題是你對佛教懂多少?一貫道說五教合一,一貫道最大,它把五教都合在一起,有的人沒有懂得所有佛教的概念,也跟著起閧,真正能夠統一所有宗教的只有佛教,因為它從善行的欲界天人到四禪天、四空處定、無想天或者小乘的五淨居天,再過來修成聖人、菩薩、佛的境界,所有的這些境界,佛教經典都可以學到。如果你不懂後面這一部份,光在前面那些基督教、回教、現在在畫符咒的道教,其實那不是真正的道教,真正的道教是古代那些清真寺還要打坐修行的那一類,才是真正道教在修行、打坐,那個都有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境界,跟印度婆門教一樣的,都有這種婆羅門色界天跟無色界天的修證,但是這些修證沒有脫離三界。

佛法講到《大般若經》,都是在講如何擺脫業力的牽扯,這只有佛法才能夠了解,如果你沒有佛教的善因緣,你都是在搞這些神通變化或者知過去、未來,搞這個心念力,忘記去修解脫,那是你的因緣,以前我們也都是這樣,只是有機緣碰到供養千萬億佛,才能聽到《金剛經》、《大般若經》,開始學如何來擺脫心裡面那種業力的牽扯,從心地裡面去修,這種才是正知見。

正信,你要抓住一個正確的觀念。但是,異道或者邪道,或者異教徒,你也懂得他們的境界,你這種念頭都不會懷疑,因為我懂正邪、我懂他們境界的高低,就不會產生信心危機。能正信者當然要有無礙智,為什麼你聽了就信?因為這是你在無始劫以來所熏習的,就像我剛講的一位小姐,她就不信《大悲心陀羅尼經》,她說她念就產生懷疑,她說唸了這個世界就會震動,唸這一個就會所求都滿意,唸這一個就會怎麼樣怎麼樣,她就認為不可能,她信不下去,信不下去就是她有礙,沒有無礙智。我們每個人就很相信,同樣一杯大悲水,你有信心喝下就有效,同樣一杯水,這個大悲水很難得,她心裡面沒有信仰,沒有那種信仰,喝下去就跟一般水一樣,怎麼會發生效果?無礙智,是很重要的,外面的人他沒有無礙智,對佛教經典看不下去,也沒有產生信心,起碼要到十住位的時候,什麼叫十住位?我們佛教的宗派有很多,但是講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十地菩薩,這五十四位階都是地地這樣上來的,你從初發心開始信佛法就有十種信心,這要滅五陰身,才能得十信位。第二個是十住位,你的心已經在住那一地方、境界,十住位,到十住位的第七位才有正知見,才不會位退轉。

如果你剛發心要信佛法,為什麼來幾次就來不了?為什麼講了半天他信不了?雖然佛教經典研究了一大堆,最後還是回去信基督教、天主教,因為他在十信裡面還沒有到一個踏實的境界,更沒有十住裡面的第七位,要有正知見,正知見,我剛已經舉例子,就像剛講的基督教講的「博愛」跟「信我者永生」,這兩個不是很矛盾嗎?如果信我者永生,不信者又怎麼樣呢?下地獄嗎?這就不是博愛了;如果博愛表示對於信與不信都可得永生,但實際上可能嗎?這是要涉及因果的。又有一個mail來問,菩薩那麼慈悲,為什麼不主動把每個人都度了呢?這不是很好嗎?我們剛在《金剛經》的第三品,釋迦牟尼佛不是講了,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但無一眾生可度,衪要讓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這樣不是全部度完了嗎?問題是在後面那一句,既然,釋迦牟尼佛已經慈悲心那麼大,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不是全部度光了,那為什麼我們還在這邊呢?你要注意後面那句話,無一眾生可度,為什麼?因為該度的衪都度完了,度完了,衪也不在意衪度的,沒度的就沒有度,不要把它看成所有的眾生都是衪度的,否則你會懷疑釋迦牟尼佛的佛力這麼大,不是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眾生,怎麼還會有眾生在這裡嗎?沒有,不管你怎麼度,總是有不被你度的,不管是諸大菩薩多麼慈悲,祂也沒有辦法度盡無量眾生,你要他光唸一句觀世音菩薩,他都不想唸了,這種善因不種,怎麼會有果,又回歸到基本面,一切都是因果,你每天唸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每天唸一千遍、一萬遍,這就種了善因,你不須要用鮮花、鮮果、香燭供養衪,衪要的是你專心的念衪、憶念衪,這個善因也不要錢,很多人善因都起不來,起不來衪怎麼去度,菩薩度也要度有緣、有善根的人,這就是所謂因果,不然就破壞因果了,全部不分好人壞人,菩薩、佛都全部度光就好了,哪裡有這樣的,如果你仔細思考,其實都離不開因果,能夠度的都是善根具足的,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善根,是於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這種人菩薩一定度的,隨時都在幫你、度你,一步一步往成佛的路上走。

