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1-23)
               --
八品 一體同觀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如何用金剛經來修行()

6.「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lb n="0751b21"/>
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lb n="0751b22"/>
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lb n="0751b23"/>
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lb n="0751b24"/>
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上一次我們講到五眼淨,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眼淨,跟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菩薩、如來境界都有關係。上一次講到釋迦牟尼佛問菩提尊者:佛有沒有肉眼?有沒有天眼?有沒有慧眼?有沒有法眼?有沒有佛眼?當然須菩提尊者都說

五眼問完了,接著下來怎麼講到恆河沙呢?因為要用譬喻來說明具足五眼的如來,祂到底擁有什麼能力?所以每一段之間好像沒有什麼關係,但其實都是前面問了,後面要說明什麼,這中間是有一系列的連貫性。你看《金剛經》看起來好像一大篇,其實它每一個小段都連接的很嚴謹。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lb n="0751b21"/>
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須菩提尊者就說:是的,如來說是沙,佛也說事實上就是沙。「<lb n="0751b22"/>
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lb n="0751b23"/>
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lb n="0751b24"/>
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普通經典上講到恆河沙,是在講恆河水流裡面的沙,不是在講恆河岸邊的沙。看那三個字梵文就知道(梵文為ga{gā-nadī-vālukaga{gā恆河,nadī是水流中的,vāluka是沙之意)你現在學會梵文,要習慣唸五大空音,五個怪字你一定要跟它很親切而且能夠習慣唸它,唸出來才有菩提的味道,你不會唸,《金剛經》就學不會,因為《金剛經》都在講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都在講有相但不執著有相,所以要學習梵文,悉曇五大空音要會唸。ga{gā是恆河的恆,是發它的音,nadī是水在流,vāluka就是沙,在恆河水中流動的沙,不是在講我們去採恆河岸邊沙那個沙,當然旁邊的沙很多,那恆河源源不斷的一直流,裡面的沙就一直往海裡面流,這個還是很多,所以說恆河沙。

 恆河沙每一個沙把它看成是一個佛世界,你知道一個佛世界是多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佛剎土就有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個沙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這麼算起來到底多不多?<lb n="0751b24"/>
是寧為多不?當然用我們的智慧無法去解釋,因為實在是太多了。所以簡單講意思好像沒有很深?其實他就是在講後面這麼多的世界,虛空所有的世界可以說包括在這裡面,你具有五眼你就要能夠看得到,如果看不到你就不是如來。阿羅漢頂多也看到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剎土;四禪天的天神祂不學佛法,祂也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但祂沒有解脫的能力。五眼具足的如來祂的能力就要那麼大,下面就在講這個道理。

現在在講如何依經典來修行,當然這一段好像沒有說什麼修行、怎樣修行,其實上面已經講了,你要肉眼淨、天眼淨、慧眼淨、法眼淨、佛眼淨,你就要修般若波羅蜜多,所以一切佛法都在講般若波羅蜜多。你如果做不到或者了解了不去做,你就永遠沒有辦法學到真佛法,懂得越多你越要放得下,不然就會卡在那裡、死在那裡。所以不能執著一切法、不能執著一切善境界、不能執著一切小神通。小神通怎麼不能執著?因為你要得到一切智慧,所以不能執著世間那種小神通。五通就是小神通,我們連五通都不能得到,一些小小的心通、一些感應,就覺得很了不起,那差的太遠了。你經典讀多了你就知道佛是什麼樣子?菩薩是什麼樣子?阿羅漢是什麼樣子?世間那些天神又是什麼樣子?所以懂了以後你才知道佛是多麼的偉大!

 

世尊問佛具足五眼後,即要開顯具足五眼的佛如來,祂應有的神通力與智慧力,若不是具足此五眼,就不會於有那麼大的神通智力。所以佛問恆河所有沙是否為沙,若是ga{g2-nad1-v2luka沙那麼多,那就譬喻說一恆河沙算是一個佛剎土,一佛剎土具有三千大千世界,這樣多的佛剎土世界,算不算很多呢?當然是很多,須菩提尊者如是回答著。

 世尊問佛具足五眼以後,即要開顯具足五眼的佛如來,祂應有的神通力與智慧力。智慧上面已經講很多了,雖然我們沒有仔細一個一個拿出來談,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無忘失法、恆住捨性、一切波羅蜜門、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等等,這些都是已經快成佛的人他所證得的。所以《般若經》裡面這些較後面所提到的名相,都是祂的神通跟智慧。須菩提尊者問五眼有否,如來都有具足五眼,若不是具足五眼就不會有那麼大的神通智力。所以佛問恆河所有沙是不是沙如果以佛的智慧來講,祂不會看成是沙,但是為了應緣世間相跟你們講經說法,所以舉此沙為例,沙就是沙,連後面眾生看的心都不以為心,這個沙祂不會看成是沙,但是要講經說法總是要用世間法來說,那當然說是沙。

我們特別把梵文列出來,以前講過再複習一下,ga{g2-nad1-v2luka就是恆河水流中的沙。這個沙有那麼多,那就譬喻說一個恆河沙算是一個佛剎土,那一佛剎土具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世界有多大?以我們現在科學來講就是一個銀河系,一個銀河系就包括一個太陽、一個地球、一個月亮,那些小星星無量的多,當然還有一個須彌山,我們看不到的,還有其他四大部洲,我們是處在南瞻部洲,其他的地方還是有人類,所以這麼大的一個虛空範圍只是一個小世界。一個佛弘化一個佛剎土三千大千世界,3×109那麼多的銀河系,把一個當作這麼多,那恆河沙有多少沙呢?當然無量無邊的多所以虛空到底有多大?不能講,只有佛才能看到;每個世界裡面的眾生有多少?無量無邊,人就有60億,那些小昆蟲就不知道多少,動物種類就有幾千萬億種,水族裡面的動物更多,所以眾生無量無邊。你不能說它們沒有心,有啊,它們也有心,連樹木、石頭無情類它們也有心,這如來都要能知道。所以這麼多的佛剎土世界,算不算多?因為須菩提尊者也是阿羅漢,他當然很清楚,雖然看不到,聽也聽多了,所以他說真的是很多,須菩提尊者就回答:是那麼多。

 

本段是一續言,也是一引言,佛提問如來是否有具足五眼,當起言說完之後,要接著說五眼具足者會有何種神通智力。為了要說明五眼能見、能聞、能覺之範圍,所以就接著問恆河沙到底是多不多?當然恆河沙是無量多,多還不算,若把一恆河沙當一佛剎土世界,當然世界更是無量無邊的多。其實佛在告訴我們,虛空一切世界,及其世界中一切眾生,更是無量無邊的多,具足五眼者,都要能知、能見、能聞。

這一段是在接續上一段所講的,世尊問須菩提尊者:如來有肉眼嗎?有天眼嗎?有慧眼嗎?有法眼嗎?有佛眼嗎?他都說,再來要講什麼道理?所以先提出這個,假設一沙它是一個佛剎土的話,到底虛空有多少世界?先給你一個概念,然後再來說,如來的能力這些都可以看到、可以聽到、可以知道。所以也是一個引言,續言是續上一段,引言是接著下一段的開頭,先講一個道理,有多大,然後才說如來的神通變化有多大。

佛提問如來說是否有具足五眼?講完了以後,引言說完了,就要講五眼具足的如來會有何種神通智慧力?一般人不知道,如果你不好好看很多經典,光看《金剛經》你也不知道如來在講什麼?一般人在講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講完就差不多了,那到底那個眼是在幹什麼?有多大的能力?你要去看很多經典才懂,不然你就侷限在一般所講的、我們所知道的知識範圍,這樣就太狹窄。為了要說明五眼能見、能聞、能覺之範圍,上面我們引用經典已經講了,如果你已經五眼具足,一切能見、一切能聞、一切能知、一切能覺,一切代表所有法,一切所有法代表所有世界,所有世界裡面的眾生,所有世界裡面眾生所造的業,大大大小祂都知道,這種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接著問:恆河沙到底有多少?多不多?開頭先講這個量很大,大到如來都可以知道,所以當然恆河沙是無量多,多還不算,如果把一個恆河水流裡面的一粒沙,把它當作一個佛剎土世界,一個佛剎土是三千大千世界,你要了解一個佛祂所弘化三千大千世界,我也講過毘盧遮那佛的功德無量,祂是弘化二十個佛剎土世界,所以我們華藏世界就有二十重,我們的裟婆世界在十三重裡面,另外還有十九重都是毘盧遮那佛在弘化的;因為祂功德修的很好,一般一個佛祂弘化一個佛剎土,毘盧遮那佛弘化二十個佛剎土。所以你要了解每個佛的功德,雖然都是佛,但是祂的功德、祂所弘化的範圍又不一樣。

