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2-1)
            --
法界通化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如何用金剛經來修行()

第十九 法界通化

今天正式進入第十八品,法界通化品,經典是很短,主要講兩個事情,做一切福德,不要執著有福德,這種福德才是無量無邊的多,般若波羅蜜的精神就是修戒律,不要執著有什麼功德,修佈施,不要執著佈施有什麼功德,這種功德才是真正般若波羅蜜的精神,不要執著一切法為有,一方面不執著有才可以自在,不因為你執著一切福德有沒有,就沒有福德,福德還是在,你越不執著,越用不完,越執著可能馬上受報,受報完就沒有了。

()前言

(18)品如來提問如來有五眼不?須菩提尊者都如實答言,如來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眼是最高境界的如來始能證得,那佛眼到底有什麼能力呢?如來先問須菩提尊者,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世界,如是世界寧為多不?當然是很多囉!但如來告訴須菩提尊者,如是沙等世界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此是五眼具足的如來,才能做到的境界。然後如來說眾生心,其實都是非真心,都是妄心,然而如來能觀此等眾生心,是為非心,這才能說為是眾生心。如來總結一句話,謂三心了不可得,凡夫才執取現在、過去、未來心,凡夫才執取自心、他心,聖人無一心可取。

(18)品如來提問如來有五眼不?須菩提尊者都如實答言,如來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從這一品裡我們學到很多,以前我們以為肉眼只能像凡夫一樣,一公里兩公里以外就看不到,我們從經典裡可以知道,菩薩肉眼最多可以看到一千個世界,一千個世界就是一千個銀河系,肉眼淨的菩薩可以看到一千個銀河系那麼多的世界,最少最少百個世界,再下來起碼看到百由旬。

由旬各種說法不一,佛教是說大概七、八公里,以前說四十哩,就是一隻牛拉一台車走一天的路,走一天也不可能只有走六公里,這種有時印度文化很難去那個,如果以佛教說法七、八公里,不是用牛車來走,固定的距離,例如說多少個手肘算一由旬,每個朝代不同,由旬就有很多說法,早期我們用四十哩,差不多二千四百公尺,佛教七、八公里,不管如何可以看到百由旬,表示已經不是人的肉眼可以看到。

天眼,不是一般外面說的看到鬼神,就是有天眼,真正天眼是沒有障礙可以看到天上人間地獄,都可以看到,天眼是起心動念才看得到,不起心動念看不到,你想地獄,地獄就會現,想忉利天,忉利天就現,你不用有為心念,你就不能看到什麼東西。天眼明就不一樣,像釋迦牟尼佛起心動念不管有沒有,十方虛空一切世界、一切眾生,都在祂心中,祂都知道。慧眼是學空有得到的人,因為慧是解脫的智慧,般若智慧是有境界不執著,也是一種智慧,空慧是絶對不執著一切法,這樣須菩提是悟第一,常把有相化成空,一切業力也化成空,這個能力就是有慧眼。

法眼,一切因緣果報的法,世間一切現象,或自己心裡起心動念,都能懂得其來源是什麼,法眼是菩薩眼,慧眼是阿羅漢眼,天眼是天神也有,當然阿羅漢、菩薩都有。我們引用的經典都有介紹,哪一種聖人,俱足哪一種眼。

佛眼,三明六通外,五眼皆俱足,所看的範圍是有世界它都看得到,有眾生它也看得到,所以佛眼只有如來才有。五眼我們學了,不管心的清淨度和它的能力都了解,你要得這些眼,要學什麼,學般若波羅蜜,何謂般若波羅蜜?即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你有這種能力,如果肉眼淨,不執著,可能就會開發天眼,有天眼能力,不執著,可能就得到慧眼,有慧眼空,不執著,可能就得到法眼、菩薩眼,有法眼也不執著,最後成佛就有佛眼,成佛有佛眼也不執著,一路走來都以般若波羅蜜智慧,證得智慧神通,所以讀《金剛經》才能圓滿了解什麼是般若波羅蜜。

佛眼是最高境界的如來始能證得,不然就是相等於如來的大菩薩,我們所知道的四大菩薩和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祂們都有佛眼,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等等,皆有佛之境界,但不示現成佛,或未來成佛,或過去已經成佛再示現菩薩度眾生,佛和菩薩不一樣的是,菩薩度眾的精神,比較積極、有為一點,

佛的清淨法身隨時度眾沒有錯,但要有一點境界的才能受用,如果沒有那種境界,不會聽到佛,連名字都不懂,怎麼會想到哪一個佛,雖然祂也隨時在度眾生,沒有菩薩之悲願,菩薩的度眾是一種執著,如來的度眾不是執著,菩薩,如果要挑剔祂的毛病,祂度眾的心放不下,如來就不會,我們第二品問完,如何調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第三品世尊就講,你要先發願度盡一切眾生,度盡一切眾生,又沒有一個眾生可度想,這樣才是真正能成佛。

那佛眼到底有什麼能力呢?上一品最後講一切眾生的心,如來悉知悉見,這就是如來所得到的佛眼的能力,如來先問須菩提尊者,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世界,如是世界寧為多不?我們知道恆河水中流的沙,恆河的沙很細,水在流裡面的沙很多,如果要算無法算,裡面的沙無量無邊,如果把一顆恆河沙化成一個世界,世界就無量無邊,本來虛空就廣大不可思議,一個恆河沙,當作一個世界,世界到底多不多?當然很多。但如來告訴須菩提尊者,如是恆河沙等世界裡面的眾生那更多了,每個眾生的心,我們講到六十心,一百六十個心,知道每個心的心態是什麼,如果沒有學《金剛經》,沒有仔細分析心是什麼,我們可能以為胡思亂的心,一個欲望的心,就這麼簡單,心很複雜的,複雜到變化成八萬四千個心態。