那種根基差的,剛從地獄才跳出來或者從下劣、卑劣的畜牲道出生做人的,這些都善根還不具足,以前的果報都還很差的,等到某一天他的善根起來了,他慢慢去種了善因,慢慢才可以聞到佛法,那時諸佛、菩薩才會幫他、度他,這是牽涉到因果的道理。不然你會懷疑菩薩那麼慈悲,怎麼不度盡每個人。這裡講的正信就是要有正知見,要有正確的信仰,正知見也不是每個學佛法的就有,我們同學大概很多都已經有正知見,外面哪一個在胡說八道的書本,拿來一看,都知道這是吹牛的、胡說八道,哪一個講的是對的,或是什麼境界的,你要有這種正確的智慧去判斷,這樣你就是有正知見,這起碼已經到十住位,第十七位菩薩位階了。我們剛講五十四位菩薩位階,你已經有十七位菩薩,十七、十八、十九位菩薩才有這種智慧去看這個對不對,很多人不學佛法,看到很多外面很熱門、很有名的人所寫的書,都會畫問號?懷疑這句話對嗎?講這句話引起人家懷疑的,那就是懷疑的人有正知見,講的人沒有正知見,你要了解,我們到十住第七位的時候就有正知見,有正知見,他的觀念、理念都是很正確,就有正知見。

2.白佛

指向佛表白,如經典中常用之「白佛言」、「白世尊言」等用語。白佛就是很恭敬的向佛表白,這樣以恭敬心說出稱為「白」,向佛請說法還是問佛的法要,就是白佛,如經典中常用之「白佛言」、「白世尊言」等用語。

3.如是言說章句

言說之相依佛法言有五種類別,(1)相言說,執著色等諸相而生之言說,(2)夢言說,依夢中所現虛妄境界不實而生之言說,(3)執著言說,以念過去之所聞、所作而生之言說,(4)無始言說,無始以來執著戲論,依煩惱種子熏習而生之言說,(5)如義言說,如義而生,詮旨無殊之言說。此五種言說中,前四者乃由虛妄而說,故不得談真;後一言說則為實說,故得談真理。此處如是言說章句當然是指如義言說之章句也。

言說章句,如果是一般人,看了以為就懂了,但是在經典裡面講名相,有時候就有很多不同的意義,你去看《華嚴經》,釋迦牟尼佛每講一段經,裡面各個名相再用十個來解釋這一句名相,然後剛剛講的十種名相裡面,很多不同的意義,名相裡面又有一句,衪另外用十句來解釋裡面的另一個名相,這樣講起來就一大堆、一大堆,世尊就是智慧無量。你自己要考你的智慧有多大?如果講一件事情,你就舉出三個例子來講,你就有三成的功力,如果只講一個例子,那你就只有一成的功力,如果同樣一件事情,你可以馬上想到十個例子,那這個就跟佛的智慧有點差不多了。一般我們大小事情都可以用來印證,大概頂多只有兩三個義解,你自己去印證看看就知道了,這種智慧就是我們菩薩要去學的。

如是言說章句,這裡講五種類別,(1)相言說,相,不管是色相、有形有相的東西,執著色等諸相而生之言說,譬如這是講義、黑板、佛堂、佛像,有形有相的,這是相,物質形相,有這個相進到腦筋,你就產生語言、文字,我們修行就是壞在這裡,常常執著一個有相,這個有相,名相一起來,你就有煩惱,互相諍論。我們要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離色布施,離聲香味觸法布施,你要做到這樣,不要有一切相出現在你心裡面,安個名相就有您的話題。我們一般人沒辦法,看到什麼,名相就出來,名相出來你的煩惱思想就在名相上做文章,這裡雖然在講世間一切事情,我把修行的境界也提出來一起講,譬如你開悟的時候,腦筋轉得很快、很嚇人,你看到一個人,馬上可以產生同時幾十個念頭,一個是從心裡面的、一個是從頭看到腳品頭論足一樣的在腦筋裡面轉了,轉得很可怕,為什麼我的腦筋這麼敏感?因為你無始劫以來就有這種能力,修佛法就是在修斷這種能力,你不是去磨練的更敏銳,修佛法剛好是背道而馳,讓你的敏感度降下來,以後再看到這個人,人就是人,不再起心動念,不再看他頭髮、他的鼻子高、他的眼睛雙眼皮等等的念頭都沒有,沒有名相,你就不起心動念,你看進去,馬上就起心動念一大堆,我們凡夫就是煩惱在這裡,為什麼叫你無所住而生其心,剛剛講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我看你,看進去了,但我不起心動念,就把你看成是一堆石頭,這樣你就不會住在名相上,煩惱一大堆;就是說如果你住在名相上,你就產生言說,這就是言說章句,第一個相言說。