當然世界更是無量無邊的多。一個佛剎土是三千大千世界,這裡面就有3×109那麼多的星球或者銀河系,這當然無量無邊的多;這句話其實佛在告訴我們,虛空一切世界,虛空到底有多少世界?只有佛才知道,大菩薩都看不盡,因為祂心還沒有完全清淨,佛是完全清淨,所以一個心清淨的人祂所看的事情就又廣又多,無所不見,只有佛、如來才有辦法。這裡面不是只有世界,世界像地球那麼大,我們繞一圈有四萬公里,當然有神通的人很容易看到,那還不算,你要看盡所有虛空之間的每一個星球、每一個地球。剛剛講這裡面的眾生到底有多少?這不得了,像一個細菌,那麼小的單細胞植物,他也是一個眾生,所以受出家戒的人,不能去喝沒有在流動的水,因為沒有在流動的水裡面都長很多細菌,你怎麼可以喝,一喝下去不知道殺了多少眾生;我們是眼不見為淨,以為這水很乾淨,其實有天眼通的人一看裡面細菌一大堆,所以祂當然不會喝,都喝水在流的,活水就沒有細菌,比較大的微生物難免也會有。

世界那麼多,世界裡面的一切眾生那更是無量無邊的多,所以具足五眼的如來都要能夠知道、能夠看到、能夠聽到,聽什麼?眾生心聲、講話聲都要能聽。有時候你會感覺這種神通力如果給你知道一點點你就睡不著了,知道眾生那麼多,地獄的眾生叫苦,天上的眾生享受快樂。這些你看了那麼多都不能動心,不然會很煩。如來祂不會煩,所以你要知道的多,就一定不能煩;你要是會起煩惱,就不會知道的多,光自己內心裡面的習氣毛病就擺不平了,怎麼看到外面?你要看到外面去,你就要把內心裡面的念頭、什麼東西都擺平、清淨。修行講來講去那麼多經典都在講一個清淨的心,跟一個不清淨的心,那不清淨的心怎麼輪迴?怎麼跟眾生之間的恩恩怨怨在攪和?都在講這個道理而已。所以如來之所以成為如來就是祂心完全清淨,完全清淨像一面鏡子沒有泥沙蓋住的話,祂就無所不照,你看那麼多的世界,還有世界裡面的眾生,我們為什麼看不到?都是被我們的習氣毛病蓋住了,或者你很執著你的起心動念,那個就是我,所以搞得看不到外面。

 

當然要具足五眼如上所說,當要勤修般若波羅蜜多,不執一切法,就能得肉眼淨、天眼淨、慧眼淨、法眼淨、佛眼淨,五眼俱淨時,當有如下之能力。

當然要具足五眼如上所說。上面第四段所說的,都是要修般若波羅蜜多。波羅蜜多p2ramit2,你現在在研究咒語,就知道說梵文就是渡到彼岸那邊去。praj#a就是智慧,什麼智慧?就是看了、聽了、所聞到的都能夠放下,就是般若智慧。經典講觀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你能知、能見、能聞、能覺的,都是無所有不可得,這就是般若智慧。禪宗不講名相,他講「不即不離」,「即」就是去抓那個境,「離」就是逃避、轉過來不理它,這種都不對;學菩薩法不即不離,也不會去抓那個境,也不會逃避那個境,坦蕩蕩的面對它,都不受它影響,練這種功夫就是般若波羅蜜。所以《般若經》那麼多,濃縮成幾句話就是這樣,問題是你做得到做不到?有的智慧高的聽一堂課就會了,有的是知識高的,聽懂了但是智慧不夠,為什麼?做不到!智慧跟知識不是一樣嗎?不一樣!知識就是講、解釋什麼我聽得懂,但是沒有那種智慧做到,一般人都是這樣,如果你做到了那就是菩薩,就是我們在修的實相觀。

所以從開頭到成為地前菩薩,或者是地上菩薩或者是八地以後的大菩薩,修來修去都是修這個般若波羅蜜,過程之間有多少境界?當然無量無邊的多。就像你每一年都有進步,進步了、懂了要把它放下,放下就是要拿更多的東西。你如果心中放了一個字、一個念頭,天天看的就是那個字,或者就是那個念頭;如果你把那個字拿掉了,把它空掉,就可以再寫新的字進來;你的念頭拿掉了、不執著了,你新的念頭才可以進來,新的念頭都是新的功夫,都是新的境界、新的體會,這種佛法只有佛才能講出來的道理。

不像我們武俠小說練功夫,練了十八般武藝,練完了就很執著,天天練那十八般武藝,那其他的功夫呢?不知道怎麼去學。我們修行也是一樣,每一天所體會的,體會完了就放下,放下才會有新的體會,不然你早上起來打太極拳,打了五小時,晚上再打太極拳,明天起來還是打太極拳,其他的拳不用學了,為什麼?因為你只有執著太極拳,當然只能學一樣,如果你太極拳學會了,放下,學別的,外丹功也可以學,你比幾下,我也會比,我知道外丹功它的動作怎麼樣才是對的,甚至於還可以跟它修正,學完了就放下。以前我們也學過外丹功,不能再去天天玩這個,你玩這個以後,其他的以後就不用學了。

佛法就是這樣,你學一樣放一樣,學一樣放一樣,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你不要記得腦筋死死的,不必記,你會用,碰到這個境界要用它馬上就跳出來,不一定要去背。佛法是很活的東西,所以不見得讀書要讀得很多,讀很多就變死腦筋,就變一加一等於一,一加一等於一嗎?不一定,一加一有時候等於三,或者一加一等於二,不一樣的情況,一加一等於二是一般的觀念,一滴水加一滴水就是一滴水嗎?會變兩滴水嗎?不會,只是水大一點而已,像這種你不要太執著,你就可以懂得很多。從開頭一直在講《金剛經》,講到正式在講五眼,還是在講般若波羅蜜,你要具足五眼,你還是要修般若波羅蜜,修後面佛功德相的這種智慧,也是要修般若波羅蜜,這裡跟你提醒上面所講的都是在勤修般若波羅蜜。

不執著一切法,就能得肉眼淨。上面講的為什麼肉眼就肉眼,怎麼用「淨」?因為你心清淨才能得到肉眼淨,不是把肉眼變清淨,是你清淨的心才會產生肉眼淨。肉眼淨的菩薩可以看到一千世界,光肉眼就可以看世界,不是我們的地球,是外面一千個世界,這是菩薩。那小菩薩呢?可以看到百由旬,這百由旬的講法,我們常常講四十里,佛法有的講是7.3公里,7.3 公里差不多一由旬;印度數量的法很難講,他就是一隻牛一個軛,一天走的距離就是一由旬,那到底走多少?每一個地方所講的由旬其實很亂,yojana解釋有時後不一樣。經典特別提到佛教徒所講的由旬,我以前都講四十里,最近他們講佛教引用的是7.3公里,7.3再除以0.6差不多十一二三里,因為六百公尺算一里,這些其實都無所謂,如果你要真研究科學,要準確,你學佛法就會很痛苦,四十里也好、7.3公里也好,都無所謂。有時候我也在想,須彌山八萬四千由旬,那到底多高?因為經典常常在講,金翅鳥它兩個翅膀一張開就有八萬四千由旬,比一個須彌山的高度還要高廣,當然它廣是沒有那麼大,高有八萬四千多,所以金翅鳥不得了,這是天龍八部裡面的一類天神,你也是對於由旬有一個概念就好了。