所以,這麼多的眾生,又有八萬四千個心態,如來悉知悉見,我已經說了如來知道眾生心不是現在,現在是現在,過去的心也知道,未來的心也知道,這種能力只有俱足五眼或佛眼的才有辦法做這樣,你現在起了什麼心,未來哪一個果報會和你現在的心念相應,如來祂已經知道,未來哪個時間點,你可能就會講哪一句話,這一句話的因,就是過去我們剛剛講,你所講的話,你所起的念,現在起的念,就是過去哪個時空,做了哪件事所起的念,講三心是現在、過去、未來隨時一直在變,現在的心就是過去的心,過去的心現在現,現在的心未來現,到底哪一個心會現,如來都知道,你了解如來真的不得了,好在祂功夫好,般若波羅蜜非常俱足,你們的什麼心,祂都無所謂,好心、壞心、什麼心。

只是我們人都會害怕不好的心,如果現在給你起一個心,對佛不恭敬,你一定很害怕,有一些網友常有這種困擾,心裡是很恭敬,但有一個心又非常排斥佛法、經典、佛像,你如果有這種心會不會害怕?當然會害怕!我怎麼會這樣子,不是我本來要這樣,其實佛對你也不會見怪,也不會怎麼樣,因為祂到底不是閻羅王、護法天神、怒目金剛,這些專門在修理人,你犯戒這些人在修理你,佛菩薩不會修理你,你做了什麼壞事,佛菩薩如如不動,祂有般若波羅智慧,但是這些天神、護法神、怒目金剛啦!閻羅王、、、等等,祂們都是在做這些事情。

因為祂們看得多然後又不執著,為什麼祂會看得多,因為祂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為什麼祂的般若波羅蜜智慧那麼強,就是祂的心完全清淨,修來修去都在修這個心,我都一直講你們,你們有沒有思維,我有什麼心的毛病,如果把最糟糕的毛病拿出來轉了,把它好好的滅掉,滅掉不是心裡不起念,反過來能對這個人,對這件事情,能當面的談和,懺悔也好,原諒人家也好,這樣你心就開了,為什麼要修那麼久,都是做不做的問題,都是智慧夠不夠的問題,智慧夠心清淨,就有般若波羅蜜智慧,這是相對的,你心越清淨,般若波羅蜜智慧越高,佛就是這麼學到的,這個功夫是什麼,放下一切,放下一切,不要執著,這麼簡單的事情。

所以善思維你的行為、心態,你對哪件事情的執著,對哪個人怨恨心的執著,這些都要轉,不轉你修什麼,越不清淨,什麼功夫都沒有。我們了解佛的境界,反過來回想自己,我們為什麼這麼不爭氣,有生之年,很快啊!馬上就會老了,趕快改,要改其實也很快,什麼都放下就很自在,一件事、一個人,常常抓在那裡,當然很痛苦,你不知道痛苦而已,咬牙切齒,做夢都在怪人家,這些要趕快把它解決掉。

因為如來悉知悉見,所有虛空之間的世界裡面眾生的心,因為祂有般若波羅蜜所以能自在,回過來講眾生的心是什麼心,其實都是非真心,都是妄想心,業力感召的心,如果真心只有覺,不會造業,不會煩惱,你自己看起心動念都在煩惱,想一個人,想一件事,不是煩惱嗎?如果沒有煩惱,這個人和你沒關係,沒瓜葛,那件事我也放得下,也沒瓜葛,這還有什麼想,這些起心動念除非是因緣,所謂因緣是你有能力感召虛空心念,你的心感覺了有個念,感覺念起幾個字,幾個字懂了,懂了就放下,不管好壞不執著,如果還執著好的,執著不好的,那就是你的習氣。

所以聽了,所謂聽是用心聽不是用耳朵聽,虛空之間的心念,大部份都用心聽,如果真的有聲音,當然有的人用耳朵聽,耳根圓通現起聽聞的功用,所以會聽到好遠的聲音,大部份心打開的人都用心聽,心無形無相,但又可以有念頭,從念頭中就知道意思是什麼,這些體會了,好壞事都放下。如來祂不會起心動念,但祂的心又可以知道十方虛空,一切眾生的心,好心、壞心、八萬四千個心,哪一個時候現,祂都能放下,也能知道。

如來觀這麼多眾生的心,怎麼觀?是心非心,反正是什麼心,不必加以執著分辨,這就看它非心,如果有一個心能看它是為非心,是名為心,這才是真正的心。如果你心起不好的念,你觀不好的念,不是一個念,那你就不會煩惱,這就是真正觀心為非心,是名為心,你要學習這種功夫,這樣你就可以懂很多眾生心,又不執著眾生心。

像佛無所不知,如果不是因緣成熟,或有人問,祂都不會講,有時祂知道一件事,然後心知道後會微笑,世尊微笑阿難就很敏感,問世尊,你現在笑什麼?是什麼因?可否講給我們聽?人家問了世尊就要講,剛剛是什麼事情,我感覺了,什麼因緣都要講,很多經典都是這樣講出來的,佛很少沒有因緣講法,不是說絶對沒有,比如說《阿彌陀經》沒有人問,祂自己講的,有人問了祂一定要講,因為祂無所不知,你問什麼祂都懂,祂都會告訴你前因後果,什麼事,為什麼會這樣。

所以看經典,有時看故事,比你看這些什麼是實相者非相也,般若波羅蜜智慧,更可以學到東西,祂因為過去世哪一個人之間,種種恩恩怨怨所產生的事情,祂都可以講,我們看這種故事就了解,原來因果就是樣子,你還要學什麼?一切法都是因果,隨緣它就發作,你如果突破不了這個因緣就受報,如果懂得用佛法,擺脫心裡的這些因和緣,就有解脫智慧,不會受報。不會受報不是因就沒有,還是擺在那裡,只是無法成就,無法成為果,所以阿羅漢、菩薩都是如此,不是祂們清淨了,不是祂們像佛一樣內心完全沒有瑕玼,祂們還是有瑕玼餘習,但祂為什麼自在沒有罣礙,學佛法,學般若波羅蜜智慧,沒有像佛一百分,起碼有三四十分,五六十分,慢慢學習,一邊教人家,一邊修自己,希望有一天也可以成佛。