(2)夢言說,依夢中所現虛妄境界不實而生之言說,很多人夢完了就不講了,但很多同學會問,我做的這個夢是什麼意思?我常講夢有二個層次,一個是假的,就是你會編連續劇的就是假的,第一個念頭從你潛意識,第八意識所儲存的種子,有一個念頭或者一個影像,那時候剛剛掃過去,它起現行,起現行,你抓住這個第一個影像,開始編故事,因為你的眼、耳、鼻、舌、身都不用,只有第六意識在動,所映現到的那個影像,假設是你所看到而留下來的,裡面有某某人,是現在已知的人,然後你就第二念開始想、第三念開始想,我現在要跟他去哪裡看電影,然後走到哪裡,有時候是兜不起來的,看電影有時候又跳到別的地方,半路上又出現什麼,根本都是沒有意義的,一連串的,這是你夢中所產生的心意念,這個不實在;另一個是你心氣旺的時候,你心很敏感,可以映現第八意識的種子,這跟定中獨頭神通一樣,可以觀你過去、可以觀你怎麼樣,你在夢中也可以有這種現象,這個現象是你氣很旺時,尤其在清晨三、四點鐘,三、四點我們的身體氣很旺,這時候它映現一個影像出來,那個影像是停格的,不會連續劇似地,因為你心很靜,你第六意識不會跟剛才講的迷糊狀態這樣去做文章,映現出來時,你看到這個畫框裡面有兩、三個人物,這兩三個人也許是古代的,但是你潛意識裡面會感覺這個人是現在的誰,這個人不認識,這個不認識的人表示今生還沒有碰過,因緣還沒有到你遇見他的時候,但是這個人是現在的誰?這些都跟你有緣的,有緣的,你潛意識裡面可以知道這是現在的誰,可以清清楚楚的感覺,就跟你定中一樣的可以感覺。

夢中很清靜時、氣旺時,也可以感覺,不一定在定中才有那種過去事情的宿命通,在夢中境界好時也可以,因為現在除非出家去長期打坐以外,我們在家修行的,都沒有這種入定去觀過去因緣的事情發生,大概在夢中出現比較多,你會在夢中出現一個鏡頭,這個鏡頭裡面有誰?這個人是誰嗎!這個緣,不管出現一次或者好幾次,出現愈多次的,因緣愈深,愈深的意思就是永遠都是會在一起,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的,可能見一次面、兩次面永遠沒有心在一起。這種因緣可怕就是在這裡,說好緣的話,就是以前有緣的,今生又在一起學習,研究佛法,一起要求解脫道。說壞的、惡緣的話,就是相處不好,愛的要死不活的,愛心、淫慾心永遠都要再來輪迴,這種也不好。從夢中,我們也可以言說,對實境的相言說,第二個是對夢中的相言。

(3)執著言說,以念過去之所聞所作而生之言說,我們對我的執著、法的執著,對於這兩種很執著,才沒有辦法解脫;《金剛經》中一直講的要離四相,修行也是要離這四相,做好事、行菩薩戒、菩薩行也是要離這四相,如果我執沒有滅,就有人、眾生、壽者相,過去無始劫以來所熏習的習氣,映現起來,你執著法塵裡面的文字,或者說給別人聽或者自己打妄想。還有今生所遇到的事情,小時候的、以前的胡思亂想,執著不放,這個講給別人聽或者是自己常常打妄想回想過去,年紀大了最會犯這個毛病,都是講過去的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年紀輕的就對未來有很多憧憬,以過去的妄想去打造自己未來美麗的世界,講來講去,這些都是心裡面的執著,我們修行就是在斷這一個,執著言說。