天眼淨。這天眼就要看得更廣,如果天眼跟肉眼淨看的一樣範圍,那你修天眼淨幹嘛?不用修了啊!所以往上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天眼。不要說可以看到陰陽界的眾生就是天眼,那你就是外行人,不是佛教徒,既然你是佛教徒就要把觀念搞對,不要說一個人他眼球光波長改變了,像狗一樣可以看到鬼神,牠就有天眼?什麼才是天眼?天眼就是說牆壁對他來講不是牆壁,他可以看到隔壁那一家在幹什麼,沒有障礙;你說虛空之間往上看,都一片藍藍的天,看不過去,有天眼的人他沒有這個阻礙,一樣可以看到天上;四天王天、須彌山也要看得到,忉利天要看的到,燄摩天、再往上虛空的天,也要能看的到。就算燄摩天沒有太陽光,因為離太陽太遠了,所以它沒有光,但是祂們的物體會發光,祂們天神身體會發光,你也可以看到。我有一次在夢中就看到:怎麼一片黑,有人會發光?我想這個大概是燄摩天的,所以經典看多了,你才知道天界的樣子是什麼樣子,既然叫做燄摩天,就整個像晚上,沒有光明;不像我們晚上沒有光明,白天有光明,因為是月亮、太陽跟地球的三角關係。

前幾天才碰到月全蝕,以前科學不發達,如果沒有天眼通,又沒有五眼具足,所以都搞不清楚是什麼現象,說太陽被天狗吃掉了,我們都幹過這種事情,然後拿著臉盆一直敲。現在科學發達知道這是物理現象,月亮擺在地球跟太陽中間,哪裡太陽有被吃掉?慢慢它就出來了,以前無知就會有這種說法。天眼沒有障礙可以看到,而且完全的天眼要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佛剎土裡面的世界你都要看的到,還可以看未來,天眼看未來,宿命看過去,這才是天眼淨。你未來會出生什麼,你哪一世出生在哪裡?哪一生出生哪裡講什麼話?都很清楚,像這種真正的神通,你要去看《般若經》裡面比較後面,五百七十八卷以後就有講六波羅蜜,裡面就講到菩薩的六神通是什麼樣子,跟一般天神的神通是不一樣的,天神的神通怎麼可以跟菩薩的六通比,五通也不一樣。

我們修行講境界一定要跟神通連貫才能搞得清楚,不然你幾個神通都搞得不清不楚,然後名相更兜不起來,你就不知道修行到底多高,搞不好你有陰陽眼就說我得了天眼通,到處宣揚你得天眼通,你是內行人就說:「你有天眼通,那你看看現在玉皇大帝在幹什麼?」「什麼玉皇大帝?我怎麼看得到!」表示你不是真的天眼通。我們對於神通在經典上所描述的要搞清楚,這樣你才會越來越覺得我們實在太可憐,連一個通都沒有以外,修的實在太菜(),就不會貢高我慢、不會指鹿為馬、…。所以懂得越多你就越洩氣,我怎麼那麼差勁;懂得越少的,然後有一點靈通的,他就覺得不得了。什麼活佛、什麼名堂、什麼東西都叫的出來,有時候我們覺得很難為情。所以你知道諸佛菩薩的神通,你自己才會謙卑,不知道你就會貢高我慢。

慧眼淨。修到悟空的人自然就會產生般若的智慧,就不會黏一切法,這是比較靜態的般若智慧;也有逃避現實的解脫,反正我就是說一切法都沒有,但是明明有法,因為他練一半,所以你如果懂得往前推,還有法眼的話,你懂得各個法的起滅,然後你也有空慧去面對它不會受它影響,這樣就是菩薩。所以越往後面的眼當然比前面的眼越高明,天眼是看範圍,慧眼、法眼看一切法,不是只有眼睛可以看十方虛空一切世界,還有心要感覺,心感覺就用慧眼跟法眼;那佛眼的範圍就是滿足全部眼所具足的了。所以剛剛我們講的就是虛空一切世界,以及一切世界裡面一切眾生,佛菩薩祂們也可以看到某些世界、某些眾生,但是不夠透徹,只有佛眼具足的就有前面四眼,五眼具足才是如來,不能隨便講。我們講佛一般都講如來,如果講覺悟了、開悟了,或者現在所講的活佛,那可以說是小覺悟者,不是真正的像釋迦牟尼佛這種果地佛,這種果地佛一定五眼具足的。

佛眼淨。所以雖然講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是「淨」加下去的話就是心的清淨程度越來越高到最後完全清淨,才可以具足五眼,這個要搞清楚。所以我剛剛講,你心迷迷糊糊看不清楚什麼境界,就是你心亂七八糟很執著,所以當然看不清楚。很簡單地自己起了妄想,也不知道那是自己的妄想;很簡單地說,一種外面來的念頭你也搞不清楚,或者搞清楚了不是我的念頭,但是你卻放不下,明明知道不是我的念頭,他要給你煩惱你又放不下,這是心不清淨。所以你說我沒有感覺、我放不下;跟你有感覺,但我放不下,這兩個有什麼不一樣呢?哪一個修的好?其實兩個都一樣。不知不覺的人倒無所謂,反正我也不知道,憨呆憨呆,吃飯過日子;你覺知了,放不開又放不下,比不知不覺的人慘,因為你還增加煩惱,心不定,然後放不下,搞得神經兮兮這樣子,這樣不是更煩惱嗎?所以你如果按部就班地跟著善知識學,這麼聽,這麼懂,你碰到這境界馬上一下子就丟掉了,很多丟不掉的是什麼原因?過去世比較少修,如果再來的菩薩他以前修過,修過了再跟你講一次,不必講第二次,你馬上就會了。像我30年前碰到不知道的事情,當然都會怕,怎麼會懂這些、怎麼會懂這個、懂那個,第一次也新奇、也害怕,虛空傳來一句話:「放下!」不要執著,放下就放下,沒有第二句話。為什麼要放下?乖乖的放下就放下。你的心也安住了。一次這樣、兩次這樣,三次這樣,那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動你?沒有一個念頭可以動你,所以常常跟你講,那個念頭進來都是很不好的念頭,你三兩秒轉個身已經忘記了剛剛那是什麼念頭。如果是比較神經質的人已經好幾天睡不著覺,緊緊抓住那個念頭,所以這就是欠缺般若智慧。

所以你為什麼沒有肉眼淨?我們沒有肉眼淨,就是心還不夠完全清淨,菩薩為什麼也沒有肉眼淨?小菩薩開始學到這裡,他要度眾生,要一邊學一邊自己修,今生沒有,不見得死了以後就沒有,等到你差不多幾十年的磨練以後,我們以前講過神通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修得」,今生修馬上得,世間禪定天天在那裡打坐打坐,他開發五神通,那是當生開發的;有的人他不當生證得,他是修心清淨,心清淨到一個程度,搞懂佛法般若波羅蜜就是這樣,然後天天來去掉你貪嗔癡慢疑大小毛病,微細的習氣然後再進去極微細的習氣,一直斷,斷到最後,你如果往生了,也許就現出神通出來,那種神通叫到「報得」,修行修到果報現起時你才具有的。

有的今生也沒有什麼天眼,但是他修的有天道的德行,所以死時上天,他就可以看,看什麼?像玉皇大帝,善住天子,有一個聲音說他七世會墮落到三惡道,他沒有宿命明沒有天眼明,明跟通不一樣,大家聽多了你也知道,「明」是不必去看,都是在你心中;「通」是說我要看,他才會現,所以玉皇大帝說:善住太子這麼講,我來觀觀看,所以他就靜下來冥想一看,真的哩,七世下三惡道,這是標準的天眼通。

天眼明是五眼具足的如來,祂不必觀,眾生的業力、果報現象隨時都在祂心中,你們有的第一次聽到覺得這個有什麼不同?我常常講這種不同的神通代表不同的境界,佛到底就是佛,不是菩薩,而菩薩不是阿羅漢,這個每一個層次真正的神通都不一樣。我們要懂這些才能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階級,修到哪裡什麼境界,同樣一個神通為什麼有大有小?有明有通?這些都有分別。如果五眼俱清淨時,代表你心全部清淨了嗎?只有如來,當有如下的能力,下面經典所提的善境界都是如來的能力,散布在經典裡面,你都要懂。

 

爾時,菩薩<lb n="0229a29"/>
摩訶薩,不分別布施不布施,持戒犯戒,忍<lb n="0229b01"/>
辱瞋恚,精進懈怠,定心亂心,智慧愚癡,不<lb n="0229b02"/>
分別毀害輕慢恭敬何以故舍利弗無生<lb n="0229b03"/>
法中無有受毀者,無有受害者,無有受輕<lb n="0229b04"/>
慢恭敬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lb n="0229b05"/>
蜜得如是諸功德,聲聞、辟支佛所無有,得<lb n="0229b06"/>
是功德具足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得一切<lb n="0229b07"/>
種智