如來總結一句話,謂三心了不可得,凡夫才執取現在、過去、未來心,凡夫才執取自心、他心,聖人無一心可取。

過去所造的業,如果現在你心中,你不要害怕,喜愛的心不起,好壞都不執著,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所以你不要說我業太重了,我業障很多,差不多的時候就要放下,不要常常提業障業障,過去心就沒有了。未來心,未來到底要去哪裡?如果你不執著,去哪裡都好,不一定要升天,不一定要入涅槃,不一定要去哪個淨土,到時候該怎麼樣就怎麼樣。現在心,現在聽課就聽啊!聽懂就懂了,聽不懂也好,當下面對一切人事物,現什麼念,當然不好的念,你是修行人要盡量轉,不能讓它發作,善心要讓它增長,還沒有發善心讓它發,已有的善心,讓它增長,過去有的惡心,讓它斷滅,未來的惡不讓它發作,這隨時都在修行。

現在可以印證你心到底怎麼樣,比如說這一時刻,你面對人事物產生好、不好,如果產生善心,表示你心地善良,有善根,如果有個人,其實沒有一百個人對他不好,只有一半的人,對他不如意,講他不好,你如果對他也不好的念,表示你還有不清淨的心,所以馬上要警覺,不要讓它發作了,吵架完了再來後悔,哎呀!我為什麼要這樣,所以我們不執著過去,不追求未來,但要面對當下,當下心態很重要,如果不清淨就馬上要轉,如果不好的更要滅掉它,自己駡自己,自己轉。

最好是不痛不癢,也沒所謂好、不好,就像水無波浪時,非常平不起連漪,修行人就是要這樣,不要看到好的人,就讚嘆的要命,看到不好的人,咬牙切齒,加進去駡、打,這不像修行人。你在現實熱鬧的社會,又有電視,又有什麼,我們的心最好能磨鍊到看什麼都很自在,看好的自在,報導土石流死了幾十個人,怎麼樣啊!有些人過去會傷感痛哭捨不得,現在看了好像只有一件事情,啊!這件事情我知道了,也沒有什麼傷感,也沒有怎麼樣,你說這個人沒有感情,沒有慈悲心,太慈悲心,自己會煩惱,菩薩如果那麼有慈悲心的話,那祂般若波羅蜜智慧不夠,小小小的菩薩才會這樣,一看到悲慘就非常傷心。

前天又來個mail ,看到動物,人家打駡很捨不得,這種心要怎麼辦呢?小小小的菩薩就這樣子,愛動物愛得走火入魔,這種不知道什麼是真慈悲,墮落到三惡道眾生,你對它特別感情豐富,這很麻煩的,有般若波羅蜜智慧不應該這樣,平等觀眾生,沒有什麼特別愛,也沒有特別討厭,就是平等心,有因緣來譬如;一隻狗來沒飯吃,我弄一些東西給牠吃,這是隨緣嘛!不需找郭台銘拿幾十億來養這些狗,每個眾生都有其因果,我們修行在三心上好好拿捏,過去、未來不要去想,現在和你修行有關,你面對現在的時候,如何拿捏到能夠心很平靜,沒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感情在裡面。

如果凡夫才會執著有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了不可得唸起來好像很簡單,做起來,你做到多少?如果過去和哪個人還有瓜葛,再想起來你還是不是陷入那種情境中,應該放下了啊!不是那件事,那個人在瓜葛,是你心裡一直有瞋心在那裡,自己的種子在攪和,所以這三心了不可得意義很深,我已經告訴你,凡夫呢?過去、現在、未來都是煩惱,阿羅漢、四禪天天神、菩薩、佛,祂們有宿命通、宿命明,可以觀到過去世什麼事,祂們也要學習自在,才能解脫啊!阿羅漢、菩薩、佛,祂們都知道未來果報如何如何,但祂們都自在。

譬如世尊已經講過,未來人壽十歲時佛法滅了,人類也滅了,祂沒有傷感,只是告訴你一件事情而已,祂不必傷感,祂看未來,所以人類階段性毀滅三十二次,彌勒菩薩才會下生,什麼是三十二次?人壽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壽十歲,當然這中間不是都百年減一歲,人壽八萬四千歲要減到四萬二千歲是很快的,為什麼?因為開始的人心敗壞,偷盜、邪淫念開始起時,它會打對折,所以八萬四千歲變成四萬二千歲,變二萬一千歲,慢慢五濁惡世開始發生,早期八萬四千歲這些人福報很好,沒有什麼五濁惡世。

那時你看經典,不必做事有飯吃,走出去就有梗米長出來,生吃也好,煮也好,吃多少有多少,不必工作,他們都會飛,德行很好,到後來起了懶惰心,開始敗壞,什麼叫懶惰心,我講過,有一個人很聰明,執著聰明,想,為什麼每天吃多少飯拿多少梗米,我走一趟拿二、三天回來不是很好嗎?這種歪腦筋一動就完了,第一個淪落,本來就有吃,隨時都可以吃到,現在有一個自作聰明,一趟帶二、三天的東西回來,明天就不用出去了,後天也不必出去,那不是省下時間了嗎?一個人看他這樣,大家就開始學,慢慢這個米不再長了,有的有得吃,有的沒得吃,沒得吃的就去偷,偷念就開始有了,道德水準就越來越糟糕,五濁惡世就出現,這些菩薩和佛,祂們都知道世間這種現象,過去未來都知道,祂們的心都很自在,所以越高層次的,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是不一樣的,我們的心過去、現在、未來,只是在煩惱、恩怨情仇之間打滾,如果你能超越這些的話,你也可以算說一點點聖人的樣子。

我們學《金剛經》到這裡,這些聖人的心無法俱足,就學一點點斷煩惱,過去不要執著壞,壞已經壞了,未來不要祈求,現在盡量平常心面對一切人事物,凡夫才會執取自己的心,他人的心。聖人的心有什麼不一樣?你執著不見得就可以學到聖人的心,反而得越放下才可以成為聖人,所以你不要說哎呀!這個人修得很好,修得很好和你有什麼關係,沒有關係,你說釋迦牟尼佛講經典講得很好,那是祂的智慧,釋迦牟尼佛神通變化無量,那是祂的,和你沒有關係,我們學佛就是在學祂是如何做到,不是祂有這個東西,然後我也要這樣,最好是你給我一點,我智慧就有了,神通變化就有了,沒有這回事情,只是我們看到祂有這個能力,祂過去學什麼,哦!原來是學般若波羅蜜智慧,就是這一招而已啊!般若波羅智慧是什麼招,就是沒有招,沒有招的招叫般若波羅智慧,啊!你還要學什麼,放下,有煩惱放下,有善境界放下,有神通放下,有智慧放下,有什麼東西都要放下,就是般若波羅智慧。