夢中是半昏迷,在現實的人生之間,對過去的事常常念念不忘,過去已經過去了,修行就是要「活在當下」,不要一直在講過去怎麼樣,好的、壞的都要把它化空;對於未來的,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不要太想未來,未來誰都拿不準的,命運隨時都在變,算的準的命運,到時候也不見得會這樣,好壞都一樣,不要去執著、不要講,常常保持一個意念不生心,那這樣你說生活算什麼,人跟人之間不講話,那不是覺得格格不入,家人之間都不講話,那這個家庭算是一個家庭嗎?當然我們修行是要這樣,小孩子在外面,回來說好像不温暖了,像現在父母親以西洋式的方式抱一抱,歡迎回家,他就高興了,修行常常都是心不動的,回來就回來,不做這種事情,現在有的執著世間法的,不夠熱烈,當然你要做可以做,但是做的念頭太重、動作太誇張,就失去本真,失去本真我們就控制不了心性,就喜歡講話、行為就比較浮臊。祖師大德就常講:「打得念頭死,許你法身活」,這是開悟的境界,開始修境界,但是修到空觀的以後要回到有,你如果把它放得太鬆,這個心又常常執著,又犯了還沒有修空觀以前的那種執著很多因緣的毛病,這樣心又浮動,當然這個時候,你也許感知了、心浮動了,可以不在意那還好,但是如果迷糊太多了、浮動太久了,又回到老毛病,這個是很難講。在第三個的執著言說,是修行的時候儘量不說,你在弘法的時候要去說,說過多了,就變成老毛病又犯了,心不能在定中。這又不好,過猶不及都不好,什麼時候該說就說,不該說還是不要說,這個怎麼樣去拿捏有時候很難講搞清楚的。

(4)無始言說,就是講到潛意識、講到第八識的種子,剛剛講第八識的種子可以被第六意識執著在第二項的「夢中言說」,無始以來執著戲論,依煩惱種子熏習而生之言說,等於說潛意識或者是上一世所學的,你是哪一類的專家、哪一領域的技術員,你會在今生再現出來,這在修行上來講都是煩惱的種子,都是以前所熏習的,既然過去沒有修行熏習的種子,今生有緣要修行,可能就比較辛苦一點,如果你過去熏習很多無漏種子,今生剛好又讓它現起來,這裡講的都不好,因為是言說,言說都是落於世間法,偏向於煩惱的種子比較多,很多上一世是菩薩或者阿羅漢再來轉生的,這一個也有它的軌跡可尋,有的人一出生下來,他自己就不大講話心性很定,但是有的有智慧,但是就是心浮動,菩薩是有智慧但是定力不夠,到證到八地菩薩才能定慧等持,還沒有到八地菩薩只有智慧、守戒守不嚴、光說不練,講的道理可能是頭頭是道,但是定不住,戒律守不住,這個就是菩薩還有煩惱一大堆,到八地菩薩才有一點定力不受誘惑,他智慧也無量,智慧也有了,能講能說,戒律也清淨,這是八地菩薩的境界,所以要從潛意識裡面去認識你自己,到底是什麼個性?上一世有修行嗎?只有修智慧沒有修定,還是只有修定沒有修智慧?不管如何,你今生修行的,大概多少都可以發現過去熏習的一些種子,如果一般的人,都只有煩惱的種子,個性、習氣一大堆。這種常常落在嘴巴上面,講過去、未來怎麼樣,執著於言說,其實都是來自於潛意識裡面這些種子,才會編織一些未來的、美好的空中樓閣也說不一定,當然有夢是美,但是夢太多了就是打妄想,修行最好就是不要打妄想,最好就是「活在當下」,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做完就忘記了,不要再去罣礙做的好不好、對不對?