爾時,菩薩<lb n="0229a29"/>
摩訶薩,不分別布施不布施。如果你有般若波羅密的智慧,而且是大菩薩,布施就布施,不布施也就不布施,不必很計較這個應該布施,我沒有布施就覺得很愧疚。上一次去台大看到一個人,那一個人看起來像出家人,出家人在那裡化緣時,還穿袈裟是很少的,我就覺得這個有一點假假的,但一看他的頭又有六顆戒巴,我就往口袋要掏五十塊,怎麼掏不起來,有掏沒有起來,然後就轉過去了,這個一兩秒鐘而已,沒有就沒有布施,不要在那裡後悔:如果這個真的話,沒有給他不好,不布施就不布施,布施就隨緣布施,你這樣才能自在,這個就是般若波羅密的智慧。

所以《金剛經》提三個波羅蜜,一個布施波羅蜜、一個忍辱波羅蜜、一個般若波羅蜜,當然這三個都是很重要的,其他的不重要嗎?其他你早就應該學了,持戒、精進、禪定,這個你在早期就要學了,小菩薩或者地前菩薩都要學這些,去受戒時就是這樣子。你修到差不多樣子時,這三個法很重要,因為布施永遠在布施,當然菩薩越高境界時祂布施的東西不一樣,以前是布施錢、布施勞力,現在布施嘴巴,講經說法,布施無畏施,心不安你跟他講講話他心就安了,講個電話他心也安了,或者是只要聽到你的名字他心也安了,這種無畏施很奇怪的,你要修到空觀的人不必用法,不必說我一定為你做什麼法。

你聽佛法有時候要會用,像佛,我們跟你講說佛的法身是清淨,想祂,祂就一個化身給你,這麼便宜的事情你都不去做,天天這邊跑那邊跑,那邊找師父,搞不好還找道教的這些道士,跑來跑去也是沒有解決問題。你不如心靜下來一直念觀世音菩薩,或者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心靜下來就感覺祂有在跟你輸送一些無畏施,你就覺得心安了。有的人都不會用,一碰到事情、一有念頭就搞得心慌意亂,平時用功的方法也忘記了,很多同學我看了很多都是這樣子。

他平時也知道拜佛、知道誦經、知道怎麼樣,等到事情來了、障礙來了,什麼都忘記了,連找人家談一談也忘記了,就悶在家裡,生病就生病,反正佛到哪裡去,都忘記了,這就是平時沒有把道理搞懂。盡虛空遍法界,佛的法身都在,只要你有求祂就應,當然你不能臨時抱佛腳,你平時要多用功、多為佛教做事,佛永遠不會忘記你,祂也知道。後面講眾生的一切心,祂悉知悉見,都在講這個事情。所以你不要說我做很多事,佛好像都沒有在照顧我,祂照顧你,你不知道,如果祂沒照顧你,你可能更慘。因為祂照顧你,你不知道,而你又不給祂照顧,為什麼?因為你喜歡煩惱、喜歡亂想,你如果把心放下來,就會知道真的有佛菩薩在照顧著你,你心越亂,離佛越遠。

所以你要懂得這些道理,你要體會有佛在,你要把心靜下來,心靜不下來,就要拜佛,因為氣不通心就亂,所以要拜佛讓氣通順,一下一上、一下一上這麼拜五百拜,身體氣會不通嗎?平時修行的底子再把它開發起來,氣就通了,氣通就什麼障礙都沒有;不然就誦經,誦經誦一誦,起碼知道所有相都是虛妄,以前不會注意此句,今天特別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再去煩惱你裡面的心念,這就是不要執著一切法。現在講布施不布施,不要分別,布施跟不布施,兩個是平等平等。

持戒犯戒。持戒,你持戒持的很嚴格,說這個不錯,自己也覺得很滿意,如果犯戒你就很沮喪,我又犯了這個戒,等到你慢慢了解了,犯戒、持戒都在求心安,如果你犯了戒心也很安,這個犯戒就不算犯戒。你說這樣講,我去殺個人看看,你去殺個人看看,如果殺了,你心很安,那你的功夫真的夠了,就怕你心不安,看到血這個印象太深了就放不下。所以禪宗的人或者菩薩種性比較深一點的人對這些概念很自然去達到犯戒不犯戒平衡點,而且觀念也會不一樣。

像我以前的皈依師父禪師,他常常講說如果一個壞人,他要殺一百個人,我先去把他殺死,為什麼呢?因為我殺死他,他就不會去害一百個人,但是以後我還他一命就好了。這種就是持戒不持戒、犯戒不犯戒有什麼分別?修到大菩薩的境界,就要求平等觀,平等觀就是善惡、順逆這些沒有分別。問題是你持戒當然會很高興,持戒可以成阿羅漢,光持戒嚴謹,但是如果你是修到阿羅漢境界,得到慧眼清淨,是有五神通加漏盡通,但是你還沒有菩薩的境界,因為你對佛法懂一半,執著戒律清淨就是好,執著好的,菩薩心裡面沒有好壞,只有為眾生,所以當然你不會故意去犯戒,有犯戒都是為眾生,為眾生犯戒也值得。所以如果有人犯戒了就很懊惱、就很害怕,你犯戒了,如果你說我以後坦然去承受那個犯戒的結果,那有什麼可怕的?下地獄就去地獄,有什麼可怕?人都是害怕的心在前面,所以會把自己的心搞得神經兮兮就是這樣。

調達尊者是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然後就下地獄,但他在地獄也很自在,有修行的人下地獄,肉體受苦,他心照樣很平靜。所以我們看調達尊者,你說這個壞蛋,什麼壞蛋,如果沒有壞蛋來顯示佛的偉大,那佛有什麼偉大?所以有時候經典到最後講說:釋迦摩牟尼佛示現成佛,就是要有一個人示現壞人很壞,才能夠突顯佛的偉大、慈悲、沒有分別心。其實調達尊者過去世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父,所以這個因緣都是這麼攪和攪和,過去你是當老師,下一世可能當徒弟,師資這兩個字,「資」就是徒弟,「師」就是師父,那你這一世當徒弟,你師父先死掉去受生,下一世再做你的徒弟,那不是倒過來了嗎?我們人輪迴就是這樣子。所以你也不必太在意說今生就是當徒弟,你不曉得以前也當過師父也有,所以這個不要太在意,因果輪迴就是這樣子,如果修的好一點精進一點的話,徒弟也會衝到你的前面去先成佛,這個就說不一定。

<lb n="0229b01"/>
辱瞋恚。忍辱,忍辱還是在講很初淺的忍法,對於外境不如意的人事物在忍耐、忍耐。《金剛經》以前講的安忍,那個境界已經講的很多了,修行的善境界也要忍,那個不是忍辱,是忍善境界,不要執著,你一執著就卡在那裡,所以用般若波羅蜜去觀照它,就沒有了。色界天有沒有境界?有啊!無色界天有沒有境界?也有啊!那阿羅漢有沒有境界?四果都有境界,菩薩、小菩薩、大菩薩都有境界,這些境界都要忍。所以忍辱波羅蜜有時候對初學的人講忍辱是可以,《大般若經》它不翻忍辱,它翻安忍,是很平靜心、平等心去忍外境,這外境好不好?不一定,壞的也有,善境界也要忍,你不忍,一執著就卡在那裡,所以修般若波羅蜜的不能卡一法,不能被一法抓住,你現在有這個能力不要被它抓住,你現在修有為法不要被有為法綁住,修無為法不要被無為法綁住。所以你們該罵,我還是會罵,如果說無為法怎麼用有為法去罵?罵了又犯戒,嗔心又發,一連串罪過都來,但我罵完還是照樣吃飯睡覺,你心不舒服是你的事情,等到你被我罵了能如如不動,那你也成就了。阿玲常常跟我去美國,然後我對她講話大聲一點,這個做不對,那個做不對,美國那些同學都嚇死了:「阿玲,老師罵你,您都沒有感覺啊?」「沒有啊!他哪裡有在罵。」聽習慣了就不是在罵,只是大聲一點。什麼是罵?臉皮薄,美國這些同學沒有聽過我在大聲說話,講完就過去了。