後面講無少法可得,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過去、現在、未來還有什麼可得,當然無可得。

(19)品如來怕大家開始執取無相、無為觀,所以再善導善誘,從無相無為觀導入世間有為善行,故說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等七寶行布施時,此福德多不多?當然無量無邊的多。

如來怕大家開始執取無相、無為觀,教你般若波羅蜜智慧,叫你不要執著有相無相,教你用無為法觀一切相,你就真的學這樣,學這樣就沒有菩薩了,大家都成阿羅漢就沒有菩薩了。所以,祂講一個理念,怕有一些人執著那個理念,祂馬上開始又轉換,善導善誘,從無相無為觀之間,導入世間有為善行。

所以祂開頭先講,如果有一個人,拿了三千大千世界裡所有七寶來行佈施,這樣福德多不多,不要說過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旣然未來心不可得,那我成佛的心也不要有了,成菩薩的心也不要有了,阿羅漢的心也不要有,那我要修什麼,都無為了,都無所求、無所求,坐在那裡都無所求,也不會成為菩薩,菩薩是要度眾生的,你要學習智慧也是要度眾生才能學到,累劫修菩薩道,才能像佛學習很多東西。

菩薩和阿羅漢有什麼不一樣?阿羅漢是自己解脫,但祂沒有辦法用種種方便法,讓別人也學到解脫,菩薩一邊自利,一邊利他,讓他離苦得樂,成就解脫,或最好也成為菩薩,你說這個大家都會講,怎麼做?還是要有為法,有為法又怕過去心執著,執著就變未來果報,度眾生,眾生習氣毛病還有,有時要度他,難免要造業,造業怎麼辦?不要做就不會造業,像阿羅漢一樣,一人清淨,全家清淨,一人吃飽全家飽,跟人沒瓜葛;菩薩不是這樣,菩薩自己要能解脫,也要別人解脫,心又和別人共有,所以你要解脫,也要讓別人解脫,所以要方便,因為你的智慧他不見得和你一樣,你就用方便法。

菩薩和阿羅漢為什麼不同?菩薩動嘴巴就可以達到目的,嘴巴不是隨便講一講,而是智慧的語言,例如肉體好了,很多人沒有來這裡學佛法聽課,不懂這個肉體到底是什麼東西,肉體當然是細胞組成的,有一個生化原理在運轉,你知道它要吃東西,還要維他命、礦物質來運轉,你說東西裡有維他命、礦物質,你現在不像八萬四千歲時的人,梗米摘了就吃,裡面有維他命、礦物質,現在不是啊!碾米,把好東西都碾掉了,維他命最多的我們叫糙米,外面那一層,粗糠,每一個植物都有其必然結構,你看不慣,這個黃黃的,黑黑的,把它弄乾淨,變白白的,因為白所以沒有營養,光吃米粒,當然要補充維他命,人類自以為聰明弄出來的,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補充維他命是必然的,不然就會生病,它不能運轉。

再來過去八萬四歲的人,每個人都有氣功,每個人都會飛,為什麼你現在飛不起來,因為你執著心越來越重,妄想心越來越多,所以心不清淨,沒有氣,業力越重,執著越重,身體越不好,這個可以吃嗎?不行吔!那個可以吃嗎!不行,什麼都不行,你身體會好嗎?當然和心清淨也有關係,心清淨的人,東西都清淨,沒有什麼是不好,什麼東西都吃,什麼營養都進去了,你說這個髒把它拿掉,這個黃黃的不好,把它拿掉,拿到最後剩白白的,白白的吃下去,維他命、礦物質沒有,當然要生病。

每個細胞應該都有能量,有能量就有氣,你說有的人怎麼沒有,因為他吃得不健康,沒有營養,維他命也沒有,所以它不能運轉,就產生不了氣機,正常年輕的人都有氣,為什麼有的人慢慢的沒有了,飲食業力影響的,你懂得養生是什麼東西都要吃,也不要東西好就一直吃,吃太多變成副作用,懂得這些道理,所有毒不見得是毒,因為你心清淨。心清淨的人,沒有什麼是毒。

那天講了,釋迦牟尼佛感冒了,耆婆開藥給祂吃,三十二兩,要三十二兩才有辦法治祂的病,提婆達多祂也感冒了,叫國醫去醫祂,給祂四兩,提婆達多反正什麼都學佛,祂說剛剛世尊你給祂開多少藥,說三十二兩,你給我多少,說四兩,為什麼這麼不平等,祂三十二兩,我四兩,他說一方面治祂的病,二方面祂消受得了,提婆達多說我也要這樣,他說你消受不了,不行,一定要給我這樣,他什麼都要和佛一樣,這耆婆說不好啦!給你三十二兩,結果祂吃了就堵在身體裡,心不清淨吃什麼都堵,何況是三十二兩的藥,頭也不通,氣也不通,這就是無明,心不清淨無明很多。

後來世尊沒辦法,慈悲心起,很遠很遠伸手去摸祂的頭,給祂加持灌頂就好了,氣打通,好了以後還是照樣毀謗,不會因為這一次受釋迦牟尼佛照顧,而有懺悔心,業力在作怪,沒辦法!心越清淨的人,所吃藥的,你說三鹿毒奶粉,你吃了一定沒有關係,如果你執著心很重,怪里怪氣心念很多,三鹿毒奶粉吃了一定中毒。執著可以從行為看出來,這個不吃,那個不吃,就是你執著,你的過敏也好,多少都有某種執著,你不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心,趕快討檢一下!為什麼執著?