(5)如義言說,這是真正悟道的人,才有辦法依真實義來說出道理,如義而生,詮旨無殊之言說,詮釋主要內涵而且是沒有特殊、不變化的這種言說,在佛法來講,如果有為法就有差別,如果無為法來講就無法可說,早上誦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少法可得,或者是諸法如實義,像這些沒有什麼可以講的,故說詮旨無殊之言說,如實義。有可說的佛法,就是它還沒有究竟,到究竟之佛法就沒有言說了,佛法是給一般心還不清淨、還沒有達到解脫境界的人用的,講到如義言說的,都是無上心法,像《金剛經》、《大般若經》、《圓覺經》、《楞嚴經》,這些都是要證入體性清淨的,《楞嚴經》是可以知悉自性,但是修行還在過程之間,五十陰魔在講實修實證的功夫,這還沒有到如義,你如果真的能做到如義言說,那已經也差不多了解了經文,才能夠如義言說,而且講出來都是沒有異語,像釋迦牟尼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無誑語者、無異語者等這些,以前講的跟現在講的都一樣,而且講的都是無上心法,方便說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或者地前菩薩四十四位階,那是方便說,說一些佛法讓你方便去學習,讓你依此修行,如果是修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或者金剛如來地的佛,沒有什麼修的,不必說!講出來都是空無,然後從空無之間去化神通變化,這一部份是他們要去學的。這裡講的如是言說章句,句有十二種類別,在印度十二部經就是文句或者體裁,總共有十二種體裁,譬如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之十二種類,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即:(1)契經(梵sutra,音譯修多羅),又作長行。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之教說,即一般所說之經。(2)應頌(梵 geya,音譯祇夜),與契經相應,即以偈頌重覆闡釋契經所說之教法,故亦稱重頌。(3)記別(梵 vyakarana,音譯和伽羅那),又作授記。本為教義之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眾弟子之未來所作之證言。(4)諷頌(梵 gatha,音譯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頌來記載佛陀之教說。與應頌不同者,應頌是重述長行文中之義,此則以頌文頌出教義,故稱孤起。(5)自說(梵 udana,音譯優陀那),佛陀未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教說。(6)因緣(梵 nidana,音譯尼陀那),記載佛說法教化之因緣,如諸經之序品。(7)譬喻(梵 avadana,音譯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說法義。(8)本事(梵 itivrttaka,音譯伊帝曰多伽),載本生譚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或開卷語有「佛如是說」之經亦屬此。(9)本生(梵 jataka,音譯闍陀伽),載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10)方廣(梵 vaipulya,音譯毘佛略),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11)希法(梵 adbhuta-dharma,音譯阿浮陀達磨),又作未曾有法。載佛陀及諸弟子希有之事。(12)論議(梵 upadeca,音譯優波提舍),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了其義。

這裡面總共有十二個體裁,這些都是文句,當然以翻成中文來講,有的是五句、七句,有的是多少多少,依翻的人不一樣,但原文它到底是怎麼寫,我們就不了解了,當然以它翻成中文,像「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屬於偈語方面,另外像譬喻經,它是拿另一個故事來說明佛法的,這總共有十二個體裁。章是章節,因為一段一段,雖然《金剛經》沒有把它分清楚,但是梁朝昭明太子把《金剛經》分成三十二章節,這是一章一章,我們說三十二品,當然開頭我們也講過了,這個分的對不對、標題下的恰不恰當,那是另一回事情,不過事情有時候很難講,都有好壞兩個現象,一舉一動都有果報,有這麼一聽說,他 《金剛經》分成三十二品,為了這樣也下地獄去了,但是他出發心很好,應該都是以好的想法,想把這件事情做好,應該也有好的果報。其實做了一件事情,你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觀它的話,不好的,去受報就算了,還有好的部份,以後總是會再來,這樣也就自在了,到底是會不會真的去受,還是另一回事情。學《金剛經》也是這樣,你要看什麼事情,做了一件事情,就一定有正反兩面的果報,但是你如果能夠看的開,正的果報當然是很好,但是逆的果報也不要擔憂,就坦蕩蕩的去承受,很難講正逆到底好不好,也許逆的你學到一些智慧、看法,正的,當然有正面的好處,學佛法就是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都要好!這樣你就自在了。生活在每天的人事物之間,就是如緣、應緣,沒有很大的煩惱,要學這樣子,做不到就方便,慢慢朝這方面去做,能夠做到,你就有解脫的智慧。

此五種言說中,前四者乃由虛妄而說,不管是執著世間相,第一個相言說,不管是夢中在說、或者執著過去幻想未來在說、或者是無始潛意識裡面的種子,拿起來講,這些都是虛妄不實在的,不得當真,故不得談真,談一談,談完就算了,不要太在意;最後一言說則為實說,故得談真理。此處如是言說章句當然是如義言說之章句也,《金剛經》的殊勝,在於它把如實的道理講出來,而且講出來的道理,符合「諸法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要證到這種境界,觀前面的諸法無常,在無常之間去體驗,都是不真實的,慢慢控制你的心意識,不去跟它相應,就沒有生滅法,沒有生滅法,生滅滅已 做到的話,你的心就能夠寂然的面對每天的人事物所發生的這些事情,然後見緣、應緣,應緣完了,就沒有罣礙就自在,這是我們學佛法要去做到的。

(2004.05.07.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