精進懈怠。你對佛法要懂,《大般若經》都在講這種道理,所以你不要被持戒、犯戒綁住,不要被忍辱、嗔心綁住,精進或者懈怠綁住。該精進就精進,該休息一下就休息一下。你們在講我都不休息,該懈怠就懈怠,如果我沒有事情該交卷了、沒有時間的壓迫,我是可以懈怠一點,沒辦法,十天就要上一次網,然後空閒一點就要去回個信,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情,所以不是我不懈怠,實在沒辦法懈怠。像我們這裡的師父也沒有懈怠,我早上八點來,他也坐在那裡,我晚上九點回去,他也坐在那裡,所以他也沒有懈怠,他很精進。美國莊教授說:我十幾天在這裡,我看到你們這樣實在非常的感動,回去要跟他們講我們是多用功,他們卻在那懶懶散散。不過懈怠也好、精進也好,身體要可以負荷得了,像我一邊按摩、一邊用銀貂牌震盪器,一邊工作,一邊充電一邊耗電,我不曉得能夠撐多久?耐力有時候還是要保重一點。

定心亂心。當然平時已經培養出定心出來,你不會亂到哪裡去,亂是三五秒鐘,像我感覺外緣在發動時,只要心靜下來幾秒鐘就平靜了。當然不是事情解決了,是心平靜了,知道有事情,如果你迷糊掉了,心煩,心煩就要想出去走一走,走一走去看電影還是去買東西,這樣沒有解決,你要把心安住下來。你說去買東西、去散心、去幹甚麼,這些都是逃避,心照樣亂,只是在外面不覺得亂,回來你覺得還是亂亂的,這種不是辦法。

所以一方面初學的人要有氣才能得定,慢慢你智慧開顯了,然後配上你的氣機,有定心,你稍微轉一下,如果你沒有那種能力感覺外緣,哪一件事情在發動,事情都是有因緣在攪和,還沒擺平以前當然會亂,你心亂時又不知道是什麼事情,然後亂時也不知道怎麼擺平,當然就搞得神經兮兮的。

所以這個都要多聽、多聞、多坐,你要坐在那裡,一天早晚兩炷香,像我無所謂,打坐不打坐其實沒關係,我打坐是再把氣稍微恢復一下。如果要定,氣不通,心照樣能定,氣不通你就會比較勞累,勞累你要做事情就沒有那麼順心,心有餘而力不足,那時候只有躺下來做一做「銀貂」震盪一下,然後再繼續工作,身體氣不通就有這個毛病。

所以心跟身一般人都要取得平衡,如果定力不夠,氣機一定要保持,才可以看得開一點,不要把身體的氣機認為是沒關係,你們不練身體、不學打坐,碰到外緣心亂,都是身體先被閉住,身體被閉住,氣不通心當然更亂。你沒有修過禪定,修禪定的身體就是不通、就是要死了,他還是心很安祥,因為已經學到了真正的定力,不會因為身體氣不通就亂。如果真的氣不通、心很亂那怎麼死掉呢?跟中陰身一樣,要死時人家迷糊你也照樣迷糊,那怎麼行,有生之年就要趕快練,很多進入那種彌留狀態才知道我心那麼亂,不死一次就不知道在死時心有多亂。

前天融師在講她以前病時,今生所發生的大小事情都一直現出來,然後就在那裡懺悔、在那裡有罪惡感,人死就是這樣子,所以等於她也死了一次。你還沒有這種感覺,你沒有死過,沒有大病就不知道這個心要死時多亂,開悟的人當然他也可以體會死亡的現象,所以他那時候已經在練定力,如果心不因病而體驗一下,或者練身體開悟時體會一下,你不知道定跟亂是什麼樣子。覺得心煩,心煩那個還小事,要死時不是這樣子。

所以要多結善緣,就是這樣子,人家哪裡在念佛,你就趕快幫忙人家念,你如果要往生了,有因緣會幫你助念,一助念你心不會迷糊掉,一句佛號,他們在念,你的心也可以體會,跟著念,不會迷糊掉。不然那個妄想心都一直出來,你所做的大大小小的事都一直出來,會隨緣去輪迴。

所以末法時期佛教徒有一個好處就是助念,這很重要,問題是如果你的父母親、長輩,他們不念佛,那很糟糕。到時候你幫他念,他也不知道跟你念,他沒有那種定力,他喜歡執著他的胡思亂想、妄想境,所以平時你要鼓勵他多念佛,多薰習。你說:「我叫他念,他不念啊!」不念你知道因果嘛,為什麼他不念?他沒有那個因,他怎麼會念?所以你就要幫他種善因,學佛法就是了解因果,要種善因,用他的名字啊,或者他願意出錢的話跟他拿錢去做善事、去供養法師、去供養哪個道場,這樣因緣成熟了有一天他就會念,有時是你做的夠不夠多的問題。所以你們還有長輩的,這個是最大的孝順,如果他還不學佛,自己學佛以外,幫他多種善因,不要到時候說再來助念,你在念,他不跟你念,胡思亂想,隨他的業力在執著那個真真假假,這是很麻煩的事情。

智慧愚癡,這愚癡在講因果,不是說我們腦筋不夠、世間的知見不夠,是在講因果,所有大小事都是因果。你如果誦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以後,你三惡道的因被拿掉,我常常講你可能會作夢,夢到哪一個人過去在哪一個畫面中跟你也有因緣,大家都是這麼攪和在一起,有宿命通的這些他當然不愚癡。那你有智慧懂因果,你要盡量在有生之年趕快從因果裡面跳脫出來,因是永遠不滅的,不讓因接到緣而成為果,這就是你要的智慧。所以你要知道因緣來了,你要用什麼法去控制你的脾氣,控制你那妄想不要去執著,這是佛法所講的智慧,不去執著它就是智慧。

有的人是因緣來了,我也知道了,但是就是控制不了、轉不了,轉不了就是智慧不夠,脾氣毛病照樣發,平時還好,夫妻之間、兒女之間如果有發生什麼爭執那還無所謂,只是不要再結新的惡因;如果過去不好的冤親債主來時,你有智慧看清楚,但是沒有智慧控制你的習氣毛病,你照樣發作,照樣搞得你神經兮兮,到最後家庭不合或者同儕不合或者兒女搞得不痛不快,這是愚癡沒有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就不愚癡,不愚癡起碼要懂一點因果,這兩個雖然是兩邊其實都一體的,你有智慧就不會愚癡,你沒有智慧是愚癡,因果看不清楚。

不分別毀害輕慢恭敬。你對某個人毀謗,你說毀謗人家不好,是他先毀謗我,還是我先毀謗他,這很微妙的事情,你知道嗎?我過去常常講,現在比較少講,你如果有一點靈通力的話,而且嘴巴守的很緊不亂去批評人家,我看有的同學很嚴謹的守住他的嘴巴,不去批評別人,不去批評別人就是守戒,守戒之下,有一天你怎麼對某個人想講他?講出兩三句後,馬上警覺,不要再講了。如果你比較有智慧的話,這個傢伙不曉得在背後再講我什麼?我怎麼今天突然想要講他?或者今天為什麼想罵他?你們有幾位在外面亂講,我有時候會罵你,這是果報,不是我喜歡罵你,你本來以前好好的,現在被罵,所以以前一定是哪一個事情、哪一段時間亂講話,我是隨緣發作,有時候被罵,但是我心裡知道這個傢伙在外面不曉得亂講些什麼?您先罵我,所以我罵他,因果擋不住。

你也可以這麼觀,如果你守戒很嚴謹,從來不去批評別人,但是有一天就講到某某人,他沒在這裡,然後想要講他不好,講兩三句就覺得不行,我不要講人家閒話,你就可以想這個傢伙大概在背後講過我,因果就是這樣可怕,不是殺殺打打,才有因有果,你講人家一句話,也是有因果,你喜歡讚嘆人家,也許他背後已經讚嘆你,所以你讚嘆他,一來一往互不相欠,這就是真實因果。所以你不如多讚嘆人家,不要毀謗人家。那毀謗了怎麼辦?你也要放下,毀謗就毀謗,又怎麼樣?頂多你再毀謗我一次,那不是解決了嗎?也沒有那麼大不了的事情,這就是菩薩,要有這種精神。