我們說菩薩學智慧,就是嘴巴講你可以去做,不一定要弄個什麼法,弄個什麼咒,搞得有聲有色有為法,才可以處理別人的病,不見得!我和你講個道理,你身體氣不通,全身都是病,把它打通了就好了。

菩薩思維整個肉體關係,了解氣不通就有病,氣不通造成五臟發病,嚴重一點就變成癌症,讓氣通就行了,不一定要治療你的癌症。不是學一些有為法,譬如:手伸到你肝臟,把腫瘤拿出來,表示說我功夫很好,不必這樣。跟你講解營養的道理,你怎麼去預防癌症、肝癌、腫瘤發生,讓它局部血氣通就行了,有維他命、礦物質,就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果有腫瘤,讓它血氣通、營養夠,這些腫瘤也慢慢可以恢復正常,這要動刀動槍嗎?菩薩就這樣子,動嘴巴。

像釋迦牟尼佛這麼神通廣大,為什麼不去每個人手一揮,你們病都好了,不是很簡單嗎?我把你病治好有什麼用,你的心自己不去改,有什麼用,所以不要去幫人家治病,要幫人家治心病。菩薩幫人家治心病,不是幫人家解決病痛,病治好了,他活跳跳,感激是一回事,明天馬上又去造業。

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都在治人心病,不然不是隨便點一下他病就好了,當然後期祂知道在世間不久,所以就開始講一些咒語、方便法。早期《阿含經》時期都在講行為、戒律、修心,幾個人可以出家,該出家的都出家了,最後白衣要學佛法,當然業力重,無法出家,所以方便開始講咒語,後來每個雜密經典都在講咒語,經典裡面放一個咒,這個咒你們唸了就有好處,祂不可能永遠在世間,都有其必然性。所以你要修自己也要修心,度眾生也要修心,講道理講的讓他腦筋通了,自己要做,衣服自己穿的,我常講,要解除煩惱,自己脫衣服,不是我幫你脫,你有瞋心我可以製造因緣讓你發脾氣,但是我不能把你的脾氣去除,不可能,自己要去調,去面對那個瞋心、嫉妒心去調,調完了就有般若智慧,可以解脫煩惱。

釋迦牟尼佛在度眾生,祂有神通會觀,今天哪一個人,發生什麼事情,因緣成熟了沒?有的話祂就示現,三言二語讓他開悟,自己開悟的話,自己就解脫了,你不想開悟,不想解脫,我跟你講得半死,你也不理我,有啦!每個禮拜坐在這裡聽兩個小時,回去就不做,不做沒辦法,菩薩就是要講道理,讓他能思維,讓他能修心。當然,有些人你不幫他治病,他沒信心,幫他治好病,他信心就有了,會學佛法,這樣菩薩就達到目的了。

如果你慈悲心太重的,出去哪個地方都有病人,每個人身上都有病,你說你身體這邊好像有東西,我幫你處理,處理掉了他也不見了,照樣回去造業,你這是什麼菩薩?!你沒有達到目地的方便不是方便,觀世音菩薩最慈悲,祂也沒有每個人都救度,看因緣,這個行嗎?這個有沒有善根,這個幫他病治好,會不會去做善事、度眾生,不然祂每個都可以幫他讓他病好,為什麼有的人橫死、病死祂都沒動心,他的業力就是如此。

上面講的三心了不可得,教你不執著一切法,但現在又回頭講不能放下佈施,因為佈施是菩薩和眾生第一個結緣,有來有往才能長久不滅,如果有去無回就沒有用,有來沒有去,那也不好,欠人家太多,以後消受不起,有來有往最可細水長流,當然用般若波羅蜜智慧觀它,管他什麼有來有往,未來怎麼樣,不要管它,這樣是一級棒的菩薩,未來心不可得,不要想太多,菩薩要學這樣,否則就礙手礙腳。

有一些師父是這樣,你拿一個東西去那裡,他馬上拿一個東西讓你帶回去,這樣有來有往他安心,你可看出師父也有執著,難免!師父也是在成佛階段中的哪一個點,不是每個師父都完美的,像佛菩薩一樣在學習,你看了不要亂講話、亂批評。如果你自己能自在最好,不要忘記佈施,財力佈施、勞力佈施、智慧佈施,當然越往後面越好,智慧佈施,無畏施,你有空的修證,人家只要靠近你的範圍內,他就心安,這種能力要講,講不清楚,你要使出什麼能力沒有,不必使,這種悟到空的人,他就可以給眾生無畏施,為什麼你有時候到哪個清淨道場,覺得很安詳,道場範圍裡有這種心空的樣子。

你在五濁惡世打滾,或在家裡不清淨,當然過一段時間,身體就不舒服,起碼你身心要像基督教一樣,七天要望彌撒一次,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佛教不講望彌撒,是去做法會,七天去寺廟聽經聞法,或諸佛菩薩無形中給你摸摸頭,你回去也覺得心平氣和,這是必然的,因為你還不清淨,所以你要懂得這些道理。當然以三千大千世界裡的七寶,你自己可以數一數,七種寶物是什麼?你這福德當然很多。

但上品要求五眼淨,是要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得之,世尊怕大家誤會不取一法是為上策,但菩薩不能不行有為法善行,以利菩薩行,一切法以世間利為出發點,所以布施波羅蜜是基礎善行,有漏善法不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觀之,會淪為有漏善報,此種功德若不能放下,可能執取有漏善果報,這樣當然會得低劣天果報,實非菩薩道行者所當為,所以此品中世尊再提出有為布施福德多不多,結語如來告訴我們,福德無實,以這種理念來行布施,施而不執其福德,此種福德因無相,故能等虛空,這樣才是真的很多。

上一品已經學習到五眼淨,肉眼淨後得天眼淨,天眼淨是什麼?就是你可以心清淨,觀到三千大千世界,然後你又不執著,那才是淨,不是哦!我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哪個世界很漂亮,我喜歡去那裡,那你就不淨。娑婆世界很糟糕,現在大小河川都污染,你說我不喜歡,這個又不淨,執著清淨,執著不清淨,都是不淨。所以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後面都加淨,這個淨有兩個意思,一個本身自性清淨,可以看到、得到那個境界,例如天眼可以看到最高三千大千世界,再過去你看不到,那是佛、大菩薩的境界,我所看到的這些人、這些世界,好壞都不執著,就是天眼淨,有般若波羅蜜智慧,這是相對的,你內心清淨才可看那麼多,看那麼多又不執著,才可以往前走,得慧眼、法眼、佛眼。