所以不要說:哎呀!我毀謗人家了,趕快來這邊拜五百拜懺悔啊!懺悔啊!不必這樣。你既然要當菩薩,就甘願擔當一點,你毀謗人家,以後人家毀謗你,笑一笑就好;你先罵人家,罵人家以後,他再罵你,你笑笑就好,不能一般見識,再罵回去。修菩薩道就是要這樣子,沒有什麼害怕因果。你如果輕慢人家,人家輕慢你,或者不是他,是別人來輕慢你,你也要照單全收,不能生氣。你說我在法爾好像很不錯,但出去外面沒有人認識你,人家都不理你,甚至於污辱你,你也是笑一笑,因為你有時候對法師也不是很恭敬,所以這種輕慢恭敬,在你行菩薩道之間,發生就發生了,其實這講起來也有一點因果。

若有人說,我以前很喜歡禮拜,大小法師我都拜,現在有點不想拜了。反過來講,如果我拜下去對他不好,那怎麼辦?如果你修好一點,你家裡有民間信仰的這些鬼神,你拜下去他跌落(konkakiau閩南語),你是皈依三寶的弟子,而且不是修的很好,但也不錯,那你這拜下去,他還受得了,你頂多問訊他還受的起,你對祂五體投地禮拜看看?所以不能隨便亂禮拜,這無形中你腦筋裡面(自性)也會有一種分別,不然恭敬當然很好,有時候你恭敬不起來,你要拜,拜不下去,是反而折損祂一樣,我是講這種非常微妙的關係給你們聽,所以你要去廣為思惟。

何以故?為什麼講後面兩個名相,都是平等平等,不要分別呢?好壞很明顯,為什麼不分別?學菩薩法就是要這樣子。舍利弗!無生法中無有受毀者,你修一切法無生,修無生法忍的人,沒有上面這些分別想,沒有好壞的分別,也沒有受害者,也沒有輕慢者,也沒有恭敬者,一切心平等平等。當然你要平常心,你不要說經典講這樣,你要裝起來,用裝的不行,要你修到那個境界,你無形中現輕慢也不用太在意、或有罪惡感,以後你受人家輕慢,你就笑一笑;你罵人家,人家罵你,你笑一笑;你恭敬人家,人家恭敬你,你也不要太高興,因為你先恭敬人家,有因有果,菩薩摩訶薩就學這種平等法,這叫做平等法。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如是諸功德。你如果一直用般若波羅蜜這麼一直修上來的話,對於上面所講的對錯、好壞的二分法,你就平等平等的觀這些,這是你修般若波羅蜜所得到的功德。聲聞、辟支佛所無有,因為他們是學空觀,所以絕對的不得一法,是故說聲聞、辟支佛所無有。是功德具足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但是行般若波羅蜜能得此等功德,就可以具足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如果你能夠觀一切法無有得,好壞都無所謂的話,那聲聞、辟支佛也突破祂的境界,不會執著空,跟菩薩一樣。佛在鼓勵小乘的修行人到一個境界以後,你就要這麼看事情,當然要轉不是你轉就轉,守戒很嚴謹的話你要叫他一下子放開,要練習好久,像不苟言笑的話,一下就叫他能夠自在的談笑風生是要練一陣子。

十幾年前,其實我不覺得我很可怕,但每個人都怕我,我那時候都不講笑話的,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有的人心裡就很怕;我現在會跟你們開玩笑,講經說法有時候插播一些閒話。這個事在以前老一輩的同學,是從來就沒有聽過我這樣子的,都是一板一眼講法。小乘的修行人都這樣,都不會開玩笑的,一板一眼就是這樣,照經典這麼講的,是很嚴肅。轉到菩薩道時,因為你要親近眾生,所以你要改變你善惡的觀念,不然你活潑不起來,這樣接觸你的人,他自己都不自在,又怎麼敢接觸你呢?小乘的人就是這樣子,非常威嚴嚴謹,他心裡是很平靜沒有錯,不怒而威,這是無形中的一種攝受力,阿羅漢、辟支佛就是這樣子。如果你心柔和,變成很親和的話,大家就有另一種恭敬心會起來。

所以你如果這樣突破聲聞、辟支佛這種無所得的概念的話,你修上面這些二分法,把它突破,變成平等,精進就是懈怠,定心就是亂心,愚癡就是智慧,持戒就是犯戒,布施不布施都一樣,這樣的話,你這麼練你的般若波羅蜜功德,一直練、練、練,功德具足了,你就會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你自己成就,眾生也能夠成就,心清淨國土淨,不是國土淨導致心清淨,不是!因為你個人的心不淨是你的問題,國土本來就清淨,你不可能去清淨佛的國土,佛的國土,你知道有他受用身,這是清淨的。你如果修菩薩道修到有一點樣子了,佛說你這個該多一塊淨土給你去居住在那裡,因為你還不能自己創造清淨的國土,所以你看《解深密經》都在講這個道理,《佛地經》也都在講這個道理,佛的他受用身是無量無邊的廣大,你說我修菩薩道到底要去哪裡?你不要擔心,你該有一塊地,佛就會撥一塊淨土給你,你修的功德越好,當然祂撥給你的地區越大,再大,盡虛空遍法界,還是一點點。所以你懂得佛的受用身,有他受用身、自受用身,自受用身是化成,像釋迦牟尼佛祂的淨土是密嚴淨土,阿彌陀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在密嚴淨土你如果修的是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祂照樣可以化一塊地給你。

我們修行其實都是在清淨我們的心,清淨我們的心就是在滿足各種修行的功德;修行的功德滿足了,當然眾生心清淨,也得到了佛的清淨國土,祂暫借你住而已,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夠成佛,自己有自己的佛土,以後可以分給其他的菩薩或者眾生居止。

得一切種智。最重要的功德以外,就是要得到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什麼都懂,能知能見、能聞能覺才是一切。所以上面所講的一切世界裡面的一切眾生,如來祂都能夠知道,祂不必起心動念,你問祂,祂就馬上可以講出來,不必像玉皇大帝,善住天子問了,才去看看是真的還假的?禪觀看了以後才知道。祂不必這樣,因為祂的心跟十方虛空都是成一體的,跟眾生是一體的,你家裡的東西你都清清楚楚,你還要觀什麼?不必了,你問我什麼?我知道什麼東西擺在哪裡、什麼東西擺在哪裡,還要看嗎?不必了,你問我就答,這是你家裡的東西;如果你問別人家裡的東西,我沒去過的話,那我就要看一看,意思是一樣的。所以要懂得佛陀的神通力,幫助你了解佛法,這是很重要,不然講這些名相,有時候很枯燥,記了半天也不知道是什麼境界,搞得不清不楚。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lb n="0229b08"/>
羅蜜時,一切眾生中生等心。一切眾生中<lb n="0229b09"/>
生等心已,得一切諸法等。得一切諸法等<lb n="0229b10"/>
已,立一切眾生於諸法等中是菩薩摩訶<lb n="0229b11"/>
薩,現世為十方諸佛所愛念,亦為一切菩<lb n="0229b12"/>
薩、一切聲聞、辟支佛所愛念是菩薩在所<lb n="0229b13"/>
生處,眼終不見不愛色,乃至意不覺不<lb n="0229b14"/>
愛法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lb n="0229b15"/>
羅蜜,不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舍利弗這個就是”(putra),它只有發前面pu的音,所以只有翻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lb n="0229b08"/>
羅蜜時,一切眾生中生等心,等心就是生出平等心,如果你用般若波羅蜜來修行的話,是不是對眾生會產生平等心?你就沒有說這個眾生好、那個眾生不好,這個眾生是佛教徒、那個眾生是異教徒,這個眾生…,這些心都沒有。因為你用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你還有這些心嗎?不會有!你如果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自己空掉以外,外面眾生種種不平等法,你也是觀平等。

一切眾生中<lb n="0229b09"/>
生等心已,平等心建立以後,得一切諸法等,得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眾生是一個總體對象,你對一切對象都平等平等,一切法大大大小,一切眾生幹了什麼事情,你都看成平等平等。如果你不是要度他,不必講他,如果你看不慣那就是沒有平等心,看慣或者看不慣都一樣,因緣還不成熟不能跟他講,不能跟他講就不要講。有的人不講,但心裡面很罣礙,或者很不舒服、很忍耐,有的同學真的是這樣子,這個同學做這件事或者講這句話或者是怎麼樣的,不當面講他,但是心裡面就是不舒服,自己悶啊,悶啊!這樣就是沒有平等觀。等到最後對這個人已經能平等觀了,對他所做的事也要平等平等觀他,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分別心,在善惡、對錯裡面分別,不必要這樣子。

得一切諸法等<lb n="0229b10"/>
已,你既然對一切法都已經能平等平等觀已,立一切眾生於諸法等中,「立」就是特別在對眾生之間,對他們所做的一切法,也要平等平等。第一段、第二段都在講別人的事,你眼不見為淨,一樣平等平等。現在不是啊,現在你要加進去,當裡面的一員,大家都攪和在一起,這個時候你也要平等平等,不是說這是你的事情,你去搞你們的,這句話其實還有點心裡不舒服,你們去搞吧,跟我沒有關係。

現在你不能這樣,進一步,因為你對人也平等觀,對他所做的一切法也平等觀,你要加進去跟他們在一起,然後也沒有說好、不好,都一樣平等平等。每一個階段,先外而內,內就是你跟他一體,你脫離不了關係,在一起時你是不是也是諸法平等平等,這是菩薩,菩薩要能這樣子。阿羅漢就前面講的這兩段,我看你,跟我沒關係;菩薩,跟我有關係,我也進去,做什麼事,我要觀平等平等,所以這才是在修菩薩道。

是菩薩摩訶<lb n="0229b11"/>
薩。這樣子才是菩薩摩訶薩、這樣的大菩薩,現世為十方諸佛所愛念。如果你做了這三段,第一段看人,第二段看一切事,第三段你也加進去裡頭,都能得平等觀。如果你真的做到這樣,就是突破阿羅漢的觀念、聲聞的觀念,有菩薩的精神,這樣佛就非常高興,就是你續佛慧命,已經不是明哲保身那種心態,你已經把度眾生、利益眾生的事情變成是你的事情,所以為十方諸佛所愛念,祂隨時都在愛護著你、照顧著你。所以你不要說求佛保佑,你只要說我要對眾生怎麼做?你只要有這個心態的話,佛就會保護你,不要在那裡每天三炷香:佛呀!保佑我身體平安啊、有飯吃…,不要這樣子,你只要把你的身心跟眾生一起,度他們、幫助他們,這樣做菩薩道行為的話,一定會受佛的愛念的。

亦為一切菩<lb n="0229b12"/>
薩、一切聲聞、辟支佛所愛念為什麼一切菩<lb n="0229b12"/>
薩、一切聲聞、一切辟支佛也會愛念呢?菩薩是有形有相現身來幫助你,佛愛念你,祂不一定現身,你要有相當的程度,你才會感受到祂在愛念你。所以我講你心不清淨,佛在憶念你,你也不清楚,因為你心不清淨。菩薩呢?菩薩祂會現身,聲聞、辟支佛祂心清淨有時候觀因緣,有時候祂也會起慈悲心幫助你。為什麼那麼多護法神、護法菩薩?這些聲聞、辟支佛雖然祂們是入涅槃,但是祂有時候現他的化身出來利益眾生,利益眾生不如利益一個菩薩,利益菩薩祂會利益很多眾生。所以不是只有佛在愛念你,菩薩、聲聞、辟支佛都會常常憶想你、幫助你。

如果你發菩薩心這麼來修的話,這個菩薩所生的地方,眼終不見不愛色,你的眼睛所看到的不會說有那種不好看的東西。所以很奇怪,我三十年沒有看過一個斷頭斷尾的眾生,我看的都是很完整的影像,影像就是影像。那些在外面電視台上面講的大德,每一次看的,說又是斷頭、又是斷腳、滿身血淋淋…,都是看那些車禍、打打殺殺的。

我們佛教徒都不會看到這些,佛在攝受我們、在照顧我們,如果你修外道法,常常看到這些,我從來就沒看到這樣,你們有沒有看過,我不知道,看了也不要在意,看到好的也好、看到不好的也好,不要太在意。你這樣行菩薩道的話,這個菩薩所生的地方,永遠看不到不可愛色相的東西,眾生身體也一樣。另一解釋也可以說,真菩薩因已證平等法,所以無所謂色不好,不好也能看成不是不好,因平等法已得故。

乃至意不覺不<lb n="0229b14"/>
愛法,你的心一直都覺得沒有什麼不喜歡的心念頭、什麼不好,起心動念都是善的,不會有邪惡、不會有不好的。發菩薩心行菩薩道的這種好處,因為你先犧牲你自己,一放面練你自己的心讓它清淨,二方面你要感動諸佛菩薩無形中在攝受你,所以你不要太擔心說沒有飯吃或者身體搞不好或者怎麼樣…,自然有諸佛菩薩在加持。當然如上,另一解釋也可以說,真菩薩因已證平等法,所以無所謂受、想、行、識有何不好,不好也能看成不是不好,因平等法建立故。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lb n="0229b15"/>
羅蜜,不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雖然用般若波羅密去修一切法不執著,有時候會用到有為法也不執著,當然無為法沒有什麼可執著,不執著就是般若波羅蜜,如果你用了,也不減你正等正覺。你說正等正覺是不用一法,沒有一法可得,經典前面在講,世尊講無有一法可得,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你用般若波羅蜜,在觀一切眾生心平等平等,觀一切眾生法平等平等,或者立一切眾生於諸法中,也一切平等平等,用有為法去做,為什麼不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做了也不在意,也就是空有不二的道理,有為無為都一樣的。

所以我們講到《解深密經》說不住一切法,住有為不作有為想、不作無為想,住無為不作無為想、不作有為想,這樣做的話就是在行般若波羅蜜多;行般若波羅蜜多,不管有為、無為,都不減於正等正覺,有做等於沒有做,菩薩要這麼去體會,做很多事情,也沒有覺得用很多有為法,過去就是過去了,要能自在。

 

說是<lb n="0229b16"/>
般若波羅蜜品時,三百比丘從座起,以所<lb n="0229b17"/>
著衣上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lb n="0229b18"/>
爾時微笑,種種色光從口中出爾時慧命<lb n="0229b19"/>
阿難從座起整衣服,合掌右膝著地,白<lb n="0229b20"/>
佛言佛何因緣微笑佛告阿難是三百比<lb n="0229b21"/>
丘,從是已後六十一劫當作佛,皆號名<lb n="0229b22"/>
大相是三百比丘捨此身,當生阿<gaiji cb='CB00434' des='[@(/(*))]' uni='95A6' mojikyo='M041309' mofont='Mojikyo M108' mochar='7537'></gaiji>佛國<lb n="0229b23"/>
及六萬欲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lb n="0229b24"/>
心,於彌勒佛法中出家行佛道是時佛之<lb n="0229b25"/>
威神故,此間四部眾見十方面各千佛是十<lb n="0229b26"/>
方國土嚴淨,此娑婆國土所不及爾時十<lb n="0229b27"/>
千人作願我等修淨願行,修淨願行故,當<lb n="0229b28"/>
生彼佛世界爾時佛知是善男子深心,而<lb n="0229b29"/>
佛微笑,種種光從口中出阿難整衣服<lb n="0229c01"/>
合掌白佛佛何因緣微笑佛告阿難汝見<lb n="0229c02"/>
是十千人不阿難言佛言是十千人於<lb n="0229c03"/>
此壽終,當生彼世界終不離諸佛,後當<lb n="0229c04"/>
作佛皆號莊嚴王佛。

說是<lb n="0229b16"/>
般若波羅蜜品時,三百比丘從座起,以所<lb n="0229b17"/>
著衣上佛。講到這裡時,佛鼓勵聲聞、辟支佛能夠行菩薩道,能夠不執一切法,三百比丘都是阿羅漢還沒有發菩提心,就起來把他們穿的衣服供養佛,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無上正等覺的心就是發菩提心,簡單稱為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什麼意思?《金剛經》第三品就在講,你一定要先發誓,我要誓度一切眾生,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一件事情。你說我已發菩提心了,發菩提心又沒有發願我要度盡一切眾生,那還不算發菩提心。所以上面佛講這些道理,空有不二、順逆不二、善惡不二,這些道理你懂了、做的到了,你就願意說我來發度一切眾生心,用有為法,度眾生一定用有為法,這是未來要成佛一定要種這個因諦,所以發菩提心是因,未來有一天一定會成佛。