你要得五眼淨,都是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意思是眼、耳、鼻、舌、身,面對色、聲、香、味、觸都不執著,有這個法,但不說有沒有,好也不可得,壞也不可得,這麼觀它,有這個能力,就可以度到彼岸,用不執著,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的智慧跳到彼岸,事情是事情,人事物是人事物,和我沒有關係,這樣你就是度到彼岸。彼岸是什麼?就沒有煩惱,真正有度過去嗎?沒有!我還是在這裡,這是一種說明意境,你在菜市場是很吵鬧沒有錯,但是不覺得心煩,那已經度到彼岸了,那你還需要到深山裡度到彼岸嗎?一定在菜市場裡,人擠人,走到肉攤,那種腥味,那種冤親債主被殺後不甘願卡在肉上面,你覺得很痛苦,是不是覺得不是痛苦,覺得很自在。

如果你還說,我不能走過去,那裡陰氣很重,整個頭皮發麻,我怎麼走過去,你還有排斥的心,那就是沒有度到彼岸。你要走過去,照樣走還不被黏住,感覺一定會感覺,如果沒有感覺,你心就沒有打開,心打開有感覺,但你照樣可以走過去,不被黏住,過去就過去了,不要回來這邊又不舒服,這邊又痛啦!如果還這樣,般若波羅蜜沒有做到,光有一些感通,沒有做到般若波羅蜜。

你說有感覺好不好?有感覺是好,表示你已經有點樣子,但是你沒有放下,就是沒有做到般若波羅蜜,事實修行就這樣子,不必咬文嚼字,搞了半天,很清楚。你說我不能去菜市場,走過那一條專門在賣肉賣魚的地方,走過去心就怕怕,怕卡到,一方面阿賴耶識還會執著,執著才會卡到,為什麼別人都不卡,當然剛開始都會卡,慢慢練,練到好東西、壞東西,和我沒關係,像佛菩薩一樣,祂觀所有世界裡所有眾生,幹什麼祂都照單全收,不痛不癢,觀眾生之心為非心是名為心,講得很清楚了,五眼淨還是在學般若波羅蜜智慧。

從開始學佛到成佛,都是用這一句話,這一句話前面的佈施是結緣,後面的忍辱是方法,《金剛經》講這三個智慧,佈施,無住相佈施,忍辱是方法,忍眾生給我的一切障礙,忍善境界不要去抓它,抓它就沒有般若波羅蜜智慧,你會卡在那裡,你會升天受報,所以前面的忍辱法,修到最後,面對一切順逆境界都不必忍,最高境界,那就是般若波羅蜜。忍辱波羅蜜成就時和般若波羅蜜這兩個是一樣,有境界不執著它,要不要忍,不必忍,不必忍就是般若波羅蜜境界,所有《大般若經》都在講這個道理。

世尊怕大家誤會,你說修無為法,修過去、現在、未來心不可得,不要理了,不要理了,理過頭全放下就變成修無為法,修無為法不能成為菩薩。菩薩不能不行有為法,有為法是做善行,菩薩不會去做壞事,有所作為都是善行,善行又不能執著,以利菩薩行,菩薩為什麼會有智慧,一句話,一件事,都可以學到智慧。你說讀經典讀半天,不如用一次,啊!原來種子字這麼好用,還要在那裡結手印,從菩提心印先來再唸……咒語,菩薩的智慧是潛意識裡稍微動一下,就知道像這種情況該用什麼法,用出來就對了。

有時我教你,你會用,那還不錯,有時你自己不會動腦筋嗎?你可以自己試試這個,試試那個,菩薩用開顯自己的智慧法門,講給別人學習,讓人家做,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樣。有時你講了十句,他學一句,有的連一句都沒學到,本來我講這樣,他想那邊,想歪了,想的不是我講的,代溝就是這樣,障礙也是這樣子,明明我講這樣,你想的是那樣,一方面智慧理解力都有關係,沒辦法!每個人背景業力不一樣。

你一方面教人家,一方面利益自己,這就是菩薩行,菩薩都是講心,不是在講去環保,那是天的善行。菩薩離不開心法,都在講這個心,如果離開心,那裡有什麼菩薩不菩薩,法身清淨無相,都在講心。一切法菩薩離不開世間,一切法以世間利為出發點,世間就是天神也是世間人,我們人類下到三惡道眾生,看你是大菩薩、小菩薩,大菩薩有因緣會利益到地獄眾生,大菩薩都會持咒,會學到咒語,或自己開發咒語,然後破地獄,利益地獄眾生。當然那個都是短暫的,譬如說,釋迦牟尼佛放光照到地獄,這些地獄眾生一下子就煩惱解除,那不是全部解除就完了嗎?沒有,業力的關係,那個時間過了,有幾天的清淨,到最後還是再去受苦,我們了解世間無常就這樣。

所以菩薩用這種隨緣,踫到誰給他好處,讓他解除煩惱,身體也好,心靈也好,做這些事情,所以這也是在佈施。但你不能執著,一執著就沒有般若波羅蜜,以利益世間為出發點,第一個就是佈施,佈施波羅蜜為基礎的善行,一定要做!做了佈施就是有漏法,有漏法就有果報,善行受好的果報,是為有漏善法,有漏善法總是比你做壞的惡法還好。好在你學了般若波羅蜜智慧,所以做了善不要執,如果做了善事,不能以般若波羅觀它,就淪為有漏善報,我們不喜歡升天,但天也有天的菩薩。

很多人皈依三寶後,學佛還沒到一個水準,還是會升天,若你有受皈依、受五戒十善這些佛教徒,如果出生到六欲天去,是照大小排的話,你就排在前面。像現在出家眾都要排次序,照受具足戒的戒臘(年資)排,十年九年八年這麼排下來,不管你年紀大不大,如果你年紀大,比人家晚出家,還是排在後面,經典講如果你皈依,學佛法學的不夠好,不能到色界天去,那去欲界天,你還排在前面。

有的人說這些天神,年資比我輕,為什麼排在玉皇大帝身邊,我們都是在下游下游,他會不平,不平也是你的果報,也許過去天界眾生,他在這裡人間所做的事,福報是當官的,結果升天以後,這些以前都沒沒無聞的佛教徒,做的都是一些修行的事,怎麼升天去排在他前面,他會不平,這是果報,沒辦法,所以皈依三寶的好處就在這裡。

你不要想說去六欲天裡休息,因緣果報還是要再受報,只是好一點,希望你能去二禪天、三禪天以上,梵天啦!梵天就要學梵文,不然去那裡,人家講什麼都不懂,怎麼去啊!為什麼逼你們學梵文就這樣子,人家在講如來tath2gat2,你也不知道在講什麼,那怎麼去梵天,梵天梵天,為什麼語言到一個水準的人,才會學,才有興趣,這是因果關係,為什麼要逼著你、鼓勵你學,一定有義理內涵在。

此種功德若不能放下,可能執取有漏善果報,這樣當然會得低劣天果報,所謂低劣在佛法講就是六欲天,最高也是他化自在天、化樂天、兜率天、夜摩天、忉利天、四天王天,這叫低劣天。為什麼叫低劣呢?因為他們還有輪迴的果報,你如果修到三結斷,瞋心沒有,起碼到二禪天的須陀洹果,須陀洹果是初果,祂不會下三惡道,天上人間跑七次就會證阿羅漢。如果今生再進一步淡薄貪瞋痴,起碼斯陀含,斯陀含果上天一次,再下來人間,就可以證阿羅漢。

今生聽了以後趕快做,趕快用功,從哪裡用功?不是把《金剛經》背起來,是把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好好用,用在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恨拿掉,現在的恨拿掉,未來不要再恨,這麼的簡單的事,為什麼做不到,趕快做啊每一次語重心長,天天提醒你們。

實非菩薩道行者所當為,你在行菩薩道,不要忘記做善事,做了善事後不要執著它,有漏善行,不要執著。所以此品中世尊再提出有為布施福德多不多,結語如來告訴我們,福德無實,什麼是實?實即不滅是為實,福德不管多少,果報完就沒有了,所以不是真實的,哪一個東西才是真實的,我們的性空才是真實,其他所造的業都不真實,哪怕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珠寶拿去佈施,不真實,果報完就完,總是有一天會報完,所以此品中,如來告訴我們以這種理念。行佈施,但佈施後不要執著有無福德,不要執著福德到底大不大,不要執著哪一個會受報,不要想這些。

昨天看了一個咒,這個咒叫持世陀羅尼,唸了以後有什麼好處,沒有錢就會有錢,我說奇怪怎麼會去看到這個咒,還沒有翻梵文,為什麼會查到這個咒,你們在做我也在做,只是我有時間才做,處罰到底發什麼音,持世咒裡有七八個罰,玄奘大師很喜歡用罰這個字,這個罰要怎麼唸呢?bha還是唸va?你們考證出來了沒。

講福德,如果福是修供養、佈施,德是修戒律、行為,這兩個分開的,你的戒律守得好,心清淨莊嚴,德就高超,你付出很多,不管是錢財、勞力、語言,講經說法或無畏施、、、等等,都和福有關,但一定不要去執著它,到底有多少,腦筋不要有這個觀念,不要說我做了這個有沒有沒功德,做這些功德到底多少?如果有這個念,福德就不會多,因為福德無相。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不能執著福德多不多,你沒有這種福德到底多不多,大不大的觀念,你的心就等虛空,心等虛空,福德便和虛空一樣相等。所以你學佛法,學得心空法了,不要怕沒飯吃,一定有飯吃,走到哪裡自然有人願意供養,如果沒有人供養,天神會下來供養你,你要修到感動這些天神,天神不是看你有什麼通,什麼通不稀罕,你的行為道德讓祂感動。你看釋迦牟尼佛證悟後,祂要不要現神通,祂起心動念,如果現在想喝一口水,沒有水,梵天感召馬上下來,旁邊一指水池,水池就有水了,祂就有水喝,你如果吃過飯沒有東西可以刷牙,馬上旁邊長一顆樹,樹剛好摘下來,可以刷牙齒。你起心動念這些天神都知道,你要什麼,祂都幫你辦好,你要有什麼神通!

修得越好,道德水準行為都非常的完美,感動天地,不是你有什麼鬼通能力,沒有用!你要神通,四禪天天神都有五神通,當然成佛神通都俱足,我們在修菩薩道之間不必通,有通就會死,比不了五神通的四禪天天神,何必跟祂們比神通呢?比道德行為、心清淨度,祂比不過你,祂就來幫你服務,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學佛法學到要學什麼都還搞不清不楚,那你不是今生都報廢了嗎?聽經聽了那麼多,好像塞了很多,其實都不去做。現在有人要去印度留學,講那個每年都去印度留學的女孩子,她說:修不好的都去那邊,包括她在內,因為她很喜歡講話,一定修不好。

所以,修心要到世尊那裡去修嗎?你以為說有佛像,世尊在那裡悟道,一定比較清淨,那是你分別心。你如果在我們佛堂修,祂也是釋迦牟尼佛,祂隨時都在,法身清淨,每個地方都有。你旣然決定去了,我不是反對你去,去就要好好用功,用功在哪裡?不是認真拜啊!不是佛塔繞了幾千遍,不是這樣!隨時觀你的心到底有沒有清淨?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有沒有?做了很多福德、供養、佈施,不要執著它,有沒有這樣做?有的話福德無相等虛空,這樣虛空有多大不可說,那個福德才是大,講出來的福德不夠大,菩薩就是做這種事情。所以希望你們去用功的、朝聖的,去就去了,朝聖的功德很好,不要計較我這趟去有多少功德、福德。

反而言之,若菩薩行善而執取有無福德,或福德多寡,這都非行菩薩道者所當為,菩薩當學習平等觀諸法,有無布施、有無福德,均能自在無礙去行善行,行善行後無所執著,這是般若波羅蜜智,無為、無執一法,這樣也是般若波羅蜜智,也是本品、本經的真實義。

反而言之,若菩薩行善而執取有無福德,或福德多寡,這都非行菩薩道者所當為,菩薩不會小善而不為,小佈施就不做,照樣該做就做,一個人來度一個人,一上台千萬人,那就千萬人。釋迦牟尼佛,一個人來,祂還是和他講,一次幾千億人祂也講。你們剛開始行菩薩道,不要太在意人多人少,不要一定要坐滿整個中山堂(講堂)才講,或整個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坐滿才要去講,心裡還有分別,沒有那個福德,沒有那個對象,還要硬撐怎麼樣才要去講。一個人來,講得讓他腦筋轉了,開悟了,這一個人成菩薩的話,以後他度千萬人,就變千萬個,這個到底是多還是少?是你在分別一個。