發菩提心以後再來呢?第二階段「伏心菩提」,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就是菩提離相智來調伏你的心,調伏只是壓住它,大的心病稍微壓住一下,慢慢修,修到你小的毛病也沒有,那明心菩提就現;

第三階段「明心菩提」,明心菩提現了,心沒有大毛病就是「出到菩提」,就是已經煩惱這邊出到阿羅漢彼岸這邊來,小乘的修行境界就到了,還沒有完,你還沒有得到無上正等覺,所以最後一個是「如來菩提」,發菩提心以後如來菩提是最後,所以現在迴向,我都把迴向無上如來菩提加進去,希望你以後有一天也能夠得到無上如來菩提,就是能成佛了。

每一個人發菩提心以後都有希望成佛,發菩提心要去做,你說我功夫不夠要怎麼做?跨出去功夫才會越來越好,你不跨出去就沒功夫,你跨出去幫助這個人,碰到問題你會解決問題了,然後增加一點智慧,兩個、三個、很多很多…,互相這麼增長智慧。因為你沒有問題你要學什麼?他有問題他來問你,你幫他解決了,這個問題這麼解決,我以前都沒做過,那不是增加你的智慧嗎?所以你不去幫助別人,你永遠都是沒有智慧,你幫助別人,你才知道我的心可以這麼用。

比如說我怎麼觀一個字,身體不舒服就沒了,臉就清了,原來這個字這麼好用,增長你的智慧,誰教你?經典也沒有教你,經典只是教你要唸 了半天你也不知道怎麼用。有一天突然間我講了,你會去做,你也學到了,誰跟我講?沒有人跟我講,真正我接觸的人沒有人教過我一個法,只有我皈依師父。我常常跟你講,他畫一個十法界的圖跟我講說,中間是心,周圍有佛、聲聞、緣覺、菩薩、六道…種種十法界,你心安哪裡?只有跟我講這個法而已,也沒有很正式教我什麼法,沒有聽他講經說法,但是有一些智慧是你接觸眾生開顯出來的智慧,你不去做你就沒有辦法體會,你做了以後或者自己這麼亂揣摩,有用,有用就對了,萬法唯心造,你定力夠、智慧夠你就會用。那為什麼別人用不起來?同樣用了,你講了我也用了,怎麼沒有效?你心都浮浮的、又糊糊的,當然沒有效,心不清淨怎麼會有效?心太浮動、不淨,不心平氣和,那個力量就有限,這個是你本身定力的問題,不是法的問題,這就是差別。

<lb n="0229b18"/>
爾時微笑。佛祂為什麼微笑?一定有因緣才會笑,佛不會隨便笑。阿難都很知道,佛一舉一動有因緣,所以他都要問。因為三百比丘供養他們身上所穿的衣服給佛以後發菩提心了,種種色光從口中出,口中入、口中出,你起碼知道大概是什麼現象了,我們在念《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不是說佛光最後繞了三圈從口進去,原來祂是要講善住天子會證阿羅漢。

爾時慧命<lb n="0229b19"/>
阿難從座起整衣服,合掌右膝著地,白<lb n="0229b20"/>
佛言佛何因緣微笑佛告阿難是三百比<lb n="0229b21"/>
丘,從是已後六十一劫當作佛。過了六十一劫以後,這三百比丘發了菩提心,以後祂們就會成佛,有此未來善果,佛當然高興,多了三百個準佛陀,所以祂當然就會高興、就要笑。

祂們佛名叫什麼名字?三百個同時發生這個因緣,同時起心,所以祂們都叫「大相」,皆號名「大相」,那麼多佛叫同樣一個名字。你不要奇怪,很多同時發心的都叫同一個名字,所以你看這個,也是那個名字,那個也是那個名字,怎麼那麼多同名呢?就是這麼因緣,一起的,同一科、同一班、同時發心的比丘,成佛時都叫同一個名字。所以觀世音菩薩不是只有觀世音菩薩一個,未來的觀世音也有很多名稱是叫這樣的,所以你也不要奇怪。

是三百比丘捨此身,當生阿<gaiji cb='CB00434' des='[@(/(*))]' uni='95A6' mojikyo='M041309' mofont='Mojikyo M108' mochar='7537'></gaiji>佛國,這三百比丘在捨掉這一生以後,都往生阿閦佛國土,當然祂們成佛也不會在這裡,祂們都是在別的國土。所以你有一個希望就是說,未來1996個佛如果你排不上的話,你不要說我沒有希望成佛了,你會到別的星球去成佛,不一定要在婆世界,祂們就是這樣子。

及六萬欲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彌勒佛法中出家行佛道。彌勒下生成佛時,剛剛在這個會上天神也來聽,這六萬個欲界天的天子發菩提心,未來在彌勒菩薩成佛時,祂們都會出家行佛道。是時佛之威神故,此間四部眾見十方面各千佛。十方就是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再加上下,總共十方。各現千佛,就有一萬多個佛圍繞四部眾周圍。四部眾即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此四部眾是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但這裡開頭有沒有優婆塞、優婆夷,尚不得未知。

是十方國土嚴淨,使的這十方國土都非常莊嚴、清淨,此娑婆國土所不及,所謂娑婆國土是我們這個表象的世界,不是釋迦牟尼佛那個嚴密淨土;嚴密淨土沒有分別,跟哪一個佛,十方哪一個佛成佛的國土都一樣,都是嚴淨。娑婆國土當然不是很乾淨,山高低不平,現在垃圾一大堆、公害一大堆,不能相比。

爾時十<lb n="0229b27"/>
千人作願十千就是一萬,我等修淨願行,清淨的願行就是不求果報、不求名聞利養,只有付出沒有收入的這種菩薩行。如果你有講經說法,然後說到底一小時多少錢?報酬有多少?那個就是不清淨說法。如果是為有所求而去做好事,也就是不清淨行;般若波羅蜜的菩薩反正做就做了,沒有什麼所求,不為自己所求,這就是清淨行。如果你為了要吃飯,然後去哪裡工作,這種行為就不是清淨行,不求,反正隨緣,該做就做。修淨願行以後,<lb n="0229b28"/>
生彼佛世界,就是祂們所講的<gaiji cb='CB00434' des='[@(/(*))]' uni='95A6' mojikyo='M041309' mofont='Mojikyo M108' mochar='7537'></gaiji>世界,還有千佛的世界,剛剛講十方被千佛所圍住了,所以總共有一萬個佛都圍住了,升到祂們那些世界去。

爾時佛知是善男子深心,這些善男子發菩提深心,三百個比丘也好,或者欲界天的天子也好,或者這些俗間的作願者,發菩提心也好,做了清淨行。<lb n="0229b29"/>
佛微笑,種種光從口中出阿難整衣服<lb n="0229c01"/>
合掌白佛佛何因緣微笑佛每笑一次阿難就問一次,為眾生問,因為佛你不問祂,祂不會答,你有問就必答,真正修行也是這樣,所以你們常常講:老師開示開示,我說開示什麼?你要問啊!你不問我講什麼?禪宗也是這樣,你不問他不講,他就是懂也不講,這是因嘛,有因,緣才會應,不然你無因應緣,不是真正修佛法的人。

所以你要懂因緣,你要聽哪一部經,你要去請法師,請法,我要請您開講這一部經,然後他說:好!你是因,種了這個因緣,我就去講一部經,所以要請。每一次阿難他都知道,所以一舉一動侍者要很微細、清清楚楚。佛告阿難汝見<lb n="0229c02"/>
是十千人不,這一萬人你看到了嗎?剛剛上面講天子,這裡是人,這十千個人在這一生壽命盡時,當生彼世界終不離諸佛。會出生到剛剛講的這些佛祂們所現的那些世界去,然後會一直跟著這些佛身邊,不會離開祂。後當<lb n="0229c04"/>
作佛,後來也會成佛,皆號莊嚴王佛,祂們的佛名字都叫「莊嚴王佛」。佛在時隨便在那裡發菩提心,都可以授記未來會成佛,然後什麼名字,我們都沒有生在佛的那個時候。可惜。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2008.08.03.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