所以你要教導時,不要去看一些大德,每次講經說法都幾千、幾萬人去聽,如果他們回去都不去實行,那一個菩薩也沒有,愛聽不愛做,捧人場,不捧心場,回去就忘記,這樣有什麼用呢?把一個菩薩教好,讓他成為菩薩,累劫行菩薩,一燈點一燈,這一燈點下去,到底多少?如來佛約每五億多年示現一次(卅幾劫),不管祂度幾個人,這些人都一燈點一燈下去,不得了,佛法是這麼延續下來。

剛開始是講名氣,人有名氣,什麼人都來,來都是好名而來,不是好你的心清淨來的,他要的不是心清淨,是你有什麼通沒?你點一下,他生意會不會興旺,都是在想那些,所以你們在坐的,如果認真修,修成菩薩,那也不錯了,三、四十個不錯了,不必多,一個能成為菩薩,燈燈相續就不得了。不然我常說哪個法師,到哪個地方,一、二千人,幾千人捧場,一次法會完就完了,結束了再見,回去他們有沒有修,沒有啊!不會修,不知道修什麼,你講他有聽,什麼五戒、十善,《八大人覺經》講完回去,他還是他,你問他《八大人覺經》講什麼,有聽懂?有啊!聽懂不知道怎麼做。

像你《金剛經》聽到這裡,搞懂了怎麼做,怎麼修心知道嗎?有的可能還不知道,好!假設你知道,要不要做還是另一回事,等到你要做時,已經準備再見了,那時已經來不及了,轉不了,所以要趕快啊!

菩薩當學習平等觀諸法,你自己要成就自己,觀福德、沒有福德要平等平等,自己不要去分別,這件事大還小?不在大小,在於該、不該做。這件事我能力夠不夠?不在能力夠不夠,在於有沒有那個心。有那個心,做下去就會成,所以不要去執著要、不要,行、不行,隨緣!佛法很奇妙,奇妙在不必用法,但最後事情不行的變行,你要學習心平氣和去等待,到最後改觀了,原來不行的也行了,不要太早下定論,要對佛法有信心,對事情要有信心。

有的人學佛,心中對菩薩沒有信心,什麼是沒有信心,我要求什麼會實現嗎?會怎麼樣嗎?自己懷疑自己,你如果懂得菩薩的話,眾生心那麼多祂都知道,你先懷疑自己、沒信心,自己先垮掉了,你要說:我可以!我可以!我一定怎麼樣,到時候就一定怎麼樣,你要有這種能力。這個我講就算數嗎?不是你講就算數,佛菩薩就借勢讓你怎麼樣,就成就了,所以學佛法也好,做什麼事情也好,信心很重要。

有無布施、有無福德,均能自在無礙去行善行,行善行後無所執著,這是般若波羅蜜智,學到現在你應該了解,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先講《阿含經》教你持戒、打坐、修行,這些都有功德,到最後要把你轉成菩薩,不讓你成阿羅漢,就開始講《般若經》、《方等經》,裡面有小乘、大乘觀念在裡面,等到轉的差不多,你可以放下了,心打開接觸人群,也不會太煩惱(以前都是一個人,不會去煩惱別人,也不會去煩惱自己),然後修到解脫,世尊講:這個還不是究竟,你要去跟人溝通來往,可以安住這個心,這樣才是解脫,《方等經》是這麼講。講到《般若經》你才可以開始做很多善事,接觸很多人,你也可以安住這個心不煩惱,這樣也是解脫啊!那為什麼不學這種,要學那種很嚴肅、一板一眼那種解脫,菩薩和阿羅漢不同就在這裡。

在講《般若經》後,一直在強調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你做了功德,修到什麼通,修到五眼,修到什麼境界,都不要執著,一直告訴你這種觀念,這樣心才可以一直清淨。不是神通就沒有關係,你為什麼會起神通,就是你的心去動,阿羅漢不動,一動就有為啦!祂就不敢動。阿羅漢五神通是用自性現起,練啊!練宿命通也好,都是心在操緃。

佛如來不是這樣嗎?佛如來是持咒,祂要哪個通,持一下咒,沒有動到自性,用咒語,像維摩詰居士要去向玉皇大帝借天椅給大家坐時,祂就持心中心咒第六印,手印一結,祂用腦筋觀想手印,最高明的手印是無形,你想手印一結默唸咒,天椅就飛下來,這麼簡單事情,要去動心嗎?菩薩到最後的境界是這樣。如果你要是學到過程之間所現神通變化,都是用心力去達成,這不是學真正如來法的人要做的,實修上是如此。

我常跟你講,哎呀!講《般若經》、講要成佛,到最後神通怎麼現起,心淨加上咒語,它就會現起,心不淨,咒語記不起來,咒語有很多,你沒有進入陀羅尼門去,當然學不廣,我一直告訴你路怎麼走,真正佛法怎麼做,第一階段讓你的心完全清淨,悟入空,無相的空,這兩個空都證得,然後才能進入陀羅尼門,那是另一關的菩薩道,慢慢,學越多,以後進入大菩薩境界,用咒語做一切事,利益自己,利益眾生。

無為、無執一法,這樣也是般若波羅蜜智,也是本品、本經的真實義。不是什麼事情不做,有做,用般若波羅蜜智慧觀它,等於沒有做,就不會執著了,當這個人做了事,那個人造了業,你不執著,這是菩薩過程之間要去做的,所以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有沒有轉變,沒有轉變,從講三心了不可得,回過來再做佈施,你還是有三心了不可得的功夫,那就是般若波羅蜜智慧,一脈傳承下來,沒有衝突。所以先解脫,空,悟空後再回來做善事,又不被黏住,用般若波羅蜜智慧觀它,這樣還是空。這一品雖然在講世間有為相、福德相,最後都不執著,這種福德才是真正的多。

2008.09.21 講於法爾禪修中心)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